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2024-05-14

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精选十篇)

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篇1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现状的调查

长期以来, 在英语教学中,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尤其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 由于课文简单易懂, 所含的信息量少, 很多小学英语教师更是忽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从而导致一些语言情景的不真实和虚假语言的产生。为了更深刻地了解现状并制定有效对策, 我进行了小学生跨文化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 调查对象为五、六年级随机一个自然班学生 (共90人) , 现将调查结果呈现如下。

本次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英语课程标准》制定的小学阶段跨文化意识培养目标的各个方面, 所以调查具有针对性。从本表中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增加, 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交际能力相应有所提高。然而, 上述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还未能达到《课标》制定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 也反映了小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缺失。因此, 作为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 重视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刻不容缓。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实施

1. 点击课堂, 拓展文化交融渠道

现行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十分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 教材根据“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理论编写, 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 其特点就是内容贴近生活, 有利于学生在接近于实际的场景中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 增强其文化意识, 因此, 在教学中, 英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以赋予学生文化和观念融合的自由空间。

在教授4B Unit 7 Breakfast这课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相关食品类单词如fish, beef, vegetable, dish, porridge, steak等等, 并可以通过材料阅读, 视频动画或者英语介绍等方式介绍中外早餐习惯的差别。在呈现plate, knife, fork等单词时, 我是这么讲解的:首先介绍People in China eat with chopsticks, but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eat with knife and fork.然后一边摆放餐具, 一边介绍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the fork is on the left, 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 and 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理解, 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

2. 点击生活, 感受异域文化的魅力

生活中的口语交际, 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 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多跨文化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 真正的困难不是如何正确地发音或者拼写, 而是在实际中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 教师可以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如早晨见面可以说Good morning, children.It′s a nice day, isn′t it?当看到学生身着漂亮的衣服可以由衷地夸奖Oh, you look nice today.

3. 点击活动, 体验异域文化的乐趣

以Halloween为例,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平台进行资料搜集并制作精美的PPT, 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分享。然后大家齐聚一堂制作南瓜灯和搞怪面具, 并且邀请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一起玩Treat or trick游戏, 学生在搜集材料、制作面具和南瓜灯以及玩游戏的过程中, 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异域文化。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Today is Halloween.Wehave a funny party.We share something about the festival.We make pumpkin lanterns and scary masks.I make a tiger mask because I′m a child of Tiger Year.I show my mask to my mother It scares her.She shouts and laughs.I play treat or tick game with my uncles and aunts and I get a lot of sweets and biscuits.It′s a crazy day.How excited I am.寥寥几句, 孩子的那种兴奋和快乐溢于言表。这种活动为学生学习英语, 积累跨文化底蕴编织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情境世界,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 点击环境, 创设异域文化的氛围

课堂环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语课堂环境设置也应该体现灵活性和文化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来布置课堂环境, 营造一个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 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张贴富有西方文化气息的宣传报或张贴画, 如英国的London Bridge和Big Ben, 美国象征独立和自由的The Statue of Liberty, 澳大利亚象征建筑文化的Sydney Opera House...教师应经常更换张贴内容, 开拓学生视野, 增强对西方文化概念的理解。

综上所述,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培养跨文化意识对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也说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极其细致而且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相信随着课程标准实施的深入, 跨文化教育必将成为主题。而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并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唯此, 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悟英语国家的文化, 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跨语言交际能力。

摘要:随着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从小打好英语基础就成为了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培养英语综合素养不仅要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 还要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笔者结合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就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分别从学生课堂、生活、活动、环境等方面举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贾嫦娥, 《用文化浸润语言》, 《科教文汇》, 2010

[4].李梅, 《小学英语教学也要重视英美文化知识》,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9

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篇2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 要: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英语教学应该实行语言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和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英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屡屡出现,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我国的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开阔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汉语词汇联系在一起,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红色)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因此,在平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中国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中国人看来非常亲切,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而外国人则认为中国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含蓄、谦让、儒雅,而英美人崇尚自由,勇于表现个性。所以,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中国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客气等,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一个是以“你”为中心,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体态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而中国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如耸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民族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中国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传统文化,宣传本族优秀文化,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比如中国的太极拳(Taiji)、武术(Wushu)、功夫(Kongfu)、气功(Qigong)、衙门(Yamen)、曲艺(Quyi)、二胡(Erhu)、麻将(Mahjang)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习。

4。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阅读法

阅读文学作品是文化学习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所以,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实践法

实践法是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最直接的方式,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然后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既教授语言,又传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障碍,减少文化休克现象,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冰。试析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学,2009。

[2]王宗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篇3

关键词: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18-2

当前许多学校受传统的英语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理解不够全面,片面强调语言知识,掌握一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但学生在真正运用英语时还是困难重重,错误百出。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也指出:“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笔者简要谈谈为什么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禁忌幽默等。语言离不开文化,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而存在。就像一座冰山一样,语言是露出海面的显性的一小部分,它离不开海面以下隐性的文化的支撑。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深层基础是文化。脱离文化来学语言是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永远也不能形成良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和语言应受到同样的重视。英语是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英语国家的文化又是英语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个英语学习者,如果仅仅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不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不能正确理解英语和得体地使用英语达到交流的目的。在与英语本族人实际交往中还可能产生误解、尴尬甚至格格不入。外族人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往往受到英语本族人的宽容,但违反文化常规被认为是不礼貌、不道德的,甚至是冒犯的。

英语学习涉及到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坚持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并能依据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恰当地表达思想——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把交际能力分为四个要素:语法性(possi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和现实性(actually performed)。得体性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情况下,能够使用不同的得体的语言;现实性是指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得体性和现实性都和文化有关,这单靠语言知识是解决不了,就必须依靠知识和文化结合来解决。英语课本中就有许多有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随时注意挖掘和传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礼貌礼仪、心理概念等文化知识。《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进而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在向老师问好时说:“Good morning, Teacher Xie!” 笔者就会讲解给学生听,按英语国家习惯,teacher不能用在姓前面作称呼语,而应该说“Mr. Xie!”;在教How old are you?时,让学生懂得英语国家的人士,特别是妇女,通常把自己的年龄看成是自己的隐私,所以不要轻易问他们的年龄,如果问了,得到的答案是Its a secret!也不要大惊小怪;在教江苏牛津英语7A Unit 5 Going shopping (Welcome to the unit—Happy birthday!) 这一课时,笔者向学生解释说,英语国家的人接受礼品时在征求送礼人同意后一般当面打开,并在事后给送礼人写信、打电话或口头表示感谢。如果你送给他们礼物,他们当面打开,不要以为他们不懂礼貌。如果他们送给你礼物,你也要当面打开,不然他们会以为你不喜欢他们的礼物。如果他们送给你钟、蜗牛、乌龟等礼物时,你也不要太在意,这并不代表他们对你有恶意;在教数字时,告知学生英语国家的人很忌讳13这个数字,在吃饭时不要刚好是13个人,也不要叫他们住13层楼或13号房间等,他们都会觉得不吉利;在教学生信件的书写时,更要强调,英语国家信封的书写和中国的格式正好相反,地址从小到大,寄信人的姓名写在左上角。信件正文的日期是写在右上角,而不是中国人习惯的右下角;在他们表扬或赞美你时,应回答Thanks! 等;根据所学的生词,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成语或俗语,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s strong as a horse(体壮如牛);black sheep(害群之马)等;我们还有目的地选用一些浅显易懂、符合学生目前英语水平的涉及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阅读材料,如电影、电视、广播节目、网上材料、歌曲等,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规范和言语行为等,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去吸收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实,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学习过程,只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割裂开,一味地去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导致学生不能得体地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来进行交流,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欠佳。我们应该把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看成英语文化导向(cultural guides),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建立和发展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在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活动中使用英语时根据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逐步克服英语文化学习和使用中产生的文化诧异感(cultural shock),并逐步形成自己对英语文化的文化认同感(cultural identity);同时我们还必须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加深他们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意识到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异同,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比较、认识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梁文君.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

[2]王秋菊.加强英语文化学习,提高英语文化意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4).

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意识培养

一、跨文化意识概念及传统缺陷

跨文化意识是在文化意识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概念, 通俗地说, 文化意识指的是对文化思想体系所进行的独到见解或整体认知, 而跨文化意识则是指面对与本民族文化或意识有冲突的风俗习惯、现象特征, 在对其产生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度包容与接受。当这种跨文化意识缺失时, 进行汉语学习的广大留学生会出现明显的语音交际障碍 (比如平仄缺失、语音语调错误、语言情感色彩失误等) 以及因为文化环境的缺失所导致的用语失误、理解失误等。这些障碍与缺陷的存在一方面间接说明了跨文化意识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更从侧面印证了不同文化、语境维度下的文化意识和习惯差异1。

二、跨文化意识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 在当今国际社会, 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的一种状态, 因此教师在展开对外汉语教学时, 只有尊重这种文化的多样性, 才有可能取得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对外汉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国, 其母语具有多样性, 且均不以汉语为主要交际语言, 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保障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共同的汉语文化圈时, 能够快速融入, 尽快实现交际与对话的目的。

其次, 对于进行汉语学习的来华留学生或世界各地的汉语文化爱好者而言, 语言不但是语音和词汇的表象, 也是由语法所构筑的逻辑几何体。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 而汉语背后所承载的正是华夏民族延续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文化精髓。要想真正实现对汉语的灵活使用, 就必须融入到为汉语所构筑的语言环境和日常生活当中, 感知语言背后的情感关系和文化思维, 以“跨文化意识”来培养和锻炼自身的汉语思维能力2。

三、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生成情况, 笔者就本校该年度招收的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 (共计40人) 的基础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 其结果显示如下: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 目前从事对外汉语学习的准教师, 其真正意义上专项从事本学科研究的人数相对而言较少, 由于本科学习期间涉外因素的缺失,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综合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生成, 而这也可以说是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就对外汉语教学这一行为而言, 其是由“教”与“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双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生成。

(一) 培养教师文化素养

面向外国民众所展开的对外汉语教学, 无异于面向本土学生所开展的外语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教师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都极为严格。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汉语言文化知识, 也要具备一定的感知外民族文化意识和语言习惯的能力;不仅要进行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 亦要扮演文化过渡者的角色, 为每一位展开汉语学习的外国同胞搭建贯通彼此文化的桥梁3。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诸多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在进行教师的选拔与培养时, 已经增加了有关多元文化知识的培养, 其中包含中国文化知识培养、中外文化对比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在国际化语境中进行文化交流、利用多种方法对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培养。

(二) 加强跨国文化素养

要想实现对学生 (或教师) 跨国文化素养的培养, 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和操作:

第一, 培养学生认知文化的重要作用, 使其明白任何人的语言行为都受制于文化;

第二, 个体的性别、年龄以及所处社会阶层等客观因素也是影响语言形式和表达状况的重要方面, 学生只有注重在特定语境下的表达方式, 才能更为自如地进行语言交际;

第三, 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好奇心, 鼓励学生在母语文化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化产生共鸣, 让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和激发其全面的语言思维习惯和文化行为。

(三) 多元文化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在展开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出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考虑, 最为重要的两种教学方法就是比较法和关联文化教学法。前者主要是指在学生学习特定的词语或例句时, 引入母语中相应的意象或表达方式进行比较, 例如, 在教学汉语中的“望子成龙”“飞龙在天”时, 可以适当引入西方语言环境中有关龙的意象, 通过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二者形象色彩上的不同, 从而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在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也必然面临着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联性,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音乐、雕塑艺术以及绘画作品等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观看、欣赏、发表审美见解时, 感知不同语言环境下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 从而丰富自身的语言存储, 让课堂变得更加有声有色4。

鉴于此, 对所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而言, 其应该在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 深刻注重培养自身以及广大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 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汉语“教”与“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经.谈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剑南文学, 2013 (11) .

[2]马志.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3 (09) .

[3]安晓翠.试论跨文化交际进入对外汉语课堂[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3 (10) .

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篇5

翻译能力是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各级大纲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就目前而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普遍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学生的翻译能力无法提高,翻译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然而,竞争激烈的社会却又急需既有充足的英汉语言知识,又掌握了英、汉语国家生活习俗民族心理以及价值观念、宗教文化等文化特征的应用交际型的翻译人才。因此,笔者就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教学的意义

(一)深化原文理解

一般情况下,翻译活动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理解原文、表达译文、校验译文。其中理解原文是翻译工作的基础,更是翻译的核心所在,一旦对原文的理解有误,必然会造成翻译效果的不理想。因此,翻译活动中的原文理解,不但需要对词汇、语篇结构、句法等表层进行理解,更需要对文中蕴含的深层意义进行理解。若翻译人员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显然会导致翻译效果大打折扣。例如中西方对于亲属的称呼。中国人极为注重宗族观念,对于亲属之间的称呼区分极为细致,人们只需要从称呼中便可以判断出双方的亲属关系,同样根据亲属关系也可以确定称呼。但除此之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用到这些称呼,对陌生的老爷爷会称呼其“大爷”,另外还有“大姐”、“哥哥”、“弟弟”、“叔叔”等也较为常见。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若翻译人员无法理解称呼中的语境,单纯的将其翻译为“uncle”、“sister”显然会使读者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称呼陌生人会与称呼亲属一样”?由此可见翻译人员对原文理解的重要性,同样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了。

(二)优化译文表达

翻译并不是源语的词语和语句结构到目的语词语和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也不是在目的语言中寻找与源语对等的词语和语句结构,然后串接成句的过程[3]。若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仅盯着原文的语文层面,最终翻译出来的东西也只能是徒具其形,原文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却不得而知。因而在翻译的表达阶段,首先应注意不同文化中语言形式的差异,按照译入语习惯进行调整。例如:It had been a fine,golden autumn,a lovely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译一方法: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对于那些在和平时期的秋天树叶再度转黄之前将要失去青春、有的要失去生命的.人们是一个动人的送别。译二方法:那是一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为那些青年们送别的是一抹动人的秋色。待战后和平,落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昔日的青年青春已不在,甚至还有的失去了生命。译一的翻译忽略了汉语与英语结构上的差异,将英语的定语从句死译为汉语的定语,原文的名词结构也未作转换,导致译文不中不洋,原文中伤感、优美的意境也没有得到表达。而译二的翻译则意识到了双方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对译文的结构按照汉语的习惯进行了调整,不但将原文的意义进行了充分表达,其蕴含的意境也得到了体现。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原文的理解,更能优化学生的翻译表达能力,进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革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单元教学为主题,强调学生语调、语音、语法的准确性,侧重词汇的搭配与使用。显然,这是由于教师还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将重点放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略了最为关键的文化因素。就目前而言,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课后则是做不完的作业与练习。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较扎实的基础,能够进行常规的英语写作,但却无法成为优秀的翻译人才。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必须革新当前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在学习“Christmas”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西方人在过圣诞节时的一些习惯,还可以将一些与圣诞节有关的词汇如Christ-mas card(圣诞卡),reindeer(驯鹿),ChristmasEve(圣诞节前夕),Santa Claus(圣诞老人),roastturkey(烤火鸡),sleigh bells(雪橇铃)等一一例举。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也掌握了一些西方圣诞节时的习惯,今后在翻译过程中必定会有所助益。

(二)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意识

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巨大深远,使其在接触他国文化时,往往会先入为主,用本国文化的意义系统阐释自己不熟悉的文化。对于“Her beauty is beyonddescription.”往往会有学生将其译为“貌若天仙”,乍看之下仿佛完美地诠释了该句的意义,但事实上却与原文所表达的意义相悖。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得双方对于“美”的审美也不尽相同。例如《诗经》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这些描写的是我们常说的“美女”,若将其直接翻译成英语,想必读者难以想象该女子究竟美成什么样。同样,“貌若天仙”也容易使中国人联想起西施、貂蝉等女子,但英语中的“fairy”也可以用来形容男性。

(三)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陈二春,2008)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

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使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避免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错误。例如中国人对于他人的赞美通常会以一种谦虚的语气说“哪里,哪里”,表现得较为含蓄,而西方则不同,他们会欣然接受他人的赞美并表示感谢,并且若只是根据字面意思将其翻译为“Where,Where”,则会使对方云里雾里,完全不知道该句表达的含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双方的文化差异进行调整。又如《水浒传》中写道:“武行者心中要吃,哪里听他分说,一片声喝道: “放屁!放屁!”。该句描写的是武松在乡下小店中想要肉吃,店家却说没有,而其他顾客正吃着鸡与肉,武松因此极为气愤。若在翻译过程中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则会翻译成“Pass your wind ! Pass your wind !”在西方人看来变成了武松要店家放屁,与原文表达的含义天差地别。真正准确的翻译应是真正了解西方的语言表达与原文含义后,将武松说的话翻译成“nonsense”,即撒谎。

三、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篇6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意识培养

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但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还存在着主客观两方面的困难。克服困难,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英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一、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下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礼仪和语言习惯,而在交际时人们总喜欢用自己民族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语言冲突和交际障碍,因而,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英语教学的目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如果没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是很难正确理解对方话语的,因而,仅仅掌握某种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并不意味着双方就能顺利的进行交流。托马斯说:交际时人们很容易发现对方的语法错误,这只能说明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这种错误是可以谅解的,但如果出现语用失误,则有可能被人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不友好的。[1]

(二) 有利于提高中職学生的语言能力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关注。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中职人才成为中职学校的重要任务。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而且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一些沿海开放城市,如深圳、厦门、珠海等地,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中职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满足职场需要。

(三)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开阔学生视野。语言植根于文化沃土中,要学好英语就必须研究西方文化,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确保英语运用的正确、得体。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面临的难题

目前,在我国中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不强,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较为薄弱,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难题:

(一)主观方面

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门槛降低,有的甚至是免试入学,这必然会导致生源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英语基础薄弱。进入中职后,学生学习新的英语知识存在一定难度,对英语学习会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许多学生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存在偏见,认为英语对今后就业没有多大帮助,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英语,只要掌握专业知识就足够了。在中职教学中英语属于公共基础课程,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中职英语教学往往成为英语教师的“独角戏”,遭遇尴尬。

(二)客观方面

中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缺乏。中职英语教师中很多人是毕业后直接从事英语教学,没有足够的跨文化交流经历和教学经验,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即使是参加工作多年的教师,也会由于生活、经济、时间和精力等多方面原因,没有对自己及时进行充电,其跨文化交际意识也是不足的。另一方面,学习时间无法保障。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中职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培养目标指导下,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现象,再加上一些教师的错误认识,导致中职教学中忽视英语课程,英语教学时间被随意挤占、删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边缘学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2]

三、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途径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中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要依靠教师、课本和课堂来获得知识,因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当从教师、学生和课堂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工作,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培养跨文化意识也不单是英语教师的任务,其他学科教师也应当在教学中适当的为学生灌输西方文化知识,这样既扩大了跨文化意识培养面,也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二)课堂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主阵地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是结合教学内容直接讲解与内容有关的英语文化;二是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发现异同,加强理解,加深记忆;三是进行情景教学,学以致用,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用环境。[3]

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而,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教师应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使学生通过阅读、浏览书籍或网站的方式,扩大知识面,加强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形成跨文化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英语角、观看英语电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针对基础非常差的学生,可以从复习旧知识入手,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新知识,这样有助于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设置一些有趣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从被动式学习转变到主动式学习,才会在无形中学到跨文化知识。

总之,中职英语教学必须紧密结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雪晶.跨文化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海峡科学,2011(4).

[2]商海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11).

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篇7

任何一门外语均在运用中体现其交际价值,英语同样需要通过传播信息与获取信息体现其交际价值。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社会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学生不仅要记忆和掌握词汇、语法知识,更要了解英语语言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作为交流工具,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注重学生语言知识输入的同时,也应对学生适时进行跨文化知识输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尽量避免因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导致交际无法顺利进行的被动局面。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犹如一个桥梁,将一个国家的文化以语言的形式承载下来。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相依存在的。在交际中,往往说话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但因不注意场合,说法方式或表达不符合常规,运用的语言不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导致言语交际障碍。只有将语言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语言的交际价值。无视文化的语言交流行为,不利于交际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对跨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有较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注重跨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合理得体地处理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一 )提高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

就大学英语教学对象而言, 学生在中学时期普遍接受的是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为备战考试进行各种操练。因缺少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严重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即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实际交际中,仍会因跨文化知识的欠缺,致使交际无法顺利开展。

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注重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 也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及时地输入跨文化知识,是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文化综合素质重要保障。

(二 )培养社会所需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必要条件

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 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一定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不可否认,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机械操练, 从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在英语知识方面的学习,但交际能力的提高,显然不是仅仅凭借课堂的机械操练、死记硬背、强化记忆等环节实现的。

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与跨文化知识的及时提取息息相关, 而跨文化知识的提取是建立在相关知识的储备基础之上的。社会所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应具备在遵循跨文化特质的前提下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应围绕社会所需跨文化交际人才而展开。

(三 )促使学生理性对待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国外文化思想渗透到中国的各个角落,造成一些学生盲目极力追捧的局面,而对于中国文化却持冷漠态度,出现这样的局面不得不令人叹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更应反思自己在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英语教师应适时地将跨文化知识合理地设置到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觉悟,引导学生注重跨文化交际在思维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质,及时纠正学生对跨文化思潮全盘接受极力效仿的不理智行为。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理智对待跨文化差异。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一 )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汲取知识的直接来源, 是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近年来,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编排偏于程序化,教材里涉及跨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偏少,教材中往往是围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而设置的应试内容。

为确保向学生输入跨文化知识, 教师不仅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 而且要巧妙地将跨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挖掘语言的内涵,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语言深层次的意蕴。在确保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在应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不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语言知识结构,而且要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通过不断学习,强化自身的语言知识体系,及时汲取地道的跨文化知识。根据社会的发展与时代风向标,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言与跨文化知识一体的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得体性。从而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有清晰的认识,增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敏感性。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氛围,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打破“一言堂”的被动局面,使学生参与到设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置与跨文化知识相关的教学活动供学生实践与挖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挖掘英语蕴藏的社会文化内涵,真正从文化根源上理解语言;鼓励学生观看与阅读英语国家原版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 鼓励学生通过访问英语国家文化的主流网站,及时了解英语国家时事。在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汲取跨文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对于跨文化知识有更为直接的认识与感知, 加深学生对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认识,促进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得体地发挥英语的交际价值。

(四)引导学生注重母语文化与跨文化的比对

研究发现,跨文化交际中的大多数语用失误,往往来自母语文化的干扰,因此教师应在跨文化交际活动设置中,在学生参与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及时对母语文化与跨文化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尽可能摆脱母语文化的束缚, 感受和领略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从而正确对待母语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有效避免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与冲突, 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结语

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演进等方面存在差异,世界各国均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英语国家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对对方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有充分的认知, 才能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冲突,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摘要:本文基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及时输入跨文化知识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社会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培养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篇8

1 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道出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然而长期以来, 人们说到语言, 就马上会想到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 学习语言自然就应该是学习这种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了。这种观念对外语教学工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这种影响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使得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只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该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的渗透, 从而把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这不仅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了对所学知识的盲目性, 影响了他们对所学语言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不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者来说, 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他们的主要目标, “将来又不打算去国外工作”成了他们主动放弃了解英语文化的主要借口, 却不明白了解了英语文化对他们学好英语有着极大的帮助。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他不单纯是由一系列符号所组成的, 而在这一系列符号的背后, 到处都隐藏着文化的痕迹。长期以来, 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 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 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 使得文化差异也无处不在。而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 这种差异就直接体现在语言上。如果不了解一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 单纯用构成语言的符号进行交际,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语用失误, 也就是说, 尽管很好的掌握了该门外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可是在和本族语的使用者 (native speaker) 进行交流时会产生各种故障。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并非什么新鲜事, 可是又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Thomas, J.认为, 语法错误会被认为是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而可以谅解, 而语用失误则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因而很可能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不友好, 这不仅不利于说话者实现交际的目的, 甚至还会引起一定的误解或冲突。由此可见, 文化在语言的使用中, 是不可或缺的, 语言和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统一体。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趋频繁, 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化程度的迅速提高, 专门学习外语专业的人才在国际间的各种交流活动中, 日益显现出其“非专业”的一面。与此同时,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却在自己专业相关的领域中, 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外语基本功, 却能大显身手。就是在这种新的国际形势之下, 我国开始了新的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而这次改革所提出的目标, 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里的“communicate (交际)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 “commonis”的意思相当于英语里的“common”一词。很明显, 交际这一概念与“共同” (commonness) 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 “共同”或“共享”是交际的前提, 同一文化或不同文化的人们, 只有在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共享, 才可能进行有效地交际。

“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 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可见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而所谓跨文化交际, 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 之间的交际, 包括跨种族交际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 跨民族交际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 同一主流文化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 (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 , 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等等。跨文化交际意识就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 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 也就是“感觉的敏锐性、处理的得体性和文化整合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现实当中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 也就是说, 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才可能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 把这种意识进而转化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过程当中, 千万不要只是一味的追求“能力”, 使得本末倒置。

3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从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介绍中, 人们不难看出, 跨文化交际能力只不过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现实的交际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所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教师、教材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这三者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 教师应该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只有教师从思想认识上有了足够的重视, 才能不失时机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灵活处理, 而不是在“单词讲解”、“课文讲解”和“课后练习”之间进行简单的循环。当然,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这无疑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在备好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和相关技能训练的同时, 还必须了解有关的文化知识, 并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所学习的语言文字当中隐含的文化方面的信息。当然教师还可以把文化背景知识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有机会主动地走进自己所感兴趣文化, 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也大有裨益。

就学生而言, 在思想上也应该有充分的重视。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以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研究生英语考试, 但是切不可把这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 更不能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利而“高高挂起”。这是因为, 在目前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也正在进行之中。改革以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将采用具有大量试卷库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为考生提供以听力为主, 包含读、写、译、会话在内的、以测试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的计算机考试。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使用, 在取代传统的纸质试卷的同时, 也使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成为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 英语专业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受专业知识的限制而显现出来的“非专业”的一面, 使得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自己专业相关领域交流中, 倍受青睐。如果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当中, 能够主动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无疑就是锦上添花。因此, 建议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在学习大学英语过程当中, 通过选修《英语国家文化》、《英美概况》等课程, 丰富自己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为今后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做好准备。

摘要: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 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该文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意义及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Pearce W B.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aking Social Worlds[M].Hap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4.

[2]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2) .

[3]毕继万, 张占一.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1991 (5) :72-76.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6]罗益群.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86-88.

[7]牛佳宁.谈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文化学刊, 2008 (3) :114-116.

[8]张尧学.加大力度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3, 14) :19-20.

[9]张尧学.再接再厉, 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8 (17) :17-20.

[10]张尧学.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8) :26-27.

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篇9

1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青睐, 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 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一般都仅限于课本和教师积累的课文知识, 学生的可读量十分有限, 但多媒体却可以补足传统教学的这一大缺陷, 为学生呈现大量的信息。其次, 多媒体课件可以节省课堂上写黑板板书的时间。再次, 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合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来接受课堂信息,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是传统教学所做不到的。本文将通过以下教学案例来说明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的优越性。

2 教学案例

2.1 课前

教师将学生分组, 大约4-5人一组, 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上网找一些有关万圣节的图片和阅读材料, 查找相关词汇;用英语列出中国和西方的一些主要节日。

2.2 课堂

1) 教师将自己已找好的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猜都是什么节日。

2) 教师介绍万圣节的来历

3) 了解有关万圣节的重点词汇 (这一部分可以先问学生, 他们一定已经查找并总结好, 教师也在PPT中准备好)

4) 课文讲解

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全文, 思考并回答:

When is Halloween?

Who did people think would come back on earth on Halloween?

What were some of old customs that some superstitions people kept?

Why did people hang rowan leaves over stable and shed doors?

What has Halloween become today?

What do children do on Halloween?

Name some special games played by children on Halloween.

What happens to these people who have no sweets ready for children?

(这一部分所以问题已在PPT上准备好, 给学生展示图片, 让学生知道现在万圣节已变成了孩子们的节日)

5) 文章结构分析

(让学生归纳文章大意, 分析结构)

The passage introduces the American traditional holiday, Halloween.The first paragraph introduces the ancient customs o the holiday and the second illustrates what was done to form animals during the night.The third, forth and fifth paragraphs introduce modern Halloween customs of partying, “Trick or Treat”and putting up Jack-o’-lantern.

6) 重点单词及短语 (PPT)

spell, priest, electric, hollow out, keep up, in an effect to dress up, for the most part

7) 列出最主要的西方节日:

How many Western festivals (or holidays) do you know?Can you introduce some to us?Anything special about the festival to share?

学生能够列出:

Halloween, Thanksgiving, Christmas, New Year’s Day, St Valentines Day, St.Patrick Day, April Fool’s Day, Mother’s Day, Father’s Day, Labor Day and so on.

8) 列出中国的主要节假日:

How many Chinese festivals (or holidays) do you know?Can you introduce some to us?

National Day, Spring Festival, New year’s Day, Lanter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Mother’s Day, Father’s Day Mid-autumn Festival and so on.

9) 寻找出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共同庆祝的节日, 这些传统文化有哪些差异?例如可以让学生来讨论西方情人节和中国情人节的异同点。然后总结这些节日的异同点产生的原因。例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气为主的传统节日, 在古代, 春节、清明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西方文化由于长期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复活节、圣诞节、万圣节等,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在庆祝方式上,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很多封建社会的痕迹, 如等级制、家族式等, 节日的庆祝方式都是以家族内部为中心的。西方的传统节日更多地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出人们渴望相互交流, 群众参与的强烈愿望。在饮食上, 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强调色、香、味俱全, 每个节日都有代表性的食物, 如春节吃饺子, 中秋节吃月饼, 端午节吃粽子, 元宵节吃元宵等, 大都象征团聚合欢。西方的饮食相比较而言略显单调, 有些千篇一律, 但相对比较重视营养的搭配。

2.3 课后

1)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其它差异, 如服装、色彩等, 可做成PPT在班级进行展示;

2) 以个人为单位, 准备题为“My Favorite Festival”的发言, 内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Festival?

On which day dose it fall every year?

How do people celebrate it?

Why do you like it best?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要利用好教材, 教材中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应当适当地运用多媒体, 有意识的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词汇教学、语篇教学过程中, 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联系, 正确、恰当的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把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把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 从而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李观仪.新编英语教程 (学生用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李观仪.新编英语教程 (教师用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工具语言, 同时承载着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职能, 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传播和交流, 而是交互的全方面的传播和交流。英语习得者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必须打破自身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局限, 理解、学习英语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信息, 同时传自身的优秀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作为我们国家英语教学的高阶, 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揉入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宗教信仰、历史典故、风俗人情、习惯用语等文化背景, 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 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指的是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有效、得体的互动交流的过程, 涉及到语言学、传播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多样化的文化或历史传承, 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 这些都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不同的影响。

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因此我们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 除了英语的基本技能, 如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之外, 必须重视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课堂, 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积极理解与欣赏, 比较我们的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所在, 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减少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遇到的文化障碍和受到的文化冲击, 从而进行有效得体的互动交流。

2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意义

2.1 有效消除交流障碍, 防止交际摩擦

如上文所述, 不同国家地区, 其文化、历史、习俗都有很大不同, 甚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也存在差异。我们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 不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 不了解对方的俗语谚语等, 有可能会无法正确解读对方语言所包含的信息, 也无法向对方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造成误解, 形成交流障碍, 严重者甚至会升级为交际摩擦, 以致出现冲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能有效的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2.2 开拓学生视野, 增加语言知识储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要求学生自发自觉的去了解英语国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背景、语言运用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我们的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区别所在, 接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种种差异, 学着用native speaker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维, 学习对方文化的精华, 摒弃其糟粕, 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英语相关知识的储备。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直没有摆脱教师处于权威主体地位, 学生被动接收的情况, 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 主要目的仍是为了应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是研究生入学英语测试。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 其重点重心放在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上, 自动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吸收。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 也没有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 有其客观原因。首先, 大多数学校因客观条件限制, 大学英语的教学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 大的授课班级人数甚至达到八九十人, 这使得任课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一对一, 或是学生们之间用英语进行会话训练的机会大大减少。其次,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甚合理, 课时少, 教学任务重。在有限的课时内, 教师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 不得不有所取舍。再次, 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 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受几十年来英语教学传统的影响, 学生们只注重英语基本能力的培养, 学习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局限于教室, 学习活动的对象局限于大学英语课本, 离开了英语课堂, 立刻回归母语世界, 所以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无法转变, 仍然是汉语式的思维。

3.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首先, 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 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通过接受系统、专业的训练, 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与积累, 扩充自身的英语知识层面, 以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对于教学者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英语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等的教学, 还应结合教材, 恰当、适时引入相关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克服母语带来的思维障碍, 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文化对比的意识, 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差异, 使学生既能接受对方不同的文化, 也能在语言中包含我们自己的文化, 减少文化冲击给学生带来的理解障碍。

其次, 教师应当努力改善英语教学环境,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交流的情境。我们的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 往往先把听到的英语句子翻译成汉语, 然后想好怎么应对, 再把应对的话翻译成汉语, 往往词不达意, 摆脱不了汉语思维模式带来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应当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和交流的环境, 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角等活动, 鼓励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者多进行交流, 鼓励学生互相进行交流,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英文原版读物, 鼓励学生选取优秀的英语影视作品反复观看,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甚至话剧排演等活动。在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以多种多样的形式, 如网络、广播等, 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较为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 了解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日常生活和交流方式, 为学生能准确、得体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最后, 教师应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英语学习不应是简单、反复的记忆活动, 这种方式效率低下, 费时费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令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不断接触、接受其他国家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让他们乐在其中, 无疑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英语进行准确、得体的交际, 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除了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也应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这样才能使跨文化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减少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带来的误解等交流障碍, 减少文化冲击带来的交流冲突, 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准确、得体、顺利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宋莉.跨文化交际导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3]潘玥.浅谈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6 (1) .

[4]连颖.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5) .

上一篇:跨区域合作下一篇:升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