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审美思想动画艺术论文

2022-04-24

[摘要]艺术衍生品是从原创艺术品中派生出来的类工艺品,源于艺术原作却又区别于原作,是具有艺术家个人艺术符号的一种实用性产品。影响艺术衍生品产生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审美经济、艺术价值与平民化的价格、波普艺术等。艺术衍生品主要包括原创艺术复制品、艺术家衍生产品、品牌艺术定制产品、影音艺术衍生品、动漫艺术衍生品等类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传统审美思想动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审美思想动画艺术论文 篇1:

艺术批评视角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摘 要】音乐鉴赏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实践和文化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依据艺术批评的写作方法、角度和标准为音乐鉴赏提供正确的途径和思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音乐鉴赏方法,不断提高音乐鉴赏水平和实践水平,最终实现情感认同和文化理解。

【关键词】艺术批评;音乐鉴赏;美学

【作者简介】路鸣,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随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核心素养进入广大教师的视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接受性欣赏”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很难摆脱固定的思维方式。在音乐课中,如何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有效实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艺术学理论的角度上看,鉴赏与批评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活动,因此研究者试图从艺术批评角度探索音乐鉴赏课的新思路。

一、艺术批评与音乐鉴赏的关系

艺术批评作为一个专门的艺术术语,源于西方。“批评”一词在英语中是“criticism”,在法语中是“critiquer”,二者源于希腊语“kritikos”,都含有判断、裁判、论定的意思。艺术批评是指在一定美学原则和艺术理论的指导下,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思潮、艺术流派及艺术批评本身进行的科学分析和评价[1]。艺术批评作为艺术理论、艺术实践与艺术鉴赏之间的桥梁,是提高大众音乐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艺术批评并没有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很多人认为艺术批评是艺术家的事情,与大众的“音乐生活”无关。

事实上,艺术批评的主体可以是艺术家、评论家,也可以是普通大众,如人们听到音乐时会表达喜欢或不喜欢。大众的鉴赏活动是艺术批评的前提,艺术批评又可以帮助大众理解、鉴赏艺术作品。大众以审美为目的进行艺术欣赏,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作品进行主观审美判断,实现音乐鉴赏活动;若进一步做出深度分析与价值判断,则实现艺术批评。艺术批评离不开鉴赏活动,是大众进行艺术体验的升华。

二、鉴赏模块教学中艺术批评的意义

(一)转变传统音乐鉴赏教学观念

艺术批评可以为高中音乐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探索音乐教育的新理论。运用艺术批评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与成果,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背后的人文价值与意义,同时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和学生展示的平台,使学生逐步了解音乐元素,提炼出标志性的音乐语汇,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这为高中音乐教师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角度。

(二)建立以审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不断历练而成的。学生从孩童时期便开始接触音乐,且随着个人成长经历会从艺术作品中获得不同的享受和启迪。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艺术批评进行审美判断,使学生逐步了解并接受更难以理解的音乐作品,欣赏以前并不喜欢的艺术作品,并用全新的目光重新认识以前喜欢的音乐,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

三、音乐鉴赏课堂中的艺术批评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运用艺术批评强调通过科学的方式认识音乐作品,做出个人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通过音乐鉴赏课,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听、思考、认识音乐作品,进而能够对现当代的音乐作品做出合理的判断。

(一)音乐鉴赏中的艺术批评理论

艺术批评为音乐鉴赏课堂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艺术批评在形式上具有描述、分析、解释和判断四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后一个要素总是依赖于前一个要素,但在实际的批评活动中,这些要素可以相互穿插进行。第一要素是描述,指教师尽可能给出作品中的各种细节,其对象既可以是艺术特性,也可以是审美特性。在课堂上,教师经常让学生感受所听作品的情绪、辨析音乐形式,这些都是运用艺术批评中的描述要素。第二要素是分析,就音乐来说,是指会分析音乐要素,例如节奏速度。学生能够将音乐要素与自己所感受到的情绪进行联系,产生对于音乐形式美的认识。第三要素是解释,艺术批评的目的不只是提供关于作品的感觉经验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提供关于作品意义的解释。例如探讨音乐作品的社会意义实际是探讨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够将严肃、沉重、繁琐的社会理性转化为鲜活感人、悦耳的艺术感性形式。当作品表达社会教化、情感疏导、审美教育等社会价值时,教师就可以有机地将其融汇到音乐实践行为中,使学生在音乐美的愉悦中获得人格的升华和情操的陶冶[2]。第四要素是判断或评价。艺术批评不仅要进行关于音乐文本的描述,阐释作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作品的价值评判。

那么,如何看待音乐作品的价值?艺术批评的标准提供了从美学与历史两方面的角度去把握作品。美学标准是要评判作品所要达到的审美高度和价值,例如艺术价值、情感表达的完善程度、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运用的娴熟程度等。历史标准即分析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例如作品对于政治社会稳定所产生的意义,作品对于人格的改造是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等。

同时,艺术批评也为教师提供了多元方法探索音乐作品的价值。有艺术家个人、艺术群体、艺术时代、艺术地域民族风格层面,有文化思想、意识形态、艺术观念、伦理道德层面,有公共空间社会学层面,有跨文化中西方视野等层面。教师可以从不同层面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探究。由此可见,艺术批评为音乐鉴赏课提供了较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指导。

(二)运用艺术批评的课堂教学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学过程或环节已经运用了艺术批评的相关内容。

1注重学生听觉感受

在音乐鉴赏课中,“听”是感知作品的主要方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社会环境、艺术素养、个人经历导致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从艺术接受的观点看,听者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作品的价值最终由听者完成。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人听觉感受的表达,引导学生独立地将听后感受进行主观表达,例如音樂基本情绪、情感氛围、调式色彩、美学效果(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引发了什么样的联想等。

2进行具体的音乐本体分析

教师要进一步对其内容进行理性把握,如音乐中主要的表现手段、发展手法,选择最能影响听觉效果或最为典型的元素进行理性分析,探讨作品的风格体裁特征。例如巴洛克音乐,其复调和声中多声部的连贯、力度的阶梯式变化、每一部分对速度的严格要求,使巴洛克音乐成为有序的典范。这一过程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典型元素的掌握,逐渐了解整首作品乃至一个时代的风格特点。

3进行音乐作品的意义阐释

艺术批评的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从美学与历史两个角度把握作品的意义。在课堂中,基于美学标准,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音乐音响的审美特征,认识作品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所达到的审美价值。例如从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热情交响曲》到新维也纳乐派的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这期间改进了乐器的精准度、扩大了乐器的音强范围、挖掘了乐器新颖的音色,音乐的表现力逐渐增强。在《五首管弦乐曲》中长号刺耳的声音,加弱音器的圆号,使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变化和对比。由此,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的音响要素与组织形式探讨音乐的审美。

基于历史的标准,教师首先应注重与学生探讨作品创作时特定的社会人伦教化背景、民族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政治经济等要素对作品的影响。其次,探讨艺术家的个性、经历和思想对作品的影响。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是俄罗斯的苦难引发了音乐家伤感的情感所创作出来的。人民的苦难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作品是社会现象引发音乐家对社会的一种感受。

4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

艺术批评以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反应和探求作品内在含义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客观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开始意识到音乐作品中的精神魅力,并受到启发与激励,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以新的方式理解、创作作品。这是一个持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相信、依赖自己的直觉和能力,同时又要求教师具有音乐的敏感性、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例如在讲授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一课时,就德彪西与印象主义音乐的表现精神,教师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艺术作品,敢于发表个人对作品的意见,同时对他人不同的观点坦诚发表不同的看法,由此营造一个自由的课堂讨论环境。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作品的价值,最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小论文、排演小型音乐会、为动画配音乐和小组合作演讲等形式,形成并总结学生自己的主观认识,实现对作品价值的深度挖掘。

四、结语

对于作为欣赏者的学生而言,教师引导其进行艺术批评的过程实际就是音乐鉴赏的实践过程。教师运用艺术批评的原理可以更好地对作曲家、表演家的意图进行补充和发挥,架起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桥梁,将学生真正带入审美情境之中,体验艺术,增强内心感受,正确认识作品,进而做出恰当判断,实现文化理解,最终让学生成为鉴赏实践的主体。

参考文献:

[1]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明言.音乐价值的由来及其本質[J].音乐艺术,2012(3):17-24.

作者:路鸣

传统审美思想动画艺术论文 篇2:

论艺术衍生品的特征与价值

[摘要]艺术衍生品是从原创艺术品中派生出来的类工艺品,源于艺术原作却又区别于原作,是具有艺术家个人艺术符号的一种实用性产品。影响艺术衍生品产生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审美经济、艺术价值与平民化的价格、波普艺术等。艺术衍生品主要包括原创艺术复制品、艺术家衍生产品、品牌艺术定制产品、影音艺术衍生品、动漫艺术衍生品等类型。艺术衍生品具有经济性、传播性、大众性、审美性等特征。艺术衍生品能促进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使艺术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艺术元素,满足大众对精神享受的需要。发展艺术衍生品市场,对推动艺术消费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艺术从业者应积极投身艺术衍生品创作,推动艺术衍生品产业的发展,为大众的生活增添艺术气息。

[关键词]艺术衍生品;波普艺术;审美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消费,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上的享受与审美,艺术消费也日渐融入人们日常的生活消费中。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消费主义正在不断蔓延的时代,消费主义以品牌为标志、以时尚为符号,将人们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消费循环之中[1]。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上充斥着由可消费的物质与非物质转换成的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艺术衍生品也于此时应运而生。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很注重礼节,出门到异地时,不论是出差还是旅游,为了表达亲情或友情,人们都喜欢为亲友买一些纪念品作为礼物。而在纪念品中最常见的是一些印有名画的明信片、书签或扇子之类的艺术衍生品。通俗地来说,艺术衍生品是由艺术品衍生而来的商品,相较于普通的商品而言,它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类消费品。

艺术衍生品的大众化,推动了艺术走向大众,使艺术不再局限于博物馆、美术馆,不再停留在墙上、展柜里,不再止步于收藏、传承的功能。本文拟基于对艺术衍生品的概念、产生条件、类型与特征的分析,结合国内外艺术衍生品市场中的案例,探讨艺术衍生品在当代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及价值。

一、 艺术衍生品产生的条件

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看似与普通物质生活关联性不太大的艺术也愈来愈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也日益需要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日常生活用品。艺术衍生品是指从原创艺术品中派生出来的类工艺品,它源于艺术品原作却又区别于原作,是具有艺术家个人艺术符号的一种实用性产品。艺术衍生品一般由艺术家本人开发或授权他人生产,将艺术作品转化为大众有能力消费的平民化艺术商品。

面对艺术,普通大众似乎总感到望而却步,认为艺术是一种无法带回家的精神奢侈品,而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艺术衍生品将艺术与寻常百姓联系起来,从这种意义上说,艺术衍生品也可称为“买得起的艺术品”。艺术衍生品就像是一座桥梁,将原先在人们意识中遥不可及的艺术与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连接起来,它把艺术的精神价值和可实用性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也打开了大众消费的一扇新大门,不仅传播了艺术本身,也赋予了艺术更多方面的价值[2]。

艺术衍生品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会相应地开始寻求精神上的需求,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对艺术这个可利用因素产生了莫大的兴趣,艺术衍生品遂得以产生。

2.审美经济的发展

人们看到美的事物都会引起大脑本能的反应,人追求审美性和多样性的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艺术衍生品将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结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认为,自1950年代起,以满足人类基本物质需求为主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以挖掘人的欲望为主的审美经济,出现了超越人类基本生理欲望的审美价值[3]。审美价值被称为升级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的第三种价值。随着审美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无个性的工艺品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艺术衍生品发展时代的到来是历史的必然。艺术衍生品以其特有的艺术与文化魅力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与此同时也推动了艺术的大众化发展。

3.艺术价值与平民化的价格

在博物馆、美术馆中陈列的艺术作品毕竟是难以带回家欣赏的,市场上拍卖的上百万元价位的艺术品也不是人人都能购买得起的。因此,顺应大众对艺术的需求,艺术衍生品的出现可谓是双赢:一方面满足了大众的艺术需要,另一方面也创造了收益。正是所谓“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艺术衍生品将艺术中的昂贵与不可估价部分剥离出去了,以平民化的价格将艺术品演变成大众能消费得起的艺术制品。

4.波普艺术的影响

1950年代初期萌发于英国、后盛于美国的波普艺术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被称为新写实主义。波普艺术是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艺术家们将一些司空见惯的图像与物品纳入到艺术领域,用这样的方式再现社会的文明,从而反思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波普艺术的出现使艺术变得更为生活化、大众化,也促进了艺术的跨领域结合与创作,使艺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为艺术衍生品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们对于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接受,影响了人们对艺术衍生品这一平民化艺术产品的接受。[4]

二、艺术衍生品的类型

艺术衍生品从不同角度可以作不同的划分。从创作生产方式的角度,艺术衍生品可分为原创艺术复制品、艺术家衍生产品、品牌艺术定制产品、设计创意产品;从艺术种类的角度,艺术衍生品可分为绘画艺术衍生品、影音艺术衍生品、动漫艺术衍生品等。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发展较为成熟的艺术衍生品。

1.原创艺术复制品

原创艺术复制品是通过原作授权的方式生产出来的,通常是将艺术家的作品以复制复刻的方式制作成限量版的艺术衍生品。例如,国内外一些知名艺术家的限量复制版画、雕塑,王羲之的《兰亭序》的故宫原版复制品,一些当代插画家、漫画家在举办个人展览时出售的限量复制原画等。2013年荷兰梵高博物馆参照原作真迹,运用浮雕体层摄影术,结合3D扫描和高解析度印刷,制作3D打印版梵高画作,第一批3D复制画选择了梵高最著名的5幅作品,分别是:《向日葵》(1889)(见图1)、《雷雨云下的麦田》(1890)、《盛开的杏树》(1890)、《丰收》(1888)和《克里希的大道》(1887)。梵高博物馆的馆长吕格尔说,每幅复制品售价2.5万欧元且均带有编号,每款限量260幅,而潜在消费对象为高档消费场所,或作为艺术教育用途。[5]

2.艺术家衍生产品

艺术家衍生产品是通过产品授权使用的方式,把艺术原作延伸至各种类型的产品,大到主题公园、主题商店、咖啡厅一类的人文产品,小到生活用品、纪念品、服装等。香港、澳门地区或国外,经常会举办某个艺术家的个人展,其中常有一个角落或者柜台是留给他的作品的衍生品的,这些艺术衍生品通常为装饰衍生品,比如带有艺术家或者其作品符号的挂件(见图2)、明信片(见图3)等。艺术家衍生

图1梵高博物馆3D复制画《向日葵》

产品有利于扩大艺术家的知名度,并且在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过程中,对于原作有计划、有质量地授权复制和再设计,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赝品和山寨市场予以打压[6]。

3.品牌艺术定制产品

这类艺术衍生品通常是带有装饰性质的,形式上多为一些时尚用品,而在创作方式上多采用艺术家或品牌的标志性元素来进行再设计、再生产。艺术家与品牌合作能极大地提高产品吸引力,例如,日本著名艺术家草间弥生曾与兰蔻合作过限量版彩妆礼盒和限量版兰蔻Juicy Tube唇蜜。这种合作,对于品牌来说,能为商品开拓更大的消费市场;而对于艺术家来说,则可为自己与自己的艺术走向大众提供良机。

另外,品牌艺术定制产品也是由电影、动画或者漫画原作与一些品牌合作而产生的一类艺术衍生品,它可能是影视中的服饰,也可能是带有原作符号的再设计衍生品(见图4),与艺术家和品牌合作一样,这种合作通常是双赢的,既提升了双方的知名度,也给彼此都带来较好的收益,是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4.影音艺术衍生品

影音艺术衍生品包含电影衍生品和音乐衍生品两种,它们源于电影、音乐艺术,在电影结束放映、音乐会结束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继续为电影和音乐原作带来效益。电影衍生品包括各类纪念品、邮票、服饰甚至是主题公园等。在美国,有些影音艺术衍生品的收益甚至占电影总收入的70%[7]。《哈利·波特》是一部风靡全球的小说电影化作品,这部作品的衍生品不仅有剧中人物的服装、魔法学院的校服、徽章和道具魔杖,甚至还有相关的主题公园。最常见的音乐衍生品包括音像制品CD和DVD,以及海报等,而一些有创意的音乐衍生品通常会根据音乐本身的内容延伸至视觉设计。国内外的一些音乐人在举办音乐演唱会时会出售一些官方授权的衍生品,如演唱会限定款的T恤、毛巾、挂件(见图5)、首饰等。

5.动漫艺术衍生品

动漫艺术衍生品是一种具有情感和美学特征的艺术符号,也是具有造型特征的现代产品,相较上述几种艺术衍生品,其发展较为成熟。这类衍生品最常见的形式是将原作中的人物形象或是场景进行提取或再设计:有的从平面转为立体物件,如手办模型、黏土人、首饰品和挂件(见图6)等;有的是直接用在具体实物中,如海报、笔记本等印刷品。

动漫艺术衍生品在美国和日本发展较好。美国的迪士尼公司旗下有许多动画作品都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狮子王》的票房成绩是78亿美元,而其衍生品收入高达20亿美元[8];随着动画电影《冰雪奇缘》的热映,迪士尼与新浪微博还合作推出了“冰雪奇缘”的微博付费模版。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产业的代表,是日本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9]。日本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漫画产业和动画产业的总和,2009 年日本动漫衍生产品销售额达1 兆5 770 亿日元[10]。据统计,《口袋妖怪》系列电影仅前三部,在全世界45 个国家放映的票房收入近4 亿美元。而将其各类衍生商品统计在内,《口袋妖怪》在全世界的销售额高达300 亿美元以

上,超过《星球大战》和《哈利·波特》[11]。在动漫产业中,衍生品既可作为观众收藏用物品,同时也可作为原创方宣传用物品。

三、艺术衍生品的特征

衍生品,说到底是衍生于原作的作品,故而在特征上有取自原作之处,但既为衍生品,它必然也有区别于原作之处。在很大程度上,艺术衍生品弥补了大众对高昂的艺术原作和艺术品望而却步的缺憾。具体来讲,艺术衍生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经济性

艺术,不一定是奢侈的。原作艺术品和艺术衍生品只不过是艺术传播的两个不同途径,并不会因为价格的差异就有高低贵贱之分[12]。原作艺术品往往价格高昂,而艺术衍生品与原作相比,在价格定

图2大友克洋2012个人展衍生品——徽章

位上往往要低于原作,毕竟艺术衍生品是走平民路线的量产。在市场运行方面,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研究成本相较原作而言要低很多,其所带来的回报和带动艺术市场消费的潜力是巨大的。

2.传播性

艺术衍生品通过艺术原作的授权而生产,通常在主题内容或者形式上与艺术原作有关联,有的直接套用原作图案,有的将原作抽象出主体部分进行再设计,还有的对原作中场景或人物进行夸张设计。由于与原作密切关联,艺术衍生品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更好的传播性,许多原作也正是靠艺术衍生品来推广和宣传自己的。目前,我国艺术市场的活跃度并不亚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国内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价位飙升得也很快;而大众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品的认知却很有限,甚至可以说知之甚少,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不大,这与我国艺术衍生品行业发展缓慢有关。日本的村上隆、奈良美智、草间弥生,甚至一批批新的从业人员之所以在世界舞台上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与日本艺术衍生品行业的繁荣发展有着相当大的联系。艺术衍生品为艺术原作传播了艺术文化,可谓是连接艺术与大众的新媒介[13]。

图3大友克洋个人展明信片

图4《美少女战士》20周年纪念与Spinns合作出品的T恤、背包

图5MSWL2014演唱会限定挂件、杂物小包、护腕

图6迪士尼《冰雪奇缘》的衍生玩具、小口金包

3.大众性

从艺术层面看,艺术衍生品是艺术的再创作、再发展,且相较于艺术原作而言更具有大众性,通常情况是大批量生产或是限定量产的。在形式上,艺术原作强调独创性,强调只此一件,而艺术衍生品则在授权允许的条件下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更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艺术衍生品是所有人的盛筵”[12]。

艺术衍生品是可以带回家的艺术。与复制品相比,艺术衍生品是附加了艺术价值的更为吸引人的日用品,过去在人们的意识里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现如今我们需要让艺术亲近生活、融于生活。艺术衍生品中的日用品形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商品的“差异的符号性”,日本学者星野克美在《符号社会的消费》一书中指出,“在设计上追求差异化:同类型商品在形态或外观上制造的差异性”[14]。因为与普通的日用物件相比,日用物件形式的艺术衍生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价值。台北故宫曾在2013年推出了一款名为“朕知道了”的创意胶带(见图7),一时间红遍网络,人们争相求购。据统计,台北故宫2012年在艺术衍生品上收入高达4.8亿新台币,是其一大稳定的利润来源。[15]

4.审美性

艺术衍生品在作为商品的同时,延伸了原作的审美性,其包含了原作作者及设计师的思想和理念,有着将原作艺术的审美性延伸至生活中的性质。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可以使人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方式享受着艺术所带来的审美情趣,因为作为一个具有实用性的商品,艺术衍生品不但实用而且兼具了审美性,甚至还有着纪念和收藏价值。

四、艺术衍生品的价值

艺术衍生品虽不同于原作,但也同样具有收藏价值,而且相较于同类物品而言,艺术衍生品因其特殊性有较大升值空间,比如限量版、复制原作。而与艺术原作相比,部分艺术衍生品与生活日用品的结合则又附加了实用价值,能够让人在使用的同时享受艺术。

通常来讲,艺术的审美价值是无限的,带给人的精神价值也是无法衡量的,而艺术衍生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具有商业价值和实用价值。艺术衍生品作为艺术与商品的结合体,既满足了市场对商业价值的需要,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对审美与欣赏的需求,虽然在从艺术发展到艺术衍生品的过程中会使得艺术价值有所损失,但其保留的艺术价值会持续下去[16]。艺术的量产也并不代表着原作的唯一性会有所损失,反而正是因为有了量产的艺术衍生品而让更多的大众对唯一的原作有了欣赏和理解的可能性。

艺术衍生品把艺术与消费市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经济和人文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艺术衍生品的出现及其发展为艺术的发展和普及开辟了新的方向,为文化创意产业增添了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延伸了艺术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为艺术产业注入了新的血液。

对于消费者而言,形式与种类多样的艺术衍生品,将艺术原作通过各种载体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得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欣赏艺术,将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结合起来。艺术衍生品将艺术从小众带到了大众,弥补了艺术市场中因原作价格高而出现的空白,让艺术走向平民,使得艺术不再是“高于生活”而是“融于生活”,满足了人们提高自我艺术修养和艺术消费的心理,为大众生活带来艺术气息的同时也为市场增添了艺术气息。

对于原作而言,艺术衍生品可以提高艺术家和原作的知名度,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原作有着延伸价值的意义。对于与原作进行合作的品牌来说,艺术衍生品提升了品牌形象与审美内涵,丰富了品牌的审美性和文化性。

对于艺术产业而言,艺术衍生品对于艺术的推广和宣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一些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山寨产业也起到了一定的打压作用。艺术衍生品的规范化发展就意味着艺术文化市

场的规范化发展,从这一点上看,艺术衍生品是值得推广的。艺术衍生品加强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了大众艺术消费的积极性,扩大了艺术的影响力,带动了艺术经济的发展,延长了艺术产业链,促进了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7台北故宫2013年“朕知道了”创意胶带

五、结语

艺术衍生品是从原创艺术品中派生出来的类工艺品,它们源于艺术原作却又区别于原作,是具有艺术家个人艺术符号的一种实用性产品。艺术衍生品不只是艺术与商业的简单叠加,而是将艺术品所蕴含的独特艺术精神通过商业营销方式来加以传播普及[17]。艺术衍生品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投资价值。艺术衍生品是对原作艺术价值的进一步发掘,能促进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艺术衍生品带来的消费应归属于文化精神层面的消费,比单纯的物质消费更具有未来性价值,其中所蕴含的商业价值及艺术影响力是巨大的,并且构成了艺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形态[6]。“艺术化生存,时尚化生存”,艺术衍生品所带来的这种审美理念正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2]。

艺术衍生品是艺术走向生活、走向大众的一步,为生活增添了艺术元素,满足了大众对精神享受的需要,它促使艺术走向市场。当前,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又占据着核心地位,发展艺术衍生品市场对推动艺术消费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艺术从业者应积极投身于艺术衍生品的创作,推动艺术衍生品产业的发展,为大众的生活增添艺术气息。

[参考文献]

[1]

邹陆林.中国消费时代的到来[J].改革与开放,2010(6):72.

[2]白皛.浅析艺术市场中艺术衍生品的产业化运作[J].大众文艺,2012(10):284.

[3]赵小波.欧洲动漫节的审美价值与地点重构——审美经济、空间经济视角下的一种全景式考察[J].中国传媒报告,2010(3):45.

[4]王路静.关于消费时代中艺术衍生品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5]大公报.梵高3D复制画盛惠25万[N].大公报,2013-09-15(10).

[6]刘丽.动漫衍生产业发展模式初探[J].大众文艺,2012(10):283.

[7]韩维宇.电影衍生品:银幕背后一座隐藏的钻石矿[N].大连日报,2011-09-02(19).

[8]白炜,王娟.中国动漫衍生品:有亮点求突破[N].中国文化报,2012-02-22(05).

[9]龚娜.日本发展动漫产业的战略与措施[J].东北亚学刊,2014(2):15.

[10][日]电通总研.情报媒体白皮书2011[M].东京:钻石社,2011:58.

[11]胡越,储静伟,沈靓.东京:“酷日本”3 年前升为国策,动漫游戏电影形成产业链[N].东方早报,2013-06-05(10).

[12]孙冰.“小众”艺术的“大众”路线今天,你消费“艺术”了吗?[J].中国经济周刊,2010(3):58.

[13]吴东弓.关于艺术衍生品的文化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98.

[14][日]星野克美.符号社会的消费[M].黄恒正,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22-23.

[15]沈霓.相互的附加价值[J].市场周刊:艺术财经,2013(10):158.

[16]田川流.论艺术品与艺术商品的价值[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49.

[17]蔡萌,苏丹丹.中国艺术衍生品市场:机遇与挑战[N].中国文化报,2012-02-13(05).

作者:李昀蔚

传统审美思想动画艺术论文 篇3:

动画镜头画面节奏的审美功能

摘要:在动画镜头画面中节奏表现的主要依据是人物内。情绪的变化,也是主体动作节奏、画面运动节奏、剪辑节奏的主要依据。运用节奏能够将动画镜头画面中各种艺术元素的运动形态有机地组织起来。节奏在提高动画作品的艺术档次、文化品味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节奏的准确、流畅、鲜明,是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动画镜头 画面 节奏 审美

引 言

中国电影学者周传基曾精辟地指出:任何艺术的规律首先取决于它的媒介材料。各种艺术的特征正是由媒介材料所带来的局限性和可能性决定的。正如周传基所言:“电影的记录是直接的,它那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可以传达出物理现实的准确信息。摄影机拍下来的一朵花就是那一朵花,观众看见的也就是那一朵花,它无需进行再创造。”动画虽然隶属于电影的范畴,但镜头画面所传达出的节奏,同时具有主观人为性和客观再现性的两重属性。对于动画镜头画面节奏的表现除了模仿、再现客观世界之外,还包含了创造者的主观审美意识和对画面节奏夸张与重构的表现。

在动画艺术中,客观社会及人类的运动、变化的节奏,经过动画创造者的内在创造力的运动过程,被反映在艺术形式中,便转换为动画艺术的节奏,即动画镜头画面节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奏是动画艺术作品中节奏产生的基础。观众在欣赏动画艺术作品时,会被调动起生活中所积累的节奏感受和经验,产生节奏感,引起呼吸、脉搏的不同运动以及肌肉的伸缩,从而完成被动画艺术所熏陶、感染的审美过程。

一、动画镜头画面节奏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动画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看似用不到镜头画面的艺术形式,但动画作品最终还是以银幕为载体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实际上动画作品要达到表意与叙事的目的则必须遵循视听语言的法则,通过镜头画面中诸元素的结合和合理运用才能最终形成画面的节奏感,从而达到传达影片内涵和审美表意与抒情的目的。

动画镜头画面的内部节奏是剧情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和人物内心情感变化而形成的节奏,可概括地分为情节节奏和内心节奏,通常以戏剧动作、场面调度、人物内心活动来显示。动画镜头画面的外部节奏则主要依靠镜头的运动和长度、景别和剪接等方式来实现,也就是一切诉诸于观众视听感官的节奏,是画面主体及镜头本身的运动所形成的节奏。

动画艺术运用运动的画面,可以表现连绵变化的情感与言行,反映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和复杂交错的关系。通过长镜头和景深焦距、剪辑等表现手段,可以在画面节奏变化中体现生活复杂关系和深层意蕴。动画艺术在不同画面的组合中体现出复杂丰富的意蕴,反映出广茂深远的生活情景和人物心境。同样通过推拉摇移等镜头变化手段,可以体现出影片千变万化的节奏、情调与意境。

动画作品通过镜头画面传达作品的内涵和创造者的审美追求,最终表现为屏幕上的各种形象,只有充分掌握了镜头画面的基本构成法则,才能更好的传达影片的含义和动作表现的节奏内涵、以及影片整体的视觉节奏和审美心理节奏。

二、动画镜头画面节奏能表达创作者的叙事精神

(一)反映创作者的文化、社会背景

艺术作品的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动画艺术的创作也同样来源于实际的现实生活。因此动画艺术创作必然会与其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相联系,反映出创作者的文化涵养和其所处社会的时代背景。不同阶层、民族的创作者对动画镜头画面节奏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每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往往就是该时代文艺的主旋律和文艺作品的重大时代主题。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任何一个艺术作者都不可能对自己所赖以生存在其中的社会没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和态度,这种对社会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便是社会观。这种社会观表现在动画创作中就形成了对动画镜头画面节奏审美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艺术家是生活在完全现实条件下的个体,我们会在动画作品中看到他们的创作动机、思想感情等等,这些都是现实世界在他们头脑中思想加工后的反映。怎样把动画艺术的思想内容表现得流畅生动,真切细腻,传神而有气韵,近百年来中国和外国的各种风格流派的动画艺术创作者,已经积累了很多如何创造出动画镜头画面优美节奏形式的可贵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注意力会被周围的活动经常地本能地吸引着而不自觉地自然转移。但这种转移,并不是以同等速度进行的。比如当一个人怀着平静的心境观察周围活动时,注意力的转移,是以十分缓慢悠闲的速度进行的。但如果他在观察或亲自参与到某件非常激动人心和变动极快的活动时,他的反应的节奏就会大大的加速。这就是动画镜头画面节奏的创作心理学根据,同时也是创作者思想感情和文化造诣的一种体现。

(二)表达创作者的审美追求

在创作者的审美追求中,创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动画镜头画面节奏是创作者的艺术创作心理定式的一种体现。一部优秀的动画影片绝不是单纯的艺术技巧,它还应该体现出艺术家独特的创造与匠心,体现出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把握、对审美的独特认识和追求。

动画镜头画面节奏能充分体现出创作者的审美追求,不同作者的作品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或是舒缓、激烈;或是深沉、悠扬·生活中的节奏美通过创作者的审美意识活动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统一和谐、连贯通畅、缓急强弱等表现形式。“导演是一种画面语言,它有自己的单词,造句措辞,语形变化、省略、规律和文法。”动画导演往往会有各自不同的影像风格,而不同的影像风格又往往取决于导演本人的价值观念、叙事态度和审美趣味。

如《再见萤火虫》是一部写实的现实主义动画,影片中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人物刻画、画面中真实的细节,无不体现了创作者深厚的审美底蕴。影片《再见萤火虫》叙述节奏写实而平缓,主人公成田与妹妹相依为命,即使遇到再大困难也不愿意依靠别人,有问题时不肯与人交流。影片导演高烟勋在采访中曾经表述说他认为活着才是宇宙的真理,在影片中刻画了很多几近真实的生活细节,目的是使影片成为活着的动画电影,能够让人们自己从中去体会生活的艰辛。导演运用写实的画面叙事节奏向动画观众传达了一种强有力的视觉震撼和心灵震撼。导演希望日本观众能够明白应该要像成田那样生活,最终能够走向天堂。影片放映后的市场调查结果告诉高畑勋导演,日本观众只是惋惜成田没有能够活下来,并未完全明白导演的重要意图。但是,动画创作者与动画观众在对话之后,高畑勋导演对他目前所处的社会状况有了新的认知,观众也对他们所拥有的生活进行了必要的反思。这些新的认知与必要的反思都是通过影片画面内涵和情绪节奏而产生的,无疑这些也是创作者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创作者的审美追求最终

必将转化为行为作用于社会存在,启发和引导观众对现实生活做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三、动画镜头画面节奏具有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功能

(一)调节和丰富观众的心理世界

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是促使动画镜头画面节奏形成的根本依据。观众正是通过对动画作品镜头画面的鉴赏,实现了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审美交流,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审美需求的满足。所以,动画艺术作品也应该满足观众的生理、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

人类在满足生存需要基础上产生了对精神追求,其中也包括了对美的节奏的追求。艺术心理的本质特征,就是在艺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者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矛盾运动的统一。在艺术接受过程中,欣赏者通过想象使自己置身于艺术家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虚幻生活之中,感受着他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感受过矛盾,体验着他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条件体验的情感。动画艺术以审美精神重铸了人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超越。动画艺术作品以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弥补了人们的心理失衡,同时调节和促进观众心理世界的完善。

在动画作品中观众的审美接受活动以个人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为基础,同时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既包括观众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状况,教育程度,生活经验,价值观与道德观以及性格、气质等方面,又包括个体的艺术审美的认识,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趣味的提高。恰当的动画镜头画面节奏能对影片内容正确的表达,使影片的叙事如行云流水般,通常不会产生拖沓的视觉感、审美疲劳感和对影片内容的迷惑和不理解。“我们无法用语言完整表述一部影片的含义,我们只能大概地将其描述为各种联系——情感上的、叙事上的、象征性的等等。这些联系由连续的画面表现出来。”动画通过画面变化的节奏对观众的情绪渲染达到抒情叙事的目的,使观众能更好的接受影片主旨,了解创作者的创作目的,更深入的解读影片内涵。在宫崎骏的影片中,画面节奏缓慢抒情,尤其有许多飞翔的画面场景,飞翔的画面给观众以视觉的愉悦感和心理的释放,对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体验的场景得以更好的心理体验。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要求和视觉享受的需要,使观众的观影心理得到有效的放松、陶冶,同时与影片画面表达的内涵更好的紧密结合,调节观众的心理活动,丰富观众的心理世界。

在满足观众审美需要的同时,动画镜头画面节奏创造了观众从未意识到的思想内涵、生活意蕴从未体验过的艺术品位、美学特征:乃至新观念、新形式、新手段。观众在审美体验上获得了新的启迪和影响,从而更新了对动画艺术传统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

观众对动画镜头画面内容产生连续运动的视觉感受,是似动现象作用的结果。动画的似动现象无疑也是对观众心理节奏和心理世界的一种调节和丰富。似动现象是动画艺术的主要视觉原理,观众在观看动画片时,之所以感知到银幕或屏幕上的动画角色在运动,是因为绘制好的动画角色的一格格画面以高频率依次闪现,带给观众逼真的运动感觉,让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根据科学考察,人类似动现象的产生的根源在于:当我们的眼睛从一个刺激转向另一个刺激时,相关肌肉的动觉线索被解释为物体运动的缘故,即我们眼睛同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改变,而不是实际物体的移动,才是我们产生运动知觉的必要条件。

动画利用似动现象的原理,使观众切身感受到置身于艺术家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虚幻生活之中,感受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感受过的矛盾,体验他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条件体验的情感。最终实现了对影片内涵的深层解读和自我心理世界的丰富。

(二)激发观众的审美情感

影视审美心理产生于艺术家和观众对剧作或影片的审美把握中,它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张扬艺术家自己的思想触觉和审美向度,唯其如此,才能满足观众不断提高变化着的审美要求,为观众的审美接受提供观众新的共通性期待视界。

影视审美包括影视艺术家的审美创作心理和观众的审美鉴赏,鉴赏是观众对屏幕形象的感受、体验、领悟和理解,是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经过观众积极创造、主客体交融、由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它虽然遵循着一般艺术鉴赏的客观规律,但由于动画艺术特殊的规定性又使它具有自己的特征。正如《鉴赏的艺术》一书中所说:“审美态度是一种认知态度,注意力在这里专注于心理对象,其意在于使自己更为明确地认识对象,而不是停留在我们对其作出的情感反应上。”

马尔丹通过对观众注意力的研究分析了影视作品的节奏,他认为“所谓电影的节奏并不意味着抓住镜头之间的时间关系,而是每个镜头的延续时间和由它引起并满足了注意力运动的结合。这样不是一种抽象的时间节奏,而是一种注意力节奏。”因此,怎样用动画镜头画面中节奏特有的语言、语法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审美意识,从而激起观众对影片的审美情感,是动画创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观众在观看动画作品时,通过对动画镜头画面节奏的体验与领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审美情感的提高和升华。节奏的变化不但可能成为影视表意的基本语气,更可能暗示影视的语意内涵。例如动画镜头画面节奏的快慢缓急虽然是客观上时间的长短,但往往表现出激烈或平静的情绪。再如单一鼓点式的节奏形成稳定的严谨的情绪结构;而变化的节奏充分表现了时间的弹性,可以使动画作品具有灵动、活跃的性格特征。通过动画作品画面节奏不同的表现方式,使观众在审美情感上得到了全新的体认,能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时空交错、时间倒流等时空感受。从而激发了观众的审美情感,更加完善了对影片内涵的解读。

作者:陆 丹

上一篇:医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论文下一篇: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