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保险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互联网金融被赋予未来金融发展主流的定位,准确了解和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并在此背景下找准金融专业学生的定位,已成为目前我们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并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在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还是习惯定位于培养传统金融业务人才,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独立学院保险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独立学院保险学论文 篇1: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本文从独立学院的性质与特征出发,阐述了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并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独立学院存在着人才培养方案欠清晰、课程设置亟待优化、实习实训环节薄弱、师资队伍层次不齐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产物,2002年独立学院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近几年笔者所在高校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招生情况看,2002-2009年金融学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200人左右,2010年,金融学专业招生人数为180人,2011年为167人,2012年为123人。可见,自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逐步降温,各高校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压力,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来说,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在这种招生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独立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体现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与此同时,加强对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培养具有操作能力和熟悉金融业务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服务市场经济建设;有利于体现独立学院的特色和优势,确保稳定生源,促进独立学院长久发展。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1.独立学院的性质与特征。独立学院的显著性质与特征在于其独立性。按照教育部26号令的规定,独立学院要求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等。由于其独立性,其经费来源不是来自国家拨款而是由学院的举办方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得到,因此经费相对有限。独立学院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生源特征。各省市独立学院学生大都是在本科第三批录取。因此,独立学院应探索建立符合实际,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2.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独立学院它区别于传统的本科院校,它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其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比母体学校培养的人才具备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就业岗位。这种定位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既体现了独立学院的客观条件,也避免了与传统高校的专业竞争,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发展需要的。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欠清晰。我国的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及其母体学校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见表1),分析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区别。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极其相近,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尚不够清晰准确。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两所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相差不大,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并没有体现出更强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亟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国内一些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开始将金融学培养重点放在财务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领域,开始与国际接轨。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仍然放在传统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领域,而对公司金融、金融营销、金融风险管理等较前沿的课程仅仅安排在选修课程中。很多选修课程往往因为选课人数的限制等等原因,实际无法开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金融技能方面比较缺乏,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不强。以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在的大学为例,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政治类、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数930学时,占必修课程1834总学时的51%,所占比重很大;专业基础课836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46%,但设置过于宽泛,基本为与经济、管理有关的课程,比如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政治经济学等,而实际上针对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知识开设的基础课程比重不大;专业主干课程只有6门,学时数304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3.8%,但相对于毕业额定学分而言,所占学分仅为16.6%,比重过低。可见,从目前的独立学院金融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变化,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适应金融发展趋势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实习实训环节薄弱。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占总学分的16%,所占的比重较低。并且所开展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程论文,教学实习,以及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等,除了教学实习环节,能够利用学院的实验室资源,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业务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外,其他的实践环节仍停留在传统的论文形式上。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独立学院教学经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诸多限制,金融学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建立,与外界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沟通也较少,使得独立学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标的实现还相距较远。另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也不尽理想,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课程论文原本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结合现实热点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但学生普遍从网上查找资料组合甚至抄袭文章,缺乏独立思考。由于学院不具备集中安排实地调研的条件,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各自分散进行社会调查,而实际上真正开展调研的很少。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发挥检验、整合、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的效果。

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在金融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下,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因此,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成分呈现多元化。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其师资队伍构成主要为:外聘母体高校的教师、一定数量的本学院培养的青年教师。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上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母校的授课教师往往以在独立学院授课以赚取报酬为主要目的,并没有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而独立学院招聘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缺乏教学经验,更谈不上实践经验,难以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独立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既要符合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更要塑造独立学院的特色,尤其是随着当前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凸显,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更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才能在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学应用型人才需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具备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包括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设置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可以针对目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改革。第一,目前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和学分比重均较大,而很多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缺乏兴趣,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应付学习。实际上厚基础应体现在更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建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将减少的公共基础课程放到专业基础课部分,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的厚实。第二,独立学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建议首先突出专业方向,比如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保险精算等,然后根据方向设计课程,如果是金融理财方向,可以将一些重要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进行更改。第三,增强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应配合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技能。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喊口号、走过场,必须要落到实处。第一,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的优化改革,必须配合校内实验室建设,引进一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软件,这些软件模拟环境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独立学院通过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产学合作等途径,加强对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独立学院应该建立能体现自身优势与特色的,符合自身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定位的师资队伍。第一,独立学院师资以聘请母体高校师资为主,应积极支持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到外校进行培训学习、研讨和交流,在提高教师专业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调动教师对独立学院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第二,青年教师和独立学院自己培养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态度和教学经验上有所不足,建议独立学院经常邀请教学名师进行示范教学,或是邀请本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讲学,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或是采取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应该积极聘请金融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培养一批具有“双师型”特点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明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摇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1-32.

[2]黎红梅.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18.

[3]周孟亮,李海燕.金融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研究[J].浙江金融,2010,(11):34-36.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教改项目“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B2011039)和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改项目“湖南省普通本科院校教育投资效益问题研究”(XJK012CGD0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邓玲(1980.10~),女,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教研室专职教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农村金融与高教管理研究。

作者:邓玲

独立学院保险学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研究

摘要:互联网金融被赋予未来金融发展主流的定位,准确了解和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并在此背景下找准金融专业学生的定位,已成为目前我们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并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在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还是习惯定位于培养传统金融业务人才,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鉴于此,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出互联网时代对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能力的新要求,指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具体的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元年”,移动支出、众筹、网贷、P2P、民主金融等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并迅速普及。一时间,互联网金融被赋予未来金融发展主流的定位。余额宝、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诞生之后,使金融销售模式更具有现代化特点,促进了金融行业在网络领域中的飞速发展。准确了解和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并在此背景下找准金融专业学生的定位,已成为目前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与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教育,金融学专业的人才既能胜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又能具备个人自主从事金融理财服务职业的基础与技能,实现就业与创业多元化。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定位,适应金融形势的发展,突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参与就业竞争。

一、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业发展趋势

1.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发展。

2015年6月25日,作为国内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之一,背靠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的浙江网商银行正式开业。网商银行立足于服务小微,不做500万元以上的贷款。网商银行以互联网方式经营,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没有分行、没有柜台,纯粹线上运营,“是一家纯网络银行”。这种模式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更便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全新的网络化运营方式,对传统金融服务提出了挑战。

2.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互联网小微企业贷款发展迅速

大数据具有可实时性、可解释性及数据准确稳定性。互联网金融其实质就是对金融的大数据的重视和运用。众多的小微企业,在企业贷款时,银行要求提供房产、购车证明,用资产做抵押。而阿里金融则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把碎片化的信息还原成对企业的信用认识,建立信用评价系统进行信用贷款。比如一个小工厂,用电量一直在持续攀升,阿里就认为该工厂的业务很好,信誉就可以相应调高。大数据能让金融机构更全面动态化的了解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其信用情况,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外,金融大数据平台也在降低贷款成本、缩短流程及时间、进行贷款产品开发及风险的监管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3.借助互联网平台,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发展。

以保证金和杠杆交易为特征的金融衍生品,一直伴随着金融创新而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市场,每天成交的金融衍生合约交易金额高达数万亿美元。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数量达到两千多种,各家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衍生产品适应客户投资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投资产品组合更加便利化和常态化,金融衍生工具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投资工具。

二、互联网时代对独立学院金融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1.树立“互联网+金融”融合的思维模式

金融行业并不是一个新兴行业,但互联网却是一个新出现的技术行业。随着互联网的大众化,两者的融合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选择,这基于两个行业在本质上有同一性,都是流动性、融通性。互联网金融是在业务上能同时处理相关联的资金流与信息流。“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互联网的跨界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其中的一点是用户参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导致如果只从传统金融的角度去实施就会脱节;但如果全从互联网角度去体验,在金融的合规性、风险控制上可能又会存在问题。所以无论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只具备金融背景或只是互联网背景,都存在问题。

2.富有创新精神,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互联网金融是社会科学创新的产物,网路金融新时代意味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将会更加融为一体,金融与经济将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金融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将会更加普及,突破时空的限制。因此,独立学院要求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不可墨守成规,要具备创新精神,同时,要具备多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能够将金融与统计学、数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互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进行融合,这是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从业者所具备的素养的基本要求。

3.基本的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技能。

互联网金融是的金融迈向全球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金融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要求金融人才熟悉国际金融理论惯例,具备熟练的外语技能和沟通能力的要求,同时,适应金融国际化要求,为金融市场电子化、信息化、工程化做准备;要求金融人才熟练运用现代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编辑和大数据信息处理和计算。

三、互联网环境下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不明确,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

金融学的学科隶属于经濟学还是管理学,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话题,对金融学科发展定位不准确,就会影响金融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面各具侧重点,需要在教学进度设置时重点考虑,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设计的目标尚未明确。目前,我们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仍定位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颠覆传统金融业务经营运作模式的同时,更会催生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工作岗位。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避免金融类人才培养目标与金融行业发展的脱节,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跟上金融业的新发展。根据各大高校独立院校网站以及相关资料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围绕传统金融理论及业务,同时定位于培养传统金融业务人才,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学为例,我们在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及中间业务为主,很少或几乎不涉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甚至连网上银行业务都很少涉及。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以培养能跟上时代步伐的金融人才。

3.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应用能力培养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理论研究性人才培养与金融业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往往没有明显区别,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目标,没有根据金融市场需求设计培养方案。造成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业产品研发与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却存在高校的大批金融学毕业生难以按期就业。金融学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脱离时间应用价值的教学是舍本逐末,因此,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但是目前独立院校金融学教学普遍存在理论内容庞杂、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内容较少、讨论式或研究式教学学时偏少等问题,总体上缺失实践教学的设计与能力培养。

四、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的具体措施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热度有增无减,从趋势上看,对于懂得互联网企业运营管理、风险控制、创新产品设计等基础专业性人才和研发技术类人才是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的两大需求。独立学院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适应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1.改革教学内容,丰富互联网金融课程

从以上内容看出,独立学院金融课程内容陈旧,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没有涉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就业空间。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再只是单一地以金融专业知识为主,要全方位叠加互联网专业知识。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源于传统的行业,从中不断繁衍出崭新的概念和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而是需要增加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和金融变革的相关课程,从而让学生在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掌握互联网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等能力。优化课程设置的同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造開放的、交互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目标。必须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首先,从金融岗位与工作实际出发,增加或删减课程内容,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完成对现有金融课程的调整。为了保证课程重构的有效性,应该加强教师的分工协作,使调整后的课程更加科学、合理。其次,组织金融专业教师积极开发现代化的互联网金融课程,例如P2P信贷、互联网营销模式、互联网融资、以及互联网金融操作实务等,并积极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最后,定期开展相关的研讨会、座谈会,向学生介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产品、新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在提高综合业务能力的基础上,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2.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强化微观金融的应用能力

在既定教育资源下,应该适当强化微观金融,同时适当的减少宏观内容为主的基础理论课程所占据的比重过大且存在重复交叉内容,而公司金融、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信托与租赁、金融服务营销的与市场经济活动和从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则被排斥在主修课程之外,课时凸显不足。这种不合实际的专业课程结构需要调整,进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为止,许多高校的金融专业依然按照行业分公来设置专业方向,比如按照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这种专业方向设置的局限性很明显,与当代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不相符合,尤其与现阶段金融工具与金融理论不断创新不太适应,有鉴于此,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增加微观金融内容,强化微观金融的应用能力尤为重要。

3.调整课程比重,突出实践操作能力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毕业生较少从事金融理论工作,而是在各层级金融机构中从事服务工作。因此,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掌握必要金融和经济常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然而现有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中大部分课时用来开设理论课程和准理论课,比如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保险学、证券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学等,这类理论化的课程占到专业课总学时的一半以上,由于独立院校教学总学时的限制,在具体教学中这种做法使得对于那些动手操作技能训练和贴近实际岗位技能的课程,如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金融产品营销、金融理财实务、金融礼仪等内容安排不足。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实训、实践课程名不副实,从而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技能并未有效提高。

4.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赛、教、学的融合。

以技能竞赛为突破口,将技能季赛与课程优化紧密结合,为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技能竞赛规程反映了金融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技术标准,学校通过吸取大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把互联网金融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要求纳入到日常教学。技能大赛都会突出关注行业岗位最新的技术规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多视角地考查师生技能、创新、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以技能竞赛为切入点,既能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又能让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广泛接触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真正实现了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和赛、教、学的融合。

5.整合专业课程,增加金融创新业务内容

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存在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以金融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为例,虽然教材版本不同,各自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但几门课程教材中有关股票、债券、期货、期权、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的内容基本相同,内容存在重复交叉,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可将这些课程中涉及相同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基金等内容,由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协商,确定在某一课程中统一讲解,其他课程则重点讲述各自的侧重点。随着经济不断增长,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在不断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适时作出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

6.独立学院金融学生就业导向的转变

独立学院金融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之中,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给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必须要做出转变。不要一味地只盯着传统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而是更重视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全方位的合作,达到双赢的局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订单式合作模式。根据互联网企业对基层业务岗位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并通过引入经验丰富的企业讲师来弥补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师资不足的缺陷,让学生入校就能按照企业要求去培养,真正实现一毕业就上岗。

参考文献:

[1]胡烨丹,潘锡泉.互联网金融语境下的金融职业教育模式創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

[2]刘英.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金融教育的反思与改进[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3]李洪涛.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2(9).

[4]张璐.论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内容改革[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5):116-118.

[5]吴晓求著.互联网金融逻辑与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课题名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审批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编号:(武华院教2014039)

作者:汪玲

独立学院保险学论文 篇3:

胜任力视角下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金融人才需求正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日趋复杂化而呈现差异化特征。独立学院如何与时俱进培养具备较强胜任力的金融专业人才,成为了其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调查结果表明,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大部分仍选择在金融或与之相关的行业从业,且其对现任工作的胜任力尚可,尤其是建立关系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突出,但同时也反映出其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上,以及专业兴趣度和职业敏感度等方面还有待提升。独立学院在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上仍需从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等方面着力改进。

【关键词】独立学院 金融人才 胜任力模型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在母体高校的支持下进行自主招生,采用新机制办学,享有独立的校园和教学设施,并单独管理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历史原因,独立学院依附母体学校的办学,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方面受到母体学校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该校于2003年3月成立,主要依托与湖北经济学院毗邻的区位优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湖北经济学院优势资源设置专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文学、艺术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自建校之初,该校即开办有金融学专业,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至今已为社会输出十届本科毕业生。本文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对该校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随机跟踪调查,评估其就业质量,总结出该校在培养金融专业本科人才方面的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二、调查实施过程

(一)问卷设计

考虑到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反映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最有效指标之一,我们选取了胜任力模型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胜任力概念通过胜任力模型来体现,多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近年来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发展日趋完善,我们抽取其中合适的指标来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旨在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包括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目前所处行业、以及年薪水平。第二部分将金融从业者胜任工作所需的素质特点从个人特质、基础知识、问题解决能力、关系建立能力、持续推进能力等五个方面,共设计18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其中个人特质是指从业者自身对金融行业的择业偏好以及敏感程度;基础知识指在校内所学知识面的广度和就业所需知识的匹配度;问题解决能力指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关系建立能力指从业者和外界相关者的关系处理能力;持续推进能力指在行业竞争中进一步获得提升的能力。问题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选项采用Likert五分量表的分级,分为“非常不符”、“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五级分别对应1~5得分。

(二)调查的实施及结果的信度分析

本次调查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2009届至2012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为对象,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收集评价独立学院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数据。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共回收有效问卷198份。通过信度分析结果来看,问卷中各个因素的信度系数都在0.7以上,问卷总体的信度系数达到0.88,说明问卷数据具有比较高的内部一致性,问卷结果是可靠的。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

本次调研样本量为198个,其中男性97位、女性101位基本持平。年龄在20至25岁之间的样本为169个,占总样本量的85%。学历方面,以本科(170位)为主,占总样本的86%。所从事的行业以银行业为主(占比38%),其次其它金融机构和餐饮行业分别占17%和19%,其它行业占比较小,从事金融行业总占比为69%,由此可见多数金融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金融相关工作。样本的收入水平则随工作年限的积累而增长,符合收益增长规律。

(二)胜任力指标及得分分析

表1汇总了本次问卷调查设置的胜任力指标及调查所得结果。总的来看,所有一级指标的平均得分都在2.5分以上,且均值为3.17分,反映被调查对象基本都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总体胜任的能力并不是太理想,这与笔者在法商学院多年从事教学工作所获主观感知基本一致。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项分析,亦能很好地反映出独立学院在金融人才培养中的功过得失。

1.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够扎实和全面。在所有一级指标中“基础知识”这个上的平均得分最低(2.76),而其中“感觉学到的基础知识很全面”(1.70)和“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满足工作需求”次之(2.85)这两个二级指标得分最低。这一结果,反映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在学校学习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和全面,不能很好地满足毕业后的工作所需。这一结果出反映出独立学院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来看,专业课程体系脱离与实践发展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创新型实践型金融人才培养还未得到足够重视。从教学质量和学风建设来看,独立学院受师资条件和管理成本所限,外聘教师和人员较多,往往缺乏自身的高水平和稳定的金融教育團队和教学管理团队,从而导致教学管理流于形式,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进而造成学气不正。

2.专业兴趣度和职业敏感度不高。从“个人特质”这一指标来看,其平均得分仅为3.17分,反映出被调查对象对金融行业的兴趣和敏感度表现一般。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专业学习多少伴随着枯燥,而学生毕业后要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故大学生对本专业兴趣和对整个行业信息敏感度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金融人才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以及职业匹配,很大程度影响工作者的工作产出。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对金融行业兴趣和敏感度一般,进而也会导致其缺乏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这也是造成其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扎实的原因之一。

3.持续推进能力有待提升。“持续推进能力”是从业者在行业竞争中进一步获得提升的能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带动和冲击下,金融从业者面临愈加的竞争环境。具备较强持续推进能力的员工往往工作业务更突出,忧患意识和发展意愿更强,能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该指标的平均得分为3.36分,说明毕业生对自身的竞争实力较为认可,但信心不足。尤其是在“为公司业绩作出突出贡献”这一指标上的得分相对较低(3.27),更是反映被调查对象对自身实力和发展后劲缺乏信心。

4.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较强。在实际的金融工作中,从业者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职业发展的瓶颈期,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在“问题解决能力”这一项的得分较高(3.41),排名第二,且三个二级能力指标得分均中等偏上,反映出被调查对象能较好的去发现工作中的漏洞,并及时解决,进而反应出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特点,也从侧面反映了金融专业的学生虽然具备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从事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还有待从多方位提升。

5.关系建立能力突出。与领导、同事、客户的关系培养决定了一个职业人的工作素养,而在此要素中扮演决定性因素的就是沟通能力。调查问卷结果,“关系建立能力”(3.64)的平均得分在各一级指标中排名第一,尤其是“与周围同事保持比较好的关系”(3.79)和“与领导保持比较好的关系”(3.63)的得分在所有二级指标中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反映了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具备高情商的特点,他们能与同事、领导、客户及其他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关系。这也从侧面出反映独立学院已经关注到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专业人才的沟通合作能力方面的需求,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四、完善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金融行业具有就业门槛较高、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高等特点,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金融技能,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独立学院要明确找准自身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高人才综合综合素质的同时,突出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制订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对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并邀请本地金融机构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和优秀金融人才代表参与方案制定,同时保证所制定出的培养方案能随市场变化而作适当调整,从而使其既具备普适性,也具备独创性。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也应采用差异化策略,既要保证能达到市场对金融人才的普遍要求,也要注重体现自身特色,从而不断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国家基本要求,还要从金融行业、金融改革的角度上考虑。独立院校课程的设置往往集中于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主流金融机构,对村镇银行、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金融组织则考虑不多,从而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忽略了新型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这也是导致被调查对象认为在学校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全面和持续发展能力受限的重要原因。独立学院应把握金融业发展的时代特征,结合市场需求设定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计划,体现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灵活,紧贴市场需要的优势。

(三)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

提高独立学院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是关键,因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最终都要通过胜任力强的金融人才来体现。独立学院既要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先进的硬件设施,更应注意打造自身的软实力。软实力主要体现为優秀的师资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管理体系。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除了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更应加强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监控。

参考文献

[1]焦静,冯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决策理论,2010.

[2]谭建伟,韩伟亚.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4.

作者简介:孔月红(1976-),女,汉族,湖北荆州人,任职于湖北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保险学;王学志(1983-),男,汉族,安徽涡阳人,任职于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王欢(1990-),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企业财务;徐翌(199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企业财务。

作者:孔月红 王学志 王欢 徐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