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看《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022-09-10

1 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培养强调利用目标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想在具体语境中做到英语语言得体, 只有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美国语言学家Hymes (1972) 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 指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等多种因素。Canale和Swain (1980) 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提出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 语法能力。即广义的语言法则, 其中包括语音、语调、语法规则和书写规则。第二, 社会语言能力 (social linguistic competence) 。包括语言运用的规范和语言的得体性。第三, 语篇能力。即组句成段、组段成篇、口头和书面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涉及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第四, 应对能力。比如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生词或者谈话中讲不下去的时候, 应采取怎样的策略以达到目的。从以上两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出, 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当中, 至少有两个方面——社会语言能力和应对能力, 与文化意识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 在跨文化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师的共识。

胡文仲也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了解英美文化, 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讲越深刻, 越仔细的了解所学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 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个语言。”外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知识文化以外的交际文化能力。知识文化能力主要指非语言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 在词语理解、语句组织等方面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知识。具备了这种知识, 就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了。但是会说外语只是低层次的要求, 关键是解决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也就是说, 既要“能说会道”, 更要言之有物, 自然得体。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把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

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以来,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英语视听说”课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也是对学生听说能力要求较高的技能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中对这一课程描述为“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视、听、说的结合, 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 运用看图说话, 复述, 总结, 对话, 角色扮演, 口头概述, 即席演讲, 辩论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加深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了解。”

根据“大纲”的这一要求, 英语教师应在“视听说”课堂上积极地、有意识地导入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 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掌握语言, 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视听说”这门课正是很好地给学生创造了这样一种学习的机会。

2 视听说教学中两个方面的文化导入

所谓文化导入, 指的是在外语教学中向学生传授适当的目的语言文化, 从而使学生了解本民族语与目的语 (外语) 的文化异同, 以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提高听说交际能力。它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导入。“文化导入”教学模式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语言与文化知识、促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的相对稳定的操作性框架。而现在高校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灌输对象, 被动的听众和观众, 把视听教具仅用以传授知识。教师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 (Teacher’s Talking Time) , 而学生听说实践的时间很少, 即使有实践, 也仅限于机械的重复、死记硬背和单句操练。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视、听、说”教学的实施中, 我们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导入。

2.1 习语或词语文化的导入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发展的结晶, “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影响, 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展示出英语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词汇差异是不同民族间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极其接近;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宗教信仰、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两种语言的词汇文化内涵又存在差异。如有些词汇虽然其字面意义相同, 但联想义不同。比方说《走遍美国》 (Family Album U.S.A.) 第一册第七单元“M e n’s B e s t F r i e n d”, 其中提到的好朋友既是狗。在英美文化中, 有许多带有狗的表达, 如:

1) lucky dog幸运的人

2) clever dog聪明的人

3) dog-like (像狗一样) 忠诚的, 无私的

4)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失。

5) Be 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

6) Dog does not eat dog.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 或赚他的钱。

7)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8) He is the top dog in this competition.他是这次比赛的优胜者。

这些表达都体现狗在美国文化中是作为人类的好朋友, 代表忠诚、善良的意思。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狗是卑贱的动物, 常比喻卑鄙、恶劣的人。如:

丧家之犬偷鸡摸狗狗眼看人

挂羊头, 卖狗肉关门打狗

鸡飞狗跳狼心狗肺狗头军师

狐朋狗友狗急跳墙

再如, “龙”在中西文化中也具有不同内涵。龙在中国人眼里是一种吉利的动物, 人们常说“望子成龙”, 是希望子女长大后能有所作为;龙还是中国封建皇朝时代皇权的象征, 代表帝王;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而西方人却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 是凶残肆虐的怪物, 应予消灭。在一些描写圣徒和英雄的传说中, 讲到和龙这种怪物斗争的事迹多以怪物被杀为结局。如英国中世纪时期一部伟大的民族史诗《奥尔伍尔夫》 (Beowulf) 中的主人公, 既是和代表邪恶力量的喷火巨龙进行决斗, 最后在挽救了地球的宝藏后, 死于冬龙的火舌之中。因此, 只有了解了“龙”在中外文化中的不同寓意, 才能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 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有一个关于英语习语的笑话, 说一位丈夫和妻子失和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在走进律师楼之前, 他们先去求助心理和婚姻问题专家。最后夫妇俩化干戈为玉帛。当他们的中国朋友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一位美国朋友时, 这位美国人连连说着“感谢上帝, 感谢上帝”, 还补充了一句“He turned the table”。中国朋友马上打抱不平说:“不会, 不会, 他很斯文, 不会以粗鲁的举动压制对方。”结果, 越说谁也听不懂谁。原来那“table”和我们想到的“桌子”根本无关。它的意思是to suddenly take a position of strength or advantage that was formerly held by someone else (反败为胜, 转弱为强) .例如:“She played badly in the first set, but then she turned the tables on her opponent and won the match.”还有一个短语“wearing two hats”指的是身兼两职, 而不是真的戴了两顶帽子。如此例子, 不胜枚举。

没有读过荷马史诗的人很难理解N i xon’s Odyssey to China的含义。美国《时代》 (Time) 杂志曾用Nixon’s Odyssey to China来形容尼克松访华。Odyssey是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 (Homer) 的一部史诗, 描述了奥德修斯 (Odysseus) 在特洛伊战争 (The Trojan War) 之后, 为返回家园, 所经历的漫长而艰辛的海上飘流历程。故Odyssey喻指“历经艰难、饱经磨难的旅程。”这里用它生动地表达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漫长历程, 意味深长。不了解圣经故事的人也不会明白Noah’s Ark真正含义;不熟悉莎士比亚作品的人则不会理解为什么用“Shylock”来喻指“贪婪、残忍、不择手段的守财奴”。这些典故无不带着西方文化的印记, 体现着西方文化的特征。

以上几个例子都体现了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内涵差异。根据20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 当母语对目的语形成干扰时, 学习的困难就越大, 即“负迁移”越多;目的语与母语越接近, 学习者的困难就越少, 即“正迁移”越多。因此以上几例属于文化“负迁移”。而在两种文化中语义完全对等, 对语言学习者起到“正迁移”作用的例子也很多, 如:

汉语英语

披着羊皮的狼wolf in sheep’s clothing

三思而后行think before you leap

蓝图blue print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

隔墙有耳The walls have ears.

另外, 英语和汉语有许多词义相对应的词, 但是这种对应是相对的, 在用法上其实并不对等, 这属于英汉词义不对应现象。如“eat”和“吃”用法不一样, 其实两者的意思也不一样, 尤其是比喻意思。下棋时, 我们说“吃掉”对方一个棋子, 英语就不能用eat (要说take) , 至于“吃惊”、“吃亏”、“吃回扣”、“吃老本”、“吃官司”等, 英语都有不同说法。英语 (汉语) 中的一个词表达的意思或概念, 在汉语 (英语) 中可能要用一个短语。还有, 一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即词义空缺, 造成这类词义空缺的原因是表达习惯或文化因素。如Zeus (宙斯) , Prometheus (普罗米修斯) , Athena (雅典娜) , God (上帝) , Jesus Christ (耶稣) , Garden of Eden (伊甸园) 。词汇空缺现象同样存在于数字上。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 这几个具有独特中国文化内涵的词, 在英语中就属于词汇空缺。有人曾将其翻译为five stresses, four beauties and three loves。难怪操英语的本族人对我们竟然提倡“四个美人和三个情人”感到奇怪。经过翻译工作者的努力, 这里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的英译最终改为five stresses, four points of beauty and three aspects of love, 并附加注释:stress on decorum, manners, hygiene, discipline and morals;beauty of the mind, language,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love of the motherland, socialism and the Communist Party。由此看来, 用英语表达与数字有关的语句时, 我们就应当十分地注意, 不能照搬汉语的数字, 应采用直译加注或意译的方法, 以免引起信息障碍。其次, 英、汉在颜色词语上的语用差异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喜好是不同的。以蓝色为例, 中国人对蓝色颇有好感, “蓝色的海洋”, “蔚蓝的天空”, 能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具有这种文化心理的人把西方颇为流行的名曲“Love is blue”误译为“爱情是蓝色的”是不足为奇的, 但是, 此处的“蓝色”非但不能激发英美的憧憬, 反而会使人感到“忧郁、沮丧”。

因为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 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语言学习和交际的过程中套用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 所以在文化导入实践中, 运用对比分析理论, 比较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异同, 培养文化意识, 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尽量实现正迁移, 减少负迁移, 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2 背景知识文化的导入

“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内容。”文化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很多学生常常抱怨说听力材料听得很多, 可进步还是不大, 而且听力理解水平波动很大。学生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当他们听一些有关自己熟悉的事件、人物的材料时, 即便遇到一些生词, 也能够很容易听懂并很好地理解;而遇到有关陌生领域的材料时, 听起来就显得很吃力, 尽管有些材料生词不多、语法不难, 字面意思也了解, 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却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 导致误解听到的内容或者是根本不知所云。因此当听力内容涉及到节日时, 教师可以把东西方的节日及其传统进行对比, 逐步导入西方节日文化的特点。比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 而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则是中国所没有的节日。虽然现在有些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也有很多中国人在过, 但是对于这些节日的来历、象征及其真正意义了解透彻的人却寥寥无几。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中外最重要节日在风俗习惯上有什么不同, 这些不同的背后反映着哪些不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观念。学生们大都了解一些圣诞节的习俗, 如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卡片、圣诞树、圣诞歌曲等, 但是对圣诞节的来历、耶稣的诞生及复活、圣诞老人的故事、长统袜等具体的信息却不是很清楚。因此课堂上对圣诞节背景知识文化的导入就显得尤其重要, 否则学生在听到如耶稣受洗或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等信息时将会不知所云。对此耶稣诞生、耶稣受洗以及以出埃及记为背景的影片《埃及王子》等视听材料都可以很好地作为导入材料。而对中国春节的习俗学生相对知之甚多, 如除夕守岁、放鞭炮、拜大年、压岁钱等。如果导入了两种文化背景, 再通过分组讨论, 让学生列出东西方这两个最重大节日的异同点, 则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两节日的理解, 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这两节日的看法, 从而达到从源语言输入到最终目标语言的输出这一目的。

3 结语

英语视听说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综合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举足轻重。挖掘语言背后的英语思维模式和英美文化背景, 对视听说教学的成功与否也起到关键作用。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中探索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视听说课堂中的导入将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有意识地去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 有意识地培养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学习者才能在信息量大的视听过程中反应敏捷, 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和文化导入的层面, 来阐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能力,视听说教学

参考文献

[1] Canale, M.&M.Swain.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2] Hymes, 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Pride j.b.&Holmes J. (eds.) Sociolinguistics.Selected Readings.Harmondsworth:Penguin, 1972:269-293.

[3]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 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 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复杂工程风险性评估及紧急处置方法初探下一篇:加强医院经济管理防范医院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