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要强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022-09-11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最早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 他认为, 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的形式的了解和掌握, 而且还包括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地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了解和掌握。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实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但在目前英语教学中, 大多数的教师还是偏重英语四、六级考试, 侧重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 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从而导致学生在交流过程中, 产生语言隔阂和障碍, 甚至导致误解和摩擦。要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 从多个侧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和能力。

1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尤其是在交际方面, 东西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给我们学习和正确地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 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 翻译用英语说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法上几乎无可挑剔, 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 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 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 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感到莫名其妙, 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了多少菜, 却总是把米饭、面食作为主食,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 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 在交际中也会出现差错。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 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所以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教学中, 教师要更多地让学生识别和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1 价值观不同

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 这种文化特征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 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价值观宣扬个人主义至上, 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一个简单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人是将群体放置在个体之上, 而西方人则反之。如姓名问题上, 中国人是姓氏在前, 名字在后, 西方人是名字在前, 姓氏在后。姓氏代表家庭, 是群体, 而名字代表个体。此外, 两种文化由于价值观差异, 对很多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理解也有很大差异, 如:ambition一词, 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 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

1.2 思维方式不同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 因此在思维模式上必然存在差异, 这一点在东西方文化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 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 西方人是个体思维, 而东方人是整体思维。比如, 一个美国人给一个日本人写信, 日本人看美国人的信, 他一看马上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 开门见山, 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 后面才讲些客套话。日本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 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 开始越看越糊涂, 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 前面都是寒暄等等。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 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再比如, 英语中时间的表示法习惯上从小处着眼, 由小到大, 而汉语则是从大处着眼, 由大到小。汉语说2005年8月15日上午9时30分, 英语则为9:30AM August 15th2005。

1.3 宗教信仰不同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佛教文化影响着中国很多语言表达, 如“借花献佛”, “不看僧面看佛面”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表达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eye for eye (以牙还牙) , letter of law (公事公办) , heap coals of fire on someone’s head (以德报怨) 等等。

1.4 习俗人情不同

当外国朋友送礼物给中国朋友的时候, 他会要求当面拆开礼物, 中国人是不习惯当面拆开礼物的。在吃饭时, 餐桌上一桌的菜, 中国人会习惯客气地说没什么菜, 而外国朋友则无法理解觉得很奇怪, 分明一桌子菜, 硬说没有菜, 中国早已习惯主客互相客气了事。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吃过饭没有?”而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 英国一天如四季变化异常, 所以他们见面谈天气已习以为常。再例如, 在顾日国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 他曾介绍了这么一个看似让人好笑的故事, 一个台湾青年和北欧某国的姑娘结了婚, 并且随姑娘一起到了北欧工作, 婚后不久小伙子的母亲从台湾赶往北欧看望他们, 谁知见面后的第二天, 这位母亲就执意要回台湾, 因为姑娘在婆婆入住的第一天就问她打算要住多久,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媳妇理应对远道而来的婆婆恭敬有加, 百般孝顺才是, 这样对婆婆说话, 几乎每一个婆婆肯定都会理解为这是要催促她快走, 而在欧洲, 这样的询问方式是很普遍的, 因为主人想了解清楚客人的打算, 好作一些具体的日程安排。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 更是对语言所蕴涵文化的理解, 脱离了文化背景去学习语言知识, 学到的只是语言的外壳。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强化本土文化知识, 导入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 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导入话语, 加强口语训练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1 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外国歌曲、电影等,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地比较文化差异, 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和学习兴趣,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 从中吸取文化知识, 增加文化素养, 拓宽西方文化视野, 提高对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总体特征的认识。英语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书面材料的讲解上, 应尽量让学生参加交际的实践, 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口语大赛, 开辟英语角, 举办英语沙龙, 多接触原著原声录像、英文电影等活动, 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消化理解吸收课堂上所学内容, 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主体文化是指母语文化, 与客体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很多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 并经常会问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如孔子、象棋、功夫、春节等等。如果我们在交际中常常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就会给我们交际活动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要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即与本国有关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及民族信仰、婚俗文化、饮食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古迹、风景胜地等, 从而有效地避免交际中出现尴尬场面。

2.3 挖掘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

很多英语教材包含丰富的外国社会文化知识, 大部分的篇章都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 为学生了解英美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学习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技能, 还要引导他们汲取其中的文化信息,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学生可以在课前借助互联网, 图书馆等资源查阅这些相关的文化背景, 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陈述等方式,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和冲突, 使学生具有识别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这样既让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 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2.4 加强词汇文化含义的教学

语言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比如汉语中的特别行政区、母亲河、东亚病夫等等, 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英语中的cowboy, hippie等等也是在一定的时期所特有的。此外很多英文表达源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等, 如“bell the cat” (自告奋勇去冒险) 来自《伊所寓言》, “Helen of Troy” (红颜祸水) 来自古希腊神话, “the apple of the eye” (掌上明珠) 来自《圣经》。而中国的“冰糖葫芦” (candied haws on a stick) , 中国的“秤” (steelyard) 等等也很具有中国特色。

2.5 导入话语文化

教师除了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英美文化并提供这方面的阅读材料, 还要介绍中西文化在天气、问候、健康、年龄、收入、个人隐私、感谢、聊天、约会、赴宴、做客、就餐、看病、打电话、商业活动等话语方面的差异, 丰富学生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力求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 符合英美民族的风俗习惯。如被西方人称道赞誉时, 如果按中国的谦逊语言回答“You are flattering me.”或“I feel a s h a m e d.”会令西方人难以接受, 这直接影响到交际效果, 应该按照西方人的话语习惯用“T h a n k s”回答。

2.6 加强口语教学

为了加强学生交际能力, 重要的一点就是突破传统的以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加强口语教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交际练习活动中, 并且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学中要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话动, 比如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等, 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使用口语。通过合理设计课堂活动, 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语言输入和产出的良好环境, 能催化学生有目的地运用语言, 从而加强了跨文化交际的训练。

3 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在语言教学的同时, 适时适度地深入到文化教学, 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中涉及英美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词汇、课文等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经常得到英美文化的刺激, 在潜意识中真正形成跨文化的交际意识。通过具体话题的导入和口语的强化练习, 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会日益丰富和加深, 这有助于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语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所属文化。论文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角度, 论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强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从而培养出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英语,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果, 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8) 6.

[2] 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3] 顾日国.跨文化交际[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4] 冯奇, 姚喜明, 等.外语教学与文化 (三) [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短视频营销的受众心理分析——以抖音为例下一篇:社会工作机构运作中的行政化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