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法学毕业论文

2022-04-18

内容提要:高校独立学院的产生,推动了甘肃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这种新型办学模式在其成长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确保高校独立学院健康发展,意义深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立学院法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独立学院法学毕业论文 篇1:

独立学院走到“三岔口”

2008年2月,教育部出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6号令”)。从当年4月开始,独立学院进入“5年过渡期”。此后,独立学院的命运一直备受业内及媒体关注,本刊也曾就此报道过《独立学院的转型之痛》。如今,两年多过去了,独立学院的过户、“转设”情况到底如何呢?今年7月,来自300多所独立学院的700多名管理者齐聚无锡,参加“全国独立学院表彰大会暨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2010年峰会”。此次峰会无论是参会院校,还是与会人员的数量,均创历届之最。然而,在这规模空前的盛会上,却弥漫着来之已久的顾虑和隐忧——走到“三岔口”的独立学院该何去何从?

“迷茫”,这是记者在“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2010年峰会”上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在选择发展路径时,许多独立学院对于未来表现出了不确定性。除了没过户的事实外,大批独立学院的投资人、管理者也不愿“转设”,他们担心独立学院这个称谓将永远消失。带着太多的困惑与忧虑,独立学院的领导者们齐聚一堂,不仅“抱团取暖”,也直抒胸臆,希望为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探寻一条理想路径。

“转设”?在观望中等待

“26号令”中,教育主管部门给独立学院划定了三条出路:继续作为独立学院存在、转设为民办高校或者撤并。

对独立学院而言,需“三择其一”,而“转设”被视为解决独立学院难题的重要出路。有专家表示,目前300多所独立学院中可能有1/2的独立学院想要“转设”。但现实情况却十分复杂。

“目前各地正按照‘26号令’的要求,积极推进独立学院规范设置工作。综合调研情况,由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未根本解决,加之办学形态和模式的复杂性,独立学院‘转设’面临着一些难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说。

今年,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曾做过一项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课题。作为该课题组成员之一,钟秉林曾赴浙江和陕西进行实地调研,在杭州和西安分别召开了12个省份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负责人座谈会,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在会上,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表示,只要省级政府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多数独立学院都能顺利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而一些办学基础差、办学水平低的独立学院,或应并入母体高校,或应予以停办。

然而,现实远没有像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们的判断那么乐观。

记者调查后发现,目前只有少部分独立学院过户转设为普通民办大学,大部分都在转与不转之间徘徊观望,而剩下的那部分压根儿就不想转,也转不了。

在全国322所独立学院中,湖北省数量众多,有31所。作为独立学院大省,湖北的“转设”情况如何呢?

早在两年前,湖北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该省副省长郭生练明确表示,“湖北将支持一批独立学院脱离母体高校,成为真正独立的民办高校。”对于湖北独立学院的走向,郭生练态度坚决,“未来3~5年内,湖北省独立学院将分化为三种状态:一种是脱离举办高校真正独立;一种是被市场淘汰;一种是收归举办高校,成为举办高校的一部分。”郭生练也告诫省内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命运今后3~5年就可见分晓,各独立学院应‘掂量’一下何去何从,早改早主动,越到最后压力越大。”

随即,中南民族大学领会精神,表态同意其举办的独立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实现“独立”,并成为该省第一个提出申请“转设”的独立学院。

然而,在其他省区多所独立学院成功“转设”后,湖北独立学院却仍“按兵不动”,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也尚未兑现承诺。

对于这样的变数,该校相关负责人给出的最终解释是,“独立学院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走向独立,但是如果条件不成熟,不要轻易转制。”“积极分子”变成了观望者。

“在湖北,‘转设’进程有些滞后,包括我们学院在内的很多独立学院仍持观望态度,正处于选择之中。”在“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2010年峰会”分组讨论上,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校长周进坦言。但她同时表示,除多数独立学院观望外,有投资方的15所独立学院中已有2所向湖北省教育厅打了报告,申请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并获得了母体大学的支持。

今年2月初,湖北省教育厅曾发出通知,要求各校编报“过渡期”各项工作进度安排,并于3月12日之前上报。据了解,由于投资方与举办高校存在一些分歧,部分院校迟迟未上报。

办学已有10年的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是湖北省设置时间最长的独立学院。据了解,该校早在2006年就曾向湖北省政府提出与“母体”高校武汉科技大学脱钩,彻底转为民办高校,后因种种原因而搁浅。

与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搁浅”不同,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已经迈开了“转设”的步伐。“东湖分校现已进入到了操作程序,正在进行资产核算。”某独立学院院长透露,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校长李资远缺席此次峰会恰与此相关。

与一些独立学院积极“转设”的态度有所不同,众多老牌独立学院迟迟不愿“转设”,其背后代表着投资方的意愿。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董事长张南红就曾对媒体表示,投资方与举办高校经“慎重选择”,江城学院准备继续作为独立学院存在。

湖北情况如此,放眼全国,“转设”的形势也不容乐观。322所独立学院,完成“转设”者寥寥无几。

“转设”步伐走得最快的是东三省。辽宁省,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转设”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转设”为辽宁财贸学院,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转设”为大连艺术学院;吉林省,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脱离原“母体”吉林艺术学院,升级为独立设置的吉林动画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转设”为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与此同时,一些独立学院仍心存一线希望——独立学院将长期存在。在周进看来,这种可能性不大。“从长远发展看,独立学院是一种过渡,不可能长期存在。”

是生?是亡?无论何种发展模式,对独立学院而言,它的命运已走到了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

如何“自立门户”?

尽管观望者居多,但周进说,有投资方的、有条件的,还是希望“转设”。而黑龙江部分独立学院的“转设”被业内认为是最成功的。

黑龙江省有9所独立学院,2008年4月,原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转设”为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2009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华瑞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5所独立学院向黑龙江省教育厅提交了“转设”申请,并得到了“母体”高校的支持。黑龙江省教育厅的态度是:只要条件具备,就予以支持。

作为全国首批、黑龙江省首所实现成功“转设”的学院,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院长修朋月认为,“既然‘转设’势在必行,那么早转比晚转好,早转意味着在独立学院的行列中走在了前头,在‘转设’为普

通本科高校的行列中仍然是先行者。”

实际上,经过多年发展,有些独立学院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最初困惑独立学院的招生、就业、师资问题渐渐化解。

除了脱钩、“转设”的底气,何时转设、能否转设,不由学院的愿望决定,而是由“转设”的条件和标准决定。

据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院长助理迟云平介绍,“转设”需要按照院校设置的程序,先后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组织的、由两级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简称“高评委”)具体实施的考核评议。目前独立学院“转设”依据的文件是《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涉及的核心指标有校园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迟云平说,在各项指标均已达标的前提下,恒星学院于2010年1月顺利通过了省高评委的考核评议,目前正积极准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涵建设,迎接国家高评委专家组在今年11月或12月进校考核评议。

关于“转设”的条件和标准,有一个重要问题让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副院长阚海宝很困惑,“‘转设’前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投资方与‘母体’高校要重新签订协议,这将涉及利益问题。对此,该如何规范?”和阙海宝一样,关心这一问题的独立学院管理者还有很多。

迟云平表示,按照《民办高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和《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两个教育部令的要求,恒星学院于2008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了资产过户,落实了学院的法人财产权。依据的是《黑龙江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中“民办院校资产过户只收取证照工本费”的相关规定。“我校不存在与‘母体’高校进行资产分割的问题。母体高校的无形资产投人,以所谓‘管理费’的形式予以支付,在双方达成的《终止合作办学协议书》中也按照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重点明确了对以独立学院名义招收的学生在过渡期内的权益保护问题。”迟云平说,在学院“转设”后,母体高校的无形资产将随着以独立学院名义招收的学生的毕业离校而日渐式微。

“转设”的舍与得

独立学院“转设”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很多人看来,独立学院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长足的发展,得益于与母体高校的合作,最大的益处在于办学层次的高起点——本科。舍此之外,在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方面,也笼罩着母体高校的所谓“光环效应”。事实上,家长、学生之所以交纳高昂的学费,很大程度上就是奔着母体大学牌子去的。

因此,很多人质疑,失去了公办大学这块金字招牌,独立学院还有竞争力吗?

迟云平说,当特色、质量、内涵建设、办学水平等词汇成为独立学院办学的关键词之后,母体高校对独立学院的影响其实已经风光不再。“俗话说,‘离不开娘的孩子长不大’,一个离开父母的孩子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绝不能因噎废食、裹足不前。如果非要说失去了什么优势的话,失去的便是可以依赖、可以不独立、可以逃避责任和义务的优势。”

在迟云平看来,“转设”对独立学院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关键在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否已经形成。“正所谓‘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独立学院靠什么来立足,靠什么来赢得生源、争得市场,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但他也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担心,“‘面子意识’是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东西,尤其在独生子女时代,在市场经济还没有真正得到最广泛心理认同的现阶段,在对民办教育的若干歧视政策没有得到彻底清理的今天,在独立学院‘转设’还属于新鲜事物的此时此刻,有些家长会碍于‘面子’要求子女填报听起来比较‘好’的独立学院,而冲击到考生对独立学院转设的民办高校的志愿选择。”

如果说,离开母体大学的光环是“舍”,那“转设”后的独立学院能获得什么?

迟云平说,独立学院“转设”后优势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可以全心全意地进行品牌建设。“现在好多独立学院连自己都搞不清楚究竟是母体高校的品牌效应,还是自身的办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可以说,独立学院这样的‘混合品牌’,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自身品牌的锻造影响越大。”迟云平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字的问题很关键,越晚选择“转设”这条路,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损失越大。

质量和特色是立校之本。在独立学院“转设”之后,以普通民办高校身份进入招生市场,它该如何适应竞争激烈的招生与就业格局?

对此,钟秉林有些担忧:“通过调研发现,独立学院普遍面临同质化的问题。为了生存,许多独立学院争办短线专业、热门专业和低成本专业,尽管避免了与母体高校的恶性竞争,却导致了独立学院之间办学方向严重趋同。”

据统计,全国322所独立学院中有75%开设了英语专业,71%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62%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开设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法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等热门专业的独立学院也超过了40%。

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打造办学特色,是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迟云平表示,在办学初期,文科专业的“轻薄短小”在以功利目的占上风的独立学院中被大量设置、重复设置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他同时表示,目前,许多院校也在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以更好地适应市场,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他们因何而冷漠?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目前“转设”的条件和环境如何?

通过调研,钟秉林感到:独立学院“转设”困难不少。主要表现在: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独立学院的人事权、财产权等多为出资方控制,办学行为受到干预。特别是有的出资方纯粹以营利为目的,与母体学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很大冲突,致使独立学院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有的独立学院尽管基本符合“26号令”的要求,但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母体高校和出资方的冲突十分激烈,严重影响了正常办学。

学校用地难以达到“26号令”的要求。“26号令”明确要求独立学院的土地面积不少于500亩。调研发现,浙江省的22所独立学院,有18所达不到要求;陕西省的12所独立学院,有4所达不到要求;贵州省的独立学院都达不到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反映,近年来国家对土地审批严格控制,独立学院新增教育用地十分困难。即使土地面积基本符合要求,也面临变更土地性质、调整土地使用规划等实际问题,单靠教育行政部门很难协调,需由政府统筹解决。

资产过户进展十分缓慢。部分独立学院在批准试办时未取得土地手续,有的是租赁土地,资产过户难;有的出资方尽管有名下土地和资产,但因国家税收政策要求缴纳一定的过户费用,过户积极性不高;有的举办者从经济利益考虑,不愿意把公司的土地和资产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院长徐文龙表示,“这是目前最为棘手的问题。”但各地方的情况又有所不同,重庆就免收过户费。

办学形态的复杂性增加了规范设置难度。在

322所独立学院中,大部分由普通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例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或校办企业;也有10多所学校由普通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举办,按“资产国有、市场运作”的机制运行。这类学校的性质如何确定、是否按同样要求进行“转设”,教育部、母体高校和地方政府在理解上存在偏差。

还有一部分是“校中校”的情况。浙江22所独立学院,大部分为“校中校”,江苏26所独立学院,“校中校”也比较多。周进直言,‘校中校’要完成‘转设’,成为普通民办大学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和周进的观点相同,许多独立学院院长也纷纷表示,“校中校”要“转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观望,甚至拒绝“转设”的独立学院是怎样考虑的?

独立学院董事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校有长远打算。虽然具备了脱钩条件,但目前脱钩“尚有风险”。其一是教育部将在5年内,对所有独立学院进行本科评估,合格者才有可能获得学位授予权,在此之前,学位授予权仍在母体大学,而目前名校学位对于学生就业仍是一张王牌,虽要交一部分钱,但还是值得的;其二是学校自身品牌还应进一步打造。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拒绝“转设”的力量中,不仅有来自于独立学院、投资人,有些母体高校也持反对意见。

一位独立学院董事长直言:其中缘由,仍与利益相关。“母体高校不愿意轻易放手,公办高校大多通过‘品牌投入’直接从独立学院受益。”他坦言,学院每年向母体高校交5500万,最多的一年上交了7500万。据了解,独立学院每年上交的“管理费”,成为母体高校教职工福利待遇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在一些省属高校表现得比较明显。

戏剧化的是,这笔不菲的管理费既成了独立学院想与母体脱钩的原因之一,也成了部分母体高校不愿与独立学院轻易脱钩的缘由。因此,在一些省区,教育主管部门对于独立学院的态度,尤其是“校中校”的态度谨慎,有的干脆处于失语状态。

“想想看,就这样把独立学院‘转设’了,母体高校能愿意吗?”一位独立学院院长感慨。虽然“26号令”很明确,但想继续举办独立学院的愿望仍旧占了上风。

两年忧虑,亟待解惑

无论是已经“辖设”者、希望“转设”者、观望者,还是拒绝“转设”者,都有着共同的愿望:希望教育部针对不同模式、不同类型的独立学院进行分类指导;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协调处理独立学院“资产过户”问题;希望能将教育部“26号令”发到各级政府,使7条优惠扶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等等。

面对种种难题和疑虑,大家最希望听到的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声音,想迫切了解他们对独立学院今后发展的态度。

“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2010年峰会”最后一天,在得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将出席闭幕式时,会场内座无虚席。

在听取了独立学院负责人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履行“26号令”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心生的疑问时,宋德民用刚刚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了回应。宋德民向与会人员首先强调,“《纲要》是纲领性文件”,作为教育职能部门就要按照这一句话来设定政策体系。按照《纲要》的精神来调整26号文件是“毫无疑问的”。

他进一步指出,《纲要》中对于独立学院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宋德民认为,《纲要》肯定了“26号令”的基本精神,有理由说“26号令”与《纲要》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性的制度层面的冲突。

“26号令’是对独立学院的规范和完善”,为什么规范?中国有句老话:“初生之犊,其形必丑”,要给予呵护,在自身的成长中才会克服自身不足,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宽容的心态来扶持民办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对一些“自觉意识的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规范。无意的犯规,进行必要的提醒;恶意的犯规,要进行规范。

谈及“转设”问题,许多独立学院管理者大倒苦水,一一列举各自的难处。对此,宋德民表示,教育部门会向政府财政部门反映这些困难,但对于有些学校反映的过户费用多达一个亿的问题,他表示不理解,“如果过户费如此高,那么这所学校资产得有多高?”

有人认为,“26号令”作为统一的条例,来规范300多所情况各异的独立学院,存在“一刀切”的现象。

对此,宋德民委婉表示,“没有一刀切”,并指出“26号令”有“核心关切”,就是独立学院的资产“过户”问题。在这一点上,宋德民的态度异常明确,他一再强调“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的政策深意,并指出独立学院举办者、管理者、政府管理部门都有一些“核心关切”;都有一些“核心价值”,独立学院的过户就是“核心关切”,因此一定要完成。宋德民指出,“可以讨论资产‘过户’当中存在的困难、讨论怎么过户,但不要讨论‘不过户’,中央文件讲‘切实落实’,不过户就不叫‘切实落实’。”

关于独立学院“转设”方向问题,虽然有了三个选项,但一些独立学院负责人尚存疑问。河北某独立学院负责人就提出,独立学院“转设”是指脱离母体大学走向“独立”,作为区别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第三种办学形式存在?还是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存在?

显见,独立学院的未来走向,一些学校并不明朗,甚至有些迷茫。由于看不清方向,加剧了观望气氛。独立学院“旗还能扛多久”?这是部分独立学院负责人发出的呼声,其中透着对独立学院前途的担忧。

对此,宋德民同样用政府既有政策进行了回答,“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共同举办指谁?就是指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会长期存在,这个问题不会含糊,包括独立学院的举办方式,独立举办与共同举办是丽种办学模式,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对于转设到民办教育,这个问题表述不准确。独立学院中有一些‘假独立学院’,只是把学校的牌子借给别人或卖给别人使用,这种学校发展的路径就应该是转设为民办学校。”

据宋德民介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先前就一些学校办学资产的过户情况、办学条件情况向各省作了内部通报,“负责任地讲,是出于爱护和扶持所采取的一个措施,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办学条件的完善确实需要时间。”实际上,每年只挑出极个别学校亮了“红黄牌”,非常克制,数量尽可能少。

他进一步指出,允许“转设”,目前阶段只允许“协议转设”,行政部门在现阶段不进行仲裁,就意味着“一方不同意,就要维持‘婚姻’,而且‘离婚’了,也不允许‘再婚’,也就是不允许再找母体学校进行合作。”

部分独立学院院长对于“转设”后学位证书的发放问题表示了某种程度的担忧。因为按照“26号令”的精神,2D08年及以后独立学院的入学新生,毕业后要颁发独立学院的学位。独立学院的管理者们期望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学位授予权更加明确。对此,宋德民明确指出,学位问题没有政策上的变化,即2008年入学的学生,将颁发独立学院自

己的证书,这一点在2008年文件中已经明确,他敦促独立学院尽快到各省学位管理部门申请,2011年年底前要完成申请工作。

独立学院未来是什么样式?宋德民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进行了类比,“就像买一件商品不会考虑所有制成分,关键的是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是不是培养出了离水平的人才来满足社会需要。要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公开。”

据他介绍,目前,只有一个省尚没有将独立学院过户方案上报教育部,其他的都已经上报。教育部会组织专家跟每一个省交换意见,进行逐项讨论。

对于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钟秉林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认为,“要稳步推进独立学院规范设置工作,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一是对5年内土地资产不能过户、校舍面积等基本办学条件不达标、难以完成过渡的独立学院,尽快研究制定对策。二是落实对民办学校的税费优惠政策。投资方将自己名下的土地和校舍资产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建议减免过户费用。三是实事求是他调整独立学院设置标准。对于确实难以征用到500亩土地,但生均校舍面积达标的独立学院,酌情降低校园面积标准或控制学生规模。四是鉴于可能会有独立学院在“转设”过渡期关闭或停止招生,建议尽快就此类独立学院的学生安置、学历学位申请,以及资产处置等问题制定相应政策。五是尽快对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进行专题研究,在有关方面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规范设置。

宋德民认为,在独立学院“转设”问题上,经过相关各方的协商,“各方共识越来越多,这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两年的忧虑,终究渴望解惑;对于更多的观望者而言,尽管表现出了谨慎的态度,但等待终究不是明智的选择。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如果与母校脱钩是大势所趋,“转设”是迟早的事,与其被动地静观其变,不如主动出击,尽快研究制定对策;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考虑并解决好独立学院资产评估、过户、“转设”等难题。但这所有的一切,都要立足于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立足于独立学院师生的利益。

链接

独立学院发展“三”阶段

自1999年,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独立学院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9~2002年),借助母体高校办学的“依附”期。被称为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尚不具有独立办学的主体资格,其实质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高校通过出租其本科办学特许权于二级学院获取收益。

第二个阶段(2003~2008年),增强办学自主性的“独立期”。2003年,以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简称“教育部‘8号文件”’)为标志,我国独立学院开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向自主办学机构过渡。

第三阶段(2008年~ ),规范设置为民办普通高校的“过渡期”。2008年,教育部以“26号令”的形式发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要求在5年内将现有独立学院进行考察验收,规范设置为民办普通高校。“26号令”廓清了10年来独立学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难题,对独立学院的性质、权益等做出明确规定。这标志着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国外,政府对私立大学持何种态度?

尽管中国同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私立大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是可以借鉴和共享的。

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对私立大学都持这样的观点:私立大学,尤其是公益性的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主要区别在于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主体和方式不同,本质上而言,都是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都对私立大学给予了与公办大学同等的政策待遇。政府不仅保障私立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还在学生资助、科研经费、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扶持。美国政府设立的很多支持大学发展的基金,尤其是科研基金均对私立大学开放,私立大学可以平等竞争。而且从实际结果看,私立大学获得的资助往往更多。在私立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政府和私立大学间的关系都比较融洽,政府及对私立大学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充分履行监督、评价等方面的职责,确保其规范办学。

西方私立大学的发展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民办高等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重要保障,是高等教育制度活力的充分体现;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张韦韦 闰志刚

独立学院法学毕业论文 篇2:

甘肃高校独立学院的兴起与面临的挑战

内容提要:高校独立学院的产生,推动了甘肃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这种新型办学模式在其成长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确保高校独立学院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关键词:高校独立学院 ;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目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了又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由于教育的公益性与民办教育机构盈利性之间的冲突,影响着我国独立举办的民办高校发展,不能从根本上缓解高等教育消费的紧张局面。在这种社会条件下,1999年以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全国各地纷纷开始试办独立学院(当时称高校民办二级学院),通过探索公办高校所有制的不同实现方式,开拓教育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展开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甘肃省的广大教育者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同众多的社会贤达一道,坚持与时俱进,在试办独立学院的浪潮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我省教育体制创新和从根本上改变甘肃教育落后的现状作出了贡献。然而,独立学院这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在我省兴起虽然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结果,但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理性应对挑战,对于促进我省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独立学院的产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然结果

独立学院“专指由普通本科学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 [1]。它是借助于

原有高校(母体大学)多年办学所积淀的优质资产如学校声誉、师资、校园环境和设施、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等,利用国家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采取民办学校的办学机制而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区、独立财务核算、独立教学与管理、独立人事与分配制度的自主办学形式。它与普通高校按学科专业类别设置的学院(系)有根本的区别,也不同于独立举办的民办学院,它是现代社会条件下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产物。

1.1 独立学院的产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有效形式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规模宏大,学科门类齐全,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办学形式的教育体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过去单一的政府办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资办学体制。我国确立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实现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提供了现实可能。那么,利用社会力量,依托名牌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便是多元办学主体共同举办和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大胆的探索与实践。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消费与投资,扩大了内需,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持,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产生是在公办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中引入了市场机制,对于充分挖掘普通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无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出路。自1999年以来,由于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和公办普通高校的扩招等原因,甘肃省高等教育的录取率由1998年的21.94%上升为2003年的56%,为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2 独立学院的产生是符合国情省情的教育体制创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甘肃的高校数量偏少,规模偏小。随着国家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则更为突出。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儿女借着国家西部开发的春风,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全省经济不断发展,城乡人均收入明显提高,群众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有着重视教育传统的甘肃人,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更加强烈。自1998年以来,全省高考考生人数以平均每年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甘肃高等教育的底子比较薄弱,为社会提供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1998年,全省普通高校仅有17所,并且有近1/3的高校为规模较小的袖珍学校,高考录取率位居全国倒数第一[2],每年全省有大批上线考生失去被录取的机会,或因为缺少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而放弃被录取的机会,准备下年再考好学校,因而出现了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增量严重不足的现象。1999年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国家改变了以往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实施连续扩招措施,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但是,为了在高校招生数量扩张的同时保证培养质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展基本上都是在原有的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内完成的,新兴的民办院校没有被委以扩招的重任。而且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拿不出钱设立更多公办高校,面对这种形势,江浙等经济发达省份率先尝试利用名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金联合举办高校民办二级学院的大胆探索,解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最为棘手的发展资金与教育质量两大难题,甘肃省也于1999年7月成立了第一所民办性质的二级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此后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长青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和甘肃政法学院东方行政管理学院等7所二级学院相继成立,2004年2月经教育部评估批准,西北师大知行学院,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长青学院,兰州交大博文学院,兰州理工大技术工程学院等5所学院成为独立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甘肃创办独立学院既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符合国情省情的教育体制创新。

1.3 独立学院的产生也是深化高校内部办学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正由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办学体制,但由于过去我们过多地搬用了前苏联教育模式,又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使我国高等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机制不活、用人与分配制度僵化等问题。独立学院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既结合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各自的优势,又克服了两者的不足,从而能很好地将公办高校的智力优势和资产优势与民办高校的资金优势和办学机制灵活、机构设置精干高效、更为贴近市场等优势结合起来,为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高校办学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独立学院只要兴求是之风,走创新之路,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教育事业中大有作为。

1.4 独立学院是现代社会条件下高等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的必然产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同发展相对滞后的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因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更加强烈,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为实现这种愿望奠定了基础,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为缓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这一基本矛盾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2003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6万亿元,全国教育消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达20%,有近90%的家长期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3]。但我国目前仅靠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无论从规模还是专业设置上看,都无法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独立举办的民办院校由于绝大部分属于专科教育层次,虽然在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困难很多,发展也受到限制。而独立学院可以借用公办高校的某些办学理念,充分利用母体大学的无形资产,与独立举办的民办高校相比有较大优势,更能适应和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2.独立学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高校独立学院是中国特色的,富有群众首创精神的新型办学模式。因此,看待独立学院必须实事求是,既要充分认识到独立学院存在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又要清醒地看到它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想办法解决问题,真正为甘肃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2.1 公众认识偏误,政府支持乏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重官尚公,认为国家所有的教育组织都是官学,这一历史传统使得我国教育的公办性质自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延续至改革开放前。虽然,我国唐代就已建有书院并成为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机构和私学的高级表现形式,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书院终为官学,国人的教育公办理念也早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决定并深深地影响着今天人们对独立学院这种新型民办性质办学形式的看法,对独立学院难免产生误解。或认为独立学院是从公办高校分离出去的,是国有民办;或认为独立学院与目前的民办院校并无二致,办学起点低,文凭含金量少,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或认为独立学院是变相的高收费,是公办高校实行一校两制的结果;或认为独立学院的三本招生是降分录取的,学生的教育质量必然低于公办高校等等。这些误解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公众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的认同。

从教育的社会属性看,高等教育是准社会公共产品,享受高等教育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举办高等教育,为广大民众平等的提供受教育机会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因此,政府不仅要努力办好公办高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级人才,而且要积极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学校成长和发展,为社会尽可能多地培养合格的劳动者。然而,由于甘肃地处西北内陆,经济很不发达,地方财政困难,虽然借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经济有所发展,但政府财政支持办学的力度明显不足。在已试办的5所独立学院中,政府仅仅在建设用地、税收减免、支持招生等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加之许多独立学院创立之初未能找到有实力的合作者,前期投资较少,致使我省独立学院办学起点不高,规模较小,发展缓慢。到2003年底,全省5所独立学院平均在校生人数不足3 000人,专任教师不足200人,占地面积平均不足300亩[4]。而且校内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相对不足,与国内发达地区提出的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的建设目标相去甚远。

2.2 投资主体单一,产权界定不明教育部2003年4月出台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独立学院的申请者,应为普通本科学校;独立学院的合作者,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可以是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5]。由此可见,独立学院既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公办高校,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民办学院,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靠政府投入,其资金投入主要由合作方承担。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产生是在浙江大学以学校品牌斥资6 000万,杭州市人民政府投入6 000万,浙江省邮电管理局以所属校产斥资5 000万的基础上联合举办的。甘肃省独立学院的产生虽然是在全国试办成功后,国家已充分肯定这种办学模式并大力推广的时候才开始举办的,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甘肃省独立学院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最初试办的7所独立学院中有5所是母体大学单独投资或以其投资为主兴办的,而且有2所由于校园不独立、招生不独立、规模太小等原因,未能通过教育部评估,在2004年被迫停止招生。即使在通过评估的5所独立学院中,还有2所学院至今仍然没有实际投资的合作者,许多学院仅靠收取的学费维持办学。母体大学的优质资源与充足的社会资金犹如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双翼,缺一不可,而今,在政府办学难为的历史条件下,办学主体单一,办学资金缺乏,已成为甘肃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从独立学院的性质来看,独立学院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与生俱来的民办产业性质,决定了独立学院的合作者不仅对独立学院拥有确定份额的产权,而且允许有适当的投资回报(即办学收入)。然而,到2004年6月,甘肃省5所独立学院中,仅有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而且还改造得不够彻底,其余4所学院的产权尚未完全明确。由于投资主体比较单一,合作者之间的产权界定不明,责权利关系未理顺,使母体大学承受着无限的连带责任和巨大的办学风险。而且,由于产权界定不明,无法在体制上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必然不利于鼓励社会资金继续投入教育,加之目前独立学院的资产所有权与母体大学的管理权没有区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独立学院立足市场、面向社会的办学自主权,对我省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3 管理体制不健全,民营机制不完善相对于独立学院这种新型的办学形式而言,规范管理是实现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5年试办独立学院的实践表明,在独立学院正常化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教育者以改革的精神,科学办事,规范管理,才使得独立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省独立学院的外部生存环境中存在着管理体制弊端,独立学院难以“独立”,内部运行系统中民营机制不完善,独立学院难以制度创新。首先,独立学院在试办阶段由于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机制,国家也未出台规范和界定独立学院管理与运行模式的法律法规,因而在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1)独立学院与母体大学不独立。独立学院是母体大学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投资资源的有机结合,不是母体大学的简单延伸。我省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管理模式等方面大都搬用母体大学的旧制,甚至直接接受母体大学的领导和管理,不利于独立学院独立办学和健康成长。(2)独立学院与投资者不独立。在独立学院办学主体中,投资者主要负责提供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硬件条件,他们以董事会的形式参与学院的管理和监督,独立学院则按照教育规律独立办学。我省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往往不能保证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资金投入,改善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而是经常直接干预独立学院的办学,甚至干预正常的教学活动。(3)独立学院与政府不独立。目前,在摸索中举办独立学院必须经过政府的审批,而政府对独立学院这一民办性质的办学组织大都采用公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审批程序,致使独立学院无法与政府独立,不能充分发挥其灵活办学优势,真正贴近市场自主办学。

其次,在独立学院的内部运行机制创设上,未能突出其民办特征,真正实现制度创新。独立学院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创新,但在内部运行机制的创设上却未能有根本的改变,照搬了母体大学太多的做法,即使有突破,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1)董事会制尚未完善。甘肃省5所独立学院目前虽然全部注册了法人资格,但有的学院尚未成立董事会,有些学院虽然成立了董事会,但职能未界定,形同虚设,甚至有些董事会组成人员根本不符合有关法律要求;有些董事会违反教育规律,用管理企业的方法管理学院等等。(2)学院内部运行机制尚未成型。由于我省公办高校数量少,师资本来有限,独立学院除少部分管理人员为专职员工外,绝大部分教学人员需聘任原有公办高校教师,因而独立学院独特的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仅仅体现在简单的劳动雇用与劳动付酬上。同时,由于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不高,根本谈不上在职工聘用中体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人才竞争机制,许多独立学院的内部管理机制尚未成型,因而独立学院内部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2.4 办学特色不明显,师资紧缺难保学生培养质量和标准办学与人才培养特色对独立学院至关重要,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特色就是财富,特色就意味着有价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一所高校如果没有特色,其发展的潜力将大大受限。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的,(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最为重要的关键点是特色。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要异峰突起,出奇制胜,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6]。独立学院在成长初期,由于主要依附或借助于母体大学的资源优势,不可避免地要以母体大学的专业设置为基础,但从长远角度考虑,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甘肃省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大学都是办学特色比较鲜明的高等学校,但所属的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和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却缺乏特色。在2004年公布的71个本科和77个专科招生专业中,除道路桥梁和工程测控等少数特色专业外,所有独立学院都在英语、法学、计算机、电算会计、工商管理和国际贸易等少量专业集中大批招生,办学雷同可见一斑。

办学特色的缺乏如果是从长远角度制约独立学院的发展,使其丧失竞争力,最终陷入困境的话,眼下大量雷同专业的开设,致使独立学院和普通公办高校在一些热门实用专业争夺教育资源,加之经过连续扩招,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的工作量已处于饱和与超饱和状态,师资力量不足,师生比严重超标,各项教学基本设施的平均指标普遍不达标。相对于甘肃省的独立学院而言,母体大学热门专业教师的本职工作任务已十分繁重,很多教师已变成了上课机器,长此以往,既影响正常科研工作的开展,不利于教学相长,使学生培养在简单的低层次上循环,而且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普通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由于独立学院聘用的管理人员良莠不齐,且缺额现象比较严重,致使学院正常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校园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学生养成教育力度不够,所有这些都在影响着高校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质量和标准。

2.5 政策法规不到位,制度规范不健全高校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要求国家制定相关法规条例的呼声日益强烈。为了适应形势,我国独立学院发展较早的江苏、浙江、上海、广东、辽宁和陕西等省市已出台了地方性的独立学院管理规定,为当地独立学院规范办学提供了法律依据。由于甘肃省还未出台独立学院的相关规定,使得独立学院在产权界定和利益分配、融资渠道的开通和银行贷款、土地征用和税收优惠、招聘教师的职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上无章可循,无法保证独立学院这种新型办学模式真正按自身需要建设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以人事和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学院内部运行管理机制,从而形成独立学院自主办学的新机制。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通过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大力推进我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甘肃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高校独立学院只要审时度势,以改革的精神加快发展,始终坚持为社会提供优质高层次教育服务,就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越办越好。

基金项目: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发展规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5]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3,(5).

[2]李生金.光辉的历程[M].甘肃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2003,(5):37.

[3]张彬等.高校独立学院办学探索.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4):73.

[4]甘肃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招生通讯.2004,(6).

[6]刘俊等.高校独立二级学院建设与发展刍议.江西社会科学.2003,(7):173.

[作者简介]符得团(1968-),甘肃陇南人,西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07-4-20(责任编辑:林月)

作者:符得团

独立学院法学毕业论文 篇3:

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的产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教育部26号令即《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颁布,独立学院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现状和《办法》的条款的冲突之处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更好地促进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对策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2007年统计,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3.4%;其中,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165.7万人,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8.7%。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产物,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独立学院的发展适应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和经济建设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我国适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给公办高校带来的压力,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26号令即《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08年4月1日起生效。《办法》对独立学院的属性、校园的规模、办学条件、内部体制的管理、师生的管理等方面都作了细致规定。并提出5年为限,到期进行考察验收,考察验收合格的,核发办学许可证。5年时间是独立学院的缓冲期还是重新洗牌时间?独立之后的学院如何监管?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脱钩后,不再是母体高校的“怀中襁褓”,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如何保

证?2008年起自授学位,独立学院文凭是否贬值?这些问题成为了专家、学者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的属性和地位问题

独立学院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营利“印记”。因为从举办高校来说,其举办独立学院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动因就是通过独立学院较高的学费收入来弥补公办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而从独立学院的合作方来看,它们绝大部分都是企业,而企业本身就是营利性组织。独立学院应该是介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的一种,集成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而形成的相对独立于举办者和合作者、并按民营机制运行的本科教育形式。独立学院的发展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在承认独立学院一定程度上的营利性同时,确保独立学院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即其公益性呢?

首先,我们要以“双赢”的心态,来看待独立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在我国目前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情况下,要调动民间办学的积极性,就要使它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其次,独立学院的公益性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生产和传播知识等方式间接表现和实行的,所以独立学院具备营利性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彰显教育的公益性。再次,对于独立学院的营利性因素,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和法律调控进行监管和控制。如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教学质量的监控、定期向社会公布独立学院的各项办学指标状况,办学质量与招生计划相联系等宏观调控措施,使之营利性的利益驱动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因此,我们认为,独立学院的“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的矛盾,是可以得到较好协调的。

二、独立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

我国现有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着公共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民办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运作框架。在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之间,母体学校普遍投入了学校品牌、师资、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等教育资源,在独立学院中占有一定的产权。因此难免会使独立学院或多或少地隶属于母体学校,在人事制度及财务管理等方面母体学校仍能对之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教学、管理、学位授予等均受制于母体学校。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独立学院存在母体学校指导监控或者不到位,或者越位现象严重等问题。

《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独立学院设立理事会或者董事会,作为独立学院的决策机构。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由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普通高等学校代表、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代表、独立学院院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独立学院理事会或者董事会会议作出决议,须经全体理事或者董事的过半数通过。但是讨论下列重大事项,须经理事会或者董事会三分之二以上组成人员同意方可通过:(一)聘任、解聘独立学院院长;(二)修改独立学院章程;(三)制订发展规划;(四)审核预算、决算;(五)决定独立学院的合并、终止;(六)独立学院章程规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独立学院管理体制的发展,一方面,要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8号文件”中规定的6个“独立”,完善独立学院的产权制度,明确法人、产权等重大法律关系及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真正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真正实行独立的财务制度;另一方面在独立学院积极发展和规范管理当中,母体高校要更多地发挥战略决策和宏观监控的作用,对独立学院的招生、财务、教学管理以及质量加强监督和指导,给予独立学院更大自主权,并根据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掌握宏观管理的力度,调动其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再者,独立学院采取董事会领导的院长负责制,校董会由独立学院申请者与合作者互派代表组成,参照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办学,可以设计相对灵活的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工资薪金等制度,引进市场竞争的机制和模式,较好地适应独立学院办学的灵活性、决策的高效性和办学的自主性。

三、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学科的探索

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的师资和教学设施,是目前支撑其办学的主要力量。专业设置大都集中在母体高校设置投入少、易招揽生源的热门短线专业,而且偏重人文社科专业,一味照搬或简单沿用母体高校的教学模式,办学思路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盲目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导致自身特色缺失,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缺乏符合自身实际的强有力的质量保证体系;独立学院学历证书的颁发大多数以母体高校的名义,招生宣传又不明确,容易在社会上造成混乱,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还牺牲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独立学院应当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十七条规定,独立学院应当根据核定的办学规模充实办学条件,并符合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各项要求;第三十八条规定,独立学院对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并以独立学院名称具印,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

首先,独立学院可以把自身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型学院,发展的空间较大,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由于是社会企业介入办学,面向市场设置专业,探索为地方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模式,从而填补了我国高等学校体系中的空当,使得高等教育走向多样化。其次,独立学院针对“三本”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普通高校学生有一定差距的特点,坚持应用型本科生教育的人才规格,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夯实学科建设的基础,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培养训练,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再次,针对独立颁发文凭后“母体学校光环”的即将减弱,独立学院要合理设置专业,避免大量设置人文社科专业,坚持大学与企业的联合办学举措,避免克隆母体学校。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坚持培养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普通本科人才,使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才能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优势,才能提高独立学院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含金量,才能消除社会、家长、学生对独立学院文凭的疑虑,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的来说,独立学院对教师建设缺乏战略性的规划。一般来说,独立学院师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举办学校的教师、学院自行聘请的离退休教师、外校或社会上的教师。其中举办学校的教师占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师资总量不足,兼职教师比例较大,师资队伍不稳定;独立学院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占多数,其职称结构不合理;从事单一理论教学的教师多,而从事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少,“双师型”教师少。这无疑会影响到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制约着独立学院的发展。

《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独立学院应当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十六条规定,独立学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依法落实和保障教师的相关待遇。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任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那么,就要培育和造就一支既具有一定数量、结构合理,又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育人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独立学院要想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切实解决专任教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必须构建独立学院专任教师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水平的监测与评估,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独立学院要开展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对象,以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训,在导师的指导下,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参与教材教法研究。学院要有计划按步骤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参与经营管理、技术攻关、项目设计、现场施工等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使专业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掌握实践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迅速成长为“双师型”人才;要充分利用独立学院民营办学机制,积极吸纳社会各企事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学院的教学工作,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亚歌.独立学院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8(4).

[2]李潇,刘绩元.试论独立学院的法律属性和特征[J].河北法学,2008(5).

[3]蔡玉峰,陆汉栋.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3).

[4]徐辉,季诚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者:郭锦飞

上一篇:家庭农场农业技术论文下一篇:现代成都金融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