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展模式探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私人银行业务凭借其低风险、高利润率、高贡献率等特点而在发达国家得到快速发展。但我国私人银行起步较晚,仍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本文对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的瓶颈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战略模式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外虽然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刚刚起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银行发展模式探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论文 篇1:

“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探析

引言

“双碳”目标预示着我国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我国作为当前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此次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也预示着我国的绿色发展进入了减污降碳的新阶段。

绿色金融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工具。要实现“双碳”目标,众多机构都预测未来的30~40年低碳领域需要投入上百万亿元的投资。如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要实现全球控制温升2℃目标导向转型路径,能源消费2030年左右达峰,我国2020—2050年能源系统须新增投资100万亿元。除少部分公共资金投入外,80%以上需要的是社会资本的投入。绿色金融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主要工具,市场空间广阔,未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银行是我国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的主力军。银行机构作为我国经济系统中的重要金融机构,是我国绿色金融的主力。目前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中,主要包括1家开发性银行、2家政策性银行和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有12家中型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4000多家的区域性地方法人银行(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银行是我国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主体,根据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达到11.95万亿元。目前在我国的各类银行中,都不乏绿色金融的探索与实践,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9》,中资大型银行绿色贷款占全部绿色贷款的70%,中资中型银行绿色贷款占全部绿色贷款的16%,中资小型银行绿色贷款占比近7%。

本文以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探析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主要发展模式,为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基于对我国银行机构多年的绿色金融探索与实践的观察,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将呈现三大模式: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绿色金融产品中心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

在金融机构逐渐走向混业经营的趋势下,一些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向集团化发展,其中部分机构积极把握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充分发挥集团化、多牌照经营優势,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绿色理财、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保险、气候与环境管理等,实现绿色金融业务、气候风险管理、绿色企业文化在集团层面的普遍发展、联动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化、多元化、品牌化的绿色金融集团。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有以下特点:

在战略与规划上,建立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目标。根据自身情况和牌照资源,建立银行集团应对气候变化、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战略和愿景目标,并根据自身情况和牌照资源,将战略目标覆盖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绿色投资、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自身碳中和、绿色企业文化、ES G(环境(En v i r o n m e n t a l ) 、社会( S o c i al ) 、治理(Governance)的简称)信息披露等在内的集团化绿色金融发展领域。

在公司治理与组织架构上,建立集团化绿色金融发展架构。包括设立银行集团绿色金融领导小组,统筹领导集团绿色金融发展,重视银行集团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同时设立绿色金融领导小组办公室,该机构组织、协调整个银行集团相关部门与机构的绿色金融相关业务规划、发展目标、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等的制定与落实;银行集团内的各个部门、分行以及各个机构(子公司)负责自身的相关绿色金融业务、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自身绿色发展等工作。

在业务发展上,建立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集团内的各个部门和机构负责自身职责范围内的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服务,如公司金融相关部门,为企业客户提供绿色信贷、绿色供应链融资、绿色债券等绿色产品服务,零售金融相关部门,为个人客户提供绿色住房按揭贷款、绿色消费信贷、绿色经营贷、绿色信用卡、绿色私行服务、个人客户绿色理财等;金融市场相关部门进行绿色投资,如进行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等投资;在子公司方面,根据拥有的金融牌照,开展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理财、绿色股权投资、绿色保险等产品和服务。

在风险管理上,将气候环境风险融入银行集团整体的风险管理框架,并逐步建立集团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内涵至少包括三大支柱:绿色金融业务、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以及自身的绿色表现。因此,金融机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是绿色金融重要方面,需要建立集团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政策、主要制度和相关流程,各个牌照的机构(子公司)需要建立起自身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最终形成集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上,逐步建立集团和各自机构的绿色文化与品牌。银行集团和拥有的各个机构(子公司)均需要投入资源,不断打造并逐步形成绿色信贷、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理财等品牌,共同打造并逐步形成内涵丰富、服务多元的集团绿色金融品牌效应。

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实践。在我国21家主要银行中,除1家开发性银行、2家政策性银行,有18家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部分银行利用综合牌照优势,提供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各类企业低碳绿色转型以及绿色产业发展。以兴业银行为例,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绿色金融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兴业银行综合运用集团多元化产品,形成了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等在内的集团化、多层次、综合性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就是银行在总行设立绿色金融部或绿色金融事业部,承担绿色金融具体业务战略、规划及政策制定等,统筹全行绿色金融的发展,并对全行绿色金融业务目标、效益目标、风险目标负责,建立银行的绿色金融营销激励机制、业务管理体系、产品体系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在区域或者分行建立绿色金融分部或是绿色金融团队。该模式下,绿色金融事业部承担风险也享受收益,可被定位为利润中心,获得直接客户营销职能,也可能被赋予信用风险审批职能。在现实中,也有部分银行存在称作“绿色金融事业部”的设置,但该“事业部”其实并非利润中心,而是主要牵头负责产品开发、营销推动、业务管理、技术支持、部分资源配置等,实现银行绿色金融专业化的运作。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有以下特点:搭建绿色金融事业部组织架构。银行一般在总行设立绿色金融部,或绿色金融事业部,负责牵头全行绿色金融的产品开发、营销推动或直接营销、业务管理、专业研究、风险管理等。同时推动在分行层面建立绿色金融团队或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岗等,形成绿色金融总体组织架构。在某些情况下,银行甚至可能将该部门定位为利润中心,给予直接客户营销职能。

注重绿色金融营销激励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主要从考核评价、资源配置、差异化授权等方面建立绿色金融业务约束激励机制,这些激励约束机制可以为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关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除了银行可以向绿色环保企业和绿色环保项目提供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银团贷款外,银行根据自身的客户结构和重点领域,创新开发绿色金融特色产品与服务,如绿色投行产品、绿色金融细分领域产品、绿色普惠金融产品,以及可能推动绿色零售产品开发等。

建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根据银保监会《绿色信贷指引》等金融监管制度的要求,建立全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政策、各项制度和相关流程,建立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专家团队等,或采纳赤道原则,按照赤道原则建立起银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在某些情况下,甚至给予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项目风险评审职能,负责全行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审批,或是推动总行负责审批信用业务的审批部门下设成立绿色金融专项审批处室,对总行审批权限的绿色金融业务实现主要集中审批。

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实践。部分区域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采用此模式发展绿色金融,如江苏银行2016年初在总行设立了绿色金融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事业部,九江银行2017年总行层面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在组织架构、激励机制、产品创新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绿色金融类事业部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产品中心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就是银行金融机构在总行相关业务部门内,建立绿色金融中心,主要职责是与境内外机构合作或自主研发,持续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开发,并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营销落地,做好业务管理。绿色金融产品中心发展模式有以下特点:建立绿色金融中心。一般须在总行级别的业务部门内建立绿色金融中心,如在总行公司金融部门下设立二级中心,该中心主要职责是负责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动。

重点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主要采取的产品开发和创新路径包括:一是与国际国内机构合作,进行绿色产品66 Credit & Banking 银行与信贷总第1 0 1 期TSINGHUA FINANCIAL REVIEW April 2022創新开发,如部分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Finance Corporation,简称IFC)合作损失分担的能效贷款,与世界银行、法国开发署、亚洲国家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合作绿色转贷款;还有部分银行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二是在绿色金融的特定细分领域进行产品创新,如合同能源管理领域开发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在分布式光伏领域开发光伏贷产品,在碳交易领域开发碳金融产品等。三是依托其在总行业务部门的优势开发产品,如在投行部下,就可以开发和推广绿色投行产品,如绿色股权融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绿色债券等。

进行创新产品营销与管理。为了推动创新产品的营销和落地,绿色金融中心将会争取银行给予这些绿色金融产品配置一定的业务资源、财务资源等,如给予信贷规模、风险资产、差异化的资本成本等,并给予配置一定的财务费用,通过产品营销推介会和营销竞赛等形式,推动绿色金融产品营销。同时,由于很多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存在与外部机构合作的情况,绿色金融中心还要做好这些创新产品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工作。

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实践。部分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实践主要集中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上,因此将其归类于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如浦发银行发布以“绿创未来”命名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面向市场推出了十大创新产品;如华夏银行在总行公司部下设立绿色金融中心,专注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营销推动,先后承接了法国开发署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绿色中间信贷项目、世界银行节能转贷项目、世界银行“中国可再生能源与电池储能促进项目”等,基于与国际和国内机构的合作,形成了包括国际转贷款、光伏贷、排污权抵质押融资、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等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体系。

对不同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

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银行将绿色金融上升到集团高度,依托集团资源,发挥集团综合发展优势,打造全集团实施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并建立集团内部联动机制。因此银行在经营管理、产品创新、资源获取等方面可以发挥集团化、规模化的优势,有助于拓宽绿色金融的服务范围,提升集团的绿色金融总量,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扩展业务的边际成本,并提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但与此同时,绿色金融集团化模式对银行的绿色金融的组织架构和统筹协调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对银行的金融牌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大型银行和中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可能更加适合;而区域中小银行受限于金融牌照资源有限、经营区域受限、客户数量有限以及绿色金融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集团化模式在区域中小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可能并不适用。

绿色金融事业部模式。银行在总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统筹全行绿色金融的发展。部分事业部可以掌握绿色金融的主要决策权,包括“财务权”“用人权”甚至“风险审批权”以及直接向客户营销的权利,成为绿色金融的“利润中心”,承担风险并享受收益,有利于绿色金融业务的做大做强以及专业化的管理。部分事业部也可能没有直接向客户营销或者进行风险审批的职能,而是牵头管理、推动和技术支持全行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化机构。绿色金融事业部模式下需要正确处理事业部、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起密切合作、科学分工、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否则可能会出现利益上的冲突与摩擦,如事业部客户营销与分支行客户营销的冲突,以及完成业务指标、利润指标与风险管理的冲突等。

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一般会在总行级别的业务部门内建立绿色金融中心,主要职能是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负责绿色金融产品的营销与管理。产品中心模式一般会通过与国际和国内机构合作,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并能够获得国际与国内机构的技术支持,借助外部机构绿色金融技术与经验,进而激发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另外,由于绿色金融中心还负责推动创新产品的营销和落地,绿色金融中心将会争取银行给这些绿色金融产品配置一定的业务资源、财务资源等,因此有助于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营销。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并未建立非常完善的银行整体绿色金融组织架构,所以可调配的资源非常有限,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专注在自己职能范围内开发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而对绿色金融中运用更多的传统产品和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无法形成有力推动。因此这类模式下,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较难实现规模化发展,一般会呈现绿色金融创新能力较强、亮点较多但整体绿色金融规模有限的格局。

结语

综合来看,并没有绝对的绿色金融先进发展模式,在具体的实践发展中,部分银行机构可能是几个模式的混合,部分银行可能并未体现出哪一类模式的典型特征,只有部分实践。从发展的角度,为了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中国的商业银行还需要不断探索可持续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以适应我国在“双碳”目标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通过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

作者:钱立华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论文 篇2:

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战略模式探析

摘要:私人银行业务凭借其低风险、高利润率、高贡献率等特点而在发达国家得到快速发展。但我国私人银行起步较晚,仍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本文对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的瓶颈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战略模式

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外虽然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刚刚起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私人财富急剧增加,富豪财富管理服务需求不断加强,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中国银行于2007年3月28日在上海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业务部。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现就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私人银行业务概述

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富人阶层客户为目标,以财富管理为核心,向社会富人阶层所提供的一揽子顶级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高度强调服务质量与客户之间的专业化服务关系,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理财方案。”私人银行业务具有个性化及保密性等特点,特别是其服务的门槛较高,从我国私人银行来看,服务有严格的金额限制:交通银行200万美元,中国银行、中信银行100万美元,较低的银行也要求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

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同时也遇到许多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

1.业务品种单调,产品创新力度不够。从产品种类上来看,提供交易和保值、增值的产品种类少,尤其是在资产管理方面表现得尤为不足:从产品的开发上来看,主要是依靠单一产品的简单叠加,缺乏衍生类的金融产品。

2.重营销,轻规划。私人银行业务以其个性化服务体系,为客户量身打造符合其自身情况的理财规划,实现客户在不同阶段的财务目标和生活目标。当前,很多私人银行业务把理财客户经理统统用在了对银行产品的推销上,完全忽视了理财规划这一重要内容。

3.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经理大多是从原有的管理团队中选拔而来的,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方面很难满足私人银行业务的理财需求。国外,许多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理财师在技术上和能力上都同时具有金融理财师、分析师、顾问师等多重身份。

4.分业经营限制了业务的发展空间。我国对分业经营的限制在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改变,只是私人银行在推出理财服务时无法进行必要的延伸和交叉,只能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方案设计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私人银行业的发展。

三、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分析

1.对客户进行细分,选定目标市场。客户细分意味着突出重点,通过对客户进行多维度细分,才能向客户提供个性化量身制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如根据我国富人阶层在资产结构、地域分布、客户群体和消费习惯来对私人银行业务拓展的目标区域市场进行定位。

2.提升产品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中,应该加大对产品科研力量的投入,努力提升私人银行业务自主创新的能力,努力提供符合客户切身利益的特色服务。如建立私人银行产品研发中心。按照市场的变化特点和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

3.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因为私人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是高标准、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这就要求服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懂得银行业务,还要涉猎投融资管理、税收规划、财务管理、经济法等领域知识。所以,在人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部分稀缺人才,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内部人才的培养。

4.业内整合,发挥集团效应。分业经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创新,降低了服务效率,滞缓了发展的速度,但同时也给私人银行业内整合提供了机会。如中国银行的业务范围就涵盖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其私人银行的资源配置能力。所以,商业银行应以此为借鉴,结合自身的经营情况,适时推进经营项目的综合化、多元化,实现企业的集团化。

5.重视风险管理,建立监控框架。私人银行业务目前在我国仍属于起步阶段,业务流程还存在一些不成熟或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建立一套识别、评估、监控、缓释、度量及报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并有独立的部门负责执行。

作者:张凡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论文 篇3:

农村土地银行在农地流转模式中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探析

摘要:农业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土地问题如何解决是目前不断探索的重要话题,农村空心村现象、大片耕地撂荒、农民收入偏低等农村面临的严峻形势困扰着每一个农业工作者,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难以处理日趋复杂的土地问题,各地相继开展土地银行试点工作,农地流转从自发阶段逐步步入规范化。文章在研究农地流转模式的基础上,从临颍县实际情况出发,详细介绍当地土地银行的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进一步探析。

关键词:土地银行;农地流转;可持续发展

一、农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一)农户自发流转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因非农就业长期居住在城镇并且获得了较高的收入,久而久之,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活动,除宅基地以外的大量耕地荒废无人耕种,农村的土地利用率极其低下,这就催生了农村的农地流转。在初期,农民流转土地都是自发结合,主要集中在村庄内部,流转对象多是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最初土地流转不要租金,而近年来土地价值升高,土地流转的租金便出现了且在不断增加。这是一种十分灵活的流转方式,签订口头协议即可,双方保持弹性的流转时间,转出方可随时收回土地。

但存在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流转面积小,规模小,土地大片整治技术不到位,存在土地浪费现象,土地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长难成正比,造成资源浪费,不科学种植导致土地养分流失。且口头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存在纠纷难以解决,租金不科学,优地劣地未明显区分等问题。

(二)农民合作社引领模式

农民合作社是农业合作中的典范,为广大农民提供帮助,合作社有效的整合资源,并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内特色产业,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在农地流转中,农民合作社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将自愿进行农地流转的农民土地进行整合,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发生变化,而是将经营权转变为股权,由农民合作社进行统一的经营,转出方按照股权多少获得一定比例的经营收益分配,相对于农户自发流转的模式来说更具规模性和规范性,能够对农地进行更加行之有效的利用和规划。

农民合作社引领模式受到许多农民的欢迎,许多地区也通过这一模式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区域产业,并且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例如临颍县以小辣椒为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小辣椒品种丰富,依托互联网的发展销往全国各地,且当地小麦种植条件优异,通过合作社引领,形成小麦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种植,为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增收,为农业的发展增效。

(三)土地银行流转模式

土地银行是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方式,适应目前农业的发展,土地银行流转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农民合作社引领模式,通过土地银行这一特殊的组织,对当前的农地流转进行整合规范,相比于合作社引领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其金融机构的性质,而这一性质决定了土地银行在保持基本的土地贷入贷出职能的基础上,同时开展融资、田间作业、农资代购、农产品购销等多种服务。通过这一模式进行农地流转,可信度高,可靠性强,以国家信用担保提升农民流转意愿,且土地最终还是收归国家,保证了耕地安全。

走访调查了解到临颍县已有超过一半的农户把土地存入土地银行,土地银行将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种植大户对其进行规模经营,对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发展临颍县的规模农业和特色小麦种植业,提高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调节土地的剩余问题,符合国家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临颍县土地经营状况

(一)基本经营状况

土地银行在临颍县的土地流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户把土地存入银行,每年土地银行付给农户一定的租金,土地银行把土地按照高标准农田集中整治,再把土地租给种植大户。临颍县土地银行是由农民把土地的使用权存到银行,银行把土地的使用权租给土地种植大户,土地银行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种植大户每年付给银行土地租金,将其中存在的中间差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整个临颍县48万亩左右的土地中,流入土地银行的约有25万亩,已超过临颍总土地面积的一半。

土地银行把土地集中处理为高标准农田交给种植大户,与农药公司进行合作,农药无中间商,价格低质量高,利用无人机喷洒到农田里,土地集中可以有效控虫,健康防虫,均匀扩展,速度快,整合资源,压低成本,用药少效果好。 但目前临颍土地银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农户中的知名度不高,土地银行的影响力不高,还存在一部分农民自发流转土地,农业改革还未深入人心,土地银行流转土地的力度有待加强,土地银行的业务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全方位发展,立足于农业改革,深入农业,深入百姓。

(二)土地使用及资源利用情况

临颍县土地银行虽属于混合所有制,但当前政府控股达到97%,私营资本较少,可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确保流转后的土地更加有效地利用。临颍县土地银行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进行经营时,在土地的用途上主要采取良好的引导措施,并未做出强制性的要求,而土地银行成立初衷是为了保护耕地以及粮食的安全,因此目前当地的耕地主要在秋季种植经济作物,较大比例的还是以种植小麦为主,从而保证耕地的有效利用以及粮食产量的增长。

土地银行建设后对于农地流转的具有积极导向作用,可以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更加高效的运用农业生产先进工具和技术,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临颍县颍河十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涉及杜曲、大郭、台陈、繁城4个镇51个行政村,总面积13.8万亩,亩均单产1252公斤,以全县16%的耕地贡献了26%的粮食产量,成为省、市领先的高标准粮田建设示范区。示范方内土地大量连片,通过转包、互换、出租、入股等形式,引导示范方内土地规范流转、化零为整,采用先进种植技术进行科学的农田管理和生产,在坚持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确保了机械深松、精量播种、统防统治等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

(三)土地银行对于农民农地流转的推广

土地银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相比本文上述的其他土地流转模式更能够激发农民的农地流转积极性,采用良好的农地贷入和贷出机制,规避非正规途径农地流转的种种弊端,打消非农就业人员对于农地流转的不安全感,农地流转出手以后,解决农地荒废的问题,农民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而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

通过对临颍县几个较有代表性的村镇进行走访调查,现在的临颍超过80%的村民都已经将土地进行了流转,但流转方式仍然存在差异,依然有5%左右村民通过口头协议形式将土地交给同村熟人或邻居进行耕种,但绝大部分都签订了书面协议,正式的将土地进行流转并按时收到一定的租金,而租金的给付形式也有差异,主要形式有固定租金和依据农作物产量给付租金的两种形式。在走访过程中,村民对于土地银行知之甚少,而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了解较多,因临颍县土地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尚且处于过渡时期,主要与各个村镇的信用合作社进行合作,来完成土地的流转,随着后期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银行的知名度也将会逐步提升,在农地流转中将会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

四、未来可持续发展状况

(一)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农村工作一直是都是各级领导阶层热议的话题,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在十三五期间,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目前一直在不断探求的重要问题。

农村土地银行的建设,正是对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多乡镇先后建设了土地银行,目前已有不少成熟的案例,各地因地制宜采用丰富的形式,在农地流转上下足功夫,致力于解决目前农村空心村、众多农地撂荒、农民收入水品较低生活质量不高等农村问题。而临颍县土地银行建设致力于模式的可复制可持续,在运营土地银行的情况下,同时承担了本县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从银行方面获得1.7亿资金用于空心村的整治,积极探索农地的有效利用,未来土地银行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公司——河南省汇农土地流转公司,两个牌子——农业投资中心,汇农土地流转中心,进行精准扶贫,让临颍脱贫脱困,未来的土地银行职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充,持续发展空间大。

(二)经济全面发展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高,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经济作物的种植品种也十分丰富,临颍县具有突出特点的农产品也不在少数,例如小辣椒、粉条等产品,其中临颍小辣椒为老干妈提供原材料,销往各地,粉条也是当地上星产品。诸多的农产品给临颍县带来不少经济收入,良好的自然条件是河南省发展农业的极大优势,土地银行的建设可以保护耕地以及粮食的安全,对土地资源进行良好的建设,发达的农业经济下土地银行的作用日益显现,发展状况良好。

近年来,信息通讯技术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进城务工风潮涌现,农民纷纷抛弃农田进城寻求相对高薪的工作,带来的农田撂荒的严重现象催生了农村土地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而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土地银行的作用会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所接受,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

(三)社会良性导向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以及大学的不断普及,人均接受教育程度提高,河南省大学众多,为土地银行未来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例如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从临颍县土地银行处了解到,今年七月份刚入职的一批员工学历要求均为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强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能够给土地银行带来发展活力。大学生中也不乏许多心系农村的有识之士,学成之后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机械等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家乡人民造福,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人们思想的转变带来了人才的多元化以及专业化,高等院校办学思想逐年完善,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扎根基层,真正把所学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和高素质的学生,给土地银行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五、总结

土地面前无小事,我国一直在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新途径,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应运而生,其中土地银行的建立,极大程度上保障了粮食安全,保护了日渐稀缺的耕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转变了农民的土地思想,也是为农民谋福利的有效方式,从土地解放的农民有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现阶段临颍县土地银行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未来发展状况看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日后极有可能成为农村农地流转的普遍模式。

参考文献:

[1]秦琼华.构建我国农村土地银行制度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2(08).

[2]阮小莉,彭嫦燕.农地流转与农村土地银行互动持续发展模式探析——基于四川省彭州市土地银行实践[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4(06).

[3]朱永永.土地流转视角下农村土地银行运作机制研究[J].河北法学,2014(10).

[4]温修春.中介组织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银行产生的博弈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5]王永舵.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实践及启示——以宁夏平罗县为例[J].海南金融,2013(01).

[6]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刘强.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05).

[7]董栓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优化[M].科学文化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

作者:李诺欣 黄颖 李小雨

上一篇:税收法定的宪法学论文下一篇:中央银行国库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