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经济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学校文化建设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环境支撑;组织机构建设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制度支撑,是独立学院正常运行的制度保障;学科专业建设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品牌支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主体支撑,也是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经济学论文 篇1:

论独立学院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摘 要】我国独立学院发展至今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人们对其性质和法律地位认识不一,法律也缺乏明确规定,严重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应当明确独立学院属于事业单位中的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类型,在立法上确定其法人地位。

【关键词】独立学院 营利性 法人

独立学院的全称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试办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具体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一些普通本科高校按公办机制和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不属此范畴”。

所谓新制,即是采用民办机制。一般认为,独立学院有优、独、民三个重要特征。其中的“优”是指独立学院将公办高校的优质资源与社会力量实现了有机结合;“独”指的是独立学院在办学经费和办学管理上必须和校本部相对独立;“民”则是指不靠政府投入,实行民办收费。根据《若干意见》,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具有下列公办高校负责、社会力量出资、民办机制收费、颁发独立文凭、独立法人资格五个特点。

我国独立学院自1993 年开始试办至今,已经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有 300 多所,在校生 100 多万人。然而对于独立学院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人们认识不一,法律也缺乏明确规定,导致人们对独立学院的定位不准,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拟对独立学院的性质和法律地位进行全面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对推动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有所裨益。

在独立学院属公办、民办问题上,学者间观点很不统一,有的认为属民办性质,有的认为属公办民助性质的,有的认为属民办公助性质的,也有人认为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

主流的观点认为独立学院属民办性质。该说认为,我国在独立学院办学机制方面,试办独立学院建设、发展所需经费及其他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筹措解决,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很多时候把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相提并论。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暂行规定》中,更是将独立学院明确界定为举办者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第四条:试办独立学院要一律采用民办机制。显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是从办学经费渠道和机制上来认识和界定独立学院性质的。

公办民助性质的观点反映了那些以普通高校主导,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独立学院的看法。在这类独立学院,由普通高校和社会组织或个人共同举办,普通高校通常利用学校的品牌、教学理念、办学经验、管理方法,一定的师资和管理人员以及一定的办学资源参与办学,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教学质量;社会组织或个人则往往利用资金、实物、土地等物质条件参与办学,参与学院的管理、监督和领导。这类独立学院的办学主导权和控制权主要掌握在普通高校,合作方参与办学主要是为了取得合理的回报。很明显,这种认识是从学院的办学主导权和控制权的角度来认识独立学院的性质的,而不是从办学经费的渠道和机制上来讲的。

民办公助性质的观点通常代表了对那些由社会组织或个人主办,普通高校参与办学的独立学院的看法。虽然这类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也包括普通高校和社会组织或个人两个方面,与上一类独立学院不同的是,办学条件基本由社会组织或个人提供,办学主导权和控制权也主要由社会组织或个人掌握,学校主要提供品牌、办学理念和经验,并取得一定的回报。显然,这类独立学院也是从办学的主导权和控制权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独立学院性质的。

从办学经费渠道和机制上看,以上三种观点具有共同性,即都强调办学经费的非国家财政性,也就是说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学费、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自有资本投入和银行贷款,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将独立学院划归民办性质是有道理的。但人们习惯于从初始投资的角度来考虑一个高校的性质,即以出资人的性质来界定,换言之,凡是初始投资包括日常办学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的学校是公办高校,凡是初始投资包括日常办学经费主要由社会组织或个人承担的学校是民办高校。而独立学院的出资人则往往包括了普通高校和社会组织或个人多个主体。正是这种原因,把在高教改革中出现的独立学院这一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经费多渠道的学校归入混合所有制学校似乎更为妥当。至于这类学校是公办色彩多一些,还是民办色彩浓一些,主要取决于办学主导权和控制权掌握在哪一方。掌握在普通高校一方的,公办色彩重一些;掌握在社会组织或个人一方的,民办色彩浓一些。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将独立学院归入公办高校,或者视为民办高校,而是根据不同情形,不同视角来定性:从办学经费渠道和机制上看,可将独立学院定性为民办性质;从初始投资角度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是混合所有制学校;从办学体制、机制和模式上看,独立学院与单纯的普通公办高校以及一般的民办高校都有不同的地方,理论上也好,实际工作中也罢,没有必要强行把其归入其中的任何一类来规范,倒不如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和类型。

然而,不管是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我国当前社会结构分类即国家机关、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类型中,自然应属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通常可理解为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政府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的单位。近年来,我国开始对事业单位进行体制改革,其基本趋向是: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如大多数的中小学、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兴办的文艺团体、图书馆、博物馆等,主要由国家财政供应资金,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这些单位就应该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注册,参照国家机关进行管理和控制;而具有较强的营业性、开发性的单位,如会计师事务所、应用型和开发型科研院所、民办的文艺团体、体育场馆等,这些单位以营利为目的,不妨按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和管理和控制;而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根据其公益性程度,国家财政按照一定比例拨付资金,其自负部分资金。笔者以为,独立学院属于事业单位改革类型中的这种类型。一方面,毫无疑问的是,独立学院具有公益性。因为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教育的公益性不仅仅源于经济学视角的教育的正外部性特征,教育还必须承担机会平等和促进公正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具有营利性。从申办方(母体学校)看,其所以愿意把公办高校的品牌和人力资本让渡给独立学院使用,一定程度上而言带有获得一定比例的独立学院的学费,以补充自身办学经费不足的目的;从合作方看,绝大多数合作方之所以愿意把宝贵的资金投给独立学院而不是其他领域,看中的正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所带来的潜在的、巨大的利润空间。

确定独立学院属于事业单位中的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类型,有利于明确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目前涉及独立学院法律地位的法律规范主要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及教育部发布的《若干意见》等,《 高等教育法》第30条指出,我国高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若干意见》指出“试办独立学院要一律采用民办机制”,但独立学院是由已经具备法人资格的公办高校和社会组织或企业利用各自所具有或控制的资源按照一定程序依法再设立的法人,也就是由法人再行设立的法人即再法人,这种再法由于其与原法人之间有割不断的联系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完全独立,现实中独立学院多为“形式再法人”和“虚伪再法人”。在形式上或法定意义上已经取得法人资格,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却并不具有独立法人的所具有独立的主体资格、独立的财产以及独立的责任这些独立实质。教育部在2003年后,试图努力要求独立学院划清与公立高校的界限,赋予独立学院法人地位,但是由于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本身在办学上联系过于紧密,加上我国民办教育立法不健全的背景,使得独立学院法人地位确立比较困难,导致独立学院不独立的怪象,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的自主办学、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发展。确立独立学院的独立法人地位,对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明确独立学院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才能确保独立学院在其办学许可证所允许的范围内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享有完全的办学自主权,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才能确保独立学院具有和公办普通高校同样的法律地位;才能保证独立学院对申请者、合作者投入学校的各种资产,以及办学积累的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对其所有资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防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创办独立学院的申请者和合作者,干涉独立学院依法行使其法人财产权,随意截留、私分、侵占独立学院的法人财产;才能正确处理独立学院与它的申请者母体高校之间关系。

因此,在以后的立法上,应当明确规定独立学院的法人地位,以确保其独立性:(1)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2)有独立的教学单位或组织;(3)独立进行招生;(4)独立颁发学历证明;(5)独立进行财务核算;(6)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7)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独立填报《 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院管理的若干意见,2003.

[2]周济. 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 ,2003(13):3-5.

[3]张寒松. 再论独立学院的性质.

[4]马勇,徐长玉. 谈独立学院的经济性质[J]. 中国成人教育,2007(7):20.

作者:戴谋富 许翔耀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经济学论文 篇2:

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关键支撑构建探讨

摘要:学校文化建设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环境支撑;组织机构建设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制度支撑,是独立学院正常运行的制度保障;学科专业建设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品牌支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主体支撑,也是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大学;关键支撑构建

一、文献综述

我国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关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部分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专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教发[2014]6号)。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副董事长刘献君认为,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物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使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并认为学科建设决定着独立学院的生存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等认为,民办高校应当注重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明晰办学定位,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关于推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钟秉林教授等认为,独立学院要建立和规范成本核算制度,加强经费管理和监督;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举办者与投资者的关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认为质量和特色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迫切需要独立学院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抓质量上来。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的况广收等认为,独立学院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往往没有独立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母体高校的师资力量,缺乏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的长期战略性考虑,不利于其自身实力的充实,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母体高校教师承担着本校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很难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很难满足独立学院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教学要求,无疑会影响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为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参考。转设为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大势所趋。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独立学院的创立和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的近300所独立学院普遍正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由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渡时期,需要从规模扩张到重内涵提升的重大转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但生源数量近几年日趋减少,考生的需求已经由有限选择向多元选择转变,市场对人才的选择导向也由重学历向重能力和重潜力转移。办学质量和特色已经成为人们选择学校的主要标准。作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来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未来几年必须做出的生死选择。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参考。

2.为独立学院编制“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2015年初山东省教育厅就已经发布关于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教育局、各高校在2016年6月份之前做好编制本地、本单位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工作。要全面总结和评估教育“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认真分析“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薄弱環节,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选准路径方法,研究确定一批关系未来发展的重点课题,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独立学院编制“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3.为独立学院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①全盘拷贝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②基本沿用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只对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局部改良;③降级培养,选择高等职业院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降低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将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人才。目前部分独立学院采用的基本上仍是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母体高校基本一致。作为独立学院尚没有形成完全体现应用技术型高校特色的独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独立学院的教学教务管理部门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重新定位,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综合改革。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独立学院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三、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关键支撑构建思路

1.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环境支撑。学校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学校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学校文化是一所院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以及管理水平的集中展示,高度重视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也必须是每个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学校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通过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通过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物态环境,形成学校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为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提供环境支撑。此支撑点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总结探索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2.加强学校的组织机构建设。组织机构建设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制度支撑,是独立学院正常运行的制度保障。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院校作为申请方,与投资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规要求共同举办的一种以新机制和新模式运行的全日制本科高校。健全的独立学院组织机构应当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投资合作方到位、内部机构设置科学合理和管理制度健全的合法运行的教育教学机构。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不完善是当前许多独立学院存在的普遍问题。例如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自2007年社会投资合作方退出后,社会投资人一直处于缺位状态,燕山学院成了名副其实的“校中校”或相对独立的山财大“二级学院”,大部分人员的编制属于山财大的人员编制,迄今为止没有建立真正意义的董事会,没有形成完整的组织机构,严重空岗缺编。因此,燕山学院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搞好组织机构建设。通过组织机构建设研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效率和制度支撑。加强学校组织建设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探索独立学院合法存在的形式并健全组织机构。

3.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品牌支撑。学科专业建设也是一所独立学院进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平台,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龙头工作,也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核心工作。一所高校的生命在于学科,一个学科的生命在于特色,特色也是一所高校品牌形成的来源。一所著名的大学,往往因其某一学科有特色而著称。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其特色沉淀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锤炼、发展和沉淀。世界一流大学无不与其独特而高水平的學科联系在一起。学科专业建设集中体现了一所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相对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存在的主要问题:①与母体学校的学科一致性过高,②不同学校之间重复性过高。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是母体高校二级学院优势学科和热门专业的“复制品”,很多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方面存在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难以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学生就业也很难有竞争优势,从长期看,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主要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本科专业相对较少,目前仅涵盖管理学、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共11个专业;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和汇聚学科队伍,以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教学条件,以满足本科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还需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教学理念,改善学术氛围和学习风气。通过学科专业建设研究,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品牌支撑。学科专业建设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探索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差异化和错位发展战略,形成学校的特色专业和国内知名的品牌学科。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主体支撑,也是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目前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有以下共性特点:①严重依托母体学校。过分依赖母体学校,没有独立的教师队伍或缺少师资,是独立学院面临的普遍问题,这样虽然可以节约办学的人力成本,在一定时期也能保证相对稳定的师资来源,但母体学校的教师到独立学院上课,大部分教师的上课责任心要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存在应付心理,难以完全达到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随着母体学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母体学校专任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压力进一步加大,到独立学院兼课的积极性将进一步降低,长此以往,无疑会影响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②自有师资数量少,主要是受体制等因素制约,部分独立学院在引进教师方面受到种种限制,高水平优秀教师更是难以引进,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的正常发展。因此,独立学院急需组建一支独立自有、相对稳定和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特别是有较高学术素养、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教师队伍。通过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可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主体支撑。

作者:钟安石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经济学论文 篇3:

独立学院学生交易成本扩大化及应对探究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新的制度安排因降低了交易成本而显示了强大的活力。变换视角,在新的以学生为参照的微观体系中,独立学院与同它交易的学生的交易成本呈现出失衡态,学生选择在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到过渡形式的独立学院转变中,其“支付”的交易成本趋于增大,背离了交易成本总量的变化特征。因此,降低、转移学生交易成本是独立学院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交易成本

一、高等教育交易成本主体解析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之一提供的是准公共物品,是一有偿消费,即受教育者必须向教育主体缴纳一定的费用形成交易,在构成交易之前的信息收集、信息调查及交易过程中的时间,财务、精力耗费构成了交易成本。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划分,高等教育领域存在如下交易类型:“政府与学校之间的限额交易,学校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学校与所在社区相关各方之间的买卖交易,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管理的交易。”〔1〕因此,教育领域的交易费用概念是一个多义复合概念,研究对象的外延广度也是有所差异的,它包括政府、学校、学校内部部门、学生等。交易成本在上述不同主体间分配也不尽一致,不同性质学校的学生群体关涉的交易对象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市场作为一种关系渗透到高等教育活动中,要求其具有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和公平性。从理论上说,公益产品的使用非排他性体现了教育使用权的公平;但就市场机制来说,其命题的应有含义之一交易费用的公平则难以保证,教育公平的内涵客观上需要丰富,它不仅包括教育机会公平、层次公平、区域公平、收费公平,还应该包括交易成本的公平。

二、独立学院学生交易成本扩大化分析

1.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独立学院主体相对其他教育主体的多元、模糊属性背离了交易费用的最小化规约。首先,学生作为独立学院教育产品的消费者,要了解、清楚所享受的服务是由谁提供的,提供的是什么样的产品,有没有能力达到消费契约中的产品质量,从而进行有效的监督。与选择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相比,选择独立学院的学生不仅要了解它直接和形式上的教育主体,还要了解关注独立学院的依附主体(公办学校)及出资企业等相关主体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办学校是一种隐性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提供教育产品的影响力上少于与学生直接发生交易关系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这种性质上的过渡性和主体上的多元化和层次性,使得学生感知模糊;教育立法也是以倡导、鼓励独立学院主体的二元或多元为前提的。其次,从独立学院的产生历程上看,有些独立学院是从和公办高校处于上下级“直属”关系的“二级学院”,经教育部门立法冠名而来的,公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关系是有血缘的、天然的,不是后天人为塑造的。再次,就教育实践来看,独立学院教育作为人性化产品和劳动成果,是依托于公办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专业设置等来履行和完成的。

2.交易的过程性。交易从初始意义上说是和时间统一的,在期货和信用交易出现前的时限里,交易双方的让渡都是同时的,交易的过程是也是瞬间完成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交易的扩大,交易形式多样化,交易产品也突破有形的商品交易到无形的服务交易,交易过程也不再全部是瞬间能够完成的。教育产品作为商品进入交易领域时支付不能瞬间完成,当学生把学费和其他一切费用上缴给学院财务部门时,并不意味着交易活动已经结束,因为学校不能也不可能同时把教育服务一次性完整的付于学生,产品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学生长达四年的等待并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消费者也是产品(教学质量)的监督者。由于先交学费后享受教育,也就是说学生总是在享受教育这一时段的前端点或者更早就必须上缴学费,这种先后关系差为独立学院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可能,独立学院成立历史不长,各项制度也不够完善,再加上“民办”机制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公立”的义务和责任很可能会有意和无意的弱化、“消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产品质量难以得到高质量的持续供给,这在客观上要求独立学院的学生付出更多的交易成本以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

3.交易信息的非对称性。交易依主体双方的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个体—个体、个体—群体、群体—群体,学生和学校的关系属于过渡性的、双重性的“个体-群体”型,与其他两类型相比,主体双方在功能上、内部结构和价值诉求上是异质的,决定了交易信息的失衡是必然的。学生在交易过程中是以不可继续分离的最小个体存在的,在物力、财力、组织性、计划性上与学校无法比拟,他们在收集什么信息、如何收集、什么时间收集、收集多少都是缺乏科学和理性分析。独立学院是一教育组织,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专门的信息化机构、专业的信息手段和持续充裕的经费来保证这一问题的解决。同时,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是2003年以后的事,与公办重点大学相比历史短暂,信誉历史几乎是空缺,其实力排名、就业率、考研率尚无法统计、无据可查,客观上迫使学生陷入想象和幻想之中。在此,对独立学院依附的公办院校的印象和好感被移情借用是在所难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含混、误导了学生的视听。再有,从学生内部看,几乎每一位参加高考和有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学生(包括报考独立学院的学生)都关注着公办普通高校(相对独立学院),它是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共同的信息搜集对象,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播亦是自然和充分的,报考公办普通高校大学的学生的信息搜寻成本因群体实现了“分担”,相对较低。相反,报考公办普通大学的学生对独立学院“不闻不问”、“白眼视之”是常有的事,在这个问题上似乎也就没有交流的必要,沟通和交流的群体被无形的缩小,平均成本扩大,这里存在着考公办普通高学的学生在交易成本支付上“搭便车”的问题。

4.从成熟稳定的制度到多变的准制度。独立学院是教育界“新生儿”,引导它健康运行的规章尚不成熟,各项制度还处在从无到有、速变更新、动态完善的过程中。独立学院自1999年6月起至今不足9年的时间里,历经了三个阶段:兴起阶段(1999年6月—2003年3月)、确认阶段(2003年4月—2005年3月)和规模发展阶段(2005年3月—今)。在此期间教育部和有关主管单位以建议、通知、讲话、会议、评估方案等形式开展规范性质的活动达10次之多,2003年4月之后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教育部就颁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开展专项检查的通知》、《关于对各地批准试办的独立学院进行检查清理和重新报批工作的通知》、并召开了“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工作会议”。〔2〕应当说,有关独立学院的制度立法和政策规范无论从强度还是频率上都是无可指责的,但在制度本身的滞后独立性和独立学院全新的办学模式双重作用下,尚存在不少制度真空和漏洞。“‘目前,我国有关民办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滞后,许多关系到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尚无定论。例如能否制定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民办高校捐赠的减免税政策、是否允许民办高校以自己的法人财产抵押申请贷款、就读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如何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这些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植、资助举措,需要从法律、法规上提供制度性保障。”〔3〕民办教育早于独立学院尚且如此,况独立学院?

三、结论和对策启示

制度经济学认为,一切交易行为和交易过程都存在交易成本,表现为物理学中“摩擦力”的无条件性,降低交易成本、完善既存制度、引入新的制度成为维持有效交易、重复交易、扩大交易的重要方式。独立学院的称谓可以指办学单位,也可以指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包含了独立学院易于传统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办学主体、办学经费、运作模式等,它使得“校中校”等不合法的办学形式从高等学校脱离出来,取得了应有的法律身份和地位,实现了“正名”,是一种进步。换言之,独立学院的这种制度安排实现了相关主体的交易成本总量的降低,教育管理部门和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和其依附的公立高校、独立学院各管理部门、独立学院和赞助企业之间、学生和“校中校”之间交易成本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但相对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来说,独立学院具有过渡性、实验性、不确定性、依附性、多主体性,诸多制度还不成熟、不明确、信息不对称加剧,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独立学院学生交易成本的扩大。

交易成本是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理应有交易双方来承担,交易成本在主体双方是以何种方式分配的、分配的比例是多少则不是也不可能有交易主体约定的,其分配是没有固定比率的,更不是均衡的,而是源于一种“自发性”。“自发性”配置受制于校生双方的主体特征、交易的性质、交易的内容、交易的方式、交易的过程等要素,也受偶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一般说,在异质交易主体中,交易成本的分配会“自发”偏重于个体,这是一种“刚性”特征,而独立学院作为组织、群体,使得这一特征得到了强化。

学生交易成本增加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选择独立学院的学生要支付比其他办学体制下更多的交易费用,在目前独立学院收费相对偏高的现状下,这无异于“雪上霜”,导致独立学院市场竞争力下滑。降低学生实际交易成本费用是独立学院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思路化解这一难题:一是,加强完善有关教育学院的立法,明晰主体、产权、关系等,继续保持交易成本总量的不变或下降;二是,加强独立学院办学的“阳光工程”、推进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三是,可以考虑实现交易成本的费用的转移和“分担”,独立学院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对已入学的且家居交通、通信不便的偏远山区、教育落后地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补助”,如贫困补助,减免学费、无偿配置网络设施等。四是,加大独立学院的招生宣传,让学生、家长、社会充分客观的了解独立学院的优势与不足,而不是“蒙骗”、“是事而非”;五是,在信息不发达地区和生源相对集中、固定的地区设立专门的咨询点和服务人员等。

〔参考文献〕

〔1〕朱军文.新制独立学院运行效率:立足交易费用的考察〔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02):115—118.

〔2〕闵婕.独立学院:模式新 机制活 定位准〔N〕.中国青年报,2007—05—23.

〔3〕冯向东.独立学院“独立”之辨〔J〕.复旦教育论坛,2006,(01):58—62.

〔4〕刘新民.燕山大学里仁学院院长刘新民在2006年独立学院创新与发展论坛发言稿〔EB/0L〕.国家教育信网.http:www.modedu.cn/ahtml/2006-5/content-1230517.shtml.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马 思, 聂延庆

上一篇:技术引进条件下的网络经济论文下一篇:体育课激发学生兴趣体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