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是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论文 篇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现实问题与创新策略研究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本文系统梳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从理念、内容、方法三个层面入手,发掘现阶段案例教学法在思政理论课应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应依托新的时代语境,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从而不断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字]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案例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方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1在新时代背景下,需精准把握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及其功能,研判其面临的新问题并提出创新策略,进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从课程实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教学这种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这种方法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也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具有特殊的性质与功能。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鲜活性能够提高教学的吸引力。马克思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態教育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较为抽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原则,要想将理论讲得透彻、易于理解,单纯的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将理论结合具体的社会实际,在生动的实践中体悟理论的真谛。案例教学法正是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象化,将书本中略显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转变为鲜活的事例,从而使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更好地对理论进行阐明和发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要与时俱进,必须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为内在要求,及时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大学生更加擅长数字化生活、工作、学习模式,能够及时获取信息,也擅长运用多媒体元素进行意见表达与信息共享,这更加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跟时代、积极探索,及时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案例素材,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通过案例讨论、分析、总结等环节,引导启发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创新创造。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着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课堂的主体更多地交给了学生,学生相较以往承担了更多的学习责任。教师将案例导入课堂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阅读案例、查阅相关信息分析了解案例、参与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不断领会暗含在案例背后的理论逻辑,教师在课堂最后对学生的讨论加以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理性分析判断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往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机械地接受知识的局面,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也为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提供了机会。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每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单独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案例教学法则可以将全体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参与同一案例的讨论之中。在此期间,学生可以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让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互动性能够减少师生的距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灵魂唤起另一个灵魂的情感互动过程,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和谐相处。案例教学法因其具有的互动性而使师生之间关系更加和谐,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首先,教师与学生能够在情境创设的场域之中进行平等互动,通过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正向情感交流,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负面抵触情绪,提升亲近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教授的价值观内化至学生的内在价值体系之中,提升认同感。其次,教师能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情况进行更好的把握。最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及时地获取教学反馈。评价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往的评价考核模式主要是课程中的随机提问、小组作业,课堂结束的大测验考试、论文撰写等等,这些形式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案例教学法则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当堂表现立即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认知状况,在互动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得教学设计的调试更加灵活,进而更加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现实问题

在新时代语境下,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的要求,必须紧扣时代背景,从教师理念、内容选取、方法应用等层面,准确把握案例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

第一,在理念层面: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教师是案例教学法主要的实施和应用者。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存在偏误,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定位不够明确。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定位问题,实际上就是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问题。目前,大部分学者、教师仍然将案例教学法视为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对案例教学推崇备至,过分强调案例教学的意义,贬低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这两种定位都有偏颇,厚此薄彼的定位方式显然是不妥的。其次,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把握不准。部分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将“案例”等同于“举例”,课堂上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依然占主体地位,“一言堂”局面没有得到改观。亦或是将“案例”等同于“故事”,在案例的选择上刻意注重案例的趣味性、新奇性,把课堂变成了“故事会”,虽然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但实质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没有实质性促进。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将案例引入了课堂,但没有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其操作方法流程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另一些教师确实将案例引入课堂,然而并没有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发挥案例教学应有的互动作用。

第二,在内容层面:信息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资源的选取面临挑战。案例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案例作为基本的教育信息载体,它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教学案例进行的,也就意味着,教学案例的充分准备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这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开展也不例外。然而,目前的事实表明:案例教学素材选取确实相对“贫乏”,不仅仅是数量上的问题,关键还在于质量上存在的问题。首先在数量方面,高质量案例资源的数量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单一,其主要来源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考书或者是教学案例参考书,亦或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教学案例。总体来说,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原始的案例教学资源比较少,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比较多。开发的案例教学资源种类也相对单一。从案例资源的呈现方式上来看,教师开發比较多的是文本类案例资源,虽然文本类案例资源能够系统地描述案例发生的过程,但相对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视频类的案例在使用上往往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作为教学案例,其中一些不相干的内容可能占用学生的课堂时间。此外,在案例教学资源方面存在案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少,已有的案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内容更新慢的问题,也是造成案例资源数量较少的重要原因。其次在质量方面,案例资源不够典型、精当。一方面,在于目前教学案例的选编主体较为单一。教师是负责的唯一主体,高质量的教学案例的产生需要教师较多时间、精力甚至是资金的投入,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负担相对较重,很难有多余的时间、精力投入于此。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的能力有限。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是教学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要想从其中搜集出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并进行加工、润色,进而形成课堂教学案例确非易事,这需要教师细心的观察力、灵敏的感知力、高超的辨别力,以及良好的文字处理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协调配合,而部分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有或多或少的缺失。

第三,在方法层面: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应用中流于形式。当前很多思政教师已经认识到案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理论与现实脱节、案例与教材脱节等现实问题,导致为了使用而使用,使得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在案例的使用方面。部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存在案例与教材脱节的情况。案例选取和解读与教材理论点偏离,课堂看似很生动,但理论落点不清晰。还有教师把案例混同于举例,将其混淆使用,导致案例教学散乱无序。其次,在教学环境设置方面。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班级达到了200人以上,出现小组成员过多或小组数量过多的情况,导致学生在组内讨论或班级交流过程中,没有机会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也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同时受课时安排要求,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案例的导入和学习、自主分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个环节,时间紧任务多,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进一步导致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流于形式。再次,在教学方法使用方面。案例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方法举措,但绝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其需要与其他方法联合施教,从而更大程度地促进教育教学,发挥其更大作用。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往往忽略了其同网络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启发与问题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方法的交融与整合互动,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化发展,极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要将原来以书本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3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从而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创新策略

新时代,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纠正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与偏差,重视对案例资源的开发与更新,加强教学方法间的连结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第一,纠正对案例教学的理解与偏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对于部分教师的认识误区,需要师生从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纠偏。从理念层面来看,案例教学法不同与以往传统的理论灌输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教师通过案例将所需要讲授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以达到育人的根本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法是结合新时代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及信息化时代网络思政育人的结果,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从思想层面清楚的认识这一教学方法,明确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目标定位,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推动作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从实践层面来看,引入案例教学法并不是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方法来展开,它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思路,改变以往以教师理论教授为主的“一堂灌”,而是希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案例中更深入地理解课堂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去探索案例教学法,在把握主方向的前提下尝试去带动学生的兴趣,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学生也要主动去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认真分析、专心研究、互相沟通,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重视对案例资源的开发与更新。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案例的选择是否具有时效性、匹配度、丰富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有温度,要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还要有深度,要立足宽广的视野,结合时事政治,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将案例教学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重视对案例资源的开发与更新,让学生紧跟党的方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需要坚持三点原则。首先,案例选取要以学生为中心。案例教学法往往是针对完整知识体系中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知识点来进行讲述,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在案例探索中学以致用。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事件、时事政治、历史重大事件展开设计,尤其要重视对热点事件的挖掘与开发,要敏锐的把握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善于发现生活世界的的真实案例,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案例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其次,案例引入要以问题为导向。在选取案例时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规律,对“问题”经过筛选、比较,以达到围绕教学目标、贴合教学内容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紧紧围绕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的将案例与理论内容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案例教学要以育人为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其独特的性质与任务要求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紧跟时事政治,将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文化的案例融入课堂,将建国功勋、优秀道德模范的故事讲好,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情,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入脑、入心。

第三,加强教学方法间的连结与互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它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联系,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与参与感,又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以方法只是众多课堂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想要真正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多种教学方法间的良性连结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以讲清楚理论问题,才能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一方面,案例教学法要加强与讲授法的连结。在整个教学环节环节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起主导作用的,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基础方法。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获得收获。但一味地讲授不可避免的会陷入“灌输”的局面,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开发,这就需要与案例教学法连结,在面对一些理论性强的教学时,要适时地的引入与主题相符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中更好的理解理论、掌握理论、运用理论。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要加强与自我教育法的互动。不管是案例教学还是理论讲授还是其他教学方法,最根本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我教学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育与自我教育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引导学生将案例的力量转化为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力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与教学方法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3. 欧海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与系2、统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作者:李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论文 篇2:

以“八个相统一”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

摘    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是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思政课案例教学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方向导向、内容导向、方法导向和模式导向。

关键词: “八个相统一”    思政课    案例教学    导向

2019年3月,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八个相统一”是对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为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思政课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有益尝试,是案例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具体运用,它是指依据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取恰当的案例,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启发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思考并分析问题、参与讨论、获得认知、提高能力、形成价值认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八个相统一”的提出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应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导向。

一、“八个相统一”提供了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方向导向

思政课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为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导向。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求思政课案例教学在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的同时还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政课的政治性决定了教师首先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家国情怀,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学案例的选用要符合正确的方向导向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内容;教学过程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报国之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求思政课案例教学既积极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又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在批判中建立正确价值导向。思政课案例教学是一项动态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精心规划和建设。从课前到课后、从案例的设计到案例的点评、从案例的选取到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从计划安排到组织实施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统筹规划、精心建设,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体制,又需要具体推进、分层实施,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全面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和作用,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发挥好高校思想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同时,面对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不回避,不逃避,坚定“四个自信”,积极正面地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回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

二、“八个相统一”提供了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内容导向

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明确诠释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寓价值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寓理论教育于实践教育之中,为案例教学提供明确的内容导向。

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求思政课在完成传递知识的低层次目标基础上,最终教学目标和意义是要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个人能力素养、案例选择、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价值目标并未很好实现。因此,案例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通过案例生成特定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最终实现思政课的使命。案例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将价值观的引导融于知识传授之中。这就要求教学案例的选择兼具知识性相关性和价值导向性,即案例要能够准确对接相应的知识点,具有知识相关性,体现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注重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才能对大学生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发挥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应有作用。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思政课说服力、亲和力和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途径,要求思政课案例教学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寓理论教育于实践教育之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显著,一些學生迫切需要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拨开思想迷雾,探寻真理价值。思政课不仅是理论课,更是实践课。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回归课堂理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概念、理解观点,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思政课案例教学可依托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团学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及“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思政育人、社会育人、活动育人等全方位育人的有机结合。

三、“八个相统一”提供了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方法导向

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正确看待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及知识传递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为思政课案例教学提供明确的方法导向。

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反映了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关系,要求思政课案例教学必须坚持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二者缺一不可。在案例教学应用过程中,学生缺位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有二:客观上,大合班教学,案例教学的可操作性差,师生互动难以真正发挥;主观上,思维观念固化,认识不足,转变教学方式尚需时间。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突破思维固化,转变观念认识,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求知者”,另一方面科学地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补齐大合班的短板。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效果,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理论修养和教学能力,熟悉案例教学的系列工作和环节,更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既坚持灌输式,又坚持启发式。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就是知识的输出和接受的过程,单纯的灌输式方式可以实现知识和价值的传递和接收,但解决不了知识和价值的接受问题。接受,是指学生在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知识和价值认同并内化于心。如何才能实现接受呢?在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作用。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解读案例、分析案例可辅以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逐一攻克知识的难关,解开思想的困惑和迷茫。

四、“八个相统一”提供了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模式导向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求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施在尊重课程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样性的特点,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为案例教学提供明确的模式导向。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求思政课案例教学模式不可单一固化。思政课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案例为载体,有一整套体系化、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原则,比如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案例的设计模式、讨论交流设计等。但是鉴于不同课程的差异性及学生的差异性,案例教学在遵循基本的原则、共同价值目标的同时还应体现差异性和多样性。就课程来说,教学内容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和思想理论教育的方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变化,需要案例教学发生相应的变化。适合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案例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的各门课程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根据课程的属性和特点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课程变化的需要。就学生而言,不同层次高校、不同教育经历、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不同,对于案例教学的适应性和接受度存在差异,案例教学应视学生的情况而定,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在案例选择和案例教学组织形式上适当做出调整,探索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求我们辩证看待和处理好思政课教书育人两种模式之间的关系,实现“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配合、共同发力。一方面,案例教学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层次及学生实际等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要坚持注重课堂教学和理论宣传显性教育,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质资源及智慧教学模式,有效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案例教学中融入校園文化、人文关怀,让案例课堂接地气、有人情味。同时,积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这一有效载体,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用潜移默化的力量感染学生。

五、结语

思政课案例教学法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产物,是符合思政课内容和性质的客观选择,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八个相统一”是对思政课的重大问题和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刻回答,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八个相统一”的提出帮助我们厘清了思政课案例教学中的几个关系,指明了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根本方向,明确了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创新了案例教学方法和模式,为思政课案例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对于有效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

[2]康沛竹,艾四林.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J].人民论坛,2019(5):108-110.

[3]李慧.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26):152-154.

[4]马琳.“八个统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9(8):108-109.

[5]卢黎歌,隋牧蓉.“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遵循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9-13.

[6]傅强,杨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9):66-68.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厅2018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项目编号:2018JGSZ0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赵艳芳 李银香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论文 篇3: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实效研究

摘要:案例教学法已经被普遍运用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它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的载体,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对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作用。受各种因素影响,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还存在问题,在教学模式、案例选择和讨论方式上仍需完善。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实效性;对策

目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观点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一些问题、观点或案例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实际上,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它通过创设一种具体问题情境,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不过是教师在教学时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师主导下的单向信息传递,结果,课堂气氛热闹了,但教学内容浅显且缺乏理性。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效性问题还有待深思。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无法突破传统教学定位,学生学习仍然过于被动。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这其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案例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遵循的是“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分析案情—得出结论”的模式,教师会就某个具体问题与学生“讨论”,但这种“讨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提问”,因此,学生的“互动”大大降低,教师对学生思想中的错误或者偏差没有及时进行分析引导,对学生的观点也没有适当地归纳总结。这样,在整个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动的位置,扮演着“灌输者”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没有得到回应,久而久之,会抹杀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案例的选用脱离实际,学生对结论的认同感降低。决定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用。恰当的案例有助于教学,反之,不仅起不了效果,甚至会误导学生。案例教学绝不是简单地把案例作为理论的后缀,如果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不能够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不能够让学生入脑入心,那就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教学。一方面,对于独立学院来说,由于与公办院校的学生基础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且重视专业课学习,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甚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抵触心理,如果教师选用的案例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会更加降低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課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够。实践表明,大学生们更感兴趣和关心的是与他们同龄、同时代的人和事,如果所选用的案例偏离大学生群体,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对案例中所要体现的结论会难以理解,甚至是降低对结论的认同感。

3.案例教学过于侧重教材结论,思维方式比较僵化。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更普遍的意义上来说,是让学生掌握做人做事的准则。“准则”一词意为行为或道德所遵循的标准原则。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因而做人做事的方式也不同,但只要不违背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就可以。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案例来更清楚地说明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到教师思维和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思维比较单一、传统,容易出现过于侧重教材中结论的现象,有时候,学生慑于教师或者课堂教学的“模范”性,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真正所想。特别是95后的大学生们越来越反感“按部就班”,更倾向“不走寻常路”,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上牵一条缰绳的做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属于政治学学科,但事实上,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涉猎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案例教学的结论就不可能是单一的说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是一门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为一体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主题,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理解把握。如,第三章“促进自我身心和谐”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第五章“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第六、七、八章更是需要用专业的法学知识为教学支撑。

二、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对策

1.转变案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实践者。如,在讨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第二节中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二者之间的关系时,笔者没有先介绍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而是先就近年来高校中发生的轰动全国——马加爵、药家鑫和林森浩案,设置“他们的人生为什么停止在这一刻”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受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差异的影响,学生的观点也出现分歧,但笔者没有立即表明观点,而是让学生发挥主体性,进行自由辩驳,在学生的问答转换中,结论逐步体现出来,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述和总结。这种案例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先理论后案例的模式,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改观,结论不是由教师传输到他们头脑中的一种被动接受,而是通过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讨论而来的一种主动探索,这种有心而感的结论更能令他们信服。事实上,由于当今社会的信息高速发达,95后的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已经不再单纯和单一,他们的思维越来越理性,这种理性不仅仅是在大学课堂里慢慢学到的,也与他们以往的信息积累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也很愿意利用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我。因此,教师要逐渐转变案例教学的模式,合理地安排案例穿插理论教学的时机,设计好案例教学的方式,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精选案例,体现教学的时代特征。恰当的案例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反之,则案例教学的优势不能发挥作用。在选择案例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案例的时代性,最好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学生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有一定的了解但又不是特别了解,因为越是与他们同时代的人和事,越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源于生活、贴近现实的案例更能触动学生。此外,所选案例还必须具有代表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如,在讨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第三节中如何面对顺境和逆境的问题时,可以引用的案例很多,但笔者选用了本学院优秀毕业生王福如成长、创业经历的案例,案例中的人物不仅是全国大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而且曾经与他们就读同一所学校或专业,这样的案例不仅真实,而且更贴近实际,更鼓舞人心。教育性也是选择案例非常重要的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故应选择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案例,以提升教学的品质。

3.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发散性思维。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不应是思想僵化的一种理论教学,时代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理论研究也需要与时俱进,原有的“什么是标准的做法”的教学应该逐步向“什么是更理想的做法”的教学转化。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抛开“刻板印象”和僵化思维,从多角度思考案例反映出的问题。例如,学生在讨论大学生见义勇为的案例时,在肯定了他们的人生价值的同时,还讨论了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如何更有效地奉献社会,体现人生的社会价值,这已经超出了教材所阐述的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这一知识点,但又不违背整个课程的教学目的。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学习知识要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淡化标准答案,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辩论。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一方面,学生通过多向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人生观和价值观现状等问题,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们思想中的問题。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郑声文,邓薇.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1):93-96.

[2]白冰,陆喜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1):50-52.

[3]罗爱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何以可能?何以必要?如何设计?——基于案例与理论关系视角的分析[J].社科纵横,2010,(9):118-120.

作者:朱萍

上一篇:开发商加强工程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层级领导力建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