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论文

2022-04-16

【摘要】伴随着网络课程资源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时代已经来临。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应用于体育教学的研究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较传统教育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终身体育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将网络课程资源与体育教学有效的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和综合素养,更好的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论文 篇1:

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

【摘 要】移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体育学习评价方式相应创新,体育教师借助移动信息技术完成体育学习评价目的,以此打破传统评价模式的限制,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以便为体育教学方案改进提供依据。本文首先介绍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式创新的必要性,然后重点分析移动信息化下普通高校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

【关键词】移动信息化;高校;体育;学习评价

引言

新时期体育学习评价要求不断提高,运用移动信息化技术进行评价,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具体体现,同时,能够使师生改变体育理念,并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大范围推广新的体育学习评价方式,有利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一、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式创新的必要性

1.常见问题。

体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它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锻炼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以此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传统体育学习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结果,相对来讲,高校学生体育能力和学习过程会被忽视,这与素质教育改革要求背道而驰。

具体来讲,体育学习评价会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多种体育项目运动感受,相反,教师集中精力关注学生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究其原因,传统体育学习评价工作缺乏移动信息技术的动态跟踪,所得到的评价结果过于片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评价即学习”理念存在较大的实践阻力,一旦实时评价不能具体落实,那么体育生个性化培养目标达不到预期要求,并且学生体育思维得不到有效拓展。近年来,高校学生体育运动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单一的体育学习评价方式不能更好的满足这一需要,并且评价工作缺乏针对性,这对学生体育天赋挖掘、体育技能专项锻炼起到制约作用,最终体育教学机制完善效果达不到既定要求[1]。

2.积极意义。

移动信息化时代到来后,体育教学目的以及体育学习评价目的发生了明显变化,新时期体育教育目的即培养高校学生终生运动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评价目的即使用全球化竞争需要。基于移动信息化完成体育学习评价任务,能够带领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全方面进步,并且学生体育运动需求会被及时满足,体育锻炼积极性能被极大激发,最终得到真实的、可靠的体育学习评价结果,真真实现体育生均衡发展的教育目的。移动信息技术具有便捷性、直观化、动态更新等特点,它为体育教育和学习评价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帮助学生构建体育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客观认识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针对体育学习的不足支持及时弥补。此外,今后体育教育研究工作能够以移动信息技术显示的结果为依据,并制定合理的体育教育方案,完善体育学习评价系统,以便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具体指导[2]。

二、基于移动信息化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分析

1.理论分析。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在教育中构建体育学习评价动机激励模型,通过渗透体育终生学校意识来规范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从中激发学生体育学习潜能。在此期间,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监督、引导作用,通过融合信息技术与体育学习评价,为体育教与学目标制定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评价结果,从而加强学习与评价间的联系,这对体育学习理念强化、体育检测系统构建有积极影响,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目的。此外,借助信息数据对体育生学习情况深度分析,形成动态评价结果,加强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间的联系,为今后体育教育起到铺垫作用[3]。

2.构建学习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体系作用的发挥,建立于数据穿戴设备,这类设备将学生体育锻炼、机能水平等数据全面获取,其中,数据分析的过程即学习评价的过程,并且运动监测分散于个人,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体育评價结果,内容包括体育运动强度、卡路里消耗值、心率值、运动步数等,最后数据穿戴设备自动计算出运动时间和运动距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间能够进行数据对比,并且学生能够根据以往数据信息比较分析,并将数据信息及时反馈于体育教师,这也是体育教师监控学生体育运动情况的有效方式。这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调动、体育学习能力提高有重要意义。

3.实施学习评价方案。

新型体育学习评价模式在智能检测设备辅助下实践,这对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有积极影响,在此期间,有效性、实用性体育数据信息被高效利用。体育教师积极参与数据库设计工作,并对数据信息挖掘、分析、展示等过程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过程性评价实施的良好效果,真正实现高校学生体育活动全面记录目的,这对学生体育意识激发、体育学习活动顺利开展有积极影响。

4.新体育学习评价模式推广路径。

首先,普通高校体育师生应改变评价观念,在分析学生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学习评价活动,确保评价即学习理念落实于过程,最终能够得到有效的评价结果。然后,借助移动信息设备创新体育教学评价模式,学生自身以及学生家长能够直观感受体育学习变化,并针对性调整体育锻炼方案,制定合理的体育运动目标,以便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有据可依,从整体上提高体育能动性,并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欲望。政府在了解高校学生体质状况的基础上,有依据的制定相关政策,以便为体育学习评价提供可靠保证。最后,建立体育教育评价平台。教育部门支持并引导学生个人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在尊重地区差异的基础上,有效构建数据监测平台,针对学习过程动态监测,并及时给与数据信息反馈,确保评价即学习理论落实于过程,为体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贡献力量[4]。

结论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借助移动信息化技术构建新的体育学习评价模式,这不仅是对传统学习评价方式的创新,而且还能取得真实、全面的评价结果,从而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满足高校学生体育个性化学习需要。此外,这对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顺利、高效开展有推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为体育事业稳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大范围推广移动信息化体育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能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推进提供可靠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毅,董国永.美国PEM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06):537-541.

[2]侯典云.基于高校实践的大学体育“双全”学习评价方案[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9):91-93.

[3]袁圣敏,张吾龙.评价即学习:大数据时代学习评价新模式——以体育教学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09):240-246.

[4]钟淼.移动信息化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5):185-186.

作者简介:张强(1989.1-),北京联合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

基金项目:2017年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青年专项(JJ2017Q031)。

作者:张强 毛永强

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论文 篇2: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分析

【摘要】伴随着网络课程资源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时代已经来临。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应用于体育教学的研究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较传统教育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终身体育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将网络课程资源与体育教学有效的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和综合素养,更好的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课程建设 体育学习 影响

根据我国互联网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1],面对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网络技术已经“侵占”了各个领域。在教学领域中网络技术更是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网络课程建设的广泛实施,体育如何有效的与网络进行结合,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增加体育教育方式,也成为了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今网络课程已经大量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这同时也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智能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一、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对体育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1.目的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枯燥的,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创新,新型的教学理念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工作中,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充分运用极大的提高了体育教学效率,对现代化网络教育的道路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意义

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将网络课程资源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到一起,形成新的教学形式是促进体育教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低效的体育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继续要用枯燥,低效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很难适应当前的信息爆炸式的增长的大数据时代,而且体育教学大多数为技术动作,在此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年龄及身体素质等诸多因素,使动作不能统一化,标准化。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就能很好的改变这一现状,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选取一些影音资料,或者实时的赛事,这样就能让学生们更直观,更准确的看到每个动作,极大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优缺点分析

1.优点

(1)网络课程资源有丰富的教学交互手段和突出的教学交互功能,可以为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和协作学习。

(2)网络课程对现如今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事物,猎奇的心态会深深的吸引着学生,从而诱发他们那种渴望新事物,挑战新事物的体验,使得学生们不由自主的走进网络课程,主动进行体育学习。

(3)较传统的,枯燥的体育教学来说,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特长,学自己想学的,做自己想做的,看自己想看的,而不是一味地疲劳练习[2]。

(4)学习的多样化。网络课程资源对体育教学的展示非常全面,因此能做到因材施教,不会埋没人才,也不会让网络学习者学习不喜欢的东西,造成教学枯燥,乏味。传统教学的体育老师知识量一定远远小于网络课程资源,俗话说人有力穷时,但网络课程资源就没有这些,它有无数个老师,无数的资源,这样就能一一满足学生的种种要求。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2.缺点

(1)网络教育的师生处于时空分离状态,老师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所教导,老师也无法做到及时的有问必答,尤其体育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如果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训练强度过大从而导致受伤。

(2)更新缓慢。由于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不完善,许多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几年乃至十几年学生学的内容都是相同的,甚至有些知识或动作已经淘汰,时间久了,资源对学生吸引力减小,甚至出现反感现象,这对接下来的资源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

(3)资源泛滥,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利用别人的资源或假资源来赚取利润,从而使得学生不知道怎么在这铺天盖地的信息与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三、针对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缺点的解决方法

1.完善网络体育教学系统

高校的师生可以通过体育教学系统有效的进行课上、课后交流,及时获取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学信息,同时适当的进行互动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针对体质不同的学生,教师应为学生方便快捷的进行学习计划设定,学习进度的安排以及个人的实时信息进行反馈。

2.加强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体育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而一些年龄较大的体育教师对新事物的接触报以观看态度,他们大多数不喜欢接触网络等新鲜事物,所以为了有效的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应该更多的给年轻人机会,而且国家也要大力支持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稀有人才加入到这一行业,促进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体育教学的完美结合,彻底摆脱网络教师人员少更新慢的问题。

3.建设一个被大众认可且官方承认的课程资源中心,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有了良好的定位和鲜明的目标,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结: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3],其高校的促进了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体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同时拓宽了体育教育渠道,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同时也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极大的为学校节约了成本同时促进了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07).

[2]章罗庚.弹性学制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分析——以湖南省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于志浩.浅析高中体育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作者:陈稷轩 袁红

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论文 篇3:

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分析

摘 要:对浙江14所大学的非体育专业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从学生的视角,掌握了大学生对目前高校体育现状的认识和评价。结果显示: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少。2)60%以上学生自我感觉一般或较差。3)大部分学生对体育功效持肯定态度。4)75%学生对当前体育课的教学满意程度为一般或不满意,学校的体育考核制度还存在某些问题。5)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具有多维性,主要为消遣娱乐(35.6%)、增强体质(26.5%)。6)限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为运动场地缺乏、没有时间、没有锻炼伙伴。

关键词:体育学习;现状;大学生;锻炼;反馈

拥有健康的体格,是每个人的愿望。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拥有较好的体质,将会受益终身。那么,怎样才能使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呢?为此本文欲通过对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现状的调查,掌握大学生对目前高校体育现状的认识评价,从学生的视角找出不足及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台州学院、温州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14所大学的非体育专业在校学生800人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需要,查阅大量有关方面的期刊、论文和文献资料50余部(篇),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本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阅读了许多相关学科的书籍,丰富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调查访问法 为了选定题目,确定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了解有关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于2004年10月—2005年1月份分别访问了本学科的专家、学者20人次,向在高校从教的体育教师2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进行访问,以了解他们在指导学生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30份,剔除无效问卷2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708份,占总发放数的88.5%,其中,男生369名,女生339名。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分析软件为SPSSl0.0、LISREL(V8.02)。根据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为适当,60%以上为好,70%以上为非常好”(美国肯尼斯等《现代社会研究方法》),本调查表的回收率及有效率均满足了社会分析及研究的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现状分析

2.1.1 大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周参加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相关的事情3次以上者仅有168人,占23.7%;参加体育活动1~2次者有384人,占44.3%;还有156人基本不参加体育活动占22.0%有少部分参加与体育学习有关的活动不足9%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少,特别是进入大三以后,学校没有安排体育课,导致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时间急剧减少,学生体质下降非常明显。

2.1.2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基础,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是指学生在通过体育学习的基础上了解与认识锻炼活动现象,获取体育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是形成体育认知的基础,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和中学的体育教育后,已初步形成了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体育对未来生活产生的影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从表1可以看出,男、女生对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无明显差异,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分别33.68%、29.56%的人认为体育学习与锻炼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生活是重要和较重要的,只有11.38%的人认为不重要和13.99%的人认为无所谓,还有10.88%的人说不清,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基础,正确的加以引导可使学生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与锻炼习惯。

2.1.3 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动机调查 动机是直接推动和维持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是激励大学生去达到某一目的的主观原因,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体育锻炼进行的心理动因,是决定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锻炼动机,才能有效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正确动机,提高锻炼效果。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可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行调整运动手段、方法、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自己的体育爱好、锻炼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锻炼兴趣是学生体育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倾向和基本动力之一,体育兴趣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他把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具体的体育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它也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表现。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娱乐和应付考试这三个方面,总体看来有27.98%的学生认为增强体质最重要,其次才是娱乐和应付考试,这说明大学生参与的出发点是基本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学习对其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理论认识程度和层次在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忽视有18.13%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错误思想。从调查的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实践能力。

2.1.3 大学生对限制其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归纳 调查结果显示(表4):限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中,选择频数统计居第一位的是场地缺乏,位居第二位的是没有时间,位居第三位的是没有锻炼伙伴。运动场地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主要原因在于:1)招生规模的扩大,客观上形成场地紧张;2)虽然近年来高校的体育设施有所增加,但多为传统的项目场地,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场地非常缺乏,如羽毛球、网球等;3)由于专业课程量过大,造成学生很少白天有空余时间。晚上时间是大多数学生较有空闲且适合活动的时间,但场馆可供晚上活动的又太少,尤其是室外灯光场地普遍不足。导致没有锻炼伙伴的问题,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学习的环境氛围不浓,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缺乏;2)业余时间学生的兴趣较广泛,如上网交友等;3)体育班的组成与专业班的组成不同,同一项目爱好及水平相当的伙伴在体育课外的时间基本上随各专业班生活,而同寝室、同专业班的学生爱好及水平又并非相同。

2.1.5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现状的认识与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表4):75%学生对当前体育课的教学满意程度为一般或

不满意,表现出上体育课的主动性下降。然而有一半多的学生表示,愿意在进人大三后继续上体育课。说明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愿望,学校应积极地加以正确引导。

2.1.6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课的考核办法的评价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表5):学校的体育考核制度还存在某些问题,尤其是考试评分标准,认为较合理的仅占20.2%,不合理的占48.0%;认为总评分比例不合理的为29.5%,也大大超过15.6%的较合理的认可率;理论考试类型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2.1.7 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分布特征调查 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分布特征来看(表6),男生较为喜欢的项目依次是: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跑步,与男生不同的是,女大学生对锻炼项目的选择上,依次为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跑步、游泳、软排等一些对抗性小,参加人数不多,运动量可以随意控制,又能培养和体现女性优美姿态的项目。这说明,男生喜欢对抗性活动量较大的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具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这反映了男女生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的差异。

2.1.8 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方式调查 体育锻炼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形式,个性化和小群体是锻炼方式的首选。在浙江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方式上,男女生选择差距较为明显,男生选择“和同学一起”的比例低于女生,选择“独自锻炼”的比例高于女生,选择“教师指导下”低于女生,这说明,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从而也暴露出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依赖心理。锻炼方式选取间接的反映其参与锻炼活动的心理状态,也从侧面反映个体活动能力的强弱。统计数据显示(表7),在参与锻炼方式的选取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和同学一起”进行锻炼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把体育学习与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往,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浙江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基础,正确的加以引导可使学生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与锻炼习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娱乐和应付考试这三个方面,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出发点是基本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知识对其进行体育锻炼的理论认识程度和层次在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实践能力。此外,调查还显示出浙江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教学满意程度为一般或不满意,体现出体育学习的主动性下降。

2)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诸多因素中,体育锻炼兴趣占主要,其次是教师的体育锻炼指导,这说明,尽管大学生锻炼动机是对的,但缺乏体育教师的合理引导。从而,还未培养起浓厚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取上,男生喜欢对抗性活动量较大的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具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锻炼方式上,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暴露出女生参与锻炼的依赖心理。很多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往,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水平,结果与大学生实际参与锻炼有较大的差距,表现为锻炼频率较低并且每次锻炼时间较短。

3.2 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和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并经常运用内在强化意识,不断学习体育知识、理解锻炼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不断优化锻炼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组织体育锻炼俱乐部、开展体育锻炼知识专题讲座等,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种有益活动自然地渗透到每位大学生的言论和行动中,使学生了解、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最终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2)加强体育锻炼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体育学习技能是达到有效锻炼的基础,体育能力的高低与学生体育锻炼理论知识、体育锻炼技能的掌握和体育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固定的、缺乏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内容丰富的、灵活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加速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制订体育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并努力为学生创造体育锻炼条件,提供具体的体育锻炼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时间等确定锻炼的目标,选择锻炼项目、制定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意识,指导、帮助学生调整体育锻炼计划,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指导、帮助、促使其坚持体育锻炼。

作者:董晓虹

上一篇:景观设计发展趋势论文下一篇:教学方法改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