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审美激励教育理念论文

2022-04-29

[摘要]學前书法教育价值意在培养幼儿审美意识,感知书法艺术深刻内涵,养成幼儿良好思想品德,提高书法知识理解度,掌握一定的书法知识和技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幼儿艺术审美激励教育理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艺术审美激励教育理念论文 篇1:

基于审美创造的幼儿园绘画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绘画教育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它着眼于幼儿发展的创造性,是以培养幼儿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关注幼儿绘画创作的心理过程及绘画发展的年龄特点,探索了基于审美创造的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策略: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参与兴趣;感知审美意象,积累丰富表象;探索体验加工,促进创造表达;注重分享评价,萌发再创作愿望。

关键词:幼儿园;绘画教学;审美创造;策略

绘画教育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它着眼于幼儿发展的创造性,是以培养幼儿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机会和条件,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和表现美”,并把“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作为明确目标。

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幼儿园绘画集体教学活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和表现美,促进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中提示:应关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南京师范大学孔起英教授指出:科学的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是建立在学前儿童绘画创作的心理过程及绘画发展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之上的。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反思、表达这样一个流程。学前儿童的绘画发展遵循着从涂鸦期到象征期再到前图式期的规律。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在指南引领下,在开展绘画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关注幼儿绘画创作的心理过程及绘画发展的年龄特点,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通过以下策略优化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创造性、新颖性、趣味性,使幼儿成为活动主体,在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中主动创造,继而获得审美创造经验,发展审美创造能力。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情境”一词既可指相对客观的场景,也可指主观情感与客观情感的交融。杜威的“五步思维法”认为“思维是由直接经验的情境引起的”。情境是一种心理场,具有激发动机、驱动情感、暗示诱导、引发移情、加深体验等作用。所以在集体绘画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形成“情境创造”的自然画面,可以激起幼儿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作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从而促使幼儿情不自禁、主动积极地投入绘画活动中。

(一)创设想象中的模拟情境

想象中的模拟情境指教师创设各种艺术化、审美化的情境,如游戏情境、故事情境、音乐情境、表演情境、视觉艺术情境等等,以虚拟的场景、鲜明的形象,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获得真切的体验,激发创造的欲望。如小班绘画活动“动物笼”,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想象的模拟情景,通过“听音乐和老师学小动物进场—到草地上去找小动物们玩一玩—发现动物园有一些凶猛的动物逃出来了—帮助小动物们把这些凶猛的动物找出来,关进笼子里,送回动物园”的游戏情境,引导小班幼儿学习画长长的直线,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感受绘画活动的乐趣。

(二)创设生活中的真实情境

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指自然界、周围社会生活、家庭等身边的某种真实情形和场景。教师在创设此类情境时可以根据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尽量选取生活化、典型化、审美化的场景,形成“真实情境”的自然画面,从而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创作。如大班吹画活动“疯狂的头发”,创设生活中电吹风吹头发的真实情境,帮助幼儿因生活的触动有感而发,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创作,探索用吹画的方式大胆地表现颜色、造型夸张的发型,感受颜料自由流动所产生的的乐趣与美。

二、感知审美意象,积累丰富表象

儿童审美创造所需的内在图式与内在情感的积累是通过感官对外部的自然形式与艺术形式的把握来完成的。没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儿童不可能获得丰富的内在图式和内在情感。根据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的特点,帮助幼儿在大脑中储存大量的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审美意象,积累丰富表象,幼儿才有能力用具体的形象进行创造表现。

(一)视觉储存图式,丰富审美表象

在绘画过程中,前期积累的视觉表象是绘画的基础。在活动过程中,图片范例的欣赏——视觉储存图式是帮助幼儿获得丰富审美表象的有效方式。如大班绘画“创意石头画”,通过欣赏石头想象画图片,帮助幼儿视觉储存图式。教師提供给幼儿感知欣赏的四张石头想象画图片,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审美性,从不同侧面反映石头画的不同形态,可以启发幼儿的思路。有的图片拟让幼儿观察发现:一块石头可以变成一个物体,可以在石头上添画。有的图片拟让幼儿观察发现:可以用两块石头拼成一个物体。有的图片拟让幼儿观察发现:多块石头组合可以拼成一个物体,既可以在石头外添画,又可在石头上涂色。还有图片拟让幼儿观察发现:可以添加树枝等辅助材料。以上视觉储存图式有效丰富了幼儿的审美表象,扩展了幼儿的思维。

(二)语言引导点拨,促进审美感知

绘画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的审美感知,是对事物的形状、色彩、构图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所以教师要通过启发式、艺术性的语言,把眼前的外在形象进一步加工成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视觉表象,有目的地帮助幼儿完成从象征期到图式期的能力发展过程,帮助幼儿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开启思路。如大班美术绘画活动“仰望的树林”中,教师和孩子一起欣赏仰望树林的图片,通过启发式的提问:仰望树林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树林一样吗?上面的树林是怎么看的?下面的呢?两片树林,你觉得它们一样吗?看看这两片树林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欣赏比较正视和仰望两个不同视角所看到的树林。而在总结时教师则通过艺术性的语言“原来仰望着看到的树林和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树林里有的树好像要掉了下来,有的树好像累了要睡觉,就连这最下面的树也不好好地站立着,往这里斜,往那里斜,可调皮了,所有的大树都伸向了中间的天空。”把不同视角的树林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有目的地丰盈了幼儿的审美意象,帮助构建整体和局部的完整画面感,促进幼儿的审美感知。

(三)原型激活启发,拓展审美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想象时,往往会从其他事物中得到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张庆林教授提出的顿悟的“原型激活”理论认为:顿悟过程是一个原型启发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原型的激活”,即指能对目前的创造性思维起到启发作用的认知事件在思维过程与解决的问题产生了重要的联系。所以在绘画教学中我们注重运用原型启发,引发幼儿激活启发信息,展开丰富的、独特的想象。如:在大班“小小拉拉队员”教学过程中通过看拉拉队员的录像,引导幼儿说出“拉拉队员打扮得跟我们平常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的脸是怎么打扮的”,再通过展示“不同拉拉队员的脸”的幻灯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最喜欢哪个拉拉队员的脸?为什么喜欢他、喜欢他的什么地方?”在原型激活、启发幼儿充分的联想后,引导幼儿大胆地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安全颜料在自己脸上作画。

三、探索体验加工,促进创造表达

(一)运用知识迁移,启发自主探究

美术绘画活动是幼儿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绘画组织的过程中应注重让幼儿自己运用知识迁移,在探索交流中自主建构,获得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如在大班“创意沙画”活动中我们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教师运用多媒体示范“沙画”,激发幼儿尝试的兴趣。其次,让幼儿操作,积极探索尝试用沙作画的方法。第三,引导幼儿欣赏自己创作的沙画照片,部分幼儿示范自己的作画方法,互相学习、总结沙画创作的经验。第四,幼儿共同创作大幅沙画。整个教学过程可归纳为初步感知—浅层探索、实践—知识迁移、习得—再深层实践、创作。在这一活动中,幼儿自始至终是活动的主体,在主动探索中建构关于表现技能、表现方法的经验,激发其进入更大的创作空间。

(二)提供游戏练习,促进技能形成

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指把已知的经验和材料重新组合,制造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的、有价值的作品及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技能的使用过程。所以说幼儿绘画活动中技能与创造性的发展并不矛盾,技能技巧是幼儿艺术表现和创造力提高的必要条件。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无论是手部肌肉的发育还是视觉记忆与視觉思维的发展,都需要一个逐步进步的过程。技能的训练过程便是创造力的培养过程。游戏化的练习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积极的情绪中不知不觉提高技能、达成目标。如小班绘画活动“蚊子死光光”,在幼儿观察实物蚊香的形状后,请个别幼儿尝试画蚊香,在教师小结“从中间一圈一圈绕起来,绕成一盘大蚊香,熏得蚊子死光光”的同时,幼儿徒手练习画蚊香,这种边儿歌边游戏的方式有效帮助小班幼儿掌握了绕圈的技能。

(三)通过艺术同构,迸发创造灵感

美的样式是丰富多彩的,审美心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心理运动过程,感知、想象、理解等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儿童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儿童擅长运用多种感官和方式来感受和理解艺术作品。所以在创意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引导幼儿调动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参与探索,帮助幼儿逐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形成清晰的审美意象,在多通道的审美体验中为幼儿提供创新灵感的源泉,从而达到准确表现的目的。如中班彩绘“美丽的蛇”,通过“观看蛇的图片、欣赏教师跳蛇舞、在手臂上彩绘、幼儿之间玩蛇游戏”多通道参与的教学过程,为幼儿提供创新灵感的源泉,丰富了幼儿的创作经验,加速创造的多向发展能力。

(四)尊重独特感受,激励个性表达

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长大后都能成为艺术家,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使他们感受艺术创造的乐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幼儿独特的笔触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美术创作是一种“个人审美心理的独特体现”,所以在幼儿审美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每个幼儿当作是与任何人不相雷同的独特个体来看待,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使他们在创造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的潜能。同时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鼓励幼儿好奇心,维护幼儿自尊心,注重扫除幼儿创作时的心理障碍,激励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无顾忌地按自己的想法去与众不同。

四、注重分享评价,萌发再创作愿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教育建议中提出:“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成人标准评价”,“肯定幼儿的作品,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教学评价是完整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也是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南引领下,在教育评价这一环节,我们注重体验式评价,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体验和发现美,让幼儿在欣赏交流中体会创造的愉悦,在肯定与赞赏中梳理、归纳、提升审美经验与创造能力,激发幼儿绘画的再创造愿望。

(一)注重分享与交流,体验成功喜悦

艺术创作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在意愿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这一理念在《儿童的百种语言》一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幼儿在美术绘画创作后有与同伴、成人交流的需要。所以在评价时,我们一改往日“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和“教师讲解为主”的做法,为幼儿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注重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别人分享作品:把自己的画拿给同伴和老师看、说给同伴和老师听,充分感受和体验创作后的成功和喜悦。

(二)注重肯定与赞赏,延续创作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被肯定”。所以在讲评作品时,我们一改往日“教师讲评范围狭小”(只对少数绘画能力强的、画面丰富的幼儿作品大加赞赏,而对画面单调、能力不强的幼儿作品则不予肯定或批评、指责)的现状,采用激励保护的原则,不评价作品的对错。从多角度、多层面努力解读每位幼儿作品,领会其创作意图,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发现和揭示幼儿的创意及表达的情感,在积极的、有效的评价中让幼儿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创造能力,始终保持和延续幼儿的创作激情。

责任编辑:石萍

作者:石剑波

幼儿艺术审美激励教育理念论文 篇2:

学前书法教育的价值及实践途径分析

[摘           要]  學前书法教育价值意在培养幼儿审美意识,感知书法艺术深刻内涵,养成幼儿良好思想品德,提高书法知识理解度,掌握一定的书法知识和技能。实现学前书法教育价值的有效实践途径,是在幼儿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临摹古人经典作品,并在临摹过程中,体会书法育人的有效价值,让幼儿从小喜欢书法,以书法影响幼儿形成良好品德。

[关    键   词]  学前书法教育;价值;实践途径

汉字亦称“语素文字”,正因为其是形、音、义三者的相互结合,才共同组成了汉字耐人寻味的魅力,它有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不仅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与历史,更是为我们研究汉字的特点和教学技巧提供了有力帮助。我国的书法艺术主要是通过以汉字为根本的多种书写表现形式来展现书写者的情感与思维,是书写与审美的完美结合,那么,这就需要书写者本身有着高素质的文字读写能力和极高的审美能力。近年来,我国通过编写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以及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等多种活动方式,逐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生根发芽,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深入,书法教育也开始受到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书法教育者的广泛关注。仅对幼儿学前教育而言,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对在幼儿书法教育中所涉及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进行了有益探讨,探讨的目的,是要解决怎样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书法教育,到底要怎样教幼儿书法的问题,这为幼儿学前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通过探讨,结合当前学前书法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要实现学前书法教育目标,还受到教材、师资、课程等教育发展资源的缺乏以及学前书法教育者对学前书法教育目标认识不全面等因素所带来的一定的约束和影响。这就在说,学前书法教育方向和目标的不甚明确,必然带来学前书法教育的盲目性与片面性等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学前书法教育在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中的价值与功能,所以,需要对学前书法教育价值和实践途径进行全面分析,以促进学前书法教育在今后书法教育中的良性发展。

一、学前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书法教育作为推动书法这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但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并非属于国家教育课程体系必修内容,自然也不是学前教育体系中必要的教育内容,而是一种选择性教育,所以,一般很难引起幼儿园对幼儿书法教育的重视。因为缺乏一定重视,造成对学前书法教育目标同样缺少一定科学界定,致使在学前书法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离学前书法教育根本目标的问题。

(一)学前书法教育方向的相对功利性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有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在开展书法教育活动中既要教授学生一定的书法理论知识与技法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审美价值与情感价值的培养。幼儿在年龄上的优越性,决定了美育在学前书法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目前学前书法教育中,往往更多的是注重书法的技法与理论的训练,以“如何能写好书法”为重点,普遍存在一种功利化教育问题,却忽视了书法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和文化内涵元素,这个问题在教师和家长身上普遍存在。因此,学前书法教育出现的功利化现象,与培养幼儿喜欢书法兴趣,进行书法体验,形成了相悖目的。

(二)学前书法教育方式的相对缺乏

目前,学前书法教育在教材、专业书法教师等方面都比较匮乏,这些都对开展学前书法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已经开展书法教育活动的幼儿园,它们往往因缺少明确的书法教育目标,只能根据幼儿园自身教育发展需要和教师对书法的主观认识,自由确立一定比较单一、片面的教育目标,从而致使学前书法教育目标过于简单。简单的学前书法教育目标,自然也会导致书法教育手段的缺乏。在对幼儿进行书法技能与技巧的教育过程中,因受书法教育目标不明确原因所致,常会出现悖于教育伦理问题,不但不能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也不能实施多元化教育手段,进而影响了对幼儿进行良好艺术熏陶与良好人格培养,也不能依靠书法教育培养幼儿的表现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因此,学前书法存在的教育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对学前书法教育价值与效果的体现。

二、学前书法教育的价值及实践途径

(一)激发幼儿学习书法兴趣,培养幼儿学习书法爱好

个体因需要而产生兴趣,因兴趣而产生学习知识的源动力,兴趣也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热、兴趣越浓厚。幼儿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对学习的专注度和耐心度相对较差,已了解和熟悉的知识、教师会逐渐降低对其的吸引力,极易发生思维转移,这就需要幼儿书法教师在授课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尽可能激发幼儿对书法知识的好奇心,时刻保持幼儿对书法学习的关注和兴趣。

纵观书法的学习过程,临摹是最终进行书法创作的必经之路,在幼儿书法学习上,临摹的重要性也固然如此。但相对于幼儿形象思维占据很大优势的情况下,他们面对比较抽象的书法文字符号,则存在很大的临摹困难。那么,在学前书法教育过程中,就需要幼儿教师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等手段,运用多种形式把抽象的文字符号以动画、图片等趣味性的方式呈现给幼儿,以便增强幼儿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从而进一步让幼儿尝试感悟到书法艺术和我国汉民族那种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励幼儿对书法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抱有一定积极态度。

(二)体现书法教育价值,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力

书法是通过汉字的线条和结构来呈现书写者某种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书法学习本身相对枯燥、抽象的特点与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恰好相反,那么,对于书法教育就要变抽象为具体。根据心理学相关知识验证,3岁以前的幼儿,比较注重形式上的审美要素,并具有相应的敏感度与注意倾向性。学前幼儿往往喜欢绘画,并能显现一定相对稳定的个人特色,这就已经证明,他们对接受形式上的美育具有一定的基础。

如何让幼儿感受到书法所带来的审美感知力?这就需要幼儿书法教师在开展书法教育活动时,要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和帮助,便于幼儿在运笔和审视文字间架结构中,逐渐体会到书法线条在力度、粗细、疏密、曲直和节奏上的变化及字形结构在通过错落、穿插、融合等不同形式处理后所蕴含的文字美韵,以及书写者本身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培养幼儿审美感知力的目的。幼儿教师应当将这样的教育,当作学前书法教育中的一个目标。同时,书法教师要结合汉字的线条、结构、墨色乃至章法的特点,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在声音、色彩和纹理对称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受力。

(三)已开发书法教育价值,培养幼儿创造力和审美表现力

任何艺术的核心都在于一种创造。书法艺术同样需要创造,而这种创造是作用于幼儿自身的一种创造。书法艺术整个书写活动的过程,依赖于书写者手、脑、眼的协调并用。学前幼儿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差的神经抑制力,他们的身体发育,在手部关节上的骨化过程还没有彻底完成,他们手部的肌肉力量比较小,他们的手、脑和眼的协调力也比较差。所以,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根据学前幼儿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书法教育活动。

幼儿教师要侧重引导幼儿对汉字进行整体感知。因为幼儿智力水平不高,他们不能对汉字的象形、表义、表音、部首和偏旁等间架结构和含义进行完整理解,它需要幼儿教师从简单的汉字认知知识入手,从汉字的单个到汉字的组合、从汉字书法练习的不完整到练习的完整,引导幼儿对书法汉字进行初步观察。通过这样的观察,慢慢培养幼儿辨认汉字的内部结构,并在书法练习中,将观察到的悟性,体现在具体的书法练习当中,久而久之,他们就能摸索汉字书法运笔规律。

学前书法教育同样需要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增强对书法艺术颜色的认知力。认知书法颜色,重在认知书写书法的墨色。学前书法教育的价值,其中就包含审美教育,而书法的墨色变化,如对墨色的清、淡、浓、湿与干等墨色的构成,都能体现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这些都容易让幼儿对书法产生一定爱好与兴趣。诚然,在学前书法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可利用幼儿本身对颜色或因情绪、环境而自发产生的感情冲动,自由选择运用自己喜欢的墨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纸张与毛笔的选用,幼儿教师可以向幼儿家长提出选择使用的建议,但还需要交给幼儿,让他们自己选用,只要能在书法练习中,体会汉字的含义,体现学前书法教育价值即可。

(四)通过学前书法教育,向幼儿渗透情感与品德等方面教育

伴随未来社会发展大势,让幼儿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是目前教育当中的四大支柱。当幼儿长大成人以后,需要他们既要拥有丰厚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情感、品德与个性。因此,在学前书法教育当中,需要幼儿教师结合素质教育培养方式在幼儿教育中全面渗透素质、德育和发展的教育理念,把学前书法教育当作培养幼儿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而不是仅仅对幼儿进行相对狭隘的书法教育,而是通过学前书法教育,既要培养幼儿的书法知识和技能,又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品德,体现学前书法教育价值。

总之,书法本身就是能够展现个人思想与情感的一种有趣的艺术形式。通过学前书法教育,培养幼儿基本的书法知识与技能,并以练习书法为载体,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与高尚品德的熏陶,理解书法蕴含的审美价值,体会书法汉字的丰富内涵,感知我国的传统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熊沛军.幼兒书法教育的应然目标[J].学前教育研究, 2010(5).

[2]李令.学前书法教育的价值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书法,2017(6).

[3]郑爱清.书法教育的价值及其幼儿培养的功能分析[J].中华少年,2019(8).

[4]毛琼.论述书法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价值[J].才智, 2019(10).

[5]孟凡蕾.楷书育人价值定位与育人路径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4).

[6]刘胜民.浅议书法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价值[J].教育现代化,2017(6).

编辑 张 慧

作者:冯臻

幼儿艺术审美激励教育理念论文 篇3:

打造“和美教育”的童真世界

谈起“蓝天碧海,红瓦绿树”,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山东青岛。青岛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它以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给每一个来过青岛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近代新兴城市,青岛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灿烂文化。

在西临胶州湾、东靠崂山区、北接李沧区、南连市南区的市北区,坐落着一所创建于2000年的幼儿园,她有着“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她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以人发展为本,办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的宗旨,以“让孩子自己学会成长”为目标,充分挖掘幼儿园以美立园、以美施教、以美育人,创名园、树名师、育全才的教育理念,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园特色的美育文化品牌。而她就是——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第五教工幼儿园。

倾注爱心,打造“美育”童真世界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我国古代对此就有精辟的论述。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感染作用。又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又说明培养人才要重视环境的选择,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认为,环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说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事物或不可替代的。

温馨和美的环境是幼儿园隐形的课程。在第五教工幼儿园里,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散发着美的气息,每一面墙壁都能成为吸引孩子们的新奇世界,每一处空间都成为孩子们的童真世界。

园所布置凸显创意 第五教工幼儿园的教师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意思维,把楼梯间布置成了适合幼儿放松心灵、互相交流的温馨乐园。他们利用幼儿园内的绿色长廊、门厅设置了亲子阅读吧和幼儿阅读区,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处阅读,家长们也可以和孩子坐在长椅上度过一段温馨又和美的亲子阅读时光;走廊内,在幼儿美术作品栏的上方,是他们精心布置的“世界名画欣赏”“美术名家”和幼儿的作品,幼儿的作品和“美术名家”的作品相映成趣,既是艺术熏陶,又是艺术启迪……在这样唯美的环境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提升了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环境也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拓宽了道路。

温馨提示陪伴幼儿成长 为了能够在园所的日常生活中呵护幼儿,保证他们能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该园在上下楼梯的墙壁上,挂上了可爱的卡通造型的文明礼仪小标语、小提示。如:盥洗室里的小脚印提醒孩子不推不挤,互相谦让;饮水机上的小标志告诉孩子接水的时候杯子放在哪里最合适;操作区里的一一对应的图片告诉孩子玩完玩具要放回原处……

精细到位,培养良好习惯 苏联教育家马卡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中,通过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良好习惯。基于此,第五教工幼儿园还在物品摆放、人员管理上做到精细到位。如:消毒物品、洗涤物品、教师用品、幼儿盥洗用品、加餐用品、消毒记录等都有统一的摆放要求、摆放地方、摆放格式、摆放标志,从细小之处入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因此可以说,创设良好的园所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只有将这一思想落实到幼儿园环境的每一个细节之处时,才能表达出教师对儿童的呵护和关爱。

播撒阳光,构建“美育”园本课程

人们常说“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是今后时代所需要的。教育不仅仅是给予孩子渊博的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美育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具备使幼儿认识深化、道德感化、情感净化、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诸多功能,在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显示出独特的作用。

为此,第五教工幼儿园以“美育”为园本课程的建构点、内容选择的立足点、组织实施的切入点、课程评价的始点与终点,在课程建设中注重把培养幼儿“自信、自立、自爱、懂得合作、分享、感恩”的品质作为首要培养任务,把“遵守社会规则和公共道德、爱家乡、爱祖国、热爱阅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作为首要培养内容,从而达到“以美促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以课题研究促进课程实施 为了促进“美育”园本课程的顺利实施,第五教工幼儿园把一日活动研究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力求以常规立园、以科研兴园、以特色强园。

首先,第五教工幼儿园在全园开展了书香阅读模式和内容的研究实践,还在家长和孩子中广泛开展“书香满家园,诗意驻童年”的活动。在阅读课题的引领下,幼儿园结合布局,将小房间创设为“亲子阅览小屋”、将走廊以及走廊拐角处创设为“图书阅览角”,家长不仅可以到园内办理借阅,还可以随时与幼儿在休闲吧、阅览角阅读,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和亲子之乐。

同时,为了深入书香阅读模式,第五教工幼儿园还在班级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中班开展的“图书漂流”活动,在家长的支持下孩子们自发收集图书,自己推选图书管理员;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了图书管理制度和借阅制度,家长们还帮助孩子在图书内设置了“看书感言小便签”,当这本书漂流到下一个孩子手中时,他不但有了对这本书的看法还会留意前几个小同伴的想法,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隐性交流机会。另外,小班的“宝贝书友会”也吸引了很多家长的参与,他们热情高涨地来到幼儿园陪孩子阅读绘本、表演童话剧,为孩子们的早期阅读习惯培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科研课题的带动下,第五教工幼儿园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成果显著,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青岛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成为市北区唯一一家幼儿园省级示范校。

其次,国家课题《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也在影响第五教工幼儿园的园所文化建设和课程内涵。在课题的实施中,他们在不断梳理幼儿园历史、理性思考幼儿园定位和发展的基础上,丰富了“以美育人”课程方案的内容和实施途径,不但丰满了“和美”的园所文化品牌,深化了园所文化内涵,提升了园所文化品质,还形成了《五幼文明礼仪课程方案》和《五幼文明礼仪课程方案评价细则》等一系列文化名片。

以细节研究促课程实施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幼儿园来说,大到园所管理,小到任何一项游戏、一个活动,都离不开细节。基于这样的思考,第五教工幼儿园提出“把一日活动当课上”的观念,把对教学活动的重视转移到对幼儿园所有活动上,同时注重创设适宜游戏情结,在细小环节上下功夫,让一日活动更加流畅自然,细微之处见教育。如:把常规的点名环节转变成点名活动,使点名活动不仅成为承载课程目标的渠道,还具有游戏化、生活化的特点,成为幼儿喜欢的活动。在《奇妙的瓶子》主题活动中,一位教师设计的点名游戏分别为“我知道××瓶”“听教师敲击瓶子的声音,猜瓶子的材质”“瓶子可以按××分类”等,激发了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增强了育人效果。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研究一日活动时提出“生活环节游戏化”的理念,在一日生活各环节衔接中创设游戏化情景,以童谣、律动、口齿游戏、手指操等引领穿插……这些设计巧妙的细小环节都承载着课程目标,体现着一日活动即课程的理念,切切实实地提升了园所美育工作质量。孩子们在这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程中体会着开心,品味着成长。

以推进幼儿情感发展促园本课程 幼儿期是情感智慧培养的重要时期,与其他心理过程相比,幼儿期情感发展相对较快,作用也较大。心理学家戈尔曼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3-6岁正是幼儿品质、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发展和人格塑造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在深入研究“美育”课程内涵的过程中,第五教工幼儿园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修整教育行为,在课程实施中开展了一系列的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的活动,如:玉树地震时组织的“大爱无疆”义卖活动、帮助岛城最小饺子工盛如锦同学的“真情无限”义卖活动、为贵州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组织的“情牵万里”“小手拉小手”“共同的微笑”等义卖义捐活动。这些活动都很好地诠释了园所“以美育人”的课程理念内涵。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不但提升了自身品质,还用自己的爱心点燃希望,用行动播撒阳光!

润赏学协,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幼儿教师肩负着儿童启蒙教育的重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像镜子一样被幼儿模仿和反射,其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素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由职业道德、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因此,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园所发展的根本。

润——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顺利进行教育工作的保证。第五教工幼儿园借助“文明礼仪课题”研究和社会公益活动、师德演讲、“道德讲堂”等活动,以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浸润教师心灵,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如:利用“道德讲堂”宣讲师德故事、教育梦想;借助课题研究修订了幼儿园的《教师文明礼仪手册》,并在课题研究中领悟文明礼仪的精髓,塑造高尚精神世界。不仅如此,该园还经常组织教师为青岛福利院儿童献爱心、送温暖,组织教师到贵州省的贫困县送教、支教和进行教师培训,并为那里的儿童捐款捐物……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赏——激发向上的专业自信 教师也渴望获得尊重和认同,因此,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第五教工幼儿园以“赏识”为切入点,提倡“人人都有闪光点”“让每一位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教师的专业自信。如:该园为年轻教师提供“舞台”,展示他们的特长;为突出教学贡献的教师开通交流平台,共享教学经验……还通过评选“最具风采教师”“突出贡献教师”“教师新秀”“师德先进”“辛勤园丁”等奖项,发现每位教师的闪光点,让教师不断获得专业自信。

学——强化夯实专业知识 为了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第五教工幼儿园积极营造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通过园本培训、分层培训、全员培训、走出去等方法,开阔教师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园所还积极推进“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的阅读工程,在幼儿园开展读书活动,让老师们在品味书香中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知识,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协——提升碰撞专业智慧 团队协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专业智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与途径。第五教工幼儿园结合本园教师专业结构特点开展了集智备课和课题研究活动。例如集智备课:采取了级部集智和领域集智两种形式,结合课程实施情况,间周进行级部集智备课,经过个人备课——集体讨论——调整方案——个人上课——集体反思总结——形成最终智慧成果,这样的集智备课流程无论对老师个人成长还是级部团队的教研能力提高,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润、赏、学、协”,第五教工幼儿园的教师们不但积累了较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养成了“善思、善行”的习惯,还成了“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师,以儿童为友”的教育理念的忠诚践行者。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们在工作中获得了幸福感,形成主动学习、善于领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融合理念,挖掘家长社区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幼儿园的教育更加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只有家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得孩子的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正确的、有效的发展。

制度保障,统一认识 只有家庭和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反之,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甚至起到反作用。近几年来,第五教工幼儿园通过制度修订、五年发展规划的调整,重新调整家园社区工作制度和工作理念,为家长建立了更多的表达真实声音的适宜平台,如:家长信箱、家长留言台、家委会等,为家长提供了一个传递信息、欣赏交流的平台,家长们参与幼儿园管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好爸爸爱心志愿团”拓展课程资源的新途径 “好爸爸爱心志愿团”在第五教工幼儿园已经成立了四年,如今志愿团活动内容已经成为园本课程建设的一部分。目前,该园已经把园本课程的10%作为“好爸爸爱心志愿团”的活动内容,并以主题的形式制定出了课程方案,如:以亲子阅读和故事会为主的《我听爸爸讲故事》,以民间游戏和户外运动为主的《爸爸教我玩游戏》等的课程内容,目标具体、形式多样,有机地和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工作进行了整合,为第五教工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充满爱心和创意的活动,让父爱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发挥着特殊的教育作用,让父亲将本身所具有的男性特点融入亲子交往中,让父亲所固有的男性特征(如坚毅、果断、独立性、进取性等)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也大大弥补和改善了当前孩子“父亲教育缺失”的现象。

与社区环境相融、相谐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区强大而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增加了教育自身发展的活力,使教育逐步走向开放与灵活,既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又促进了幼儿多元化发展。

在第五教工幼儿园周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他们提出了“走出小课堂,迈向大自然”的口号,并把“对幼儿园社区资源的利用”确定为家园社区工作研究的重点。该园把教育的小课堂搬到大自然、社区中去:春天的社区繁花似锦、草长莺飞,孩子们踏青赏樱、摘草莓吃樱桃;秋天的社区色彩斑斓、层林尽染,孩子们爬山赏秋、挖地瓜拔萝卜……社区的广场是开展户外游戏的地方,社区的花园是写生画画的场所,银行、超市、居委会、养老院、福利院、残障儿童中心……都变成了孩子的社会大课堂。

在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第五教工幼儿园最大限度地把幼儿园的文化建设、课程理念、教师发展和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热情相融合,让孩子们成为“美育”教育的受益者,给孩子成长的足迹铺一条五彩的路,让快乐幸福的童年回忆陪伴孩子终生!

作者:贾雯茹

上一篇:信息时代下城市规划设计论文下一篇:职业素养礼仪教育幼儿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