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前,学生自我救护意识与技能培训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实施学生自我救护教育的有效手段,使得体育教学与自我救护教育紧密相连。本文通过对高校存在安全隐患因素的描述与分析,阐述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自我救护教育的必要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论文 篇1:

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非认知能力

新课改实施以来强调的“核心素养体系”这一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各科课程时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认知能力则要求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打破常规的胆量和勇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它形式的特殊性——多为学生自身实践操作,因此,它更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和非认知能力的提高。下文将是对于在高校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非认知能力的方法的具体介绍。

1 教师要具有长远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高校对学生的核心素养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忽视,导致高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高校体育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非认知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促成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和教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但要给学生讲解具体的运动常识,比如运动前要进行怎样的热身练习等,还要在具体的课程中教授学生一定的技巧,比如在篮球课程上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运球、投篮等技巧。除此之外,教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通过动作细节的纠正以及平时的小小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通过学习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也能够有一个清楚地认识。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重严肃性和娱乐性相结合,体育课程毕竟主要靠学生实练,但这种练习不是盲目的练,也不是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和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轻视体育课程,或者只是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去学习或者运动,他们才能真正的主观上接受并且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2 教师积极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高校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针对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师并非盲目的去上体育课,也不是仿照其他科目的教学方法去设计,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制定阶段性的培养计划,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高校教师要意识到体育课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教学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该秉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且保证训练内容适时适量的原则,认真观察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接收情况,并且及时的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修改原有教学方案,從而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另外,高校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非认知能力,必须注重体育教师的筛选和考核。对于体育教师的考查并非只围绕体育知识和运动能力,而是要同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要提高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有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为体育教师开设继续教育课程,这样不仅体育教师可以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师生双方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3 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课堂上应该跟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使高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课堂学习。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给予学生适当的关心,使学生能在小小的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从而获得能量和继续体育活动的动力。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遇到肢体不协调、体育技能较差、难以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体育任务的学生,一定要耐心细致地提供他们帮助和辅导,使他们能够在温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体育活动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改善因为学不会而产生的糟糕情绪,才能够形成正确的对人对事的观念和态度,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一节好的体育课还应该锻炼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品格和遇到困难不服输的顽强意志,学生真正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受益终身,才能妥善的应对之后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困难和挫折。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也可以采取小组练习、团队pk的方式去训练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学生除了是具有强烈个性的人之外还处于社会这个大团体中,他们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因此,教师在平时体育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不仅有助于他们在体育课上配合默契、亲密无间,而且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让他们明白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团队合作大于个人崇拜,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

4 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校体育工作者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状况,让学生对体育活动能够越来越充满热爱,从而懂得依靠体育活动强身健体,更好的学习。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也将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非认知能力的改善。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作者:赵晨辉

高校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论文 篇2: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救护意识与技能的必要性研究

摘 要:目前,学生自我救护意识与技能培训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实施学生自我救护教育的有效手段,使得体育教学与自我救护教育紧密相连。本文通过对高校存在安全隐患因素的描述与分析,阐述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自我救护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自我救护意识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科研项目资助,校级科研项目,编号:2017XB015Y。

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体质问题越来越突出,发展趋势由个别特例问题逐渐演变成普遍共性现象。南开大学曾公布数据:2017届毕业生体质测试及格率仅为37.1%,无疑为体育界乃至教育界敲响了警钟,毫无疑问这并不是高校高等教育的初衷与期待。后来为了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体质,南开大学为体质检测合格的同学,颁发了由校长签发的、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同等重要的《体质健康证书》。虽然南开大学“敢为人先”的公布了毕业生体质健康低及格率的“不雅”实情,“开了全国高校之先河”,但它也基本坐实了学生体质的现状,成为了众多高校的缩影。以至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丰富性、趣味性愈来愈强的同时,频繁的发生各种各样的学生安全问题。不可否认,在这些意外事故中有学校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等客观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学生身体基础的薄弱。每次意外事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学生身体、经济的重大损失,还会损害高校的社会形象,严重质疑高校教育的水平与质量。从而使得任课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畏手畏脚”、提心吊胆。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不仅需要锻炼学生体能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应注重大学生自我救护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从而有效保障高校的体育教学能够顺利地开展,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1高校环境下的自我救护释义

自我救护是人类在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面临或遭遇危机时,为了能够谋得自身安全、规避风险、克服危险等形成的一种自救或救助他人的本能意识与手段,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经验保障与文化结晶。自我救护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人类的自我保护教育,针对于人类的自救及救护他人的本能手段进行推广、强化的一种促进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安全自我救护教育应是其重要构成要素。任何的专业文化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健康安全的躯体基础之上,才能体现高校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显然,增强学生自我救护意识对于保障校园的安全稳定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高校环境下大学生的常见安全隐患

2.1校园意外伤害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对于各种生存技能,用以来规避与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意外”事件。可以认为,“意外”是人们无法掌握与很难控制的,其主动权并不在自己,但是如何处理“意外”,却是人们可以掌握与学习的经验与技能积累。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学校环境,其实是各种意外频繁发生的地方,尤其是学生在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各种运动损伤,甚至是受伤之后因处置不当而造成的二次损伤。

2.2校外交通意外

大学生活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简单美好、无忧无虑的特殊时段,不仅拥有相对富余的闲暇时间,更是具有绝对充足的精力与探索欲,尤其各类假期为学生提供了校外出行的时间前提。但是由于学生现实条件的限制,在外出经费方面往往需要各种节约,从而促使学生在面临外出交通工具的选择时,倾向于价格低廉、安全系数低的交通工具。通过自我的麻醉,抱着侥幸心理进行各种交通往返活动。而这,更是造成了学生遭遇交通事故频繁的重要原因。可以认为,在交通意外发生时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其他客观因素的存在,但是由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或主观因素而造就的交通意外,占据了最主要的因素。

2.3地震火灾等灾害

谈及地震,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就是2018年的5.12汶川地震。在此之前,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与理念中,绝大多数的学校从未在真正意义上将地震、火灾的演练教育深入实地、落到实处。不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学校层面,都是一种官方的表演活动。学校教师、领导不关心不在乎,学生也是嬉嬉闹闹作儿戏看待。自汶川地震之后,国内教育尤其是在关于地震、火灾等常见灾害的救护教育方面尤为看重,逐步将各种自救与救护知识进行系统的传授与指导,而不再是停留在演戏、表演的层面。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这种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灾害都是极为常见与普遍的,因此,强化学生对于这一系列灾害的自救意识,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

2.4网络安全

关于互联网安全事件,网贷成为时下最热的话题,而网恋、见网友等现象,逐渐地退出人们的视线。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地球村的形成,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于人们把断网当作时下的一种“酷刑”。然而,互联网作为一个网络虚拟平台的存在,其各方面的现实制约与监管难以面面俱到,而且还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往往存在一些不法分子抓住各种漏洞,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裸贷”一个令人心痛、愤怒的字眼,在互联网中聚焦。对于那些学生而言,在极度纵欲、超前消费、攀比生活的生活态度下,置自身教育、修养、道德于不顾,将自己推向火坑,跌入舆论与伦理的万丈深渊,实为令人愤怒。

3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救护教育的必要性

3.1体现体育教育“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

体育教学作为高校开展救护逃生技能教学的有效途径,依托于体育课来进行救护逃生的教学,主要得益于以下特点。首先,体育课堂形式有利于逃生救护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在体育课上,因为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特性,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观看教师的动作示范与动作细节讲解,还可以进行科学有效的情景模拟练习,再通过教师的错误纠正与正确引导,使得学生掌握自我救护与逃生的技能。其次,体育课堂的身体素质训练,奠定了学生救护与逃生的身体素质基础,而各项身体技能的练习,更是直接作用于学生救护技术与逃生技能的实践应用。最后,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特殊性有利于救护逃生技能课的开展。体育教师在实践中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凸显,对人体运动解剖、生理、康复等人体科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全面,具有开展救护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說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救护教学是极为可行而且必要的。

2.2开展救护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在生命教育的组成中,生命救护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的构建是其重要成分。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关怀生命的教育。无论是从体育教学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学生自身存在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必须把学生看作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体育教学的目的、过程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而不是把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对象,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单方面的,把不完全可控的生命体看成是完全可控的生命体。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引下,体育课程中开展救护知识的教育必然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2.3开展救护教育是对自然灾害的重要预防措施

地震、洪水、火灾、传染病等自然灾害经常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诸多的自然与人為灾害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在此背景下,我国公民救护逃生知识普遍欠缺,离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要求还相差很远,这种对救护教育缺失和漠视的现状应该得到改善。学校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基地,依托学校体育课程开展救护逃生技能的教育,全面提高公民对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安全事故的预防、自救、互救与救护的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结语

生命是宝贵的,救护教育应当引起重视。把救护教育纳入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教学内容的一次更新,也是体育教学理念的一次变革。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审视体育教学,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为出发点来理解“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体育教学是通过最具体的体育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生命的实现者、维护者,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魅力。通过多种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救护教育可以完成其使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骆红斌,马勇.文化自护与危机解救[M].北京:线装书局.2008.

[2]赵丽明.初探高校急救技能培训现状及问题[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61):2016.

[3]刘彩绵.大学生自我救护教育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4(104):166-167.

[4]张军根,蔡兆斌,宋因力,鲁美丽,唐春福,余灵芝.高校急救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J].浙江医学教育.2008.7(3):1-3.

作者简介:

张岩松(1991—),男,汉族,山东烟台,助教,硕士研究生,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作者:张岩松

高校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论文 篇3: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们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素质是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非常重要部分,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的体育教学要以素质教育目标,确实加强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们身心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体育运动重要性,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往往只重视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历练与培养,体育育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体育是发展和培养现代大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体育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教育功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融合到体育教学当中,更加适合我国新时期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

1、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教学可以有效调控学生的情绪波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就业的严峻形势,给大学生们产生了很大压力,在学习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不安。而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加之体育老师在教学中适当、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能給学生带来愉快和轻松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大学生的内在心情,起到调控学生的情绪,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品质。

2、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在的心理健康

2.1重视情感,抓好环境创设

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情感体验,包括对高校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和自身的情感体验。对教师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对表象的了解、认知上。促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与信任。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要组织好活动,关心到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正当的需求,只有教师的重视,才能建立起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中,在体育技术动作的实践上,动作完成情况、质量水平的高低、教师的积极评价、同学的客观反映等。教学中应注意动作结构的分解与组合,根据实际情况降低一定的难度,不断改变练习方式和方法,多运用游戏形式,增加练习方法,加强动作过程的内心体验。如球类项目,适当多开展教学比赛;田径项目,增加趣味性练习等。同时加强器械的使用和安全性,营造一个轻松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2.2结合教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体育教材里都蕴涵着丰富而又积极心理健康因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保障。

2.3善于观察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过程,在这进程中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大学生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和身体实践进程中的行为、意志等的外在表现是其真实心理状态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发现有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问题及时的正确引导,提升学生运动中自我保护意识。

2.4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锻炼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中应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老师对学生应积极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而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并得到加强。

2.5利用体育比赛培养健康心态,促进心理相容

组织不同比赛,如拔河比赛、接力比赛、球类比赛等,培养学生班集体凝聚力。在安排学生课堂练习时多用竞赛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竞赛前多让学生练习,这样会使得每一小组为争取好的成绩,就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比赛期间,每组学生就会互相鼓励,促进学生之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有利于克服现代大学生身上存在不良个性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的发展。

2.6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的实践

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对于自身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同时又是品德教育的落脚点之一。对大学生来说,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健康的性格与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可以积极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来提高。因此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才能起到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7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体现。现代心理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相关学科知识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不断提升自己,从而更好的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有利于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学习气氛。反之,往往会导致学生与老师关系冷漠造成教学气氛的紧张与不协调。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胡燕,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魅力中国,2010年01期.

[2]李建国,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3]唐荣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4期.

[4]许德顺,刘永光.新体育课程标准与学生个性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年.

作者:杨攀

上一篇: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