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2022-12-10

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酒泉市肃州中学 史明博

摘要: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提倡“信息化”,信息技术已成为未来社会“必备技能”的提法也已被大众所接受,这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面对社会、学校、学生、家庭所承担的种种压力,信息技术学科不可能占用过多的资源和时间,努力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才是关键。而对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存在的。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又有别于其他学科。本文,作者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结合已有的课改经验和成果,就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策略;任务驱动;分层教学

高中是学习的黄金时代,随之而来的高考更是决定学生的命运。对高中各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都尤为重视,而信息技术作为未来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信息技术教育更应该被加强和重视。为适应社会及个人的需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在学科教学的质与量两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突破。课时多少固然重要,但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不可能给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更充裕的资源和时间,要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质与量,就只能从提高课堂效率方面下功夫,有效教学被引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便成为了必然。然而,在探索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过程中,诸多不利因素客观存在,有些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老问题,有些是新问题,该如何处理以求突破呢?有些是我们可以克服的,而有些我们只能想出对策绕过去。笔者将详细分析这些不利因素,并从教学策略方面对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加以论述。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要从两个方面分开定义,先是要定义有效。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然后,对教学进行定义,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有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使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二、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不利因素分析

新课程改革倡导高效课堂,效率为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积极响应高效课堂的要求。顺应形势,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被顺利引入,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不但困扰着学生,更使得教师对此十分担心。究其原因,笔者分析,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 环境影响

首先是教育大环境的影响。高考仍是现阶段高中教育的主旋律,很多地方教育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是地方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学校受当地经济的制约,缺乏基本的硬件设施和设备,技术课程变成“纸上谈兵”,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无从谈起。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限制 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下,不能深入分析教材、教法、学情,从而无法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完全依托教材,照本宣科,使得信息技术学科原有的趣味性丧失殆尽,更有些教师完美的充当了“软件使用说明书”的角色,毫无教学技巧、策略可言,在教学过程中,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不相称。

(三)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诸多客观因素,导致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周边设备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熟练运用,而有的学生却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明显差距。

(四)教学设计不合理,课堂组织混乱

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最为显著的体现就是课堂组织混乱:放羊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屡见不鲜,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成问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说勉强完成教学目标,差异教学无处表现,也与高教学效率不沾边;畸形的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无法为开展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提供支持。

(五)学校杂务对信息技术教师本职工作的冲击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所占的比例本就很小,但却普遍充当了学校的教辅核心和技术骨干的角色。作为技术骨干的信息技术教师,多因诸多繁杂事务缠身,冲淡了对本职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准备,进而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

三、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应积极响应新课程的相关要求,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多加考虑适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下将以“双主”模式教学设计流程为基准,着重从课前准备、教学策略设计、评价等环节入手,探讨多种教学策略的实践运用。

(一)课前准备

此项工作的重点在于资源的准备及整合、课件制作、教材分析、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等环节。鉴于本篇主旨,着重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合作小组的划分原则、分层教学目标设计等方面。

做好学习者特征分析至关重要,它影响合作小组的划分、任务设计及分层教学目标设计等环节。学习者特征分析应从学生知识准备状态、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可以考虑设计诊断性评价量表来实现,此项评价结果将为小组划分及分层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合作小组的划分应着重考虑互补原则,异质分组,并尽量做到组间平衡,在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的同时,兼顾组间竞争,激发学习动力。合作小组一旦划定,在一段时期之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随着学习进程、内容模块(word、excel、PPT、Photoshop、Flash等)、学生发展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导致组间差异拉大,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并进行分组调整。各合作小组需指定组长,组长的职责在于小组任务的分配和组内评价。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设计,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接受新知的机会,但最低层级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得低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层次。所设计各层次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任务的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可在各教学环节的形成性评价中得以体现。

(二)教学策略 “双主”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所适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分层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各个教学策略之间并非是单一的、独立的,它们密切相关、互依互存。

1、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小组应以4-6人为宜,划分原则及方法不再赘述。合作小组的组长可由教师指定或组内推举产生。组长应充分掌握组内各成员知识准备状态、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并在后续的小组合作实践中逐步锻炼提高,期间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帮助组长快速成长。

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各教学环节所设计的任务,由小组长负责将已分解的子任务依学生特点分解给组员,由组员独自完成个人任务,最后由组长收集,并与组员讨论整理出本组合作学习成果。在成果展示环节,由组长或组内指定成员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在教师点评或组间互评环节完成知识的纠错和升华。在任务实施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认真观察合作学习的动向,适时参与其中,解疑答难、技术支持或给予方向性指导。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别称“抛锚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既定情境下,设置任务(即抛锚的过程),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的整合运用,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新知的构建和技能的习得。主要环节包括情境创设、任务设定(抛锚)、问题解决过程(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结果及评价等。

任务驱动学习活动的关键就在于情景创设要贴合学生实际,问题设计要合理。关于情境创设,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经验和日常积累作基础,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着重探讨任务设定。依据创设情境和教学内容,设计一至三个主要目标任务,并以此作为各教学环节的划分依据,然后再将各目标任务分解为多个符合分层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子任务。这是分层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便于各层次学生分层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关于“最邻近发展区的”论述,任务驱动学习活动中的各层次目标任务的设定,应符合“最邻近发展区的”的理论要求,即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目标,而新知的构建和技能的习得恰恰就在这跳一跳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3、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原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本篇所述分层教学,是与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策略相结合的,主要包括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任务分层及评价分层,方便学生依据自身情况确定目标任务,在小组合作、组内互助、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技能、构建新知,这样可使各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都能有所提高。

学生分层:在完成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互补为原则,采用异质分组,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在小组合作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各层次学生依据自身特点确定子任务,在小组合作、组内互助、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

教学目标分层:在完成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在各子任务上得以体现。最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设定应以大纲为基准。

任务分层:以分层教学目标为依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设置各目标任务的子任务,以供各层次学生选择性完成。

评价分层:评价分层主要针对形成性评价而言,后文详述。

(三)评价

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过程往往被老师们所忽略。这不但使老师无法掌握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而且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学生本就存在个体差异,教师的评价也就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分层评价。

形成性评价,亦称之为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并调整和改进教学。形成性评价可以针对教学环节独立设计,教师可参与到小组合作任务过程当中或小组讨论环节,来完成形成性评价,也可将形成性评价置于小组展示环节,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或小组,评价内容应包括本环节中的各项子任务的完成过程及方式(自主探究完成、他人帮助完成)、任务完成的质与量等内容。

总结性评价,亦称之为终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整体教学效果的判断,评价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学生方面,可依据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及成果展示环节作出评价,也可以采取填写评价量表的方式。教师方面,主要针对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等环节进行评价。可采用设计评价量表的方式来实现。在总结性评价过程中,应对整体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准确把握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并给出教学与学习的最终评价结论。教师应不吝言辞,对各组及学生个体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得失,给予合理到位的点评,以资鼓励。

四、小结

我国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全体一线教师正为之努力,以期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而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也方兴未艾,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不利因素诸多,有些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无力解决的,但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却可以为之努力的,还需要各位同仁协力共担。以上是我的一点粗陋之见,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也请诸位同仁将先进经验多多共享,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105-116;356-359 [2]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52-69;149-154;221-237 [3]江榕春.中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石仲凯.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与评价方法初探[D].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37) [5]刘心达.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在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13

第二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

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倡导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包括三重意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二、制定合理目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该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营造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怎样与学生互动,知识怎样动态生成,能力如何提升,在活动中怎样评估和调控等,这些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不仅需要我们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要明晰每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何使内容前后连贯,以及以何种方式讲解学生才能有兴趣去接受,只有自己做好十足的准备,才能给学生全面的讲解。同时还要在教学进行中动态备课,更重要的还要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第一手材料,丰富教学理论,形成教学风格,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实施分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新课改要求直面差异,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分层教学,除了老师在设计任务或问题时要有弹性和可发挥的余地外,每一节课的课堂作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在设计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有了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能够看到互相的差距,促进他们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发展个性,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积极向上。分层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有效杜绝了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困难,而部分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同时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必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好的良性运转。

四、分组合作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信息素养要求较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优势互补,并形成良性竞争,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作为一个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们的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分组合作学习。分组合作学习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分组学习的选择上,要看是否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做分组合作学习的促进者、激励者。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促使他们更加放松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并随时给学生以启迪,促使他们的合作学习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五、实施当堂训练,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内完成,而不要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更是为了落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习同伴的作用,利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所蕴藏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每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关爱,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通过当堂训练可以了解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训练情况既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也可以总结学生训练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及时讲解,还可以适时调整课堂训练内容。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进行合理评价,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教学的诊断、反馈、评定、调控和激励,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如果用积极肯定、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会使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进而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和满足感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研究,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让高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与评价方法初探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面对全国普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我省信息技术课纳八高考的严峻形势,搞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探讨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并建立一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学生起激励作用的教学评价体系,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关键词:新课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一 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外,还与众多边缘和基础学科有关联,因而涵盖的知识面与领域很广,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课,作为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教学内容具有发展性,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仅依靠教材是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必须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再者,教学内容中大部分知识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充分、有效的上机实践是学好这一学科前提,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好课程、管理好学生成为教师面临的问题。

二、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问题一一探究”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信息能力。该教学法的应用,重点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而“任务”的好坏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设计任务应遵循以下六点原则:

趣味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必须使他有丰富多彩的,引人人胜的精神生活。”因而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目标。

实践性原则。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以“任务”为主线,上机大胆动手实践,教师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加工信息,掌握专业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合作性原则。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能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层次性原则。将同一教学目标设置成多个不同难度层次的任务,有利于尊重学生的起点和个体差异,从而实施分层次教学,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目标分层、差异指导、自主学习、各有所得”的教学思想。

生活性原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设计任务时注重贴近真实生活,给学生创设“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学习情境,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合性原则。设计任务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性,把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看作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基于网络资源教学法

本教学法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原则,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以教师制作的动态站为课程载体,利用网络这种互动媒体来开发学生的智能,营造一种自主、创新的学习氛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构建了基于网络资源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利用专题站自主学习、利用互联网进行问题的解答,利用网站动态提交后台,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进行互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多样、灵活的教学评价

单元测试+期末考核。我们为每个学习单元出一套测试题,在单元最后一节课上,让学生通过网站做在线检测题的形式来考查,在线检测有以下优点:①依据提交答案计算并统计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⑦在线统计学生测试的正答率,教师选择正答率低的题目进行讲解,便于为学生查缺补漏;最后,将每个同学的单元测试成绩算出平均分,并结合期末统一考核成绩,共同记人过程性评价所得分数。

自我评价+组内、组间互评。此方法用于对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学习态度、小组协作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作品制作情况进行自评和组内、组间互评。如果在教室上课,评价结果通过填写每堂课制定的学习评价表来完成,如果在机房上课,通过填写我校制作的教学评价平台上的电子评价表和展示提交到专题站上的作品来交流、完成。

教师评价+监控软件。教师将针对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活动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此,着重谈一下在机房上课,即使我们在教学中分层设置任务,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结合自身能力参与探究实践,但调控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利用电子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看每个同学的计算机操作情况,对操作不认真的同学,远程控制其机器的使用或进行屏幕切换提醒,这样不仅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能对学生进行约束。

鼓励机制+尊重差异。教师在评价时多鼓励、表扬,少责备、惩罚,即使学生不认真,犯了错,最好也是先认真了解情况,究其原因,然后再结合具体问题,悄悄提醒并帮助他予以改正,从而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再者,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操作技能方面可能差异很大,为此.我们会通过问卷调查、摸底测验等方式,先了解学生间差异,并允许他们存在差异,然后通过个别辅导或分层教学使学生分学习阶段提高,只要他们学有进步、学有所长,我们就给予他良好的评价。

以上是我们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好的方面,当然还有一些不足,像小组成员中出现的乱评现象,再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通过写心得体会来完成,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探索更好的评价标准。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理解新课标内涵,深入进行教研教改,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做到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垒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应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结构,灵活实施教学评价,从而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积极、和谐的新课堂,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特别是该学科的教学刚剐起步,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和共同完善。

第四篇:论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结合

摘 要:当前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内容也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高效整合,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尝试和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进而,破解传统地理教学课堂所存在的问题和僵局,进一步提升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有效性;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5B-0068-02

现阶段,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同时对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渗透也逐渐深入,并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改变。在教育领域,国家也加快了新课改的步伐,致力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能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加快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等课程的整合,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方面,从地理学科教学本身上看,为了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也为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根据新时期下高中地理新课改的教学任务要求,在地理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有必要要求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为现代创新的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并应用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从而,增强高中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从硬件设施上看,当前国内大多数高中都已配备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多媒体教室,为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从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上看,出现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整合力度不足、重视程度不高以及应用较少等问题,导致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无法走向纵深。也因为此,关于如何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成为时下教研相关领域研究与讨论的重点与热点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意义

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实现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大有裨益。教师通过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并将其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结合,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效。从总体上看,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进行整合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提升教学效率

兴趣是根据机体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稳定的内动力。在学习活动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至关重要。高中地理教学也同样如此。因此,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应当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将地理教学课堂打造成为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方法多元且妙趣横生的趣味课,从而,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与地理教学充分结合,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例如,在高一地理《俄罗斯》一课的学习中,考虑到学生对俄罗斯这个国家了解较少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俄罗斯相关的短视频、旅游照片,如喀斯特岩溶地貌、莫斯科城市风情、海参崴不冻港美景等,调动学生对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好奇心,从而,使其自觉主动地学习该课内容。

(二)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多通过实物展示、语言表达、板书等形式,让学生学习不同的地理知识,想象不同的地域景象,且教师对学生思维动态无法准确掌握,因而教学有效性无法保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些原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讲解的较为抽象、?驮拥闹?识点,则变得更加简单、直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并通过多媒体设备一一呈现,同时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与掌握,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并改进了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时区问题是教学的一大重点与难点。对于该内容的教学,若仅通过简单的言语描述,非但教师难以讲解清楚、透彻,同时对当中涉及的天体运动现象、时区不同而造成时间变换等抽象内容,学生无法深刻学习、理解与掌握。

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则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先在网上搜索相关视频给学生们观看,待学生对天体运动及时区转变等内容具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引导学生深入教材,将此项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使学生理解不同时区的差异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时区变换等问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信息技术还能够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包括认知理解型内容、练习题、拓展资料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搜索网络,即可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并为其自主学习服务。在学生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自主搜索这一过程中,除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外,还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索与自主创新等思维和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途径探析

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相关途径和方法,可具体通过以下几点执行: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使其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中的《火山与地震》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三维动画、影片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见识和感受火山、地震等自然力量的破坏场面和破坏能力,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火山与地震带的主要位置?”“火山、地震等形成的主要原因?”“火山能否被有效利用起来?为什么?”等问题,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第五篇: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工作单位: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第一中学 姓 名:戎聪亮

内容摘要:地理新课标中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逐年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试题一大亮点。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为了达到我们所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对传统教学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完美的的整合起来。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对于地理教育而言,着重点不应该是给学生传授地理学知识,而应该是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分析、应变与表达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一些传统得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已经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中迅速发展起来。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地理课堂引入了新的境界,并在地理教学的目标达成上展示出重要地位。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提出很多质疑,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中增加了声音、图像等等外在因素,这样会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而不能踏实的进入地理的学习”。这种想法是很正确的,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声音、图像与我们的地理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那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的。

那么我们如何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完美的的整合起来呢?这也是多数教师的困惑所在,我认为只要将信息技术和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传统教学中没办法展现的内容,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生动形象展现出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明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导入中的应用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而导入就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因为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如何很好地导入一节课成为每一位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地理教学的导入方法主要有复习导入法、直观导入法、疑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等。导入的虽然方法多样,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不够,比如很多教师上课前说 “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先回顾一下”然后找同学回答问题,再然后说“我们这节课讲的是什么”就这样导入到这节课内容,这样做没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并且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相反如果我们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悦耳的音乐背景,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导入新课时,将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在这些动画和音乐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述选修5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时我们运用视频直观导入法,播放汶川地震的场景,西南旱灾的情况,这种直观的视觉效应能让学生有切身到感受,由于融入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顺势点出了今天要研究的课题“自然灾害及其特点”,并提出“除了视频中出现的自然灾害,我们还听说过那些自然灾害?”诸如类似的问题,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完全被吸引过来,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按部就班的就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

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如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就会事半功倍,然而早期,只有教师被看成信息源,媒体只起单向传递作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样使学生获得的知识面很小,学到的知识都是死知识,不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供便捷的手段,师生可以从网上及时、大量地获取有关的地理知识,电视也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媒体。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如:“人与自然”“国家地理杂志”等。例如在讲授“中国气象灾害”这一节中,我从网上搜索到大量“中国气象灾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我国西南地区连续九个多月干旱对工农业生产与生活造成的影响;台风“莫拉克”对福建浙江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等等,将这些资源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由于是刚发生的事件,学生反应热烈,积极参与讨论,深究“云南旱灾”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及如何将台风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等,通过谈论,学生不但明白了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而且还明白

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将教学知识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重难点突破的整合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化解难点、解除疑惑,是教学过程顺畅有效的重要保证。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学难点也多种多样。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学地理教学难点大致可以分为理解性难点、记忆性难点和运用性难点等三类,在解决这些难点的时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展示一些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止为动他态,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讲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不可思议,单纯的依靠语言、挂图来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在讲课时把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形成正确的表象,理解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一个很难讲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亲自感知一目了然,掌握重点。

总之,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都是各学科中首屈一指的,地理教学设计绝不能指望一种模式。信息技术整合于地理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创设了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改变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方式;又快又好比地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开阔学生眼界,激活学生思维;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或修改探索新知识的方式或途经;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秦力.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

[2]杨光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7)

承诺论文的引用部分不超过35%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工作单位: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 姓

名:戎聪亮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简介下一篇:高中数学十六周周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