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发展机遇,网络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网络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再对解决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

摘要: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平台,但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网络道德认知的迷失、网络道德情感的困惑、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是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体现。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迷失主要表现为价值观迷失和责任感缺失,网络道德情感的困惑反映在人际情感冷漠化、人格冲突、恋爱迷茫三个方面,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则包括剽窃他人网上成果、网上行为不文明、浏览黄色网站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内部矛盾冲突激烈

大学生心理上新旧反映较多地处于对抗状态,也就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内心冲突显得格外激烈。所以,当大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时,面对不同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冲击着我们本身所建构的道德价值体系,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思想时,如何选择、如何取舍引发大学生心理内部矛盾的激烈碰撞,从而避免产生心理疾病和精神症状。

(二)大学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和隐蔽性

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是大学生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两极性。大学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易于出现强烈的极端性,即极易出现极端的兴奋、激动、热情,或极端的失望、发怒、泄气。有的大学生在遨游网络时,由于在网络交往中难于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所以一旦受骗上当他们就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第二,隐蔽性。大学生往往把自己的真实情绪隐蔽起来,而表露出一种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情绪状态。长期处于隐蔽状态的情绪与渴望交流的心理冲突,使他们渴求有一片能释放自我的天地。网络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于是长久压抑自己真实情绪情感的大学生便无所顾及地在网络上宣泄,从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

当他们的独立与自主意向受阻时,便会产生不满或反抗行为,产生对立情绪,以虚假的成功来证实自己力量的存在,并求得一种不合理的独立。网络的出现使他们可以在网络中捏造一个“我”来实现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设计,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虚拟的“我”和现实的“我”的冲突,极易造成人格异化、分裂,从而产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四)网络特性的影响

1.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大学生在思想文化的十字路口面临抉择。网络道德环境中,充满了各种与我国传统道德相冲突的“异质”道德,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很容易破坏大学生业已树立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从而毒害青年学生,强烈冲击着现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2.网络隐蔽性、匿名性造成的道德约束力和青年学生道德意志力的弱化。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失去了约束力,使“他律”作用下降,大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往往道德辨别力较差、道德意志力不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较弱,进而诱发道德行为的失控。

(五)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从家庭方面来看,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方式上,家长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从学校方面来看:第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使大学生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第二,网络德育的滞后是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网络德育在许多学校是“盲点”、“空白”。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致使他们在网上的不道德行为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控制。

从社会方面来看: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促使大学生群体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嬗变。第二,相关法律的缺失。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举措

(一)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1.勤学。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步完善的重要时期,网络道德的优劣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个体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懂得美丑,从而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在自己内心筑起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2.内省。即按照科学的、先进的网络道德要求,对比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作自我剖析,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改正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一个人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高尚的网络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改造的过程,需要用优秀的网络道德、科学的人生观为准则,对照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常思己过,严格地剖析自己,分析自己,评价自己,不断改造和完善自我。因而,内省是大学生把握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是自我教育的理性方式,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层次。

3.慎独。网络道德是一种慎独的道德。网络行为主体的身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越是这样越要保持节操,不能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更不能肆意妄为。要做到慎独,最主要的是要学会在小事情上下工夫,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条,从一个基本的网络行为做起,“在一个人也看不见时和大家都看见时一样不做坏事”。培养“慎独”意识,常怀“慎独”之心,常修“慎独”之功,构筑好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二)发挥高校主渠道,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1.融网络道德于教育系统之中。第一,利用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网络文化相结合。第二,利用法律课程加强网络道德意识教育。法律对道德起着保护和促进作用。第三,利用心理教育课程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教育。

2.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第一,要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站点和网页,奏响网上主旋律。第二,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这座“网络桥”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1)建设校园主网站,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网络平台。(2)针对现实社会条件下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体现时代特点的、有较强吸引力的各类思想大讨论专栏,在交流中掌握校园网舆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3)创办反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的电子刊物,形成浓郁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三)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1.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在现有法律法规上基础上,根据网络自身特点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对已有的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制订有关网上管理规定,如网络信息发布规范、网络信息审查和监管机制、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等新的法律法规,强化网络违法和犯罪的认定,利用法制手段来杜绝网络犯罪。

2.优化社会环境。第一,优化社会舆论环境。舆论的力量是在法规之外巨大的无形力量,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建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而且能够引导他们建构理想的道德人格,其中最根本的是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树立终身为社会奉献的信念。第二,优化社会网络场所环境。文化部门、信息产业部门等相关国家职能部门应行动起来,加大日常管理、监督,积极开展“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创建活动,如“健康网吧”、“无色网吧”、“无污染网吧”等,净化网吧经营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上网环境。

3.营造大学生文明上网的文化氛围。大力宣传和倡导《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五要五不”的文明公约,营造文明上网的氛围,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行为习惯,这对于培育大学生的良好“网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加强网上信息监管,净化网络环境。第一,引进、研制和开发先进的网络控制技术,利用高科技手段为大学生在网上筑道“篱笆”。安装过滤软件,将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和反动言论等不良信息加以堵塞,使大学生远离垃圾文化的毒害;第二,国家专门机构对各大门户网站或商业网站进行监管,各大门户网站或商业网站对自己旗下的网络接入服务商和个人主页进行监管,接入服务商对各接入点(如网吧等)进行监管,各接入点对上网者进行监管,层层把关,确保整个监管体系的完善;第三,建立健全打击网络犯罪体系,充分发挥“网络警察”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净化网络环境,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传播,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宋元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67-170.

[2]李伦.鼠标下的德性[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4-16.

[3]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8-171.

[4]于万红.大学生网络道德分析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2002,(4):75-76.

[5]林冬月.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2002,(2):271-274.

[6]江敏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4,(10):25-26.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7).

[8]邹娟.近六成大学生曾网上抄袭论文[N].东方早报,2005-12-16.

[9]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focus/rules.shtml,2001-11-22,

[10]谢洋.网络穿上“马甲”也得讲文明[N].中国青年报,2006-04-22.

作者:李荣健

网络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篇2: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发展机遇,网络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网络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再对解决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多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很多挑战。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网络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问题与挑战,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发生改变。在网络还未发展和普及的年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要还是课堂和课本,学习生活方式主要还是面对面的形式。互联网的发明者曾宣称:网络是一片“没有警察、没有政府、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没有歧视” 的世界。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的主要参与者,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提供了时间上无限制,空间上无边界,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自然不可避免地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弱化。网络交流不受传统法律的制约,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和看法。在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容易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法律的束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少大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纯粹的网络行为,缺乏行为责任感和道德感,致使近年来网络道德问题日益突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尤其是网络游戏和网络中的一些黄色内容。另一方面部分性格内向,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同学,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中寻找自我。沉迷网络导致学业荒废、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的例子有很多,在新闻中也经常能看到高中阶段优秀,而在大学阶段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最后被学校勒令退学的事例。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且广泛,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在网络的世界里,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大量对其思想政治观念有影响的内容,但是网络上的信息内容全部来自世界各地,内容也千差万别,如不加甄别,其中的一些不良内容,比如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因素、网络中的热炒的热点事件、互动平台中的不良思想的泛滥等,都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乘机植根在部分大学生的脑海中。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能力辨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扭曲。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方式多采用课堂教学、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这些教育方式虽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选择性。在信息极其开放且丰富的网络社会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需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网络采用交互式界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输入设备与网络平台进行方便的信息交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信息选择。网络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性方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获取信息变得简单、快速、大量,自然使得大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正面教育信息比重减小,且接触后者的兴趣也远远超过在学校的课堂上,即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沉迷于网络中。这就要求高校调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面对网络信息技术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考验,部分思政工作者仍迷恋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将网络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持排斥态度,不能从主观上接受将网络技术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虽然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但依然缺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意识。

二、网络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网络环境下运用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观念是创新的关键。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首先要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网络环境下,努力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思政教育观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尝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大力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利用网络平台包括借助于微信、微博 、贴吧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要想解决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大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当大学新生从非常紧张和压力极大的高中阶段毕业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就有可能成为大学生休闲和娱乐的首选。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班级活动等机会教育大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来学习和生活。首先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正确利用网络,提高网络利用效率。其次,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这把“双刃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大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网络上的暴力文化、黄色文化等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越来越大,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高校务必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发生改变或扭曲,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需要对大学生加强网上正面引导,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其次,高校要对大学生特别是有网瘾的大学生进行自律教育。提高这些学生在网络中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各高校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校园论坛等进行宣传教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他们的网络法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第三,高校要培养一支懂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批队伍既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使用网络技术。学校可以通过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如网络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大赛,组织专家讲座,利用校园微博、微信等进行宣传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政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能熟练地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知识,能把网络信息技术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想结合,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因此各高校要有计划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各种类型的网络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校园网站发挥积极的服务育人作用。

(五)大力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主阵地。高校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思政专题网站等,把课堂思政教育、日常思政教育和网络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主阵地,让大学生处处都可以接受到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在优化思政教育网络阵地上要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可以设立网络意见箱,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特别是高校辅导员应该把握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焦点问题,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陈杨红.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2(3).

[2] 荆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3] 孟莉.高校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情况及挑战机遇[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6).

[4] 明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经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5] 汪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6).

[6] 谢中清.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2).

[7] 张瑜,李朗.消除话语差异: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

[8] 张文浩.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9] 赵紫旭,段玲玲.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初探.2011(5).

[10] 郑建新,任焕茹,杨金卫.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0(11).

作者:房兴

网络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篇3:

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刍议

摘要: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拟从道德倡导、环境育导、实践引导、强化指导四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对策,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古罗马著名思想家西塞罗说过,生活的全部高尚寓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人生活在社会中承担着各种责任,尤其是社会责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个体认识其社会责任、履行责任的一种独特的道德情感,它反映了大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勇于承担的精神。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既关系着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又关系着国家的荣辱兴衰。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据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达到6.49亿,成为世界互联网第一大国。作为中国网民的主力军,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及身心健康深受网络的影响,网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带来了全新的环境,但其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也会消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及利用网络的特性,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机遇

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运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拓宽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渠道,进一步丰富了高校德育的方法与手段。

1. 网络的超媒体性促进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如尼泊尔大地震、汶川地震后,很多大学生第一时间通过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渠道了解到灾区的信息,进而主动去关注灾区的情况,甚至有的大学生志愿者已通过网上报名欲前往灾区提供帮助,这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意识。又如在拉萨“3.14”事件等事件中,大学生们在网络上客观、理性发声,对达赖分裂势力造成的一系列恶性事件表示强烈愤慨、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团结进步政策表示高度认同,等等,这些都显示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关心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在形成。

2.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促进了大学生更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为大学生实现学习者的角色扮演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网络实现了“键对健”的交流,避免了现实中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使得大学生们在网络中能畅所欲言,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且学生们通过如网络模拟人大代表会议等模拟扮演各种角色,这为大学生体会各行各业的艰辛,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对时事的关注度,加深对民生的了解,且能更好地认识到作为社会公民的职责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平台。

3. 网络传播的快速和便捷性增加了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当前,我国大学生占网民人数的70%以上,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及社会的高学历人群,他们天生对社会问题有一种敏锐感与参与热情。而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介的运用为大学生们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民生讨论问题提供了便利,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不少热点话题都与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是分不开的,比如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质疑与思考等等,这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虚拟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鉴别力不强、“三观”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冲击和伤害,这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1. 网络的虚拟性容易诱发大学生道德失范,消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现实世界,人们的行为受到相应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一旦行为超出规则的限度,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对网络行为实施道德和法律的监管具有较高的难度,使得脱离了现实身份“缰绳”牵制的大学生的是非观念、社会责任感失去了外在的约束,容易做出一些不负责任、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如发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网络诈骗等。

2. 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容易引发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影响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丰富多彩又鱼龙混杂的信息,使得网络既是信息宝库又是不良信息的集中营,如垃圾邮件、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既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又对大学生造成严重伤害。一不良信息浪费大量的系统资源,浪费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和精力,引发大学生身心疲惫、易怒烦躁等;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这对于还在于求知阶段、自控力和责任感相对较弱的大学生来说,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尤其是价值观念完全相悖或者存在价值冲突的信息时,他们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容易被诱导、被侵蚀,甚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这既不利于他们正确的“三观”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3. 网络导向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增加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难度。传统教育环境中,教育者一般根据教育目的对大学生集中地、持续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以促进大学生教育所传递的主流思想,促使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转变,因而大学生接触的一般都是经过筛选、过滤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正面舆论。但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广泛获取不同于课堂之内的知识,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及导向的不确定性使得其传播的内容不易受到控制,這使得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面临严峻的挑战。而网络上发言的高度自由及网络的隐蔽性使得部分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日益得到强化,一些大学生随意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刻不容缓。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对策

网络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教育工作者需直面大学生“网络化生存”这一严肃的现实状态,既要积极利用网络提高责任感教育的质量,又要因势利导构建由内而外的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体系减少并克服网络对责任感教育的冲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道德倡导,优化网络环境,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论是在生活的现实环境还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人们应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建立网络道德失范的防控机制,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举措。一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并健全网络法规,有效解决监管控制乏力的现状,使大学生网络行为有法可依;二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从源头上清除网络有害信息,净化网络大环境;三全社会都应重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及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2. 环境育导,构建校园网文化育人平台。大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在学校,校园网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一大重要基地,学校在第一课堂上抓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同时,更要在校园网上把握话语主动权,加强校园网络的文化建设,搭建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平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一在校园网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版块,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及精心设计的内容,力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建立以社会责任教育为主题的BBS论坛,并划分如“敬老爱老版块”、“国情民生版块”等不同版块,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表在BBS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或发起微博、微信话题,利用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日如“学雷锋”、“世界环境日”等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二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支持更多的新闻、宣传、文化机构及党团组织进入校园网,不断增加信息输出量,建立起中华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如挖掘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关于社会责任感文化,通过制作社会责任感案例的教育软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熏陶大学生网民。

3. 实践引导,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社会参与度。一是开设社会实践课程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高校教师一方面通过线上先下教育向大学生传达相关的社会实践内容,另一方面,要带领大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在接受课程教育及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对社会责任感的体验,以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二是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平台。高校应适当依托社区、社会组织等统筹资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如与高校周边的社区、中小学建立共建单位供大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互帮互助实践活动,或寻求与周边县区的老革命基地等特定教育场所合作为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提供教育基地。三是鼓励大学生外出实习和自主创业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高校可通过帮助大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岗位和探索创业行业对大学生实践进行引导和帮扶,让大学生通过更多的创业实践和见习实习,对社会责任感产生肯定性的积极情感,培育社會责任意识。

4. 强化指导,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提升大学生自身网络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培育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步骤。一高校应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和道德意识教育,自觉遵守媒体道德和行为准则,合理安排使用网络时间,主动参与到教育中来,与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等内外因同发力共促进责任感培育目标的实现;二高校应加强学生网络素养的引导和教育,以典型的实例阐释媒体道德缺失的严重后果,提升学生辨别网络真伪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御网络各种诱惑,并能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时刻提醒自己在网络上也要坚守社会道德准则,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唐亚阳,杨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6).

[2]陈小花.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

[3]段慧兰,陈利华.大学生道德自我之建构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5).

[4]赵跃利.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创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6).

[5]贝静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1).

[6]张希玲,吕婧.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成果之一。(编号:JBS14489)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

作者:陈燕红

上一篇:大学生法律援助产生思考论文下一篇:煤矿采掘设备机电一体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