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2022-09-12

一、电视艺术的制作审美特征

电视屏幕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呈现荧幕形象上,不能够太过波澜壮阔,甚至也不可能在同一个画面上展示全部的物体,更不可能全面地再现客观的声、色、形、义。所以,在电视的创作手法上,它更趋向于去利用电视艺术特有虚实互补的手法,在有限的画面中去展现更状况的审美容量,在表达意向方面,表现得更加主动。

有关审美的研究曾指出,审美对象需要和审美主体之间有共通的审美方式。电视艺术利用虚实互补的特征,同样也需要结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去表现电视内容。

在电视表现当中,很多处理都将屏幕中的形象转化为具体的心境物的心里活动。在电视剧《郑和西洋》当中,就很多场面根本没有出现大海,只有通过波涛的喧嚣,让我们去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由此,原本既定的场景就被扩充了表现的内容。再比如《红岩》这部作品当中,从来没有正面出现革命者被折磨的场面,但是可以通过融入一些皮鞭抽打的声音,去让观众感受类似眼前的情景。这种以声拟形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艺术通感性,但是也与艺术通感不是完全相同。它需要与作品的相关情景联系,没有这种确切的物象联系,就不能有效地实现以声拟形。例如在英剧《我们共同的朋友》当中,一开始就出现了泰晤士河的场面和波涛的声音,所以当后面即使荧幕上不出现泰晤士河的画面,我们也可以通过波涛的声音去想象眼前环境的延伸是什么样的画面。如果这部作品从来没有出现过泰晤士河及其波涛声,那么观众就不会对这个伏笔有这样的感触。

二、电视艺术的接受美学特征

电视的受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也决定了电视的艺术相较于电影相比,更具亲缘性,当然,它和电影美学具有明显的差异,是自身特有的美学品格。

电视艺术的传播方式是主动的、自发的,电视艺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具有专业性的动态影像特征,同时也需要广大受众接受。电视艺术的接受范围没有特别的明确限制,在欣赏上也没有明确的环境要求,时间、观众群等等都不做明确的要求。电视节目有着收视简单的特点,在这方面它所获得的受众缘要远远超过电影,也超过了其他的艺术种类。电视艺术不分老少,也不分文化水平层次,都常有欣赏的活动。所以,这就要求了电视语言要具有生动、活泼、通俗化且雅俗共赏的特点。

电视艺术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他们会接触到具有亲缘关系的家庭,也会去亲近具有选择度较高的大众。在电视节目欣赏中,无论是人际联系还是外在姿态,均没有明确的约束和限制。只要具有观赏意愿,都可以随意选择,受众可以在选择观看节目之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实现交互性评价。

电视审美艺术需要动静结合,在感知电视艺术的过程中,受众会结合自身的经验,在接受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进一步将自己的艺术体验拉到最高峰。受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动静结合,实现视听统一、人机交流。受众对电视的审美具有较强的积极性,电视的艺术通过电视机传递给观众,受众按照自己对电视节目的理解去消化、思考艺术,并在其中获得情感共鸣。但他们并不是被动的,也不单单是电视的接受者,而是二度创作者,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节目的具体内涵,实现对电视艺术的再创造、再评价,融入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进一步将电视荧幕的形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思得更加丰满,最终完成整个电视作品的创作。

在信息时代,电视艺术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社会信息,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又多了几分主观随意性,随之而来的是广告和专题报道作为间歇,包裹着电视艺术,充实着视听系统,不会受到环境的限制,实现对艺术形象的深层次的交流与评价。电视受众在近距离的直观中面对面地感受艺术形象,不会受到环境及条件的制约,随时进行针对艺术形象的交流和评价,获得入乎其里出乎其表的高层次享受受到赏心悦目的艺术熏陶。

三、结语

电视艺术的鉴赏活动不仅仅是对电视节目的评价,更重要的在于观众对荧幕中人物一举一动或是场景变化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这种感悟和理解,达到人机合一的效果,传递出更具真实性、更具感染力的情感。这属于头脑活动,虽然隐藏着艺术鉴赏的规律,但是电视艺术的独特性,又使它有着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即使和表现形式较为相似的电影相比,同样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

摘要:电视艺术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它在大众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电视艺术因为其形态决定了其表达方式,本文主要从电视艺术制作的审美特征以及电视艺术接受的审美特征这两方面介绍了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电视艺术,审美价值,大众文化,传播,特征

参考文献

[1] 索南措.从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看藏族歌舞艺术的发展[J].大众文艺(理论),2008,08:51-52.

[2] 雷雷.媒介娱乐化视域下中国亲子类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状态探究——以《爸爸去哪儿》和《爸爸回来了》为例论新传媒时代的亲子类电视审美特征[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5:232-233.

[3] 雷波.心花怒放,却只是开到茶蘼[D].南昌大学,2013.

上一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模式探讨下一篇:浅谈对针状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