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挫折教育策略论文

2022-04-21

[摘要]挫折是人们的情绪反应,具有两重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正确认识、分析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并有效地进行疏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生挫折教育策略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生挫折教育策略论文 篇1: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等现象。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与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教育的过程。作为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积极的教育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创造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师生之间友爱团结,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要成为中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以上活动,使中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面向全体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可由学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实用教材,也可参照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由专职教师任课,可以安排双周一节,有针对性地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灵活进行,重点突破疏导,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对全体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既结合学习内容训练中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智力心理,发展中学生智力,又结合教学工作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锻炼中学生学习意志,培养个性,促进中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以减轻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教师的衣着、表情、言谈举止的风度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可能直接给中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给中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地成长。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宁夏吴忠红寺堡中学

作者:田贵福

中学生挫折教育策略论文 篇2:

对青少年学生挫折心理的解读

[摘要]挫折是人们的情绪反应,具有两重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正确认识、分析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并有效地进行疏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 挫折心理 教育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虽然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为“担当天下之大任”,也认识到了挫折对人的成长的影响。但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感到无能为力,无从下手,引导无方,甚至陷入更深的挫折之中。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的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的形成有三层含义,一是挫折情境,即引起挫折产生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二是情境认知,即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如果这三者同时存在便构成心理挫折。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良变化,多次挫折后,再自信的人也会慢慢失去信心,出现焦虑、忧郁的心情。常遭受挫折的人会退化,即往往会出现孩子般的无理智行为,甚至挫折后会以攻击的办法去发泄愤怒的情绪,这些都可能导致某些疾病和精神障碍的发生。

二、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现实造就了家长们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因为是“小太阳”而宠爱有加,大包大揽且乐此不疲。非常态家庭,如重组家庭、缺损家庭、离异家庭等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缺少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其教育,导致孩子在感情、学习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挫折心理。国外的研究也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交往、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有着显著差异。他们容易产生紧张、愤怒、沮丧、孤独、自卑、焦虑等挫折心理,特别是离婚前后这种影响较大。从心理卫生角度上讲,早期挫折经验对心理成熟度的影响是巨大的。

2.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人们普遍轻视心理教育,而家长老师常把学生心理素质差引起的问题当作思想品质问题处理,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其次,传统观念的影响,好学生的标准是“高分、听话、老实”,致使学生的探索创新、独立自主意识欠缺。另外,家长、教师有意识地限制学生与外界接触,导致学生社会经验严重不足,一旦遇挫便惊慌失措。同时,不恰当的评价标准使许多学生怀疑自己的智力、能力而导致自卑。特别指出的是来自学校教师和同学的嘲讽,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青年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严重时甚至危及他们的心理健康。

3.学生个体因素。首先,处在身心发展加速期的学生,思维、自我意识片面、表面,当个人认知模式出现偏差,因情绪活动敏感丰富易产生激情且易冲动、易变,同时理智和意志较薄弱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如女生因男生的一句“她怎么这么胖”而拒绝进食,男生因女生说自己没有胡须而自卑,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等。其次,是需要、动机与外部环境因素的限制之间的冲突。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动机的多样性,动机冲突如果调适不当,会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再次,当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不一致时,如家长和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避开了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当学生面对现实世界又不能进行正确地分析判断,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而产生挫折感。当这种理想教育与现实状况出现尖锐矛盾时,他们会重新去反思审视我们的教育,也可能会滑向另一极端,那样,我们的教育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状况。

三、教育策略

1.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缓解学生的挫折心理。父母应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使之从自己选择所致的挫折中成长。其次,是家长以身作则,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和调整期望水平。要相信孩子能处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期望值应与实际协调统一。教育孩子应正确地估价挫折情绪,恰到好处地引导即能够使孩子真正体验到挫折感,又能够在适度的情况下,帮助孩子克服挫折感。另外,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立意识,父母可向孩子提供建议和咨询,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这有利于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能力及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负责精神。

2.强化“抗挫”心理教育。教育者都要有超前意识,强化学生做好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方面,让学生懂得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可怕,怕的是挫折后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未必无益,明白“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同时,班主任、心理教师要科学建立必要的心理档案。关注学生的变化,及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防微杜渐。适时、适当地传授应对挫折的心理调节方法,加强疏导,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上进行挫折、情感教育;创设适宜的挫折情境,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

3.确立适合自己的抱负水平。同样的教育评价,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引起的行为反应是不同的,而每个学生抱负水平也是不同的,抱负水平是人们进行成就活动的动力,而能否成功则决定于抱负水平的高低是否适合个体的能力条件,所以要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成就感又不至于受到挫折,就要提出适合个体能力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指导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帮助学生提出适当的抱负水平,明确目标后指定具体又可行的计划,以避免产生挫折心理。同时,教会学生正确采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心理调节机制,如替代、反向、合理化等来保护自己,尽可能地减少、避免其消极影响,使学生能在挫折磨练中成人、成才。

4.协调统一各方教育影响,力求齐抓共管。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教育影响已是当今世界道德教育模式变革的总趋势。日本、东欧及西方一些国家已逐步形成了教育网络。可见,挫折教育不仅是学校的工作,更是全社会的工作。学校应提出科学的挫折教育方案,争取家庭、社会的配合并取得共识。以班主任为中心,对学生挫折教育工作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要经常交流信息,使科任教师能心中有数,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能根据学生不同特征区别对待,同时将处理情况通报班主任。再者,要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对学生的不良刺激和影响。面对激烈竞争的现代青年学生,良好的教育并非尽力保护他们免受挫折,而是让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在挫折中培养意志,增强毅力,提高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2]蒋重清,杨志明.浅谈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1,(11):73-74.

[3]林辉.提高现代中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策略[J].大众心理学,2001,(2).

(作者单位:河南潢川幼儿师范学校)

作者:张瑞懿

中学生挫折教育策略论文 篇3:

如何利用挫折教育提升中学生逆境商

摘要:逆境商是决定个体成才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当下中学生逆境商普遍偏低,为了提高中学生逆境商,需要对其进行挫折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在品德课程、文化课程以及体育课程的正常教学过程中,有意加进挫折教育因素,从而在完成正常教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逆境商。

关键词:逆境商;挫折教育;品德课程;文化课程;体育课程

现实社会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得起挫折的良好心理因素,没有不屈不挠的勇敢精神是不可能有所建树的。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逆境商[1]会成为决定个体成才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中学生中进行挫折教育就非常必要。所谓挫折教育就是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困境,预防困境,正视困境,增强对困境的承受力的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逆境商数普遍不高,通过挫折教育可以让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一定的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使其切实得到面对困境磨练,提高逆境商数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不同课程的授课过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逆境商数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品德课、文化课和体育课入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景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进其主动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这个过程可以使他们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一、品德课程的挫折教育策略

要从内因培养学生拥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锻炼,确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只有意志坚定、信念牢固的人,才能积极主动、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学校应该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挫折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坚定意志的磨刀石;不敢面对失败的人永远不能微笑着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要培养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要求学生学会对挫折进行全面的归因。一方面,既要使初中生懂得挫折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又要使他们明白挫折的双重性。另一方面,面对挫折,让初中生尽量遵循凯利(kelley,H. H)的归因理论,从一致性、一贯性、区别性这三个维度对挫折进行全面归因。对他们的行为结果进行不同的归因,就会产生分化的情绪。正确积极的归因会降低挫折感受,而错误的归因则会成倍放大挫折感受。

(二)培养学生掌握应对逆境的技巧和心理防御能力

众所周知,当遭遇挫折的时候,必然会带来负面的情绪。这时,培养学生掌握适当的情绪调适技巧,特别是自我调适的技巧,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法,比如:理智消解法,理性情绪疗法,积极暗示法,宣泄法,身心放松法等等,这些方法对战胜挫折都会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那些逆境商数较低的大学生,可以采取建立激励小组的办法,定期有针对性地激励他们战胜挫折,逐步完成阶段性的成功。

二、文化课程的挫折教育策略

在智育方面,要加强培养初中生自主战胜学习上的困难或者瓶颈的能力。

(一)立体化教学

学习的过程不仅需要运用视觉听觉的感知接受有效的信息,还需要调动人身心的全部功能,包括情感、意志的调节和参与。学习的结果——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不仅仅是认知能力的获得,还包含有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的获得。因此,智育应该是全面性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方面。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的安排上,应该调整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即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提高中学生的逆境商水平。显性课程可以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或选购较高水平的教材。内容应能够涉及面对逆境的认知力、抵抗挫折的控制力、战胜困难的意志力等方面。隐性课程应该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包括物质的自然环境,又要包括精神的文化环境。

三、体育课程的挫折教育策略

(一)重视体育运动

1.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控制意志力

一个人的控制意志能力越高,就越能扭转逆境。面对困境时,他们能够把焦点放在能够改变的部分。体育运动在培养学生的控制意志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例如: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练习时间久了,经常会感受到呼吸困难的情况,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继续练习,症状就会慢慢缓解。特别是在进行耐力练习时,大部分的学生都感受到呼吸困难的情况,这就是体育运动中出现的“极点”。在“极点”出现时,就必须靠个人的控制意志力,如果控制意志力差,就会产生逃避、退却、放弃的念头。在这个关键时期,个人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这种消极心态,就会处于失败的境地,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控制意志力的十分有效的过程。

2.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团体意识和责任感

成员的责任感越强,团队就越能共度难关。在高逆境商的团队中,每个成员都会把全队的成败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完成自己份内的任务。比如在群体竞争中,一个队伍的失败,需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在客观分析的过程中,全队队员都要承担责任,但承担责任的大小是不同的。

3.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持续性能力

坚持是逆境商的精华所在。坚持就是一种即使面临失败、挫折仍然能够继续尝试的能力。在体育教学或运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虽然身体素质很差,但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坚持取得很大的进步,而有些学生却不能,最终甚至完全放弃。

(二)加强社会实践

学校应从加强社会实践着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逆境商。因为实践活动既是磨练逆境商的关键途径,又是检验逆境商高低优劣的主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的真实环境中去学习,对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兴趣等进行设计组织。如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小型的公益活动、参加城市生存体验等。在实践的安排时序上,注重循序渐进和反复强化;在目标期望上,要帮助学生保持适中的期望值;在目标实现上,要教育学生尝试做好细分目标并分阶段实现,;在结果反馈上,让学生写逆境行为反应日记,然后根据学生个性特点、遭遇的情况给予个案的指导。

在适当的时机,还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拓展训练,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受挫能力。拓展训练的形式可以是非常多样化的,可以采取团队竞技的方式,人为地设立一些困境,来锻炼学生独立克服逆境的能力。

总之,通过课程教育中引入挫折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逆境商,也可以促进中学生的顺利成长,为学生的成才奠定基础。

【注释】

[1]逆境商是由美国著名培训咨询专家保罗·史托兹博士首先提出并开始进行研究的。它表示一个人能够忍受逆境的素质。在战胜逆境的过程中,一个人能否超常发挥人的潜能,抑或是在人生的旅途上,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功的可能程度,都和逆境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由其得到定量的表征。

作者:周立

上一篇:信息化金融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法律教学改革逻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