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文

2022-04-28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有效开发浙江省地方丰富的教学资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增强教学实效性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更有利于促进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职业素质、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完善,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职业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文 篇1: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析

【摘 要】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步伐,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凝聚师生共识,深化校企合作以丰富课程内容,建立校企合作环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元教学,让学生、教师、教学督导、家长和企业参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是高职院校适应办学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与学校、教师(辅导员)的关系不再如以往那般紧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逐渐下降。立足于校企合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应在新的师—生关系、新的生—校关系中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品质,扩大其影响,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政治观和法制观,进而为学生的实训与顶岗实习注入新的活力。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调查设计与目的

(一)调查设计。为了更好地了解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职院校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教师问卷和400份学生问卷,收回有效教师问卷2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收回有效学生问卷4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二)调查目的。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及其改革,关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为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可操作性建议,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新面貌和新气象。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调查分析

(一)思想意识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取得共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由来已久,并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对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较大共识(见表1)。

从表1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对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共识,相比之下,学生群体更希望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那些不赞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了解甚少,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也甚少,而选择“不了解”的受访者大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这说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改革的态度。经过分析,师生间之所以形成较大共识,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师生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容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面达成共识;二是知识与信息量,知识和信息量越丰富越能在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达成共识;三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办学环境变迁的认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功能、特点、规律以及办学环境变化认识越全面、越深入,越能帮助他们在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形成一致看法;四是对发展高职院校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认知,关心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和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他们就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达成共识的重要因素。

(二)课程内容层面: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刻不容缓。一定的课程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得以存在和形成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相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丰富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但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刻不容缓(见表2)。

从表2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比较丰富,涵盖了经典著作与观点、道德与法律以及热点焦点等,但就结构而言,却是经典著作与观点占了绝大部分,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热点焦点则较少出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同时,道德与法律等体验性较强的内容也相对欠缺。而与校企合作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缺席”。经过分析,主要是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视野,具有宽广视野的教师往往能摆脱教科书的束缚,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追求适当增加相关内容;二是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教师,能有效整合不同的信息与知识并积极寻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活力;三是对校企合作的理解与把握,对校企合作缺乏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的老师,往往把校企合作仅仅当作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平台,而非实现技能提高和品质提升的平台,因而把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等排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

(三)课程教学实施层面:多元教学不可忽视。通过实施课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关内容为学生所认知、理解和体悟,并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调查发现,为了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职院校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但与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方式并不适应(见表3)。

从表3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非课堂教学只占了很少一部分,而学生在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停止。这主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开发滞后有着密切关系,也与顶岗实习企业缺乏相关师资分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开发滞后,主要表现在囿于教材本身而不根据校企合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合信息、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教材新面貌。顶岗实习企业在本质上是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而并非教育机构,缺乏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师资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实训期间和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已基本完成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学习,而相当一部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普遍认为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束,事实上并非如此。

(四)课程教学评价层面:多主体评价必不可少。客观评价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高职院校已先后建立了评教系统,把学生、教师所在院(系)、教务部门、教学督导纳入其中,但是,与学生成长紧密相关的家长、社会公众并未成为评价主体,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见表4)。

由表4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主体主要有学生、教师所属院(系)、教务部门和教学督导,其中,学生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主要部分,但家长和社会公众在评价中“缺位”。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就客观方面而言,主要是家长和社会公众缺乏相应条件参与课程教学评价。就主观方面而言,则主要是缺乏开放性心态,不能全面认识课程教学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路径

(一)立足促进学校和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凝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共识。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积极扩大高职院校领导班子与教师群体的共识。一方面,高职院校领导班子,尤其是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干部,要广泛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为与教师群体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共识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教师群体要在立足教学一线的同时,深入钻研教材,深入现实,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依据。同时,无论是高职院校领导班子还是教师群体,都应全面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精神、目标和工作部署,并把其与高职院校办学特点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共识的形成。

其次,积极扩大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共识。通常情况下,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容易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达成共识,但要注意的双方出发点的差异。就教师群体而言,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活力,并使之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而对学生群体来说,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逃避上课与考试,他们表达的是厌学情绪。因而,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脱离教育教学价值目标。

最后,积极扩大高职院校与社会的共识。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相关信息的传播,简单地说,可以发挥包括高职院校官方微博在内的校园媒介的作用,扩大高职院校与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社会不能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一步到位,而应当为其出谋划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其营造舆论氛围。同时,还要注意企业行业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看法和态度,需要认真听取企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吸收企业行业的智慧。虽然笔者并未在校企合作企业行业进行相关调查,但在关于“您认为除了学校和教师(辅导员)外,还有哪些方面赞同或不赞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回答中,并没有受访者提及企业行业。而实际上,企业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相关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因而,在积极扩大高职院校与社会的共识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扩大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的相关共识。

(二)立足时代发展,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具体可从四方面着手:

首先,维护和加强经典著作地位。经典著作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重要基础。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只能维护和加强经典著作的地位而不能削弱之。应当保持一定的量和质,使之能满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有所不同,但应当通过不同的途径引导学生接触、阅读、学习和理解经典著作,并使其中观点在广大师生中得以广泛传播、

其次,注意吸纳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把儒家的相关内容,尤其是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等方面内容纳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格也应渗透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局限于儒家,因而,还应注意挖掘佛教、道教等方面与人的思想品格养成紧密相关的内容。但在此过程中,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之,不能为了实现所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目标而对优良传统文化加以歪曲,更不能让传统文化的糟粕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而进入高职校园。

再次,积极融合企业文化。要紧紧依靠校企合作平台,把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精神等进行整合,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联系起来,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具体而言,可以邀请企业行业相关人士来校做讲座,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相关企业参观,可以观看相关企业行业的视频资料,甚至可以邀请企业相关人员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当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而不能在校企合作的办学过程中忽视企业文化的存在及其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影响。

最后,整合社会焦点和时政热点资源。发达的现代媒介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时政信息,而这些时政信息并非全部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而,应当甄选、整合时政信息资源,并使之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教材开发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与参与,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他们引导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资料整合等环节中来。

(三)立足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教学。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扎实做好课堂教学。课堂讲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形式,必须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扎实做好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充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长处,为学生带去给更为鲜活、更具震撼力、更具影响力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课堂互动与质疑,扎实做好课堂教学。

其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停留于理论层面,而应当在进行理论学习和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课程相关观点,进而逐渐认同课程价值。一方面,应当利用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建立思政教育基地,这样的思政教育基地既可以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可以是基于校政合作的,也可以是基于高职之间合作的,或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的。另一方面,教师(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生活,让他们认识社会及其变迁,让他们在具体的道德实践、政治活动实践和法律实践中得到锻炼。

最后,加强实训与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政教育。基于思政教师在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的“空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由实训部门和顶岗实习企业组织开展。一方面,实训部门和顶岗实习企业的思政师资应当加强与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取向等,以便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实训部门和顶岗实习企业的思政师资力量进行培训,以帮助他们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四)立足全面、客观、理性,吸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评价主体。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巩固教学督导、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一方面,学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为主要的评价主体,必须巩固而不能降低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参与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考核等环节在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另一方面,要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和集体备课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教师(辅导员)的评价主体地位。另外,不能忽视教学督导的相关评价。

其次,吸纳家长群体和企业成为评价主体。学生成长成才不仅是价值的期待,也是企业的期待,因而,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就不能局限于教师(辅导员)、学生和教学督导,而应当把家长和企业纳入评价主体。一方面,要组织家长围绕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围绕职业道德与企业规章制度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在此过程中,家长群体、学生群体、教师(辅导员)群体和企业都应加强沟通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家长群体和企业真正发挥评价作用。

最后,始终关注社会舆论的评价。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学生的精神面貌与思想道德品质直接反映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始终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社会舆论所关注,因而,无论是高职院校本身,还是教师(辅导员),或者学生本身,必须始终关注社会舆论的评价,并从中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1]任茵.协同创新的高职思政课“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

[2]刘延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系内涵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5)

[3]黄树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的重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教育探索,2013(5)

[4]赵扬.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作者简介】黄宦霖(1982-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会计系讲师,硕士。

(责编 黎 原)

作者:黄宦霖

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有效开发浙江省地方丰富的教学资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增强教学实效性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更有利于促进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职业素质、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完善,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职业人。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为国家培养了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当地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满足了市场需求。所谓人才,必是德才兼备者。若说专业课是培养学生做事的基本能力,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职业精神、人格品质等综合素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现实意义

1. 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理论依据

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下文简称“05”方案),规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必修课,但这两门课程高职院校一直使用和本科教学相同版本的全国统编教材,不能反映高职生的特殊性,没有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效果普遍不够理想。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坚持立德树人,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通知》(浙教工委〔2013〕14号)也提出:将理论教学与省情教育相联系相融合,进一步强化德育教材体系,高校要充分利用、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有效载体。

2. 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实际价值

“05”方案也指出,课程方案实施“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本科、专科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要求”。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再加之其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低效”现象,学生表现出抵触、排斥和厌学等情绪,认为课程不吸引人,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即所谓的“高大上”。高校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本、专科通用,高职也通用,而尚未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淡化了高职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忽视了研究和尊重高职大学生现实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及接受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必须紧密联系“95后”高职大学生思想实际、学习实际,遵循教学规律,必须在教学上下足功夫,坚持“三贴近”原则,以丰富教学内容为主,以人为本,有效开发具有浙江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

(1)有利于突出职业教育,适应高职教育的特色需要。教材本科、专科、高职通用,存在简单划一、针对性不强的缺陷。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凸显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更有利于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尽早融入社会各行各业中去。

(2)有利于课程设置,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进行能力培养,又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停留在过去那种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之上,必须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把理论教育转化为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发教学资源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4)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色的建设与形成。统一的课程设置,很难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应该从浙江省的历史、经济、人文特色,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凸显各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5)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资源开发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施者,更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实践中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总之,开发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彰显浙江省特色,体现出实际价值,能够改进与完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实效性;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政策提供参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二、探讨开发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1.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界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特指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各种教学内容,泛指用于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因素来源,本文特指浙江省区域内可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并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一切素材和条件,主要体现出浙江省的自然或人文气息、社会资源,等等。

2. 开发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95后”高职大学生是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知识结构、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亟待塑造和完善的特殊群体,他们年龄在18~20岁之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阶段。高职生来源较为复杂,有普高生也有三校生(为中专、职校、技校毕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他们在智能结构、知识储备、认知方式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深奥的理论不能吸引其注意力,但是高职生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对其自身发展有用的知识体系,往往爱学也学得会,易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1)结合浙江省时事热点等信息化资源开展教学。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本身时代感强,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就地开发补充教学内容,注入时代气息,随时将浙江省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结合到教学中,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如浙江省的“五水共治”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增强课程应用性。

(2)加强红色资源育人作用。红色资源蕴含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展现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坚强意志、必胜信心,继承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浙江省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也是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革命遗址遍布全省各地,红色资源种类丰富,包括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宁波市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湖州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及司令部旧址、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浙江省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富阳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等等。适于进行深度开发挖掘,有助于发挥时代作用,弘扬时代精神。

(3)将浙商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浙商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子集,内容丰富深刻,学习领悟浙商文化,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和创业素养。开发浙商文化内涵为教学所用,包括:诚信为本、恪守信义的职业道德;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见微知著、以小搏大的务实精神;勤俭刻苦、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人和为贵、和气生财的处世态度;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责任意识。

(4)将浙江精神渗透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总结浙江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共同性,加强“艰苦奋斗、乐观进取、诚信求实、开放创新”等精神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代主题,学习和弘扬浙江精神,引导和激励高职生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习浙江精神,理解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时代价值。

(5)把优秀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企业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起着重要作用。高职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开发企业文化育人,注重和突出敬业、责任、创新、服从、守时、诚信、沟通、协调、吃苦、细心等职业态度的教育和培养,强化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的教育。开设优秀企业文化课程,构建教学平台,把企业核心价值观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6)高职院校自身教学资源的开发。学校内的所有人、所有物、所有活动都可以构成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学院校史、校园文化、学校制度、师生关系、杰出工作者、优秀学生等,使其转化为合适的教学资源,渗透进课程。

要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撑。浙江省高职学生大多数来自本省,毕业后一般也留在省内就业工作,开发浙江省本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用于课堂,学生会觉得亲切又熟悉,可信又感人,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作用,又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够全面了解浙江情况,较早地融入社会,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 王培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79-81.

[2] 许玉琴.高职院校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思考[J].科教文汇报,2012,(9):19-20.

[3] 苑淑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教学资源的开发[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32-35.

[4] 莫华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论[J].教育与职业,2015,(12):96-97.

(编辑:秦俊嫄)

作者:谢春梅

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文 篇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理路及实践意蕴

[摘 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时代要求、社会需求、问题诉求3个维度得以探析。“一核”“两翼”“三合力”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建设的逻辑理路,以此为基础,教师职业自豪感的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增长,则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提供了双向互动式的实践遵循和保障。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他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进行了论述,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2]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充分说明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建设的高度重视。作为高校“灵魂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强大的引领力,其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 这无疑给思政课创新建设打了一剂“强心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从时代要求、社会需求、问题诉求等维度来系统分析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高校思政课互融互通的时代要求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时代新人,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使命和任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思政课,便成为承担这一重要使命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则是对时代要求的认识论把握和方法论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课必须全面透彻地阐述这一新时代强国的根本指南,分别从其内涵、核心体系、主要内容等方面讲清、说透。思政教师们要运用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平台,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思想上做到真落实、真抓实,理直气壮地让大学生直面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引领青年学生系统接受中国梦教育,使他们坚守爱国主义情怀的必要保障。只有“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4],才能真正实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认同,坚定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托举起新时代爱国主义青年梦。这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的新使命和新希望。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价值引领同向同行的社会需求

坚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建设的正确价值导向,进一步明确思政课的意识形态特性,对于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坐标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导向具有一脉相承的本体属性及理论基础,二者共同建构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服务于培养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新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对创新思维的渴求,对创造性人才的期待,已经对社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最重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确保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得到执行,确保思政课正确的“政治”方向得到遵循,确保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得以守正,进而使得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始终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高度一致,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把批判和反思的方法教给学生,和学生共同感受马克思恩格斯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不仅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而且具有实践性。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理性、辩证的思维方法便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他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共鸣的意识和能力便会产生质的提高和飞跃。

因此,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价值导向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这也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鲜红旗帜,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

1.3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问题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系列讲话以及先后出台的相关政策,都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的良好机遇。各地教育部门也为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采取了有力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机遇和挑战并存,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和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内化于心”并没有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走心”。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00”后已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并走进大学校园。“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成为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海量的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极容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得他们迷失信仰,失去航向。因此,思政课对于教育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爱国主义情怀,意义重大,不可替代。但由于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等陈旧的教学方法仍被大量使用,造成很多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并没有“真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真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真用”。

也就是说,对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大学生对思政课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必然导致他们“外化于行”的缺失。思政课“低头率”提升,“睡觉族”壮大,更有甚者,觉得大学就是保险箱,认为“90分浪费,60分万岁”的学生大有人在……长期下去,时代责任、国家脊梁、民族希望会离他们渐行渐远。由此可见,问题倒逼改革,思政课建设创新只能加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改革模式呼之欲出,各种有效的改革措施和方案急需加强。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理路

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可见,铸魂育人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创新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在立德树人这一实现目标上下足功夫,同时要以“两翼”和“三合力”为有力支撑,才能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开辟出新的逻辑路径。

2.1 铸魂育人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核心目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年人提出的殷切希望,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固根守魂、守根育魂、铸心聚魂的大工程,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遵循。那么承载着核心使命的思政课能够为时代新人铸什么样的魂呢?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理想信念之魂,即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魂。信仰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能够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精神支柱。“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决定了这条路径是否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它在本质上反映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程度。在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首先要理直气壮地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感染学生,同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创新的眼光对待社会问题和成长中的烦恼,帮助学生学会提出有建设性的真问题,启发学生发现真理,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直达他们的内心深处。高校思政课改革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它解决的不只是大学生知识能力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灵魂素养”和“精神食粮”的输送。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所在。铸好魂,才能育好人。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有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才能守住自己的初心,不忘自己的本心。同时,高校思政课要重视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知信行”统一,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其根本任务是培根铸魂,培育和塑造具有高尚情操的爱国有为青年。

2.2 抓好“两翼”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 。可见,作为发挥主导功能的教师和发挥主体作用的学生辩证地统一于思政课教学环节之中,二者相互配合、相互激励的程度决定了整个思政课运行机制的好坏,更决定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内驱力的强弱。“人的创新能力虽然具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主要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优势能力,利用这种优势,人人都可以创新,每个人的创新能力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6] 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精神的教师,才能将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出来,从而将整个教育教学变成充满生气和活力,学生真心喜爱并乐在其中的活动。

一方面,“言传”和“身教”并重,塑造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偶像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不少新兴的教学形式。不少高校已经利用慕课、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以及辩论式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这是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创新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而教师的“言传”,即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仍然要突出“讲得好是硬道理”,才能把握课上的话语主导权,更好地为思政课其他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该教会学生辨识真理,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帮助学生打破传统“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树立辩证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审视社会问题。

无论是理论课堂还是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管理学生时绝对不是“放养”,而应该是“圈养”,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当为学生把关指路,从学生实际和需求出发,真正地去“爱”学生、“信”学生、“懂”学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思政课教师用自己的“真信”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动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去温暖学生,这种春风化雨般的“身教”一定能够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提高学生对老师的信服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

另一方面,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的思政课,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发挥其创造性、主动性,营造生动而鲜活的思政课堂便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烈,对思政课的感悟就会越来越深刻,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体会就会越来越丰富,其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就会得到相应的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便会在这一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得到提高。

2.3 牢固“三合力”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家庭、社会的支撑和保障是分不开的,因此,构建并筑牢高校思政课的“三合力”协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家庭、社会要共同形成培育时代新人的“铁三角”,围绕“立德树人”展开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管理共建的“大思政”格局,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育人模式,实现高校思政课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第一,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要协同合作。课程体系要不断完善,高校其他课程要解决好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大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要协同合作,一起顺向发展,既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又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創新,协同互补,形成“促优势”和“补短板”的同向效应。尽管高校各学科之间专业知识的领域有所不同,但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一致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理念是一致的。因此,高校思政课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切实从立德树人的大格局出发,摒弃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课的特有功能这一狭隘认知,有效探索和整合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政课不能只唱“独角戏”,而应当利用好其他课程的育人功效,在育人的大舞台上定好位,找准角色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所有课程的同向同行。第二,家庭和社会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担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但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教孩子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劣。而社会实践育人则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试金石,是为培养时代新人搭建实践平台和良好氛围的自留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社会文明新气象的树立,都为大学生进行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因此,高校要坚持内外结合,形成高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协同机制,规划和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创新建设的凝聚力和整体合力。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改革创新的实践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因此,对于高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本质功能,确保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推动社会主义的大学蓬勃发展,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起着关键作用,有着重大的实践意蕴。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坚持以“全面育人”为导向,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自豪感,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两个维度为着力点,才能有效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价值进行分析。

3.1 提升教师的职业自信,是实现“四个自信”的最直接体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加快,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以及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这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乎大学生能否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提升教师的职业自信,则成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7] 。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庞大的受众群体很容易让教师降低教学热情,磨灭职业自信。因此,学校、学院各部门要想教师之所想,出台各种奖励办法,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让思政课教师无后顾之忧地回归教学初心,神采飞扬地在讲台上传播正能量。只有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让他们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才能达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理论、情感“双共鸣”,学生才会在真心认同的过程中产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感受到真理的伟大力量,实践于“四个自信”,成为真正的国家栋梁。从这一意义上看,思政课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依赖于其职业自信的培养和形成。加强教师的职业自信,是他们担负起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时代新人大任的必要条件,因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3.2 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实现“四个自信”的重要遵循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大学生拥有了作出多种选择的经济基础和物质环境,拥有了更高的价值追求。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存在感”已经成为他们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时代标签。思政课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学会换位思考;要了解90后、00后,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适应他们而非迎合他们,这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一面,更是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被教师“忽视”,反而被教师有情有义、知冷知热的陪伴包围,他们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便会逐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花就会在他们的心田绽放,思政课教师引导大学生实现“四个自信”的目标便会越来越清晰。因此,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不仅是教师带领他们实现“四个自信”的有力遵循,也是他们将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其理想信念和成长意愿的重要途径。

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平台,打造具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是高校思政课创新建设的重要实践模式。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办的“红色旋律”就是一个响当当的校园文化品牌。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不仅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8]。光明日报于2019年5月以“奏响红色旋律,打造思政金课”为标题对这一校园红色课堂进行了全面报道。“红色旋律”使思政课在燕山大学“火”了起来,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讲坛为中心,包括读书会、影苑、网络、报纸、社团在内的立体格局。在用“红色旋律”搭台的同时,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思路,通过构建“观察者—穿越者—志愿者—朗读者”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学生从“红色旋律”受益颇多,思政课真正变成了让他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工程。新时代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新启程,“八个相统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宝贵的经验总结与智慧结晶。坚持“八个相统一”,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恰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最佳效能体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智力技能,塑造好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立志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作为光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都要切实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教育使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撑起美好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WW)]《[WW(]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WW)]》(1)[N]. 人民日报,2019-08-14(1).

[3] 张烁.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WW)]《[WW(]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WW)]》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EB/OL].(2018-04-13)[2020-01-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周文锦.中职校长创新能力的局限与突破——基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2(3):81-84.

[7] 方雷,刘蕊.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的三个特性[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89-93.

[8] 魏黎波,刘娜.“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增效器——以燕山大学“红色旋律”讲坛为例[J].教学研究,2014,37(9):20-24.

Logic way and practice implication of reform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y in new era

WANG Lei

(College of Marxism,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066004,China)

[责任编辑 马晓宁]

[收稿日期] 2020-01-07 [基金项目]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9JY006)

[作者简介] 王磊(1983—),女,河北邢台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王磊

上一篇:高中实效性思想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疾控中心计算机网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