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内部控制论文

2022-04-19

内部控制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独立学院内部控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独立学院内部控制论文 篇1:

独立学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独立学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管理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提出内部控制措施,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促进独立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近年来,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增长,机构日趋庞大,随之,管理问题也逐渐增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普遍采用的控制机制,独立学院在内部控制上基本处于无体系状态,各部门自发进行岗位、职责及业务的控制。鉴于实际情况,独立学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影响了单位的资产安全,阻碍了学院的健康发展。

一、独立学院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意识不强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总体尚短,机构和人员设置与公办院校相比较为紧张,大部分处于保障主体核心业务和事务的运营,对业务运行的监督和内部控制相对缺乏。总体独立学院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意识总体还很薄弱,尚未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目前的控制手段大多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多数人尤其是专任教师对内控的必要性,措施及程序缺乏了解。认知水平上,存在内控仅仅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内控意识薄弱的现状。全院没有统一的内控制度,容易形成内部管理的“人治”氛围,造成管理无序。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特点,其大部分都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没有独立的内控部门,为节省办学费用,一人承担多岗位工作。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经济业务流程制度、关键岗位轮岗制度等不全面,且缺乏具体的监督管理部门。由于内部控制普遍存在弱化现象,相应的制度不健全,没有结构化和体系化,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政,围绕部门核心业务制定相应制度且各条线制度完善程度不一,没有整体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而很难实现真正的内部控制管理。

(三)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多数独立学院由于历史严格,办学机制和思维模式的限制,基本没有专门的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的识别、分析相对缺乏,特别是在资金的筹集、使用规范方面。部分高校对资金來源及使用缺乏精准的预算,使用过程中缺少专项资金风险分析及控制,其次对贷款的风险认知不足,导致论证不充分,不能非常科学合理地确定筹资规模、结构和方式,导致贷款规模超出经济承受能力,资金周转紧张。在资金使用上,由于受专业、经验及市场变化影响,专项的可行性研究与预算会出现与实际项目需要差距加大,导致后期资金紧张、追加等情况。另外,有些项目缺少申请、论证、审批环节,也没有响应的风险评估措施和控制、追责制度。时间长久,容易使高校面临潜在的财务风险。

(三)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由于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加上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思维,管理者通常认为,现有的管理制度和行政手段足以应对出现的问题。其次,碍于中国式人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很多部门、系部之间本着“你好我我大家好”的思路,相互之间缺少监督,甚至有的监督部门做老好人,对关键岗位关键工作不监督,不提醒,对风险点视走过场走形式,该职责形同虚设。有的部门错误的认为只有财务部门才需要内部控制,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有的部门错误地认为,做工作只要让纪检的人到场监督,就不存在岗位风险了,就算出了问题也是监督的责任。再者,大多数教工对内控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与教学、科研无关,离他们很远,同时,又对学校相关财务制度,采购制度不理解,又意见很大,尤其涉及科研经费使用。

(四)关键岗位设置未完全符合内控管理

独立学院由于起步晚,近年来规模增加迅速,受人员和经费限制,有些在设立相关机构和岗位时,无法充分满足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有些关键岗位不轮岗,甚至一人多岗,人员不独立等,使监督走过场,在运行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权责不清,违规办事的情况。

二、独立学院管理层面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从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层面来说,构建全院性的内控体系,有利于学院提升管理效能,服务全院业务有序平稳推进。

(一)组织机构架设

独立学院作为高校扩招后的产物,法律规定,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首先建立由举办者、投资者和代表师生利益的成员组成的独立董事会,构建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董事会负责制定独学院章程,办学战略规划,选聘高层管理者和保障学院办学经费等。其次,架构合理的组织结构,包括机构设置、管理层分工及岗位设置,在架构时要遵循权责利一致、管理幅度适当、精简高效等原则。再次,建立非常设机构,作为办学提升的补充。如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执行学院的学术评议、教学绩效评价、职称评定等。最后,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委员代表大会等双代会制度,审议学院重大事项,完善沟通机制。在学院具体运作上,院长负责行政事务的管理及执行,书记负责党委事务的管理与执行,双方均对董事会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

(二)管理岗位设置与岗位职权设置

1.    建立经济业务分级审批制度。根据内部控制,经济业务各环节岗位分离,职责明确的要求,各经济业务的支出,审核,审批,会签严格按照授权流程办理。如教学类经费系部根据建设需要制定经费使用规划及预算,相关支出由系部负责人初审,教学分管领导审批,一支笔会签,减少经费违规使用的概率。重要事项执行双签制度。采购与资金支付,工程项目施工,固定资产等重要经济业务岗位权责一致,公开透明。

2.    建立不相容岗位、关键岗位人员分离制度。梳理独立学院岗位设置与职责,根据内控制度规定,保障不相容岗位分离,如授权审批职责与业务职责相分离(采购员与审批人不一致),执行业务职责与监督审核职责相分离(业务人员与纪检人员),财产保管职责与会计职责相分离(会计与出纳),执行业务与财产保管相分离(资产管理员与采购员)。保障关键岗位人员分离制度,如人事与财务,人事、财务与教学核心业务执行、审批岗位,教学、科研管理与业务审批,资产管理与授权审批人员等之间不存在直接亲属或配偶关系。

3.    關键岗位定期轮岗制度。为减少职务风险,便于工作开展与提升,凡涉及经济业务执行和审批的岗位实行轮岗制度。根据学院统一规定,财务、人事、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审计、纪检监察等关键岗位与全体中层及以上领导一致,执行轮岗制度,制定不同岗位最长在岗时长。

(三)建立岗位职责风险预防制度和内外部监督机制

党院办主导联系纪委办、组织处,人事处等相关部门设立岗位职责风险一览表及相应的预防控制制度。根据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对相关联岗位的业务宽度培训,明确岗位责任、风险点、控制措施及处理方式。同时,成立学院内部监督领导小组,对学院领导班子履职情况,专项工作及日常业务进行监督,对学院财务状况进行定期审计。此外,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外部监督如专项教学检查,教学评估、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等巩固内部控制成效。

三、独立学院业务层面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一)预算管理。独立学院预算年终根据各部门、各二级学院编制的部门预算汇总、审核报董事会审定后实行。部分教学经费、业务经费、科研经费等由于使用者没有完善的使用规划,且缺乏预算执行监督与过程控制,加之环境的变化和相关不确定因素,导致预算执行率偏低。因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包括预算编制的原则、标准,经费管理制度,费用支出监督与控制等成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提高预算准确率,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编制年终决算报告与分析报告,提请决策层,以求提高预算管理质量。

(二)财务管理。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的独立办学,规模进一步增大,资金独立是其规范办学的基本条件之一,业务也随着办学规模不断增加并复杂化,财务风险随之增加。因而,要建立健全会计处理体系,岗位职责体系,资金管理制度;加强会计信息、业务、资金、单据等控制,规避风险;重视内部审计,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维持高校财务的正常运转。

(三)绩效管理。根据管理层级及业务分工,对不同人员进行分类绩效考评。一是对学院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主要根据董事会及学院举办方设定的预期目标进行考评。二是各部门、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主要依据学院下达的规划任务,年度目标、重点工作及特色工作等进行考评。三是对专任教师,主要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指导学生等工作量与质量进行考评。四是对普通行政管理人员,主要从岗位工作完成量、难度及质量进行考评。

(四)固定资产与采购管理。健全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固定资

产采购、验收、管理、报废和物资采购、领用、出库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专人管理,定期对账,定期盘点,以保证账实相符。对资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即需求方、采购员、验收员、管理员等人员不同,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堵住漏洞,确保安全。健全采购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购流程,严格执行采购审批(委员会通过会议记忆纪要)—>专家论证(视情况开展)—>公开招投标、比价、单一来源采购等(招标文件、比价记录、单一来源采购说明等,纪委办参与监督,组织专家)—>采购(采购合同)—>验收(需求方、纪委办、采购办等)。采购过程中严格执行,需求方、采购方、专家组三者相互独立,纪委办严格监督执行采购过程,减少采购业务风险。

(五)风险管理。独立学院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预算超支;独立学院举办方或者母体每年缴纳的费用负担风险;收入来源单一的财务风险;社会认可度降低影响招生的风险;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本投人与生源竞争不确定性等方面。因而,要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准确的预测、监控及反馈,进而实现对风险的规避,促进独立学院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目标。

四、结语

独立学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对于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保证院校利益,而且还能提升院校运营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因此,从独立学院自身实际出发,既要从管理层面做好组织架构和管理层级,又要从业务层面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及采购管理水平,又要重视风险管理、监督评价等内部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内部控制水平,为独立学院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后盾,达到预期目标。为独立学院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美好、健康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珊珊.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与实践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20)

[2] 刘宏英.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师,2015(3)

[3] 钱玲英.浅谈独立学院财务内部控制问题[J].现代商业,2013(18).

课题来源: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党风廉政建设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18dfy047

作者:祝彩群

独立学院内部控制论文 篇2:

独立学院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我国为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5年12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内部控制尚未建立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单位,必须于2016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工作。2016年7月,财政部发布《财政部关于開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各单位于2016年底前如期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2017年1月,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2016年第一轮集中对42所自治区管理高等院校进行巡视,到2019年,第二轮巡视基本结束,发现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内控缺失、大额度资金动用未经集体讨论、没有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滥发津贴补贴、设立“小金库”、财务收支监管不到位、资金资产管理存在严重廉洁风险等。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数据看,仅2015年就有34所高校的53名工作人员被通报。2014年1月开始,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各级高校认真落实财政部内控规范的要求,将内控体系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纷纷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并使其在学校得到有效运行,实现学校内部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程序化。作为成立和发展时间都不长的国内独立学院,内部控制建设往往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无论是在贯彻落实国家层面有关政策文件精神方面,还是与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内控建设工作的开展都相对滞后;尚未形成一套职责权限相互制约,运作有度的内控体系,内控意识、监督机制、内控信息化急待加强。

一、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建设

首先,独立学院要成立内控建设负责部门或牵头部门,统一部署和实施学校内控建设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全校的相关工作,行使三个主要职责。一是组织梳理学校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二是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和控制环境风险,确定风险点,做出风险应对策略;三是参照相关政策文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独立学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督促相关人员认真执行。

在独立学院的内控建设中,首先要明确的是整个内控体系建设不是某个行政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学院领导决策层、中层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合力完成,整合单位内部所有资源,从组织架构到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完善。单位负责人是学校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校办公会等领导决策机构应统筹、组织和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对内控体系建设方案作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财务、采购、基建、人事、科研、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在内控建设中的职责与权限,将学院内部控制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此外,独立学院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设计还应覆盖到领导决策层本身。

建立权力运行制衡机制,对管理层级和相关岗位进行分别授权,明确授权范围、授权对象、授权期限。建立领导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和岗位责任清单,明确“三重一大”事项的集体议事决策程序。对重点领域的关键岗位建立人员交流和定期轮岗制度,对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实施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集体讨论决定程序。

充分调动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及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学校内控制度建设的合力,确立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奋斗方向、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将内部控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加强内部控制文化的宣传培训与落地评价,开展内部控制专题培训,增强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自觉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和主动监督内部控制执行意识,为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提供强大动力,同时,还要将内控制度建设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营造“人人助内控,内控惠人人”的良好内控环境。

二、业务层面内控建设

独立学院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独立学院各项业务的执行过程之中,能有效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制度的建立必须覆盖学校所有经济业务。建立预算业务管理制度,涵盖预算编制与审核、预算执行与调整、决算管理;建立收支业务管理制度,涵盖收入管理、票据管理、支出管理、经费审批权限管理;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制度,涵盖采购申请与审核、招投标管理、采购组织形式确定、采购方式确定、采购验收环节;建立资产管理制度,涵盖货币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建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涵盖项目立项、概预算、项目采购管理、项目施工、变更与资金支付、项目验收结算;建立合同业务管理制度,涵盖合同拟订与审批、合同履行与监督、合同档案与纠纷管理。

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目标,通过检查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执行情况,检查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评估内部控制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逐步改进和完善学校内部控制体系。

要对学校内部控制进行风险把控,就要先确定其风险点。所谓风险点,就是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例如学校相关预算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预算金额的执行和调整是否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预算的编制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完整的问题,是否存在无预算或超预算支出,导致预算执行出现较大偏差的情况等等。只有全面梳理学校当前内部管理现状,围绕各类重要经济活动,认真查找内部控制薄弱环节,确立学校层面及业务层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才能明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方向、重点内容和重要工作。只有确立了学校内部控制的各个风险点,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改善和解决。

以实验实训室建设业务为例,教学部门根据需求提出立项申请,教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财务部门根据年度预算进行审核,再由学校领导结合两个部门的意见审定批复,实现申请与决策分离,杜绝无计划、无预算建设。一旦同意立项,由基建部门和采购部门分别落实环境建设和设备采购部分,即决策与执行分离。当金额达到规定标准需经审计部门审计,超过限额应走招投标程序,即执行与监督分离,防止采购方式不合规,出现舞弊风险。招标公告要在公开的媒体上发布,从源头上做到有效监管。开评标过程非常重要,纪检部门参与监督,保证招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当进入合同签订阶段,就要对合同审批流程的规范性、合同文本的合法性进行风险控制。建设完成验收工作需供应商、使用部门、采购、财务、审计相关人员到场共同完成,即职能不相同人员相互牵制。最后付款也应按合同约定,以及经费支出审批流程进行。最终将所有建设和采购相关的文件、合同归档收集、整理及保管,以确保全过程的可追溯性。

有效的独立学院内部控制还应包括信息沟通,信息沟通分为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两个部分,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缺少了信息沟通,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就可能无法保持紧密联系。应当尽可能减少人工操作,将人工管理、人工控制升级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控制。因此要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覆盖主要业务的所有流程,所覆盖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在系统中分别设立独立的账户名称和密码,明确的操作权限等级。

三、建立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

独立学院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可以保障学校各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保证内控体系建设得以开展并有效实施,包含内控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三个层次。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对内部控制发表意见,是三个层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组织开展内控评价,应当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基本标准和依据,同时参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自我评价工作。由独立学院内控评价牵头部门制定工作方案,由学院内部职能部门中熟悉情况,参与日常监控的业务骨干组成内控评估工作小组,确定评价指标,通过实施现场测试、汇总评价结果,最终编制评价报告。对于评价报告最终认定的内控缺陷,内控评价工作小组应提出整改意见,要求责任部门及时整改,并跟踪其整改落实情况。

内部监督就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的再监督作用。独立学院内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学校的抗风险能力。审计部门还应有计划地学院经济业务进行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对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審计程序、审计人员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强化内部审计对内控的再监督作用。

外部监督是指由独立学院外部的有关部门对独立学院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这些外部机构主要有教育行政机关、母体高校、学院投资方、政府监管审计部门、社会独立审计组织,不同的机构行使不同的监督职能,构建严密的外部监督网络。

客观而言,独立学院内部控制建设起步晚、基础弱、意识不强,建设过程中问题复杂多样,加上独立学院的人员流动性较大,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造成内控建设工作开展起来有一定难度。只有根据各学院的具体情况,针对实际问题,逐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常态化,才能保证学校财产的安全完整,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祝芸芸

独立学院内部控制论文 篇3:

从内部控制的视角浅析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

摘 要 独立学院作为自负盈亏的非盈利民办高校,是在市场运作机制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对独立学院产权明晰、资产管理、资金活动、财务预算管理、会计基础工作五个方面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行为日趋复杂,而独立学院本身存在着发展时间不长,办学模式介于公办与民办之间的特点,致使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提高独立学院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在独立院校的财务管理中尤为重要。

一、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缺失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结构不明确。

独立学院多数是母体高校以学校品牌、教学资源等无形资产和社会投资方(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以资金或土地划拨的出资方式合作办学。独立学院这种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客观存在 ,但在实际的产权结构管理工作中还缺乏相关的指导性规范,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母体高校和投资方之间责、权、利模糊,从而影响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可能导致母体高校或者社会投资者挪用独立学院资产等现象的发生。

(二)资产管理不完善。

独立学院在办学运行中形成了大量大额的固定资产( 包括房屋建筑物) 、教学仪器设备及无形资产,一些独立学院缺乏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制度实施不到位。在资产购置环节无采购计划,供应商选择不当,授权审批不规范,未执行采购验收制度,可能引起资源浪费,采购物资质次价高,资金损失的风险;资产使用和管理环节存在资产领用、调剂、盘点、报废、处置时未按资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管理;部分独立学院仍存在代建项目已竣工,并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未办理资产过户。这些现象可能导致独立学院资产配置超标、资产浪费、资产流失、资产信息失真、资产帐实不符等风险。

(三)资金活动存在风险。

独立学院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社会资金的投入和学生学费收入,独立学院基础设施与教学基础设备建设又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一些独立学院存在母体高校和社会资金投入不足,投资行为具有明显的逐利性。独立学院出现依赖银行贷款、捐赠及少量政府助资等外部融资,向银行举借大量资金,造成资金成本过高,财务风险加大,出现资本结构不合理,筹资缺乏科学论证,给独立学院长期稳定发展埋下了隐患。在资金的使用上,独立学院偏注重于教学与科研计划的完成,而忽视对经费使用的管理,缺乏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意识,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活动管控不严,缺乏资金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可能出现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的风险。

(四)财务预算管理环节薄弱。

独立学院预算是在一定期间内根据其收支规模,制定的与学院发展战略相协调的财务收支计划。通过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有效控制独立学院运营成本,同时可以將其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独立学院在预算管理中主要存在无预算编制或预算编制不健全,可能导致营运成本缺乏约束或盲目开支;编制预算单位与各系和部门沟通不够,导致所编预算指标分解、落实不能到位,影响资金使用效率;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五)财务会计制度不完善,财务工作有待加强。

独立学院一般沿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目前的财务会计制度不能客观反映教育成本和办学经济效益,负债不能全面反应在财务报表中,存在隐性负债。多数独立学院财务信息披露只提供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现金流量表,未提供利润分配表性质的报表,办学结余等情况未披露。财务基础工作不扎实,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 探索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措施

(一)明晰产权。

独立学院可以通过中介机构对母体高校的品牌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折价入股;社会投资方以资金、实物等投资入股,将独立学院全部拥有的资产和资金都折算为统一的现值货币,划分成等额股份。由投资各方按其所拥有的股份折算成相应的股权,合作各方对独立学院全部资产价值资产的股权通过股权证书来确认,并获得与股份相对应的收益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保证独立学院资产的稳定性。

(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实物管理。

独立学院资产管理首先应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各归口管理部门,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建立资产卡片及台账,应于每年年终对资产进行清查和盘点,确保账实相符,盘点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根据需要可对闲置资产调剂使用;应加强对资产的报废、处置控制,明确处置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防止资产流失;代建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后,应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办理资产移交,对建设项目未办竣工决算,应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资产管理。

(三)加强资金筹资、运营等环节的内部控制。

独立学院应根据只身的筹资战略目标、办学规模,结合年度预算,制定筹资方案。对筹资成本和潜在风险充分估计,控制好资本结构,重点关注利率风险、偿还能力。重大的筹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并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资金营运环节要统筹协调各部门资金需求,做好资金调度,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占用和营运的良性循环。资金支付应遵守现金、银行存款管理规定,严格不相容岗位职务分离,加强印章和票据的管理,加强货币资金核查控制,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通过内部控制保证资金安全。

(四)发挥预算管理的职能。

独立学院预算编制应遵循适应性原则,编制与其相适应的预算指标,在预算年度开始前完成。独立学院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系、部门及各个环节和各个岗位,加强与预算执行部门沟通,利用财务信息等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并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月度预算,分期实施,实现年度预算目标。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研究、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对系、部门、个人进行考核,做到有奖有惩,奖惩分明。

(五)夯实财务基础工作,不断探索适合独立学院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方法。

独立学院运行时间不长,现执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实行的收付实现制,不能完全满足独立学院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需求。独立学院需在实践中探索、寻求适合独立学院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方法。夯实财务基础工作,加强办学成本核算;确定合理结余资金分配方式和比例;完善财务报告内容,重点关注会计政策,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前,做好资产清查、债权债务核实工作;提供利润分配表性质的报表,加强财务报告的分析,有效利用财务报告,发现办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办学效率和效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机构对会计报表及独立学院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应将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强化风险管理,发挥内部控制在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产权明晰、加强资产管理、控制好资金活动、做好财务预算管理、会计基础工作,将合理保证独立学院经营管理合法行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办学效率和效果、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本科,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

注释:

彭斐.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扬州大学,2007.35-36.转引自:明廷华.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5-6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编写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上海: 立信出版社,2008.

[2]《高级会计师实务》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企业内部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4

[3]潘向龙,董普,独立学院财务内部控制问题探析[P],北京:商周刊,2010.12

作者:向梅

上一篇: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企业经营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