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经济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当前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与模式存在“程式化”与“形式化”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党校工作的“路径依赖”和体制机制的“激励不相容”;只有克服“路径依赖”、实现“激励相容”,进行内容与模式创新,才能有效达成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应有目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独立学院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独立学院经济学论文 篇1:

独立学院经济学应用型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近些年,随着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教学的探索也一直没有间断。以经济学课程为例,提出了基于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应用型案例教学方法。此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学应用型案例教学

独立学院与其他层次本科教学目标不同,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在此基础上,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具备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的理性评价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应用型案例教学方法。

一、应用型案例教学概述

应用型案例教学,是指在应用型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将案例教学广泛引入教学,将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融合在一起,通过分析、讨论、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其中,应用型培养目标是目的,是独立学院教学的最终目标;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是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手段。两者能够有机融合是基于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很好的实现应用型教学目标;同时,在应用型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对案例教学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应用型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在教学中加入几个案例分析或者设立几节案例讨论课,而是将教学与生活、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将与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案例与课堂教学密切融合在一起,通过事实案例引出教学内容,由鲜活的案例来解释枯燥难懂的理论模型,通过案例讨论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很多学生却并没有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其框架通常是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基础上的纯理论分析框架;(2)对经济学理论的论证,大多采用抽象的数学推导和模型分析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感到晦涩难懂。学生从中学到的也只是一些理论及其推导,没能将经济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后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就没能真正实现经济学教学的意义。

我们对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经济系、管理系等涉及经济学课程的系部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往课堂效果、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案例教学的组织、课程建议等几个方面。调查涵盖国贸、金融、会计、信息管理四个专业,共收到有效问卷545份,其中认为自己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的学生多达77.25%,只有13.39%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定能力”或“能力很强”;认为分析问题能力“重要”的高达93.03%,认为“完全有必要”加强分析能力培养的学生占到了87.71%。

二、应用型案例教学的组织

案例教学应是与理论讲授结合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77.80%)也都认同并接受“理论知识学习与案例教学同时进行”。经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应用型案例教学的组织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从生活出发,以真实案例导入教学

每一次课或每一次独立教学内容的开始,都以与本次课内容有关的案例尤其是贴近生活的或当下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学习。课堂讲授结束时,再返回到上课之初的案例,最初的疑问也就烟消云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还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听课变得不再被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讲授过程中,以典型案例解释理论

经济学理论大多采用推导、论证的方法,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对模型推导普遍感到较为困难与枯燥,而且应用型教学目标的定位也决定了经济学教学应以理解运用为主。

在讲到某一知识点时,选取一些简短的典型案例,用这些典型案例来解释与印证理论观点,晦涩的理论一下变的清晰明了。例如,讲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可以引用“5个狗不理包子”的例子,每个学生都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很容易就能够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此时选取的案例数量不宜过多,也不要过于复杂,要少而精,重点针对教学难点与重点内容,能清楚地印证理论观点即可。

3.讲授结束时,以综合案例分析锻炼运用能力

在某一章或相关的某几章内容讲授结束后,可以安排一次综合性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综合性案例和前节所述的典型案例的区别在于,前者短,后者长,前者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理解相关原理,是为了证明原理的正确性,后者综合性较强,难度也较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理解经济学原理基础上的能力提高。

对于综合性案例,笔者比较推荐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也比较倾向于小组课堂讨论的形式。调查中发现,有61.09%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现场讨论和辩论的形式。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员数量控制在10人以内,组内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和各成员之间的碰撞,可以激发出新的火花,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在一旁观察,鼓励学生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思考。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或完善,得出最终结论。在适当时候还可以组织课堂辩论,使学生更为全面的看待问题。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鼓励与引导学生,给他们一定的肯定,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4.课堂外,以实践性案例教学提高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要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运用实践性案例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拟定一个大概的选题范围,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自己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如适逢节假日,可要求学生在外出活动时注意观察各地市场价格变化情况,选取一种商品进行详细调查,找出价格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及相应的调控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选题难度要恰当。因为经济学一般安排在大二阶段,他们刚刚接触专业课,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且社会经验有限,如果选题难度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不但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如此将案例教学和理论讲授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由案例来支撑解释理论,运用理论分析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巩固理论,由此形成一个系统严谨的体系。

三、应用型案例的选取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针对案例的选取,除了通常所提倡的典型性、本土性和针对性原则之外,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等特点,还需要特别注意案例应用性要强,要考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在选取案例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用性

经济学教学应该突破纯理论授课,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用知识解决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所以,在选取教学案例时要注意贴近生活,注意案例的真实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该课程实用性很强,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带动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碰到的问题,这也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意义所在。

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比较活跃,参与的社会活动相对较多,对现实经济社会已有一定接触和体会,也更希望教师能够对他们在现实中的困惑与不解给予清晰的解释。调查中就发现,很多学生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度开展教学,多选取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实用性强的案例。

2.时效性

案例的时效性要强,要尽可能新,教学中要将课堂讲授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有些案例虽也能够解释某个理论,也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但案例内容已经过时,现在的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阅历,无法真正体会其内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选取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作为课上分析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为经济学的魅力所折服,同时也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以今年农产品价格为例,每个家庭都感受到了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若选取这方面的案例,结合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引起价格上涨的原因,最终印证了价格的变化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从而加深了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3.趣味性

独立学院学生较为活跃,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却较差。要将学生都吸引到课堂上来并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充分的准备、讲课艺术之外,还要突破原来的课堂形式,以一种更加有趣、活泼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寓教于乐。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最喜欢视频辅助的,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现代多媒体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了便利,案例也可以选取寓言、故事、视频音像资料、图片、动画等形式,还可以采用小游戏或小实验的方式。事实证明,应用这种方式,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自然也掌握得更牢固。

综上所述,应用型案例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更广泛地搜集课堂适用案例,并对原有案例进行更新;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的案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时代热点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必须时时思考如何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如果能够按照上述原则准备和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讲授与应用型案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亚丽.让经济学回归为一门有趣的学问——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体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3):129-131.

作者:文翠翠 王婷

独立学院经济学论文 篇2:

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问题制度经济学分析

摘要:当前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与模式存在“程式化”与“形式化”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党校工作的“路径依赖”和体制机制的“激励不相容”;只有克服“路径依赖”、实现“激励相容”,进行内容与模式创新,才能有效达成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应有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制度经济学

在当前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而党校工作在促进党的组织建设、党员队伍的发展及党员同志的个人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90年,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提出“为了对党员和积极分子进行系统的思想理论教育,高等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校,由学校党委书记兼任党校校长”。从此,高校党校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一批批独立院校相继成立,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已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人们的面前。据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做的一项研究,学院98%的学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这些递交申请书的学生中,就“参加党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做了调查,60%学员回答“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但也有一部分学员回答:“入党后,好找工作!”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独立学院党校工作任务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然而人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在理论上针对独立学院这一领域研究的成果较少,实践上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不够。事实上,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党校工作有很大差异,其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也更为突出。因此,探讨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创新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与普通公办高校相比,存在着同一屋檐下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差异。独立学院特殊的身份,使得学生无法得到财政资助,而有种被党和政府边缘化的感觉;使得教师没有财政编制,而缺乏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这样一方面学生需要党组织的关心与帮助,另一方代表党组织的教师又缺乏对组织的归属感。这形成了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然而,当前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这种特殊性似乎并没引起足够重视,党校工作只是机械地复制母体学校的工作内容与模式,没能根据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实际进行创新。

1.党校工作内容“程式化”。当前独立学院教学内容没能实现因校制宜表现为:一是工作内容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不够。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基本是复制母体学校的,没有体现出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比一般普通高校党校工作更为迫切、需要更加细致及更需要创新的特性。二是工作内容结合独立学院师生的实际不够。独立学院党校教学内容基本是照搬母体学校的,对师生的定位与价值判断,主要是以母体学校师生的情况为标准,无法体现独立学院师生的思想诉求。使得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脱离独立学院师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师生教学及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另外,在具体教学中,现有的教材过于老化,其观点单一,挖掘理论的内容和深度不够,既不能追踪和反映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也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现实性和指导性。课堂教学大多只是空洞的说教,使得教学过程枯燥,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三是教学内容还没有做到真正“因材施教”。虽然党校对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及正式党员安排了不同的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的差异不大,在教学目的及内容上还缺乏科学的研究。尤其是针对独立学院党校不同层次学生教学的目标还不够明确,没能突出“因材施教”。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不贴近实际与生活,缺乏针对性,不仅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等,使得独立学院党校工作难以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党校工作模式“形式化”。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模式“形式化”,包括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设施都没有体现出现代性。一是教育方式落后。表现为许多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封闭性与单一性。表现在独立学院党校教育该“请进来”的没进来,该“走出去”的没出去;课堂教学较多,课外活动较少;知识教育的多,思想培养的少;信息传递出的多,反馈的少。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当前,无论是普通本科学校的党校,还是民办高校的党校,都还是沿用以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灌输式教学是一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已为大家所共识,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仍然在独立学院党校教学中占据着主阵地。三是教学设施简陋。表现为很多独立学院的党校没有固定的专职教师及教学场所,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网络教育没能得到足够重视等。这些现象说明,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模式还没能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当前,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整个高校党校教育形态的现代性还没能体现出来,党校工作模式表现出“形式化”问题,这必然影响党校工作理想目标的达成。

二、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与模式缺乏创新的直接原因是创新意识不够和创新动力不足。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根本的原因是认识上的“路径依赖”问题和行动上的“激励不相容”问题。

1.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路径依赖”。独立学院党校教学内容之所以没能实现因校制宜,直接原因是党校的领导与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而根本的原因是“路径依赖”问题。“路径依赖”理论认为,思维与行为的路径依赖性是人们行为中客观存在的属性,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创新不够,其实就是一个“路径依赖”问题。形成独立学院党校工作“路径依赖”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独立学院党校与母体学校党校的关系。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党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领导与教师原本就是本部党校的,这构成独立学院对母体学校党校工作路径依赖的客观条件。二是独立学院党校领导和教师与生具有的惰性和趋利性。由于教学内容创新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面临着一系列创新过程的风险和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人天然的惰性与趋利性会促使他们不去进行创新,这构成了独立学院对母体学校党校工作路径依赖的主观条件。三是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的环境。由于独立学院的党校都是刚刚成立不久,对党校工作创新认识不足,而且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可借鉴的实践经验较少,这构成了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的不利环境。在具备“路径依赖”的主客观条件及环境的情况下,独立学院党校并没有采取克服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便形成了“路径依赖”问题。路径依赖使得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出现“程式化”。出现党校领导与教师不针对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学内容不接近独立学院的实际,不接近师生现实生活等问题。

2.独立学院体制机制的“激励不相容”。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模式未能体现与时俱进的直接原因是创新动力不足,根本原因是独立学院党校体制机制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激励不相容”理论一般认为,人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如果制度安排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与行为出现不一致,那么那些符合委托人利益的目标却无法对代理人产生激励作用,形成“激励不相容”问题。独立学院党校在体制机制上都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在体制方面,独立学院是以市场机制运行的,追求收益最大化成为独立学院办学的实质目标;党创建党校的实质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坚定信仰的合格党员;这使得独立学院与党创建党校的目标不一致。同时,独立学院党校的教师多数是没有国家事业编制的,在存在体制内外待遇差异的情况下,他们工作的动机也是经济诉求大于信仰。这种体制形成的独立学院及其教师与党校应有目标不一致,导致了行为的不一致。由于党校工作模式现代化是需要成本,包括现代知识掌握的学习成本,现代教学模式实施的经费,以及现代教学设备的购置资金等。这样一方面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模式需要现代化,另一方面工作模式的现代化不利于实现独立学院及其教师自身的经济利益,便形成了党校工作创新与独立学院及其教师行为上的激励不相容。在机制设计方面,针对独立学院党校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及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形成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与独立学院及其教师外在激励不相容。独立学院党校工作中存在的激励不相容问题,导致党校工作模式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党校工作绩效难以衡量,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独立学院党校工作会产生“形式化”现象。表现为党校工作“讲时间”不“讲效果”,“讲任务”不“讲目的”,“讲收益”不“讲奉献”,使党校工作模式“形式化”。

三、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路径

由于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与模式缺乏创新的根源是“路径依赖”和“激励不相容”问题,那么克服独立学院党校领导与教师的“路径依赖”,实现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应有目标与独立学院及其教师目标的“激励相容”,是从根本上解决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问题的有效途径。

1.克服“路径依赖”,创新党校工作内容。要克服“路径依赖”,解决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不能因校制宜问题,实现党校工作内容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好母体学校与独立学院党校的关系,加强对独立学院党校教职工的管理,以及强化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教学研究。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克服独立学院党校对母体学校党校的依赖性。独立学院党校首要的是做到意识上的独立,领导与教师要认识到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完全复制本部的工作内容是不可取的。独立学院要组建自己的教师队伍,同时将外聘教师严格纳入管理,保证师资力量的充足。二是要加强教师的管理、培训与提高。要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党校教职工培训、考核与激励等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党校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加强业务管理,规范绩效考核,加大奖惩力度,鼓励党校教职工创新工作内容。三是要加强针对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的研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独立学院党校要有自己的教育科研队伍,并建立完善的科研制度,形成一批具有本学院特色的科研成果,并将这些成果用于指导党校工作创新。只有独立学院党校真正独立起来,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形成党校工作创新的氛围,才能有效解决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不能因校制宜的问题。

2.实现“激励相容”,创新党校工作模式。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模式没能与时俱进,是由独立学院体制机制瓶颈形成的,必须从体制与机制上予以解决。一是建立起政府对独立学院的资助制度。由于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政府有责任对独立学院予以资助。同时,政府资助会从根本上稀释私人资本的过度逐利需求,是从根本上实现独立学院与党校工作应有目标的激励相容的必要条件。二是完善党对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领导与监督制度。通过加强党对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领导与监督,影响决策层对党校工作的重视与投入,确保独立学院对党校投入的规范化与常态化,确保资金用到党校工作模式的创新上,实现党校工作模式的现代化。三是建立健全对独立学院党校及其教师的激励机制。上级党委要建立针对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激励机制,实现独立学院与党校应有目标的统一,调动独立学院领导对党校工作模式创新的积极性。同时,独立学院也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励机制设计必须将党校工作应有目标与独立学院党校及其教师个人利益诉求目标统一起来,实现激励相容。只有从体制机制上实现党对独立学院的有效领导,保证独立学院对党校的资金投入,实现对独立学院党校及其教师的有效激励,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模式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最终实现党校教育现代化。

四、结语

当前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及特殊性,似乎并没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程式化”、工作模式“形式化”问题普遍存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独立学院党校领导与教师的“路径依赖”问题,另一方面是党校工作应有目标与独立学院党校及其教师的“激励不相容”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独立学院要正确处理好与母体学校党校的关系,加强对党校教师的管理及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克服路径依赖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党对独立学院的领导、加大对党校的投入及完善激励机制,实现独立学院党校及其教师与党校工作应有目标的激励相容。只有实现了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党校工作内容符合独立学院实际和党校工作模式的现代化,真正有效发挥独立学院党校思想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娟.办好独立学院党校的几点认识[N].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1).

[2]刘月娥.高校党校工作创新思考[J].广西教育,2010,(5).

[3]王群.推动高校党校工作创新的几点设想[J].理论学习,2007,(8).

[4]吴海良.独立学院党校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0,(5).

[5]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朱进喜 莫锋

独立学院经济学论文 篇3:

独立学院中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分析

摘要: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课程,经济学原理在夯实学生经济学基础、培养经济学素养、训练学生经济学思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独立学院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分析,探讨将案例教学引入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以及引入路径,并最终得出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之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独立学院

G4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是上世纪末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它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型途径。截止2014年6月15日,全国还剩有独立学院287所,43所独立学院已经转设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并有在校生近278.4万人,教职工近18.92万人,占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2%,覆盖了全国的29个省、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除外)。如今,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独立学院学生和教师的特点

1.1学生的特点

由于产生背景、目标定位等和其他高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第一,由于招生分数相对低,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高数、统计类课程抵触情绪严重,而高数类课程对经管专业又尤其重要;第二,学生自学能力相对差、自我管理能力弱,但个性比较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与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有较多的自我主张;第三,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综合素质强,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入校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较好,物质条件优越,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和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最后,学生们对教学要求偏向实用性和实操性,对理论性课程具有较强的质疑性和厌恶情绪。

1.2教师的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在管理模式上依托于其“母体”学校的民办学院,教师队伍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师资队伍存在极强的“非独立性”,独立学院师资一般是由专职教师(本校)、母体高校委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三部分组成,管理层教职工大部分来源于母体学校,其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体学校的影响,此外还有不少外聘退休教师或兼职教师;第二,不同于公办学校,教职工并没有所谓的“事业编”,教职工流动性较大,教师归属感弱;第三,教师再培训再充电机会少,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性质,在公费培训方面的经费非常有限,导致教师缺乏再次学习的途径;最后,教师定位不明确,定位不明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冲突,一方面独立学院的性质定位,无一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应用能力,而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其标准又是“科研独大”,那么独立学院教师究竟是以应用型上课为主还是科研为主?

2案例教学在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

2.1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独立学院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只有将案例教学引入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才能引导学生去了解国内外财经动态,理论结合实际,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并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案例讨论和分析,形成自身较强的逻辑分析和文字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2.2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将案例讨论引入到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教学中,比起纯粹的理论阐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每次师生座谈会,学生们必要求课堂能增加案例,而能将案例成功引入课堂的老师往往能获得学生的青睐,而该堂课程也能获得学生的好评,学生出勤率也极高,学生在将来的其他经济学科学习中也表示压力少很多。

2.3符合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课程目标

经济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囊括的知识面相当之广泛,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构建简单的经济学模型,并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理性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等。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并运用于分析实际问题,从而学以致用。

2.4对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

引入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关注时事,并将时事联系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学生案例讨论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师在课余期间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查阅文献,关注时事,思考课堂的组织,这也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

3经济学原理案例选取的标准

3.1时效性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发展很迅速的学科,以经济学经典教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例几乎几年就更新一次,至今已更新到19版了,每一版都是随着当时的时事发展更新不同的案例。我们在案例选择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当时当下的经济热点问题选取案例,例如现在再拿加入WTO,甚至是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案例确实有点过时了;而2014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淘宝“双十一”营销作为案例来讲解供求曲线图,这样更新颖,更具备时效性。

3.2相关性

所选取的案例即使是当前时事热点问题,但与经济学理论无关,其教学效果也不大。例如,2014年马航失联,虽然在当时是热点但很难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起来。因此选择的案例一定要和经济学原理能结合起来,能诠释经济学理论。例如,讲解货币政策的时候可以结合央行降息的举措,以及欧元区QE之路,再对比早几年美国的QE政策和效果。

3.3趣味性

当然,如果案例过于理论过于宏观,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这样也失去了案例教学最初的目的。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时效性和相关性,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案例时尽量贴近生活,符合90后的口味。例如用团购来诠释价格歧视。

4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4.1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学生方面。

应试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弱。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习思路,很多学生对以培养发散和创新思维为主的大学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对于老师要求的案例课堂演示,大部分学生只会千篇一律的陈述事实,而忽视了对案例给出自己的评价,因此导致课堂讨论时学生无所适从;过分强调标准答案,而忽视了问题本身的解释是多样性的。

学生功利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大学学习的远见不足,部分学生疑惑学习的目的,形成了不正确的学习期望,误将经济等同于赚钱,强调实用主义而轻视理论学习,通过课堂学习发现与原有认识存在偏差,对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热情迅速下降。

(2)教师方面。

在现行职称评定体系中,使得教师偏科研忽略教学。经济学原理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又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教师要求颇高,但现行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对教师的科研要求高,而忽视了对教学的考核。在有限的精力中,大部分教师选择了牺牲教学投入科研,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教学监督体系单一,一般以学生评教为主,导致教师教学保守化。高校是一个自由自主的地方,上级和同行之间的监管较少,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最直接的就是期末的学生评教,一些教师为了获取较高的分数会采取保守化教学,例如采用类似高中的教学模式、承诺无难度考试等等。

(3)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不同于其他高校,是民办本科,一些管理层为了节省成本均采用大班教学,使得老师无法专注到每一位学生,也很难督促每一位学生上台做案例展示,或者在小组案例展示中会有过多的学生出现搭便车的可能。例如150人的大班教学,一学期下来,教师可能只认识坐在前排的一些学生,实施分组讨论或者分组案例展示难免会有不少学生搭便车。一般经济学原理课程为每周3学时,学时有限,而教学内容过多,很难在课堂上将内容诠释清楚。

4.2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案例教学虽好但也面临着种种困境,要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倡导非标准答案教学;(2)鼓励学生多关注经济时事,阅读经济学经典名著;(3)对教师的考核尽量往教学方面倾斜,鼓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4)实施小班精英教学,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与教师交流。独立学院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任重道远,还需要独立学院、教师和学生各方面努力,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天,冯钊.略论基础教育中经济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3,(6).

[2]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6).

[3]廖小波.案例教学法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4]张雄.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原理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21).

作者:田玲娟

上一篇:司法公信力研究论文下一篇:边疆官牧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