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该文介绍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特征,从而剖析了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大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通高中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普通高中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开源硬件的信息技术实验教学 与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

● 信息技术实验教学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场所将从机房转变为信息技术实验室”,很多一线教师认为这样的提法符合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能够帮助解决信息技术学科专业化以及在创客教育、STEAM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所亟待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但是,信息技术实验涵盖哪些内容?需要配备哪些仪器、设备、器材?信息技术实验室如何建设?需要哪些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开展,又能给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带来哪些契机和挑战?这些都还需要教育工作长期探索、实践和总结。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成果,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相对都比较薄弱,与国家对信息技术学科实验的重视非常不匹配。以“信息技术实验”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所得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大量“使用或基于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实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案例”掺杂在其中,真正的信息技术学科实验很少。知网大成编客栏目2019—2020年连续推出的2辑《中小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案例汇编》(限于版面,此处不详述,内容详见http://bianke.cnki.net/Home/Corpus/7397.html、http://bianke.cnki.net/home/corpus/23870.html),则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案例的存量。

● 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探索

信息技术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课程,这一变化不仅是名称及其所指内容的变化(超越了基于计算机/台式机和网络的教学内容),还体现了课程目标的变革(从计算机素养转变到信息素养的培养),然而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场所始终局限在计算机教室,以应用软件的操作训练和程序设计入门为主要教学形式,远未能跟上课程名称和内涵的变化步伐,与高中阶段育人目标严重不符。

知网大成编客栏目推出的《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案例》第2辑第4章综合汇编了“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高中阶段。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实验与实验室建设探索》一文中,钟柏昌考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首次使用了“信息技术实验室”来指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场所,表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新理念,更需要新环境。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的孙政庭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的构想》一文中,从课程标准出发,分析了各课程模块中对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具体要求,针对信息技术实验室的物理空间设计、软硬件配置、实验项目的开发完善、教师的素质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构想。信息技术实验室是未来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是高中学生开展创新型研究和教师开展STEM(STEAM)教学的理想园地,信息技术实验室能够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数字化学习、实践的场所。

在《支撑多课程生态系统的高中信息技术实验室重构》一文中,孙政庭又提出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既要“以标为标”,又要同不断形成的多课程生态系统共生,促成“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下的‘生态系统’”,尤其是STEM(STEAM)教育、创客教育、研究型学习项目的实施,使得学科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相互依存。

● 基于开源硬件开展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

关于信息技术实验等建设无疑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站在《新课标》结构、群众基础和文化自信等角度,认为“基于开源硬件开展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更能契合《新课标》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展示文化自信,贴合群众基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当下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的创客教育、STEAM教育实践不谋而合。

1.开源硬件是《新课标》内容之一

在《新课标》的课程结构中,选择性必修模块6为“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并提出:“基于开源硬件的项目设计与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现STEAM教育的理想方法。”开源硬件在《新课标》其他各模块中的描述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不难发现,“开源硬件”在信息技术各模块之间明显起着“共同关联词”作用。实际上,开源硬件对信息技术学科各个模块的“技术设备底层支持”不是巧合,而是在课标修订过程中精心设计的。

2.开源硬件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开源硬件、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着天然的姻缘。“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新课标》要求以主体项目式学习组织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要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要不断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要以有实践意义的项目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提供相应的软硬件环境予以支持。开源硬件的开源与开放、分享与协作、模块与复用等典型特征,为创客教育、STEAM项目式学习、信息技术实验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媒介。

而《新课标》的颁布,使得信息技术学科看到了具体的操作路径,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选择性必修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有很多教师觉得,这个模块仿佛“就是为了普及创客教育设计的”。

3.教学用开源硬件正在从自主走向自信

人教-地图版《信息系统与社会》和《开源硬件项目设计》编委会在教材论证、编写过程中,从众多开源硬件中,选择了两款教学用国产自主的开源硬件作为主体项目学习的主要载体,其中一个是面向物联网的掌控板,另一个是基于Linux系统的开源卡片计算机虚谷号。以此为标志,教学用开源硬件正在从自主走向自信。

虚谷号是一个面向人工智能教学和Python编程学习的中国原创开源硬件平台,板内集成高性能处理器和通用单片机,内置多功能扩展接口和多种通信接口,可以看成是树莓派3与Arduino UNO的合体。掌控板是一款为学习Python编程和物联网应用而设计的开源硬件,内置MicroPython开源嵌入式操作系统,采用国产高性能处理器,集成蓝牙和Wi-Fi功能。

在掌控板、虚谷号、乐造模块和虚谷物联等开源教育项目的基础上,广大一线教师还联合高校、创客空间和创客企业共同发起了“虚谷计划”,共同推进开源创客教育项目走进校园,共同维护开源、分享、交流的网络社区,营造开源文化氛围,打好基于开源硬件的创客教育群众基础,共同促进基于开源硬件的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实践。

最后,笔者引用吴俊杰老师在《2018展望:信息技術实验室》一文(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8年第1期)中的一段话作为对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和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的未来期望:

什么是信息技术实验?

信息技术实验室怎样建?

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如何开展?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验综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和审视。但庆幸的是,从2012年开始的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中的一些案例——数量不多,它们当中都有信息技术实验的影子,期望在即将来临的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有更多的创客老师,自信地“做一位了不起的信息技术教师”。

作者:梁森山

普通高中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篇2:

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该文介绍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特征,从而剖析了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教学;培养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 Bei-chen1,GU Da-wei2

(1.Zhoukou City Bureau of Education Foundation Department, Zhoukou 466000, China;2. The First High School of Shangshui County, Zhoukou 466100, China)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eaching; culture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学本身是一个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

1 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立足于全体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解决问题,提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新时代的信息文化。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身心方面比较重视,同时把人文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目的就是在于让学生得到综合的提升,并不是仅限于计算机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模块结构,共包括四个模块,其中信息技术基础为必修模块,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模块的前提,该模块着重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其余三个模块为选修模块,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但是无论哪个模块都必须关注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每个选修模块的前提。信息技术基础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加工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信息技术基础中主要有四个主题分别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

2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知识目标包括理解和应用知识水平;技能目标包括独立操作和熟练操作水平;情感性目标包括获得感性认识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素养描述为信息的获取、加工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发展。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培养高中信息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的构建,要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基础性的作用。本模块有四个主题组成: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其中信息获取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够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内容比较偏向理论性,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本部分的知识偏重于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信息资源管理部分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管理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这部分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征来丰富学生的个人知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信息技术与社会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较明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所以说前三个主题的知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占主体地位,应尽可能的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算法是关于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的描述,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描述;程序设计是使用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表达算法的过程。本模块教师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

l)发展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所造成的,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不断有新的信息技术经过研究、开发、实验与推广,从而成为人们日常应用的新技术,如新的多媒体技术等,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必然要求不断更新与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现在我们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当今社会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综合性

信息技术本身是多种学科技术发展的结果,其中涉及到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心理学等各个学科,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同时信息技术也综合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的理解与表达,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科学知识与机械操作结合起来,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统一起来。

3)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其中实践操作有限,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优先。这是因为信息素养集中表现在操作能力上,信息技术能力直接体现在学生能否使用某些软件。其次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也就是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4)创新性

应用信息技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具体体现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设备,采用不同的应用软件做同样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本身提倡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更加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创新工作的不同,首先需要在大量的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要不断的在练习中重复与创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一方面从模仿开始入门,要求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自己掌握其过程,观察其结果,同时学生应明白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并尝试其他方法,提倡求异思维。

4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特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其教学活动除了一般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之外,还需要遵循其它一些重要理念。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传递和交流,掌握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首先为了更好的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l)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时代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对于现时代的人才来说具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随着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说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和改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都在重视并改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技术活用能力,把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新能力放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同时英国和日本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2)信息技术教学需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

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懂得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设施条件,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通过探索与创新获得成功的体验,设施条件包含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硬、软件条件。高中阶段更加需要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进行操作实践,最好能够建立校园网。

3)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了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性,传统学科的教学强调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学科间进行拓宽;再者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互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机会;最后师生关系具有开放性,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断创新课程的过程。正是由于有了互联网络,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成了不断开发创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过程。

4)强调学生的自我反馈与调节

现在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具备良好的环境,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馈。在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每一步操作大都能够观察到实际结果与其设想的结果是否相符。所以自己得到了操作的反馈。这样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也就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尝试与学习各种操作,而不能强调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教师操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有个性有特色的作品,而不仅仅是模仿,同时教师须明确地指导学生自己获得信息系统反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发生错误时不要匆忙指出,指导他们进行反思,查出错误,如何利用信息系统解决。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思路不一定十分开阔,需要学生自我调节,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调节的过程,并且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5 信息技术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条件,完全具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自主学习。

l)提供了最佳创新环境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学生表现出更强的主体性,学生面对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以消除拘谨,同时去掉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各种尝试,敢于冒险,敢于质疑,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创新。同时互联网技术弥补了教材的空缺,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储备空间,学生需要素材时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得,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进行减少了障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被教材所束缚,通过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给予学生以不同的信息刺激,可以提高脑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广阔性,进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2)突出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了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个性得到发展。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表现和发展空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使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个人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和实现自己的想法,使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个性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创新者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

3)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能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多媒体软件及操作技术的学习可以设计艺术化的作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实践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大大的增加了教学魅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长时间的保持,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4)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信息素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寻找、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常用技能,依靠信息素养技能,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具备信息素养对个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在需要信息时及时快速的寻找到所需的信息,并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利用,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构思、分析,可以有效地发展个体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6 结束语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知识储备已日趋丰富,其独立思考能力基本成熟,并且开始具备了从事创新实践的基础,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开展创新实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拥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与文献:

[1] Becta: A revies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barriers tothe uptake of ict by teachers, http:PPwww1becta1org1uk, 2004-61.

[2] 刘作德,赖麟.中学信息技术课创新教育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9(6):39-41.

[3] 徐福荫.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152(12):32-37.

[4]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0,86(6):3-7.

[5]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0,87(7):17-21.

[6] 倪曼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创新思维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作者:李北辰 谷大伟

普通高中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篇3: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摘 要】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为社会造就优秀的人才,本文从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际出发,提出信息技术新课程学科的核心应该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主导的综合性价值目标体系,进而探索新形势下信息课程的新型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方法;信息素养

一、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

2003年2月,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新课程的实施,为信息技术教育注入了活力,也带给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们更多的问题,促使我们不断深入思考并最终聚焦在“信息技术的课程核心和价值在哪里”,进而引发了对高中课标与教材的质疑、反思与共建。

1.信息素养能否承担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之重

随着2004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信息素养的地位开始得到彰显。一方面,新课标教材的“必修+选修”的模式与地方实际教学组织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必修内容跨度较大,方法较强,技术缺失。加之各地评价方法体系空缺或极不统一等情况,都让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产生偏差。

2.信息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信息素养包括与信息有关的文化素养和技术素养等。并且,作为人,其任何素养都是需要长期反复实践、慢慢积累形成的。笔者认为对待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学科整体的设计与渗透。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方法

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新型的信息技术主要以学生探索、交互性指导、带真实任务的多学科延伸模块、协同作业、教师作为帮促者、异质分组、基于绩效的评估来进行教学的。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2.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信息技术课对学生的吸引很大,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赶到机房。但他们的兴趣不在于你的讲解,而在于计算机本身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操作;而对于上课要学习的一些知识兴趣就小多了。鉴于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学习中,也不妨在教学中多安排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3.体现学科的整合思想,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超越教材,二次创造

按照新课程的思想,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价、考试的依据, 教科书只是体现课程标准理论的文本。我们在实际教学设计中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具体教材,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超越具体教材,进行科学、切题、卓有成效的二次创造。

①给原教材“穿靴、戴帽”

教材通常从知识导入,距生活较远,而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生活实际,给教材补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开头与结尾。即给教材“穿靴、戴帽”,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加深理解教材大有好处。比如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就可以用学生崇拜的科学家霍金的视频故事作引入,让学生产生兴趣和疑问:无法操作键盘和鼠标怎样去输入信息?从而引出本节主题信息智能工具的使用。

②转换语言,化抽象为形象

在不伤大雅、不喧宾夺主并尊重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取代部分书本语言,使教学更得心应手。教学语言的转换也是对教材的二次创造。在超越教材、二次创造的同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理清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第二,冷静地看待超越和创造。虽然教材在对课标的反映过程中未必面面俱到我们面对的教学实际,但是教材编写者还是对教育一线反馈回来的教学经验及学生特点作了考虑和处理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我们是不能否定的。我们要深读课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思路,体会栏目设置,更好的用教材,而不是拿来就超越。

③抓住重点、突出难点

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难易适中、繁简得当,在处理好重点知识的同时,可以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出发,把难点分解,给学生留出空白,让学生逐步解决小难点。真正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需要学生自我体验探索,具有一个自我施展的“生成”空间。重难点的处理是教师对教材把握中很见基本功的技能,通常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可采用“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总之,实施信息技术新课程需要认真把握教材,理解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核心和理念,做到以学生现有知识为基础,推动学生做到对信息技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从学生自我需求出发,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方位素质的提升。中学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课题,这有待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探讨。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作者:曹海霞

上一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论文下一篇: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