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22-09-12

外语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和语言行为 (linguistic performance) 两个概念揭示了人脑如何获得语言能力和如何运用这一能力的一般规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更进一步扩展了人们对语言的形成以及语言运用方面的认识。单纯从生理发生的角度谈语言能力不能完全反映出人的真正的语言能力。因为人的语言能力不仅表现在他能否说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 还表现在他能否在适当的环境下说出适当的句子。交际理论的提出不仅促进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 而且促进了人们对运用语言的认识。外语教学在培养交际能力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误解, 以为具备了语言交际的能力, 就具备了与外国人交际的能力了。这是有失偏颇的。本文将讨论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区别,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以及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考虑的若干因素。

1 交际能力不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多数外语教材, 都是吸取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而编写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培养交际能力, 便有了许多教材中依情景和功能编排的课文。如, 问路, 在医院看病, 在邮局, 打招呼等等。不能说这些材料不培养交际能力, 至少在某些很实用的场合能使交际者想起相关的表达法来, 但是这种割裂整个社会文化生活, 单纯功能性的语言是否真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特别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呢?

有一位中国女中学生在美国上H E A L T H (健康) 课, 课堂上很多问题不知道该怎么问, 这是因为健康课上的许多内容对于一个来自中国文化的孩子很不容易启齿, 她不知道在这样的课堂上当着大家的面哪些问题好问, 哪些问题不好问;该问的问题以什么形式问最得体。显然, 这个中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的原因是由于不知道在这个身边文化氛围如此不同的课堂上有关健康的哪些问题好问, 哪些不好问;同时在众人面前这样的问题以什么形式问最得体也心中无数。

当一个人必须面对异域文化的许多现象时, 他必然地或者本能地会努力去接受这个生疏的文化, 并尽力使自己适应它。这种努力必然会引起他对于自身原有文化中相关的意义系统的反思。两种不同文化系统相碰撞, 自己原有的, 作为思想主轴的内在判断系统在这里不再起主导作用了, 这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 其表现形式有时是困惑, 有时甚至是痛苦。这种现象已被称之为“文化冲击 (culture shock) ”。当两种不同文化的人走到一起时, 会发生无数的误解和困惑。上例中那个中学生的情况反映的跨文化现象告诉我们, 即使学了对象语国家的语言, 但实际交往中由于原先缺少必要的文化准备, 没有形成对于对象语文化特有的思维习惯的认识, 缺乏对于对方社会文化中一般交际习惯的了解, 仍会产生交际困难, 这种交际困难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困难。所以, 单纯解决在特定环境下进行功能对话的能力还不能算是完整的交际能力——只能是交换基本信息的能力。当操两个不同语言的人走到一起时, 相遇的绝不仅仅是两种语言, 而是产生了这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生活。两种社会文化生活的相遇更不仅仅是几种功能场合的相遇, 甚至不是我们常见的对象语国家概况课所介绍的历史、地理、人口、国家政体等一般情况的相遇。两种文化意味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不同的社会人际交际模式, 不同的生活方式等等。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文化是一种共同的行为, 是某个群体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 信仰体系, 基本判断,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任何行为。在一定的文化氛围里, 人们的思想, 办事方式有很大的共同性, 但那都是无意识形成的。它从各个方面, 各个层次散发出来, 反映着这个文化的基本特征。有人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物质层:人们的生产制成品——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是文化的所有层次中最清晰可见的一些内容, 包括我们的语言、饮食、建筑以及艺术品等等。

制度层:人们的生活形态与价值观。生活形态包括人们共有的关于孰好孰坏的一种感觉, 而价值观是指人们判断好与坏的标准。

精神层:人们对于生活的基本理解, 对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所作的基本判断。这种基本判断是人们在生活中长期地、无意识地形成的, 很多已经成了生活中不言自明的东西。

根据这样的层次说可以看出, 语言也好, 情景交流也好, 都属于文化的表层现象。学习语言, 仅仅懂得了一定情景下的用语还不能保证实现两种文化的交流。上述女中学生的情况说明基本的英语会话能力已经具备, 但是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文化氛围里, 原有的不言自明的生活基本判断突然受到了挑战。关于生理健康, 青春期发育, 男女性关系等, 许多原先说不出口的话题在这里却很自然地当堂讨论着。两种文化在表层之下发生了碰撞, 此时一些原已具有的交际能力也无能为力了。需要处理的是不同文化之间在更深层次的冲突, 努力使两者作到相互协调和相互融合。总之, 交际能力体现到外语教育时, 必须考虑更深层的文化因素。外语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 应该看交际者是否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掌握第二语言的动机之一是要获得一种处在“一个共同拥有的世界中 (a c o mmon shared world) ”这样一种感觉。“共同拥有的世界”这一概念意味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共同参与了交往。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双向跨越。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不仅有效地交流了信息, 而且在交际者之间经过交流, 融合, 产生了新的认同, 建立起并能保持住一种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只要这样理解了, 我们的外语教学就不会仅仅是将对象语和对象语文化的典型范例告诉给学生, 让他们去操练, 而是努力培养他们如何去接近和分析不同文化的各种实际表现及其内在含义, 并且作出恰当的反应。这样一种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将会在交际者内心里产生一个对自己文化的再认识, 以及将自己文化与对象文化加以比较, 协调和融合的心理过程, 以实现顺利的交际。这说明, 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者自身所承载的文化因素是在起使用的。如何认识和处理自身的文化因素是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这样一来, 外语学习者就不再是一个对于对象语国家讲本族语的人的模仿者, 而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 他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另一个交际者合作, 试图创造一个“共同拥有的世界”。应该将文化冲击看成是一个极好的学习经历, 它能够形成更高一级的自我意识, 使人更加成熟起来。

3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首先要考虑外语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 其次需要考虑语言的应用能力, 即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这两者正是人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方面。但是同样需要我们给予高度关注的, 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应具备的素质。

形成或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大因素:态度、知识、技能和教育。

“态度”指学习者好奇与开放的心态, 不急于怀疑对方的文化, 也不盲目肯定自己的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由于地理, 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 学习者对于对象语国家的文化可能会有或褒或贬的看法。例如亚洲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有些人就不太愿意学习日语, 或者虽然学习日语, 但对日本文化却有一些抵触情绪。也有一些人对西方个别发达国家的文化盲目崇拜, 想象中觉得那儿的一切都好。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既不需要过于褒扬的态度, 也不需要固执的偏见。

“知识”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文化和对象语文化的了解;对两种文化各个方面进行正确判断并对两者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的了解。

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对象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了解对象语国家中的社会群体以及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同时懂得社会人际交往的一般过程。

对象语文化中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特征, 了解这些不同特征, 有助于交际策略的选择。例如一般认为美国人非常开放, 善于交朋友;俄国人较难接近, 然而一旦交了友, 友谊却可能是非常牢固的。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中国人的迂回:电话打过来, 先问“喂, 最近忙不忙?”一般问答“还好, 不算太忙。”接下来就是“你明晚有空吗?”得知有空, 再问:“我想上你这儿来一下, 你会不会在家?”得知会在家, 才说出“我有一篇稿子想请你帮着给看一看。”

“技能”实际上主要指的是交际能力, 交际中不断制造新的信息, 交际者应能够及时捕捉加以利用。它包括两方面:第一, 解读和联系的技能。学习者解读对方文化的有关资料和事件, 并将其与自己文化的相关资料联系起来, 能够捕捉不同文化间有意义的参照点并将其提炼出来的能力。第二, 发现和交往的技能。学习者发现有关对方文化的新知识, 并能将其用于实际交际的能力。

“教育”指要培养学习者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能够从交际中发现交际对方所持的观念, 并及时将其纳入自己的解读体系进行加工、解读。

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解决的还是人们怎样成功地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问题。当一个人获得了外语的语言能力, 并同时获得了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再具备以上所述的态度、知识和技能, 那么他就获得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的跨文化交际将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成”, 这样的跨文化交际者将成为具有多重文化 (multicultural) 意识的人。人的定位, 不应该看他“属于”什么文化, 因为那将意味着他或者拥有某个文化, 或者被某个文化所拥有。具有多重文化意识的人, 应该定位在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能够随时与现实世界沟通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 当一个人具备了多重文化意识, 他就从建立在传统文化和大众社会所赋予他的那个定位上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他既不完全属于自己原先的那个文化, 也不会完全脱离那个文化, 他生活在不同文化的结合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交往呈现世界性交往。跨文化交际的话题引人注目, 不可回避。

摘要:人的语言能力不仅表现在他能否说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 还表现在他能否在适当的环境下说出适当的句子。本文将讨论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区别,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以及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考虑的若干因素。交际能力体现到外语教育时, 必须考虑更深层的文化因素。外语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 应该看交际者是否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语言能力,语言行为,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Byram Michael, 2005.

[2] Teaching-and-learning Language-and-Culture[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Byram M.Morgan, 2004.

[3] 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e Transformation[M].Project presented to the European University[M].Dahl Stephan, 2004.

[4] Bridging Differences:Effective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London Sage.Gudykunst W.B, 2005.

上一篇: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下一篇:高校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现状分析与管理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