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学习与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互联网因其快捷、方便、信息量大、传播广泛等优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认知方式,同时也改变着社会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生活。本文首先对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针对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预防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网络学习与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生网络学习与家庭教育论文 篇1:

重视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中学生网络接触行为、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和判断、对网络的需求、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青少年网络接触行为的特点,阐释了目前青少年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原因,提出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中学网络素养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接触;中学生;网络素养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学习和使用网络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着深刻影响。为准确了解中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信息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中学生的网络接触情况做了认真详细的调查。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统计资料,截至2004年底,山东省共有省级规范化普通高中294所,占全省普通高中总数的35%,省级规范化普通初中300所,约占全省普通初中总数的10%。抽取样本时,初中和高中各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和非规范化学校的比例分开进行随机抽样。从全省中学中选取了36个自然班,2070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过程开始于2005年3月,截止于2005年6月。在调查过程中,发出学生问卷2070份,回收2070份,有效问卷2056份。在对学生做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做了针对家长和教师的辅助调查及大量个案访谈。样本学生的家庭住址包含农村、城镇、中小城市和发达城市,分布情况是省会城市占8.9%、地级市占19.6%、县级市和县城占16.9%、乡镇驻地占13.3%、农村占41.5%。调查对象的各项特征与全省中学生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所以样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调查结果能够反映出全省中学生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的真实状况。因为全国中学生有很强的同质性,所以调查结果也能反映出全国中学生网络接触的大致情况。

一、中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

1、是否会上网(见表一)

调查表明,有72.6%的学生会上网,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上网的一般技术。这是由于学校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使很多学生从课堂上学会了网络技术;另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不断提高,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网络。不会上网的学生一般分布于农村和偏远山村的中学,27.4%的比例已经不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数据。根据传播学中的“知沟”理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会”与“不会”两者间的差距会加大。

2、平均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见表二)

调查表明,有37.5%的学生平时根本不接触网络,41.1%的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少于30分钟,每天使用网络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9%。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负担较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而且上网受到老师、家长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大多数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比较短。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会上网,而且初中生和高中生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这9%的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个小时的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网瘾”患者,有的甚至逃课去上网。

3、中学生的上网地点(见表三)

表中缺失数为不会上网学生数。调查表明,学生上网最多的地点是在学校,占26.3%,学生在学校上网一般有老师的指导和监督,能更多地从事有助于学习的活动。其次是在自己家中,占22.1%,家庭环境一般比较自由宽松,学生所受约束相对较少,大多出于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第三是在网吧,占17.7%,虽然排在第三位,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数据,因为网吧的环境一般比较杂乱,人员构成也比较复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在访谈中老师和同学反映有些学生经常到网吧上网,以至于学校不得不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予以制止。

4、中学生获得网络知识的渠道(见表四)

表中缺失数为不会上网学生数。数据表明,在学生获得网络知识的渠道中,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占会上网学生总数的39.9%,但这说明学校教育的作用发挥得还不是很充分,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其次是自学,占23.5%。第三是同伴交流,占22.9%,自学和同伴交流的总和是46.4%,这说明学生对网络知识的学习欲望是比较强烈的。第四是传播媒介,仅占8.3%,说明大众传媒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排在第五位的是父母,仅占3.8%。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家中度过的,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指导非常有限。从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在网络技术方面不如自己的孩子,他们表示自己没有能力指导自己的孩子。

5、中学生与家长对使用网络的看法是否存在分歧的情况(见表五)

调查数据表明,关于网络的使用,有27.1%的学生与家长没有分歧。有63.6%的学生在不同方面与家长有分歧,分歧最大的表现在对媒介利弊的判断方面,它占学生总数的24%,其次是使用时间的长短,占12.6%,问卷调查结果与访谈中所了解的情况基本一致。

6、中学生对是否充分利用网络的看法(见表六)

调查表明,只有19.4%的学生认为自己充分利用了网络,有32.1%的学生认为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另外两个影响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经济条件和师长不允许,各占学生总数的16.6%和17.2%。

二、中学生的网络素养情况

1、中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依据(见表七)

调查表明53%的学生是依据自己的爱好获取网络信息,23.5%的学生依据学校的统一安排获取网络信息,其他

调查表明,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比较分散和多样,其中获取与学习有关的信息所占比例最大,是45.1%,其次是听音乐,占42.6%,聊天、玩游戏、浏览新闻等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对于在校的中学生而言,听音乐、聊天、玩游戏占这么大的比例应足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中学生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同时也挤占了中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有些中学生由于过度迷恋、依赖甚至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3、中学生关于个人对网络信息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判断(见表九)

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比较客观的判断,有6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网络信息有的能理解分析,有的则不能。

4、中学生对访问色情网站或阅读色情信息的看法(见表十)

调查表明,54%的学生认为访问色情网站是道德品质不良的表现,有19.5%的学生认为这只是一种好奇心理,还

有11.1%的学生说不清,难以做出明确的判断。

5、中学生对病毒邮件的做法(见表十一)

调查表明,有38.3%的学生会删除病毒邮件并警告其他网友,直接删除和与别人共享杀毒办法的各占约20%,也有极少数的学生选择报复性地大范围转发,虽然仅占1.5%,但这种倾向值得教育者和家长注意。

6、中学生对与网友见面的看法(见表十二)

调查发现,54.6%的学生对与网友见面比较慎重,有25.1%的学生认为根本不应该见面。有9.5%的学生认为当然可以见面。调查表明,在会上网的学生中间,有11.7%的学生与网友见过面,虽然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现实中出现的大量通过网络交友犯罪和受骗受害的现象说明,教育者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

7、中学生对网上交友的看法(见表十三)

调查表明,对于网上交友的看法,有6.9%的学生持认可和信任的态度,其他的都有不同程度的怀疑和排斥,其中59.7%的学生认为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16.4%的学生认为网上交友是无聊者的游戏。在“其他”这一项中,有些学生说只与认识的人通过网络联系和交流。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心理。

8、中学生对利用高水平的技术制造和散发病毒、侵犯别人隐私等破坏和恶作剧的行为的看法(见表十四)

调查表明,有48.5%的学生能够辨证地看待利用高水平的技术制造和散发病毒、侵犯别人隐私等破坏和恶作剧的行为,认为他们虽然技术水平高,但行为是不可取的。有45.8%的学生从情感上对这种行为反映比较强烈,认为应该严惩。也有1.9%的学生只看到这种行为体现的技术水平,不分析行为的性质,盲目崇拜。还有1.8%的学生把这样的行为看作游戏。对后两种学生,虽然人数较少,但应注意加强教育引导。

9、中学生对网上的不文明语言甚至漫骂的看法(见表十五)

调查表明,对于网上的不文明语言甚至漫骂,有54.2%的学生认为这是不道德、没修养的表现,有28%的学生认为这种行为应该制止,也有13%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发泄,还有4.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持后两种观点的学生自己在上网时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同时表明了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的必要性。

10、中学生对在网络中上当受骗者的看法(见表十六)

调查表明,学生对在网络中上当受骗者的看法比较多样,有37.2%的学生认为“吃一堑,才能长一智”,他们从上当受骗者身上找原因,而不去考虑网络骗子的不道德甚至犯罪行为;30.5%的学生认为上当受骗者应该得到大家的关怀和帮助;认为在网络中上当受骗者值得同情和不值得同情的学生也各占不小的比例,这反映了中学生行为判断标准和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三、关于中学生网络接触行为的思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中学生的网络接触行为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有所接触,并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接触时间和频度上,而且表现在他们对网络的认知方面。大多数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不文明行为能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2、学生对网络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实际上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与他们对网络的需求相差甚远。只有19.4%的学生认为自己充分利用了网络,其他学生由于没有时间或没经济条件或师长不允许或没有兴趣或不会用等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虽然大部分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但他们对自己已有的网络相关知识并不满足,调查发现,有近90%的学生希望了解关于利用媒介获取与传播信息方面的知识。同时,他们已经从学校教育、父母交流、传播媒介、同伴交流、自学等多种渠道获得相关的知识。

3、中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判断有很大差别。多数中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分析和判断信息,也能对不同媒介信息的可信性程度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对家长和教师的调查发现,他们对中学生的网络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非常担忧,所以不得不采取一些强制措施限制中学生上网。因此,大部分学生反映在使用网络时与家长和老师存在分歧,希望网络信息的获取主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他们在网络使用中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

4、中学生的网络使用动机比较多样,学习与娱乐消遣不相上下。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和游戏,他们也常常深深地自责和懊悔,但又欲罢不能。可以看出,网络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很难把握自己的网络行为,这已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而且他们使用网络的时间越多,对学习的负面影响越大。以致有不少家长尽管说不出网络有什么不好,但把孩子上网看作是做了错事一样。所以,有必要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系统的指导。

5、有一小部分中学生的网络知识技术比较欠缺,少数中学生在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道德等方面存在问题,如果不加以教育引导,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安定都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四、对中学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建议

1、学校积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但多为刚刚入门,对网络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因而学校对他们应进一步普及网络使用知识和技术,培养自主使用网络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和责任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仅要把剑术教给学生,更应该教给他们如何用好,趋利避害。信息时代,网络是各种信息交流的平台,良好的网络素养是保障青少年在信息的海洋中不致迷航的基础。学校教育要充分重视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尤其要把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帮助自己成长。资料表明,我国网络犯罪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其中多数为青少年。在本次调查中,也有部分学生崇拜电脑黑客,不同情网络受害者,认为网络中的不文明语言和行为无所谓,对这些学生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对此,学校应该给学生多提供机会,加强引导,让学生在网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加强学校的硬件资源建设,为学生提高网络素养积极创造条件。调查表明,学生上网的地点主要是学校和网吧。有的学校基本没有网络资源,学生难以在学校接触到网络;有的学校有网络资源,但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学生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有的学校有很好的网络资源,但只有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才能开放。所以,很多学生选择了网吧。网吧是赢利性的社会场所,而且目前的管理很不规范,不良风气和娱乐的环境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诱惑,甚至使学生受到意

想不到的伤害。所以,应加强学校的网络资源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在学校上网的机会,并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和内容适当限制,再配合老师的监督指导,使学校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

3、学校、家庭密切沟通,为学生的发展形成教育合力。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当前大部分学校都积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络使用能力,各学科老师也把一些网络知识渗透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但是,仅有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回到家里,相应的教育就相对欠缺。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8%的家长与孩子在使用网络时意见一致,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在网络内容的选择、对媒介利弊的判断、使用时间长短等方面有较大的分歧。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却有31%的家长从来没有与孩子讨论沟通网络信息,有44.5%的家长只是与孩子偶尔进行讨论。调查还表明,有43.2%的家长的网络技术远不如自己的孩子,还有23.8%的家长根本不懂网络。有43%的家长认为孩子基本没有能力避免网上有害信息的影响。有许多父母在问卷中表示,他们省吃俭用,为孩子买了电脑,结果孩子只顾玩游戏,甚至因为浏览黄色网站出现了种种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多数家长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态度有两种:一是严格控制,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压抑或逆反;二是在自己不懂的情况下放任自流。事实证明,这两种态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调查表明,有90%的家长都很关心媒介对孩子影响的话题,只是自己无能为力。因而,必须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沟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家长培训班,就网络技术和教育策略等进行系统培训。家长也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一同学习,一起成长,为孩子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帮助孩子用好网络,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4、建立积极健康的青少年专用网站。现在青少年网站很多,但质量高的相对太少。建立青少年网站要真正从青少年的角度选择内容,用他们的眼睛观察世界、体验生活。这样的网站可以是社会性的,如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与上海最大的政府网——东方网推出的“东方少年”频道,也可以是学校自己建立的校园网站。目前,有很多学校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参与网站建设解除对网络的好奇神秘心理,深入了解网络的运行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校园网站可以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搜集、制作,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科技、生活保健、心理保健、学习方法和与具体的学科学习相关的一些课外知识等,学习登录这样的网站,既可以安全休闲,也可以得到教益。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信息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编号:ECA03041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邮编:250014

作者:孙宽宁 张冠文

中学生网络学习与家庭教育论文 篇2:

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

摘 要:互联网因其快捷、方便、信息量大、传播广泛等优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认知方式,同时也改变着社会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生活。本文首先对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针对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 网络依赖 成因 预防对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结果显示,截至到2016年6月份,中国的网民数量高达7.10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1.7%,超过全球48.6%的平均水平。

互联网因其快捷、方便、信息量大、传播广泛等优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认知方式,同时也改变着社会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生活。然而,如果人们对网络不良或者过度使用从而产生过分依赖,极易导致个体在学习、工作、交往、健康等方面可能发生损害的现象,即网络成瘾综合症。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点,是网络成瘾的高危易感人群,因而,研究中学生网络依赖成因及预防对策等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成因分析

1.1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在因素

(1)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处于青少年转折时期的中学生,有着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他们虽然思想上渴望与同学、家长、老师沟通交流,但自尊心驱使,心理上又不愿意与他们吐露心声。这种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与心理封闭两者之间的矛盾,容易使中学生转而诉求网络,从而排解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紧张情绪。

(2)中学生“独立感”存在的需要。

随着中学生生理的成熟,一方面,他们会刻意在成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成熟”;另一方面,成人仍将他们当做未成年人看待。随着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不断扩大,使中学生十分渴望以成年人的身份与别人沟通交流,在这种“独立感”的强烈支配下,中学生更愿意在网络虚拟空间或在各种网络游戏之中,从而对网络产生过分依赖。

(3)中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

中学生正好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有较强的求知欲,网络中信息量丰富,形式多变,方便理解和接受。由于中学生自制能力和识别良莠的能力较差,在搜寻互联网信息的过程中,极容易出现以下几种网络成瘾情况:第一,网络浏览时间远远超过计划时间;第二,大量浏览非学习相关信息;第三,与他人交流的时间过长;第四,沉溺于各种网络游戏。

(4)中学生缓解压力的需要。

中学生大多对未来充满幻想和向往,然而这种幻想和向往与现实生活存在种种矛盾,如枯燥的学习,严峻的升学压力,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等。在生活中的这些压力,迫使中学生找到一种缓解压力的途径。在五颜六色的网络中,他们通过查找信息、聊天、游戏等多种方式,暂时麻痹自己、缓解压力,以取得心理的短暂平衡。

1.2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外在因素

1.2.1 家庭的因素

中学生产生网络依赖行为和家庭的因果关系最为密切,家庭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不恰当,例如教育子女方式简单粗暴、独断专行、过分溺爱,缺乏关心等等;第二,家长对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这容易对中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中学生产生厌学、逃避或抗拒等行为;第三,家庭不和睦或者父母离异,会造成中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缺失。这些家庭因素容易导致中学生的压抑、孤僻、自卑、缺乏独立性或责任心,久而久之会求助于互联网平台,产生对网络过分地依赖。

1.2.2 学校的因素

中学生产生网络依赖行为和学校的教育同样存在直接的关系。这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原因:第一,在当今应试教育下的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的落后教育模式,极容易给中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问题,如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等;第二,大多数中学的德育教育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未能考虑中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效能有待于全面提高;第三,学校对中学生的监控监管仅仅停留在校园,对上网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和正确引导方式。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一旦失去学校正确的引导和监控,很容易被虚幻的网络所诱惑,继而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行为。

1.2.3 社会的因素

中学生产生网络依赖行为的社会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的期望值过高。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人才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这容易使中学生产生过大的压力;第二,社会对于网络管理的不规范。我国尚未系统和健全有关网络的使用规范和制度,导致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比例有逐年上升趋势;第三,现有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尚未健全。我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单一,分布不均衡,收费过高,很难满足中学生文体文化、休闲娱乐、人际交流、品质训练等多层次文化活动的需求。

2 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预防对策

2.1 加强个人心理素质的修炼

对于中学生而言,应主动加强个人心理素质的修炼。首先,多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人生道路的困难与挫折,提高个人沟通和交际的能力;其次,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正确评估网络的积极作用和不良使用网络的危害,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控制好网络使用时间,使网络真正成为个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综合素质的有利工具。

2.2 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家庭而言,应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第一,家长应加强对网络的了解,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作用,对中学生网络的使用功能和时间起到应有的监控和监管的作用;第二,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多与子女沟通交流,鼓励中学生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实际需求,同时应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抵制外界的不良诱惑。

2.3 加强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对于学校而言,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第一,应广泛开展素质教育,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我控制力、社会责任心、历史使命感;第二,加强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揭开互联网神秘的面纱,使互联网真正发挥其育人的功能;第三,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监控作用。教师应和学生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一旦发现网络成瘾现象,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出合理的教育计划;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依托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和文化艺术活动等媒介,培养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自我存在感、价值感,以取代对互联网的痴迷。

2.4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对于社会而言,应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第一,应加强网络建设、运营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健全工作,以保护中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二,加强对网络使用的监控监管,保护中学生的网络健康安全;第三,加大对学校活动场所、公共设施、娱乐、文化等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国家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功能。

3 结语

总之,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只有建立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成的系统性防御体系,才能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共同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玉华,卢黎歌.网络世界与精神家园——网络心理现象透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晓彬.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及预防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学,2006.

[3] 胡珊,范会勇.中学生成瘾现状、归因及教育对策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5):59-63.

[4] 李敏,李立,等.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与运动处方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4(12):1847-1852.

作者:杜若琳

中学生网络学习与家庭教育论文 篇3:

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对策

[摘 要]手机上网成瘾是当前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新动向,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前景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中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存在不同问题。可以从树立学生正确的手机上网观念、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学校多开展丰富的活动、社会政府部门加强手机网络监管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 手机上网成瘾 危害 成因 对策

随着手机应用的日益广泛,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开发和完善,手机网络已逐步成为继电脑网络的新宠,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中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更为普遍。然而,在享受手机网络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不少中学生却深深陷入手机上网成瘾,甚至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荒废学业,走向迷途,甚至违法犯罪等,这些现象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一、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危害

1.荒废学业

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上网功能的完善,手机上网不受时间、地域及场合的限制,其便捷性和随时性使学生随时随地浏览网页、聊天、看视频、玩游戏等,无不享受着手机网络里的精彩世界。有的学生通宵达旦看网络小说,有的沉迷游戏废寝忘食,有的过马路乘电梯还专注于玩手机,险些丢了性命。手机上网不加节制,手机上网成瘾,就会浪费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把本该用来做作业、休息的时间都用来玩手机了,上课则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荒废了学业,同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2.不利于高尚品德的形成

手机上网所接触到的信息量大,且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手机网络上虚假、淫秽、暴力等低俗、不健康的信息泛滥成灾,对好奇心强、明辨是非能力弱的中学生极具诱惑力,但他们又无法过滤和筛选信息,缺乏整体意识和思考,不利于他们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易出现人格障碍

整日沉迷在手机网络世界里,导致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减少,有了人机交流,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就减少,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抑郁症、厌恶、逃避、恐惧心理,并出现沮丧、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还会使中学生的人格发生明显的改变,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怯懦、自卑、不合群等人格障碍。

4.损害身体健康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长时间地用使用手机,大脑吸收的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伤;手机屏幕小,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长时间地用手机聊天、玩游戏等极易造成大拇指肌腱劳累过度,甚至患上腱鞘炎;手机成瘾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会导致睡眠不足、生物钟失调、食欲不振、体能下降,甚至思维混乱。

二、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原因

1.内在原因

(1)中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

中学生年龄处于12~18岁之间,身心发育还未成熟,正好又是青春萌动期,热情冲动,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但判断力和控制力欠缺。手机网络信息无所不包,学生无法约束和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无法抵御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

(2)中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

从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来看,每个学生的人格特征都有所偏差。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常常会遭受各种挫折和压抑,有的学生凭坚强的意志能舒缓压力,走出困境;有的学生面对挫折感叹世道艰辛,产生自卑、焦虑、沮丧、苦闷等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满足的需要,手机网络随时随地为其提供了最好的心灵释放。

2.外在原因

(1)家庭教育问题

许多家长为了方便与孩子联系,加上智能手机物美价廉,都愿意给孩子购买手机,但在家庭教育教养方式上,有的是放任,有的是过于严厉,这都不利于孩子心理、人格的健康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会产生孤独、压抑,无法体会家庭的温暖,无法享受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自然会向外界寻求能满足自己愿望和需求的途径,而能展现自我和具有亲密感的虚拟精彩的手机网络世界,成了孩子逃避现实的场所。

(2)学校教育问题

我们的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实际还是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体制。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无休止的上课、补课,搞题海战术,作业堆如山,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没有闲暇的时间,没有自由的空间,无法感受生活的意义,失去价值感和人生目标,网络世界可以满足他们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满足,学生继而沉迷于方便快捷的手机网络,不能自拔。

(3)社会因素问题

不允许未成年人进网吧早已有明文规定,但是对防止未成年人手机成瘾并没有相关条文保护。智能手机犹如移动的网吧,而且比网吧难以控制。如果不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进行安全防范和保护,中学生手机网络成瘾就如同网吧里孩子沉迷网络一样无法自拔。智能手机功能强大,网络信息繁杂,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通信运营商不自律,导致网络上虚假、淫秽、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严重侵蚀中学生的思想。心智尚未成熟、明辨是非能力弱的中学生极易沉迷于网络。

三、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手机上网观念,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素质

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学校、家长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创造网络、手机的历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工具,它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一种学习的辅助工具,也只是精彩世界的一部分,没有必要在它身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错过其他更有意思更值得参与的活动。还要让学生意识到手机上网成瘾行为的危害性,认清手机网络的陷阱,自觉约束自己的手机上网行为,学会对欲望的克制,明白在网络虚拟世界里获得的满足越多,离现实生活中的成功目标就会越远。上网主要是为了获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而不是单纯娱乐消遣。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上网观念,提高他们使用网络的素质和辨别能力。

2.树立科学的休闲意识,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根据中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德,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意识,合理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多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使其有归属感。勇敢面对挫折,能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舒缓压力,摆脱孤独,满足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外出旅游,到博物馆、图书馆广泛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充实心灵,丰富业余生活,减少无聊空虚的时光。

3.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加强学习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关爱,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孩子内心自然感到安全,手机上网聊天、倾诉、发泄等的频率就会降低。孩子的成就感来源于别人的认可,每个孩子都会有他们自己的精彩,学习成绩、人品素质、特长爱好等得到教师、同学、家长的认可,现实生活中就会感受到无限快乐,同时他们也会用更多的时间努力去保持这种荣誉感,手机上网就会被慢慢忽略,渐渐地就会脱离沉迷手机网络虚幻的世界。

4.学校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学校不能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要为学生多开展形式多样、缤纷多彩的文娱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在参与中提升人际交往素质和互助精神,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并在活动中找到自信,使他们的注意力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转移到现实的生活中来,摆脱对手机上网的依赖。同时,学校要普及网络知识,促进网络教育,加强对学生手机上网的管理,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手机上网行为。对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生要进行严惩,不能纵容,对有沉迷于手机网络迹象和已经手机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引导和帮助教育,使其走出手机上网成瘾的迷谷。

5.社会政府部门加强手机网络监管,提供良好的网络空间

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控制网民健康科学上网的策略和制度,中学生手机上网的法律控制和社会控制更是空白,如果能对中学生手机上网进行完善的监督管理,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会得到预防和干预。

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符明秋建议: 未成年人手机卡实行实名制,通过技术手段使未成年人手机用户每天定时“断网”,如零时到7时不能接入互联网,限制未成年人手机上网时间。

政府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出严格的行之有效的惩处措施。手机网络运营商对手机网络不健康信息要进行过滤封堵,净化手机网络空间;网络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整治力度,对那些非法建立色情网站,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对中学生实施诱骗的人,予以严厉惩罚及打击;网络娱乐产业不仅要研发手机网络防沉迷系统,更要研发适合并吸引中学生寓教于玩的趣味游戏,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朝正确的人生轨迹发展,防止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

总之,手机上网给人们创造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对中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严重影响他们的前景。只有我们社会、学校、家庭携起手来,不断加强学生的网络监管、网络教育、网络引导,不断研究探索切实有效的对策,更好地解决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林翠慧.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令人忧[N].闽东日报,2013424.

[2]杨玥.定时断网 防孩子手机上网成瘾[N].重庆商报,201321.

[3]周素勤.简述手机上网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3(2).

[4]瞿鸿雁,王晓宇.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

[5]彭亚.青少年如何从网瘾中“破茧而出”[J].法制与经济,2009(219).

(责任编辑 陈剑平)

作者:覃菁

上一篇:核电项目设备采购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管理信息系统下的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