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自教育部2001年第4号档《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双语教学”引入到我国的教育体系之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双语教学在其他科目层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论文 篇1:

论教育公平视角下的高职聋哑学生体育课改革

摘 要 在当今国力日益发展的和谐社会,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聋哑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在高等教育中他们如何才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权,在高职聋哑学生的体育课教学中如何体现教育公平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特教系的聋哑生为例,从聋哑生的特性出发,分析目前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提高聋哑学生健康为目标来进行体育课的改革,以此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 高职 聋哑生 教育公平 体育课改革

残疾人作为有特殊困难的、存在生理缺陷的弱势群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健康等方面需要社会给予足够的关怀与援助。体育,作为残疾人提升生命质量,体现生命价值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同。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体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作为弱势群体中的规模较大群体,残疾人的体育权利仍处于劣势。通过教育途径来保证残疾人的体育权利,是体现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是公平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和准则,是教育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和评价。

一、教育公平的概述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同时指出要“关心特殊教育”。2009年3月5号,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其中首先要“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在高等体育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残疾人能否公平地接受高等体育教育是高等体育教育是否公正的重要标志。残疾人接受高等体育教育既是残疾人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现,也是残疾人自身改善生存状态,体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因此,按照社会公平理论,发展残疾人高等体育教育在建立和谐、共享社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二、高职聋哑学生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聋哑生的特点分析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所招的聋哑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覆盖了特殊教育、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只有极个别的聋哑生能够借助助听器来进行简单的交流,大部分的只能是通过手语进行交流。与正常学生相比,他们运动力和执行力非常强,只是自尊心及容易受到伤害,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他们需要得到尊重,需要得到各方面公平的教育。在体育课中, 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亲切和蔼的关心,细致入微的指引下,让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接受公平的教育。

(二)高职聋哑生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育观念滞后,学生选修课设局限。

在我院聋哑生体育教学中,由于许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的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严重地制约着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例如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并没有认识到体育课对于聋哑生的重要性。大一时作为选修课进行学习,大二时正常学生进行各种小项目课程的选修,譬如健美操、瑜伽、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的选修,而聋哑学生仍然是在吃大锅饭,像大一时一样按班级进行统一项目教学,没有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选修专项。因此,学院很多的专项体育竞赛,聋哑生就很少有机会参与。

体育课结构不合理,存在诸多弊端。

目前体育课不论其内容,任务,以及组成课的诸因素的差异如何,一律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目前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主要有如下特点:

① 统一性。由教师统一指挥,采用分组练习,老师不易掌控。一个班至少30个以上的学生,老师指挥时很难顾及每个学生是否领悟学习要领,如果用手语一个一个的问,显然跟不上教学进度,这对课堂效率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② 规定性。慢跑、徒手操、游戏等一些固定式教学,显得刻板。高职聋哑学生相对于正常生更加配合老师的安排,可是如此单调的课堂教学不能够更加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③ 技术性。基本部分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教材教学,从实质上它是重技能技术的传授。由于技术教材安排较多,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解,示范等方面,结果学生不但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影响技术教学的效果。

(三)聋哑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14条指出: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育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但是这些法规和政策仅仅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实施和落实的效果并不理想,因而,残疾人高等体育教育的弱势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而且也看不到近期予以改变的政策和措施。

三、高职聋哑生体育课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聋哑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能力和习惯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为走上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因此,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课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这一切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大一的体育课为必修课;大二时按照同学们的兴趣和正常生一样选修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单项体育训练;设置课外自主活动课,是必修课的延伸,对完成教学任务,陶冶聋哑学生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对体育兴趣,养成自主锻炼习惯以及积极参与学院的各项竞赛都是非常好的形式,也大大的增强聋哑学生的自信心。

(二)改革体育课的结构

必须遵循处理好发展体能增强体质与传授技能技术的关系,既要抓住发展体能,增强体质这个体育课的本质特征,又要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术。

根据课的任务不同、内容类型不同,课的具体结构就应随之变化,例如:

(1)准备—教学—练身—结束

(2)形体感受—准备过度—发展身体素质—调节

(3)准备—个体发展—身体娱乐—结束

(4)思想动员—实际练习—结束

(三)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人才的培养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随着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面对聋哑学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在强化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要补充新的知识,为适应新世纪现代体育教学教育的需要,聋哑学生的体育教师也要学好手语,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四、总结

通过对高职聋哑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探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聋哑学生顽强进取和勇于开创的精神,促进聋哑学生的教育公平性。

参考文献:

[1]曲靖.教育公平视野下的残疾人高等教育问题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8(10).

[2]李爱民,陈文塔. 阳光体育在高校的实施途径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2011( 2) .

作者:黎善俊

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双语教学可行性研究

摘 要 自教育部2001年第4号档《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双语教学”引入到我国的教育体系之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双语教学在其他科目层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高职院校受其招生层次的影响,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而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尝试将双语教学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从相关法律法规、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实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跟论证,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 高职院校 公共体育课 双语教学

自《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双语教学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双语教学。体育双语教学课程也陆陆续续的在一些有条件的体育院校开设起来,各个高校也纷纷致力于对体育课中能否采用双语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跟尝试。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自然担负起双语教学的重任,体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具备了传授知识和群体交流的特性,教师传授,学生交流,学以致用,相互探讨的学习方式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语境交流环境,但高职院校受招生层次的影响,学生英语普遍不是很好,且高职院校双语体育教师师资匮乏,使得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很难得到保证,面对这些利弊因素,怎样才能使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中顺利实施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

双语教学这个概念来自美国这个拥有150多种语言的移民国家。双语的英文“Bilingual”意思是“Two Languages”,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在我国,我们所指的体育双语教学,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部分或全部采用外语讲授体育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及基本技能的教学。在公共体育课中实施双语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也为体育走向世界打下基础,为体育国际化社交做好铺垫。本文主要根据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实际情况,对双语教学的实施进行分析论证,并对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二、开展体育课双语教学的意义

随着体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体育从业者需要一种除肢体语言交流外的公共语言,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同世界交流的增多,特别是学生间的交流增多,体育成为必不可少的交流内容,但由于语言上的差异导致交流出现困难,影响交流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开展体育双语教学帮助学生突破语言关,同时开展体育双语教学也是体育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其次,传统英语的教学注重语言学习,语法的严谨性和词汇的用法在其他学科或日常生活中运用明显不足,体育双语教学不仅具备了学习和交流的特性,为英语的学习交流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对英语教学内容的丰富跟延伸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最后,在体育课中采用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外语水平,而且教学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体育教师师资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双语教学现状

为了更好地保证体育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促进体育双语教学实践,培养双语教学人才,宣传体育双语教学研究成果,2008年1月13日在东北大学成立了中国学校体育研会体育课程双语教学委员会,使得高校体育双语教学得到了更好的组织保障。然而就近几年双语教学发展情况来看,发展情况很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双语教师师资匮乏;教材内容缺乏实用性,教材引进成本高,词汇量大,学生无法承受;学生水平有限,师生双向互动有障碍;教学方式无新颖性。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另外,就我国的英语教学发展来看,尽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注入大量心血,聋哑英语现状有所改善,但效果却人尽人意。因此,怎样把学到的英语知识给运用出去,怎样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体育课作为一种手段肩负着重要责任。

四、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双语教学可行性分析

(一)体育双语教学优势分析

体育作为一种集知识传授和群体活动交流于一体的课程,具备了教学和交流相结合的特征,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语言交流环境,且较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优势——身体练习。体育双语教学通过语言、情景和身体语言的相互联系,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比较融洽、快乐的氛围中掌握技术动作,进行身体练习,并逐步的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体育教学中技术动作的自动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掌握动作的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加强词汇巩固。

由于体育中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较简单,体育教师掌握几百个甚至几十个专业词汇就能顺利的完成教学内容。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动作示范,学生加强练习,这种情景教学更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相关专业词汇,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让整个体育课程变得丰富多彩,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随着国际化交流日趋频繁,我国承担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对外交流也越来越多,促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习英语的动机越来越强,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双语教学务必为体育的共同交流锦上添花。

(二)体育双语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双语教学环境无教育体制支撑

众所知之,双语无非是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随着世界窗口的放大化,各个国家人口的大融合,导致本国的人口结构有所变化,第二种语言不仅仅是英语这一种语言为主流,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人口结构主要由印度人、华侨人和马来人组成,这样的结构分布必然导致该国人民不只学一种语言,但为了文化的認同,种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有的国家从小学就开始教授“双语”或者“三语”教学。在中国,普通话作为第一教学语言,已不能完全满足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英语一般作为双语教学的第二种语言,在我国普遍被采取,但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只是提出了双语教学,但该条文不具备法律效力,具体怎么实施没有明确的相关条文规定。由此可见普及双语教学的力度显然是不够的。

2.学校重视不够,且缺乏统一的双语教材

双语教学在我国目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教材,导致双语教材选择难度较大。自编教材词汇量大,教师,学生难懂,难记;引进教材成本贵,学生难以接受。因此,这些一系列因素导致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所需教材。最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一本教材不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这就要求在选择教材时不仅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结构,做到因材施教。

3.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匮乏

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该学科老师除了母语,至少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外语的老师来担任。体育双语教学是教学模式多元化的一个方面,实施双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合格的双语教师,但在中国面临着一个普遍问题,双语师资力量严重短缺,能担任体育双语教学的老师更是稀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大部分是体育院校出身,英语成为他们的瓶颈,让他们进行双语教学可谓为是“雪上加霜”。师资匮乏是双语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加强师资建设是双语教学当中的重中之重,应该狠抓。

4.学生能力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学生较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自主性较本科院校差,学生整体水平不及本科生,特别是英语水平。这样一系列因素难免导致学生对双语教学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这样不仅给学生产生挫败感,更让学生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体育课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厌恶感,甚至不想上体育课,觉得这样的体育课纯粹是折腾人,认为好好的体育课干嘛整个英语出来,难免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恐惧、排斥心理。最终导致顺利实施双语教学难上加难。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体育课中开展双语教学的优势是无可厚非的,以其学科的独特优势,缔造了传授知识、相互交流的语言学习环境,但由于教育体制对双语教学实施力度不够,且无明文规定的教学大纲导致双语教学实施困难;其次,师资力量的严重短缺,无统一的双语教材,学生能力有限等原因,最后导致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发展受阻。

(二)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紧跟时代潮流,为了本学科的自身发展,将体育引出去,多吸收学习该学科文化跟紧世界发展步伐,不断更新体育知识,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最新素材。且双语教学应从小学开始,而不是在高校中实行,政府应盡快制定相关条文保证双语教学顺利开展,为提升国民素质水平做进一步贡献。

2.加强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专门的国外体育教师,或招聘外语专业毕业,有志于体育教育事业的教师,为本校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前往正在实施体育双语教学的学校观摩学习,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要大胆的在体育课中进行双语教学,推行小班试点教学,再逐渐的由点及面的深入到整个院校中,并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进步,除此之外体育教师也可以尝试用英文编写教案,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外语水平。

3.为学生英语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成立体育英语俱乐部,让爱好体育的学生或者爱好体育英语这方面的学生进来学习,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学生并不再觉得上体育课或者英语课是一种痛苦。学校也可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跟体育英语有关的海报,让体育英语在整个校园随处可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互动氛围。

4.提高双语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将素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新的思想体系,实施双语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是时代进步的发展体现。高职院校应当重视体育发展同学校改革的渐进性和复杂性。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特点等等,建立一个知识、能力、意识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进行观念性变革,促进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慧.双语教学纵横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永龙,郑国伟.制约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实践课实施双语教学的内在因素[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85-56.108.

[3] 蔺新茂,蔺丽萍.体育专业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优势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

作者:周静

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论文 篇3:

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中运用的独特优势与实践指导

摘 要: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ehrabian.A等人的实验,人类沟通的全部信息=7%的文字信息+38%的声音信息+55%的肢体语言信息。可知,正常交流中,肢体语占55%,而体育教学的内容几乎都是肢体活动,因此,研究它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践运用,就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主要通过运用实践验证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首先,明确了肢体语言的概念、研究范畴,并对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归类,并通过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的不同形式和内容析出其肢体语言运用的独特优势,包括: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中的先天优势、主导优势、本真优势、体征优势等;同时,通过分析,还进一步划分出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中肢体语言的常见类别:如限定性、奖惩性、展示性、互动性等肢体语言,还对这些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实践中的运用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肢体语言;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

20世纪70年代,“身体运动的肢体语言表达”研究已经启动,中国专门研究人类肢体语言的专家还不多,有建设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无论是身体姿势转换、运动方向变化、运动轨迹改变,还是运动动作呈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肢体语言的作用。可以说,体育教学正是在运用肢体语言作为核心载体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它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

(一)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与口头表达的有声语言相对应的、通过身体各个部位或动作表情达意的无声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肢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腿、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向交流对象传达信息,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而广义的肢体语言,指除了包括身体与四肢传递的信息之外,还包括了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意义[1]。

本文的肢体语言采用广义肢体语言理解,包括身体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等。

(二)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的英文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c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学习、生活、风俗、社会事务等的文化互动。

(三)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

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双方,学习体育传统、体育精神、知识、技术等文化互动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形式及内容

2017年1月18日,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这就意味着,未来国际交流是中国各行各业的常态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也在探索与世界各国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而在体育教学方面的跨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学校联合办学、留学教育、国际教育科技合作项目等。

(一)国际合作办学

國际“合作办学”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让世界更紧密联合在一起重要形式,是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多所体育学校或体育专业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多所高校都均有合作办学,有的采用X+Y模式,如本科的2+2、3+1模式等;还有在国外开设中国的武术学校、或者在中国设立国外的体育培训学校等,来培养体育人才或者获取体育的国际化知识、技术、文化等。

某些机构的建立,看似与体育的跨文化交流无关,却处处渗透着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如:“孔子学院”的建立,需要很多能够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师,他们负责把中国的太极拳、中国功夫等体育文化传播给全世界的学生,当然,也从国外把先进的体育理念、文化带回给中国学生。可以看到,我们正和世界的各个国家一起来建设我们的家园,也正在与多个国家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留学教育

送学生到国外留学学习知识(包括体育知识、技术、训练和文化的学习),或者接受境外学生进驻中国学校学习体育文化,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和研究生三个阶段的留学教育,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短期的国际合作交流

对于大部分人群来说,也许过了“留学”的年龄段、或者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只能选择短期的国际体育合作交流,如:参加国际异国体育文化的短期培训班、进行访学、参与国际的体育学术交流会、青少年夏令营等,这些过程无疑都会涉及到体育的跨文化交流。

(四)国际教育科技合作项目

随着中国各项国家发展计划与政策的出台,国际教育科技合作项目也在中国的各个领域迅速执行、实施,在科学研究、教育技术、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都出现了国际合作,还包括多项国际的体育团队合作项目。如:国际的体育科学研究团队合作、体育教师团队建设、教练员团队、训练团队、国际的体育教学实习基地等。

(五)民间或社会个体形式的国际体育交流

体育的跨文化交流还存在很多民间或社会个体形式的交流,如:以社会自由人到异国旅游、探亲、出差等期间,与国外朋友交流中国的武术文化、八段锦、易筋经等,期间有教授别人、学习相关文化的过程,也产生了非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同样是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

三、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优势

俄国文学家阿·托尔斯泰曾经这样描述“肢体语言”:“当人们还过着半野兽似的生活时,是没有语言的,他们总是打着手势、发出一些声音,做出表示危险或好感的信号,像聋哑人那样表达个人意愿。后来,这些手势同声音结合在一起,并且从声音中产生出词汇,最后产生了人类语言”。从这个角度来讲,肢体语言是人类原始的交流形式,在无法用“有声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况下,它具有特有的交流优势就体现出。

(一)先天优势

一方面,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常常遇到口头语言交流的障碍,因为大多数体育爱好者,外语学习都会比较吃力,因此,学习任务的最终完成,几乎象俄国文学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描述“人类交流的原始状态”那样,只有“肢体语言”。另一方面,体育活动的核心是身体运动,或者说肢体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身体运动过程中,很少用“有声语言”表达意义,因为身体活动本身就能够传达很多信息,而无论是身体姿势、运动轨迹还是位置变换,本来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直接通过肢体语言已经表现得比较清晰和明确了,有声语言用得太多,反而不好。因此,肢体语言传达信息,本来就是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的特点,它在跨文化交流中,自然具备“先天优势”。

(二)主导优势

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Mehrabian.A)等人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人类在沟通中表达的全部信息=7%的文字信息+38%的声音信息+55%的肢体语言信息[2]。这个用于表示人类溝通的公式告诉我们:人类在交流和沟通时,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是最丰富和重要的,它主导着我们的整个交流和沟通。同时,体育教学的过程,无论是身体位置的移动、还是运动轨迹的变化,总少不了身体各个部分在空间、距离等的转换,哪怕是要求精、气、神高度配合的中国武术,各种拳法、功法等的动作构架,也都少不了肢体动作,教授和学习过程中,信息主要依靠个体的运动动作发出,从动作模仿、体验、练习、实践到学会动作,全过程几乎都是肢体语言在主导,因此,体育教学在跨文化交流中,肢体语言突出显示出它的“主导优势”。

(三)信息传递的本真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肢体语言一般通过动作演示、身体姿势变化、肯定的眼神、赞许的表情等直接传达,目光一扫,便尽收眼底,即直接又快速,也无需进行大量思考或多层媒介“中间转换”传递信息,因此,信息的“表达”与“接收”,几乎同时进行,近乎是本能的传递,有时候是潜意识的,连自己都没有来得及细想,信息已经传递出去了,因此,信息传递中,伪装较少,真实信息较多,更多体现信息的“本真”状态。

(四)体征优势

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中,面对面的交流双方,可以直观的看见对方的身材、肤色、体态、眼神、运动动作的规范程度、错误等,可以快速、初略的判断对方的国籍、精神状态、精力充沛与否、身体健康、心情起伏情况、动作的掌握程度、学习效果等,这种身体本身、自然发出的信息,是其他交流形式无法达到的。

(五)情感传递优势

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变换距离、位置等,来表达交流双方的情感变化,还可以同时通过眼神、表情、点头、击掌等来完成表扬、鼓励等的情感传递,这样多维、及时反馈学生上课的表现,对教、学双方都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情与共鸣,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中的实践指导

(一)限定性的肢体语言

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中,限定性的肢体语言主要包括:运动技术动作的教学示范、体育教学比赛时使用的特定身体姿势、手势等。这些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流实践中,教和学双方更多的是动作原形模仿,肢体语言的“意义”比较易懂,因此,使用过程中,基本以肢体语言为主,主要通过身体姿势改变、运动方向调整、运动轨迹路线、运动动作呈现出:正确、流畅、优美的示范表达意义,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达成跨文化交流的运动动作技术层面的交流,这要求具备较高的身体各个部位(头、上肢、下肢、躯干、手等)的综合演示能力和体育专业知识和技术储备能力。因此,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是限定性肢体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奖惩性的肢体语言

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中,在国外学生表现不错或需要鼓励时,就要用到奖励性的肢体语言,如:学生配合参与了中国传统体育的舞龙活动要给予学生鼓励,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太极拳“云手”动作时,教师带头引领同学鼓掌、比划“OK手势”,面带微笑、眼神真切,并辅以“Very good”等简短的有声语言,避免因国别不同、导致跨文化交流时,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即可。相反,在批评或教导学生的时候,用“摆手”“摇头”,用严肃、镇定的目光示意,并辅以“No”等给予否定或批评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因此,奖励性和否定性肢体语言的使用,常常用到手势语、表情、眼神以及辅以简短的有声语言,来表达意义。

(三)展示性的肢体语言

在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中,常常为了查看学生对运动动作的掌握和体育锻炼的特殊效果等情况,会要求学生上台展示,无论是漂亮动作的展示还是错误动作的展示,都需要学生面对大众把自己动作技术“特别”漂亮或错误的一面表现出来,此时,肢体语言除了要表达学生本人对动作的理解和情感表达外,还需要稍微夸张一些,要赋予一定的表现力,让观看的其他同学充分感受到其特殊之处,因此,要调动多种肢体语言,如:眼神、手势、身体姿势,以及随着身体姿势转换带来的表情变化等,这些肢体语言的表达,往往跟具体展示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关,常常应用到多维度肢体语言。

(四)互动性的肢体语言

教学互动是促进师生交流非常重要的内容,体育教学中的互动,常常表现在师生共同参与集体项目的比赛、技术动作研磨、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肢体语言的使用主要是通过肢体各个部分的位置和空间距离的远近等来表达,例如:课堂结束,要完成一项少数民族舞蹈的放松活动,需要同学和老师一起手拉手,随着音乐节拍做简单的放松活动,老师和学生通过身体距离拉近、手拉手、随同一节奏、完成同一动作,如踢腿、挥手等,这些动作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老师和同学相互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交流双方通过“互动”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性的肢体语言一般是多维的,有身姿语、手势语、眼神、表情,还有空间距离调整等。具体运用时,会有多种组合和搭配。

五、结语

体育的跨文化交流,对“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体育教学中,肢体语言运用的优势明显,在具体教学内容(如:太极拳、民族舞蹈等)的传播和交流中,学会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就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蒋涌才,王晶.体育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以英国足球教练员迁移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3):73-76.

[2]张宝强.论体育专业留学生的文化特质与历史使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6):36-43+50.

[3]刘兰.中国体育纪录片的国际视角与国际表达[J].中国电视,2015(11):70-73.

作者简介:母顺碧(1976-),女,汉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体育统计。

作者:母顺碧 朱黎 张爱华 田世昌 陈敏

上一篇: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论文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