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

2022-04-30

摘要:父亲的职业类型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家庭、幼儿园以及整个社会,父亲是家庭和社会联系的纽带,随着社会就业体制的转变,父亲职业类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凸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 篇1:

关于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落实,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逐步提高,很多家庭也摆脱之前贫困的家庭现状,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可能会对幼儿更加的溺爱,但由于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也会使幼儿社会性发展出现较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推动我国家庭教育方式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  社会性发展  方法

幼儿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中家庭教育是幼儿的启始教育也是终生教育,对幼儿之后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家庭教育不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使幼儿获得更早的生活经验,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幼儿之后的健康成长打好相应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采用放任型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年龄阶段较小,应该采用放任型教育,让孩子更加自由的成长,这类家长一般不会对幼儿多加管束和关心,也不会对幼儿提出过分的要求,家长对幼儿本质上是缺少重视,对幼儿持有拒绝的态度,所以会在家长和幼儿之间出现缺少交流和互动的情况。这种家庭成长的幼儿一般都会缺少教养,在情绪上较为不稳定,一定程度上会缺少安全感,在社会认知和感知上较差,可能会对周围产生冷漠的心理。因此,采用放任型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较为不利,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伤害。

(二)采用溺爱教育方式

很多家庭都打算只生一个孩子,所以可能会对幼儿采用该溺爱的教育方式。家长常常会对幼儿百依百顺,对幼儿所提的要求尽可能的满足,但长期以往会养成幼儿骄纵的性格,会目中无人,可能对家长的态度也较差,会产生轻视的态度,如果孩子在提出一个要求家长不能满足时,幼儿可能会用哭闹的方式逼迫家长去满足要求。但会由于家长长期满足幼儿不合理的愿望,会让孩子逐渐心理变的扭曲,如果不再进行正确的引导,孩子之后可能会走上错误的道路。这样的例子在当今社会较多,如有一篇新闻报道一位留学生因为父母没有钱,而导致没有满足孩子买跑车的欲望,所以残忍的杀害母亲之后,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溺爱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危害。

(三)采用专制型教育方式

也有部分家长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待,所以在孩子幼儿时期就采用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更加强烈的控制和监管,利用家长的权力限制幼儿的自由。轻者会对幼儿的各种行为指手画脚,重者会对孩子进行打骂,使幼儿可以乖乖听从家长,不允许幼儿出现违反自身决策或者要求的事情,不许持有反对态度,拒绝孩子想要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类幼儿的家长,认为幼儿就应当服从自身的管理,要听命于自身,如果有一天孩子想要脱离家长的控制,则会被家长认为孩子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因此,幼儿长期处于专制型的家庭中,会使他们的性格变的逐渐扭曲,也会对孩子的三观造成较大的影响,也会使孩子变的喜欢发脾气,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较为不利。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和建议

(一)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

为了能使幼儿社会性发展,可以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首先應当建立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民主的教育体系,父母可以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父母还要满足幼儿的依赖感,父母在提升自身的责任感的同时,还要树立在幼儿心中的威望。家长还要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并鼓励幼儿敢于表达自身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主动性。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幼儿的自我思考能力,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益处。

(二)加强对幼儿的了解

家长应当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幼儿进行培养时,不是让幼儿对家长百依百顺和言听计从,应当注意幼儿的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家长还要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在发现幼儿做错时,父母要将其指出,并引导幼儿进行改正,家长不能对幼儿言听计从,还要加强对幼儿的了解,从而制定符合幼儿自身的发展计划,使幼儿可以一步一步有计划的成长,也能促使幼儿社会性更稳定的发展。

(三)为幼儿营造良好社会性发展环境

幼儿是处于探索者的阶段,这时候的幼儿具有好问、好奇和想探索等特点,虽然幼儿有一些表现以成人的角度看来认为并不合理,但对于幼儿时期相对储备较少知识而言,是正常现象。例如,有一些好奇心较重的幼儿,看到鱼缸里面的鱼,就想知道它们有几只,于是就抓出来数数,但这种作法在我们看来是不正确的。父母在看到这样的情况不是先劝阻,而是应当引导幼儿以正确的方式帮他数数,所以父母应当看到幼儿勇于探索的方面,并创造出有利的环境,从而促使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的兴趣与大人一般不同,我们应当适度满足幼儿需求,这种方式能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这时候的他们还不会用过多语言来形容自己所看到的,家长要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对幼儿进行教授的时候可以根据幼儿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例如教幼儿数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幼儿身边的人结合起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2.理解幼儿学习动机

教师应当认真的倾听幼儿的谈话,了解幼儿在不当行为下的真正动机,防止教师伤到幼儿的心灵。例如在之前的例子孩子抓鱼,如果只看表面,孩子想玩鱼,但真正了解之后,知道只是想认真数出有几条,而不是进行调皮捣蛋,如果在发现这件事情之后,立刻指责,那么反而会伤了孩子的心,他们可能会产生我数东西这件事是不对的行为,那样他们可能会对新鲜事物丧失探索精神。

三、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放任型教育、溺爱型教育和专制型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从而得知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可以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幼儿的了解,为幼儿营造良好社会性发展环境,从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还要注重幼儿的个性化教育,从而促使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甜.浅谈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学苑教育,2020(20):86.

[2]陈雨菲.浅谈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的影响[J].才智,2020(17):207.

[3]王秀丽. 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9.

朔州市平鲁区文苑幼儿园   山西省   036800

作者:李云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 篇2:

父亲的职业类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摘 要:父亲的职业类型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家庭、幼儿园以及整个社会,父亲是家庭和社会联系的纽带,随着社会就业体制的转变,父亲职业类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凸显。研究得出父亲的职业类型在儿童的社会认知、亲社会行为、自我概念等方面有显著的影响,父亲可以从对儿童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儿童对自理能力的信心、根据儿童能力制定计划等方面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父亲;职业类型;社会性发展;影响

当代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差强人意,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功利社会下父母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忽视,这使儿童学习成绩虽优异,但社会适应性能力低下。国内外研究证实:父亲的职业类型与儿童社会性发展高度相关;而职业类型与教育程度的密切相关,使得父亲职业不同的儿童社会性发展也存在显著差异。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在3-6岁学龄前阶段,儿童通过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学习并逐渐掌握语言、思维、情感、社会行为规则等能力以及习得最初的行为方式,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家庭因素占据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的绝大部分,早期的社会接触只能从家庭环境中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感受家庭文化氛围。父亲本身就具有母亲所没有的个性特质,而对父亲产生既敬畏又害怕的心理,并且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行为,进而取得社会性发展。

二、父亲的职业类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中职业类型有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办事人员、生产等相关操作人员;农民;军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1]而职业不同的父亲在教育观念、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修养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多种因素的综合,导致父亲从事不同职业的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显著差异。[2]

(一)父亲职业类型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

儿童社会认知指儿童对自我与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及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判断。包括对事件的行为动机和结果的分辨、理解以及接纳能力。

1.影响儿童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认知

根据皮亚杰理论,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社会认知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对错的评价,不以好坏来决定,而以自己的行动的愉悦感或者疼痛感来判定。Harbert指出,儿童多与父亲交往,有利于儿童今后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3]儿童对家庭的认识、同伴的关系、社会规范的领悟不自觉地就被吸收消化,访谈结果表明父亲职业是普通职员的儿童,自我认知较弱,相比缺乏开放的环境促进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接触的事物相对匮乏,间接经验也较少。

2.影响儿童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的认知

孙瑜的研究表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管理人员、社会技术人员等职业类型父亲的儿童社会认知水平明显高于职工、无业人员等文化程度较低的子女;父亲职业的不同还影响儿童的自觉教育程度、教育方式,以及儿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4]儿童在与父亲进行社会活动时,总以父亲为榜样,不闯红灯,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父亲总是对邻居、客人礼貌热情,儿童也会对同伴、亲友友善。儿童对外界的人和事充满好奇,可塑性极强的他们在观察中学会学习,对自我、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规范的认知也在逐步完善。

(二)父亲职业类型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行为是儿童在积极探索外部世界时表现出的利他性、和群性、责任感、分享以及诚信正直等行为趋向。社会行为的出现与儿童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很明显的联系。

1.影响儿童的分享和利他性行为

儿童把儿童自己认为最不好吃的、最不好玩的留给自己就是儿童利他行为,这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升华。儿童虽处于“他律阶段”,但父亲潜意识里的榜样强化对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有显著影响。“轮流原则”“分配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利他观念和行为稳定性,王文江研究得到:“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修正自己的意见”,农民以及无业人员的子女仅仅占了18.6%,这表明农民把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劳作和奔波上,无暇顾及儿童的亲社会性教育。

2.影响儿童的责任感与和群性

侯积良结合国内外研究证实:亲社会行为取向会减少侵犯动机的产生,从而限制伤害同伴的行为发生。“永远别说两次”“与儿童一起制定规则”“互换角色扮演”是教育界专家提出的育儿对策,责任感在这一规则中充分的体现。访谈显示:职业是医生的父亲,要求儿童独立做决定,并要对自己的結果负责,引导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儿童的责任感在幼儿园有清晰的体现:自己桌子上的饭粒自己捡到餐盘中,自己的衣服自己穿等等。

(三)父亲职业类型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1.影响儿童对新环境和对陌生人的适应性

主要的教育工作是5岁以前奠定的,在5岁以前所做的一切,就等于整个教育过程的90%的工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父亲职业为商业、服务业的儿童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容易产生拘束感,很容易就能适应环境变化,情感也容易外露但变化迅速。父亲带儿童参加少年宫、儿童职业体验馆、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儿童参加“故事大王”“围棋大战”等比赛,这些都有利于儿童对陌生人的适应性提高。

2.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

同伴交往是指儿童与年龄相近或相同的儿童共同游戏的平等互惠的友好关系。王振宇等人在影响儿童择友态度的研究中指出:儿童倾向于依靠直接接触(共同游戏中直接表达“我和他是好朋友、我和他经常一起玩、我们两不打架”)来选择同伴,当然,敬慕也是儿童选择同伴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父母在儿童面前的威信越高,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越大。

(四)父亲职业类型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个体获取自身准确定位。社会交往的范围和有效性影响自我概念的发展,而儿童则必须以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经验为前提。

1.影响儿童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

罗森和戴德雷特的研究发现,当父亲对儿童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并一直鼓舞儿童不断克服困难、独立做出选择时,儿童也自然就有较高的志向。不同的职业种类,往往预示着不一样的社会地位、家庭物质环境、工作条件以及升迁机遇,所有带来的这些又相应地与个体的价值观念、自尊、抱负、安全感、身份地位等紧密相关,进而影响个体对儿童的行为方式和期望,并通过与儿童的交流及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儿童的自我概念的发展。

2.影响儿童自我情感体验

伯恩斯坦认为,从事的职业较优越、具备的文化水平也较高的父亲,能够采取更积极的方法来教育子女,儿童的情绪稳定性、自尊自信等方面愈发优秀;相反,对于那些从事较低职业地位的父亲而言,生活的不如意让他们对儿童进行更多的强制与威胁,使幼儿的攻击性、不合群等渐渐展露,儿童的自我价值感也屡屡受挫。

三、建议与对策

父亲的职业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很大,所以父亲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同的职业,在工作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意识观念会潜移默化给儿童带来影响,父亲应该控制并尽可能排除职业习惯带来的消极影响,保持职业带来的优势。

(一)不同职业的父亲应克服职业弊病对儿童有正确的认識

对儿童有充分的认知,理解儿童的需要,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不同职业的父亲要克服自身的职业弊病,给儿童提供快乐的、平等的家庭环境。更要恰当地运用批评和表扬,调动儿童的积极性。父亲应对儿童多进行正面诱导,发现并利用儿童的优点去克服缺点,并且注意对男孩女孩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不同职业的父亲应注重增强儿童自理能力的信心

每个儿童都有“大人梦”,总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大人,总能在幼儿园听到“长大了就能决定吃什么,做什么”。如果儿童在父亲有意指导下,视独立为骄傲,在行为处事上处处显出自立的趋向,不但对儿童的性格,父亲也可以免去许多麻烦,减少摩擦,增加亲社会性行为。

(三)不同职业的父亲应依据儿童实际能力制定计划

父亲为儿童制定明确的计划,而定下的计划、派下的任务一定要让儿童独自完成,父亲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并多多鼓励儿童,且要量力而行。父亲应该不被功利迷惑,扫除“早教”、“助教”等负面发展,为儿童制定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发展计划。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也应该形成合力,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开展父亲教育培训,对于不同职业的父亲,结合父亲职业特点,展开有关“亲职教育”“父亲职业角色”“父亲角色”以及“教育者角色”的讲解和培训课程,给予父亲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安园园.母亲职业对1-3年级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

[4]孙小红.家长职业状况与子女学业成绩关系的社会学探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邓超平.做最好的父母[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4]孙瑜.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教学.2006:3.

作者:屈娇娇 林晓春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 篇3:

基于家庭教育视角下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研究

摘 要:个体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途径获取知识,随着教育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儿童受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严重,急需改变其家庭内部结构,增强父母家庭教育意识,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家庭结构

家庭教育是一种长期稳定并且不可替代的教育模式,儿童的心理成长是否健康与家庭的影响密切相关,所以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对儿童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不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其行为、思想都与家庭带来的影响有关。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完善儿童社会性发展、预测学术成就和社会成就。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儿童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短缺现象严重,其父母外出打工,多样的家庭结构和“隔代抚养”的家庭环境造成了留守儿童存在的现象,其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缺失的。这种亲子教育结构的缺失具有不可逆性,其影响的结果会导致子代出现与正常家庭子代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因素分析

留守儿童的出现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城镇化、城市社会融入、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等现状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是社会进程中出现的十分严峻的问题。根据2016年人口数据统计结果预估,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到902万,是全国儿童总人数的22%,农村儿童的41%。大规模的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挑战,其教育、健康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忧思和关注。同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有低龄化的趋势。

低龄段的儿童在情感中十分依赖父母,长期的外出对其行为意识和心智的发展都极为不利。特别是母亲对子女的学习上的影响要大于父亲的影响,母亲对儿童的学习成绩存在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母亲应当尽可能留下来照顾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大多数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希望将子女带在身边亲自照顾其学业,但现实还存在诸多阻碍,如:频繁地流动、昂贵的借读费、稀缺的城市教育资源、城市的高消费水平、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等。所以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还是以留守儿童身份留在原籍地,而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多数家庭全权交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是儿童除家庭以外的社会化场所,学校的教育是家庭无法给予的,同时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也无法代替。学校和家庭都是培育儿童行为和思想的活动场所,应共同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责。

二、 保障留守儿童接受公平有质量教育的策略

(一) 改变留守儿童家庭结构

对于家境贫困的留守儿童来说,教育是打破代际壁垒的最好方式。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是国家所提倡的办公平有质量教育的热点问题。留守儿童的受教育质量不仅在于学校的教育,更多的是家庭教育。而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关系。根据家庭功能理论显示,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属于极端型家庭结构,想要解决留守儿童受教育质量问题,就必须解决其家庭结构现状,从极端型家庭结构向平衡、中间型结构过渡。

留守儿童并非社会活动的独立个体,他们需要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家庭结构应从隔代抚养转变为父母亲自抚养,承担起监护人的主要责任,关注儿童成长并增加伴读时间。同时,家庭教育还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平等和频繁的沟通能够增进亲子间的感情,有利于父母及时掌握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二) 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家庭教育意识

一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工作忙碌,沒有时间陪伴子女读书,家庭教育意识薄弱。另一方面,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父母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给予儿童有效的教育帮助。这样的现象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健康成长。

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家庭教育意识,认识到自身教育文化不足,激发提升个人素养的意愿和期望,增强对子女养教能力,有能力对子女的作业进行辅导和对预习、阅读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间接加强子女受教育程度。同时,父母应保持和学校良好的沟通习惯,以便随时掌握子女情况,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正,宁宁.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王利迁,邱京.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

[3]段成荣,赖妙华,秦敏.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6):52-60.

[4]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7):18-28.

[5]司马懿茹.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N].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64-69.

作者简介:

王子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

作者:王子珏

上一篇:普通高中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