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与高校体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三自主”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教师和时间的教学模式,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文章对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的意义、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太极文化与高校体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太极文化与高校体育论文 篇1:

论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摘 要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重点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并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体育文化 高校 社会发展

一、研究目的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展示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展示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之一。北京奥运给中华儿女留下永不熄灭的奥运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进发。2011年7月20日全国首次体育文化会议召开,首次把体育文化的发展提到全国日程。2011年12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由此可见国家对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视,提出让体育文化“走出去”的想法,充分展示体育人的精神。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研究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对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郑州大学图书馆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归类整理有关高校体育文化的数据统计资料如: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成,高校体育文化和谐发展,体育文化的多元化等,并从中总结出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继承与创新等方面高校体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专家访谈法

对一些高校的专家进行一些相关问题的访问。对部分人群进行访谈,提出有关问题了解现状。

(三)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对资料进行逻辑梳理,找出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结论。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文化的概述

体育文化是一种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文化,它是依附和依赖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受社会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体育文化既是一种亘古未绝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不断增值的现代文化。体育文化是当今世界文化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类型。体育文化的现代性特点决定了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建设现代体育文化已成为建设现代文明、实现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体育文化看似是一种体力和物质成果,其实是一种智力和精神财富[1]。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概述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活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并拥有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其外延,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的集合,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体[2]。

(三)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精神层面,是体现高校体育文化中体育健康价值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实现目标的主导因素;第二层是制度、方法层面,包括体育课程、课余活动、体育科研、运动训练及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交流等全方位制度、方法的确立,既是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具体体现;第三层是物质层面,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用品和师资队伍等,是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客观保障。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而发展起来的,是在一定社会背景条件下由学校全体人员共同创造出来的体育精神和财富的总和[3]。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

(四)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社团组织和体育俱乐部活动内容而形成一种有意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2.娱乐功能

在高等学校里,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紧张的学习,使广大师生感到疲劳。而高校体育文化可以松驰情绪,消除疲劳。在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文化中,不论是健身活动、还是休闲活动,都带有娱乐色彩,消除了焦虑和紧张等心理压力,获得精神的愉悦,保持乐观的情绪。

3.创新功能

21世纪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具有强烈的学术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国际性。广大师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他们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和体育文化财富,以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4.激励功能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需要团结、合作和协调,当看到个人和团体取得好的成绩而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可以激发人们的集体意识,形成诚实谦虚、吃苦耐劳、团结合作、拼搏献身的精神。这些极大地激励了大学生们顽强拼搏与永攀高峰精神品质。

5.社会功能

体育文化在狭义上作为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精神理念,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必定会打上社会发展的烙印。此外,体育文化还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们社会化发展。因此,鲜明的社会功能构成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如2004年孙甜甜、李婷在雅典奥运女双夺冠,成为网球明星,将国际先进的网球文化带入到中国的高校体育文化中,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影响了一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

6.传承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传承性,即高校体育文化在随着社会主流文化改变的情况下,还继承着先前校园文化某些特性,并且随着新的高校体育文化同步发展。所以,把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同人自身的发展统一起来,建立起人与高校文化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普通高校作为一个实施教育的机构,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而独立存在。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势必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也是社会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

高校体育文化是人类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运动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状态、精神世界的追求、审美意识的培养、价值观念的塑造、创造能力的诞生、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所塑造的健康体质,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集中表现下便是和谐美。对高校体育文化的深入研究,必将导致对于大学生本质的了解。大学生是连接高校体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主体,大学生的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体育道德和体育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责任。高校体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文化观念的形成和体育文化行为的养成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

(六)高校体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高校体育文化在教育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育不仅着眼于改善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高校体育教育主要体现在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体育文化意识和体育文化素质的教育。

(1)体育精神教育

体育文化中的竞赛活动,是以奥林克精神为目标的培养活动,这种精神是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努力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团结和强盛的原动力。

(2)体育道德教育

党中央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体育道德的好坏,不仅是体育事业单方面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中,深入了体育道德的观念,可以帮助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3)体育价值观教育

李华等认为:“体育价值观是人们根据长期体育锻炼和反复性体育情感体验,对体育的价值属性、主客体之间的体育价值关系,以及一定形式之间的体育价值创造活动,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或心理和行为定势[4]。”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仅要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体育自身的意义,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4)体育文化意识教育

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意识及体育文化欣赏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友谊和发展。

(5)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通过提高体育人口的文化素质,加强对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视,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容,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而影响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2.高校体育文化在科研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体育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任。高等学校作为人才荟萃之地,知识密集、学科齐全、设备集中,强大的科研队伍、先进的科研设备等条件,有利于体育科研的开展。了解体育科研的开展情况,对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才的竞争将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体育文化从自身发展出发,顺应时代要求,注重师资科研能力的培养,注重高水平论文的发表,这不仅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还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3.高校体育文化在社会服务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高校体育为社会的政治服务

我国高校体育从过去到现在,一直表现出为政治服务的功能。高校体育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均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对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发挥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传播政治意识形态,使大众形成认同和政治习惯。21世纪高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德、志、体、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接班人[6]。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高校体育将把“传播培育人们的公平、上进、民主意识和公正、团结、奉献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倡导时代新风。”[6]有机地融入到高校体育的文化导向之中,为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产生重大影响,这些都充分说明高校体育对社会政治稳定发挥的积极作用[7]。

(2)高校体育为社会的经济服务

经济功能是大学教育的辐射功能。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主要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增长,并通过理论的研究、观念的导引和知识型产业的开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起协调和推动作用[8]。高校体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育文化媒介的作用影响经济建设,高校体育活动主体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领域。如影响较大的高校体育竞赛活动CUBA等,由于媒介的有效宣传,收视率非常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广大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现在很多院校的运动会、单项竞赛、体育沙龙以及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的消耗等皆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7]。同时也吸引了企业的投资,减少了学校的经济投入,为高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高校体育使当今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自购器材,自费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投资”的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在学生中已比比皆是。这些体育消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相关体育产业不断发展,也相应推动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9]。其次,高校体育可以利用场地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在立足本校教学富余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体育消费,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高校体育为社会的文化服务

高校历来都是人类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储藏丰富、信息渠道多、接受和传播新事物快,师生整体素质高、思想活跃、诸子百家、立言立说、各种思潮对撞交融,是先进文化孕育和传播的基地[10]。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竞赛中创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财富及体育物质形态,包括体育观念价值、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制度、环境及体育竞赛成绩等。高校体育文化包括校园体育环境、学校运动队(员)、体育活动形式以及文化网络等。它表现出导向性、教育性、竞争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多种功能[11]。

4.高校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校历来都是人类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储藏丰富、信息渠道多、接受和传播新事物快,师生整体素质高、思想活跃、诸子百家、立言立说、各种思潮对撞交融,是先进文化孕育和传播的基地[10]。例如:大学体育课程中武术课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比如太极拳、三路长拳及刀枪棍的学习,不仅传承了传统武术的精髓,还参与了现代社会发展的理念,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得到继承和创新,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对自身的认识更全面,形成敢于拼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创新。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将“人文奥运”的理念贯彻到2008年奥运会的一系列活动之中,使奥林匹克运动深深打上中国体育文化的色彩,使中国体育文化对世界体育文化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丰富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现代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继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体育道德与体育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高校体育文化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继承与创新等方面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建议

1.高校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也必须顺应社会的大潮流,要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多功能化,就要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使其与社会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社会服务。

2.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体育道德与体育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应该使大学的舞台与社会这个平台更好地融合,以此改变大众的体育价值观,这样能够使体育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能更加积极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3.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关注比较少,要更多的认识和了解高校体育文化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继承与创新等方面与社会化的互动关系,这不仅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现代高校体育文化社会化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喜红.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发展论[J].文化研究.2009.

[2] 黄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关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61-63

[3] 张国林.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互动关系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4):30.

[4] 李华,杨闯建,王鑫.当代体育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30-32.

[5] 刘智定.现代大学的使命与现代社会的进步[J].中国高等教育.2005(21):45.

[6]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部.体育理论、田径、游泳[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7] 韩延明.试谈大学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社会功能[J].当代教育科学.2003(5):13.

[8] 王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3):103.

[9] 周文军.高校体育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性[J].体育学报.2004(3):89.

[10] 张志刚.高校社会功能的时代走向[J].淮坊学院学报.2003(9):8.

[11] 燕成.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12.

作者:杨林

太极文化与高校体育论文 篇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摘要]“三自主”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教师和时间的教学模式,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文章对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的意义、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 “三自主”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魏建(1976- ),男,河南南阳人,中原工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河南 郑州 450007)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①”简称为“三自主”教学模式。迄今为止,“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已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受到了一些质疑。本文从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的意义、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

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的意义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具体体现形式,它是按照一定的原理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②。体育教学模式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符合体育教学基本规律、满足体育课程目标和实际教学条件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偏差,能够有效地指导、规范体育教学行为,开辟体育教学研究的新思路,并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新的内容和方法③。因此,建立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力图构建适合21世纪高校体育发展的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三自主”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并最终在教育部颁发的《纲要》中得到正式确立。

(一)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落实

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起方向指导作用的,是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反映一定时期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所培养人才的要求和规格,它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如何把这种教学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也是高校体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三自主”教学模式就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它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需求,能够“以学生为本”,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转变,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的体育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能够在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中,感受体育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终身体育观,推动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体现了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二)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力量与活力,调动了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改革与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为了满足“三自主”教学,在高校沿用多年的传统人工选课方式基本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体育教学网上管理系统的产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方便地进行学生的选课、分班、成绩管理、学生评教等工作,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与管理的效率。为了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各高校通过体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力争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为体育课堂添加了时尚与传统的元素,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一般是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统一模式,这对于保证课程的统一性和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缺点是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运动水平,不同体质学生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三自主”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项机会,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水平、体质情况选择不同的项目,教师的教学也能更具针对性,便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的魅力、运动的快乐,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由于“三自主”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系别、专业、年级及自然班的建制,并且每学年(或学期)学生选择新的项目后都要面对一个新的群体,扩大了学生的交际面,这就要求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融入集体,建立起对个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

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教与学的双边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三自主”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这无疑增强了教师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验,那些职业素养高、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教法灵活的教师受到学生的欢迎,而那些教法陈旧、不思进取的教师就可能被学生淘汰,最终无课可上。“三自主”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水平自主选择项目,教师则根据教学的需要与自身所长担任相应项目的教学工作,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因此,“三自主”教学模式能够促使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关心、了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拓宽自己的运动专项,加快对最新的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组织、教法的消化、吸收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优化课堂的组织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良性循环④。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开展情况

从2002年教育部颁布《纲要》,2005年教育部又专门下文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实行“三自主”,至今“三自主”已经成为高校主流的教学模式。通过调查发现,实行“三自主”教学模式的高校情况又各不相同。一些学校全面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实行“三自主”,可以在大学期间任选一个学年或学期进行体育课的学习,甚至可以延续到研究生阶段,一般要求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运动技能;部分高校在一年级还是开设体育基础课,学生按自然班、性别分班进行学习,在二年级采用“三自主”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选择,按专项班进行授课;还有一些高校目前只能做到“两自主”,学生只能自主选择项目和教师,无法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究其原因,一方面,大部分高校体育课集中在一、二年级上,而这两年是学生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最多的两年,每周空余的时间少;另一方面,体育课开设的时间多在上午的一、二大节和下午的三、四大节,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冲突;此外,由于高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有限,同一时段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学生,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体育需求。

(二)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的项目设置情况

为了更好地发挥“三自主”教学模式的优势,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层次、不同体质学生的体育需求,各高校通过充分挖掘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开设了少则几项、多则几十项的体育项目。既有三大球、三小球等球类项目,长拳、太极拳、初级剑等传统武术项目,以及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等艺术类项目;又有一些新兴的散打、跆拳道、空手道、女子防身术等格斗类项目,街舞、轮滑、定向运动、攀岩等休闲时尚类项目,围棋、象棋、桥牌等益智类项目,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龙舟、空竹、花毽、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也营造出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氛围。

但是在项目设置的问题上一些高校盲目求新、求异、互相攀比,一味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过分强调“以生为本”却忽视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如一些高校将棋类、桥牌作为一、二年级体育课的选项内容,不符合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一些新、奇、特的项目像舞龙、舞狮、攀岩、高尔夫等也很难成为学生终身体育常用的手段。建议将这些项目作为学校公共选修课的内容,为学生扩大体育知识面,加深对体育的了解服务。

(三)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师资情况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师是保证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近几年,各高校通过引进或培养的方式,不断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职业素养、学历水平、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普遍提升。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体育课程设置运动项目数的增多,需要体育教师的数量同步增长,但受到部门人数编制的限制,这一点很难做到,只能依靠教师开设第二、第三专项来解决,而这些专项并非都是教师的专长,往往只是教师为了完成某一专项课的教学工作而进行自学或短期培训获得的,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及技术学习,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技术水平都存在不足,在教学中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同时,在高校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教师危机感及工作压力的加大,而是由于一些学生在选择教师或对教师评教时不把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放在首位,只是把考试是否容易过关、教师课堂管理比如考勤是否松散等作为选择的标准。如果教师课堂管理、考试要求严格,学生就会不选这个教师的课或评教分数给得很低,给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在课堂管理上缩手缩脚,考试时“放水”,不严格按照考试标准执行,对教师本人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场地情况

体育场地设施是进行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以及运动竞赛等各项体育工作的物质前提和保障。在我国特别是中西部一些不发达的省份,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一些高校不能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达到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运动场地的数量明显不足⑤,只能勉强应付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当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与体育课的时间冲突时,就会出现教师与学生争场地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也打击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很多高校在校生的规模由几千人增加到数万人,而室内外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速度却明显滞后,场地不足的情况更加明显,特别是室内综合性体育馆偏少,功能较单一,不能用于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由于受到运动场地数量不足、室内场地偏少的影响,部分高校的体育选项课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球类、武术、健美操项目上,一些新兴的、时尚的项目较少,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体育需求。

(五)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的选项情况

实行按专项班上课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的主流趋势,各高校包括一些未实行“三自主”的高校都根据自身的情况,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项目,一些学校还根据学生的水平,采用分层次教学,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体育需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大学体育课程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方面的课程目标。但是,在学生的选项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选项的盲目性:学生选择项目时不是从自己的体育基础、体育兴趣出发,而是盲目地从众,或求新、求异,或考试是否容易过,或项目是否艰苦,是否在室内,等等。二是在选项过程中出现的不平等现象:受到学校场地、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开设的项目有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学生的体育需求,而且不管学校采用何种选课方式,都会出现一些学生选不上自己喜欢项目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做好解释工作,容易引发学生的一些不满情绪,长此以往,将使“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结论与建议

首先,“三自主”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基本满足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运动水平、不同体质学生的体育需求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促进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三自主”教学模式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对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优化体育教学资源、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三自主”也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课程设置的问题。由于部分高校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一味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安排课程,项目设置盲目攀比,一些对于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效果好,但学生认为“累”“苦”的项目,因没有学生选而停开,致使很多高校田径专项的教师都要“另谋生路”,这种做法忽视了体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性,最终导致许多学生身体素质特别是耐力素质下降明显,这也是一些学者质疑“三自主”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

最后,各高校应争取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根据本校的情况合理设置体育课程,所有项目制定统一的身体素质测试内容(以长跑为主)和标准,并与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及评优、评先挂钩;打破一、二年级上体育课的传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可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任一阶段选上体育课。

[注释]

①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Z].2002-08-06.

②郭守靖,李茂堂.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利弊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1):113.

③陈伟霖,黄文扬.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综述[J].体育科学研究,2002,6(4):50.

④郭献中,邓淑云,刘花云.大学体育“三自主”课程模式下的审思[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8(2):274.

⑤卢成义,宋丽,单兆升,等.山东省高校扩招后体育师资、场馆设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84.

⑥项立敏,张青.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产生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7):90.

作者:魏 建

太极文化与高校体育论文 篇3:

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探析

【摘要】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更是武术文化普及和发扬大省。为了促进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和谐发展,发掘武术文化在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价值,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河南省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的特殊性,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阐述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对和谐社会文化的作用。武术文化能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武术文化的哲学理论和创新精神能加深武德教育价值,赋予了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武术文化;和谐社会

Analyzing the Social Value of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in Henan Province

CHEN Hao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450012)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对体育文化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创新校园体育文化已成为学生和老师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其中,把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好是教育部门、高校体育工作者和每位大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对高校体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的呼唤。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所创造的体育方面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高校老师、学生、工作人员在运动竞技、体育教学、健身运动、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指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社会文化的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的特殊性

(一)地理位置在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优越性

河南省位于中原地区,除了东北地区以外,与其他区域相邻,承东西、联南北,有良好的交通优势。河南省是中间地带,处于从东部沿海地区到西北地区过渡的地带,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和通讯干线贯穿河南,是我国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之一,河南省高校利用特有的地理优势在体育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二)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悠久的文化底蕴

现在武术界最热门的两个拳种—少林拳和太极拳都发源于河南。因此,河南有着得天独厚的特色项目优势,可谓是武术大省和强省。河南一直是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关注之地,是中国乃至世界武坛的重要活动积聚地。“天下功夫出少林”,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功夫”的历史地位。河南是太极拳之乡,利用陈式太极拳这个技术资源,通过举办国际太极拳年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吸引国内外的太极拳爱好者。此外,河南还拥有世界最优秀的人才资源以及大量的理论资源。河南省高校十分注重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充分利用武术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开展武术教学和举办武术文娱活动,为河南省体育文化的繁荣贡献了不可低估的力量。

三、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多维度价值体现

体育涵盖了文化研究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精神与物质关系三方面内容。从文化学的角度,可以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划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高校体育文化对和谐社会文化的作用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阐述。

(一)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对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作用

体育文化的物质内容是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基本保障,主要包括体育设施、器材、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河南省十分重视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河南省高校有符合标准的各类体育场地几百个,总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其中体育场地面积为。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河南省高校教师性别比例适当,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学历结构有所改善,基本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河南省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是对推广大学体育文化传播的有力基础保障,为和谐社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物质支持。同时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必将成为校园经济新的增长点,将间接提高河南人民生活质量。

(二)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在精神层面对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作用

1?郾大力开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能满足河南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需求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利于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社团和健身活动,参加体育比赛以及户外活动,来发展和促进大学生的正常情绪状态和生理健康,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形成健康心理,使大学生在优越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感受健康的快乐。

2?郾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能丰富河南省大学生业余情感生活

体育运动是一种需要相互交流和协作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既要发展个性,又要互相协助,共同体会体育的真正内涵。高校体育文化是河南省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沟通、释放压力,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改善不良的情绪,有利于优化生活方式,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有利于忘却烦恼,消除寂寞,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体育文化还通过其物化形式促进大学生的情感发展,建立不怕失败和挫折,充满自信的良好心态。

3?郾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将促进河南省大众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休闲体育在河南省大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受到多数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具有高知、高智、青春、向上的特点,他们精力充沛,富有极大的体育热情和实践精神。在学习、生活之余他们需要通过体育来放松身体、放飞心情,在娱乐中健身,在休闲中交流。休闲体育正是一种适合现代大学生生活节奏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休闲体育具有轻松时尚、自由宽松、组合随意特点,无论是运动量还是运动时间,都有自己控制,并且自己可以选择花样繁多的锻炼方式,在休闲中得到运动,在放松时健康身心。积极发展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对于提高河南省群体健康水平,倡导积极、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在社会制度层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体育文化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理论、制度、组织等相关领域。在制度上体育通过一定的规则、组织和管理体系影响、制约着人参加体育的过程,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的作用。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的制度体系使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走向正轨,促进大学生在体育交往中正常交往,保证大学生正常地进行体育活动,使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有规可循,有章可依;组织制度与管理维护了高校体育有秩序的发展,使学生明确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地位和角色,能够在体育活动中规范行事,也加快体育组织的运作效率。

四、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一)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好坏决定于校园内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场地硬件、体育竞赛的情况、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有机系统,作为这个整体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有力的催化剂,经常会成为校园文化的重头戏。

(二)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能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健康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健康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几方面。因此,高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育强健体格的大学生,更要培养健康人格的大学生。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加快大学生健康情绪的形成,促使大学生建立自信心,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竞争意识,形成奋进精神,增强抗挫折能力。而且,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大学生们学会与他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学会适应环境,较好地推动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具有向大学生传播文化的作用

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大胆“开放”,与社会互通有无,主动“走出去”,大胆“请进来”。在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同时,主动引进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群联系紧密,实现体育文化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体育与美育的结合,不失时机地拓宽外延,丰富内涵,能较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河南省高校武术文化特殊价值分析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其所没有的特质,在体育文化发展中作用巨大。河南省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影响很大。河南省高校大力开展武术教学,十分注重推广武术文化在河南省高校中的传播。同时,武术文化以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也能很好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河南省高校武术文化的武德教育价值

武术十分注重道德培养,在武(下转第54页)(上接第27页)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要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从而在武术精神的影响下形成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武术道义讲究重诚诺,守信用,坚持的原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侠义英雄是武术文化崇尚的美德,见义勇为是武林文化存在的价值观念。这些武术精神都对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无形中改变着大学生的人生观。

(二)河南省高校武术文化的哲学理论和创新精神的积极作用

河南省高校武术文化具有很多社会功用价值,不仅表现在防身击技、强身健体、文化娱乐、陶冶情操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创新精神。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武术文化的主要支柱。武术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易经等理论精华,思想内容丰富、理论兼容并包。武术哲学思想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深遂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成长。武术文化中的创新是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和继承。武术文化的创新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大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确立和知识的学习等方面。武术的哲学理念和创新精神很好地促进团结稳定,提升社会文明水平,振奋民族精神。

(三)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不断丰富,河南省高校武术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其社会功用价值也越来越明显。河南省高校武术文化是中原武术运动发展强大的深厚蕴力,河南省高校把武术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的校园武术文化,这符合新时期河南高校发展的需要,是构建河南省和谐社会文化的有力保证。

六、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社会文化向前发展。构建和

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每一个子因素都发挥积极的作用,整个社会才能良性发展。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在与其他因素之间协调发展的同时,以其独特的发展方式显示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宏斌)

作者:陈 皓

上一篇:人民币汇率调整义务论文下一篇:装置检维修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