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

2023-03-06

教育部于2000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决定将《信息技术》课程列为我国中小学必修课。从2001年开始,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努力实现我们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那么高中信息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呢?分析如下。

1 现状

1.1 课时设置不足, 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的规定:“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1 3 6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 0%) 。一般从高一年级开始, 每周2学时, 开设2学年, 总计1 3 6学时。”但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不参加高考, 只参加会考。学校一般在高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每周一节, 次年的1 0月份参加会考后, 学校一般就不再安排信息技术课程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 除去期中、期末考试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外, 实际信息技术课程大约在4 0学时左右。这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的规定相差甚远。由于教学课时设置严重不足, 使得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只能依据会考考纲内容进行取舍。即便如此, 如果根据教材的章节教学, 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完成。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 只能凭自己的经验与考试内容两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1.2 缺乏考核机制, 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高考课程, 在高中学校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有些高中学校在上个世纪末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但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虽然有教材, 但是学校根本对学生学习结果不进行考核,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上,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进行讲解, 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决定。因为学校在期中和期末的考试中根本不对信息技术课进行考评, 因此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也得不到充分的认识, 只把信息技术课当成练习打字课或者是游戏课。在这样的情况下, 信息技术课堂就像一盘散沙, 课堂秩序难以管理。

1.3 课堂教学模式单调, 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信息技术课一门新兴的学科, 在教学模式上没有什么模式可循, 不少教师仍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 因此在信息教育课程实施中, 重视学生发展往往只是停留在指导纲要的文本中, 远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 具体表现为“只见技术不见人”, 其典型教学场面为:教师就某一应用软件的功能从头到尾详细介绍、演示一番, 然后再要求学生仔仔细细从头到尾操练一遍, 这样学生实际上机实践的时间有限, 这与信息技术课的先进性、开放性不对称。而且高中的学生一般来自本地区内的各个初级中学, 由于初中阶段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硬件设备不尽相同。所以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 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要求教师深入进行探索, 研究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通过会考。

2 发展趋势

2.1“两课”有机整合, 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标准》中综合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最后用板报、网页、多媒体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可见, 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课程也研究性学习课程有机整合, 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 这样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而强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解决信息技术课程课时不足的矛盾;同时,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又会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大量具体实例,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必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紧密结合, 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 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教学, 最终要让学生不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的有效工具, 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2 强化课程地位, 完善考核制度

近几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 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作为高中生更应该重视信息技术课。因为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 信息化社会里, 知识量以爆炸式速度增长, 要想让学生将这些知识都撑握是不可能的, 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利用这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 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所以, 信息素养是2 1世纪人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技术基础。

教育界有些学者的观点,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作为基础学科列入高考“3+X”的内容中。即使是目前, 信息课程也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 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等级合格作为学生参加高考的“通行证”, 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 以考促学, 以考带学。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脑制作比赛, 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 营造环境, 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 使学生们学有方向与目标。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尴尬局面的最重要举措。

2.3 加强教学研究, 创新教学模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 有着鲜明的特点, 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 而是用来创设情境, 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信息技术课教师只要切实转换自己的角色, 从“领导者”、“传授者”这种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 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 充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 那么我们既能上好信息技术课, 也能完善自己。

总之, 信息技术教育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 又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手段和途径。在实践中只有善于发现和分析所出现的问题, 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 不断改革, 锐意进取, 善于解决问题, 才能把这门学科建设好, 管理好, 使信息技术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并根据现状了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文虎, 冯秀琪.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2] 张立新.信息技术教师用书[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3] 李克东.信息技术[M].第一、二册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为教师多采几罐“心理阳光”下一篇:浅谈“谢赫六法”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