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

2024-04-12

论茶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共9篇)

篇1:论茶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

《茶文化》论茶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

论茶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

余孝东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061040359)

摘要:根植于华夏文化的茶文化,在很早的时候便已脱离了单纯的饮用功能,在唐代饮茶之风已盛行大江南北。伴随着时间推移与历史变迁,以茶为核心和主体,渐渐融入渗透了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等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体系。在当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亟需良好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引导与教育,茶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在茶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上展开一些论述与探讨。

关键词:茶文化教育大学生素质培养

民族性和传统性应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两个突出特点,而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茶文化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的传统内容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自身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发挥着特殊作用。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

第1页,总5页

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对于当今社会,茶文化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的体现,学习我国的茶文化,对于当今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一,野生药用阶段;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引用阶段;三,大量发展阶段;四,衰落阶段;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

茶道是茶叶品饮过程中的最高境界,核心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锻炼,这正是中国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

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场所,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主阵地.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茶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融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是东方哲学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有人曾总结道“茶与儒通,通在中庸;茶与禅通,通在神和;茶与道通,通在自然”。茶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情趣对当今人与社会的进步都是有益的参考,正如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所说“茶文化在建设民族文化的宏伟事业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大学校园中,茶文化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

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陈根洪老师开设的选修课《茶文化》,其理论部分详细介绍了茶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别是茶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同时还介绍了在茶艺表演时要用到的礼仪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礼俗。引导学生讲礼仪,尊礼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通过茶中蕴涵的思想和道德观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茶味人生”,人饮茶时茶味先苦涩而后甘甜。启示人生要如茶一样:人生之旅,不会是一帆风顺,总会有风浪与挫折相伴。人生如茶,有淡淡的苦涩。亦有咀嚼不尽的甘甜,茶味不管有过怎样浓郁的甘甜或苦涩,最终会归于平淡,正如同人生无论有过怎样的辉煌,最终总不失质朴与平凡的本真。告诫大学生要先吃苦,多拼搏,不要养成“好逸恶劳”,爱享受的思想。又如中国茶德所倡导的“廉、美、和、敬”的精神,启示大学生要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不要“急功近利”,要遵循自然规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茶文化带给学生最大的影响是可以使他们能抛开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茶文化中倡导的礼仪、礼俗。让当代大学生能养成文明的举止,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谦和礼让,敬爱为人的良好品格。有的同学在习茶心得中写道:“做人,不需要过多的背后议论.而需要更正面的直接沟通,时时换位,彼此谅解,如同玻璃杯中浮动的根根绿茶,虽有碰撞,但由于水的磨合,使矛盾的对立面轻轻反弹,没有损伤,唯有动态美,慢慢地,随着摩擦越来越小,茶叶也沉淀出一分静态和谐之美。双赢的魅力也在这一片不断的摩擦与自我抗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茶文化是一种怡情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如千姿百态的茶造型之美;茶艺表演的韵律美与动作美;茶席设计的意境美;茶具之美;茶馆的环境美;茶包装之美;茶香、茶味之美等,这些,都在向大学生展示一种生动而传统之美。多媒体教学,有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茶文化之美,是一种“淡美”,茶文化之美,能启真扬善。淡淡的中国文化传统之美融会其中,学生徜徉其中,尽情领会,可以开启心志,怡情悦性,感受生活的美好与诗意,启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而是心与物联姻后的产物”。茶文化在展示美的同时,能更深层次地影响人心,让美根植心底。在茶艺表演时,学生还要注意仪态美、仪表美、语言美等,培养学生美的言行,美的举止。在课堂演讲环节中,将仪态、仪表、礼仪等项目也纳入评分体系,使学生在课上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尽量把自己最美的状态展示出来。因此,茶文化学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提升的过程,能达到培养审美情趣且陶冶性情的目的。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在大学生中扩大和推广茶文化,利用茶文化的各种功能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加强道德修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不仅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可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情趣,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便充分体现了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业。

小结: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在中国已经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修养。作为素质性的茶文化体系,经探索、实践和丰富完善,能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培养大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塑造良好的人格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茶文化作为一种渐进式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一时一刻就会起到明显的成效,而应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并融合其中,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来开展,并与茶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这样不但可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可将一种潜在教育渗透到学生身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使他们从中受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陈文华, 《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2] 沈佐民,曹刚,《对茶文化内涵的初探》,中国茶叶加工,2002年第2期;

[3] 高旭晖,刘桂华,《茶文化学概论》,安微美术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4] 福州绿工坊茶业有限公司,《茶叶知识全集》;

[5] 耿密,《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6] 伏杰,《唐朝饮茶之风与茶税》;

[7] 陈香白,《中国茶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8] 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茶叶加工,2010年第1期。

篇2:论茶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07—

1黄笑扬070569013

5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人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宝贵的精神文明和思想内涵,影响和规范了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几千年的辉煌与磨难,让中华民族练就了自强不息的灵魂,一次次的王朝更替依然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历史中那一串串记忆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壮歌,这些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不可或缺,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养料,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力量,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建设未来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应从传统文化汲取精华 ,以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当今社会遭遇着多方面的考验,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对来自传统文化的熏陶甚少,传统文化根基的缺失,导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令人堪忧。我们应当了解传统文化,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即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偏重于怎样做人的文化,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有重大的现代价值和不可低估的作用。总之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而且应开拓视野,具备良好的人文品格、健康的思想情怀和向往真理的科学精神。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不屈不挠的的精神,这种精神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坚持不懈,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抓紧时间完善自己,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将来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等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的生活,这样的科学方式在几千年前的社会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孔子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更成为多个朝代的治国方针,我国古代多以孝治国,这也是深受孔子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一直受国人推崇。甚至很多外国学者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兴趣颇深,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受了岁月和国界的考验依然熠熠生辉。虽然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局限性,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用真诚善良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比如论语当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告诉了我们要学习身边人的优点,传统文化当中很多思想都涉及伦理道德,也许在某些方面我们觉得很封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礼教值得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翩翩的礼仪和优雅的谈吐依旧是人际交往应该注重的部分。我们大学生所应该学会的就是向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那样,以礼待人,深度思考,弃恶从善。孔孟之道自然是沿用至今,而其他圣贤的学说也非常受后人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豁达等也是后人生活甚至古代君主的治国态度。总之,我国的优秀古典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向前,不断发展,我们大学生应从这些优秀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改进自我,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和祖国的未来。

我现在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虽然不像大四的学长那样已经开始面对就业,但就业的压力也触动到了我们的神经。2年多的大学生活使我们迅速成长,在校期间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感觉到自身有很多的不足,大学是准备接触社会的阶段也是储备能量的阶段,在这期间,我们应该多为自己充电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面对

篇3:论茶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素质培养,教育功能,推广路径

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茶与文学、茶与艺术、茶与民俗、茶与宗教等多个方面构成了茶文化庞大的组成内容,同时也涉及到了经济、教育、餐饮、医学、文化等多个社会领域。其中茶与社会传统美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被我国社会大众所崇尚的崇高人格、高尚品质以及道德情操都融入到了具体的茶事活动和茶文化的发展当中,如茶圣陆羽在自己的茶专著《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而“精行俭德”也被认为是我国茶文化内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精行”是针对社会个体的行事而言,即社会个体在行事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俭德”则是针对社会个体的品德发展而言,即社会个体需要在自身修养与道德水平的提升中对传统的道德精神进行时时恪守。《易·否象传》提到:“君子以俭德避难。”这句话体现出了精行俭德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了茶文化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与教育价值,因此,对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做出认知与充分发挥,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成效而言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教育功能

茶文化本身具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仅体现在引导社会个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也体现在能够促使社会个体实现自身审美情趣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丰富等方面。

1.1茶知识能够推动大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的丰富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并且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其他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从茶文化中可以看到与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相关的内容,特别是茶文化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的融合,更是让茶文化融汇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可见,针对大学生群体素质发展在高校中推广茶文化,可以让大学生在了解茶文化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和内涵做出更加深刻的认知。茶叶是茶文化的物化形态,与茶叶相关的知识十分丰富,大学生群体可以针对不同的茶叶种类对茶叶的形态差异、味道差异乃至种植区域差异、种植与加工方法差异等做出了解,这对于丰富大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茶文化不仅包括茶叶这种物化形态,还包括茶音乐、茶舞蹈、茶艺表演、茶诗、茶联、茶俗等多种形态。在高校中对茶音乐、茶舞蹈以及茶艺表演等进行推广,有益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艺术审美能力,并丰富大学生群体的艺术知识文化。而对茶诗歌、茶联、茶俗等进行推广,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并在拓展大学生群体视野的基础上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促使大学生对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大学生群体知识素养的协同发展。

1.2茶道思想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实现更好的自我完善

茶道是茶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指的是通过茶与饮茶来对自身、对人生进行感悟。因此,饮茶这种生活艺术,可以成为丰富大学生生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可以成为引导大学生对生活进行感悟、对自身修养进行完善的重要媒介。通过感悟茶道所具有的思想,大学生群体能够从茶文化中受到启迪,并实现自我认知与自我超越,这也是大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所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虽然大学生群体具有逐渐完善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但是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仍旧处于关键的养成时期,而在高校时期,大学生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走入社会之后的思想与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无论是消极思想观念的影响还是学生本身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在学习与生活中受到影响与冲击,并会产生学习困难、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人际关系紧张、欠缺自我调节能力等。事实上,茶的生长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具有很多相似性,因此,茶道思想也与人的成长和修养产生了紧密的关系,利用茶道思想引导大学生对自身做出反思,能够有效促使大学生排除自身心理障碍,并使大学生更好地去实现自身的目标与理想,从而推动大学生的自我完善。由此可见,茶道思想在高校中的推广,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省能力、心态平衡能力以及心理调节能力等,继而推动大学生实现更好的自我完善。

1.3茶人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茶人精神是茶德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无私奉献是茶人精神中的主要内容,通过在高校中推广茶人精神,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茶人精神与茶叶、茶树本身的品性与风格有着紧密的联系,茶树可以生长于高山,也可以生长于坡地,无论土质如何、气候如何,它们总是能够根植于大地并四季常青。而当春回大地之时,茶树则长出新芽供人采摘并常采不败,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伴随着茶树的一生,直到茶树走向生命的尽头。而从茶树上采摘的茶叶则能够继续给人们带来芬芳与健康。而茶人也是如此,他们的一生都在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茶叶产品,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提倡与推广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更加需要强调奉献精神的培养,而高校则有必要引入一些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的文化元素,其中茶人精神在高校中的推广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环境,这对于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4茶礼仪能够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礼仪意识与交际能力

茶文化中的茶礼仪实现了饮茶与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结合,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能够成为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礼仪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的重要载体。如在饮茶过程中,无论是座次安排、泡茶、请茶、饮茶还是续茶,都具有许多讲究,对这些礼仪内容做出了解与实践,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并认识到这种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交际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在饮茶礼仪中,无论是主是客,都可以享受茶叶带来的芬芳,这种分享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具有着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茶礼仪不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礼仪文化,而且也能够推动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德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让现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茶礼仪在高校中的引入,能够有效弥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让大学生群体具有更好的分享意识、礼仪意识、交际能力,并学会更好地尊重他人,这对于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弘扬以及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成才而言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2茶文化在高校中的推广路径

茶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当重视茶文化在高校中的引入与推广。在高校对茶文化进行引入与推广的实践中,高校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充分发挥出茶文化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促进功能:

首先,高校有必要实现茶文化与课程设置的结合。在此方面,高校可以设置以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需要包括茶起源、茶叶知识、茶文化内涵、饮茶礼仪、茶艺表演等。另外,高校也可以促进茶文化与其他课程的结合,如通过挖掘茶文化中的茶德内容,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过程中,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层次,并使思想政治课程成为茶文化推广的有效载体。

其次,高校有必要实现茶文化与学生社团建设的结合。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主建设的组织,因此,实现茶文化与学生社团建设的结合,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群体了解茶文化的自主性,从而确保茶文化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当然,高校在茶文化社团组建中所需要发挥的引导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有必要指派教师对茶文化社团活动的设计进行指导、对茶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组织等,如,教师可以指导茶文化社团围绕茶文化内容开展校园推广与宣传活动、茶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从而在促使大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同时成为茶文化的传播者。

最后,高校有必要实现茶文化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茶文化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主要是通过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来实现。在对茶文化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强调活动趣味性的强化,并需要给予学生更多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茶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具体而言,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对茶文化知识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举办茶文化征文、茶艺表演、茶文化知识比赛等。另外,茶文化活动也可以与其他校园活动进行关联,如在文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中,可以以“红楼梦中蕴含的茶文化”为题,让学生在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基础上对茶文化做出更多的认知。

3结语

从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教育功能来看,则体现为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推动大学生群体实现更好的自我完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奉献精神以及丰富大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显然这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茶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决定了高校有必要以提升大学生素养为出发点引入茶文化,而引入途径则包括实现茶文化与课程设置的结合、茶文化与社团建设的结合以及茶文化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通过这些路径对茶文化开展有效的推广,不仅能够让大学生的高校生活得到丰富,而且也能够在缓解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素养与茶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萍,霍增辉.在杭高校大学生茶文化调研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2):91-92.

[2]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3]赵晓峰.茶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其开展措施[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2):250-251.

篇4:论茶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 大学生素质 个性化 元认知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靳雄步(1970- ),江西广丰人,上饶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研究;(江西 上饶 334001)魏鸿飞(1975- ),安徽祁门人,池州学院艺术系副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研究。(安徽 池州 247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186-02

大学教育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环节。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重视主体个性发展的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能力的综合培养。作为大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在大学的美术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重视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美术教育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

个性是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态结构,是一个人所独有的特点。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性格特征,犹如戴上了有色眼镜,待人接物,一举一动,无不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个性不仅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同时也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自我。大学生的个性既表现出其自身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角色而不同于其他社会青年的特点,这些一般是由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①。美术教育是培育人的实践活动,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它在大学生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健康、丰富的个性也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影响学生性格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先天因素、社会生活条件、高校教育模式和个体的社会实践等。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大,每个学生只要教育得法都能成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地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素质的闪光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创造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得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自主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充满信心,善于独立思考,才有利于实现个性鲜明的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在大学美术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要树立新形势下的人才观、师生观。不仅把学生看成教育对象,还要看成是“学习主体”,加强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在美术创作中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使其具有独创性的创作能力,使学生的艺术个性得以发挥。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美术教学中的个性教育是排斥“规格化”教育的,要以“百花开放,百家争鸣”为原则,所以一定要有个性,要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发现自我,追求自我,具有较强的自我价值观念,才能更好地形成艺术的个性和人格力量。第三,美术创作是精神的产物,而且是自信力的精神产物,创造力来源于自信,而个性也是以自信为基础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点燃学生心灵中的激情之火。这就是对创作、对事业、对理想、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就是人的执行力和坚强的意志。第四,培养创造的力量。创造性是个性的动力源泉,人的独立意识、独立个性依赖于人的创造性。在人的艺术创造力的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是发展的前提,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要培养训练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必须全面系统地加强后天教育。

二、美术教育与大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个体对其认知的认知,即“我们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元认知的研究对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教学效果,甄别创造性人才以及心理健康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结果或与之相关的活动的认识,是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②。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元认知监控是关键。元认知对于学习策略转移、转换、执行具有统帅和导向作用,也是学习策略迁移的核心。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意识水平。

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岁,身体发育基本成熟,潜在智力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但是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发育还不成熟,存在着以下缺陷:一是对实践任务、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明显欠缺。二是对觉察目标是否达到、认知活动的效果效率如何体验欠缺。三是对学习的漏洞、薄弱环节、作业与考试中的错误等缺乏补救措施,很少反省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明确,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指导和解答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和创作的本领,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学生必须明确,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会独立学习而最终成为一个能够继承、发展最终达到超越前人的创造性人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断反思,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取得教学的进步。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在教学的准备、过程、反馈三个阶段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结构、认知风格,培养学生控制、调节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并指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

第二,在美术教学中采取具体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广泛采用启发式提问法和启发式的自我提问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让他们得以充分地对知识点进行自主思考,使之对知识举一反三,使学生做到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知识,注意培养他们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第三,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里面的动机、气质、坚持性等在智力活动的效率发挥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元认知的关系密切。首先,要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气质类型不同,所创作的美术作品的风格也就会有不同,教师应该予以正确的引导,鼓励其个性的张扬。其次,学生的动机水平直接影响其元认知的积极性,所以应该激励学生树立专业理想并激化其学习创作的深层动机。再次,学习的坚持性即意志品质对元认知的发展也有影响,必须鼓励学生要用始终如一的态度来对待美术学科的学习。

三、美术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北师大伍新春教授在《高等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除了以上几种,还有灵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在思维的类别中,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意义重大。在现代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学家们总结了几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也是现代大学美术教育中常用的一些教学方式和方法:

1.问题式教学法。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之后,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让学生处在一个需要马上解决问题的情境当中,教师只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主性的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比如在大学美术教育中重要的知识点、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都需要了解,教师可以提供有关线索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加以汇总,再由老师做全面阐述和答疑,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求索能力、个性化分析能力及客观的全局观念。

2.迁移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对复杂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实践中组织学生采用协作式的学习方式,就教学上要研讨的问题让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把已经学到的知识、经验尽量推广到其他在内容和难度上类似的情景中形成知识、经验的横向迁移,之后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表达自己的思路,其他学生提出评论意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补充片面的认识,最后教师对研讨过程进行总结和提炼,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概括性的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想法,进行发散思维,有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为美术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就美术谈美术比较难以理解,因此我们经常借助文学、诗歌、音乐的类比关系去阐述美术或者艺术设计,这样能更好地进行发散思维。

3.情感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既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注重情感智商的发掘、人格的完善。教学要以学生整个人为对象,以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以他们自身的心理需要和主观价值作为教育的基础。教学过程除了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认知能力,即尽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从中发现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各种关系,并借助词语加以区分和概括,继而获得理性认识之外。教学过程还是社会交往(教学中学生、教师、情景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教师、其他学生交往,从他人身上反观自己,以自我为尺度评价他人,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相应的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借助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合作学习,学生真正掌握了人类文化中的社会道德准则、理想和情感,转化成为内在的价值目标,从而实现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③。艺术作品层次的高低很多时候取决于创作者人格的完整和是否具有高尚的精神情操,所以从情感上入手有利于配合崇高人格精神的培养。

概言之,为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人才,需要大学美术教育工作者们大胆地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对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教育者必须打破旧的模式,不拘一格地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去开展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开拓意识创新意识的人才。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本身也能得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这也是教育的另一个方面“教学相长”的体现。

[注释]

①游 ,高龙柱,刘竞成.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1):128.

②冯秋燕.论大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8):16.

篇5:论茶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

有人说:“21世纪要让社会发展,让人们生存下去,应该回顾2500年前的孔子儒家文化。”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当今雷厉风行的的社会,传统的中国文化正在被世人所淡忘。正当我们青年学生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时,韩国正悄悄地意图把端午节据为己有,日本早在挖空心思收敛自己的文化宝藏。有一天,当韩国人宣布:“端午节是我们的1”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认为三国在日本,我们该作何解释?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当代的人们啊,难道你未曾看见它的辉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诗句,掩卷而思,是一幅极其凄美的画面。我们今天的一切情感,古人都已经感受到了,也都替我们描绘出来了。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这本略显古奥的《诗经》。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季羡林说:“二十一世纪是儒家思想的世纪。”不管怎么说,它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不读它就永远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生活。

老子五千言,字字玄机,渗透了无上的智慧,也道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据说,当代学者提出“宇宙的大爆炸说”时,他们在老子的“道”的思想中找到了哲学依据。

《庄子》这是我全文抄录和诵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书之一。先不说其生死达观的思想,光是那汪洋恣肆、丰瞻华美的文字,就值得我们击节叩赏。每当我背诵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样的语句,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散文的源头。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里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这是中国有形的文化,无形的更是为世界所折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昨天”,我不禁想大声呼喊:“中国文化的今天在哪里?!”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

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遣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思想体系。大学生作为中国人中的一部分文化主力,更具有实力和责任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展下去。

21世纪,让我们浸润着曼妙的中国文化,像着奥运开幕式般自信满满地走向世界!

张璐

篇6:论茶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方向)10级黄晓华 100402042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大学生教育 作用

论文摘要: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精神资源,在大学德育工作中有强大的教化功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使大学生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理论思维的训练,能开启他们的智慧和原创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能引导大学生传承民族的优秀人格,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伦理道德精神能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素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子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新文化创造和发展之基点,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传承性,而要建设、创造和发展,首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量化。而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越强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之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诸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整理、挖掘,用以武装当代大学生,从而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 1

旗帜,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能引导大学生传承民族的优秀人格,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古典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诗人们忧国忧民的深思,献身报国的壮志,对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都是很好的教材。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古代诗词就具有鲜明的进步性,思想性。其后,历代爱国文人都用瑰丽的诗句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爱国诗人屈原为使楚国强大富饶而追求不息的愿望的强烈表达;杜甫“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襟”的忧国忧民思想每每读来都感人至深;王昌龄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发沙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岳飞的一首《满江红》千古传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万世流芳,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当代青年学生从中不仅能吸取知识与学问,更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激励他们去实现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的人生价值。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伦理道德精神能滋养学生的心灵,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精神内容丰富,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博大宽容的气度,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举世公认的美好品质,主要表现为:整体主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他还认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从而强调了社会的整体和谐;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成功之首;荀子强调“群居和一”,“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这就是说,只要全社会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就能够实现国富民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历代儒家学者的大力倡导下,团结协作的整体主义思想已深入到各个阶层,孕育了中华民族仁厚、宽容、博大的胸怀。我们今天弘扬这些思想,有利于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道义主义,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质”,“义以为上”,认为君子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为人处事坚持道义至上的原则。他还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导向,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人生价值的第一取向。他提出做人的基本德性是“智、仁、勇”,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继承并发掘了这一点,提出“仁、义、礼、智”,皆以“仁”为核心,仁者,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在古为今用,重德求善时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关心人和尊重人仍然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克己主义,早在《易经》中就有“谦谦君子,用涉大川”的说法,认为君子应始终保持谦虚,2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重大成就,即使遇到再大的艰险也无法阻挡他们奋进的步伐。孔子指出“克己复礼为仁”,中国古代另一位杰出思想家老子则提出了作为生活准则的“道”。老子认为:作为人类行为所依循的“道”,应致虚守静,强调慈、俭、朴等,这些思想表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克己、谦虚的美德,对于莘莘学子们在学业上专心攻读,生活上勤俭节约均有裨益。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究天人之际”的探索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经世济民”的责任精神,“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宝贵财富。

而对青年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为背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目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和德育功能为切入点,选取一些历史上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而在今天现实生活中仍然包含着积极因素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一番历史的考究和现代的诠释,并切实将其继承、弘扬和融贯到德育的理论和实践之中,为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一个新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篇7:论围棋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论围棋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围棋文化其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是我国五千年历史发展所沉淀出的精华。围棋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出现,经历了一个从社会的道德教化工具发展演变成为个人才能和人格的展现过程,它代表了个人文化精神修养的形式,位列“琴棋书画”四大修养之一。围棋是一项体现高级思维活动的复杂竞技运动,具有广阔、丰富、深邃的内涵。围棋文化以围棋棋艺为基础、以方法学为灵魂,对弈双方短兵相接、千变万化、紧张复杂的战斗,体现了精湛纯熟的战术形成了围棋文化的外在形态,隐藏在神奇绝妙的棋理深处的则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哲理和思维方法。然而在多元化文化全球扩散的今天,围棋文化依靠其独有的竞技魅力和深奥的哲理内涵仍然绽放着它独有的光芒,但是,人们的视线更多的转向了现代的新生文化,围棋的生存空间逐渐收缩向专业俱乐部、棋苑,变得高度的职业化。围棋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出现了一种负增长的态势直到近几年有很多的围棋俱乐部在各地兴起才有所回暖,但围棋本身高难的棋理使得要使其重回大众的视线仅仅依靠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引入更多现代的技术手段来改变现状,而基于围棋文化的产品是一个巨大的空缺。近一百年来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加上新技术不断涌现让产品彻底占领了人类生活的俄各个角落,而设计理论的不断演化以及设计实践的不断深入又为无孔不入的产品赋予了生命,能够向使用者传达被设定的情感与意图,同时产品本身的运作模式使得其能够在不断的开发、销售、再开发、再销售中完善与进化,持续不断的对人产生影响。把产品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研究围棋文化在产品中的可植入性及植入方式并最终通过产品将文化内涵与魅力传递给使用者,让更多的人在使用中获得感受并产生认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能单独依靠某一些产品,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独立产品体系。

篇8:论茶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

一、文明史课程在培育大学生历史文化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摆在各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 全国很多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很多高校都把文明史课程作为全校公选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开设, 并对如何使文明史课程更好的发挥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平台作用, 如何开展文明史教学和改革了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尝试和探索。

文明史课程以其独特的全球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产生演进的过程、社会历史沿革和规律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断代史、一般国别通史或研究专题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有着独特的研究视角、完备的课程体系、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蕴含着大量价值观念、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素质教育的因素。所以无论是伯里克利的《在阵亡将士的葬礼上的演说》, 亚历山大的《对马其顿士兵的演说》等名人演说、历史演讲;还是政治家梭伦、亚历山大, 凯撒、查士丁尼、大流士、阿育王等人的人物传记、生平故事;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中国的长城、印度的阿育王石柱等文化景观、历史遗迹;还是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穆罕默德、释迦牟尼等先圣贤者的名人名言、思想观点等文明史课程所包含的资源, 都能成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

文明史课程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可以包容人类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思想的方方面面。可以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全方位的资料。而且文明史具有形象性, 它对大学生的教育不是抽象的教条, 而是形象生动的人物和事例。对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文明史可以引发思考。可以提供借鉴。从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的角度来说, 我们应该看到文明史教学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方面的重要功能。具有其他人文素质类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所以说, 重视历史教育, 发挥文明史课程在培育大学生历史文化素质方面的

积极作用, 可以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三点好处:一是有利于大学生通过文明史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 达到实现升华人格、提高境界和振奋精神的目的;二是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 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三是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 (1)

二、深化文明史课程改革, 探索培育大学生历史文化素质的新途径

秉承素质教育的要求, 着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发挥文明史课程在培育大学生历史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 必须深化文明史课程改革, 探索培育大学生历史文化素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文明史课程建设和改革。

(一) 挖掘影视文化资源, 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电影作为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 已成为其他任何艺术无法比拟的最现代化、最有影响的综合性艺术。也可以成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艺术, 电影电视兼容了语言、音乐、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的多种艺术的特性, 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形态之中, 使其在运动的影像中, 得到更突出的发挥。 (2) 充分利用电影艺术的这种兼容性、传播的迅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 在文明史教学中, 挖掘反映人类文明史上事件、人物的影片深刻的思想内涵, 利用、发挥影视文化资源在教育、认识、审美、娱乐和信息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把文明史教学和影视文化欣赏想联系, 是推进文明史课程改革, 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培育大学生历史文化素质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3)

经典的影视作品作为对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与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和浓缩之后演绎出的精华, 有对人类文明史上历史事件的再现与反思;有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讴歌;更有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概括与总结。可以说, 影视文化艺术涉及人类文明和历史的方方面面, 如讲到希伯来文明, 影片《十诫》《埃及王子》讲述的就是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记”的故事。关于基督教文明, 影片《耶稣受难记》《基督的最后诱惑》是关于基督教伦理道德“原罪”与“救渎”思想的反映与实践。在人类文明史上, 为维护基督教名义发动的十字军东征, 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这段历史影片《十字军东征》和《天国王朝》是很好的借鉴。关于古罗马文明的影片《角斗士》、《凯撒大帝》是对这个文明时期历史人物品格、功绩和精神的深刻描画。而无论是关于古希腊文明影片《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还是关于欧洲中世纪文明的影片《勇敢的心》、《圣女贞德》, 以及关于印度文明和埃及文明的影片《阿育王》和《埃及艳后》等都是对文明史上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再现, 这些经典的影视作品反映出人类历史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 折射出不同民族、国家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等, 是当代大学生了解人类历史文化最形象生动、最全面概括、最简便快捷的途径之一。重视影视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 把这些经典的影视剧引入课堂, 可以改变文明史课堂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讲授,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所以发挥影视文化资源对文明史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文明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观看品味高、历史文化背景深刻、艺术欣赏价值较高的影视名片, 通过影视剧所营造的氛围和场景, 让学生从直观化的视听形象中得到真切的历史认识和感受。但不是仅仅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 必须通过欣赏、讨论、观后感、辩论、讲座以及开展影评活动等形式, 挖掘影视文化中的积极教育因素,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深入思考不同文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视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并与所学历史知识相对照, 这对于发挥影视教育的功能, 提高文明史课堂教学效果, 深化和拓展学生所学历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 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 都将起到非常好的教育作用。

(二) 转换文明史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

文明史涵盖面广, 囊括区域众多, 时空跨度极大, 涉及理论问题甚多, 内容丰富。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讲授如此庞杂的历史内容, 是该课程的难点所在。因此, 无论是教师的讲授, 还是学生的学习, 都存在很大的难度。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文明史的独特视角, 使庞杂的内容系统化, 提高文明史课堂教学质量, 使之与时俱进, 充分发挥其培育大学生历史文化素质平台作用, 始终是我们文明史教学中不断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 结合素质教育要求, 我们采取如下做法, 深化文明史的课堂教学改革。

1、重视活跃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文明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重视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把影视片、图片、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引入课堂, 不仅扩大了学习容量, 节省了时间, 还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事件,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具体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文明史课程充满期待。

2、组织教学互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教学过程中, 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辩论和讨论, 学生由被动的“听”变成主动的“想”, 有效的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

3、开展研究性教学, 鼓励学生创新

开展研究性教学, 教师对所讲文明史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梳理后, 罗列出理论性问题和现实性问题。如怎样看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暴力战争和和平交往哪种方式更有利于文明的传播发展;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关系;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这些与文明史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问题交给学生去研讨, 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 分别负责研究探讨某一方面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提交研究报告。在课堂教学中, 当涉及到某个理论问题时, 由该小组进行研究成果汇报, 并负责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在汇报过程中相互评价、相互启发, 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把文明史教学内容通过研讨的方式引向深入,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掌握、接触、了解更多的文明史理论, 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独立探讨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 重视历史文化实践, 挖掘地方史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所以在进行文明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活动时, 我们还充分重视历史文化实践, 开展与文明史教学相关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齐齐哈尔特有的人文历史景观, 如昂昂溪古文化遗址、泰来辽金塔子城遗址、金界壕遗址, 蒲峪路遗址。以及江桥抗战纪念馆、和平广场、齐齐哈尔市博物馆、龙沙公园的寿山祠、万卷阁、五教道德院、黑龙江将军府、大成寺等文化场馆, 也为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文明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上述地点进行历史文化考察, 开展社会调查等, 把文明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了视野, 增强了见识, 提升了素质。有力的促进了文明史的教学和改革。

总之, 挖掘文明史课程资源, 深化文明史课程改革, 发挥文明史课程在培育大学生历史文化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可以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裴印山武士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河北:德育研究2007 (3)

[2]史小妹主编.西方文化与电影[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

篇9:论茶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

【关键词】声乐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了实现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在“中国梦”的伟大构架中,有经济腾飞、国富民安的远大理想,也有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向世界充分展示大国形象的实施规划。2015年4月,“中央文艺座谈会”召开以来,文艺界的正气春风拂过大江南北。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并用充满“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引领潮流,带动广大群众的进步思想,进而逐步提升全民族的人文素质。音乐是全世界相通的语言,而声乐教育又是音乐艺术中最能被人民群众接受、普及率最广的艺术形式。纵观当代高校的教育现状,结合目前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高校开展声乐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人文素质及内涵

人文素质的实质,是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展现出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程度。它的范围体现在精神价值观念、知识涉取量、社会交往方式等。无论哪样缺失,都有可能导致一个人的价值观扭曲。用声乐教育等方式熏陶、引导从而树立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素养重点在于人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还应注重人格、价值观、道德观的同步培养。而声乐艺术则是对自身修养提升的绝佳途径。

二、声乐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声乐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具有丰富的情感,能够将其魅力传达到人的内心,从而使灵魂得到净化、人性得到熏陶。在高校开展声乐学习是一种容易被大学生接纳和喜爱的教育手段。声乐演唱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基础,人文素质也可以从声乐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和升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声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的作用

教育部历来关注大学生艺术普及情况,各类艺术实践活动逐步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相对于五彩缤纷的艺术教育形式来讲,声乐学习更大程度地被大学生们所喜爱。提高声乐教学水平,丰富校园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首要任务,它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拥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是一名大学生步入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要让大学生具备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前行的思想意识,解放思想,逐步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禁锢理念和保守认识;革故鼎新,勇于探索,努力成为一代创新型人才,无时无处不散发着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青春正能量。声乐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了解,包括歌词大意、创作背景等,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不同题材的声乐曲目时,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人文熏陶,对思想观念的树立起到关键的作用。

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经典歌曲,还是新时期涌现出的时代曲目及校园民谣,大学生都可以从中体会无限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与演唱,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用青春和活力去书写美好的明天。

2.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当前,我国的整体教育模式依然处于学生被动式学习的状态。固定的学习课程限制了学生课外知识的汲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应对策,对小中初阶段的学生实行艺术必修课,也在大学开展了全面普及艺术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但是就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施成效来讲,仍然有待加强。

当一名大学生接触声乐学习后,将开启一个全方面的知识构架。在声乐艺术五彩缤纷的构成元素中,基础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地域文化、国内外民族音乐文化会被学习者逐步熟知,这就在无形之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3.帮助大学生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全球进入了全面互联网+时代。由此可见,单一的基础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青年人才的需求。能够符合全球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生活适应能力,既能在人际场上灵活自如,又能在职场上创新协作。

声乐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解放天性的针对性训练、规范肢体动作的统一指导、歌词表演的精雕细琢、对实物想象力的开发引导,这些技能的提升让学生掌握一部分迈入社会后的必备技能。

声乐艺术中的合唱艺术,是大众最为喜闻乐见的声乐实践活动。在学生们进行合唱训练时,需要更多的融入集体,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在合唱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可以使没有舞台经验的学生们找到自信、收获胆识,并领悟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声乐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来说,的确是一种科学合理且重要的教育形式。

三、关于声乐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的思考

(一)制定培养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教育改革体系已日趋完善,唯一需要不断研究且修改的,就是类似于声乐教育这类适应时代要求而增设的课程。经过教育部门系统性研究规划后,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比如:声乐课可以分为作品欣赏课、歌词发音朗诵课、形体表演课。通过各种相关课程上的训练,让学生更有效的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学生管理部门也可开设“大学生全面发展咨询处”,设置专门人员对学生的个人喜好和自身条件进行记录、判断与推荐,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更具目标性的塑造自己,实现学生选课的“私人定制”。

(二)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打造“接地气”“有共鸣”的声乐教育模式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无论远古还是近代,全国各地都有着“本土化”的历史产物。例如:内蒙古大草原的天籁之音“呼麦”、大西北的“原生态民歌”、山东革命老区的“沂蒙山小调”、伴随着津冀人民世代生活的“河北梆子”,当然还有北京的京剧、河南的豫剧……一段段“接地气”的特色曲目,让民族艺术之魂永驻人们心中。

陕西的延安、江西的井冈山、河北的西柏坡,红色的赞歌也一曲又一曲的从这里传颂。2006年,江西省打造了继“东方红”后的另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由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和井冈山大学联合创编,井冈山大学在校大学生演出。剧中的红色经典曲目每每传唱,都能得到现场观众的共鸣,反响强烈。演出百场,学生观看量达十余万。如此正能量、高成效的教育模式,值得全国高校学习和推广。2011年,由河北师范大学师生倾情创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隆重上演。其中的配乐及声乐作品均为原创,这不仅表达了河北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对党的无限热爱之情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再次打造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大课堂”。多部音乐舞蹈史诗的成功上演,正是声乐教育与各地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体现。

(三)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浓厚校园艺术氛围

声乐教育是一项需要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面对新时期的声乐教育形式,高校需要从学生们关注的根本点出发。尊崇他们选择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多鼓励学生社团开办合唱团等声乐实践活动,做好宣传工作、丰富活动内容,让其主动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学歌、唱歌、写歌,为他们提供宽松便捷的成果展示平台。也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将声乐实践活动划入学分管理机制,合理促进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

(四)挖掘作品内涵,培养学生情感

对于大学生来说,文化底蕴的提升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以声乐教育为契机,让大学生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深入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将蕴含在歌曲背后的故事化为真情实感融入歌声之中。②要认真研读歌词,将歌词大意及歌曲寓意学明白、搞清楚。③锻炼文化认知力,使自己具备音乐感知能力。例如:歌曲《红梅赞》的曲调温柔雅致,但歌曲所反映的内容确是借助坚强不屈的红梅影射忠贞不屈的爱国烈士们,表现了一种慷慨悲壮的红梅精神。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拥有文化感知能力,才能将这首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4、要善意学习各类声乐艺术形式,如戏歌、美通、民通等歌唱方法及相关作品,做一个有见识的学习者。

四、结语

通过普及声乐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任重而道远。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比如没有艺术学习基础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对声乐的客观认识;如今的声乐教学模式用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时许多问题亟待完善。 但是,无论前方道路是布满荆棘还是笔直宽阔,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秉承努力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的宗旨,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己力,为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冯文华.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2(01)

[2]吴惠敏.再论声乐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艺术评论.2013(08)

[3]黎珍.高师声乐教学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J].传承.2010(04)

[4]李春蕊.论声乐教育的人本回归[J].兰州大学学报2012(06)

上一篇:程浩,认识你真好下一篇:股份有限公司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