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对新乡市在校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引导女大学生进行科学体育消费的合理建议,对有效增进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促进女性体育活动体育消费行为的开展与实施,可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论文 篇1:

大学生对体育信息的认知、信息传输特征分析研究

摘要:本研究在了解当前大学生体育信息态度的现状基础上,立足河南省高校,统计分析大学生对体育媒介信息的认知程度及两者之间的满足关系,在了解大学生接受、使用体育信息基本情况下,分析其接受体育信息的动机,运用统计相关分析法剖析体育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特征;以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的时间和使用体育信息频度作为研究变量,来解释个体大学生体育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生个体社会性的不同,主要从经济基础、地域、专业等方面比较信息接收或使用量的差异。

关键词:体育信息;体育行为;信息输入与输出;接受动机;信息载体

体育传媒有着宣传、引导、修正人们生产、生活的舆论功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以及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大众传媒则是影响人们体育价值观的重要力量,通过媒介可将体育运动的各种形式展示给广大“受众”,积极引导其认识体育,接触体育,参与体育。

一、研究对象

河南省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以及体育媒介信息传播载体(报纸、刊物、广播、电视、报栏以及网络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参考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大众传媒”、“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等文献,获得相关信息。

2.问卷调查法。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遵循科学研究方法,研制了“大学生体育行为及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采用多段抽样(地域、学校、专业等)随机抽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500份,收集485份,其中有效问卷410份,有效率80.2%。经过检验得出本问卷的信度r=0.785,符合统计学意义。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这是本研究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当前大学生个体对体育信息的认知度以及其接受体育信息的动机,剖析个体大学生对体育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4.数理统计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分析本研究相关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所接触的媒介类型。人类对知识和信息的求知欲为现代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提供了原动力[1],大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媒介和媒介内容不但取决于特定的生存环境以及现实要求,而且还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着重要的联系。经调查统计,大学生接触的媒介主要是电视(27.3%),其次分别是网络(20.2%)、无线广播(17.3%),而对传统传播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接触相对较少。电视和网络等媒介能够被大多数的学生所接受,这些媒介有着自身的优势:信息量大、更新快、音质、画面动感,仿真效果好等,这些优势能够增加大学生主体想象空间,而传统媒介对信息的保存、理解、记忆等没有显著优势,但面对现代社会信息量之大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网络、电视等媒介是必然的。

2.大学生对信息认知及其行为。①大学生对体育媒介认知度与动机。媒介影响生活,媒介内容改变思维方式,提高受众媒介素养。从研究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信息的认知程度和使用媒介信息的主要动机。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程度比较高,有55.8%的学生认为体育信息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重要,只有9.3%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另根据调查问卷关于“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是现代生活重要内容的方面之一”的题项统计分析,大学生对此持“认同”观点的超过半数,在意识的层面上,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认识到了体育媒介信息的重要性。这与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认知能力、所受体育教育、新闻媒体的宣传及自身感受等是密不可分的[3]。从大学生心理发生机制来说,主要在于大学生的求新心理,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新信息,了解新事物,增添新知识,以获取创造新生活的依据。大学生往往对那些自己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大学生接受或使用体育媒介的主要动机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接受或使用体育媒介的主要动机分布为:提高自己对体育信息的知晓度(27.2%);在媒介内容中寻求解决体育的实际问题(27.5%);明星效应(15.1%);追求娱乐、刺激(12.1%);打发时间(7.5%)等。其中前两个动机在时间调查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从而也印证了大学生对体育媒介的理解程度比较高,大学生较理性对待体育媒介及媒介内容,来为自己的需要服务。但另外一个动机是,由体育明星的出现所产生的“效应”。通过实地的了解,大学生对体育明星的认知度比较的高。从相关分析来看,大学生接受或使用媒介的动机与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成一定的相关性(r=0.683),说明现代高校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率以及其媒介素养比较高,加强学生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提高信息的流动,对更好的发展大学生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②体育媒介信息与大学生体育行为间的关系。通过调查来看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行为较为积极,主动去接触媒介信息,为自我发展服务。接触体育媒介主要的内容:体育赛事(28.3%)、体育人物专访(16.6%)、体育欣赏(12.0%)、体育娱乐栏目(15.1%)、体育健身(19.0%)、体育产业或体育用品(7.8%)、其他(1.2%)。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体育赛事接受率最高,其次是体育健身之类的栏目,可见大学生所接触体育媒介的内容具有动感性、刺激性、真实性、直观性等的特点;大学生接受媒介内容还有一定的区域性,大学生只看到了精彩的体育赛事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健身等节目,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接受相对较差,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知识相对贫乏。大学生对体育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也必将在个体记忆或思维中沉淀,对促进个体体育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③不同背景的大学生接收或使用体育信息的差异。目前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水平不很高,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档次251~300元占的比例最高(27.9%),还有相当学生的每学期可自由支配金额还不到100元。[2][3]在经济水平层面上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依据学生来源地分析不同地区大学生经济条件显示,城市、农村、城镇大学生之间没有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之间对体育媒介信息接受或使用情况的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检验,发现文科专业大学生、理工科的、体育艺术的彼此之间在对体育媒介信息认同上没有差异性,说明现在体育大众媒介信息受到大学生的认同,体育媒介信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很好的作用。接触体育媒介信息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信息的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的能力。

3.构建普通高校体育信息运行模式,提高大学生体育信息素养。任何传播都需要通过媒介来进行,人类的传播活动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信息需要符号来表现,符号需要具体物化的材料作为载体[4]。普通高校传播载体应具有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等基本特点,搭建大学生与体育信息沟通的桥梁,满足其体育信息需求,提高体育媒介素养。调查显示,高校的体育媒介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报栏(35.4%),其次是校园有线广播(29.3%),网络、体育社团、体育文化节等媒介形式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弱。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部分高校利用网络建立起自己的体育媒介信息资源,但是也存在着以下问题:网站内容比较单一,灵活性较差;媒介内容更新滞后,与时间维度不匹配;网站管理机制、条例还不健全。作为传播知识文化重要阵地的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既定目标上,还要切实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信息交流和不断更新是大学生与外界事物密切联系,成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校基础建设上,不但要考虑大学生学业成绩,还要注意促进大学生良好成长所必须的“软件”建设。体育已经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此,加大体育媒介信息载体建设势在必行。

四、结论及建议

1.大学生接受体育媒介信息的途径多元化,电视、网络体育信息媒介在大学生中使用频度较高,而传统接受信息媒介使用的比例较低。

2.大学生对体育信息的认知度较高,不同专业之间大学生对体育信息认知度没有显著差异;使用各种媒介的主要内心动机是了解或知晓体育事件的动态性变化;对网络体育媒介信息的关注度较高;大学生接受或使用体育媒介信息的量与其运动行为之间相关度不高。

3.个体大学生在获取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与使用信息之间有显著的信息减弱或不平衡现象,其主要原因为:①大学生个体对体育媒介信息处理方式不同,对体育信息感知有所区别;②提供体育信息交流的机会或场所还很少;学生接触的环境中体育媒介信息量少。

参考文献:

[1]方建移,张芹.传媒心理学[M].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4.

[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59.

[3]王传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2).

[4]蒙南生.媒体策划与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51-153.

作者简介:刘广春,男,讲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体育部,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体育社会。

作者:刘广春

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论文 篇2:

新乡市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对新乡市在校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引导女大学生进行科学体育消费的合理建议,对有效增进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促进女性体育活动体育消费行为的开展与实施,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体育消费 研究 建议

1.引言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或使用体育有形产品与无形的体育劳务用品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一种活动,是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消费,是个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消费之后,追求发展和享受而进行的一种个人消费行为,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校就读的女大学生,是妇女群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将来她们会日益成为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的参与者、体育健身产品的重要消费者及体育产品家庭购买的决定者。我结合新乡市在校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对影响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引导女大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念,养成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有效地增进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促进女性体育活动体育消费行为的开展与实施,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2.女生大学体育消费的现状

通过问卷形式对新乡市部分高校在校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其中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8份,调查结果如下。

2.1体育消费观念的差异

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作为启动体育消费行为的观念形态,表现为受各种内刺激所引起的体育消费欲望。体育消费观念是通过对体育费的态度表现出来的。通过问卷调查得知,不同生源地的女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有差异,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远远高于农村的女大学生。城市学生占89.3%,农村学生占68.7%,差异明显(见表1)。

2.2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

2.2.1不同生源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调查表明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与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特别是休闲娱乐动机、明星效应动机,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水平、体育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女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源于家庭收入,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家庭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能够支付起在休闲娱乐、崇拜明星过程中相对较高的体育消费费用,而且城镇的体育运动场地、体育健身器材相对较丰富完善,为城镇女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农村女大学生家庭生活水平和农村的条件在这些方面都相对落后,这就造成了城镇女大学生的休闲娱乐动机水平、明星效应动机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女大学生。

2.2.2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不同年级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也具有一定差异,大一、大二的女生注重体育消费的休闲娱乐、求职考试动机,而且明显高于大三、大四的女生,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大三、大四的女生侧重于身心健康和社交动机。这主要是由于大一、大二的女生社会接触少,阅历浅,闲暇的时间多,没有过多的压力。她们大多是利用体育活动消磨闲暇时间,丰富课余生活,而且大一、大二的学生还要求上体育课,为了应付期末的考试,她们也会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体育消费。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加,特别是面临考研和找工作,而且逐渐意识到健康身体的重要性,因此大多数高年级学生能够非常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并且在运动过程中比较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以此来保证良好的身体状况,为考研和找工作提供良好的身体资本,这就造成了大三、大四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更注重身心健身和社交。

2.3体育消费类型的差异。

在研究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其体育消费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女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女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呈现出消费倾向递增的规律。另外,调查表明,新乡市女大学生在目前经济状况下的体育消费选择与经济状况许可时的体育消费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经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在体育消费观念方面,城镇女生体育消费人数明显高于农村;在体育消费动机方面,城市女生的体育消费主要在于健身和娱乐,而农村女生的体育消费主要在于健身和考试,有一定差异;在体育消费结构方面,大一和大二女生主要是娱乐和参加考试,大三、大四女生主要是健身和社会交往。另外,体育健身场馆的不足和体育健身器材的匮乏也是影响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3.2建议

3.2.1培养女大学生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符合女大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它关系到女大学生的体能和智能的发展,关系到女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终身体育思想。而体育消费观念淡,体育消费意识较差,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其中低年级女生体育消费意识相对差一些。高校体育要加强女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的培养,用新颖的宣传方式长期进行示范性宣传,让女大学生明确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灌输“健康第一”和为健康投资的理念,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以促进女大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体育消费行为。

3.2.2不断开发高校体育市场,满足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应注重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体育市场的定位就应该是以满足这些需求为目标。目前,学校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跟不上时代社会的发展,陈旧、单调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相对于其他学科较落后。各高校应抓住时机,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充分利用体育场、馆、池等现有设施,完善体育锻炼的服务设施功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资源,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健身活动和娱乐内容,增强有偿锻炼项目的开发,扩大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范围,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女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女大学生提供物有所值的体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3.2.3根据大学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好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体育消费的时间。调查显示,管理类、文法类专业的女学生体育消费略高于理工类学生,这是由于理工类学生余遐时间相对较少的缘故。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课程设置的相对规律性,以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合理安排各种体育场馆和体育项目的开放时间,以吸引和促进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

3.2.4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各级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学校也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地,整合社区内体育资源,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扩建和改建,并适当开发有偿的体育活动场所和适合大学生消费的体育项目,以引导学生的消费动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健身效果。

3.2.5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水平,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方式的了解,改变教师和学生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将学生放在消费者的位置上,着重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女大学生适应体育活动兴趣需求的能力,鼓励她们自觉开展课余、个体和小群体的体育活动,并且对体育锻炼过程进行更加合适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女大学生体育竞技的兴趣和水平,使她们树立正确、健康的体育消费形式,最终使她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秋丽,翟水保.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文化建设,2007:70-71.

[2]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4.3.

[3]李萍.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4]张辉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行为研究[J].体育科研,2001.4.

作者:卢澎涛

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论文 篇3:

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梳理统计、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就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进行分析。结果得出: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由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影响因素、培养路径构成。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关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他们全面发展的根基。体育教育承载着“育人”的根本属性,而大学生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变化,同时独立自主的意识逐步加强,个体的人格素养和思想意识也在逐渐形成,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趋于成熟的阶段。随着核心素养理论在体育学科中不断深入,如何正确理解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运动能力,体育更应站在教育学、生命教育、素质教育的高度开展教学,树立大体育观,更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实现终身健康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书籍、新闻媒体等途径,查阅、收集、检索大量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设计与构思提供了参考。

1.2.2访谈法

对于本文研究的可行性、调查问卷的设计、构思与选择等问题,走访了高校部分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师、教授和领导进行访谈,对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指导性建议。调查对象详细情况见表1。

1.2.3问卷调查法

1.2.3.1 问卷信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用复测法对《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测试对象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随机抽取的大学生60人,两次测试间隔30天,信度为0.82-0.96。效度检验:《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调查问卷的效度拟采用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专家对《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调查问卷的结构和构思进行评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问卷可行,则可使用此问卷。

1.2.3.2问卷的施测要求

为把随机误差控制在最低限度,确保测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严格控制测试的各个环节,统一测试条件,信效度检验严格按照信效度的要求进行,问卷的校定工作由本人独立完成,全部测试工作课题组成员亲自参加。

1.2.3.3 问卷的发放

用经过信效度检验的《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对河北省高校学生进行测试。问卷实际发放1000份,回收1000份,有效问卷956份。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咨询、调查、访问收集的有效数据,根据社会学统计原理和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及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河北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

2.1.1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

“体育素养”是1993 年英国学者Whitehead 在国际女性体育教育大会上所提出的,并将体育素养定义为:个体在一生中要保持适当的身体活动动机、信心、能力、理解力和知识。随着时代教育理念发展和时间推移,体育学界对体育素养的认识将更加丰富且深刻。核心素养是体育核心素养上位概念,核心素养所涉及的内涵和外延是远大于体育核心素养,但体育核心素养中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品德等都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密不可分,并相互依靠。因此,体育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为个体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完善来贡献其功能与价值,如欧盟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个体成功的生活,如果缺乏体能、健康和运动能力就是不完备的。

2.1.2构建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依据

构建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是贯彻2020年连续发布关于学校体育的相关发展政策精神,9月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10月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评价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相关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指明了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保障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需求,也从国家层面更加关注青少年体育健康问题和未来培养人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问题。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國梦具有重要意义。

2.1.3构建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理论框架

为了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发挥以体育人功能,形成终身体育健身意识的延续,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系统归纳、分析,并建构其理论框架。通过访谈专家及查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系统归纳分析得出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理论框架结构主要由4个子系统和10个关键控制点组成(表2)。

2.2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分析

2.2.1培养目标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大学生是培养的主体,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情感、体质状况、场地、器材等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体育教育活动当中。只有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人体完善为宗旨,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2培养内容

通过大量阅读社会学、管理学、体质学等相关著述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创建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确定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由运动能力、体育知识、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育价值观和体育信息素养6个要素构成。通过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文化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面对体育运动问题的解决能力,获得前沿体育信息和能量,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形成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团结合作的体育品格和体育价值观。

2.2.3培养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體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的因素并不是单独由某个指标价值作用的结果,而始终是指标体系结构和大学生个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本研究通过访谈专家和问卷调查得出影响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的主要因素由学校政策文件、教师素养、学生个体素养、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四个方面组成。学校政策文件决定了高校体育相关活动的重视度、支持度。教师的体育专项能力、专业理论(体能、运动保健康复、竞赛规则、心理)知识能力及其魅力度。学生个人的运动能力差异、对比赛、相关体育活动的理解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宣传和组织频度。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哪一个环节都影响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是塑造五位一体融合的教育目标。

2.2.4培养路径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是多方面的。体育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对于专项技能的学习就是学生素养培养的过程,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法、手段,学生体会、自学、互相学都是自身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的过程。学生参与的校内外各类项目的体育竞赛也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舞台,比赛过程中学生对于比赛的阅读能力,应变能力,遵守规则意识、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爱队、爱校、爱国的人文情怀都是对本身品格、价值观的良好的塑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大学生体育文化节,摄影展、体育沙龙、体育论坛、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的开展也是促进大学生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媒介和平台,学生通过体育文化活动获得相关体育前沿信息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达到完善人格魅力。3.结论

3.1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3.2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体育知识、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育价值观和体育信息素养6个要素。

3.3影响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由学校政策文件、教师素养、学生个体素养、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四个方面组成。

3.4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主要包括体育课堂、体育竞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三个。

参考文献

[1] 秦婕.基于政策视角下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11).

[2] 林崇德.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3

[3] 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思路与多元途径[J].体育学刊.2017.9

[4] 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7

[5] 陈福亮等.基于核心素养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研制: 台湾经验与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2

作者:殷海涛 杨智琛 薛媛

上一篇:建筑工程中电气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基于项目管理的工程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