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9-11

民办高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对民办高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面临着许多困境、存在着许多问题,致使合作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效果不好。

一、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层次浅、质量低

近几年,民办高校积极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但其中不少仅仅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检查评估,同企业签订一份校企合作协议,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即使真正开展校企合作,也主要是建立实习基地、短期实训指导、派出学生实习等浅层次合作,很少有企业能够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深层次合作。

(二)企业合作动力不足

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效益原则。目前劳动力市场还是劳动力供给过剩,大多数企业认为从毕业生中挑选人才成本更低,而参与人才培养成本更高、收效较低,因此很多企业没有动力和兴趣进行长期的人力资源投资。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前期阶段企业基本无利可图,因此容易对校企合作失去信心。

(三)合作管理不力

企业和高校是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经营目标和管理制度也都有很大差异,因此为了保证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必须建立起能够使双方协同的管理和协调制度。但是由于民办高校近几年才开始重视校企合作,在管理体制上尚未来得及真正转变,尤其在对学生的管理、培养模式、实践环节质量监控等方面,导致学生出现投机取巧、失去兴趣、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而企业也丧失信心,失去合作兴趣。

(四)缺乏资金保障

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开展不利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资金缺乏。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需的实践场所、指导教师、实验设备、学生激励等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并且短期内无法获得利润,即使企业能够获利,一般情况下利润也较其他经营业务少很多。民办高校是自负盈亏的机构,所能获得的补贴极少且都是有定向用途的,所能拿出的专门用于校企合作的资金非常少。而企业方面更是以利益最大化及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原则的,在校企合作尚未带来实质经济利益之时,企业一般不会投入大量专项资金。这种缺乏资金保障的形势对校企合作也是极为不利的。

(五)缺乏长效性合作机制

目前的校企合作很大一部分是靠关系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情感化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一种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一旦主要联系人岗位变动,情感关系就很容易断裂,合作就会受到影响。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认识不到位、观念未转变

政府对于校企合作,尤其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基本上认为是校企双方之间的事,因此较少给予政策支持引导。

企业方面,没有对人力资源的中长期规划,单纯把校企业合作作为解决用工难的一种临时手段,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存在短期用人行为。

民办高校方面,也尚未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学校本身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存在定位不准确、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二)客观原因——双师型教师少

民办高校由于大部分办学时间较短,师资队伍存在着平均年龄偏低、企业工作经验不足、科研能力不强、实践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校企合作的培训工作主要落到企业肩上,提高了企业培训成本、延长了合作见效时间,这种情况束缚了校企合作朝更深层发展。同时企业也很少能参与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中来,导致“双师型”教师缺乏,学生实践技能水平较低,校企之间难以实现用需对接,大大影响了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利益原因——利益驱动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缺乏对企业的利益驱动机制,企业只有提供实践场所、接受学生实习、提供指导教师等义务,但是,却没有从合作中享受到实质性的好处,虽然可以从实习生中挑选到优秀学生,但是即使不进行校企合作,同样能招聘到比较优秀的毕业生。很多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都没有形成一种机制能够让企业较为快速地从中受益,因此造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其次对学生的驱动机制也不健全。校企没有让学生充分理解实践环节的好处,没有明确的激励学生参与实践的措施,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

(四)制度原因——合作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还缺乏健全的奖励机制及规范的合作准则,而且政府支持和参与度也还不够。校企合作涉及政府、学校、企业等多个机构,应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系统要良好运行,就必须有一个统一协调管理的机制。

三、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支持,给予校企合作企业更多的优惠,如税收减免、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对优秀的合作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来鼓励高质量的校企合作。例如:对为学生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的企业给予减税等优惠政策,或在实践场所建设、购买实践设备或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等过程中给予企业优惠政策,促使企业更加愿意把办公场所或生产场所搬入高校。

(二)转变校企合作观念

民办高校应树立创新观念,抓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学校应主动与企业联系,根据企业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内容及人才培养方案,并为校企合作投入更多的精力、人力及财力。

(三)探索合作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双方都要尽责地履行责任和义务,不能只有单付出、只对一方进行帮助和支持,同时为了更好地尽责,双方都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为了能够降低企业培训成本、满足企业科研需求,学校还需内培外引更多双师型教师,并在科研创新上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交流互动

在校企双方利益不同的前提之下,加强双方的交流互动,找到利益共同点来促进校企合作就显得更加重要。校企双方应进行更多的对话和交流。例如:在合作委员会的组织下经常举办合作研讨会、工作总结会,共同研讨和制定下一步合作目标;经常举办成员联谊会促进双方情感交流等,这些方式都值得借鉴。

(五)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为了给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需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共同做出努力。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设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为校企合作提供经费支持。学校应在学费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校企合作的运行专项资金,并定期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评估。在校企合作协议中明确校企双方在实践场所、实验设备、指导教师费用、实践拓展活动等方面的义务,鼓励企业为学生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激励优秀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实践。也可以鼓励知名企业或者优秀校友出资捐助学校的校企合作。

(六)优化管理手段

校企合作的一个循环不是以学校将学生派到企业进行实习就结束了,而是还要对合作项目进行效果评估和问题反馈。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评估和反馈体系,例如:通过沟通监测调查等多种形式确保校企合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另外还应对合作项目的整个进程进行跟踪管理,建立起贯穿全程的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均派出人员参与制度的执行,具体可以通过项目进度表等形式来进行,以保证校企合作的效果。

摘要: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而当前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却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产生于观念、机制、师资及利益等方面原因,只有加强政策引导、转变合作观念、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交流和管理,才能使校企合作健康持续发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聚梅.民办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10).

[2] 董高丽.民办高校经管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14).

[3] 王玉红,魏佳,王天馨.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长春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01).

上一篇:1025T/h贫煤锅炉改烧烟煤的创新实践下一篇:3A课程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