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策略论文

2022-04-26

一、重建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国务院的《通知》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都专门提到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并要求确保农村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通知》还进一步指出,中央将继续按照现行体制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同时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策略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策略论文 篇1: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美、英、法终身教育比较的启示

[摘要]终身教育理念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它作为现今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知识(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文章以比较的视角分析美、英、法三国的终身教育发展的异同,通过吸收美英法三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经验,为我国进一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终身教育;教育体系;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徐又红,孝感学院成教学院副院长,湖北孝感43200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这一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现代社会知识剧增,信息爆炸,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现有的知识很快就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亦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一、终身教育的理论溯源及意义

终身教育发端、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开始付诸实施实践于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它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进行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信息)社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已成为知识(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

法国学者保罗·朗格让的著作《终身教育导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对终身教育概念的形成与传播起了重要作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正式确认了保罗·朗格让于60年代中期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倡导把终身教育作为各国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20世纪90年代,终身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各国都纷纷采取对策,不仅在法律和政策上确认了终身教育的地位,而且将终身教育纳入了本国的教育发展规划。如日本明确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提出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美国于1997年制订了《克林顿总统的教育十点计划》,从各个角度强调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终身教育的对策,如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教育法》第11条规定“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在1999年初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明确提出“在2010年基本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其中包括“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些都表明能否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对于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美、英、法终身教育的特征

1、美国终身教育的特征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起并积极推行终身教育的国家之一,纵观美国的终身教育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专业机构的设立。美国终身教育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成人教育的专业化方面。首先是成人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1996年美国成人教育教授委员会出版的《成人教育——一个大学新兴研究领域的概要》成为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里程碑。其次,除了理论体系的完善外,从事理论研究的专业团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仅涉及到地方性和全国性的专业团体,还涵盖国际的世界性团体。这些专业机构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终身教育的普及。

(2)法律制度的健全。首先1976年美国在《高等教育法案》中加入了《终身教育法案》,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来给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了宽泛的定义。其次在1994年《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在国会通过。再次在1997年克林顿提出了美国教育的“四大目标”和“十大原则”。从20世纪至今,与终身教育相关的法案也在不断地颁布,可以看出美国的终身教育法案在不断完善,并在实施中注重相互的协作。

(3)网络资源的利用。除了利用外在的教育资源以外,美国还在网络上开发教育资源,丰富终身教育的形式。美国的网上成人学校、网上教学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实践证明网上的远程教育形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丰富了教学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4)社区学院的推动。美国社区学院自它产生起,就在美国的高等成人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统计,美国目前有各类高等院校3665所,其中社区学院有1250所,占其比重的34.1%;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150万,其中社区学院的学生50万,占总人数的1/3。可见,美国的社区学院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它逐渐成为了美国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2、英国终身教育的特征

英国是西方成人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较早提出终身思想的国家之一。英国的终身教育的发展不仅在起步上明显要早于欧美国家,而且在其发展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

(1)法制性。英国成人教育体制与设施都有法规,各种成人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也都以法律为依据,通过某一具体方面的立法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可见,英国政府重视教育立法和着重强调通过立法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特点是很明显的,它确保了英国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中渐进性的教育变革历程及其成就。

(2)全民性和平等性。英国倡导教育机会平等。首先,是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其次是受教育机会平等;再次是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终身教育的全民性特点在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受到法律保障。终身教育对象的扩大,从最近来看,比较注意那些需要特别照顾的人以及处于恶劣社会环境下、在地区社会里没有受教育的人,如高龄者、有生理缺陷者、医院的住院患者等。

(3)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使担负着各种社会职业或责任而生活的成人从各种制约下解放出来得以参加学习,为使社会成员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地获得学习的机会,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英国政府开发了如下几种形式:住宿制学院、开放大学、社区学院、成人教育中心。

3、法国终身教育的特征

终身教育这一理念的产生和推广毫无疑问离不开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让的贡献。法国不仅在世界上首先提出并使用了“终身教育”

的术语,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为继续教育立法的国家。终身教育在法国发展表现如下。

(1)政治措施。要了解法国终身教育情况,我们必须指出法国教育制度中的一些政治措施。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一世于1808年在法国的教育制度中建立了著名的中学毕业文凭制。这一会考制度今天依然沿用。从1965年到1975年,法国建立了2354所大专院校。从那时起,各种院校为青少年搭起了一座与企业连结的桥梁,他们不用去上大学或保持未就业状态也能学习专业知识。

(2)法律保障。法国是实行成人教育立法较早的国家。既有专门的成人教育法,也有在重大教育改革法中涉及成人教育的条款。1919年法国政府就颁布了《阿斯杰法》,1956年颁布了《终身教育草案》,1968年法国政府又提出了“教育休假”津贴制度。1971年法国颁布《终身继续教育法》《职业训练法》《技术教育法》和《企业主承担初等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法》这4部法律。实践证明,成人教育立法对法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实行“带薪教育休假”制度。法国的终身教育有了法律保障,同时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在1917年通过的《终身职业教育法》就明确了带薪教育休假制度,以保证从事继续教育。

4、三国终身教育发展的比较

在终身教育发展方面,美、英、法三国在世界范围内占有领先地位,不仅是终身教育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终身教育的有力推动者。为了进一步理解美英法三国的终身教育特点,有必要对他们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以便探寻出他们的成功经验(见表1)。

三、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1、国家法规法令与政策的制订和推广

纵观美、英、法三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致力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广,并采取措施使这种思想在国家的各个地区得到有效的实施,这些成绩得益于法律体系的不断的完备建立。由成人教育到终身教育再到终身学习。虽然各国对终身教育的称呼和内容略有差别。但其中所包含的内容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实践的深入各国教育者们对终身教育都在进行着越来越深刻的解读,以期发现它更加广泛的教育内涵。

2、终身教育机构的设置

为了顺利推行终身教育,美、英、法也相应建立了一些专门的终身教育机构。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专门机构行使统一规划和管理协调的职责。应成立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委员会,可以由国家领导人出任主任,国家教育、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发展改革委、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有关部、委、局负责人担任委员。委员会决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大政方针及重要问题。下设办公室挂靠教育部,作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统一规划、管理协调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的有关实施终身教育体系的具体工作。国家设立了这样的管理机构,省、市(地)、县、乡(镇)各级政府亦相应建立相应机构,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管理系统。如此,这项工作由专门机构负责,由专人抓,各级政府在制定当地事业发展规划时把发展终身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之一,才有可能迅捷地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工作落到实处。

3、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

终身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就是要使社会个体首先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从而激发其自主性,达到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的境界。而这个过程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循环往复、伴随一生的。首先,加快配套制度的改革如劳动就业和干部人事制度的。其次,拓宽经费筹措的渠道经费是物质基础,没有雄厚资金的支撑是构建不了终身教育体系的。

4、终身教育监督机制的建立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监督机制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依法制定科学而又切实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实施监督的客观依据。其次,发挥执法机关和行政机构的监督作用,做到以法治教。再次,积极倡导社会公众的监督意识,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最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发挥新闻舆论强大的监督功能。

5、加强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对现行的学校教育做出应有的改革。从宏观来看,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相整合,成为联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枢纽。学校和社会应互相充分利用彼此的资源,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从微观上看,首先学校的教育目的要实现转变。学校教育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应对学生终身学习态度、方法、习惯加以培养。其次学校应共享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学校应充分提供成人受教育的机会,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积极兴办、大力支持农村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同时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再次学校要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给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课程的安排上应富有弹性,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多方面发展自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责任编辑:青 山]

作者:徐又红

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策略论文 篇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等

一、重建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国务院的《通知》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都专门提到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并要求确保农村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通知》还进一步指出,中央将继续按照现行体制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同时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按照现行体制”执行。何谓“现行体制”?即“以县为主”或“县级统筹”的体制。换言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保障问题并未列入此次“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即“省级统筹”的范围之内,而继续留在“县级统筹”的体制之中。

那么,在“县级统筹”之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如何呢?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下降

根据我们的调查,实行“县级统筹”后,江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问题的解决确有了显著的改进,已经基本不存在拖欠现象。但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县级财力不足、保障不力,许多地方性补贴都转嫁给了学校,从而或打折扣或由于学校负担不起而干脆不发;二是教师的许多岗位津贴,如班主任津贴、超课时津贴、考核奖励等原在学校公用经费中违规发放的福利,在实行预算管理的新机制下都将面临取消。仅此两项,便将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锐减。据我们初步统计,每个农村中小学教师因此减少的月收入平均将达200~300元。这对于一个月收入只有800~1000元净工资的农村教师来说,既是一个不小的经济损失,也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打击。教师们自己说,在中国拿财政工资的人员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待遇最低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无论在职与退休,工资待遇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此言并不夸张。

(二)建立由中央或省级统筹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教师永远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都在教师。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使农村孩子得到优质的基础教育,首先有赖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其次有赖于教师敬业爱岗精神的提升;再次有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要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做到这些,前提是必须确保教师合理的福利待遇不因任何改革而降低,且要不分城乡,使同级同类学校教师的收入大体相当。

一般而言,教师工资是义务教育的最大支出项目,因此许多国家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都是由中央财政直接投入并予以全面保障的。法国是典型的范例。全法义务教育教师从19世纪末就确立了由中央直接统一管理的体制,有效地保证了法国各地区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一致。由于教师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均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同时按照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因此教师必须服从工作岗位的调配。日本法律虽然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由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地方财政负担,但其来源主要是中央的税收返还。特别要指出的是,日本中央政府直接负担教职人员的人头费以消除不同学校之间教师待遇的差异。日本义务教育教师同样按照公务员来管理对待,一般以5年为一个周期在市町村范围内实行轮换,从而确保了即使在边远落后的乡村,中小学的师资都能达到规范化要求。此外,埃及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也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支付的。韩国中央政府不仅是义务教育的绝对投资主体,韩国义务教育教师也是作为公务员同等对待与管理的。

要根本改变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拉大的趋势,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根据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上移的国际趋势,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机,应考虑建立中央财政直接负担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体制,或由省级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为主的保障机制。唯此才可能真正实现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的强力保障,全面消除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校际和地区差异。在教师工资保障主体上移的同时,可参照公务员管理方式对义务教育教师实行严格统一的管理,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促使义务教育教师在县域或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和定期轮换制度化。

二、创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监管机制

高效安全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功的关键。按照“省级统筹、县级管理”的运行模式,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管的重心,一在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经费的落实到位;二在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及时、规范、安全和有效。

(一) 监管重在挑战体制弊端

关于省级统筹问题,难点主要在市、县两级分担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上。虽然此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地方分担主要由省级政府“扛大头”,但在江西这样的中部省份,市、县两级或多或少分别都要承担一部分责任。而这两级政府尤其县级财力相对更弱,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挤出效应”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实。清华大学的张欢等博士在对109个县(市)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大量增加的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并没有提高县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相反造成了‘挤出效应’。”结果是“一些对教育投入压缩程度较大的县已经造成教育经费的供给不足,一些还能够保障教育经费供给的县(实际上)也是在透支未来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对于县级政府来说,往往还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即认为自己已经啃下了义务教育“人头费”这块“最硬的骨头”,再要承担学校运转经费特别是校舍维修改造经费就有点不近人情了。

更大、更多的问题还可能存在于资金的分配、使用等日常管理环节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义务教育经费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列,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统一进行预算编制改革,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行“校财局管”、国库集中支付。表面看,这一管理模式是相对完善的。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各种漏洞仍然是难以避免的。对此,王善迈先生认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向、使用及效果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监管的主要方式或手段“是要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制度”。为此,应“建立学校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以国家审计为主导的审计体系”。同时“审计结论要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开,将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和使用置于公共监督之下”。这也许并非是最好、最有效的监管措施,却是现行体制下唯一可行的监管方式和策略。

(二)探索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新机制

深入农村中小学校的调查提示我们,完全由县级财政部门掌控的预算管理也未必能够真正适应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工作需要。即使严格按照实物消耗核算确定农村中小学的预算科目及其支出水平,也难以避免中小学的预算编制管理的生硬、划一,既不能切合各校不同的实际需要,也难以因势因需灵活调整,更不可能妥善处理均衡分配与倾斜扶持的关系。

为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高效、安全、规范运作,避免地方政府的干预,同时增加资金管理的透明度,便于社会监督,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能够切实支撑并保障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与良性发展,我们认为,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应逐步探索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比如可以参照巴西基础教育维持与发展及教学促进基金会(FUNDEF)的相关做法,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组建成立专门的省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基金会,作为公益性社会中介机构,各县设立分支机构,单独管理、运营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此举或许会增加一些公开的运行成本,但必将极大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取得最大的效用。

(宋时春摘自《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10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供稿。)

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解困之策

洪 俊

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是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课程的适合性,但它们又受到教育投入、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与机制等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困境,就必须统筹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如下:

一、追求真正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真正的教育公平应当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使他们的不同需求在基础教育这一平台上尽量得到满足,即做到教育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教育。但要做到这一点,仅靠课程改革是不够的,还需其他措施的配合。

首先,要兴办“无差别”的学校,使农村义务教育具有相对充分、优质和均衡配置的教育资源。有“无差别”的学校,才有“无差别”的教育。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目前的课程改革是在教育资源匮乏且配置失衡的条件下实施的。这种情况既使课程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水平,也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普及。为此,我们在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关注课程自身的建设,而且要关注课程实施条件的改善,这是课程改革在农村能够有效实施的根基。目前,党和国家采取的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两免一补”“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措施,已使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初现端倪,并为实现“无差别”教育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其次,要完善农村的教育结构体系。目前,农村教育结构体系的失衡,使基础教育不得不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而教育资源的匮乏,又使农村学校难担此任。有识者认为,在学习年限没有增加的条件下,农村初中开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课程,是“以降低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标准为前提或代价的”。因此,完善农村教育结构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县域的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是满足当前农村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基本措施。

再次,要注重农村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与发展。笔者认为,真正的教育公平源于农村学生自我的主动发展与创造,而不是外界的赐予。就农村学生的发展而言,教育的公平,不仅要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追求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更应关注农村学生主体性的提升,致力于为农村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创设条件。近年来,一些农村学校以“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引导课程改革,使课程改革的视野由仅仅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出路,转向关注他们毕生的学习与发展;也使课程改革由局限于“绿色证书”教育,推广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科与全部活动上来。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校“普通文化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矛盾,使农村学生由被动应对外界要求转向了主动选择人生道路,向真正的教育公平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

二、坚持为“三农”服务的价值取向

为“三农”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村义务教育应有的使命与宗旨。满足农村人口的各种学习需求,既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本体功能,又是为‘三农’服务的最直接体现。笔者认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滞后不在于面向“三农”的要求,而恰恰在于忽视了“三农”的要求。其误区就在于把升学教育当做最终目的,而忽视了农村义务教育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看,为“三农”服务的根本意义在于教育强农,在于促进“三农”主体性的发展及其弱势地位的转变。因此,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使农村教育成为“为农”和“强农”的教育。它应当以人为本,以农村学生的需求为基本切入点,强调课程对于农村学生全面和主动发展的建构意义,致力于构建适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离农”和“务农”都应视为农村学生发展的合理需求,都是为“三农”服务应有的内涵。它们都应当是农村学生主体性发展基础上的生成性结果,而不是囿于环境、条件和机遇的被动选择。

三、建设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

这是增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效的根本之策。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农村生活特色的课程文化,是农村学生健康和谐的心理得以孕育、产生的基础。然而,目前一些农村学校的课程却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使课程文化缺乏农村的特色,课程改革难见成效。因此,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只有植根本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才能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切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服务于“三农”。但是,农村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还应当遵循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否则可能成为保守的,甚至是落后的。这是因为国家课程改革体现了先进文化的要求,是满足我国中小学课程基础性和均衡性的基本保证。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应当创造性地贯彻国家有关课程改革文件的精神。只有这样,国家文件的精神才会内化为农村学校的课程文化,既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又形成农村学校课程文化的特色,从而引导农村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向着既富生机又合规范的方向发展。

四、以农村教师的发展为本

众所周知,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农村学校应当把课程改革看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近年来,为了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些地区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城市教师下乡支教、新教师到农村学校锻炼等。然而,这些措施对于农村学校的发展来说,其意义主要是“输血”,而不是“造血”。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而且农村学校课程改革滞后的状况,也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为此,必须探索一条能引导农村教师完善自我、主动发展的自强之路。

从一些农村教师成长的经验来看,这条自强之路是植根于农村本土文化的“草根式”道路,即农村教师的发展主要是立足于本校实际,植根于本职工作,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在落实课改要求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新的理念、新的风格和新的模式,并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使自己也得到发展。这种“草根式”的道路,虽然不同于传统的“学院式”道路,但却是许多优秀的农村教师的成功之路。对于缺少经费和资源的农村学校来说,这是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脱困的根本之道。

在激发农村教师发展主动性与自觉性的同时,有关部门还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引导,并在农村学校形成引导农村教师主动发展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

(宋时春摘自《中小学管理》,2006年第10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供稿。)

作者: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策略论文 篇3:

高职教育投入机制的国际比较分析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通过对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投入的比较与分析发现,它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来说,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力量、建立学员成本分担机制、合理调动企业财力资源、积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以及鼓励学校自营,已经成为其投入机制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这些都可为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投入机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育投入机制 教育经费 发达国家

[作者简介]张连绪(1963- ),男,河北保定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王超辉(1974- ),男,湖南邵东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办公室,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与管理。(广东 广州 51148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教学改革类)“广州市属高职院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制度探究”(项目批准号:穗教高教[2013]22号)和2013年度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体制改革类)“高职院校办学投入机制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穗教高教[2013]22号)的阶段性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投入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高职教育也不例外。目前有关高职教育投入体制等问题的探讨,已成为高职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试通过论述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投入状况,分析高职教育的来源结构,进而理解和把握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投入机制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投入机制提供借鉴。

一、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投入状况

德国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与高效率的办学体制以及完善、灵活的教育投入机制密不可分。德国高职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企业组织或者行业组织的资助,以及极少数社会团体的捐助等,其中,政府财政拨款是由联邦劳动局、州政府以及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提供的,而企业组织或者行业组织的资助包含有“企业直供和企业外集资”①两种方式。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85%来源于企业,15%由州政府列支,并对学生免收一切学杂费。另外,失业者参加培训时,政府会按每学时拨给补贴费7~12马克,一年为1.5~2万马克。②

瑞士深受邻国德国的影响,其职业教育体系也十分完整,当今大概有5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瑞士,每年约有2/3的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可以说,大部分就业的瑞士人有接受职业教育的经历。根据瑞士联邦经济事务部发布的“2008~2011年教育、科研和创新指南”得知,瑞士联邦进一步加大了职业教育投入,4年对职业教育总投入 27.08亿瑞士法郎。可见,政府财政资金是瑞士高职教育投入的主要来源。此外,《瑞士联邦职业教育法案》规定企业要资助一定的培训费用,并且学生是免费学习。据2007年的一份资产收益调查显示,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净花费为47亿瑞士法郎。③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与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密不可分。从《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案》中教育基金的设立,到《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与培训》中经费机制的改变,以及《职业培训法》中企业投资的规定,英国的高职教育投入逐渐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主(约占经费总投入的75%)、受教育者学杂费为辅(约占经费总投入的8%),积极吸引企业资助和社会捐赠,以及学校自创营生等多渠道发展的体系。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独具特色,其中最有“魅力”的当数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高职教育的主力军,是美国实施高职教育的主要机构。社区学院的教育经费构成状况为:联邦政府的专项拨款(占经费投入的15%),州政府拨款(占经费投入的38%),当地企业和社会机构的资助(占经费投入的21%),受教育者学费收入(占经费投入的17%),其他收入(占经费投入的9%),政府财政和学生学杂费占美国社区学院教育投入的70%。

澳大利亚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机构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英文简称为TAFE。当前,澳大利亚全国有250所TAFE学院,在校生约130万,发展势头迅猛。④TAFE学院融资的渠道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学生缴纳或贷款)及学校自筹经费(自营创收、接受捐赠等)三类方式。以首都堪培拉TAFE学院为例,2009~2011年,政府绩效投入的资金总额为64556、69279、70699千澳元,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9.75%、63.48%、66.08%;而商业和学生学杂费收入为22189、22268、21831千澳元,其所占比例依次是20.54%、20.41%、20.41%。⑤可见,政府财政和学生学费也是澳大利亚高职教育投入的重要部分。

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投入机制比较

纵观世界各国高职教育投入主体的来源,大致可分为政府财政投入、社会力量投入、企业资助投入、学员学费投入及其他投入等。笔者分析了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五国的高职教育投入状况(如表所示)。

1.在政府拨款上保持高度一致性。从上表不难看出,在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五国高职教育投入的来源中,政府拨款占有很大的比例,一般在50%以上,英国的比例更达到70%以上。由此可见,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五国在政府拨款上保持高度一致性。事实上,这些发达国家对于高职教育投入的财政拨款不是一种简单、无序、零散的政府行为,而是具有法律意义。他们重视高职教育,将高职教育看作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的保障,并且专注于教育投入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所以,高职教育的投入实质是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符合法律条文、有专项专向、带有期望效益的国家财政经费。此外,政府的财政拨款不是一种“平均主义”,其拨付金额数由学生人数、专业授课时效、规定的时授课标准等决定,并且实行绩效制财政投入,这也成为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费中政府投入的主流趋势。

2.在企业资助上具有相似性。近年来,由于国际社会带来的风险连年不断、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相继滋生,加上国内市场发展的不景气,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也出现了问题。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五国在高职教育投入上探索新的策略,其中,寻求企业资助、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共赢”或者“双赢”,开始成为教育投入的一种主流取向。从上表可知,企业已成为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五国高职教育投入的重要主体。尤其是德国和瑞士,企业资助在高职教育投入中的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这是与两国的社会、经济、科技等状况紧密相连的。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质是一种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模式,其经费来源也是“双元的”;而瑞士的职教模式是“学徒制”,即“师傅带徒弟”,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制”,由行业机构或企业组织承担培训费用。总之,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向企业资助靠拢的高职教育投入,是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发展的长远规划及利益的共同占有。

3.在个体学费上具有显著差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他们之间的教育政策也有显著的差异,就高职教育投入中的学员成本分担即个体学费而言,各国大有不同。从23页表可见,德国和瑞士规定,学员免交接受职业教育的费用,几乎不承担任何教育成本,还会得到一定的教育补贴或助学金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则相反,个体学费要承担高职教育的学费,美国和澳大利亚,学员分担的教育成本占经费投入的近20%。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收取学员一定的教育费用,但是学员对象一般为海外学习人员,或是那些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其实,这样的差异也与国家的基本国情分不开。譬如瑞士,人口数量接近800万,人口密度为188人/平方公里,人均GDP为81160美元,并且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比例很大,生均教育投入相对较高,已经达到不需要学员承担教育成本的水准。

除此之外,由于社会力量(国内知名人士、校友、基金会、协会或组织的无偿捐赠和国际友好人士、基金会或组织的捐赠等)的投入相对较少,而且这种投入具有流动性、断续性、不时性等特点,对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而言,这种差异性并没有深远的影响。

三、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投入机制的分析

世界知名的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专家、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Johnstone Bruce)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cost sharing),认为应由纳税人(政府)、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捐赠)共同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⑥但是,理想和现实大都难以吻合,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差距。因此,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投入机制也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现出一定的发展特点。

1.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力量。国家财政分配作为一定意义上的政权控制,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成为发展某项事业的物质保证,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投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投入体制中,政府有高额的拨款,通过制定一定的财政支持法案与策略,加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充分发挥了国家财政力量,其投入力度和总额大都占据高职教育经费的一半甚至2/3以上。具体来说,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高职教育政府投入主要分为国家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基层政府的层级,即各级政府都充分发挥财政力量,保证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稳定。

2.建立学员成本分担机制。从公共产品的内涵来讲,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带有非排他性,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非竞争性公共产品,高职教育也是如此。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员缴纳一定的学费,共同分担教育投入,合乎一定的逻辑。虽然德国和瑞士没有建立学员成本分担机制,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已经运作该机制多年,这一机制已成为这两国高职教育投入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职教育学员免交学杂费在大多数国家还只是一种理想,所以,建立学员成本分担机制是大多发达国家维系高职教育投入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促进教育经费的增长以及提升学员的高级职业技能。

3.合理调动企业财力资源。目前,将企业财力资源纳入高职教育投入机制,已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从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五国的教育实践来看,德国和瑞士已经充分调动了企业的财力资源,并通过法律规定、税收减免、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共赢。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三国则不容乐观,企业尚未成为高职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英国的“征税—授予”机制和澳大利亚的“培训保障计划”,都遭到企业的强烈抵制。然而,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变化,大部分发达国家正在努力调动企业财力资源以投入高职教育。近年来,英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很高,参与的方式日趋多样化,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交纳职业教育税、提供助学资金、为职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持、研究设备和经费以及直接投资创办职业技术学校等。⑦

4.积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以及鼓励学校自营。政府经费、企业资金和学员学费是高职教育投入机制的三个支点。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五国高职学校除了发动这些直接的利益团体外,还积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进一步增强教育投入机制的灵活性,争取到除政府、企业和学员之外的更多办学经费和资源,切实保障高职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另外,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高职学校的自我创收或盈利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基本方式包括:扩大招生人数尤其是海外学生;为公司、企业及社团等用人单位开展各种培训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将其转化为研究成果,并进行生产创利等。发达国家通过这些途径进一步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并完善投入机制。

[注释]

①江红英.中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D/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QueryID=6&CurRec=1&dbname=CMFD9908&filename=2005100969.nh&urlid=&yx=&v=MjU1NDdmWnVkcEZDbm5WYjdBVjEyN0c3SzRIdGpLcHB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Y=,2004-12-01.

②段玉青.德国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对我国西部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财会研究,2012(2):41.

③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witzerland 2009-Facts and Figures.Federal Office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OPET)[EB/OL].http://www.bbt.admin.ch/the-men/berufsbildung/index.html?lang=en,2009-02-25.

④张玲.澳大利亚TAFE教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0(2):91.

⑤CIT.2011 Annual Report [EB/OL].http://cit.edu.au/_data/assets/pdf_file/0009/30330/2011_CIT_Annual_Report.pdf,2013-01-05.

⑥Johnstone,D.Bruce.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Cost-sharing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Boston:Boston Colleg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Education,and 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06:12.

⑦罗贤义.高职院校融资渠道多元化问题研究[D/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QueryID=11&CurRec=1&dbname=CMFDLAST2012&filename=1011264485.nh&urlid=&yx=&v=MDE4NDJDVVJMNmZadWRwRkNuZ1Vyek5WRjI2SDdHK0d0WEVxcE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I=,2009-10-20.

作者:张连绪 王超辉

上一篇:园林大树移植管护管理论文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