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财政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独立学院的使命在于培养社会亟需的实用型人才,这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财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独立学院财政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独立学院财政学论文 篇1:

对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理性思考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法律地位、与母体高校的关系、教育质量三个方面对独立学院进行论述与分析,使人们对其进行理性思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理性思考

Rational thinking on the mode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PENG Hua-an, ZHANG Liu- fa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As a new type of institution, the so-called Independent College,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mainly exposes and analyzes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from the legal status, the posit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parent university,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o as to enable people to consider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more rationally.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school pattern; rational thinking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的办学模式,它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有机组合。它是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群众首创精神的新型办学模式。但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独立学院的发展是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其发展初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困难、问题和矛盾。笔者认为,为了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问题

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到2006年5月26日,经教育部核实的独立学院有317所,在校大学生达到100多万人。但到现在为止,除了“8号文件”之外,尚无一部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相关法律或规章制度。对于独立学院的性质定位问题,没有任何法律、法规等条款加以规定,独立学院缺乏办学的合法性。独立学院产权不明晰、治理制度安排不合理是制约独立学院发展、导致违规难禁的根源。独立学院既非公办,但也决非纯粹民办,而是带着“红帽子”的杂交品种。从教育部“8号文件”体现的立法精神和政策导向中可以看出,《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并不完全适合于独立学院。原因有三:其一,《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时,独立学院尚未全面登台,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问题没有完全显露,所以该法对独立学院中的许多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其二,由于公立母体高校在独立学院发展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因此独立学院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办教育。从现实而言,独立学院实行高校领导、地方参与的领导体制。举办高校要“加强对独立学院教学、招生、财务、党的建设等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独立学院凡涉及发展规划、教学、招生、财务、收费和稳定工作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提交高校党委或行政研究同意”。这些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与校董会的职责重叠。从普遍意义来看,独立学院董事长基本由投资方出任,举办高校决策与校董会决策屡发冲突,其根源在于独立学院产权制度和公共治理结构安排不合理。[1]其三,《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的“合理回报”既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不论是举办者还是投资者对“合理回报”都无法明白,如合理回报的幅度、投资者的收益和结余在投资者和办学者之间如何分配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而且独立学院的“合理回报”与民办高校不完全相同,它的“合理回报”在扣除与民办高校相同的费用之外,还要付给母体高校一定比例的提成。[2]产权清晰是“合理回报”的前提,只有产权清晰了、产权结构合理了,才能说回报的合理性。其四,教育部“8号文件”中规定母体高校可以以无形资产和师资或品牌与投资方的资金合作,而公立大学的无形资产如何评估,这是一个法律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才能解决。总体来说,独立学院有自身特殊性,国家关于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完全适用。对独立学院的性质、任务、地位、作用;对投资、产权、回报与运营性质的界定;对学校的公益性与资本的寻利性;对举办者、合作者和独立学院三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有待作出明确回答。因此尽早出台针对独立学院的法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在出台全国性法律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是十分可行的办法,避免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受损。

二、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关系问题

英国剑桥大学前副校长阿什比曾经说过:“大学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它保存、传播和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3]因此,无论以什么形式产生的高等院校都会有其“母体”,都会有某种或某几种形式遗传的产物,都会从中折射出其他院校的影子。这种遗传方式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直接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少走弯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独立学院在成立之初,能够借鉴其母体高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经验,利用其优质的办学资源,确实是明智之举。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如果只是简单地“克隆”其母体高校的办学模式,忽视自身的建设,没有做到“相对独立”,在办学过程中就会给双方的发展都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从形式上看,有些独立学院无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法人与财务,无独立校园,不能独立颁发学历证书、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教育部的文件公布后,独立学院在招生、文凭发放、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都逐步独立了,但在法人地位、校园、财务等方面,有些学校迄今为止还没有独立。截止2004年底,全国经教育部认可的独立学院有249所(另有100多所未被认可),其中还有近30%的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约有40所还没有独立校园,40所左右还没有实现财务独立。[4]从内容上看,有些独立学院无独立的教学管理计划、师资、管理机制,基本采用母体高校的管理机制。如独立学院一般设置与母体高校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独立学院的热门专业一般也是母体高校的热门专业。以浙江省为例,22所高校中已有20所设有计算机与技术专业,19所开设了英语专业,14所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此外还有多所学校开设了财政学、工商管理专业。而这些高校新增的20多个独立学院也基本上开设了这些专业。[5]这显然不利于独立学院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且这些热门专业的师资和其他教学资源本身就比较紧张,独立学院的过分依赖将使母体高校不堪重负,教学质量有可能滑坡,导致母体高校学生的教育权益受到损害,母体高校的学生和降分录取的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拿一样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就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新的教育不公平。在领导体制上,虽然承认独立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往往以董事长来替代院长作为法人代表,名义上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但在实际中有的由母体高校党委代行董事会职能,对于院长的任命,有的由母体高校党委任命,有的由母体高校党委提名、由董事会讨论决定任命。这就使母体高校控制了其领导权,独立学院院长职务形同虚设。在人员聘任上,独立学院过多地聘任母体高校的人员,有的独立学院50%以上的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是从母体高校的在职教师和干部中聘任的,各分院的负责人也由母体高校相关院系负责人兼任。据报道,某独立学院2002-2003学年上学期校本部委派59名教师,占授课教师总数的80.8%(而外聘教师、校内退休教师分别占16.4%、2.8%),2005-2006学年上学期校本部委派76名教师,占授课教师总数的34.4%。[6]过多的母体高校人员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由于思想上的惰性,按照原来的方法得心应手,来自母体高校的人员缺乏探索和建立全新的独立的、有效的适于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7]。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关系是天然的,也是割不断的,但独立学院必须正确处理依托关系,只有善于依托母体高校长期积累的优质教育资源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独立学院的盈利问题

从高等教育的性质来看,教育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当教育这种公共物品转化为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向社会成员提供时,就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分性和排他性,从而使教育变成一个有利可图的领域。独立学院要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根据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配置资源,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同时,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独立学院作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为适应所有制结构多样化而产生的多元化办学体制下的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其经费渠道不是来自政府,只能依靠自身的运作筹集,它在自身的运行中必须要有相当多的结余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有经济效益才能维持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而结余就包括盈利和不断地多渠道吸收资金,因此是不能没有盈利的。如果没有宽松的结余,学校就无法发展,办学条件就不可能不断地得到改善。这就带来了教育公益性和资本寻利性的矛盾。目前,独立学院的运行过程中,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教育的长远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独立学院比一般的民办高校起点高,可以直接获得实施普通高等教育、颁发正规学历文凭的办学权,依托学校又通过选派教师、干部到独立学院教学和管理,把成熟的办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资源提供给独立学院,因此它的发展速度较快,在处理“质量、规模、效益”三者关系时难免会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因而建立法律的监督机制,使法律、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对独立学院质量监控就显得更加重要。

四、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问题

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独立学院的灵魂和生命线。没有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就没有独立学院的明天。但是独立学院是一个新出现的事物,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发展初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处理好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存在较大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独立学院由于建校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其教师队伍主要由母体高校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其中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占主体,专职教师所占比例比较少。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独立学院这样的师资队伍状况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在专职教师队伍中,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居多,骨干教师少。目前,在独立学院任教的专职教师,大多数是近两年刚刚毕业的硕士生、本科生,他们年轻有朝气,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创新能力强,但是也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对学生了解不够,不能针对学生特点组织教学的问题,由这批年轻教师承担教学重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聘任的退休教师,即在公办高校从教学科研一线退休后,来到独立学院任教的。他们工作非常敬业,但由于独立学院不同于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对象的变化、培养目标的不同、人才的类型各异势必导致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化,面对这种新情况,许多退休教师还用公办高校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就失灵了,教学效果每况愈下,提高教学质量的难度很大。第三,兼职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独立学院的教学中。那些母体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们不仅有教学上的压力,而且还有科研任务,有些硕导、博导还在指导所带研究生的学业,可谓不堪重负。据报道,我国所要求的师生比例是1∶14,而我国普通高校的师生比一般为1∶18,有些甚至超过了1∶20。以上述独立学院在校本部聘用的76名教师为例,他们除了承担独立学院的教学任务之外,在校本部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其中每周10-19节课者23人;20节以上者6人,最多的一位教师每周上课竟达到30节。[6]在此情况下,他们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上课,只能叫他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来代课。此外,教学是备、教、辅、改、考等多个环节相统一的过程,母体高校的教师因为自身所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难于深入研究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和特长、爱好,难以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单独备课,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课后辅导答疑也无法进行,教学质量势必难以提高。

(二)生源素质堪忧

目前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都是以高考分数来实施招生录取,独立学院在这种招生录取体系中被称为“三本”,是在“一本”、“二本”录取完毕后实施录取的,加之独立学院实行“按成本收费”,从而形成了独立学院特有的生源特征:生源的文化素质比较低。目前全国独立学院的招生基本上都是采取降分录取,不同的省份政策不同,大都比“一本”、“二本”线低40-100分,如以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高考最低控制线来看:文理科平均分与本科第一批录取分的差距,2003年为75.5分、2004年为118.5分、2005年为80分;与本科第二批录取分的差距,2003年为35分、2004年为68.5分、2005年为33分。[8]因此注定了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的文化功底相对较差,特别是在系统理论学习水平等方面体现得较明显,在知识的理论性、深度与广度等方面也都有缺陷。多数学生文化基础不够扎实,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调查发现,不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本来在中学阶段就应当掌握,但在教学中却常常需要补课,否则学生无法接受新知识。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纪律松懈、懒散,跟不上教学进度,畏学、厌学等情况较为突出。

(三)校园文化亟待改善

“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办独立学院亦然。校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是人类文化传递、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它既是一个教育环境,也是一个文化环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犹如一种无形的力量,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濡染作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修养。但从现实情况看,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很多不足:其一,由于独立学院大都建校时间比较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与综合性大学相比,人文环境较弱,文化素质较差,缺乏普通大学的人文传统,甚至有的独立学院根本就没有其独立的校园;其二,校园缺乏应有的文化气氛,尤其是人文气氛。独立学院所有权主体虚置和缺位导致投资方追求短期效益,他们最关心的是尽快收回成本并盈利,他们所追加的投资就是用于扩大办学规模,增加热门专业或“短线”专业的外延式发展,而对学生进行性格陶冶,提高学生修养的内涵式发展漠不关心,整个校园充溢着商业氛围,而鲜有校园所特有的人文氛围。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比较严重和紧迫的。而导致问题的因素多种多样,有的是事物发展初期条件欠缺、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也有的是我们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所造成的。为了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健康发展,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办学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完善自己。社会各界也应努力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政策立法和引导,探索发展独立学院的规律与对策,实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静,甘德安. 准确定性 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06(3B).

[2]左兵. 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探析[J]. 现代大学教育,2005(3).

[3][英]阿什比.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 滕大春,滕大生,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4]刘凤泰. 从专项检查看独立学院的生成与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2005(17).

[5]杨晓明. 独立二级学院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 现代大学教育,2003(2).

[6]刘翠秀. 论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6).

[7]王金瑶,来明敏. 独立学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

[8]荆光辉,等.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思辨与定位[J]. 中国高教研究,2006(04).

(责任编辑:赵友良)

收稿日期:2006-10-29

作者简介:彭华安,1980年生,男,江西九江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级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原理、民办高等教育;张留芳,男,南京师范大学党校校长、组织部副部长。

作者:彭华安 张留芳

独立学院财政学论文 篇2:

对独立学院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

[摘 要]独立学院的使命在于培养社会亟需的实用型人才,这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财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首先对当下独立学院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如教学理念缺乏、实践教学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进而构建出一套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会类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期为独立学院培养优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4.18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新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的是产业的升级与优化,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重新审视与定位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要培养的是具有适应职业转换能力的人才,以让学生获得在当今社会博弈中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来说,独立学院的责任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具备较高综合素养、较强实践能力和以实际应用为主的专业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必须紧紧围绕“实践教学”和“实际应用”两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财会类课程具有很強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构建一套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财会类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1 独立学院财会类实践教学现状以及问题

1.1 独立学院财会类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财会类各专业的招生情况愈发良好。作为独立学院财会类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迫在眉睫。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财会类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而言却较为薄弱。财会类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能力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专业,然而由于其发展和实施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具体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其实际课程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培养有待完善与提高。

1.2 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经过实际研究与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存在的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基本教学理念欠缺

1.2.1.1 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独立学院在财会类实践课程体系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不能深刻解读其内涵与教学需求。这种观念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偏重理论知识教学,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同理,实践教学学分所占比重较低,且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相对偏少。

1.2.1.2 实践教学方案的设置不够科学

目前,虽然很多院校都在其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实践教学课程,但实践教学的整个体系尚不完善,内容不够充实,可操作性较低,实践教学的仿真程度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

1.2.1.3 教学与企业人员实际需求脱节

目前,独立学院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大多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忽略了电子信息化的实训内容,然而信息化的知识与计算机的技能已成为财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由于受传统文科专业教育思维的影响,很多院校认为财会类专业不必动手做实验,导致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造成财会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与企事业单位需求相脱节,到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1.2.2 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缺乏

很多独立学院单独建立财会实验室起步于近几年,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这一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并且,由于实践教学经费缺乏,造成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搁浅,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1.2.3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师资来源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为主,虽然他们学历相对较高,但具备的相关工作经历和经验却很少,难免造成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1.2.4 校外实训基地匮乏

目前,独立学院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效果不容乐观,主要是由于财务部门的特殊性质,很多企业不愿接收实习生,这为学校联系实习单位进行集中实训增加一定困难。而让学生自己单独联系实习企业,又缺乏可操作性。尽管少数学生能联系到实习单位,但实习单位由于其岗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相关资料,无法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实习效果不尽人意。加之很多实习企业认为学生专业水平不高,不能胜任投融资等财务决策业务,不愿接受实习学生。这些最终导致学生所学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且综合业务能力不强,无法做到活学活用,知行结合。

2 独立学院财会类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财会类专业课程的设置

2.1.1 理论课程设置

2.1.1.1 公共基础课程的构成

公共基础课主要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进行其他课程学习的知识储备,其涵盖内容广泛而全面,具体包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以及应用文写作等。

2.1.1.2 专业基础课程的组成

专业基础课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旨在使独立院校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兼备微观的能力、中观的意识和宏观的视角,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立要包括会计学(管理学的分支,微观中的微观)、管理学(微观)、金融学(中观)以及经济学(宏观)等与财会类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基础课程。基本课程设置包括:会计学原理、管理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MIS)、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原理、经济法、中级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学以及经济学等。

2.1.1.3 专业平台课程的组成

设置专业平台课是为了使学生全面、综合地掌握专业理论,使其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专业平台课程设置包括:中级财务管理、管理(成本)会计、理财实务、财务分析、会计模拟、审计、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高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风险管理、资本市场、资产评估以及证券投资学等。

2.1.1.4 專业选修课程的构成

专业选修课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课程选择,因而其课程设计范围广,层次多。财会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包括财务会计专题、管理学专题、经济学专题、金融学专题、管理沟通、技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管理咨询、金融工程、项目投资分析、计量经济学与Eviews软件应用、生产运作管理、公司治理、收购与兼并以及期权与期货等。

2.1.2 实践教学设置

实践教学主要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在此环节需要开设的课程为专业认知、基础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管理(成本)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审计学实验、税务会计实验、模拟公司创办、公司设计与运营分析、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综合会计业务实验、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ERP 模拟实训、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

2.2 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

独立学院的财会实验室在以往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电子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具体的财会操作内容。高校和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进ERP(企业资源计划)网上虚拟实验,其含有5个系统,包括财务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也可引进“网中网”等财会类实训软件,其包括6大模块:基础会计、管理成本会计模块、税务会计模块、中级会计综合模块、中级会计分项模块和财务管理。除此之外,还可开展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比赛,引进银行证券等多种多样的虚拟试验,借此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3 培养与聘请“双师型”教师

师资力量是任何一所院校的灵魂与核心,因此独立学院要优化教师队伍,打造优秀高效的师资力量,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和聘用。

“双师型”教师是“双证”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或技术职务)”,例如“教师+技师(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独立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要具备下面几项素质和能力。第一,优良的职业水平。要求教师既要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基本工作,又要能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以充分满足独立学院发展的独特性要求。第二,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和职业素养。这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能力。

针对独立院校“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培养的目标,学院应采取措施,鼓励财会类专业的教师参加社会各种财会职称评比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另外,可建议教师多从事校外兼职。院校应致力于聘请校外较高水平,且实践经验丰富的财会类专业人士到高校进行短期实训指导。

2.4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为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联系企事业单位等财会机构。事实上在一个企业的财会部门设立实习基地相当困难,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虽然如此,学校还是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教师也要踊跃参与实践。同时为加强其可行性,学校可以创新和完善合作方式,比如,和实习企业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涵盖保密条款的实习合同,若因实习学生泄露秘密,给实习企业带来损失的,实习企业可依法追究泄密者的法律责任。如此既消除了实习单位的后顾之忧,又为学生权利提供了保障。另外,可以和实习单位签署课程置换协定,专门设立置换班级,进行校企合作,对接式培养专业化人才,从而实现和企业的对接,产生学习和从业的良性互动。

本文通过对构建独立学院财会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现实的思考,科学的定位,并结合学院所在区域的经济特点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进行系统分析,以使独立学院的学生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操技能,真正达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进而推动独立学院财会类专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的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2]李玉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财会月刊,2007(5):86-87.

[3]洛进仁.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财会月刊,2010(3):111-112.

[4]周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会计之友,2008(9):71-72.

作者:张玉 王宏达 李桂花

独立学院财政学论文 篇3: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迅猛,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还未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实践能力体系、实践内容体系、实践保障体系、实践评价体系构成,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工商管理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于福(1955-),男,吉林长岭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领域:教学管理、ERP。

21世纪初,我国特有的独立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数量的快速扩张,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倡导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实验条件的改善就成为关键性问题。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独立学院应根据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自身的特点,进行独特定位。由于独立学院是三类本科,所以应找到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相对弱势,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从目前来看,普通本科高校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高职高专院校则恰恰相反。这样,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就在于: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独立学院要在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的基础上,区别于母体高校的培养目标,避免“趋同化”,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办学定位。在这种定位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因此,在培养方案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制定与理论教学计划相符的实践教学总体建设方案,明确实践教学建设目标,从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具有特殊意义。实践教学体系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实践环节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以实现其总体效能。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构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一个基本目标下,由实践能力体系、实践内容体系、实践保障体系、实践评价体系4个体系,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实践层、就业实践层5个层次,16项内容构成的实践教学闭环系统。

(一)基础实践层

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在基础实践层安排计算机类课程实验、专业基础的大型作业和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认识实习3个环节。通过计算机类课程的上机实践,管理学、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的案例分析实践,初级财务会计学大型作业、统计学综合训练等实践形式,以及到企业实地参观认识实习,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基础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实践层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专业实践层主要完成各专业不同岗位的基本训练,提高专业基本技能。在这个层面上包括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3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作业、技术经济学、客户关系管理、电算化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理论与技巧、营销策划等课程设计,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三)综合实践层

在这个层次要通过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沙盘模拟、毕业实习等4个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各专业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仿真企业工作实际操作和在校外深入企业一线顶岗操作。其中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可以全面模拟企业经营决策实际,使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一体化,涉及企业战略、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沙盘模拟中学生可以担任CEO、研发总监、营销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等职务,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战略方案、市场开发决策、产品研发决策、产品组合和市场定位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财务决策,体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全过程,培养学生经营决策思想理念、程序方法、分析判断、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模拟中,ERP软件系统是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软件。学习ERP软件可以使学生掌握企业是怎样计划和控制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企业流程是怎样优化和重组的,资源应怎样有效利用和整合的。通过“分岗作业式”手工和计算机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营造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做到实践内容仿真、操作流程仿真、实际训练仿真,达到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之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目的。针对学生所学的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要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5-8周的综合毕业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独立实际工作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创新实践层

这个层次包括毕业论文、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3个环节。毕业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学生的文字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涉及毕业论文的选题。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要与其兴趣相结合或与其实践经历相关,并充分考虑其未来就业目标。据统计,学校有50%以上毕业论文都是在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通过填写《毕业论文题目申请表》,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将自选题目控制在符合学科学术规范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之内。其次,是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宏观的指导规范是学校统一制定的《毕业论文指导书》,而每个学生具体的论文指导则由指导老师和学生配合协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指导老师将充分了解学生的愿望和想法,帮助其梳理要表达的思路,对其创造性的思维和观点要大力支持和引导,以帮助其发现和提升自身的创新潜力。如果学生的选题方向和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有相近之处,师生间的不断研讨和思维碰撞将迸发出对双方都有益的创新灵感,这也会促进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最后,还要对优秀论文进行评定和表彰,以此来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通过学科竞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业大赛即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是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它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高层次、高要求的综合培养。由于创业计划包括企业概述、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多方面内容,因而可以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所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些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就业实践层

这个层次包括社会实践、职业化培训、岗位证书培训3个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可以使独立学院与社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与条件。与企业合作办学,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训模式,采取的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共同培养学生。从而真正做到学院教学与企业、社会接轨,达到学院和企业合作“双赢”的目的。实验教学的教师是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的教师,学生毕业应获得双证书(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建立这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模拟实际,仿真实训,可以有效地实现零距离就业。此外,职业化教育和岗位证书培训也是就业实践的重要方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教育、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职业化教育的培训,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晰的努力方向。学生在职业化教育方面获得一定学分才能毕业,强化了其对职业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岗位证书培训方面,要根据各专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要求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的学习,在毕业前至少获得1个国家级岗位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通用技能和专用技能。

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障体系的完善在于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和建设,此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组织运行的管理也是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保证。评价体系起到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作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对实践教学中5个层次的各项内容制定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以便对实践教学运行结果进行评价,最后需将实践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实践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对下一次循环进行改进。

(责任编辑:郭士琪)

参考文献:

[1] 杜龙政、熊妮.高校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02).

[2] 杨丽萍.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3] 李炳莲、黎东升.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8,(06).

[4] 谷再秋、于福.独立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0,(02).

作者:于 福

上一篇:休闲业整合营销论文下一篇:云平台安全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