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艺术素养多元文化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前大部分学校素质教育普及的面比较小,而音乐课堂是普及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我国高中学校的生源状况出发,还有许多高中学校的学生音乐理论基础偏低和几乎空白,音乐修养更谈不上。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艺术素养多元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艺术素养多元文化论文 篇1:

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教学效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 要:以工程类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实际水平为调研基础,针对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学过程、考核模式、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如何改善艺术类选修课在工程类院校中的尴尬局面,真正提升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弥补工程类院校学生艺术鉴赏方面的欠缺,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关键词:艺术类选修课;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艺术类选修课是工程类高等院校课程体系里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是工程类院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属于为培养新时代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工程类人才而设立的公共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工程类院校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艺术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目标在2006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表示如下:“在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過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同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发,可见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然而,由于工程类院校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使得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甚至出现了学校、学生都不重视的局面,没有充分体现艺术类选修课程类选修课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人格的教学效果。

为此,我们针对工程类院校大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工程类院校大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的情况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在有代表性的工程类院校进行。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全国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按照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所调研的工程类院校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美学》、《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任意性艺术类选修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合唱艺术》等。

调查数据显示,在工程类院校21%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53%的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程是一知半解,而只有26%的学生认为在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31%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上课形式单一陈旧;72%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多是基础知识的授课,没有与所在的地方特色相结合;23%的学生对于上课内容不感兴趣;高达79%的学生反映,艺术类选修课的课堂从来没有让学生接触过相关辅助器材。

授课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授课老师所使用的辅助器材,其中87%的是基本的放映器材,如,幻灯片、电脑、多媒体教室等。

二、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调研结果分析

根据调研的结果可知,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存有以下问题。

1.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掌握的艺术知识含量不对称

工程类院校的学生中理科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理科生往往不重视艺术类课程,对艺术知识知之甚少,艺术知识的基础非常薄弱,这样便造成无法理解和掌握某些专业性较强的艺术类选修课。

同时,很多工程类院校对艺术类选修课也不是十分重视,因此有部分教授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师也是“半路出家”,并不是艺术专业出身,由此,这些教师所教授的艺术类选修课的课堂内容主要由艺术基础知识构成,而这些艺术类的基础知识又是可以从图书馆或者网络上轻易获得的;同时,由于教课教师的水平有限,缺乏艺术实践能力,也无法从纵深层次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因此,这样的授课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形式僵化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工程院校中有87%的艺术选修课教师仅仅使用幻灯片、电脑、多媒体进行授课,讲授的内容也多以知识介绍为主,几乎没有学生的实践环节训练,都是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器械不足,教学形式缺少变化,这就降低了很多学生刚开始选修艺术类课程的浓烈兴趣。

3.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

根据实际调研,有90%的艺术类选修课程是在结课时进行笔试的,甚至有的工程类院校将艺术类选修课和其他专业课一样出试题卷进行考试。这种侧重理论知识记忆型的考核模式经过实践证明并不适合丰富多彩的艺术类选修课程。

三、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调研数据显示,有82%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是工程类院校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类型;69%的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程还是具有较高期望值的。因此,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应该通过教学改革来提升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达成学校、学生、教师三者对艺术类选修课的共同满意度,满足社会对新时代工程院校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根本需求。

1.确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

艺术类选修课程应该根据工程类院校对学生“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培养目标确立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之本,是衡量教师教与学生学必须达到的刚性标准。

确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也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确立教师的授课目标,二是要确立学生的学习指标。

由于艺术类选修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应该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鉴赏能力三个层级来进行刚性标准的确立。这样,才能真正为提升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准则与基础。

2.整合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程类别

在很多工程类院校中,艺术类选修课程名称繁杂,不利于确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因此应该整合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程类别。

工程类院校大学生现在对艺术类选修课程进行区分的方法是两种:一是在课程性质上进行了区别,划分了限定性选修课与普通公选课;二是在时间上进行了区分,限定性选修课是周一至周五上課,普通公选课是周六上课。

这种区分方法并不科学,因为有些课程内容相似但名称不同(比如音乐艺术类课程就有五门),如果相似内容课程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标准,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讲衡量的标准都很难精准界定,也无法达到明确的区分,不利于此类课程刚性标准的确立。

因此,应该根据工程类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实际情况,将十几门课整合为四大类:音乐类、美术类、影视类、文化文本赏析类。这样,制定各类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才能做到找准靶心,有的放矢。

3.精化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一次备课,一劳永逸。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应该在考查分析工程类大学生艺术知识和艺术素养的宏观现状的基础上,精化教学内容,以使艺术类选修课程符合工程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制定三种教学内容模块体系:理论知识传授模块、实践技能交流模块、鉴赏能力提升模块。通过这三大模块组合,可以提高各艺术类选修课授课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可以随时根据每学年选课学生的特点、专业的需求、求职市场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调整个别模块内容结构,使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社会、市场、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接轨,与时俱进。

4.创新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

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鉴赏欲望和实践渴望,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还应该注重对有实践渴望的学生进行指导,甚至可以与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原创与艺术实践能力。因此,注重师生之间互动、合作、实践的教学方法更适合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授课。

5.完善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模式

艺术类选修课程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选择适当的考核模式非常重要。如果对学生考核的模式不准确、不公正,会破坏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完成学习指标。

工程类院校现在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模式是:总成绩实行两级分制,考核内容包括平时出勤考核和期末试卷考核两部分,平时缺勤达三次及以上或期末试卷考核没通过为不及格,除此之外均为良。

现阶段,由于工程类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庞杂,这种考核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较难反映艺术类选修课程刚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因此应该从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鉴赏能力考核三方面完善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模式,使之更适合工程类学生的实际。

6.追踪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

考察、反馈、反思工程类大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接受水平与接受效果,从而帮助大学生自我拓展艺术视野和人文视野,系统梳理已学知识,获得创造性研究和思考的能力,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7.艺术类选修课课堂上应融入地方色彩与元素

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建设与创新要注重继承并发展地方文化艺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文化。辽宁省丰富的民族特色是艺术教育得以异彩纷呈的前提,这也为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艺术类选修课的授课过程中,应融入地方色彩与元素,体现艺术类选修课鲜活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艺术类选修课程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情境,教师应积极搭建展示平台,创造各种实践机会使学生得到锻炼,使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学充满活力,真正达到实用、有效的教学目的,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使之对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学习由被动地赚学分转换为积极努力地获得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于丹丹

学生艺术素养多元文化论文 篇2:

关于高中音乐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思考

【摘要】目前大部分学校素质教育普及的面比较小,而音乐课堂是普及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我国高中学校的生源状况出发,还有许多高中学校的学生音乐理论基础偏低和几乎空白,音乐修养更谈不上。面对现状,我们可以实施国家音乐课程校本化,开发各种适合各校生源素质的音乐校本课程,利用接近生活,接近学生的音乐,采用与学生音乐基础相符合的欣赏方式和培养方式入手,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让学生发现音乐的美,从而喜欢欣赏美,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音乐。

【关键词】音乐素养 校本课程 音乐基础 思考 审美能力

随着当代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多元文化的传播虽然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但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大众文化发展存在着盲目性、低浅性、自发性和过于商品化倾向,缺乏真正的文化个性和创造性。因此,当下大众文化的传播,造成了人们心理极不稳定、文化沉淀薄弱,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浮躁不安和肤浅的不良现象。

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欠缺、文化品味不高、文化辨别能力和评判能力低下,所以面对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流入的大众文化的泛滥,使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不会思考,缺乏判断,没有抉择,面对形形色色的文化良莠不分、缺乏足够的文化辨别力去抵制那些庸俗劣质的文化垃圾。由此,通过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以提高他们的文化价值取舍上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与免疫力已成为学校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

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呢?真正的教育要符合文化的内涵,则必须开展以审美为核心艺术化教育活动,它是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培养其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根本途徑。开展以审美为核心艺术化教育,是对学生在真正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之前的积极的文化准备,有了这种文化准备,不仅能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整体水平,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文化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与免疫力以及文化的鉴赏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在艺术化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正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从而达到艺术化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家开设的音乐课程中存在着局限性、客观性,同时各学校生源的地方性、音乐基础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着艺术化教育地步伐,因此进行音乐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尤为重要,通过音乐课程的校本化,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另一方面,通过音乐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提高音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目前大部分高中生面对国家开设的高中音乐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原因是迫使我们进行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实施校本化的重要原因:

1、高中生对艺术课程的思想认识偏差

学生对艺术课程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不足,关于艺术修养对人生的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同时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他们在小学、初中开始便习惯不认真对待音乐课,初中的音乐课程也可有可无,轻视甚至无视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导致学生音乐基础空白,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对艺术课程的理解。

2、高中生掌握的音乐知识匮乏,音乐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高中生掌握的音乐知识匮乏,音乐基础薄弱;记得在上音乐奖赏课《黄河大合唱》时,当笔者问及黄河大合唱共有几个乐章时,绝大多数同学摇头示意;还有一次京剧课上,同学们竟然把京剧大师梅兰芳和歌星梅艳芳混淆;课堂上要求哼唱作品的主旋律,几乎无人能哼唱出来;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严重影响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和学习。

3、学校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音乐课堂硬件设施配备不足

目前仍有大量的学校是教室代替音乐功能课室,没有钢琴,没有音乐功能室的布置和氛围,学生座位紧凑,完全没有进行小组音乐参与活动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

4、许多学校音乐课程开设不足,专业教师配备不齐等问题,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国家规定高中阶段开设高一音乐鉴赏课程,同时高二阶段应当开设音乐模块课程:歌唱、演奏、舞蹈、戏曲、影视等模块课程,但由于许多学校专业教师配备不齐,学校为解决高考分数的压力,往往占用了大量的音乐课时,用音乐课作为学生文化科目的复习和强化课,同时音乐教师在人数上、专业配备上等问题,难以很好地开设好国家规定的相关音乐课程,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所述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只有根据各自学校的校情因地制宜地实施高中音乐课程“校本化”,利用接近生活,接近学生的音乐,采用与学生音乐基础相符合的欣赏方式和培养方式入手,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才能让学生发现音乐的美,从而喜欢和欣赏美,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音乐;提升学生音乐基础和音乐素养。

音乐课程“校本化”,是指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原则性要求的基础上,学校根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情境,特别是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学习需求,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校自身传统及当前学校文化等,对现行教材进行选择、改编、补充、拓展等方式,将音乐课程进行重新组合以充分发掘音乐课程的文化内涵所做出的创造性研究活动。在实施音乐课程“校本化”的教育实践中,可进行了国家音乐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等几个方面的改革;具体校本化实施包括以下几种做法:

1、音乐课程生本化

1.1、音乐课程选择生本化

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实施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校本化,选择适合高中学生的鉴赏内容,如民族音乐系列、世界音乐系列、我国经典的、家户喻晓的名曲,而西方印象主义、民族乐派等作品,学生难以接受的作品赏析可以放到高二音乐模块课程中使用,还可以放在高中音乐高考(特长)班使用,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的音乐鉴赏课作为纽带,把流传于学生生活中的音乐拿到课堂上来分析来讨论和鉴赏。

在实施国家音乐课程校本化同时,我们可以积极开发学生喜欢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音乐校本课程, 比如,开设《校园歌曲演唱教学课》,选择健康、积极向上、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歌曲做为教材内容,感受歌词之美,旋律意境之美,作品意义之深厚,作曲家创作技法之独特,升华只懂唱不懂鉴赏之不足;同时让学生掌握歌唱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较准确、流畅地去演唱歌曲。

总之,音乐课程选择生本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兴趣,同时人人都可以是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每位教师可以开发一种学校课程;为保证音乐校本课程质量,学校还可以调动本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积极寻求校外合作,聘请民乐、管乐、街舞等相关专业教师, 这些校本课程设置的标准,都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为目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因此课程选择的生本化,精心为学生打造校本课程体系,就犹如一道道营养丰富的自助餐,以其多样性、趣味性吸引着学生去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发现自己适合什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由“冲动”到“理智”,由“热爱”到“酷爱”。这些音乐校本课程就如自助餐让学生自由遨游在音乐知识、人文知识和艺术修养之中,眼界不断开阔,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国家的音乐课程日益丰富,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相信孩子们音乐素养不断提高从而全面发展。

1.2音乐课程教学生本化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叶澜教授语)为此,我们要立足课堂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生本学堂,以生为本,倡导学生快乐地自主学习,在“生本化教育”理念下的音乐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主动的去体验音乐、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感受音乐的美。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在体验音乐、感知音乐过程中学习音乐,用多彩的音乐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步入五彩繽纷的音乐世界是音乐教育的最高目标。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灵感,让学生在优美流畅的演唱和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体验到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音色的变化、结构的布局等,感受到音乐所抒发美好的情感,从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中领悟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艺术和美。

2、校本课程精品化

做好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加法”和“减法”,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初级阶段是解决数量的问题,但具有一定数量的音乐校本课程中要冷静思考这些校本课程的质量问题。这些校本课程在实施中是否有生命力?实施过程中是否与学校培养目标有契合度?是否实现了校本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和突出特色品牌?因此我们要梳理总结,做好减法,突出特色,努力使音乐校本课程的精品化。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具有发展力的校本课程,我们可以进行做大作强,

譬如在多门音乐校本课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两到三门课程作为精品的校本课程进行打造,撰写校本教材;如,开设的《21世纪音乐家、流行唱将的作品赏析》,同时模仿《鲁豫有约》把《名家有约》引进课堂,这门校本课程给学生介绍音乐家的故事,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欣赏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感受他们从中值得学生学习的人生之道、艺术修养、艺术魅力和其做品的经典所在,这门课程非常受学生欢迎,我们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材的创编,经过科学系统查找资料,确定每章节教材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灵活性及时代感,使之成为吸引学生、课堂有效的精品课程;

3、比课堂教学更大的生本课程:校园生活、社会实践---将音乐鉴赏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完美地组合,让高雅的音乐走进学生的校园生活;

3.1开设午间音乐沙龙; 每天午间音乐沙龙也是实施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有利平台在这个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舞台,可以更多的是把最新的音乐动态和趋势通过学校的广播、电视与全校师生分享,让校本课程具有时代感,如把学校里最新开展的一些音乐活动形式更多地向全校师生汇报如:参加合唱比赛的录象播放;这个学期举行各项艺术节播放等

3.2成立学生五点音乐鉴赏广播电台;很好地利用高中生全日制住校的特点,开设学生五点音乐鉴赏广播电台课,每天放学期间广播电台课让学生欣赏3至4首中外古典名曲,播音员进行音乐相关赏析内容的介绍,同时介绍不同时期的作曲家生平简介等;

校园课余的所有休息时间,可根据一年四季的特点播放不同风格的春.夏.秋.冬相符合的主题音乐作品: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优秀器乐作品、经典流行、爵士、英文歌曲等,因此,学生的鉴赏能力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

4、音乐课程师本化---挖掘教师队伍的潜能,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根据以上的方法表面上对教师要求难度是降低了,但对教师来说,实际上是对其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综合的艺术学科专业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从“一专多能”到“多能一专”。要求教师知识多元化。而目前我们的教师专业都相对单一,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自身和实际需要,采用“一科切入,兼及数科”或“多科综合”的不同方式进行教学。在讲图形意味一课时,我们可以邀请美术老师一同走进课堂,其中涉及的美术知识就由他讲授,这样一来,各展其长,知识互补,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涉及有戏剧的内容,我们邀请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来配合。总之,我们可将校内具有一定才艺的其他学科的教师充实到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里,充分挖掘现有教师队伍的潜力。除此之外,作为专职的艺术教师,要经常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甚至要经常听各门学科的优秀课,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尽量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课改的学习培训,经常向市区教师请教,将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来,获得他们的帮助与指导,有效提高教学。另外,在网上和同行展开讨论,使自己尽快适应综合艺术教育的需要。

总之唯有创新地进行音乐教育工作,多思考多实践,开发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普及素质教育的校本音乐课程,实施高中音乐课程校本化才能更好地迎来我国艺术教育的春天.

作者:高海波

学生艺术素养多元文化论文 篇3:

利用“互联网+”构建初中音乐新课堂的策略与思考

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了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同时信息化技术产业也正在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当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将被取代,“互联网+”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初中是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重要阶段,老师应该秉承科学的教育态度,积极探索“互联网+”的教育功能性,为学生构建新型音乐课堂,提升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艺术欣赏能力,为培养全面化高素质的人才做好艺术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构建;初中音乐;新课堂

我国近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尤其在互联网行业更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同时由于网络以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其推动下的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的一种新型产业,融合、利用互联网以及信息交流平台,使得传统行业提高工作效能,依托于网络发挥传统优势,并创造更多的新型发展机会,既是对于传统行业的升级,也是对于互联网产业的调整和优化。面对时代发展大潮,教育领域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革新与创新,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促进教学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优势,并逐渐渗透到音乐课堂教育当中,为学生营造更加符合其年龄特点及成长规律的音乐教学模式。

一、 传统初中音乐教学的短板分析

(一)缺乏明确的教育目的性

初中生虽然年龄还小,但是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范围,但是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强化性音乐理论灌输,例如《音乐欣赏》这一教学环节,传统教学内容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常常是以娱乐性的教学形式开展,初中生正处于时代发展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他们有着更加敏锐的感官,以及对于新鲜事物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并没有对学生的音乐进行有效引导,学生们可能也更养成良好的音艺术习惯,对于学生的艺术发展和审美培养可能还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缺乏灵活的教学形式

缺乏灵活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由于很多教师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常是老师控制整个课堂内容和课堂程序,没有遵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时间是对学生的理论性灌输,同时师生之间也没有形成良性的健康互动。老师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音乐学习数量,而并非学习质量,对学生的音乐教学也仅采用简单的播放演奏等形式,没有从多角度多元化方向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因此很多学生也无法完全提起学习兴趣。

(三)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互联网的发达,学生们在平时可能也会听一些流行音乐,并且在网络上更容易寻找一些新奇古怪的音乐类型。但是老师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日常习惯,而是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歌曲,例如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老师一味强调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形式,更没能适时地将教材音乐知识与多媒体播放的歌曲相结合,没有树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常常还脱离了教学主题,教学形式过于随意化、简单化。

二、 “互联网+”对初中音乐教学的影响

(一)提升课程质量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像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在互联网中传播的速度更快,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学生的需求,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需要更加具有创新思想,利用互联网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基于教材内容为学生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知识内容并做分享,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沉浸度。

(二)提供教学便利

音乐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在不断积累中形成个人的独立音乐思维,因此也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否则音乐教学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完全依靠教材中内容无法帮助学生完成原始累积,而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通过网络下载和在线聆听,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为老师的深化教学和讲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拓宽音乐维度

当前的中学生正处于文化交流的大时代,音乐是人类最为原始的艺术形式,不仅在我国悠久历史,同时在世界各地也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音乐类型。初中音乐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只能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但是学生可以依托于网络了解更多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将眼光放在世界范围内,以包容、创新、融合的心态倾听世界各地的声音,丰富学生自身的音乐库,为深入学习音乐做好铺垫。

三、 利用互联网构建初中音乐新课堂的策略与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体系更加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的重要课程及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水平具有深远性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明确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同时探索新时代新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并将其相关技术引入到课堂中,弥补传统教学形式的不足,改变传统教育中低效被动的缺点,并充分组织相关音乐活动,以多元化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

(一)借助互联网资源,激发初中生的音乐潜能

传统的教学形式,老师依然采用一些年代久远的歌曲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初中生自身可以通过电视、电脑观看到更加流行的音乐,因此教学资源的落后和匮乏很难激起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喜好,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方向,借助网络挖掘音乐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些当下流行的音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例如前段时间非常流行的翻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歌曲内容积极向上,歌曲所反映的精神也符合當前的时代,而且在网络各大平台中也特别流行,老师应借助这种流行趋势为学生播放不同版本,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演唱,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歌曲背后的故事以及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向学生进行传递,既要帮助学生完善音乐知识体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借助网络资源充分发掘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

(二)创新教学模式,发掘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互联网以及相关技术化产业为教育的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当前很多初中学校中也引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很多老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还局限在播放视频等简单功能上,没能发掘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内容。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将传统的枯燥教学理论与多媒体教学形式相結合,尤其对于理论性过强知识,可以采用PPT或动画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形式和图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热烈的课堂氛围,并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教《溜冰圆舞曲》这一音乐作品的时候,老师可以将音乐作品与视频相结合,视频中的图像可以展示溜冰艺术体操,同时要把握音乐节奏与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结合点,让学生可以根据音乐节奏观赏腾空、跳跃、旋转等姿势,理解音乐中不同音符想要表达的情绪特点。在新型教育形式下,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创新,并借助多媒体积极构架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课堂的效率。

(三)善用互联网应用软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有了音乐学习兴趣,其他的自然水到渠成,因此老师要开放思想,善用互联网应用软件,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老师教授学生某一类型的歌曲,当学生了解到这种音乐类型之后,老师并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需要帮助学生拓宽音乐视野,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软件进行自行翻唱或自行选择其他,同一类型的歌曲,并建立相关的微信群或QQ群,让学生将自行翻唱的歌曲发到群中,以供大家欣赏,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外也可以采用互联网中的一些音乐闯关软件,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联网游戏,既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乐理的基础知识,同时游戏类的教学也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点,让学生仿佛处在游戏和娱乐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

(四)注重学生的创新性,强调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传统初中音乐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几乎为零,大部分的情况是老师将知识要点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吸收多少还不确定,因此学生没能领会知识要点内涵,而是尽量地模仿和跟学。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学习创新性,在音乐课堂上要让学生懂得体验音乐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信息,了解作者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帮助学生拓展音乐视野,在完成必要的教学内容后,还应利用网络为学生推荐一些学生们感兴趣且符合学生年龄的鉴赏性音乐,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并在下节课之前对学生进行抽查,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老师介绍音乐的体验,进行分享,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想象力和创新力,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性。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及其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方式,但是很多老师仍对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偏见,在现代教育中首先应明确教育形式需要多样化,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储存内容多,分享方便等诸多优势,同样互联网中的音乐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和具体化,教师应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充分寻找传统教学与互联网的融合方式,并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教学体系环境,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姚天星.网络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究[J].人文之友,2019(19):227.

[2]张婕.巧用多媒体打造初中音乐智慧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128-129.

[3]侯婧颖.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教学有效融合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以电影《音乐之声》音乐赏析教学为例[J].教育界,2020(8):34-35.

[4]邓丽萍.浅析当代网络环境对初中音乐学习的影响[J].人文之友,2019(9):161.

[5]赵晓露.网智慧,网创新——智慧课堂下初中音乐课堂网络资源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9(2):132.

作者简介:

张恬,江苏省高邮市,江苏省高邮市城北中学。

作者:张恬

上一篇:重症哮喘患者急救护理论文下一篇: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