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改革策略论文

2022-04-20

【摘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要走均衡化发展的道路,在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本质是体制上或制度上的。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PDS模式经验,适切性革新我国农村教育体制,建设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形成一个生态的农村教育发展均衡体系,是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效机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教育改革策略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教育改革策略论文 篇1:

浅析农村电商背景下电商教育改革策略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农村电商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产业,农村电商的崛起也促进了大量电商企业调整战略发展方向,在电商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行业需要针对当下的就业风向,调整教学方向以及人才培养形式,以教育改革实现教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本文将主要探讨在农村电商大背景下进行电商教育改革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农村电商;电商教育;教学策略

前言: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商务以其便利性和休闲性,为人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购物感受,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让电商企业开始调整业务方向,大量企业涌人农村电商领域也意味着农村电商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在电商教育方面,教师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准调整教学方向,促进电商教育实现健康发展。

1.当下中专电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案不够与时俱进,脱离生活实际

从当下中专电商教学现状上看,很多教师都忽略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教师往往还是采用原有的教学方案,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只做基础教学内容的铺设,教学内容往往过于简单,没有反应出社会就业的实际需求[1]。尤其在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当下,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现状融入和农村电商相关的金融和市场营销知识,这样才能充实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2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当下一些从事电商教育的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调配来的,很少有电商专业教师从事该门课的教学,由于我国电商教育起步较晚,缺乏专业的教育人才,所以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仍然有一定欠缺。很多学校都是由经济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兼职教学电商学科,这就导致教学过于片面,学生也无法获得符合实际工作需求的知识。教师在专业知识能力上的欠缺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深度,也会因为教师本身缺乏来自社会的实践经验,影响学生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上,跨专业的教师更擅长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当遇到案例分析时,教师无法给学生更深刻的经验指导。

1.3 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水平较低

中专学生在前期学习阶段普遍缺乏正确的引导,在自学能力以及学习基础上存在较大问题,很多学生的文化基础课不够理想,所以在进行电商专业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感到吃力,学生学起来也觉得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先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后再教学专业知识[2]。由于缺乏正规的学习训练,很多学生也缺乏分辨和判断能力,这些都会影响电商专业的学习效率,让教师对教学无从下手。

2.农村电商背景下中专电商教育的特点

从当下中专开展电商教育的现状上看,电商专业教师需要立足当下,针对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方向的调整。电商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也需要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农村电商是当下的电商发展趋势,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扎实的技能水平应对解决,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毕业,都需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中专教育来说,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是主要教育目标,所以在进行电商教育时,需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3]。学生在中专院校学习的时间并不长,需要利用好这一宝贵时间,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理论的融合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之后快速提高自己,教师也需要注重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问题开展教学,摒弃传统的电商教育思想,通过融入信息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和农村电商的发展趋势相结合。

3.农村电商背景下进行电商教育改革的相关路径

3.1 在农村电商实地搭建教育实践平台

为了更好地带动中专电商教育与实践结合,中专院校可以在农村电商实地中为学生开展实操教育,推动校内课堂延伸到农村中,这种实践平台的延伸教学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对接,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当下农村电商中也有很多创业先锋,中专院校可以邀请农村电商创业者为学生进行经验传授,依托于中专教育的平台,开展合作办学。学校也可以将每学期的实践课程学分和农村电商实践相结合,并且注重教学的持续性,使在农村平台实践能够成为学校电商专业的特色课程,让学生了解农村电商和物流的实际特征,培养出真正懂农村电商、会管理筹划、善于决策的高级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电商竞赛,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是班级内部的,也可以是兄弟院校组织或者某网络平台举办的。如:“2018年广东‘众创杯’农村电商大赛(粤西赛区)”的初赛和总决赛就在我市举办的,教师需要为学生多留意该类活动,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是否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不重要,目的志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高其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3.2 建设真正具有实效性的农村电商创业实践基地

开展电商教学需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当下我国一些中专存在教学脱节的问题,笔者认为,中专院校应当扭转思维,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让学生能够有更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4]。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在学生学习期间培养其创业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农村电商作为互联网电商的重要分支,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根据农村的实际产品经营情况提出对应的电商销售策略,所以在中专学习阶段,教师应当为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电商专业的主要目的以及身上肩负的重任,通过激发学生的电商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获得能力水平的提升,在未来的就业能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带到工作中。

3.3 探索学分制教学实现人才的复合培养

对于中专电商专业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并不利于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将知识直接运用,很多中专院校在考试和学分制度上可以进行一定调整,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教育为核心,调整考核的方向。电商专业学习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中专院校可以淡化学科边界,采用整合教学的方法,在现有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吸纳和农村电商相关的学科教师,例如开设农产品和服务运营课程、农产品网络推广策略、农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农村物流等等,通过开设这些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学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目标,自主选择课程,拿到课程学分后即可获得毕业资格,学分制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和目标,较传统的课程体系来说也更为丰富多元,在人才复合培养的过程中获得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学分制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对学生的期末考核能够更贴近于学生的能力测试,单一的卷面考核无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实际能力,人才复合培养融合了实践和理论双重部分,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

3.4 定期组织农村电商讲座和实地考察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主题讲座的方式,邀请农村电商运营的专业从业人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主题讲座能够让学生学会从多元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了解农村电商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是连接课堂和社会的有效渠道[别。教师需要组织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专题讲座,通过从业人员的经验分享,提高学生的综合洞察力,增强对未来工作的各项判断力和应对能力,也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能够对农村电商的广阔市场有更深入的理解,增加学生下乡工作的意愿。

与之对应师资力量也需要进行调整,农村电商涉及到线上运营和物流环节,然而当下很多中专院校在农業、电商和物流方面普遍缺少复合型师资人才,对此学校可以和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办学,鼓励校内老师在企业中完成培训和学习,在一线生产线中提高实战经验,然后转变为教学经验,提升对于农村电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实际的帮助[6]。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农村电商的企业专家等作为特聘教师参与教学,弥补实践课程缺失的问题,为学生开辟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实习接触到电商实战中,为后续的就业提供保障。

4.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农村电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发展转型的必经之路,随着社会对电商人才需求的猛增,电商专业教育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调整教学的课程结构,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以满足社会需求为首要前提,不断探索符合中专培养方向的电商教学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农村电商全能人才,发挥出中专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从教育的角度促进我国电商行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印旭斌.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J].读天下,2016(15).

[2]任晓鸿.电子商务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农业经济,2016(2):126-128.

[3]张梅.“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J].甘肃农业,2016(18):14-17.

[4]尤泽伦.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策略浅析[J].科技风,2017(2):59-59.

[5]陈晓晖.浅析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与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7(4)106-106.

[6]李宁洁.供给侧改革下农村电商的发展策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343-343.

作者:张海涛

农村教育改革策略论文 篇2:

论PDS参照系下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的模式建构

【摘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要走均衡化发展的道路,在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本质是体制上或制度上的。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PDS模式经验,适切性革新我国农村教育体制,建设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形成一个生态的农村教育发展均衡体系,是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其建设策略是贯彻“政府领导、学校配合、社会参与、科学决策、依法管理”的原则。

 【关键词】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均衡化;资源共享;建设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分离,成效不明显;优质教育资源结构分布不合理,缺乏有效整合;教育有失公平,学生择校现象严重等等,这些现象折射出一个深刻的农村教育现实问题。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教育问题,大力加强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综合改革,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解决要标本兼治。立足农村,走向现实,远瞻未来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立足点。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PDS模式经验,适切性革新我国农村教育体制,建设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形成一个生态的教育发展均衡体系,是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的涵义

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是为了贯彻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方针,适应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而创生的一种教育教学合作模式。界定“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的具体内涵要从区域谈起。区域一词,源于地理学,后由行政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社会人文学科广泛使用,意义被引申和泛化,有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之称谓。这里,我们从教育角度看区域,区域自然延展为一个教育概念,指“教育区域”。“教育区域”概念的提出对于研究区域性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值得探讨

的概念[1]。界定“教育區域”,要把区域放在一定时期教育所孕育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去考察,发掘区域中的文化教育因素。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育区域”同其它区域概念范畴一样,既具有某种区域共性,又有自己的内在特质:(1)“教育区域”以自然行政区域为基础,具有约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2)“教育区域”以社会经济文化区域为载体,是赋有特定教育意蕴的文化地域,具有历时和共时的文化层次性,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底蕴、教育关系等方面存在某种关联。所以,“教育区域”是从时空、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等多维度去审视的,承载社会历史文明,表征为一定的教育场域,具有场依存性。

自然地,我们研究区域教育, 建构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也应从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研究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资源环境和社会人文历史空间。也即,把教育置身于“教育区域”中,对教育现象作社会学审思。循此,本文的区域是指具有相关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农村教育资源环境的地域,是县(区)、乡(镇)的行政地域划分,具有约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区域教育协作是这一范围内教育资源所表现出来的物质关系和人文关系的协作;狭义地理解,就是将分立的学校系统、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资源彼此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泛指硬资源和软资源,这里倾向制约教育发展的软资源,即教育活动中的人力资源,如师资、生源、管理模式、社会资源、信息占有等。

现在,我们可以勾勒出“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具体内涵的实践图景:农村县域经济条件下,根据自然地理、学校分布、教育资源等状况,以乡(镇)为单位划分学区,每一个乡(镇)划分2-3个学区,每个学区确立一个中心学校(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相对优越),建立以中心学校为主轴的教育教学合作中心,中心学校和各个成员学校之间实行资源共享。学区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最终端的一个“基本单位”。由此,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既是一所学校,表征为“教育教学共同体”;也是一种理念,是在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下,以一所中心学校为核心,由学区内农村中小学组成的教育教学协作办学模式,它是近来我国一些地方和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经验的理论升华。

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的建构是基于农村教育的全局性、长远性和公平性的宏观战略思考,主旨是促进教育公平、追求教育均衡发展;效能是盘活农村有限存量资源,充分利用本区域教育资源的作用,发挥名校扩张效应,向周边农村中小学辐射,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这无论对于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发展,还是对于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区域整体的教育水准,都具有普遍、深刻和长远的意义。

二、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的理论建设

(一)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建设的必要性

研究农村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区域教育协作学校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在我国目前的状态下,有其现实的农村教育背景。

1.推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农村教师教育工作面临着重大转变,肩负着改革、创新和发展的任务。农村教师及其专业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资源,攸关教育兴衰和成败。而且,农村教师教育是我国教师教育的薄弱环节,亟待需要加强和变革。有学者深入调查中国农村教育问题指出,农村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质量、待遇等方面都存在问题[2]。由于教师因素,引发农村教育系列问题 “帕金森”综合症,如教育公平,学生择校,城乡教育差距等重大教育难题归根结底是教师问题。教师问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紧迫课题。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指导下,要走均衡化发展的道路,“治本之策”就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村教师及其专业发展问题。

推行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几乎贯穿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始终,见解多元,流派纷呈。然而反思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发现,目前理论界探讨的角度,基本是站在教师专业发展本体论的立场上,描述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愿景和应然趋势,缺乏对农村教师教育环境大背景的文化探讨和实践研究,具有方法论的局限性。换言之,研究者往往是从教师专业发展自身的范畴和范式转换、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理性研究等理论取向去追寻问题的“本真”所在,研究方法论涉猎的是现象学、解释学、分析哲学、实证主义、批判主义等理论工具,理性思辨和文化移植是其主要研究方法,学术探讨未走出西方知识体系的樊篱。[3][4]毋庸置疑,这些探索和思考是我国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精髓,无疑具有科学方法论价值。我们要思考的是,无论何种理论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书斋经院式”的韵味,未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环境、教师资源、工学矛盾、制度体系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和前瞻性的远景。因此,构建和谐发展的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的生态环境是推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2.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的理想。农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弱势、分散,历来存在城乡差别。我国农村教育资源结构发展不平衡,优势教育资源短缺,山区和边远地区更加弱化。由此造成教育不公、竞争无序,学生择校等社会现象,而且应试教育加重了教育需要公平的沉重砝码,广大社会、家长和学生殷切期盼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有限的教育资源需要改造和革新,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理顺教育体制存在诸多矛盾关系的需要

教育行政和职能部门要有为学校教育发展服务的思想。我国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呈二元“条块”分割结构,政府和教育部门双重干预教育政体。由于利益博弈,在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具有多元利益诉求的主体往往存在利益冲突,不能实行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如:针对农村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足,认识不到位,资金支持不力;教育部门体制调整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制度性障碍等等。[5]

(二)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建设的可行性

从上文我们看到,建设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实现农村教育资源共享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为了有效地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相关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时,我国国内一些地方的教育改革也有类似于“区域教育协作学校”的做法和实践,具有总结和推广价值,为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1.美国专业发展学校的参照系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簡称PDS)历经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PDS模式及其所倡导的指导思想,正逐渐成为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在国际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DS模式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标准,对于我国的农村教育改革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PDS 模式是美国霍姆斯小组(HolmesGroup)于1986年提出的,旨在改革美国教师教育而生成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改革运行机制。PDS既是一所学校,也是一种理念(NCREST,1993)。作为一所学校,它蕴含四个最基本的特征:公共性、改革性、合作性和实践性(Abdal-Haqq,1995)。作为一种理念,PDS的核心概念是合作,是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建立联系的最好方式。(Gardner & Abu Libde,1995;Holmes,1990;Petrie,1995)[6]。因此,我们概括PDS的主要思想:(1)合作制。有学者深入分析PDS的体制特征指出,严格意义上,PDS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种合作模式。[7]不同的学校、组织和个人从自身利益和共同责任出发,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信任、相互承诺,共担责任,共享利益,共同实现PDS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PDS是一个服务于标准体系(PDS建立的《专业发展学校标准》)的机构;(2)效能化。PDS实行人力、物力以及知识产权等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共享,以利发挥其最大效能;(3)中介性。PDS是大学、社区和中小学教师组成的“研修共同体”,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具有中介作用。

2.国内一些地区和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启示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校校合作,社区合作,区域合作等办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经验,值得总结,但都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一些地方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经验值得推广。以笔者所在的安徽省为例,2006年安徽提出教育均衡发展的“五年计划”:“三年内基本消除市、县城区内的学生择校问题,实现区域内中小学相对平衡;通过5年的发展,使农村所有的学校均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重点改造500所农村薄弱学校。[8]

(三)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建设的策略

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的建设必须贯彻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学校配合、社会参与、依法管理”的工作机制,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确保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建设的可行性。

1.政府是首要的责任主体,抓主要矛盾

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现社会意志和政府行为。在酝酿、规划和实施工程中,最为有效的推动手段是政府权力。政府是首要的责任主体,所担当的责任、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力量所不能比拟的:首先,政府要大力宣传,立法指导,统筹规划布局,协调教育体制。进一步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理顺教育部门是为学校发展服务的思想;第二,要落实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建立农村教育财政预算保障制度,依法行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重点投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推进区域内学校“一体化”建设;第三,政府要科学决策,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以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学校配合,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制度体系

2.1 健全组织机构,统一行政管理

组织领导是核心。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体现合作办学特征,其实施过程完全依靠健全的组织机构来推行。所以,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建设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关键。第一,建立学校领导组织。在政府的干预下,成立由所有成员学校组成的学校领导组织。它是决策性领导机构,赋有统筹、规划和决策区内成员学校重大教育事宜的权利和任务。如,制定区域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决定和协调区域学校教学管理、师资建设、人事调整、招生协议等决策事件;第二,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它是事务性组织机构,是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具体操作平台,赋有统筹、指导和协调区内成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权利和任务。如规范区域学校统一的教学内容标准、实施方案、规章制度等量化指标体系;第三,设立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师教育中心。中心学校统整区内联网学校的信息资源,成为区内教师“网联”的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教师教育中心的建立,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研修环境。学区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规划和要求,对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顶层设计,规范培训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成空间。

2.2 约法制度体系,保障体制畅通

区域整体“一盘棋”。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是一个有机的组织架构,其运行管理必须通过制度体系来约束。成员学校应联合协作、平等协商,遵守章程、执行协议,享有规定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如建立的系列制

度、协议有:《区域学校发展规划》、《区域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区域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区域学校共同招生协议》、《区域学校教师人才流动及干部人事调配执行条款》等。

2.3 广泛的社会参与

均衡化教育发展需要和谐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社会参与的公共性表现在对政府教育决策的理解和支持,使政府的教育决策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并得以贯彻和实施。同时拓宽办学渠道,最大限度地吸收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政治资源和财政资源,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的建立是我国农村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或更为复杂的问题出现,这是我们在构建过程中所思量不及而又在预料之中的,因而有一个从理论建设到实践完善的过程。

三、结语

 我国区域教育协作学校模式的研究尚在启动,与国外教育改革研究相比,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基于此,研究和讨论区域教育协作学校模式的生成和发展,有利于我们深化农村教育体制的改革。

区域教育协作学校模式的构建,是从社会性和体制性的宏观战略高度远瞻农村教育问题,以解决农村教育无序竞争、缺乏合作、资金支出困难、教师工学矛盾等诸多弊端,促进农村教育公平为指导思想,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深思的重大理论课题。笔者的心愿是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来点石、研磨。

建设农村区域教育协作学校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创新这样的一个工程,不是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行政单位的事,而是政府和社会力量合力办学的结果。从基础教育课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有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作,才是区域教育协作学校能够实现的有力保证;其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因时因地制宜,是构建区域教育协作学校的坚实基础;再次,健全组织、约法制度体系、规范管理是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和谐运行的重要保障;最后,政府支持下的教育体制适切性改革是构建区域教育协作学校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在辽阔的农村教育大地上有生根的土壤,并不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区域教育统筹与发展[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2.

[2] 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174-175.

[3] 季诚钧.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课程 教材教法. 2004(12):68-71.

[4] 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7(1)68-73.

[5] 安徽省教育厅.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改革研讨会.会议简报[EB/OL](2006-8-9).[2007-11-12] .http://www.210.45.192.19/becc/zxgk/gzjb/huiyi1.doc.

[6] Lucy Mule. Preservice teachers inquiry in a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context Implicationsfor the practicum[EB/OL]. Teaching and TeacherEducation.2006,22(2): 205-218.[2007-11-12].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

[7] 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0-44.

[8] 安徽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党政考核[N].中国教育报,2007-10-31 .

作者简介:

沈南山(1964—),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學院数理系副教授,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刘孝友(1963—),男,安徽霍山人,硕士,皖西学院政法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作者:沈南山 刘孝友

农村教育改革策略论文 篇3:

农村大班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及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在全面部署城乡教育、农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育是一个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旨在通过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农村大班幼儿的成长环境进行分析,以研究农村大班幼儿的阅读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教育的公平性,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培养农村幼儿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阅读环境;阅读方法;阅读材料

教育是每个幼儿都应该享有的权利,然而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同,幼儿受教育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实际着手,用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幼儿所处的环境进行准确合理的分析并解决问题,为幼儿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以此来提高农村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

一、运用SWOT模型对农村大班幼儿的阅读环境进行分析

1.SWOT模型分析的介绍

SWOT分析模型也称为态势分析法,是组织中内外部环境常用的系统战略统筹工具。在分析问题时应该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根据要素分析,对问题进行整理归纳,为有效合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对农村幼儿大班内部阅读环境的优势进行分析

在农村,幼儿接触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事物,受外界污染和诱惑较少,他们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模仿与学习能力较强,心灵纯净清澈。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引,通过早期的训练培养幼儿阅读的习惯。

3.对农村幼儿大班内部阅读环境的劣势进行分析

农村幼儿大班的幼儿心智尚未成熟,易受生理和心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幼儿注意力不集中,阅读积极性较弱。幼儿需要教师时时地监督,并能及时地答疑解惑,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幼儿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幼儿进行阅读辅导。

4.对农村幼儿大班外部阅读环境的优势进行分析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农村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良好的阅读环境。利用自然环境营造恬静的阅读气氛,将阅读题材内容与自然结合起来,让幼儿主动地去发现所阅读的内容与自然景物的联系,培养敏锐的洞察能力。

5.对农村幼儿大班外部阅读环境劣势进行分析

由于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资源有限,且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这些消极因素都会增加农村幼儿阅读习惯培养的难度。

二、影响农村大班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因素

1.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照顾,祖辈年龄较大,教育观念落后,不能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甚至剥夺幼儿的阅读时间

2.农村幼儿由于父母无暇照顾且父母知识结构单一,对幼儿监督力度较弱,并不能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

3.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师资水平不高,教师队伍缺乏动力和创造性

三、农村大班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方法的策略

1.重视幼儿早期阅读方法的指导

众所周知,目前农村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老人和小孩,老人不能够有效地教给幼儿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幼儿进行阅读,进而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特点,并注重幼儿早期阅读方法的指导,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那么,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引导幼儿进行阅读:一是制造悬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在幼儿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幼儿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并为其设置悬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二是使幼儿在游戏中进行阅读。在采用这种方式时,教师应该将阅读环境、阅读内容与阅读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熟悉的动漫、蔬菜、水果以及唐诗等卡片,让幼儿自行抽取,对自己抽到的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三是及时对幼儿进行夸奖和赞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幼儿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赞赏,进而激发幼儿的阅读热情,如,教师可以经常使用“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你能行”等评价语言。

2.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级和选择

(1)针对儿童的天性,幼儿对色彩鲜艳事物尤其敏感。因此,在幼儿读物的选择上必须是彩绘绘本。鲜艳夸张的图画有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发对阅读的兴趣。(2)要重视阅读绘本的难易程度和数量。幼儿家长和教师要将幼儿读物根据难易程度分门别类地摆放,从易到难的阅读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因此,教师或者家长可以将不同等级的阅读读物放置在不同的小篮子或小格子中,方便幼儿取阅。如,在家里,家长可以将童话故事、动漫、笑话等不同类型的书籍分类放置,让幼儿根据其爱好进行有效地选择;在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周期板报、举办幼儿读书大赛以及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使幼儿积极参与,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这样对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3.教师可利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且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方面可以通过语言地描述激发幼儿的兴趣,创造想象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以及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将知识形象化转述出来,以情动人。例如,在教学《春天到了》时,为了让幼儿更加理解“五花十色”,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春风轻轻地走来,给了春天美丽的颜色,黄色给了迎春花,红色给了玫瑰花……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教师通过抑扬顿挫散发出情感的语言,让孩子们跟随教师生动的语言想象出春天的景象,感受文字的音韵与内涵美,“五花十色”自然得到了理解。

另一方面,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幼儿思考,进而提高对阅读的兴趣。设置巧妙的问题可以诱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并乐于通过独立的思考进行判断和研究。在教学《孔雀舞》读本的时候,可以先创设情境让幼儿学习孔雀舞,使幼儿亲身体验孔雀舞的灵动与美妙,同时体会学习舞蹈的艰辛。随即向孩子提问,孔雀也能跳舞吗?跳孔雀舞的人是怎样成功的?引发幼儿阅读的兴趣,随着读本的深入,再进行下一轮的提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从而让幼儿紧跟着阅读的节奏。

4.加强家庭与幼儿园的紧密联系,开展多种交流活动

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有助于及时全面地掌握孩子的阅读动向,通过双方的充分交流和沟通,可以具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提出合理的意见和改进的措施。或以班级为单位展开集体阅读活动,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在与幼儿共读时产生的困惑与困难予以解答和帮助,并将常见的问题编制成册,有利于宣传和推广,其中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如何处理在指导孩子阅读时出现的常见问题”等。或者开展一系列沙龙活动,鼓励家长自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关于幼儿阅读兴趣培养的交流活动,起到示范效应与从众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与家长的教育资源。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个性因材施教,积极地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让幼儿在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为将来的阅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主动阅读、海量阅读对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周而复始的坚持,老师和家长应该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培养幼儿,鼓励幼儿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吴燕.互动式分享阅读对4~6岁幼儿阅读兴趣、叙事能力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4.

作者:杨莉

上一篇: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论文下一篇:广告设计专业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