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策略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普及对推动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作用日益显著。在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创新性人才中,教育的信息化将是教育的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甘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分析西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将有助于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策略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策略研究论文 篇1:

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的思考

[内容摘要]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硬件问题基本解决后,如何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绩效便成为一个共识。本文从社会各部门通力配合、人力资源建设、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建设的整合等角度提出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

我国自2001年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以及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浪潮,在经费投入、建设规模、软硬件平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从建设转向应用,以应用促进发展”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现阶段的主题。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硬件环境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焦点矛盾,如何对区域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绩效评价,找出制约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引导、监督和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社会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持

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绩效,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一是从政府及主管部门层面,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管理效率,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二是在学校管理层面,制定符合实际的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实现学校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互联互通,促进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三是在技术支持及应用指导层面,有关部门要建设和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及技术支持服务系统。建立专门数据库,对信息化设施、资源现状和应用等进行动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力求以数据为依据、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指导建设;开展远程技术指导,确保各级学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加强指导,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因素的作用

人才工作非常关键。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2010年全国电教馆长会议上指出:“全国电教馆系统要在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把教师培训工作特别是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任务抓好、抓实。”所以要把人力资源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解决好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问题,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因素的作用。为此,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培训。要加强各级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培训,培养一支具备较高信息能力的管理队伍;制定教师信息能力培训规划,出台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核标准,开展新一轮学科教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为信息技术人员队伍创设更好的工作条件,在任职资格、人员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明确政策支持;努力改善中小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的任职待遇,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坚持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应用

在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体的现代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如果没有软件,所有的硬件都是一个躯壳,所以我们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定位在软件的开发、研制与应用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致力于发挥教师的群体作用,鼓励教师开发一些适合自己进行日常教学的软件,鼓励教师人人参与课件的制作,提高全体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教育软件的开发要以可操作性、实用性、便捷性、效率性为基本开发准则,切实使软件成为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的重要载体。

四、以课堂为舞台,以服务教学为中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学校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有“走进课堂、服务教学、面向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基础上,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运用到课堂和学习中。如基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超越课本的社会课程探究学习方法, 基于互动学习工具插件的数学和科学教学的计算机模拟和仿真学习方法, 网络环境下基于话题的英语学习等。但信息技术毕竟属于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提供服务的,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媒介手段和工具,所以,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才能实现信息化应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总之,采取恰当的策略,突破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应用困境,促进教育信息化有效研究的深化,合理、有效地应用花巨资建立起来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源,是当前信息化深入、健康、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强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策略的研究,以期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效果的最大化。

(本文为河北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提升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6130035)

(责任编辑:付淑霞)

作者:张学礼 王玉芹 赵敬艳

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策略研究论文 篇2:

加快发展甘肃教育信息化对策探讨

摘要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普及对推动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作用日益显著。在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创新性人才中,教育的信息化将是教育的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甘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分析西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将有助于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教育 信息化 发展 对策

本文从甘肃经济落后地区的信息化设施,以及相对应的经费投入和思想思想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甘肃经济落后地区的信息技术发展目前的状况并分析了有关问题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发展甘肃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技术的一些建议。

1 经济的落后时制约信息教育的根本因素

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然而在甘肃经济落后地区,对信息设备的投入很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落后所造成的。就以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为例:按电费的支出和教工报酬两项来算,假设一所学校有50台计算机的机,和两名信息技术教师,电费每月每度0.5元,每台机器每天运行5小时,每周5天计算,仅是电费支出就有1200元/月,再算上两名信息技术教师工资支出每人1200元/月,总数3400元/月,40800元/年。如此的支出也许对城镇学校没多大影响,然而对于多数经济落后的农村学校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可能向当地政府、社会、企业等有关部门积极参筹集经费,然而,现实情况是仅学校与企业、银行、政府之间,却很难筹集足够经费。纵使学校能够得到银行扶持贷款,企业也愿意出一部分教育技术设施,但这并不是长远之策。

2 教育观念的落后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1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的转变至为重要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水平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意识起重要作用。大多数学校只有一到两名信息技术教师。有些学校的专职教师在人数上尚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许多教师不具备信息化教学的专业知识,另还存在许多外聘或兼课的老师。总体而言,对信息化教学的专业教师的不足以及信息化教学教师的教学观念、理论背景、教学水平都是阻碍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2地方有关领导的支持不到位

信息化教学的师资、设备不足,离不开地方的领导的支持。尤其是在甘肃落后地区,对信息化教学的师资、设备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所以,首先就是要转变领导层面的观念,加大对信息化教学的扶持力度,从而促进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2.3家长及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家长支持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他们能够认识到掌握信息技术在将来的社会是必不可缺的。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计算机基础,了解信息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促进作用。然而,还有部分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算作高考科目,过多的将精力和时间花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会影响主要课程的学习。他们还认为学校应该把教育的全部工作集中在主课程的教学上,尽量减少其他非主课的学习时间,计算机可以在高考完了之后,再学不迟。另有家长认为,计算机网络里,含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带来不好的影响。

3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对策

3.1学校基层领导层面加大对教学信息化的扶持力度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召开,及《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的出台,表现出了国家队信息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作为学校基层领导,要全面理解和贯彻精神,从多方面给与支持和帮助,增大、建全对信息化教学的师资培训及管理机制,加大教师的配备人数,和信息化教学设备,满足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信息技术课程一个问题,还需要与其他课程相互作用全面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回顾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信息技术对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仍存在以上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首先,发挥各部门力量来积累教育投资,建立长期的教育资金支持工作;其次,建立健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的教学考核制度;最后,相应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工资待遇。

3.2提高信息化教学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高科技的发展日益革新,各种先进的教学电子设备逐渐引用到教学课堂。目前,有很多学校在架设信息技术基础设备的时候,对教学软件以及学科课程资源的建设不够完善。对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的原理、运用、维护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效果。从事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要经过的系统、专业的学习才能够上岗从教。

3.3 信息技术课程及教材的合理构建

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普及有五六年的时间(下转第72页)(上接第68页)了,但目前还未有一套合理的信息技术教材,教材编写方法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教材仍然按照普通计算机教材的编写模式教学;有的教材仅局限于对有关软件操作步骤的简单讲解;有的教材则更像是产品“使用说明书”或“字典工具”;信息技术的教学的不规范与教育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大相径庭。对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首先要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其获取有用信息、传输信息,对辨别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素养。

3.4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对于落后地区的学生,对电子信息不够了解,缺乏一定的基础,就要采取从“零”开始编排的原则。该方案的特点是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内容都有若干重复和交叉,有些“热剩饭”的味道。不过在一些信息技术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目前已经不存在零起点问题了,他们本身或多或少的有些这方面的基础,对于信息化教学理解较快。所以在教学时要增加相应的电子知识,不如组建一些兴趣班等,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甘肃许多地方经济发展落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相应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分析了落后的原因基础上,探讨了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策略。甘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落后,原因很多,主要有:信息化教学的师资欠缺、设备投入不足,资金不到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考核制度不够合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待遇偏低;学校、社会和家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足;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落后;信息技术教材不够合理等。在分析了问题的关键同时,对症下药,将在这几个方面展开工作,是甘肃信息化教育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金云波.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2]张一春.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组建校园网之策略研究[J].中远程教育,2001.4.

[3]满海锋,毕威,解月光.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况概述[J].信息技术教育,2005.1.

作者:郭 晴

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策略研究论文 篇3: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教育转向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水平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部在2002年2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注重应用,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

一、教师教育信息化概念的内涵

教师教育信息化是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根本,其本质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现代教师[1]。教师教育信息化不仅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而且适应了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即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人才规格。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物质设施的层面,更要在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建设上下工夫,甚至必须“先行”。应该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这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基于信息化的教师教育新转向

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信息化的一般特征:信息化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为实现教育信息化而开展信息教育,教师必须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全面贯彻“三个面向”的方针,探讨教师教育面向现代化,促进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培养未来教师和帮助在职教师形成新的教学观、实践观和质量观等。

(一)教师教育教学观新转向

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学模式集中于“讲授——演示——练习”的单一模式,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化、协作式学习,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资源、项目、网络的探究和远程协作等学习都是信息化教师教育应当采用的有效模式。在教师教育中,让受训教师通过参与教师教育者组织的多种模式的学习,能真正体会“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等模式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为其以后的学科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提供见解。

在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教育信息化中,教师教育者不应该仅教授现有的技术,还应预见未来的发展并帮助受训教师做一个信息技术的先行学习者。受训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技术的理念,时刻准备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培养受训教师正确的信息技术观,要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受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另外,在技术本位教育的同时,还应当培养受训教师正确的技术运用观,使其养成对技术的辨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在发现潜在利益的同时,了解一些可能存在的负面效果,提醒受训教师在把技术运用到课堂时,应当对技术进行辨证的分析,不要以为新技术都可以促进教学。以不同的方式领会不同形式的技术应用。这包括帮助受训教师从多个视角领会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教师教育实践观新转向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教育实践是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根本。然而,在我国师范院校为主体的传统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教师教育中还未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问题。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新转向。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今后一个时期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

1.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师教育

首先,要加强信息教学环境建设,加强对师范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强师范院校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学设施和自动化教学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其次,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发动、引导各方面力量开发整合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并重点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教育资源;第三,要大力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教育,特别是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除了要用好用足传统的培训手段之外,还要借助网络、卫星电视广播等远程通讯手段开展培训,尤其是对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

2.提高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改造师范院校教育课程,开发师范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课程与教材,开展师范院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其次,大力开展教师教育工作者(培训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三)教师教育质量观新转向

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原则是: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根本。[2]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教育质量观,要求教师对信息、教育信息化、信息社会有基本正确的理解,认识到信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首先,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具有一定的专业信息量;能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于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和信息安全意识,能迅速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专业、科研信息,还能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善于识别信息的真伪,能够遵循一定的信息道德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第三,教师应具有基本的信息知识,其中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和识别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等。

三、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政府监控力度,培养教师信息素养

1.制定优惠政策,加大经费投入

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出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培训的工作;学校重视政策引导,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信息能力和素养。另外,借鉴美国政府和企业合作进行教师培训的做法,教育部门也要加强与信息技术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软件,建立教师培训网站,让教师互相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共同进步。政府、社会、学校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2.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概括来说包括认知、技能和理念三方面,构成要素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以及信息教育等方面。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1990年的年度报告中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标准[3]:

●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

●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

●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

●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指定成功的检索策略;

●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

●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

●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

●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

●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

(二)完善教师教育信息化服务,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1.完善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制度

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训制度,从教师培养上抓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应大力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制订“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尤其是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要为适应新形势做出相应的改革,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教育,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各专业教材教法课程应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重点应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合,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迁移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2.提供咨询、个性化学习、成绩查询等学习全过程支持服务

建立完善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向学员提供招生咨询、个性化学习支持、学员事务、学习资料配送、成绩查询等学习全过程的支持服务;另一方面,还要为学员提供有关心理等问题的咨询,以尽可能地弥补远程学员缺乏师生面对面情感交流,校园人文环境熏陶等方面的不足。

3.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未雨绸缪,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合理调整和协调现有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优化配置,科学化管理,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去。

(三)运用信息化教育构建教师教育课程,加快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要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新型教师,必须依托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来看,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信息素养能力之一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只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实现整合,才能实现信息化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人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整合将无从谈起。为此,需要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包括信息化教育理论培训、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教学设计方法培训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对现有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督体系,建立教师评价制度

1.加强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规范教师培训的质量

建议国家加快制定“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标准”的进程,对教师包括计算机操作、通过网络检索查找并应用信息、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制作简单的教育软件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进行评价。为避免重复培训,不加重教师负担,对于已参加过计算机培训的教师,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认定,可以免修相应的培训内容。培训考试合格者由教育行政部门发放培训合格证书,此证书将作为今后认定教师资格和申报晋升中小学教师高一级职称的必备证件,并把评价结果反映在教师人事制度上[4]。

2.建立教师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教师教育的评价对受训教师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新教学模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具有直接导向的作用。目前教师教育中对受训教师的评价大多是单一、标准、面向结果的评价,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受训教师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必须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模式。目前很多学者已经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如柯氏成效评估模式[5];贯彻动态的评价方式,如基于电子学档的评价。采用多层次、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同时还要注重对绩效的评价(绩效的评价包括知识的绩效、能力的绩效、资源的绩效等),促进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促进受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秀娟,马秀峰.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 加快信息化教师的培养[J].教育信息化,2004,(9):42.

[2] 张海波,高垠.教育信息化概念内涵及发展策略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2):76.

[3]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

[4] 余武.欧美各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4,(4):76.

[5] 戴锡莹,王以宁.柯氏成效评估模式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评估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55.

作者:陈建超

上一篇: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