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伴随我国全面践行脱贫攻坚政策,农村教育工作改革迫在眉睫。其中,家庭教育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其人生成长的意义重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篇1:

赣州市城镇二孩家庭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通过全面了解赣州市城镇二孩家庭教育的现状和新需求,深入探讨随着二孩到来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揭示问题的缘由,提出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策略建议,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关键词:二孩家庭;家庭教育;策略建议

“全面二孩”政策对减缓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随着该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由“2+1”转变为“2+2”模式,增加了兄弟姐妹的家庭关系。原来独生子女的独占欲和先入为主等不能适应身份转变的弊端在二孩家庭显现出来。而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时间精力的支配和教育理念的落后等原因,还有些父母自己本身就是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共同生活经验,往往忽视大孩的心理变化,使家庭问题突出,父母急需掌握新型家庭结构下的教养策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如缺乏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还会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全面了解二孩家庭教育的现状,深入探讨随着二孩到来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揭示问题的缘由,提出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策略建议,对预防和应对二孩家庭教育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1二孩家庭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

1.1抚养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的教育理念、态度和行为是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时,父母采取的是宽容、民主的方式,孩子会养成阳光、积极向上,友善的性格。如果父母采取的溺爱、专制型的方式,孩子往往养成为自私、情绪不稳定的性格。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更重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往往忽视心理需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第一”对家庭教育做了深刻论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父母需重视言传身教,不但要关心孩子的生理健康更要对孩子进行行为方式的引导和德育培育,不能忽视孩子情绪和心理上的负面问题。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心理疏导、行为规范等产生深远影响。

1.2父母精力分配不均

亲子关系表现为父母与子女日常相互依靠、物质交往行为和情感交流,这种亲子之间的双向交流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情感纽带。由于二孩尚在婴幼儿阶段,父母难免会倾注更多时间和精力在二孩,觉得大孩年龄更大,独立性和学习生活能力更强,与大孩的交流和亲子互动时间大幅减少,有的父母甚至会要求大孩帮助父母照料二孩。大孩除了要分享以前独享的生活资料和教育资源,还要面对父母由于精力不足造成的情感疏远,这会让大孩产生情感失落和隐性对抗行为,为了争夺父母的关爱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表现出来就是刻意讨好父母吸引关注,或者是对二孩的极端不满,性格行为突变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了这种心理变化,亲子矛盾无法及时消除,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形成和成年后的行为方式。父母更均衡的分配精力,及时消除关注偏差,有助于孩子良性心理的发展。

2影响二孩家庭教育的因素

2.1二孩年龄差较大缺乏共同成长性

政策开放初期,家长多是“70”后,两个孩子年龄差在10岁以上。自然生育周期孩子间年龄差大多在2~3岁之间,孩子之间存在共同成长期。年龄差较小,孩子彼此是生活中的玩伴,学习中的互助者,能良好交流和分享,孩子生理差距小,心理特征趋同更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家庭氛围。而二胎政策前,大孩是独生子女的一代,长期处于所有人的关注中心,形成了独享各项家庭资源的习惯,面对年龄差距较大的弟弟妹妹时,缺乏同年龄段的共同成长性,更多的是感觉到亲情关系的巨大冲击和分享父母关爱的失落。大孩会产生焦虑、孤独、被忽视的感觉,往往把情绪发泄在二孩身上,此时父母如果一味苛责大孩会适得其反。

2.2家庭教育理念未适应新家庭模式

二孩家庭,由于父母都是双职工,往往需要祖父母帮忙照顾孩子,家庭结构成为“4+2+2”模式,祖父辈和父母辈由于生活经历不同,教育理念不同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在家庭教育上会产生分歧。隔代亲造成大部分祖父母对孩子过于宠爱和娇惯,生活当中多是为孩子大包大揽,由于年龄较大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等,会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独立性差,也缺乏活力。而父母的教育偏严格,看中学业成绩,忽视了从独生家庭转变为二孩家庭需调整教育方式和方法。祖父和父母的教育理念的碰撞以及从独孩到全面二孩的变化,二孩背景下家庭教育是否出现“骄纵的一代”“啃老的一代”或“分享包容的一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3父母需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二孩家庭对父母教育观念和技巧提出更多挑战,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父母的综合素养表现在情感、认知、态度、行为中,通过家庭教育折射在孩子身上。二孩家庭中,孩子年龄存在差距,个性不同,各有优缺点。家庭教育中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往往会造成孩子懦弱或蛮横无理的性格。放任型父母又易使孩子因缺乏管教而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性,成长为问题孩子。二孩家庭孩子出现的问题是父母家庭教育短板的集中反映,父母文化储备不足、教育理念和方式落后,父母需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养能力,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逐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4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孩家庭普遍都是依靠家庭内部资源解决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缺乏完善的公共育儿服务体系的支持。社会上也很少有公益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机构进行辅导性的服务。0~3岁幼儿的托幼系统依然不够完善和普及。生育公共政策的聚焦点往往考量我国经济与人口等宏观层面,缺乏对家庭层面以及生育、养育行为的主要承担者女性个体的关注。要全面提升二孩家庭教育质量,离不开配套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以及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

3提高二孩家庭教育质量的策略建议

3.1加强家庭教育责任感,父母共同参与

独生子女家庭模式时,很多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承担较少,甚至把养育责任全部归于妈妈负责。到了二孩模式,妈妈要兼顾家庭和工作往往力不从心,要加强爸爸的家庭教育责任感,夫妻共同分担,比如妈妈负责日常生活起居的照料,爸爸负责课业辅导,闲暇时父母能共同陪伴孩子渡过假日时光。对孩子做到养、教协同,注重品质的培养,构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也要积极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将优良的民族文化融于家庭教育中,比如通过讲故事“孔融让梨”等,让孩子从小懂得礼仪文化和同胞间的友爱。《朱熹家训》中“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也,恭也”,提倡兄友弟恭,家庭方能和睦。还可以横向学习,向家庭教育出色的家庭取经,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和质量。

3.2家庭成员减少关注偏差,因材施教,营造爱的教育环境

二孩家庭里,对待大孩要做到長幼有序,一视同仁。不能一味的要求大孩迁就二孩,要体会大孩细微的心理变化。在准备要二孩时,父母可以先和大孩做好沟通,积极情绪激活,引导孩子期待弟弟妹妹的加入,共同帮助孩子完成独生子女身份的转变。日常生活中,避免重男轻女或偏袒二孩,减少关注偏差,允许正常的同胞竞争,因材施教,营造亲密和睦的教育环境。

3.3探索构筑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多纬度的二孩家庭教育支持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构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先探索在社区开设公立托幼机构,并向城乡一体化推进、覆盖,帮助解决二孩家庭婴幼儿的照料。社区也可以成立亲子社团,开展公益性的亲子辅导和家庭教育辅导。鼓励各级社会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拓展培训,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帮助建立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成立家委会,家校协同,做好从幼儿到青春期育儿家庭与学校的衔接。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二孩配套政策,提高生育补贴和奖励,给予母亲更多的产假和哺育假期,同时父亲也适当延长陪产护理假期;对于由于生育二孩中断职业生涯的母亲给予就业帮扶,发放家庭教育补助,多角度多层面的减轻二孩家庭的经济负担,释放父母的精力。

分析二孩家庭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多维度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助于全面提升二孩家庭的家庭教育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吴胜,阳德华.全面二孩政策下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3):126.

[2]朱浏琳.“全面二孩”背景下完善家庭生育支持政策的思考与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9,(5):191.

[3]朱柏庐,余祖政解读:朱熹家训[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4]赵紫芮.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政策的成就、问题与建议——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的思考[J].成人教育,2021,41(1):8-13.

基金项目:2021年赣州市社科研究课题(2021-028-0392)。

通讯作者:邓晓(1977-),男,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作者:邱莎莎 邓晓 李延柠

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篇2: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家庭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伴随我国全面践行脱贫攻坚政策,农村教育工作改革迫在眉睫。其中,家庭教育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其人生成长的意义重大。本文立足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以金银山街道和七家湾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结合农村家庭教育实际情况,提出家校合作教育策略,并从开展家长培训、组织家长交流、设立家长委员会以及多样亲子活动等多个方面指导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教育;必要性;有效策略

人们常说,播下行动,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播下性格,收获命运。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小学生来说,在国家积极的扶贫政策帮助下,改善了物质条件与教育环境,但是如何融入新的群体,如何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如何提升学习成绩,这些都是学校教育应考虑的问题。当然,学生教育单靠学校力量还远远不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很重要。学生刚进入易地扶贫搬迁学校,也表现出种种问题,如不爱学习、不讲文明、不懂礼貌、性格冷漠、不善人际交往、不懂感恩、缺乏责任感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上也反映了家庭教育的不足。面向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实情,指导家庭教育,落实家庭教育策略,非常必要。

1.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具有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取替的重要地位。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从小缺乏优质的教育环境,原本所在学校教育条件欠佳,导致他们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被动、低效的学习状态,进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学校之后,表现出内向、自卑、孤僻、不善交际等种种问题,心理障碍也影响了学习成绩[1]。此时家庭教育辅助学校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最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尤其对于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渴望父母能给予多一些陪伴、多一些交流,通过家庭教育带给他们更深刻、更长远的影响。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相配合,实现二者双向互动与有益补充,共同助力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德育修养、文明礼仪、心理素质、安全意识、情感态度以及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有序发展,使他们获得最佳教育,逐渐养成良好习惯,渗透正确“三观”,全身心投入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学习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适应新环境,融入班集体,树立自信心。

2.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家庭教育固然重要,并且越来越多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但是由于农村家长的综合素质偏低,往往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心无力。为了真正发挥家庭教育优势价值,学校应从专业角度出发,指导有效开展家庭教育。

2.1 开展家长培训,渗透家庭教育理念

学生原来就读的学校教育水平滞后,各方面资源短缺,家长几乎没有“家校合作”或者“家庭教育”的意识,要么对孩子放任自流,要么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后果可想而知。为了扭转错誤思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我校积极开展家长培训,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经常邀请教育专家来校开办讲座,向家长渗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培养家庭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并尽量协调每个家长的时间安排;再有,经常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这样既能促进家长与老师沟通,也能拉近亲子距离,孩子们看见家长来学校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心情愉悦,学习热情高涨。

2.2 组织家长交流,切磋家庭教育经验

借助开家长会的机会促进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交流,互相切磋家庭教育的经验,改变了过去班主任“一言堂”的家长会模式。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能力素质的高低不能单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而是基于新课标的根本要求,促进均衡性、全面性发展[2];在家长会沟通时,教师应讲明素质教育的特性与发展趋势,引导家长形成正确认知,平时除了关注考试成绩以外,还要从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心理素质等多层面了解情况,动态观察孩子成长与变化,切忌简单粗暴地批评责骂,家长之间畅所欲言地交流经验技巧,共同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3 设立家长委员会,创新家庭教育模式

由于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多为大班制模式,每个班级的家长较多,班主任开展家校合作可能顾此失彼,为了更好地落实家庭教育工作,创新家庭教育模式,应考虑设立家长委员会,由家长民主选举管理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家委会成员,代表家长意见参加班级、学校各项活动,以家委会为载体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家长之间沟通交流,将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探寻妥善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向家长准确地传达学校教育理念,了解学校课程设置以及日常教育教学情况,家校共同商议,推进学生教育工作。

2.4 多样亲子活动,维系家庭教育情感

由于农村家长平时忙于生计,或在田间耕作,或外出打工,亲子关系日渐疏远,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这也造成家庭教育的阻碍重重。对此问题,我校组织多样亲子活动,面向家长开放校园环境,激励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主动维系家庭教育情感,感化孩子的内心,并转为积极的实践行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征文比赛、选举书香家庭,家长近距离参与孩子的成长历程,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情感交流,为家庭教育奠定基础,逐渐消除孩子叛逆心,营造和谐家庭环境氛围,为落实各项家庭教育手段做好铺垫。

总之,想要破解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强化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引领正确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作用,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通过多元活动,拉近亲子距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带给孩子积极影响,凸显家庭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谭雯雯.农村基础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缺失——以渭南市某镇为例[J].青年时代,2020(2):218-219.

[2]刘志宏.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分析[J].科教导刊,2020(15):151-152.

作者:曹成

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篇3:

新形势下移民区隔代家庭教育策略研究

凭借着八步沙林场的地理优势和国家下发的生态移民政策,经过长期建设,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已经成为武威市的一个基础服务便利、居民生产生活设施齐全的“新”乡村。随着生产生活目标进一步得到满足,黄花滩移民区的教育问题颇受重视,尤其是家庭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性,我国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正是因为父母外出工作,孩子的抚养责任被迫暂时转移给上一辈老人,而大部分老人的文化水平不高,自身教育素质与当今教育也有很大的差异。此外,基于孩子年龄层级和心理层面的限制,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这两种现实现象与隔代家庭教育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扩大且加剧着矛盾众多的隔代教育问题。因为黄花滩移民区家庭结构的变化,隔代家庭教育相继增多,并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存在的原因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性,我国的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父母外出工作,老一辈人不得不接过孩子的抚养责任,于是形成了特殊群体隔代家庭教育。由于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年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新时代出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叛逆性,而老一辈人的思想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导致隔代教育成了家庭的难题。

二、解决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隔代家庭教育有保障

针对隔代家庭中孩子年龄的特殊性,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必须注意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因此,爷爷奶奶、父母和学校三方都要做好情感疏导,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如爷爷奶奶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在空闲时间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同时有原则地满足孩子的其他需求。而学校和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学习课堂和心理课堂的建设,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

首先,教师必须注重对教室这个生活环境开展学习化氛围建设,增加触目可及的画面性知识,利用导向思维,从问题诱导到理论知识建设。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课堂枯燥乏味的问题,还能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添加课堂活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让学生体会生活实际与知识的联系。其次,在完成基本教育任务之后,教师还要着力建设心理课堂。由于部分学生的心理观念并不健全,所以教师要主动承担学生心理導向建设工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通过个体差异化沟通或者空闲化交流的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灌输知识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并利用平等交流的方式,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导向建设。由此可见,隔代教育想要得到系统化提质,教师必须改善教学方式,增加多种不同的教育设计方案。

2.完善家教合作机制,强化隔代家庭教育的效果

近些年,“家风”“家训”是比较热点的话题,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性格交互、价值观念、处事行为等各个方面。由于隔代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广泛性和长期性,所以学校可以根据这种情况建立互联互通的家教合作机制,在明确爷爷奶奶和教师分工的基础上,统一教育制度标准和教育方向,完善科学规范的家庭教育并,依托实时交流沟通工具增加家教合作的交流频次。在经交流之后,教师分别根据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制订独特合理化的培养目标,一步步扎实推进孩子的学习教育和生活礼仪教育,使学生从爷爷奶奶身上学习各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和生活习惯,有效发挥隔代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给原生家庭提供更高的优质生活,以及外出务工者落户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得不选择外出工作,导致无法时刻陪伴自己的孩子,这种现象进一步引起了隔代家庭教育的出现。为了缓解隔代家庭教育中突显的问题,教育部门必须从当地教育现状出发,联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解决问题,力求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证孩子实现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西靖教育工作站)

作者:张德娜 梁荣业

上一篇: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论文下一篇:法律适用层面意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