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外语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22-09-11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设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文化背景的不同, 地域不同, 形成了人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理念等方面的不同, 这使得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产生了信息传输的差异和误解。长期以来, 国内传统的语言教学, 往往脱离文化语境之外, 只是单纯地训练语言技能, 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普遍的结果是, 学生缺乏实际外语交际能力, 对于文化差异不够敏感, 无法从容跨越文化沟壑, 得了“文化失语症”的重病。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认识和了解语言背后文化的过程, 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锻炼的过程, 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呢?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Byram (1997) , Bennett, (1999) 以及Fantini (2001) 等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表现的能力, 它能够是人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 具备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并且能够在多文化环境中恰如其分的进行表达。从上个上世纪80年代开始, 中国的学者胡文仲 (1997) 、许力生 (2000等都开始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运用定量分析的办法解决以下的问题: (1) 海外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 投入、专注、愉悦程度以及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即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现状如何? (2) 海外中国留学生在文化知识、语言能力、跨文化态度、交际能力方面的现状如何? (3) 澳大利亚国际化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何? (4) 如何有效地培养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海外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一) 调查对象

本研究是调研小组从澳大利亚珀斯语言学校中, 随机选取出108名中国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这些学生涉及的专业包括文科、理科、工科、商科、法学、医学等多个专业。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08份, 剔除有明显应答式或者回答不完整的文卷, 共获得有效问卷106份。

(二) 调查结果与讨论

1. 基本信息

本次10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 男生59人, 男女47人, 年龄层次如图2所示, 学历以就读本科 (43人) 和研究生 (43人) 为主, 就读专业主要是文科 (43人) , 商科 (30人) , 理科 (19人) 。

出国留学的目的以及选择澳大利亚作为留学的国家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留学生选择跨文化交际的国家主要的原因为国家的经济、环境以及该国的文化, 70.75%的学生选择留学是想增长知识、丰富人生阅历, 而不是单纯地完成“镀金”之旅, 86.79%的同学认为这次的留学抉择非常的正确, 而且学习到了一定的知识。

2. 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目前文化教学调查分析

本研究显示:

(1) 95.28%的被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能够明白国人的行为举止与中国人不同的原因, 而且85.85%的同学认为这个国家的语言从俚语、语音、语调等与当地的文化有着密切的, 96名同学对澳大利亚的文化感兴趣。

(2) 有95%的被调查对象在留学前就通过了英语相关的等级考试, 说明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应试语言能力, 但这样的语言能力可与实际需求的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存在差距。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 有27.4%的同学能听懂一半的内容, 而57.5%的同学居然只能听懂30%左右, 这主要归因为实际交流语言的流利程度有关, 73.58%的调查者只会简单的句子甚至什么都不会交流。

这一点说明了我国当前高校语言教学中只是注重句法、语法等内容, 却往往缺失文化因素的培养。

(3) 在跨文化态度上, 60%以上的被调查者在遇到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时, 只是找同胞帮助解决, 还只是局限在中国人的范围内, 很少一部分人会向外国朋友求助, 这非常不利于留学生尽快的了解当地文化和融入当地的教育教学中。

(4) 从交际能力上来看, 有54名调查对象 (50.94%) 不能与外国人轻松自在的交流, 一方面是交流是感到紧张, 另一方面在于曾经的课堂教学中缺失有关语言的练习, 导致交际的困难。在遇到交际误解和表达不出的语言时, 绝大部分的同学会选择通过身体语言、用意义相近的词来代替, 但是更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 还有很多的留学生采用“不解释”、“回避话题”、“保持沉默”等消极的方式对待 (如图一所示) , 这些说明我国外语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方面的内容较少, 只注重语言词汇的积累, 而对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困难和锻炼交际能力方面不够重视。

(5) 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上, 调查者认为多与外国人的交流 (78.3%) 、与外国人交朋友 (50%) 、参加外国人举办的活动 (45.28%) 等方式, 再配以阅读、观看与当地文化相关的书籍、电影等, 是快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方面, 有59.4%和82.1%的同学希望能够增加口语课和文化相关的课程;74名同学希望增加外国交流项目, 53人认为增加与外国人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外语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也是大学教学乃至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首先, 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观念, 了解和适应最新的教学理念, 对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被动接受语言知识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辅助指导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其次, 教师除了要具备听说读写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外, 还应具备不同国家文化、历史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 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从而引导学生既注意语言能力的提高。最后, 教师除了要关注本专业前沿知识, 还要积极参加一些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和相关的课程, 教师将自身的经验和体会融入到教学中, 持续有效地促进专业成长、观念转变。

(二) 加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国内各高校都陆续开设选修的跨文化交际课程, 并没有将其列入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每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 加快课程体系改革。例如天津外国语大学希望培养的是具备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符合型人才, 可以除了精心打造通识的教育的核心课程以外 (语言课、专业类课程) , 还需增加自主学习能力、文化素养提升、外语综合交际能力和国际关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高校可以从语言类和专业类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教材等方面进行改革。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培养需要从4个方面进行课程设置。其中, 语言文化课程主要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着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培养。专业类课程主要完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国际化课程中大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处理国际事务、国际管理的能力。交际类课程在各类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了多学科、多专业知识能力的融合, 各高校在打造“外语+”、“专业+”等教学模式的同时, 在培养此项能力的课程设置, 应“跨”出去, 加强与企业、外国高校之间的横向合作, 丰富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 积极借鉴其他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与此同时, 增加外教在“渗透式”课程教学方面的作用, 在培养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贯穿中西文化的对比, 多为学生提供锻练交际能力的平台和环境, 使大学生能够做到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跨文化交际意识“如影随形”。

(三) 构建立体化学习网站

传统的信息交流中, 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存在主动和被动的不平等格局, 而网络交流平台的出现, 突破了原有的限制, 成为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人们搭建了桥梁和纽带,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

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可以采集、甄别、比较网站上的信息, 从中筛选出能够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资源库, 供学生浏览、调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 选择资源进行学习。学校在线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拓展文化差异的案例分析、社会文化知识在线自测等内容, 尽可能让学生接近最自然的语言环境。学生除了学习具体的语言知识外, 还要进行语言的实际训练, 网站配合增加角色扮演、情景对话、互动交流等交际式输出练习, 帮助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将语言学习、文化学习、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从而拓宽并加深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内涵了解,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摘要:在全球多元化文化并存的背景下, 国家间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 高等教育也日趋国际化。本文通过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指标, 针对海外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反映出中国留学生应试能力强, 但是缺乏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实际交际中畏惧感时刻相随。针对这些问题, 高校应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 通过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立体化学习网站、增加项目化的实践活动, 强化本土教育与境外教育的深度融合等方式提高国内学生文化敏感性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复合型

参考文献

[1]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 张红玲.2010中国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 2010 (6) :49-53.

上一篇:水中粪链球菌的检测研究下一篇:达州市通川区龙滩乡林业后续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