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笔者以“工业4.0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为例,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如何选择案例以及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教师如何藉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等,以达到“金课”建设加深拓宽课程内容的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论文 篇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要体现“五当”

摘 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选的教学手段,案例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发挥出案例教学的最大优势,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五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做到“得当”、“精当”、“适当”、“恰当”、“妥当”,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为学生接受,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五当

长期教学活动经验表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中,只有在“内容选择”、“案例选编”、“课堂讨论”、“总结提升”、“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分别做到“得当”、“精当”、“适当”、“恰当”、“妥当”,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优势,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预期效果。

一、内容选择要“得当”

所谓“得当”,就是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以案例教学的形式讲授。在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讲授,有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本部分内容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最新成果,分析了当今中国现实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解惑了当今中国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而案例教学就要选择与本章内容具有切合性、针对性的现实案例,以当今中国典型的人与事为构件,面对现实、针对问题直接呈现,体现出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部分内容中理论丰富,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具有时代特征、内容鲜活、现实针对性的典型案例,能够把枯燥的理论转换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这也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从具象到抽象,从案例到理论的自然衔接。

再次,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恰当的教学案例,通过具体的比如“奥博”、“高铁”这些简洁且同学们熟知的案例,将深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和当今中国的现实紧密结合,让学生轻松感受到本章理论的亲切性,缩小理论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理论也会不断发展。案例作为实践对理论的反映,在灵活的讨论教学中,师生往往能碰撞出理论之外的思想火花,而本部分内容具有开放探索的魅力,恰好成为本课选择案例教学的理由。

因此选择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案例教学符合“得当”的要求。

二、案例选编要“精当”

所谓“精当”,意为精确恰当,就是指根据具体章节的教学要求、内容构成、逻辑结构对案例进行必要的取舍,使呈现出的案例精确地指向教学内容,而不是冗长散乱甚至与教学内容毫无联系的一段段新闻或故事。选择教学所使用的案例是案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合适与否决定了整个案例教学的成败。

以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例,本章节的主旨是展示中国发展的伟大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创的本质,针对这一教学目的,所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宏观。案例应选择时间跨度大、空间广度阔的宏观题材,以适应本章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纵贯历程和横盖全国的特点。案例题材应是主导全局、影响广泛的事件人物题材。案例选择应当能够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侧面。

二是客观。要避免理论性和说服性的文字,首先应注意案例与案例点评的区别,案例应注重真实和生动;案例点评应注重议论与思考。可以选择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的看法的罗列,也可以选择对于中国特色道路所取得巨大成就和影响的罗列。

三是近观。案例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要近距离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当代中国历史性的巨变、社会各领域的改变以及正进行的瞬变,并包含对未来图景的前瞻。

四是旁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选择国外或海外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物和理论的述评,包括对当今中国领导人的述评;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运动与现象的品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实际尤其是变化的点评。要注意的是,仅对这些观点进行罗列,不涉及对这些观点的评价。

三、课堂讨论要“适当”

所谓适当,就是要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尺度,讨论的广度要合适,不可过分。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案例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学生们各式各样的观点在这个阶段中迸发出来,而教师的作用是保证学生讨论的内容符合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案例讨论中,首先请在案例准备环节中做主要发言人的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中意见,让个别学生做主题发言,对所讨论问题进行深入认识,并要提前预见有些学生会提出当前中国道路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捕捉学生的亮点,消解学生的误点,形成精彩的课堂。对于在讨论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某些问题老师可不给结论,让学生在探索争论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可以适时将学生的关注点引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

对于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的案例讨论而言,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互动和参与,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如何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本章节讨论的重点在“中国奇迹”的气势与思考上。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对案例有不同的见解,要允许学生中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但是授课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的整体方向,不能使讨论内容走向偏激。

四、总结提升要“恰当”

所谓“恰当”,就是指总结提升要合适,要做到恰到好处。优秀的总结提升能够结合前一环节的课堂讨论,通过对案例的深入理解将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逐渐引出。

以概论课第一章的案例教学为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会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的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来看待问题。中国奇迹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故而如何认识和看待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首先,应全面地看。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好不好、有没有优势,应该看全局、看整体、看本质,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只盯着一些枝节,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关键要看它是不是总体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不是有利于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不是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应具体地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组成的,大到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法律,小到一个领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规章。制度优势也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通过各个具体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的优越性表现出来的,它实实在在地体现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当然,在某些具体方面、具体环节上还有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对此也应该具体分析,而不能因此一概否定整个制度的优势。

最后,应发展地看。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几百年的历史来讲,时间还很短。同时,中国社会是发展的、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发展的、前进的,需要通过改革来不断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各方面的制度将越来越完善,优越性也将愈加显现出来。

通过这样的总结提升,可以将案例和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要“妥当”

所谓“妥当”,意为稳妥贴切,要针对案例教学进行具体的反思。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案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不足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案例教学质量。教学反思是对本节课所讲授内容、学生们存在的疑惑以及案例教学效果的反思,而不是对课程整体的反思。如果教学反思不是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而将未曾讲授的内容也一并涵盖进来,那么就无法达成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必须要“妥当”地进行教学反思。

概论课第一章的案例教学总体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在这次案例教学的教学反思中,主要总结了四点经验和不足:

一是本次案例教学比较成功关键在于选择了恰当的案例,而缺憾便是“中国奇迹”的选材,有待拓宽至政治、文化、社会领域,增加新的题材,更全面地展现“中国奇迹”的魅力。

二是本次案例教学比较成功前提是课前准备。在案例教学前,教师把有关本次上课内容的电子文档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了解“中国奇迹”,强调所有同学都要参与课堂分组讨论,并明确具体的发言同学,形成课前准备动力,为案例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达到本案例教学预接受的目的。

三是本次案例教学比较成功根本在讨论深入。在案例准备环节,学生发言,谈自己的认识,然后分组讨论,集中意见,让个别学生做主题发言,在深入讨论中提出当前中国道路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最后由老师进行解惑。

四是本次案例教学比较成功靠精辟剖析提升。通过本章所选案例,学生可以较全面地、具体地、发展地认识、分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实践,清晰地认识和看待“中国奇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学生自觉的剖析和教师画龙点睛的精辟提升,进一步凸显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在分析提升过程中,还需借助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分析方法,甚至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如中外比较法、历史文献法、计量统计法等,结合本章所选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升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使本部分的案例教学再添风采。

由此可见,本章节案例教学后的反思,总结了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并认为将这些成功之处继续坚持和发扬是根本。同时,教学反思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反思,是对最佳教学手段的反思,并没有涉及本次案例教学之外的内容,是十分妥当的。只有这样妥当的教学反思才能使得下一次的案例教学更加成功。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教师只要做到了这“五当”,就一定能够使案例教学体现出它的优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杜广强 邓朦 张鹏

高校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论文 篇2:

金课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

【摘    要】 笔者以“工业4.0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为例,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如何选择案例以及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教师如何藉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等,以达到“金课”建设加深拓宽课程内容的目标。

【关键词】 金课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案例教学

教育部关于“金课”建设提出了要求和目标,即强调高校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将“金课”建设目标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方式,笔者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为例,分析教学中是如何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研究由来已久,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都进行过探讨。笔者在此想举例表明,案例教学不仅所选取的案例需要具备代表性、时代性、前沿性等特征,而且对案例的分析更为重要,即需要运用所学概念或原理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或综合研究。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笔者以“工业4.0”(industry 4.0)这一前沿发展战略作为案例教学内容来展示案例分析的全面性或综合性。“工业4.0”战略最早是由德国政府提出,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并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自德国提出“工业4.0”后,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Industry Internet,IIT)与“工业4.0”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被称为“美国版工业4.0”。类似地,中国也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中國制造2025”战略。可以肯定的是,“工业4.0”或与之相关的概念正成为席卷全球的潮流。基于以上原因,将“工业4.0”作为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的对象,是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和前沿性的。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分解如下:

首先,进行概念解读和背景介绍。“工业4.0”概念的一个比较统一的阐释是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技术化之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指基于信息物理融合技术(CPS),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实现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最终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也就是说,标准化、规模化、低成本的制造模式将被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制造模式所取代。其次,利用所学知识或原理全面分析“工业4.0”所体现的哲学蕴含,如:

一、从工业1.0到工业4.0:质量互变规律的体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1.0)肇始于18世纪中期的英国,其标志是蒸汽机革命,意味着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2.0)是电气化革命,19世纪中期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以美国和德国最为典型,意味着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时代的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3.0)发端于20世纪中叶,以信息化的使用为标志,意味着信息化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时代的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是基于数字化平台和信息物理融合技术、以客户个性化需求为特色的生产和制造。

从手工作坊生产开始,人类经过几千年的量变,终于完成了工业1.0的质变;从工业1.0到工业2.0、3.0,分别经过一个世纪的量变,而最后一次从工业3.0到工业4.0的质变,若顺利实现的话,应在2025年左右,也就是六十多年的量变时间。

二、工业4.0的兴起: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体现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工业4.0的兴起是由四个方面的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内因一:以客户个性化需求升级为代表的来自市场的挑战。长期以来,客户都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相较卖方或企业来说拥有较少信息。但客户仍然希望能够成为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且除产品功利之外的其他价值也能得到重视,如产品的定制化(Customization)、服务的定制化以及客户在接受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个人体验、社会化体验等,这种转变甚至直接导致了一场价值重构的革命。

内因二: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商业模式的转变。近年来,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应用,对传统制造业形成了挑战。转型之后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过去传统的“制造能力”变成了“制造能力”+“数字化能力”。而对于最终交付的产品的价值增值部分,也从过去的只是“通过制造增值”变成“通过制造增值”+“通过信息技术增值”。

外因一:网络物理系统、物联网等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推动。网络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是工业4.0的标志性技术,它可以看成是由“Cyber System”+“Physical System”构成的组合词,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在工业4.0中,CPS更多指的是包括计算机、实时作用的传感器与执行机构的把虚拟和现实连接起来的系统。而物联网则可以看作是一种更宽泛的CPS。

外因二: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国家竞争战略的需要。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各个国家政府都有积极参与。如德国和欧盟对工业4.0的推动,美国政府提出的“先进制造业计划”(2014年推出),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等等。

三、工业4.0与生产关系:从雇佣劳动到协作式劳动

不同于工业4.0之前以雇佣劳动为特色的生产关系,工业4.0的特色就是用“股份”代替“雇佣”,这种新机制可以让每个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内部条件,而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定制化的产品、社会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智慧生产、智能化生活方式,则为灵活多样的创新提供了各种外部支持。流程森严、秩序井然、按部就班的公司,正在失去快速反应能力;野蛮生长、灵活机动、放手人才、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公司,却可能乱中取胜并大获全胜。[2]

工业4.0所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又一变革是消费主导或生产与消费日趋一体化。在工业4.0之前,消费者被动接受生产者的商品,生产成为主导。工业4.0时代,消费者的意愿和喜好成为决定生产的关键因素,消费者意见渗透进生产过程中,成为推动生产的原初力量。不同于传统生产中用户和生产者之间脱钩的情况,未来的工厂能够灵活、快速地提供私人定制服务,其中电商平台和大数据业务可以在工业4.0中发挥很大作用,建立用户和生产者之间的联系是工业4.0最重要的环节。[3]

四、工业4.0与社会分工的变革

分工合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组织成员信息共享,二是组织成员有共同愿望。工业4.0时代,信息自由存储、流动、聚合,形成了无数信息共享平台,分工合作由此变得更为灵活。网状分工体系使跨越企业组织的大规模协作成为可能,自发、自主、快速聚散的组织共同体大量涌现,并通过“自组织”,即依靠内在驱动,自行提高效能。在小微化自组织内,高层领导的主要职责不再是发号施令,而是为成员提供支持和服务。由此,组织实现了“去中心化”,成员不再“对老板负责”,而是变成“对用户和消费者负责”。另一方面,工业4.0时代也加剧着行业分工的普遍分化,加剧着人与人、人与机器的竞争,智能机器将更多地夺走普通工人的饭碗,同时也让一部分劳动者解放出来,成为充足的产业后备军。

五、工业4.0与能源4.0: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

从整个工业发展史看,能源是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所有的技术革新必须依附于能源,每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都是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始,能源革命就是工业革命的内在动力和支撑。简而言之,能源1.0革命是煤炭代替了木柴,并与蒸汽机相结合;能源2.0革命是石油代替了煤炭,并与内燃机相结合;能源3.0革命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并与互联网相结合。

能源4.0革命作为工业4.0的推动力,是通过大数据、传感器等的运用,将能源的真正潜能激发出来。具体说来,就是通过互联网与电网,将太阳能、风能、化石能源、核能等供电侧所有能源与电解铝、氯碱、海水淡化、制氢、煤炭清洁化、煤化工、冶金、城市污泥污水处理、绿色交通等高耗能产业用电侧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形成智慧能源,构建一个有机、高效、低成本、可持续、可调控的新型能源网络系统,此即“智慧能源”。[4]

能源4.0革命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或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能源4.0革命极大地释放了能源的潜能,极大地拓展了生态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满足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或可持续发展观的需要。

六、工业4.0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或理论之一,是指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原因,生产资料所有者独自占有生产资料,怎么生产、生产多少都由资本家个人说了算,而这种自由化生产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即第一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第二大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的脱节,商品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由于社会生产的周期性特征,导致经济危机也由此分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生产的盲目性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经济危机也就会周期性发生。

但目前的一个趋势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隨着政府管理的完善和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增加(如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初期,美国政府第一时间推出7000亿美元的货币刺激市场,并及时向岌岌可危的汽车企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注资,将这些企业部分国有化并涉足其管理,挽救大量即将失业的工人),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力在减小,影响时间也在缩短(如美国大约花了两年多时间走出2008年经济危机)。

更重要的是,随着西方国家推出“工业4.0”战略,经济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最重要原因便是生产与需求的不匹配,而工业4.0提倡的定制化、个性化制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这种不匹配。换句话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这个平衡点随着工业4.0的出现和普及越来越有可能被找到或接近于找到,由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所导致的生产的盲目性也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当工业4.0普遍实现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出现的次数、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等方面都将逐渐降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或缓解。

七、工业4.0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对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工业4.0阶段,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正在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自由时间相对不断增加,似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可能。而事实上人们所谓的休闲时间并不完全自由,以客户参与生产为例,资本可巧妙地支配和蚕食人们的自由时间,甚至把我们的非劳动时间也巧妙地纳入他们的增值轨道中。

工业4.0所倡导的个性化定制作为一种消费方式,能够让人从大众化、平庸化存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是其魅力所在。但工业4.0正是抓住这样一个商机,借助资本的实力和技术霸权,通过广告的“暗示”和文化工业的“狂轰乱炸”,时时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如果你生活的一切都是定制的,你的生活势必最有品质。就这样,我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被设计了,追求个性化消费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商品拜物教。另外,科技与资本加速了蓝领工人的边缘化。沿袭马克思对技术和资本批判的一贯精神,工业4.0不仅是资本主义用技术和资本驱动的牟利工具,同时也是个性异化的陷阱。

八、总结

工业4.0不仅代表着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更代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的变革,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危害性,也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陷阱。工业4.0既是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工业4.0实践的不断深入,其马克思主义哲学蕴涵也必将得到更多体现。

笔者为响应“金课”建设的目标,以“工业4.0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为例探讨了案例教学所应具有的广度和深度,即以“工业4.0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为线索,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当然,由于所选案例的不同,还需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案例选择在案例教学中本身就是重点,而之后围绕案例将相应内容全面展示出来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让学生具备以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则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彭俊松编著.工业4.0驱动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0-34.

[2] [3] [4]水木然.工业4.0大革命[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71-172,130,55.

作者:赵春音

高校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论文 篇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模式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1]

一案例教学模式的涵义及其运用

1案例教学模式的涵义

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又称情景教学法、情景仿真法,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围绕所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思考和分析评价,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或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渐渐归纳并领悟出一个适合个人特点的有效的思维路线和思维逻辑,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2]

据研究,案例教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的西方,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成为医学、法学、工商管理学等领域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开始引入我国,主要也是在法律、管理类的教学中被广泛和有效地应用。依笔者看来,将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在现阶段尽管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有其切实可行性,是探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一项有效路径。

2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活动的基本做法

(1)选定真实得当的素材来编写案例,拟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选编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提供真实而典型的素材给学生进行阅读和研究,并在一个完整的案例后面提出一到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课堂讨论,形成各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这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3)课堂发言交流,教师点评提升。在这一环节,教师必须对各小组就该次案例分析的情况进行总结和画龙点睛的点评,及时修正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归纳案例其中蕴藏的理论,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认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案例教学模式的适切性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有效教学尝试。有学者预言,“把案例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无疑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契机,必将同多媒体教学一道成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的新的突破口。”[3]在笔者看来,案例教学模式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宗旨,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具有切实可行性:

1当代大学生均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喜欢自我表现,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为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从身心发展规律看,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呈现出较强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他们根本不满足于教师单一渠道的知识灌输。也就是说,在“教”与“学”的关系中,他们迫切地需要展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不满足于只是一名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希望能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发表看法的空间,渴望锻炼自我、发展自我。

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际上就是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路径。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分析、发言、总结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文才、口才、辩才的机会,逻辑思维能力在交流交锋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充分利用了课堂这一主阵地,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例如,学生在阅读思考案例素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积极去查找文献资料,主动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大胆地发表独立见解等,这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又能激发起学生敢于挑战的勇气与精神,有利于把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主体素质而得到升华。

2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案例教學模式的有效实施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活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一改过去单一的“满堂灌”、“注入式”,而是充分利用讨论式、辨论式、对话式和演讲式等方式组织教学,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一个主动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已从传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他们通过共同的探究性学习去获取知识,使知识的内在涵义与自己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性和感染性,从中亲身感受到习得知识的乐趣,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当然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案例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注意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案例教学非常强调师生的有效互动、尤其是学生的高度参与。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活力。

(1)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原则

如前所述,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过程就是让学生通过质疑和探究,自主地对在学习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作出抉择,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就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主要的原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指导实践工作,帮助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所选取的案例素材必须紧扣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只有这样,所进行的探究才有理论依托和现实意义。

(3)坚持突出教学主题的原则

案例教学只是完成课堂教学工作的一种新模式、新方法,所选取的案例都应是为达成教学目的、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而服务的。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突出教学主题的原则,紧扣教学主题来选取合适案例和素材,以更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2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教师还必须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1)注意区分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模式的异同

相比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为主,是“灌输”型的,形式比较单一,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但可以在较少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系统、准确的知识。案例教学模式则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一种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较活泼、生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2)处理好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与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模式的关系

在西方国家的医学、法学以及后来的工商管理课程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法,我们可称之为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在今天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法,由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堂组织等都与上述案例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故我们称之为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模式。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前者的做法來套用后者,必须做好细致具体的区分。

(3)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与互换

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得不是很明显,教师的角色主要就是信息的传递者,学生则处于信息的接受者的位置,师生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或是师生间的问答来实现。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则是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参与,教师由一名信息传递者变为了一名组织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注意角色的定位与转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以团队为基础,认真分析案例,多方查询资料,积极参加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景,适时参与讨论,作出恰当的归纳和评价。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将案例教学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尚属新生事物。但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模式已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使课程的实效性和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做法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方面是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M].2005.

[2][3]洪晓楠,杨惠民.高校“两课”案例教学丛书(第一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陈伟平

上一篇:稽查管理下电力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教学的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