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计量模式探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新《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实施以后,企业将面临投资性房地产重新确认和计量模式的选择。本文以上市公司2007年度半年报披露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详细分析并比较了两种不同的计量模式对公司财务的不同影响,探讨了上市公司选择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理由。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会计计量模式探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计量模式探析论文 篇1:

林木资产分生长阶段会计计量模式探析

摘 要: 林木资产是生态建设的主要资源,也是支撑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国家逐年加大对这块的投资,但投资要计算成本,成本计算的根本问题是解决资产价值问题。湖北省委省政府现在把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作为考核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指标之一,林木资产属于生物资产,但现有的生物资产计量方式已不能全面反映林木资产的价值。因此有必要根据林业生产的特点、林木资产生长的特殊性,探讨不同生产阶段中林木生长量的变化、成本性态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反映不同生产阶段林木资产价值的会计计量模式。

关键词: 林木资产;计量;公允价值;生长阶段

1 研究意义

1.1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要求

林木资产是生物性资产的组成部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于林木资产特殊性考虑,在《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中提出,这类资产应以,以历史成本为辅、公允价值为主进行计量。纵观国外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等在其会计准则也提出此类资产的计量要优先选择公允价值。而我国在目前的准则里仍规定林木类资产的计量应选择历史成本,将公允价值纳入待选范围。经济的全球化会要求也计准则的国际化,因此探讨我国林木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1.2 我国会计改革对林木资产核算要求

在会计实践中,现有的林木资产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不符合林木生产的特殊性,严重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现行的林木核算主要参照《国有林场和苗圃会计制度》,该制度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运用历史成本反映林木资产的价值,使得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弱,生产周期的价值量和产值没有得到全面披露,以致林业经营企业的经营业绩未能全面评估。

1.3 国有林场改革有序推进的迫切要求

2014年7月底,国家林业局公布《国有林场改革指导意见》草案已经完成,计划于2015年上半年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之后会在全国全面推开。为了搞好国有林场改革,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们和作用,合理评估林木资产价值,精确计算林业产值,因此有必要探讨林木资产的会计计量属性。不仅可以为投资林业决策提供参考,也为林地的流转、融资和担保提供理论依据,为国家宏观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对相关准则制度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林木资产特性分析

林木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资产,不同的自身特性也就决定了其会计核算的特殊性[1]。

2.1 生长的长周期性

不同的林木资产有着不同的生长经营周期。以用材林为例,从造林抚育开始,要经过五个阶段,即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阶段。生长周期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

2.2 成本核算的周期性和阶段性

林木资产的培育周期长,成本支出的核算伴随着整个生产培育期。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投入的成本也不尽相同,如初期即幼林郁闭前,投入成本支出较多,一般有林地清理整理、种苗、栽植、施肥、抚育、管护等费用。幼林郁闭后,费用开始下降,主要是护林、森林病虫害等管护费用。因此林木资产成本核算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

2.3 收益的阶段性

林木资产成本支出具有阶段性,只要集中在初期,而收益的取得主要集中在近、成、过熟林阶段,可见林木资产的支出与收益并没有立即得到配比。

2.4 自然增值性

在人力和自然力的影响下,林木资产的生物转化能力会让其自身的数量和质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即生长和繁殖。自然生长的特性,导致林木资产的形态、价值、获得经济利益的方式随着其不同的生长阶段发生着变化,人类的培育活动只是在帮助增强这种生物转化,那么是否需要对这种生物转化结果在会计信息里体现及如何体现,也是今年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3 分生长阶段的会计计量模式构想

由于林木资产具有上述特性,因此我们设想林木资产的理想会计计量模式应该符合下面两个要求:一是要反映其价值运动变化规律,二是体现其真实价值,要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的要求[2]。

3.1 计量模式的现实选择

国内外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虽然不尽形同,但无论是公允价值计量还是历史成本计量,从会计实践的角度来看,都有其不足之处。对生物资产计量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是我国的现实选择,但这种选择很难客观反映具有自然增值特性的林木资产的真实价值,因为历史成本只能反映人类在林木资产上的投入,而且这种投入实际上还只是辅助的,很难反映其在生长抚育等不同生长阶段上自然增值那部分的价值。

林木资产本身也千差万别,不同的类型,价值变动规律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成熟期的林木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其市场价值比较容易获取,即存在着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未成熟的如幼龄林、中龄林,交易市场不活跃,成交量也不多,缺乏可验证的市场价格,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3.2 要兼顾价值的可计量与实物的可计量

会计上确认一项资产,一个标准就是该资产必须具有可计量性。林木资产要作为资产在会计上确认,其成本、价值必须能够可靠计量。即要能够以货币来计量。除此之外,作为一项实物资产,其实物量也必须能够可靠计量。如果新造的林木因没有郁闭成林而无法计算出蓄积量(生长量),则该林木暂不能按资产确认。

3.3 林木资产在不同生长期的价值变动规律——以用材林为例

林木资产生长量说明的是其蓄积量的变化,而会计计量模式探讨的是价值与成本的关系,所以要把生长量换算为价值量。通过在湖北彭场等大型林场的调研,发现一般情况下用材林价值量与成本累加值在幼龄林的中后期处于平衡,在平衡点前,用材林自然增值效应不明显,成本支出累加值会大于它的价值量(替代生长量),平衡点以后,则呈相反变化。因此,假设选择生长量换算的价值量来作为公允价值的估值,将幼龄林末期作为会计理论上的平衡点,为消用材林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3]。

由于自然力作用所反映的林木资产增值额,尚无法用货币计量。因此,这里的用材林成本仅指人为投入的成本,而其价值量则用木材市场价格进行估算。

3.4 林木资产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成本收益的配比

成本收益配比原则可以体现在两个阶段,即在幼龄林末期以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其成本支出与幼龄林末期由于计量模式转变而带来的价值变动的增值收益(历史成本改为公允价值而带来的收益)相配比,变更计量属性当期的增值部分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幼龄林末期以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中龄、近熟、成熟和过熟林的成本支出和采用公允价值重估增值带来的当期收益相配比,增值部分可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造林支出与采伐收益配比,相隔至少十几年以上的时间(速丰生产林除外),而选择分生长阶段会计计量后造林支出和幼龄林末期计量模式变更收益配比,相比之下,用材林资产分生长阶段会计计量缩短了配比期间。

4 分生长阶段的会计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4.1 忽略了林木资产的自然增值

在林木资产价值形成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自然生长所带来的增值。林木资产具有的生物转化的能力导致林木资产的形态,数量,价值经济利益产生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从理论上讲这部分自然增值的价值也应确认,否则就无法反映林木资产的实际公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为决策者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充分考虑如何科学,经济地取得这部分自然增值的数据[4]。

4.2 公允价值的取得途径有限

本文提出在林木资产如用材林的幼龄林末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如何取得?怎样才算公允呢?在林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是存在(近似存在)活跃的林木交易市场,此时采用现行市价法评估不同林龄,不同类型的林木资产都适用,评估价值也可靠。但在那些林业要素市场不发达,交易不活跃的地方,林木资产的市场价格无法可靠获取,就只能采用收获现值发来评估了,必要时可以和专业的评估公司合作,以取得可靠的林木市场价值[5]。

林木资产计量模式一直是理论界在探讨的问题。通过用材林资产生长量替代价值量,通过量本利分析,在平衡点之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可以较好反映用材林资产价值,在平衡点后可改用公允价值,故此平衡点可作为计量模式的变更时点。如果林业企业都采用分生长阶段来选择会计计量模式,就可以避免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而导致的林木资产价值低估的现象,各林业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就更具有可比性了。

参 考 文 献

[1]刘梅娟.温作民.森林自然资本会计计量体系及方法[J].林业科学,2011,47(3):161169.

[2]祖建新.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2,(03):1519.

[3]葛家澎.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田国双,柏连玉.我国林业转轨环境下的会计问题研究[J].林业经济,2001,(6):5658.

[5]李月峰.消耗性林木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5):19.

(责任编辑:唐 岚)

作者:蒲萍  田冉黎 郑伦卉 侯梅

会计计量模式探析论文 篇2:

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选择的财务分析及评价

[摘 要] 新《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实施以后,企业将面临投资性房地产重新确认和计量模式的选择。本文以上市公司2007年度半年报披露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详细分析并比较了两种不同的计量模式对公司财务的不同影响,探讨了上市公司选择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理由。

[关键词] 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公允价值模式

一、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的比较

新《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具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已出租的建筑物。其后续计量有两种模式: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

采用成本模式对已出租的建筑物或土地使用权进行计量并计提折旧或摊销;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则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公允价值模式下,企业初始确认时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在以后期间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而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同时规定,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允许采用公允模式计量。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如有确凿证据,可以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采用公允模式计量的,不得转为成本模式。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计量属性不同。投资性房地产在成本法下,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的。这与传统的计量属性一致。但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作出了重大调整,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会计处理采用了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2)对损益的影响不同。在成本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照常计提折旧或摊销,当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可在税前抵扣,有一定的抵税作用。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就不能享受税前抵扣的优惠。

(3)核算账户不同。在成本法下,企业应当设置“投资性房地产”,但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企业还应在“投资性房地产”科目下设置“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两个明细科目。

二、上市公司对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的样本分析

(1)样本的选取。在我国深沪两市约1 500家上市公司中,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选取20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的样本,把其中含有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上市公司的2007年半年报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在我们抽样选取的200家上市公司2007年半年报中,有44%即88家公司根据新会计准则,划分了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并将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单独列出。

根据88家上市公司的2007年半年报的披露,其中87家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采用了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占98.86%;唯一一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司是深圳发展银行。

选取的88家公司中,60%以上的公司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占非流动资产的比重不到10%,只有约7%的公司这一比重大于50%。我们选取了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占非流动资产总额比重大于35% 的10家公司,以及唯一一家采用公允模式计量的深圳发展作银行为研究的样本。

(2)样本基本情况介绍及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情况如表1所示。

这些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所占比重较大,均超过38%,且有8家公司属于房地产行业,且他们无一例外地选取了成本计量模式,其余两家公司均是综合行业。唯一一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企业深圳发展银行,属于金融行业。

作为样本的这11家上市公司,前10家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占非流动资产总额的比例最少的为38.76%,最高的高达89.09%,这说明上市公司应会计准则的要求,将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单独列出,对于其投资者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10家公司也足以作为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代表企业。

三、两种计量模式的财务分析

(1)对利润和纳税的影响。由于新会计准则规定,成本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照常计提折旧或摊销,现行税法规定当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可在税前全额或部分抵扣(超过税法税前抵扣标准需作纳税调整);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就不能享受税前抵扣的优惠。成本模式下,虽然要计提折旧或按期摊销,减少了企业的账面盈利,但却可以起到抵税的效果,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支出,从而将价值保留在了公司内,维护了股东利益。这10家企业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占非流动资产总额的比例较高(均高于38%),其税前抵扣金额也相对较大,使得企业现金流出减少,从而将价值保留在公司,有利于股东利益。如果企业是以现金流作为投资者判断公司价值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模式下的现金流出减少作用明显,而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利润总额的增加必然导致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的增加,就意味着现金流出的增加,而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增值只是账面收益,不能导致现金流入,降低了公司收益质量,这种情况下应该采用成本模式计量。

(2)对财务指标和财务分析的影响。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在以前年度,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用于对外出租的,应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存货,按照存货准则的规范来加以处理,而在新的会计准则下,这部分房地产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确认,从原来的流动资产变为了非流动资产,也就是说,企业的流动资产在其他条件假设不变的情况下是降低的,同时也就降低了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这从财务报表上看来,是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也因此影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如银行、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

(3)风险的影响。新会计准则规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企业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从成本模式转为公允模式,但一经采用公允模式后不得转为成本模式。从长远看来,房地产行业是周期性波动很大的行业,企业很可能将面临公允价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而且这是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的第一年,保险起见,常规的成本模式为将来的模式转换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四、对两种计量模式的评价

(1)成本模式具有风险小、未来转换成本低的优势。在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在这随机抽样的88家公司中,有98.86%即87家公司采用了成本计量模式,这说明了更多的企业偏向于业绩的稳定和折旧的抵税作用。前10家企业中有8家属于房地产行业,且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占非流动资产总额的比例较大,最高达到77.88%,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于我国房地产企业来说,成本模式计量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我们认为这主要是从风险小和未来转换成本低的角度来考虑的,新会计准则规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企业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从成本模式转为公允模式,但一经采用公允模式后不得转为成本模式。企业在这条准则改革的第一年“按兵不动”,才能在今后的形势中选择最有利于本企业的计量模式。从长远来看,如果选择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话,房地产企业每年净利润的波动幅度将会增大(其影响将主要取决于当年投资性房地产的升值程度),如果今后公允价值下降的几率加大,也会使未来的业绩风险加大,房地产企业是不愿意现在冒这个风险的。

(2)公允价值模式能更好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不再受初始成本的约束,将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更客观地体现在报表中,资产的增值情况也将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在我们的统计结果中,唯一一家采用公允模式计量的上市公司是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000001),其投资性房地产总额为461 029 000元,占非流动资产总额的比例只有1.16%。它对利润、财务指标以及经营风险带来的波动相对小很多,但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能够更加客观地体现,资产的增值情况能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从而有利于企业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客观、真实的资产信息。

(3)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提高企业的融资优势。目前房地产行业蒸蒸日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至少在短期内,这对于企业的利润提升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计价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这样使得公司的资产增值信息更透明,有利于公司在资本市场获得正确的定价,也有利于公司再融资,获得资本市场的种种便利。从这个角度看,公允价值计价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来获得发展。

五、结 语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化的时间尚短,大部分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取自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最初取得成本都非常低,公允价值较之账面的成本价,甚至已有高达5~10倍以上的增长,在公允价值模式下,由于能够每年重估地产价值,并以市值反映其账面价值,将直接大幅提高公司的净利润,由于折旧消失,相应地也会提高公司利润。但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只是让公司的隐性价值显性化,并没有改变公司的真实价值,因此目前还没有得到我国大多数管理者的青睐。在这随机抽样的88家公司中,有98.86%即87家公司采用了风险小、转换成本低的成本计量模式,也说明了企业更偏向于业绩的稳定和折旧的抵税作用。

结合我国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一直走俏,图1描述的是1997-2003年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年增长额的数据。由图中可以看出自1997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一直处于上涨趋势且增幅逐年增大。这种连续的高速增长状态意味着目前我国房地产已出现过热的泡沫迹象,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大,对房地产的管制趋于严格,而且房地产行业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比较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公允模式将面临较大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而稳健的成本模式更适合于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的上市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 于小镭,徐兴恩. 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S]. 2006.

[3] 李建坤.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J]. 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11).

[4] 徐彩苹,张杰标.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及其影响之探析[J]. 集团经济研究,2007(19).

作者:陈 敏 柳 絮 罗珺文

会计计量模式探析论文 篇3:

浅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

摘要: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价值计的通知》,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公允价值再次备受关注,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本文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例,分析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动因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阻碍分析,并提出推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

一、引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分散在多项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中,包括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18项具体准则涉及到了公允价值,不过我国此前并没有专门的公允价值准则,所以至今只有较少企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中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尤为明显。2012年5月17日,财政部向社会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以征求广泛意见,并建立调研小组以深入获取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现状,为制定准则提供最新资料。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重新定义了公允价值,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并要求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信息。

二、投资性房地产选择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的动因分析

(一)有助于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满足决策者的信息需求。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可以真实的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也可以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水平以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不仅能体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还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的作出决策。

(二)有助于增加企业净资产,从而对企业融资产生有利影响。

企业进行融资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净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可以使投资性房地产更接近市场价值,从而达到增加净资产的目的。对于非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将增加公司的净资产,降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能有助于增强非上市公司向银行融资的能力。由此可见,为促进对外融资,公司有通过变更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来影响净资产的动机。

(三)有助于提高企业净利润。

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房价不断攀升,再加之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无需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折旧和摊销,也不需要再计提减值准备。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可以较为显著的提升公司当期的净利润。

可见,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仅可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还可以使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被美化,公司的对外融资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阻碍分析

(一)会计准则的严格规定造成公司自身条件不满足。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这意味着只有在大中城市的投资性房地产才有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基础;另外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然而由于朝向、楼层、地段等不尽相同,要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其实很不容易。这就为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造成了阻碍。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不统一影响其可比性。

2007年首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18家公司中,仅有8家公司是依据专业机构提供的评估报告确定金额的,有7家是由公司董事会自行确定的,有2家是利用的第三方调查,还有1家未披露,计量方式的不统一会影响估值结果的可比性,而导致只有不到一半的公司采用专用机构评估报告来确定公允价值的主要原因是评估费用较高。另一方面,资产评估师事务所在估值时,假定条件设置太多而导致估值结果缺乏可靠性,这都阻碍了公允价值模式的运用和推广。

我国房地产市场由于在政府监管之下实施多次宏观调控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使用反映市场价值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来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变动差异将计入当期损益,从而使公司净利润的不可预见性增大。一方面这增加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观望时间。因此,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持谨慎态度,也在情理之中。

四、推动公允价值模式运用的建议

(一)政府应持续鼓励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

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18项具体会计准则涉及到了公允价值,至此,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才在我国广泛应用。但公允价值在我国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2014年1月26日,《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应运而生,这是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一次重大改革,也传递了政府推动公允价值运用的信心和决心。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客观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有助于提高公司间同项目的可比性;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市场自主调节,消除为短期利益进行会计选择而操纵利润。

(二)提高投资性房地产市场的规范程度。

首先应积极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创建公允价值运用的共享平台,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其次,房地产市场的规范仅靠会计准则的推行是不够的,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的实务操作指南、案例解析等准则配套材料,出台必要的解释公告,及时解决准则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要想建立规范的房地产市场还需要证监会、财政部、税务部门和统计局等机构的通力合作,才能更还的发挥政府在公允价值计量推行方面的作用。

(三)提高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与手段。

估值技术是准确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核心问题。目前在我国,公允价值存在计量依据不足,手段不高,计量方式不统一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为提高对房地产估值的准确性,就必须首先明确量化房地产价格的标准。然后根据该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均收入情况等因素制定不同的修正系数,以达到提高估值准确性的目的。另外,相关部门应联合各估值机构建立房地产行业统一的市场信息数据网络和公允价值估值的数据库,以保证估值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2014

[3]彭悦.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谨慎性应用探析.商情,2014,19:146

[4]曹玲.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思考.中国外资,2014,5:141-142

[5]李萌欣.公允价值计量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商情,2014,2:185

[6]邹燕,王雪,吴小雅.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研究——以津滨发展及同行业同地区公司为例.会计研究,2013,9:22-28

作者:钟浩 刘俊雅

上一篇:电信企业知识管理论文下一篇:工业设计知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