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异域文化元素的导入

2022-10-11

语言学习者只有高效率地接收目的语的异域文化元素, 才能使习得的语言具有生命力和最大的鲜活性。人们在交际中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对中介语的应用能力外, 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元素的敏感度和容忍度, 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 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在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中, 文化因素的份量很低, 导入的程度很差, 而导入的异域文化元素能否被有效接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时,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

1 加强异域文化元素导入的意义

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文化是形形色色的, 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 而且还要知道应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 如何观察世界, 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 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 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 语言应用学有了长足进展, 其目标是“特别注意在具体的情景中语言的运用是否适宜 (appropriateness) , 是否达到交际的目的”[1]。然而,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 更要懂得遵守“语言的使用规则”[2]。因为没有这种使用规则, 语法规则将是毫无用处的。在交际中, 文化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 不了解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 那么交际很可能会发生障碍甚至失败。[3]

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和策略能力, 其中社会语言能力指在不同文化场景下, 语言使用者能根据话题、说话者身份、交际目的等多种因素恰当的理解和表达。目前我国的文化教学理论多数是针对外语专业的教学而提出的, 对于非专业教学而言, 文化因素的份量很低, 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 随着一些新的教学法如交际教学法、听说法的导入, 人们把重点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语言能力的培养上, 但对于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因此, 即使学习者的语法、词汇已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 在跨文化交际中仍然只能停留在“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层次上。

2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异域文化元素导入的内容

重视词汇的文化导入。语言从本身结构上来说, 是由语音、语义、语法、和词汇这四个要素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虽然跨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 但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 最突出、最广泛地反映出文化差异。词汇蕴涵的文化差异, 就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 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表现出的意义不对等。如汉语说的“体壮如牛”, 英语则是“as strong as a horse”。为了使学生能够得体地运用外语, 教学中的异域文化导入以及文化差异的比较必须以词汇为先导。

加强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导入。所谓非语言交际是指言语行为以外的交际行为, 如表情、手势等, 是不依附语言代码而进行的交际, 在人类交际中起着语言代码无法替代的作用。同语言交际一样,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其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注重异域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根源于中西方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曾经有个笑话, 讲的是台湾一位官员会见一位外籍大使, 在回敬对自己老婆的称赞时用了中国人传统的回应:“哪里?哪里?”, 翻译人员没有把它译成符合英语思维方式的“Thankyou!”, 却把它译成了“Where?Where?”这个例子着实让人发笑, 也让人思考。还有个明显的文化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上, 中国人习惯采用归纳思维方式, 而英美人则习惯采用演绎思维方式, 比如中国人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往往先陈述事实, 而英美人则开门见山直接表达观点。因此, 适当介绍中西方在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3 异域文化元素导入的途径

异域文化元素的导入, 并不能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得以完成, 而要结合学习的各个环节, 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个层面的文化导入, 也就是要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展开。

课堂教学主动导入。英语学习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主阵地, 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输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但是, 课堂教学课时紧、任务重, 如果教师头脑中没有文化教学的意识, 就很容易在课堂教学中只片面强调语言知识而忽略文化意识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的外语学习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 对很多西方异域文化的典故、背景知识、风俗习惯都不知所以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元素和背景知识, 向学生传输文化信息。只要教师在头脑中始终保持文化教学这一思想, 并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素料, 就完全可以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结合丰富的课外活动进行文化导入。仅凭有限的课堂的时间, 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我们应更多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了解异域文化, 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例如,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专题讲座, 邀请学校留学归国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可以举办外国影视或音乐欣赏会, 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西方国家人们的学习、生活、爱情、工作等方面的状况, 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 进而学会去欣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起到课堂达不到的更轻松、真实、知识覆盖面广的效果,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 培养文化意识, 还有助于扩大视野, 培养交际能力。

4 结语

正如克拉申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外语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习得语言的环境, 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与运用目标语, 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习得这种语言。[4]”外语教学必须以文化教学为基础, 通过对中西异域文化元素的对比分析, 对现实异域文化中交际的虚拟再现, 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摘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中介语的应用能力, 并受制于对异域文化元素的敏感度和容忍度, 本文简要介绍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 异域文化元素有效导入的意义、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异域文化元素,导入,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3.

[2] Hymes.D.H., On CommunicativeCompetence (1971) , From Brumfit C.G.&Jonmson, K. (eds) ,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Teach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79:15~19.

[3] 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 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ergamon Press, 1982:22.

[5] 朱峰, 卢雯.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M].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6] 党兰玲.大学英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3.

[7] Edward Sapir.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 1985.

上一篇:运用类比教学提高数列复习课的效率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