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法论文

2022-05-01

【摘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提出行动导向教学法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平等互动的特点能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问题,可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学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困扰的问题是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单调、说教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法论文 篇1: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研究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中实施项目教学,围绕学生进行目標引领,对学生实施任务驱动,开展双线并行的项目教学新模式,将知识趣味性、师生互动性、素质拓展性、心理解压性、职业规划性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关键词:项目 典型任务 教学目标 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内地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项目教学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目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纷纷对课程进行改革,引入了项目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项目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1]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延伸,各内容按章节独立进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教师课堂讲授法、学生案例讨论法、课后作业法。

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既有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也有职中毕业生,还有中专、技校生等,并且大都是独生子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个性类型的学生聚合在一起,文化素质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受的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专业课为导向,毕业后就是从事相关专业的生产活动,专业课是“硬指标”,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理论上说教多,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之教学形式的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导致教育对象知行脱节。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为课堂主体,教师填鸭式的讲,学生盲目的听,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属于被动参与,教、学、做分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缺乏实践要素,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理论模糊,对实践迷茫,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感受性差。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完就了。

2 项目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课程定位。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不同于中职,又有别于本科。中职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点,但并没有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分析,并且中职的学习内容相对浅显;本科更注重的是纯理论学习,比较有深度和广度。

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毛概”课程名称定位准确,能够反映高职特色;在课程体系中属于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课。本课程的前导课是《思想道德理论修养与法律基础》,后续课程是《形势政策》。

2.2 教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有机融合,贯穿在课程的整体目标中。

掌握知识目标:即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改革,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能够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分析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明确“六个为什么”;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突出能力目标:即实施项目教学改革能够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对当前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能够通过课堂与课下的查找、交流、沟通、讲授、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够使学生通过班级、寝室以及小组的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

强化素质目标:即通过项目教学改革能够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校爱家情怀,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3 课程设计理念。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毛概》的课程改革中实施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进行目标引领,将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进行融会贯通;对学生实施任务驱动,为学生布置看、评、辩、讲、做等训练任务;突出能力本位,使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懂得生活珍惜生态;实施双线并行,在课上开展集体看组长评小组讲班级辩,课下自己看相互评同学讲寝室辩。学生的身份不断进行转换,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融,使学生在学习者-评论者-辩论者-演讲者-实践者之间相互转变。

2.4 项目内容设计。在课改中坚持以项目以及任务驱动形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划分,设计成“任务”和“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身实践,通过项目得到消化吸收,使学生的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在项目实施中得到锻炼和提高。[2]

例如《毛概》中的项目教学改革是在第一课堂领域中设定学生百家讲堂、新闻五分钟,评论三百秒两大项目;第二课堂领域实施4321工程,即调研四大领域,观看三部电影,阅读两部名著,撰写一年学习日记。

例如在项目学生百家讲堂中,采取情境引入、学习激趣、项目布置,通过子项目“寻找伟人的足迹”——伟人风采展示、伟人理论贡献、伟人辩证分析,布置制定计划方案、查找资料、制作ppt、撰写评论、开展社会调研、完成调研报告等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能够分析出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理论的贡献。并结合社会发展现状,能够总结出各自发展的时代特征与个人的理论贡献。同时每个团队或者每个学生进行专题讲解,学生进行综合打分。

2.5 考核方案设计。在项目教学过程汇总平时成绩70分,期末30分。平时考核内容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专题调研汇报材料、项目的策划与实施情况,期末注重对能力目标实现的综合考核。

3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新旧教法的对比

旧课程是以书本为载体,教师为主体,理论权威,老师权威;新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挑战权威,创新思维,集学习娱乐、拓展解压、合作竞争于一体;旧课程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忘;新课程是学生研讨,教师指导,课后满脑。

4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反思总结

4.1 在项目教学课程改革中,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作项目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使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4.2 在项目教学课程改革中,课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学习气氛浓烈,通过讨论交流促进知识的积累,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自学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4.3 在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中,学生参与性高,每堂课都变成了一种知识头脑风暴,团队合作竞争,机遇挑战并存的课程。同时教师由主导变成了指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对教师课堂指导艺术更加严格,使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提高,不能固守自己手里的一碗水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拥有了一桶水而固步自满,而是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扩充知识,演变为一眼甘泉,成为活水。

参考文献:

[1]曲建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研究.

[2]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2007.

[3]贺文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职项目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07).

基金项目: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w2012269。

作者:刘明耀

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法论文 篇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学法探析

【摘 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提出行动导向教学法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平等互动的特点能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问题,可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行动导向教学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困扰的问题是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单调、说教等。面对当前的信息时代和“90后”大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需求。基于教学内容,建立在师生双向互动的基础上,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以创造性学习为机制的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它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和师生双向交流,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行动导向”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瑞典。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多欧美教育学家都曾针对行动导向教育理念著书立说,甚至展开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他们的教育思想都充分体现了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培养的行动导向理念。而它最终作为一种具体的现代教育方法或者成熟的教育模式,则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德国。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内涵是: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组织和开展多种活动形式(或者行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开发自主思考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行为能力,其核心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行动过程来完成相应的学习过程,也即是通过“行动”完成或学习任务和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最典型的特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和评价都要始终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具体来说,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如下特点:

1.“行动”是学习的核心和载体。“行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考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生命线。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各种学习“行动”中,以做促学,即通过“行动”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动培养同时进行,以培养有能力有学识的实用型和适应型人才。

2.“行动”是学习过程的纽带。“行动”首先是塑造大学生个体能力与个性的能动过程,但更是建立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的任务。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中既能提升大学生个体的行为能力,又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生、师生合作学习空间,生生和师生围绕“行动”而产生的交流与协作,很好地培养了大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而这两种能力是当前大学生社会职业发展和个体生存的重要素质。

3.“行动”是教与学的新型关系的塑造者。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形式上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转变了传统高校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它始终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和重心,推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导性地自我控制,而教师则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持者、咨询者和辅导者,从而实现了大学生有引导的自我创造为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潜力和能力的充分发掘和培养。

4.“行动”是创造性学习的源泉。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它通过丰富多彩的行动和任务形式,由学生主动学习,依赖学生的自主创造和自我组织来完成,这恰好克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法满堂灌的缺陷,使得学习的结果和效果多样化、动态化、创新化和个性化,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适应当前多元化和应用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明显加强,而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其“做与学”相互交融的教学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单一灌输、轻师生互动的不足。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顶层设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多地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教学行为,呈现出单兵作战、偶发、缺乏可持续性等特征。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顶层设计。第一,统筹协调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容与范围。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分门别类、避免重复。第二,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纳入每学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设计中,集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专题研讨和集体备课。第三,将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掌握和使用熟练程度列入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精彩一刻评委打分的观测点之一。第四,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编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用书,加强宏观指导与科学设计。

(二)更新观念,结合实际,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除了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外,还必须建立在熟悉教材内容体系基础之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要学会结合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联系当前时事热点问题,精心设计与组织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通过“行动”收集相关信息、制订合适的计划、选择优良的方案、实施任务的目标、反馈任务过程产生的信息到最终对“行动”获得的成果进行评价。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潜能,又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讲到收入分配、贫富差距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课堂上分享社会调查的结果,从而加深大学生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和贫富差距形成原因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能力与水平,由自发转变为自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课堂实践教学的成败,同时,也决定了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评价与认同。一次成功的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主持人和指导者的角色,他能够不断地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完成“行动”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熟练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紧紧围绕学习行动或者任务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正如学者柳菊兴指出的:“教师可把教材的内容融会贯通到问题的设计中,选择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面向现实世界、认识和把握现实生活,关注人类命运的理论”。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比较高超的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能力与水平,唯有如此,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使用才能由自发转变为自觉。

(四)创新行动教学法,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力与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具体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考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同时借助多媒体等诸多生动、鲜活的形式,避免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单一、呆板和枯燥,有效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与吸引力。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能主动、快乐、真实和创造性地参与教育教学“行动”,一起系统解决问题—— 他们通过共同地研究问题、工作配合和不断地理解,同时实现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各种经验的积累。最终,用行动导向的方式使大学生通过亲力亲为的参与和真实的感悟内化,获得从思想道德角度的正视自我、评价自我、发挥自我教育的能力,推动自我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并能正确认识个体与家庭、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使他们都能成为敢于行动、富有责任和使命感的坚实人才。

三、小结

探索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系统教学方法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行动导向教学法所体现的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导的先进理念,展示了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途径。借助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师生平等互动的双向教学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和交流性,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大学生积极、主动、真实地参与教学情境,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地从思想道德和社会的角度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推动大学生自我思想、道德的发展与完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副其实地成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渠道,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政治思想与道德的实践能力。根据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最终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更高质地实现。

因此,钻研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结合路径,实现系统、成熟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实践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更好地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以较为自觉的方式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和塑造。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法从根本上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郎振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2]陈锡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新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3]柳菊兴.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1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226)

【作者简介】贾丽敏,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编 黎 原)

作者:贾丽敏

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法论文 篇3: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动力探析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的动力。教学法创新受课程教育教学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动力不足的现状堪忧。文章从主体动力、客体动力、环体动力等多方面研究教学法创新动力,全面审视教学法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客观上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为高校思政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法  创新动力

[作者简介]郭红艳(1974- ),女,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开封  475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4-qn-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是社会主义国家大学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服务的。如果思政课教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形势的发展步伐,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就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反过来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能促进生产关系的新变革。要把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上升到国家前途、民族危亡的层面来把握,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掌握主导权。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法创新体系的研究要求我们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契机,以全面深化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为切入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法创新工作的开展。只有全面审视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动力,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主体动力

主体是哲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法创新的主体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法创新工作来讲,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目前,国家从宏观层面对思政课支持的力度较大,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视,但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其表现是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比较有限,探寻其背后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教师创新动力不足。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不解放,政治嗅觉不灵敏,政治意识欠缺,政治立场不坚定,怎么能够保证教育出合格、全面发展的学生。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以全面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法创新体系研究工作。围绕“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全面深化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高校思政课改革也要全面深化。贯彻总书记关于“必须办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批示精神,要着力抓好教材、教师和教学三个基本环节。

一是积极适应教材最新修订的要求,吃透新教材中的新内容、新理念,进一步研究如何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使学生的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高校思政课教材是鲜活的教材,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首先吃透教材理论,认真研究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教材整体反映的新思想新理念是什么,设计教材的目的、意义、中心思想是什么。怎样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也是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纲领,要使教材转化为教学用的教案,需要教师下功夫。教材大多是作为社会价值而存在,而教学用的教案要把教材的社会价值和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有机结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教材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学生学习教材的个人价值,就不可能实现教材的社会价值。教材的社会价值需要通过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实现,也只有首先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才能使学生的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学生的认知体系是指停留在认识层面的意识,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这些认识能否对学生的实际行动产生切实的影响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只是认识是认识,行为是行为,学生的认识没有对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就说明学生的认知体系没有向信仰体系转化。怎样使学生产生认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识之间的磨合,必须使教学内容更多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对教学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从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只有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才会对学生产生内心触动,使学生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使教学产生实际效果。

二是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既是教育教学能手,又是学科建设骨干的新型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在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中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两大支柱,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现代社会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还必须研究和探索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成为科研型教师,在研究重大问题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教师的教学科研要求教师站在时代发展的潮流的前端,面对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创造,在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抽象出来成为研究成果,并以研究成果为桥梁,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要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解决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实到教学中,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学者,更是一个研究者。

三是认真研究教学工作,继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要切实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找到教材重点和学生关注点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专题讲座,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教师怎样让学生喜欢思政课,让学生喜欢思政课教师?这是对思政课教师的严峻考验。让学生喜欢思政课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在设计过程中,抓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关注点,两方面相结合才能实现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喜欢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以情动人的问题,教师的人格魅力反映在言谈举止、行为意志上,思政课教师的“教”和“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如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教师要求学生有理想、有信念、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教师必须先要做到对马列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学马列、信马列、用马列,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其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事业心和责任感方面。事业心是思政课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美好追求,对工作是否尽职尽责,是否热爱,是否能够把工作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去追求、敬仰,是否对工作投入十分的热情,是否具有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面对问题和困惑依然能够承担起思政课教学任务。最后,教师的责任心是对教师素质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在于能否把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转化为努力工作的实际行动,始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要体现在行动上。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只有与教师的人格魅力、理论涵养紧密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客体动力

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处于客体的事物,当作为某一具体事物本身的时候,就成了事物主体,其他与之具有关系的事物,就变成了客体。处于主体的事物,作为其他事物的关系面出现的时候,就成了客体。主客体的关系存在,是人们为了呈现事物。呈现事物得自于人们对事物的描述,人们在描述某一事物时,在印象里就有了事物的形态,而衬托出这个事物形态的,是形态里的区别,事物相互的影响证明了事物形态区别的存在,存在的形态区别又体现出了具体的事物。存在的形态区别的一切事物就是存在的客体,印象里事物的形态就是存在着的主体。高校思政课教学法创新客体是指教师以外的创新因素,如环境层面的动力、政策层面的动力等。我们发现,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学法创新的客体动力非常充分,但由于教师创新主体动力不足,使教学法创新动力出现彼此消解的情况,一方面是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师创新的主体动力不足,这种创新动力的结构性矛盾必须解决。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动力,怎样消除这种创新动力不一致的现象?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创新的积极性。教师创新的积极性来源于创新的动力,只有解决教师创新的动力问题,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但并不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把教师创新的成果成绩与年终考核、教师职称晋升、教师的出国培训机会以及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挂钩,把教师的创新和实现教师个人的人生价值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必须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培训,要求教师真学、真懂、真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教师教学科研的考核避免简单量化,要做到合法、合情、合理。教学法创新的环境动力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小环境,对教师教学法创新要有明确指向,让教师知晓从何处创新。教学法创新的制度动力方面,制度要以真正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为根本,更加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

高校大学生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客体,学生的发展变化、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思想实际等是促成高校思政课教学法创新的主要客体动力。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重视教学法创新的客体动力,必须注重在教学中把握以下几点:其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的家庭出身、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价值取向、意志气质等方面,从学生矛盾的特殊性中发现矛盾的普遍性,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施教,用学生普遍能接受的喜欢的方式施教,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二,把学生学的理论和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非常明确,针对水利系的学生要把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和我国我省水利发展趋势、水文化的发展现状相联系。针对机电系的学生要求把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和我省先进制造业大省的发展规划相联系。把学生学的专业理论和思政课教学理论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环体动力

环体动力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法创新的社会环境及其提供的支撑条件。环体动力包括世界局势、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家庭学校的小环境。环境不仅指客观环境(硬环境),还包括主观环境(软环境),硬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如世界局势的发展趋势、社会发展的阶段。软环境包括社会氛围、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核心价值观等。这里的环体动力主要是指社会思潮给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要使学生产生“三个自信”,通过对三个自信的理解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环体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思想和行为因素的总称,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思政课教育教学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思政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客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环体因素是影响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键因素,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受环体因素的影响,也会对环体产生一定的能动作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环境也是开放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因素也随之复杂多变,环境会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环境,选择、优化和改造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重在实践,按照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思政课教学法创新工作重在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紧密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把思政课教学法创新工作做扎实。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国内发展三十余年来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国外反华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猖獗,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一旦被人们掌握后,就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甚至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果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回避这些不良社会思潮,不对这些错误思潮进行彻底批判,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正面宣传教育,大学生根本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法创新动力需要进一步调动起来,加大创新力度,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开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陈文旭.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4]张晓平.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教学方法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5]何畏.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综合效益——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

作者:郭红艳

上一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认识论文下一篇:企业文化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