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艺术论文

2022-04-16

[摘要]目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逐步认识到:有效且合理的评价对于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教学及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应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艺术设计教学中,在评价时间和内容上保持连续性和连贯性。评价的方式应从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转到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独立学院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独立学院艺术论文 篇1:

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阐述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提高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类 大学生管理 对策

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与普通专业学生相比,其具有很浓的主观意识性,同时在加上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导致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工作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就是从艺术类学生特点角度出发,阐述提高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 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1.1 学生的意志力相对比较薄弱,感性心理特征明显。目前独立院校的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尤其缺乏独立生存的技能。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再加上某些独立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家庭状况比较优异的家庭,从小就没有参与过各种实践劳动。可以说这些因素会促使学生意志力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容易出现感情冲动的畸形现象。

1.2 学生的纪律意识相对弱化。独立学院艺术性学生比较崇尚自由,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其纪律意识比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独立院校大学生不喜欢被约束,他们对学校的各项约束制度表现的比较反感,甚至出现了反抗情绪;二是独立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从自我主观感受出发,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集体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三是艺术类学生在学习期间比较“散漫”,不听从教师以及班级制度的规定。

1.3 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这与他们要进行艺术专业学习有关,很多学生在艺术专业学习方面比较重视艺术知识而忽视基础文化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理论普遍不高,但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却比普通专业的学生要高。

2 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而开展,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暴露除了许多的问题:

2.1 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不同于公办院校,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模式也要与公办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向区分,但是根据实践调查,很多独立学院的艺术类学生管理模式仍然是照搬公办院校的管理模式,而没有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比如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考勤请假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学习特点需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因此该制度就缺乏了对艺术专业特点的考虑。同时独立学院采取的学生管理制度过于强调对学生的行为管理,这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我特点是不符的,阻碍了艺术类专业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2.2 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强,而且艺术类专业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也会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近期文艺圈所暴露出的各种道德败坏丑闻,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是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独立院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造成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日益低下。

2.3 独立学院藝术类学生管理采取的模式比较落后。首先学生管理方法相对单一。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独立学院普遍采取强制化的管理模式,即学生管理者以行政强制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学院的各项规定执行;其次学院的教育方式缺乏人性化。在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中,教师普遍采取教育批评的方式,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对学生的强制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学生违反学校的制度时,学校只是简单地按照规则制度上的规定对学生进行处罚,而不会给学生任何的申辩权;最后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过于单调,没有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学校的管理往往重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艺术类专业学生需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而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因此需要院校要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的管理。

2.4 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由于独立学院受到办学经费、以及对学生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的限制,独立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力量表现的比较薄弱。首先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人才数量不足。随着独立学院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导致学校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比较大;其次学生管理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很多独立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多是由公办院校退休的管理人员组成,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但是毕竟精力有限,使得其不能适应正处于朝气蓬勃的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而一些年轻的管理人员虽然能够迎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但是却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

3 提升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制定与完善适合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指导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因此独立学院要制定适合艺术类学生特点的管理制度:一是学生管理制度必须要具有权威性。学生管理制度是经过论证而制定的,是学校管理活动的根本依据,任何人都不得超越规章制度的约定,管理制度是保证学生管理工作公平、公正的基础;二是学生管理制度必须要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独立学院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要侧重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的规定;三是学生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艺术类学生的社会实践性。由于艺术类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参与性,因此学生管理制度要制定完善的考勤制度,以此约束与督察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3.2 创新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一是要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的融合。学生管理工作是贯穿于学校的整体中的,因此独立院校要坚持课堂管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而且在课堂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一般来说,独立院校艺术类教学主要是采取小班授课的模式,因此教师对学生教育影响是巨大的,通过教师的良好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二是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艺术类专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觉悟。如果学校采取传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模式,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院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具体的校园活动中,通过参加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三是独立院校要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些年独立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心理疾病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因为心理疾病问题而发生意外的事件不断增多,为此学校要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展开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

3.3 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管理新阵地。一是学院要建立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基于当前学生管理工作所呈现的单一局限性,独立院校要从构建具有双向反馈机制的学生管理模式着手,积极构建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意见交换等,通过网络平台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动态思想变化的了解,及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做出相应的措施;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把握学生信息的反馈。学院要通过网络平台拓宽学生对管理工作的信息反馈渠道,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三是学院要构建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4 提高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学生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提高学生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符合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专业人才;二是加强学生管理中的业务能力。学生管理工作的本质特点要求学生管理者具有说服教育他人的能力,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三是学生管理者要具有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在网络化时代环境中,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实现网络化,为此需要学生管理者也具有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娟.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 文教资料,2014(05).

[2]李屏.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7).

[3]张小慧.论新时期独立学院学生工作中的方法和艺术[J].高校讲坛,2010(29).

作者:戚文波

独立学院艺术论文 篇2:

形成性评价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摘 要]目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逐步认识到:有效且合理的评价对于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教学及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应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艺术设计教学中,在评价时间和内容上保持连续性和连贯性。评价的方式应从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转到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评价的主体也应该更加多元化,对总教学及学生的评价也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艺术设计;形成性评价

当前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及设计能力是我们一直想要达到的目标。艺术设计教学的目标不单是简单的知识讲解和技能操作,而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表达、与客户沟通以及对方案的审美及评价等能力。目前,在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教学的真实课堂里,厌学的学生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对于专业课只是机械性地学习,为了出勤而出勤,缺乏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兴趣。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激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激情。

然而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多为技术性专业毕业,在教学方面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因此,帮助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提升形成性评价技能,让他们运用这些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学者福勒曾说过,没有单一的教学方法适合所有的教学。但是通过以大量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示、参加、修正、回馈、强化的程序进行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最为明显的。

一、形成性评价

自1967年美国的斯克利芬(Scriven)首次提出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的概念,布卢姆将这种评价方式用于课程评价,至今已有50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关于形成性评价含义的理解有过多次演进,至今,形成性评价的定义仍未确定。但是各种演进对于形成性评价都有共同的观点:形成性评价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监控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修正教学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获得的相关反馈信息改善教学,并对学生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做出系统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为了学习而评价,其最核心的特点就是教师通过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方法,参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做出恰当决策,给予学生评价。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收集有效“证据”,参考所收集到的“证据”做出正确决策,随时随地调整教学内容。在艺术设计专业课运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思考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进行恰当的分析,从而促进“学习”的发生。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差别在于教师获取信息的目的及使用信息的方法,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而不是让学生单向地适应课程内容。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Bloom将形成性评价扩展到课堂评价当中,通过诊断教学方案、计划、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为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提供反馈,以此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Bloom在华东师范大学曾解释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按教学目标的规定展开教学后,检查前段教学是否达到目标而进行的中间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检查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没有掌握相关内容的学生要补习,对已经掌握学习内容的学生要提高和深化。

在形成性评价的演变过程中,评价的应用有几种形式:有一种为频繁的测验,在美国这种方法应用广泛;还有一种为有效的管理评价信息;第三种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为了学习的评价。

二、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

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熊彼特提出,其后来又提出了创新理论。创新是改革、改进、改良与革新,其实质是对原有事物的重组、改造及延伸,创造出与以往不同的新事物。随后的许多研究对创新做了新的解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创新是一个过程,是开发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将相关知识和信息应用于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对于环境和事物的变化接受的过程;创新就是新事物本身,是任何新想法、新行动、新实践的产物;创新是一种新的思想转化为新行动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创新除了强调创造开发之外,还强调新事物产生和变化的过程,这是环境变化的过程,也是思想变化的过程。这与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重点是一致的,体现的就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变化,能力增长的过程。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其主要评价内容有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个人的自信心、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设计水平等多个方面。

所谓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就是在艺术设计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且能取得新成果的人才。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不同于以往提到的应用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但是又与这些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理论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大多独立学校在强调培養特色化的同时还希望能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拓宽就业道路,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不同,其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也应该有别于普通高校。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拥有创造性思维,用创造性思维来进行设计是他们今后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他们的制胜法宝。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才能有立足社会的能力。

三、形成性评价对于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主要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能力,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当中,能够促进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发展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不高,日常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普遍不佳。而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成立的时间也不长,如果在教学模式上沿用其他公立院校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一定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日常教学。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藝术设计专业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及教学方法,大多还是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缺少创新思维。

日本教育改革审议报告中提出:“个性与创造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学院要想培养艺术创新型人才,首先就要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真正自由的人,而不是用模式化进行工作的人、被各种规矩框住的人。独立学院的学生本身个性较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各种要求,但这并不是说个性自由就是创新人才,就能成为创新人才,只是如果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必定无法培养出创新人才。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艺术设计教学,适合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艺术设计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表现为学生能主动学习、乐于创新,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艺术设计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思维及创新意识就不会产生创新活动,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打破传统,提出新的理论和见解。

(二)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培养艺术创新人才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产生源于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学生本来是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但是随着求学时间的增长,有的人好奇心增长了,但有的人则产生了厌学情绪。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厌学情绪与好奇心相比,厌学情绪占了更大比重。若要在独立学院实现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必定要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形成性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求知欲,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三)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涉及与各专业之间的配合,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会有学生互动互评的环节,这有利于学生完成团队协作和听取他人意见。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应该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把创新作为己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是把艺术创新和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的人才,它强调自己的艺术创新行为能够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让学生交流设计思路和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设计内容;应关注学生能否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对自己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改进学习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努力为人类造福的同时避免创造过程和创新结果给社会带来损害。在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人性取向,应该不断敦促与提醒学生,关心社会发展与人类发展,用创新的成果造福社会,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的创新、创造必须渗透到日常行为当中。

(四)形成性评价有助于纠正创新人才培养的存在的误区

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对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曾有观点认为,只有名牌艺术高校才能培养出艺术创新人才。目前我国提倡全民创新、大众创新,虽然名牌高校在科研等方面优于独立学院,但是在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层面上,独立学校也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人都具有创造性和创造力,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创新型人才。所有人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这也是被科学证实了的。研究型院校可以培养创新人才,独立学院也同样能够培养艺术创新人才。艺术范围广泛,艺术创新人才也具有层次性,任何一所高校都不能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也不能以学院类别为推脱,而应该以培养艺术创新人才为己任。

目前,对艺术设计课程的评价很多高校仍然采取简单、统一的硬性要求,对学生的评价缺少宽容和灵活性。这具体表现为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考核标准,这导致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思政学习和英语过级上,牺牲了很多对艺术学科领域的创新时间。对于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学生对于艺术领域的掌握远超出文化课的水平,如果他们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可能会有所突破。但是高校对学生的考核往往忽略了学生主体,这种评价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工作中也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抑制了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学相长,学生与教师的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四、对于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应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艺术设计教学中,在评价时间和内容上保持连续性和连贯性。评价的方式应从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转到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评价的主体也应该更加多元化,对总教学及学生的评价也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

为了促进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应通过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与个性发展。评价的结果要具有激励性,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分数或评定等级,而是为了通过评价挖掘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形成性评价能够让学生在教师、同学、自我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下,保持学习热情,能让学生的潜力得到挖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激情。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一直是受到关注的研究课题。虽然独立学院在探索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不少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独立学院在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独立学校应进一步探索培养模式,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五、结论

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对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形成性评价的正确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而总结性评价也可以促进教师对于教学的思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无论采取何种评价方式都要让学生清楚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实现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吴敏.对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形式的几点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416.

[3] 吴昌提,林菊芳,陈宁红.国内外形成性评价述评:兼评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十年[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3):66-69.

[4] 翁永电.课堂评价视角:学生学习状态观察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3):68-6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R].北京:教育部,2008.

[6] 牛连强,冯海文.关于高校课程教学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思考: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J].大学教育,2017(9):192-195.

[7] 张卫民,罗玉明,范新阳.科教结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J].大学教育,2016(7):70-72.

[8] 周小波,谢鸿全,王成端,高大海.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5(8):36-37.

[9] 折文焕,赵忠.高校学生评价的目标取向与需求分析: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问卷调查[J].大学教育,2015(2):24-27.

[10] 程书肖.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李晔凌

独立学院艺术论文 篇3:

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

摘要: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既有普遍共性也有特殊个性,这对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一方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要迎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能够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效,形成最大合力,切实提高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做到“通识”培养与“个性”发展的协同创新,培养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艺术专业学生在专业教育、专业实践、思想状况等方面具其独特的特点,“艺术专业学生比较难管”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1]。本文着力于分析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从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满足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基础,探究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1 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艺术专业学生的成长背景跟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成长背景不一样。他们往往从小就开始学习艺术,对文化教育、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他们普遍认为技艺出众是他们成功的唯一法宝,常常忽略德育的重要性。所以他们身上既有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特征,也有自身的独特特征,并且自身独特性更为明显。

1.1 政治立场坚定,但思想政治素质偏低

艺术专业学生虽然能够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义信仰,但是他们也存在着政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热情不高,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低,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部分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出现思想滑坡现象。

1.2 自我意识鲜明,但缺乏集体意识

面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主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个性、创造性,要充分挖掘新的教育方法,要敢于让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2]。但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艺术专业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他们会片面地追求自我的、个性的发展,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艺术家就是要成为另类,要与众不同,最终导致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他们很难深刻领悟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与社会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各社会个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3 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薄弱

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实操性比较强,他们常常把时间花在专业实操练习、专业技巧学习和艺术实践上,在他们心目中专业课程比文化课程更重要。再加上各艺术实践活动给学生们带来太多的诱惑,他们也能在其中找到自身的價值,久而久之,他们更觉得文化课程无用、无味、无趣,主动汲取文化知识的次数越来越少,自身人文修养无法提高,文化课程考试的不及格率也相对较高。

1.4 适应能力较强,但抗挫折能力较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艺术专业学生都是独来独往的,他们的独立性比较强,所以即使在陌生环境下,他们的适应能力也是较强的。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观念[2]。他们更注重求同存异,重视自己的观点,也相对高傲。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较差,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刺激,情绪波动较大导致心理失去平衡,容易一蹶不振。

2 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上是平稳健康发展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还有待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不足,大致有以下三个问题:

2.1 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意识不强

教师队伍是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主体,包括党团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等。如今,学校领导不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真正落实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队伍中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还比较少,所以形成合力比较难,要持续构建“三全育人”的格局。党团教师没有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日常管理做到有机融合,工作流于形式;思政课教师没有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思想有机融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老师要跳出教材、走进学生,多了解、多关心、多解决他们的实际思想问题;辅导员大多忙于日常琐碎事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常常是出了问题才进行干预,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艺术专业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有机融合;专业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但还有很多专业教师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己的一项工作任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专业教育无关的事情。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的各要素相互脱节、各自为政、整体意识不强,在认知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2.2 艺术专业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缺位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实践活动。可以看出,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强,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自律性也较差,不好进行管理。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就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对文化课程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对这些课程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3]。艺术专业学生想象力丰富、喜欢自由的环境,不喜欢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但学生作为重要的主体之一,也应积极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这样才能避免他们在遇到观念淡漠、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时世界观和价值观不会错乱,从而不动摇社会主义信仰。此外,艺术专业学生更易接受新思想,当西方思想文化入侵时,他们就会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冲击并对社会主义思想产生怀疑,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更冲动叛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模式,特别强调主体的权威和意识,客体只是服从主体的无意识、被改造、被意象化的对象,主体处于控制和驾驭的地位,忽视了客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再者,现在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尤其是对这些公共基础课,他们认为这些课作用不大,所以学习主动性差,上课不听、玩手机、打瞌睡等现象屡屡出现。长此以往,学生主体性缺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2.3 家庭和企业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家庭教育永远是最重要的教育,一切社会教育都是辅助的教育。离开父母到远方求学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这是他们的二次“断奶”期,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关键期、转折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歪道。但是离开父母走进校园的他们却很少与父母交流,这让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个性得到了再一次的释放。很多学生对父母也是报喜不报忧,父母很难观察到孩子的变化,不能及时进行干预。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追求利益最大化,更多地注重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业绩水平和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把艺术专业学生当成“手工匠”来对待,往往忽视了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其艺术成果的影响。长此以往,家庭和企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力度越来越弱。

3 建构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其《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共同体不同于社会,它是一个自然生成的、整体主义本位的有机体,该书强调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并对共同体进行解释[4]。通过前文对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和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可见,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刻不容缓。

3.1 增强整体意识促进教师队伍整合

共同体是一个有机组织体,既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和发展,同时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又不能完全丧失各自的独立性,个体的独立性越是与群体的整体性密不可分,这一群体的有序程度就越高。从内涵解释上来看,建构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与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是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作,形成整体合力。队伍整合要注重主渠道的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主阵地的艺术专业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合问题,要让包括党团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在内的所有教育主体形成合力。要让教师队伍协同创新、同向同行,让思想政治教育贯通艺术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学习、生活、艺术实践之间,大力推进艺术专业学生“课程思政”建设,以促进艺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各教育主体的协同发展,开创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3.2 建構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艺术专业学生既是教育客体也是教育主体。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主体间以语言、教材、教具、知识、技能和活动等为中介进行交流对话,最终达成主体间的认同一致和相互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使很多学生根本不愿意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来,造成了主体性的缺位,也使得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存在自律性不强、抗挫能力不能等不足,所以我们的学生要树立学习的主体意识,我们的教师要创新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针对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建构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它们创造更好的艺术成果。

3.3 建构“家校企”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体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时时关注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因为他们是一群更敏感、更易冲动的群体;大学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要做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统一,要在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以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去进行教育;企业是员工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场所,企业和员工是共成长共进步的关系,企业不应只追求经济利益,还要关注员工的思想状态,并将其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动态管理,这样有助于企业取得更长远的收益。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办学的关键之举,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融合不应局限于资本与技能的灌输,更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及发展,因为艺术人才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企业和社会做贡献。

4 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和任务。教育部2020年5月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可见,积极建构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载体,是促进艺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宋明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科教导刊,2010(05):118-120.

[2] 郑娟.文化育人视域下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2):35-37.

[3] 李治.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1):46-48.

[4] 孙悦.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120-123.

作者简介:刘晓燕(1989—),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殷新春(1962—),男,江苏泰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计算机科学技术。

黄大昭(1986—),女,江苏扬州人,博士在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艺术设计。

作者:刘晓燕 殷新春 黄大昭

上一篇:钢筋连接施工论文下一篇:成本会计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