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雕塑艺术审美特征论文

2022-04-24

摘要:文章基于雕塑艺术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意象体现,探讨了雕塑艺术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并对城市中与环境设计相关的雕塑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促使我国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创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关键词:雕塑艺术;城市规划;环境设计雕塑艺术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环境雕塑艺术审美特征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环境雕塑艺术审美特征论文 篇1:

以东方的视野展现我国古代雕塑永恒之美

【摘要】自古以来,西方就非常重视雕塑艺术,拥有较为丰富的雕塑纪录片素材。相对于西方,我国古代更重视平面艺术,雕塑被认为是“匠人”的“粗浅”工作。因此,我国制作古代雕塑纪录片的素材较少,此类纪录片的数量也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有限的素材制作成精良的雕塑纪录片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首先讨论了东、西方以古代雕塑为主题的纪录片有哪些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同;而后分析了《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作为记录古代东方艺术的纪录片所具有的艺术造诣;最后分析了该纪录片为同类纪录片制作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雕塑艺术;纪录片;艺术造诣

【作者单位】志勇,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西方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雕塑艺术,将其视为与绘画同等重要的艺术门类。我国古代虽然也不乏造型优美、艺术与文化内涵丰富的雕塑,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古代美术更重视绘画和书法等平面艺术,对雕塑的重视程度较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方制作出了很多非常经典的、有关古代雕塑的纪录片作品,如《米开朗基罗》《英国雕塑的黄金年代》《罗丹---雕塑之“吻”》等,这些纪录片作品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烙印。因为缺乏素材,我国同类纪录片的数量较少。2014年,中央电视台4套国际频道《国宝档案》制作了特别节目——十集大型系列纪录片《镇馆之宝》。其中第六集《青州石佛造像》以东方的视野展现了我国古代雕塑的永恒之美,用现代东方的审美视角感受这些东方古代雕塑的历史传承,带领观众通过古代雕塑作品完成一次文化的穿越。

一、东、西方视野下的古代雕塑纪录片在制作上的差异

在古代,东方和西方对雕塑的理解和认识迥然有别,在雕塑艺术的追求、表现意境和人文情感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1]。针对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东、西方视野下的古代雕塑纪录片也各具风格。以BBC制作的《英国雕塑的黄金年代》为例,该片以西方艺术史观的视角,用素描般写实的制作手法表现英国中世纪的雕塑作品。这部纪录片的摄像严格遵循西方美术所重视的欣赏角度,按照西方美术审美进行空间调度,甚至纪录片的画面构图也体现了西方美术的美学思想。《英国雕塑的黄金年代》主要表现的是英国中世纪的雕塑,其摄像也严格遵循中世纪美术的审美进行,内容与风格形成了高度的统一,获得了非常理想的艺术表达效果。再如,雕塑纪录片《米开朗基罗》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在雕塑创作上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古代雕塑制作的宏大场面。整部纪录片气度恢宏,将观众带入米开朗基罗生活的那个优秀雕塑作品频出的年代。现代西方拍摄的以古代雕塑为主题的纪录片也普遍以宏大的场面为特点,以写实为风格,以真实的美感反映了西方雕塑作品诞生的文化环境,表达了西方人的美术追求和人文关怀,风格大多直接、浓烈,极具视觉冲击力。可以看出,西方拍摄的古代雕塑纪录片所采用的风格与西方古代雕塑作品的风格十分接近,都是力图通过感官的震撼来实现征服受众的目的。

相比西方古代雕塑对人物造型写实的、具象化的和极具真实感的表现方式,我国古代更倾向于通过抽象的、写意的方式表现雕塑的人文意趣;相比西方通过直接的方式表现雕塑的力量美和气魄美,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家更喜欢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雕塑的内在气韵。因此,以我国古代雕塑作品为主题的纪录片就不能采用西方同类纪录片那种以视觉震撼征服观众的策略,也不能采用完全写实的、具象化的纪录片制作风格。因为那样的纪录片制作风格与我国古代雕塑作品的风格不符,是无法表现出我国古代雕塑所拥有的内在美感的[2]。

在制作以古代雕塑为主题的纪录片时,纪录片的风格应该与雕塑作品的整体风格相符或相近。这是因为在表达气象宏伟的、直观的和具象化的西方古代雕塑时,纪录片只有通过宏大的、既视感的和具体化的语言才能表达出这样的效果;同样,在表现婉约的、隽永的东方古代雕像时,纪录片也只有用细腻的、娓娓道来的纪录片语言才能使观众静下心来,体会到这些雕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果纪录片风格与雕塑作品风格不同,则很难表现出主题的文化和思想,更别说使观众产生共鸣了。

二、 纪录片《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的东方艺术特征

纪录片《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在充分展现中国古代雕塑的东方艺术特征的同时,自身也呈现出典型的东方纪录片的艺术特征。

首先,《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以古代中国和谐思想带领观众来理解和欣赏我国古代雕塑,这是我国雕塑纪录片所拥有的特点。纪录片《青州石佛造像》中,始终有一条暗线贯穿始终,这就是欣赏中国古代雕塑的基本审美观:“天、地、人”。《青州石佛造像》认为,识别天、地、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欣赏我国古代石造佛像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天、地、人”正代表着我国古代人民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关系的朴素认知,既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优秀之处,也是我国古代审美认知的重要基础[3]。《青州石佛造像》在表现雕像艺术时准确地捕捉到并运用这一辩证思想,将这一思想贯穿于纪录片中,为纪录片设置了自身的东方性格,形成与西方同类纪录片作品迥然不同的风格。如《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在纪录发现青州石佛过程时,引用道家思想“冲气以为和”来说明石佛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语出《道德经》:“冲气”意为“阴阳和谐”;“和”表示“万物共生”)。在表现青州佛像造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孙炳万时,《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引用中国佛像雕刻者代代相传的行业术语“石本无言亦颔首”,体现了我国雕刻家对佛像雕刻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追求。

其次,《青州石佛造像》用写意的笔法细腻地勾勒了我国古代佛像雕塑的意境美。我国古代石佛造像以典雅端庄的外形和真善美慧的内在精神闻名于世,其外在形体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石佛造像最大的魅力所在。在带领观众欣赏这些石佛造像时,《青州石佛造像》面临这样一个难题:西方雕塑艺术较为外向,其艺术表现力一目了然,很容易通过纪录片旁白说清楚;而中国古代雕像的艺术性更多地体现在其内涵上,这种内在的美感并不能完全依靠纪录片的旁白解说清楚,需要观赏者从内心出发来感悟它的美。那么,我国纪录片应该如何带领观众通过佛像雕塑的外在形象来感悟其内在的艺术美呢?《青州石佛造像》采用了娓娓道来的方式,先带领观众了解古代青州的人文历史,再熟悉青州博物馆的形成和石佛造像被挖掘的经过,以极强的代入感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纪录片所营造的古典雕刻文化氛围中。在这样的氛围中,观众逐渐体会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意境美,慢慢地理解和学会欣赏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雕塑纪录片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也具有自己的风格。《青州石佛造像》并没有照搬西方古代雕塑纪录片那种素描般写实的制作方式,而是用中国画的“写意”风格营造了细腻悠远的意境之美。这种纪录片制作方式虽然没有西方雕塑纪录片那种出场便直击观众视觉的震撼效果,却胜在余味悠长,留给观众更多的回味和思考空间。《青州石佛造像》营造的这种意境体现了我国传统艺术追求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通过有限的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表达出更广阔的含义,从实体的石佛造像表达出哲学理论的高度,为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视听享受,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

再次,《青州石佛造像》传递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信息。雕塑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之一,而文化艺术是具有民族属性的。纪录片在表现雕塑的文化信息时,就离不开其民族属性这个重要的元素。因此,我国雕塑纪录片不应该生搬硬套西方雕塑纪录片的模式,而必须从中华民族的艺术欣赏角度来理解我国古代雕塑。《青州石佛造像》中所涉及的佛像从北魏到北宋,纵跨五百年,不同时期的石佛造像有着不尽相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属性,纪录片在表现这些石佛造像时尽可能地揭示其民族文化底蕴,赋予他们中华文化之魂。

三、《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给东方古代艺术品纪录片制作带来的启示

西方古代雕塑艺术纪录片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相比之下,我国以古代雕塑为主题的纪录片数量较少,可取材的内容也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本着少却精的态度,以东方的视野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纪录片,为同类节目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将民族性的内容展现给观众,以东方的视野展现我国古典艺术,我国艺术纪录片才能够获得成功。在制作东方艺术品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西方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却不能不经思考地一味效仿。技巧、策略和思想可以学习和借鉴,但是文化内涵、艺术理解我们却需要从东方文化中挖掘和体悟,否则做出的影片不中不西,只能东施效颦,贻笑大方[4]。

以东方的视野制作东方艺术品纪录片时,我们要赋予影片以东方的灵魂。一部拥有东方灵魂的纪录片才能表现出东方艺术品的内在气韵,才能以东方的气质感动东方乃至世界的观众。同时,东方艺术纪录片也要用东方的笔触来刻画艺术品,用东方的叙事方式讲述与艺术品相关的故事,为纪录片注入民族文化元素,在影片中体现东方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录片来。

[1]徐诗航.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创作特色分析[J]. 视听,2015(7):48-49.

[2]彭小年, 毛基任等. 浅析央视纪录频道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叙事艺术[J].当代电视, 2015(9):34-35.

[3]包新宇. 浅析历史人文纪录片艺术意象的构建[J]. 当代电视,2015(7):26-27.

[4]李韦儒. 纪录片《美丽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1998.

作者:志勇

环境雕塑艺术审美特征论文 篇2:

雕塑艺术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探析

摘 要:文章基于雕塑艺术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意象体现,探讨了雕塑艺术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并对城市中与环境设计相关的雕塑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促使我国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创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雕塑艺术;城市规划;环境设计

雕塑艺术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古时的雕塑经常出现在寺庙或是洞窟中,更多的是为宗教服务。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雕塑已经不再单纯地只为宗教而服务,也可以为环境、为人們的精神生活、艺术理念等提供服务。尤其当物质环境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时,雕塑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理念,逐渐成为城市环境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现代城市雕塑在创作过程中被赋予了公共性,即在创作城市雕塑时需要考虑到公共性要求,使之在审美特征上区别于古代雕塑。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环境、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环境干净、舒适,还要求环境具备更多的精神含义,满足精神生活需求。因此,合理、适当地在不同城市环境中布置不同的雕塑作品,可以展现出一个城市独特的精神品质、文化内涵,让人们了解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文化理念。

一、雕塑艺术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意象体现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雕塑艺术展现的是一个城市所蕴含的独特的意象美感。雕塑本身具有一种象征含义,它以不同的艺术形象传达不同的寓意。将雕塑艺术应用在现代环境设计中,通过雕塑内容、形象传达出独有的寓意,将雕塑与城市空间中的其他构成元素紧密结合,可以让人们了解该场景所要传递的真实含义以及本质。雕塑家能够将人类精神、思想感情以及主题意义等,完全融入雕塑作品中。由于环境雕塑作品本身就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以及意象表达,可以逐步地影响周围环境,所以结合雕塑周围的环境,人们会在短时间内了解雕塑以及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艺术地生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实现自我追求、平衡发展的最重要动机之一。人们透过事物的表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在与事物进行情感的交流过程中领会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体会其独特的美感。无法否认的是,环境雕塑本身含有非常深刻的意象,而传递出的意象刚好能够满足人们在某一方面的精神需求、审美需求,提高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审美认知能力,这样环境雕塑所要传递的情绪以及审美特征也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所有欣赏者的面前。

二、材料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

在城市雕塑与环境设计融合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城市雕塑本身具有实体性这一特征。利用实体性这一特征,选择不同的物质材料,展现城市雕塑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不同的材料具有的表现力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所塑造的内容上,也体现在物体本身的构筑形式、构筑方法上。在城市雕塑中,每一种不同的材料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材料的纹理、质感、颜色等不同,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以厦门地区城市雕塑的常用材料为例进行分析。其城市雕塑常用水泥、陶瓷、木材、砖石、金属、树脂等,这些材料都具有独特之处,具有自身独特的材质美。城市中的不同雕塑,由于用料的丰富,能够给雕塑家非常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体现创作者的思想内涵。当然雕塑家在创作时应根据环境需求结合自己的想法创作雕塑,将材料所具有的视觉效果、触觉效果等感知效果和创作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提高创作本身的审美品质。在现有的城市雕塑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其始终是将材料与工艺紧密结合的一种艺术。虽然当前可供选择的材料非常多,但是每一种材料都会呈现出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美感和质感。为此,设计雕塑前首先要了解该城市雕塑将要放置的环境,以及这个环境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思想感情对材料进行选择。一定要确保所选择的材料与审美价值相适应,从而提高材料的整体应用效果。

三、雕塑艺术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一)雕塑在环境中的应用以及展现的特点

现代城市雕塑在应用过程中,体现出多元性以及统一性这两个特点。城市雕塑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向着材料多元化、工艺手法多元化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势,是由近几年我国的科技发展所推动的,多样化的工艺手法也进一步推动了这种发展趋势。另外当前在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方法以及设计材料选择的多元化,让雕塑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的材料,找到材料与城市雕塑的结合点,强化人们对现代雕塑的认知。同时雕塑家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展现出自身的审美意识,并且使雕塑产生一种独特的视觉效应。从美学角度分析,城市雕塑艺术可以极大限度地影响城市的环境,让城市展现出独有的美感,增加一个城市的魅力。因此在选择材料时,要求创作者明白材料不仅仅是城市雕塑艺术的媒介,同时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形态的美,其本身的审美价值,可以创设出最为恰当的建筑空间环境,构筑现代城市雕塑的独特审美理念。雕塑艺术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也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独特历史背景以及该地区的人文特色、人文环境等,雕塑的主题和内容选择也需要尊重城市特定的人文环境,以此为基础营造该城市独特的城市精神空间,展现出这个城市总体的文化素养。比如厦门的鼓浪屿地区就可以选择与大海相关的内容,借助渔女的雕塑凸显地区特色。鼓浪屿地区,海与人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借助渔女的雕塑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在这个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着,无论男女,大家都在努力地为自己生活,同时又凸显出当地的渔文化。让作品的主题与环境内容相协调,与环境相呼应,可以增加城市的亲和力,展现城市魅力。

(二)体现出大众的审美情怀

雕塑不仅展现出雕塑家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提高大众的欣赏能力。而品质较为低劣的作品,不仅会浪费国家资源,而且会污染城市的空间,甚至影响人们的精神健康。因此,应慎重设计城市雕塑。例如,城市公园进行雕塑的设计时就应该选择运动人物形象为主题。因为城市公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应该满足公众多元化娱乐的实际需求,设计最为合理的雕塑作品,提高公园的文化底蕴。而这种雕塑方式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城市公园的运动魅力。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强身健体运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而将运动员雕塑放在公园或是广场上,既符合城市公园的建设需求,同时也能点燃大众体育锻炼的热情,在美化城市环境、提升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同时,有利于促进体育强国这一目标的实现。再比如,烈士陵园在进行雕塑的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烈士陵园是缅怀革命先烈的地方,整个环境要营造出肃穆、庄重的氛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才有了我们当前和平、安宁且幸福的生活,如果在陵园放置不合适的雕像,不仅无法营造庄重的氛围,还会破坏烈士陵园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因此,在进行雕塑设计时,一定要结合环境本身的氛围进行设计,使雕塑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三)传递城市精神

一座城市的环境雕塑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这个城市本身所蕴含的精神状态、文化涵养以及文明程度等。因此,雕塑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寓意。比如在中国人的心中,牛是勤劳的象征,这是因为在农耕文化中,牛可以用来耕地,是非常重要的牲畜。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放在了牛的身上,把牛拟人化、理想化了。以深圳地区的《拓荒牛》雕塑(图1)为例,这个雕塑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们对牛的热爱,借用牛表达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所具有的象征性含义以及寓意,可以完整地传达出人们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风貌,既能够凝聚城市精神,同时也能够让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鼓舞,真正引起公众的共鸣。这种雕像极大地展现了雕塑独有的艺术表达效果以及艺术特征。

综上所述,作为公共艺术表现的一部分,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设计可谓是紧密相连,二者结合能够将原本的环境氛围烘托到极致,也会在表现出独特的意象、美感的同时能够传递更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精神内容。为此本文分析了雕塑的材料、主题等,对城市中与环境设计相关的雕塑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以促使我国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创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通过城市雕塑艺术也可以展现出人们本身审美的改变,展现出一个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精神理念、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

[1]李建建,魏攀.基于地域文化符号视角下景观雕塑艺术的新生[J].雕塑,2021(1):76-77.

[2]赵金鑫,赵木森,郭蕾蕾.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曹春生雕塑艺术馆青铜雕塑作品介绍[J].名家名作,2020(12):100-101.

作者单位:

厦门市文化馆

作者:林晖

环境雕塑艺术审美特征论文 篇3:

试析新疆城市雕塑艺术的发展与民众的关系

雕塑艺术自人类产生起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反映、记录着社会民众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同时后者也反过来影响雕塑的形式及内容。也就是雕塑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民众生活、表达民众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同时受民众制约和影响。

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以及民众不断被满足的物质、经济和文化的作用下,民众对于艺术形式的认识、欣赏及参与能力不断提高。在雕塑方面,表现为更多的民众将自身情感、思想,用积极主动的多种方式影响着雕塑艺术呈现,使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并直接导致了雕塑艺术在形貌上及概念表现上更加具有创意和奇特性,体现着新时代社会民众的时代风貌。

一、新疆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的独特文化特性

新疆古代地区古称西域,地处中原、中亚、西亚、印度、希腊、罗马、埃及的中间地理位置,多种文化在此交汇、碰撞、融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言:“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影响十分深远的文化有四个,即: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这个文化交汇之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历史上,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民族成份是以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满族、达翰尔族等为主体的共47个民族,宗教有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目前尚有8种宗教存在于新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即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萨满教和道教。新疆作为众多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蕴藏着数千年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

新疆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等原因形成了其丰富的历史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俗资源等,从而表现出了独特深厚的文化品性。这些方面都为新疆城市雕塑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更加熟知了解本土文化,对它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对新疆雕塑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当代新疆城市雕塑的发展与民众参与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环境雕塑艺术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以及民众对美的渴望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城市被几何化、速度化、冷漠化的今天,民众对爱,对关怀,对感情都表现出相当的关注和热爱。对于城市来说,民众的期待便是如何让城市更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人文关怀,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更突出城市的心灵沟通,发挥公共艺术的协调、教育、娱乐、交流功能,逐步建立符合城市需求的公共艺术“城市收藏”体系。另外,雕塑是个性化的劳动,是艺术品,必须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同时,因为城市雕塑的“公共”性,需要跟民众互动,要在尊重民众的智慧和审美水平的前提下,与雕塑设计师的整体风格和城市风貌相结合,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城市雕塑艺术的民众性特征。

近年来,新疆城市公共环境雕塑几乎是在争议中发展的,其中最大的争议,便是城市雕塑不论是在外部表现形式还是内涵上,都过于的“抽象”或过于“类同”,没有体现和表达新疆的独特性、民族性,无法表现出民众的真正思想。更有甚者是直接搞拿来主义,例如新疆的哈密市拆除了原来的体育场,修了一个文化广场,把19世纪法国为表现志愿军出发场面的凯旋门雕塑完全照搬过来,根本无法体现出哈密地区的地方特色和民众的生活风貌,这样的雕塑可以说没有任何能与哈密本土文化有联系的文化指向,耸立在广场和周边环境不但不和谐还起到了分解、破坏整体环境的作用,叫人费解和不能接受。这种不讲本地区历史文化、环境地域特点及专业艺术品质,不尊重民众意愿的事件在当前中国各地时有发生,暴露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官员的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缺乏综合文化修养、特别是艺术修养和民主意识,在现代越来越提倡民主的时代搞长官意识,其结果也只能成为笑柄被民众所耻笑,雕塑的存在时间也不可能长久。

当然城市公共环境雕塑存在各种争议,众口难调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创作一件城市公共环境雕塑,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民众的审美接受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民俗、生活习惯等。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个综合的考虑才可能建设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符合民众意愿的好作品。如乌鲁木齐红山脚下的《长桥饮马》雕塑虽然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作品,但媒体调查显示民众对它的认可与喜爱程度却始终未减,这都是受到本地文化特色以及本地民众的影响而产生的优秀雕塑艺术作品的体现。该雕塑的设计与制作者就是长期生活工作在新疆的高佩齐先生,他抓住了新疆是“天马”的故乡这一地域特性题材,懂得把握各民族对马有着特殊情感要素。在制作过程中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特别是对马非常了解的少数民族民众的建议并融入线面结合的现代装饰手法塑造完成,能创作如此佳作主要原因还是高先生多年对新疆本土文化的研究积累所在。

再如2009年乌鲁木齐举办的“国际雕塑营”活动是市政府及规划部门在了解国内国际文化艺术动向,为提高城市文化品位,顺应市民对城市公共环境美观的提升与宿愿等因素而举办的。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为首府带来了新的文化艺术氛围,活动虽然只有两个月,但参与和关注的民众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达十多万之多,62件作品中疆内作者作品占30%,极大地丰富了参展作品多样性的同时也能保证反映出本地文化的可能性。可以看出市民对所处城市公共环境的关注,以及对雕塑艺术喜爱之情是非常强烈的,而且活动影响也是深远的,安放在南湖广场的60多件雕塑作品始终都有民众去观赏,成为乌鲁木齐城市中一处十分独特而长久的亮点。

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环境作品和民众的互动与交流是极为普遍和频繁的,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民众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能反映民众的需求喜好、建议等,同时也对民众产生作用,使其增长知识和观赏的愉悦。民众是文化消费的主体。也是继承与发展文化的主体,只有表达了民众的喜好、思想、情感等才能创作出民众喜爱的城市雕塑作品。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21世纪的今天,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城市创造的财富改善了人的生存环境,所以,民众在关心自身生存环境和审美需要的前提下,各种城市的文化性主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西安的雕塑都带有鲜明的“西部风情”和“唐风”文化题材,形成了一个城市公共环境雕塑整体规划体系,和谐自然、整体大气、被民众广泛认可接受,成为国内外广泛学习和借鉴公共环境雕塑的城市。因此,在建设城市雕塑前首先要根据充分重视本地区历史文化总体情况、人们生活情况等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做好城市的精神和文化定位,从而真正获得民众的认可,做到符合民众的审美需要。

三、新疆城市雕塑艺术更需要本土民众的互动参与

综上所述,现代的城市公共环境雕塑艺术,都需要在充分反映“雕塑的民众性”这一前提下,结合文化特征、审美特征等具体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地获得成功。公共环境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其鲜明的公众性特征,它的建筑目的,便是有效地为公众所接受。这里所说的并非只有本地民众或者本地专家才能参与新疆公共环境雕塑的建设,而是本土民众或专家对新疆深厚的民族文化更加了解更容易创作和表达好新疆综合文化之特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重视和激发民众特别是本土民众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参与到新疆城市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当然新疆雕塑建设和其他建设也需要国内以及国际民众及专家的参与,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只有发挥、把握、利用好各方面人士的优势,才能把新疆的城市雕塑做好,这一认识毋庸置疑。

从另一角度看,适应民众特有的审美角度是公众艺术必须遵循的原则,更是符合“雕塑艺术民众性”的重要方法。所以,应该建立一个便于产生优秀雕塑作品的健康人文环境,把对公共环境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地还给大众,让民众将自身的思想感情、价值观等充分地融入到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当中。同时让更广泛的民众——艺术家、批评家、市民、学生等等一起来参与公共环境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本土雕塑艺术名家、大家等,新疆的雕塑艺术才会在一个地域化特征明显、互动参与广泛的人文环境中健康发展。

作者:叶繁

上一篇:生动课堂文化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当代景观装置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