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与网络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目前,人们对网络教育的适合人群、可培养学生的数量、教育成本、教育质量、教育时间地点、课程的认识,对网络教育与个别化差异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以及对学习者计算机操作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认识误区。改变这些认识误区是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并进行正确教育决策的前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电视与网络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视与网络教育论文 篇1:

基于Red5的网络教育电视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Red5是开源的flash流媒体服务器,基于Red5可以实现具有直播、点播、定时广播等功能的网络教育电视台。首先,对网络教育电视台进行系统分析和功能设计;其次,用与Tomcat集成的方式搭建Red5流媒体服务器,Flash视频播放器的选取与参数设定,基于Red5实现网络教育电视台直播和定时广播;最后,实际运行效果表明,基于Red5的网络教育电视台能高清流畅地对校内外直播、点播和定时广播。

【关键词】Red5流媒体服务器;直播;点播;定时广播;网络摄像机

作者:杨公义 张亦工

电视与网络教育论文 篇2:

关于网络教育的几个认识误区

摘 要:目前,人们对网络教育的适合人群、可培养学生的数量、教育成本、教育质量、教育时间地点、课程的认识,对网络教育与个别化差异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以及对学习者计算机操作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认识误区。改变这些认识误区是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并进行正确教育决策的前提。

关键词:网络教育;认识误区;远程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教育是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时起,就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也饱受争议,并形成了观点对立的两大派别。一派崇尚网络教育,认为网络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派则不认可网络教育,认为网络只是技术手段和传输工具,缺乏教育理论支持,不能实现教育目标。崇尚网络教育的派别主要是从事技术研究的人员,不认可网络教育的派别主要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从网络教育的发展来看,存在许多投入了大量经费支持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网络教育项目。香港学者张伟远在《国外高校网上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剖析》一文中指出:“网上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错误地认为网上教学就是通过网络把现有的课程传递给大量学习者从而获得高利润;错误地认为网上教学是低成本的;错误地认为著名高校可以凭声誉把课程直销到世界各地而无需顾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者特征[1]。”通过对网络教育失败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网络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明确人们在网络教育上的认识误区,找出有利于网络教育发展的因素,对于网络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相关概念界定

在我国,远程教育一词来源于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是一种函授教育的教学形式,其教学传输的载体是磁带、光盘、视频、广播和电视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和互联网成为了远程教育学习的主要载体和传输媒体,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教育成为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并被称为网络教育。国内学者认为,网络教育就是“E-learning”或“online learning”。国外学者认为,“E-learning”是强调电子化和数字化的学习,不认为“E-learning”就是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对于“online learning”,国内国外学者的意见基本一致,认为“online learning”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网络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局域网。网上学习是“远程教育”的一种模式。皮斯库里齐(Piskurich,2003)在《网上学习手册:有效设计、实施及技术解决方案》一书中提出:“网上学习是使用计算机网络或者万维网作为传递或者媒介的学习[2]。”阿利(Ally,2004)提出,网上学习是学习者通过网络与学习内容、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交互。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习支持服务,从而获得知识,并使经验得到增长[3]”。国内学者顾日国认为,网络教育从概念上讲,包括网上资源开发、学生获取资源、学生利用资源、学生生成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支持服务、对学生生成的知识和技能作评估与承认、质量监控与保障、社会对质量的认同等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网上学习并不等同于网络教育。简单地利用网络作为教学手段只能算是网上学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網络教育绝不是传统教育的网络化[4]。

本文中“网络教育”的内涵是:学生和教师在空间上是分离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是主要传输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通信反馈;学习以集体学习为主、个别辅导为辅。本文中的“网上学习”是指“online learning”。

三、关于网络教育的认识误区

1.关于网络教育适合人群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适合各类学习者

学习者的构成及学习者的特点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必须首先考虑的要素。如今,网络教育已经覆盖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领域,如高等学校有网络学院,中小学有网校等。学习者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决定着网络教育的成败。网络教育适合于成人教育,不适合于未成年人教育。从年龄角度看,网络教育适合20岁至45岁的学习者。学习者可以是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在职成人学生,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在职员工。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专科学生、本科学生、研究生)在年龄、学习背景、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方面大致相同,而成人学员间的年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等差异很大。因此,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和在职成人学习者的网络教育应该是不同的。在职成人学习者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要非常明晰,通常结合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展开学习,寄希望于用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能来解决工作面临的问题。在职成人学习者追求学习的直接有用性和高效性,喜欢“边用边学”。他们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独立学习,具有较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和社会阅历,这都是进行网络教育的有利因素。而未成年人(中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依赖性,缺乏主动的自我学习能力,不适合进行网络教育。

2.关于网络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数量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可以同时培养大量学生

学习者的网上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的。现在来看,一门课程进行网上学习究竟适合多少学生尚无定论。参与网上学习的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一门课程在网学习的人数。如果是成人学习,学习者数量可以较多,而对于未成年人(如在校中小学生),人数就不能太多甚至不能采取网络教育的形式。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也会影响网上学习者的数量。对于像学历教育这样考核要求比较具体和严格的教育类型,网上课程学习人数不宜过多。更直接的制约因素不是来源于课程和学习者而主要来自网络教育本身。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靠学生在网上自学是不现实的,至少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每门课程都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和答疑,需要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专业教师的数量限制了网上学习者的数量。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个教师在网上对50名同学进行辅导,其工作量就已经很大了。可以说,50人基本上是网上学习学生数的上限了。这样就可以推算出网络教育的班级规模最好不要超过50人[5]。增加辅导教师的数量、提高技术对于课程辅导的贡献率是扩大网络教育班级学生数量的有效途径。

3.关于网络教育成本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成本低廉

成本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指生产一件产品的全部费用。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名学习者,社会和学习者自身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可以计算的显性成本和不易计算的隐性成本。网络教育成本是否低廉,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得出“网络教育成本低廉”这样的结论,基本上是从网络课程制作的角度进行计算的。实际上,网络教育成本不仅包括网络课程制作成本,还包括硬件环境搭建、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本。国内外学者在网络教育成本效益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Greville Rumble将网络教育成本分为在线资源开发成本、在线资源传送成本、日常管理成本和基础设施成本[5]。美国马歇尔大学学者摩根(Brian M.Morgan)把网络教育成本分为技术特性成本、人力支持成本、行政管理成本、课程开发成本、课程教授成本、隐藏成本[6]。清华大学吴庚生、李海霞将网络教育成本分为开发成本、传送成本、教学与支持成本、日常管理成本与基础设施成本[7]。认为网络教育成本低廉者多是不了解网络教育的全部成本包括哪些内容。实际上,各高校网络学院及其他网络教学机构的主要投入是在硬件建设方面和课程开发方面。网络课程开发成本和传送成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另外,网络教育成本与学习者的规模和数量也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硬件设施一次性投入后会随着学习者数量的增加而使学习者的平均网络教育成本降低。

4.关于网络教育质量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比传统教育质量低

产生这样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学习任务、学习动机、学习者特征、教学方法等都影响着教学质量。网络教育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基本原理,恰当地使用技术和方法,其教育质量不会比传统的学校教育差,这一点从非学历教育(如企业职工培训)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实。一些网络教育机构盲目地追求规模效益,忽视了教学质量管理,影响了网络教育的社会声誉。二是网络教育出现的时间短,社会对于网络教育的认识不够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网络教育学历含金量低,以至于一些用人单位抵制和排斥网络教育人才。三是网络教育机构对于进入网络教育的生源缺乏严格的审查,网络学院的学生来源不能像参加高考的学生那样经过严格的选拔。四是网络教育提供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不能满足网络教育的需要。实际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不对等的条件下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5.关于网络教育时间、地点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约束

一些人认为网络教育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网上学习。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网络教育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但在当前的实际操作中还不能实现。网络教育学习地点的选择受到计算机设备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制约,这一点随着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和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会逐步得到解决。另外,学习者需要一个不受干扰的场所,家庭和办公室往往不能达到这种要求:有时因为接打一个电话,学习的兴趣和思路就会被打断,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就会严重影响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网上学习者通常要制订一个完整的课程学习计划。这个学习计划一经制订,其学习时间基本上就固定了。如果因为突发事件或在学习期间受到打扰,计划就可能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完全做到网络教育不受学习时间限制其实也不现实。

6.关于网络课程的认识误区:大部分课程都适合做成网络课程

不是所有的学科、课程都适合进行网络教学。适合于做成网络课程的通常是学习内容中包含有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资源,学生在普通教室不能很好利用上述资源完成学习任务的课程。对于那些只需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便可以掌握的浅显内容,不需要制作成网络课程。不能为追求网络教育的形式而将所有课程制成网络课程。这样做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符合教育成本核算原则。只有适当选材、恰当使用,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功效。

7.关于网络教育与个别化差异学习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适合个别化差异学习

网络教育中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每个学习者的个人资料、学习进程、学习状态等进行跟踪记录。根据跟踪记录的结果可以为不同的学习者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提出不同的学习建议。但在对个体需求的满足和适应上则十分有限。一方面,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一般都由任课教师统一准备、安排,教师只能考虑大部分学习者的需要,不可能滿足到每一个学习者的要求。一些学习者错误地认为网络教育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习者制订计划、单独指导。事实上,网络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于每个学生进行单独指导,更谈不上“因材施教”。通常教师只是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处理。网络教育中所谓的个别化差异学习通常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学习需要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例如,可以重复收看某段课堂实录或重复进行网上测验,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次进行浏览,合理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等。现阶段的个别化差异学习只能是在教学资源比较充裕的前提下,学习者的“各取所需”。

8.关于网络教育与自主学习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可以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

我国现行的网络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供网络课程及相关学习资源。教师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安排网上教学和学习活动。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定期在网上下载学习任务、上传作业、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动画、课件和文字材料等。如,教师上课的实录(视频),教师的课程讲义和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阶段性检测(文字)等。这种模式是一种有组织的教学模式,学习者的自由度较小。另一种模式是把课程的教材和学习光盘发给学生,光盘里包括教师上课的实录和相关的学习内容。学生自己安排时间来进行观看学习,并定期访问课程的学习网站参加社区讨论、答疑等。这种模式下,学习者的自由度很高,但是完成学业的比例不高。这种网络教育模式对学习者的自律性、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的要求很高,一般的学习者很难坚持下来。大部分学习者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还能坚持一段时间,期间常常因为各种事情而间断学习,而临近考试的时候又紧张地进行学习,造成学习的效果较差。大部分网络学院采用第一种模式,学习者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9.关于网络教育对学习者计算机操作技术要求的认识误区:学习者需要具备很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实际上,网络学习对于学习者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要求不高,通常只需要会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即可。如会访问学习网站、会下载和上传资料、会收发邮件、会文字聊天等。通常情况下,网络教学平台或学习网站都会有比较详细的操作指南和使用说明,学习者只要跟着操作指南的步骤就可以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在进行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一些网络应用技巧,如快速准确地检索需要的材料、有效地在网上与人交流沟通、避免网络冗余信息干扰、提高网上学习效率等还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论

网络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众多因素影响着 网络教育的成败,其中对于网络教育的认识是重要因素之一[8]。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网络教育的正确认识是网络教育成功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对网络教育的正确认识是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并進行正确教育决策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张伟远,吴廷坚. 网上学习的发展和三大理论派别的形成[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2]Piskurich, G. M. The AMA Handbook of E- learning: Effectiv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technology solution. New York: AMACOM.2003.

[3]Ally, M. Toward a theory of online learning. In T. Anderson & F. Elloumi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 Athabasca University.2004.

[4]王一波. 解读网络教育误区[N].中国教育报,2002 -08 -30 .

[5]汪琼. 网上教学成功四要素[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Brian M.Morgan. Is Distance Learning Worth It? Helping to Determine: the Costs of Online Courses [DB/OL].http: //www.mar shall.edu/distance/distance learning .pdf.

[7]吴庚生,李海霞. 网络学院的成本分析与比较——清华大学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5(1).

[8]齐振国,汪琼. E-learning 给我国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责任编辑:程 佳〕

作者:齐振国

电视与网络教育论文 篇3: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是一门集技术、艺术、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根据影视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分析,认为混合式学习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文章提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分层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结合“感知温州”纪录片创作的案例进行实践过程分析。通过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施行,学生的影视技艺、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并学会用混合学习方法推广到其他课程实践。

[关键词]混合学习;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纪录片创作

一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纷纷运用网络手段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实行课程改革,重视面授教育与网络教育相混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视频资源匮乏成为制约网络教育、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随着DV的兴起,社会上对DV制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时俱进发展中的教育技术专业,需要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的人员,迫切需要开设《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纵观各高校的电视节目编导类课程,发现大部分学校都能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建设网络学习平台,采用现代媒体手段开展影视类课程教学。但重心还是落在理论教学上,在实践教学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为加强《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的实践教学,着实提高学生的视频媒体开发能力和影视创作能力,我们提出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重视课堂实验、课外实验、课外实践及实习相混合,建立基础、应用、创新的分层实践教学体系结构,通过基于案例的实践过程与分析,为学习者及教学者提供实验教学和实践探索指南。

二 课程改革与建设现状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文艺编导》、《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21门包含实践的影视类精品课程作为实践教学分析样本。(表1中所列为部分精品课程情况,供大家参考)。其中,国家级9门,省级6门,校级6门。通过对其学习网站资源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90.5%的精品课程有课堂实况录像,85.7%的课程在网上提供学生作品及视频集锦,而实验指导视频只占14.3%。在互动交流方面,虽然有66.7%的课程设置了网络互动功能,但实际意义上的实践交流与探讨偏少。

通过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数据统计,得知每门课程都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其中采用三种教学方法的占42.9%,四种及以上的占33.4%。在这些实验教学方法中,示范.练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所占的比例较高(图2所示),这表明在影视类实践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提倡在实践中互助合作学习。

以上21门精品课程中,有6门属于教育技术专业电视节目制作类课程。主要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影视作品创作能力、利用电视手段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以示范.练习、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主,设置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其中网上实验预习视频、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偏少,网络互动学习没有落实到实处。通过对温州大学08级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发现学生在《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缺少创新思想和主动探索精神。只有28.5%的学生在实验中能做到自主探究学习。

缺乏文学知识和艺术思想。5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文稿撰写方面有困难。

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不灵活。68.1%的学生都是模仿教师的操作步骤实验。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加深了影视艺术和技术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要适应时代的新特点,制作出优秀的节目,必须加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DV技术的快捷发展,加快了《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更新的步伐。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影视综合技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三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型建构

1 实践教学模型的构建

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内涵,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多将混合式学习界定为在线学习和传统面对面学习的有机整合。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育者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指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混合式学习还可以从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

根据混合学习的概念,以及对课程建设现状的了解与分析,我们本着“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理念,构建《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的实践教学模型,将实践教学分课堂实验、课外实验、课外实践、专业实习四类,皆采用混合式学习方法进行体验。见图3所示。

(1)面对面教学与e-Learning的混合

顺应网络媒体时代教学的需要,实行面对面教学与e-Learning平台学习相混合。在课堂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面授引导、启发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e-Learning作为辅助学习。在课外实验、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可参考E-learning平台上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进行异地交流,面对面教学机会相对减少。e-Learning平台内容设有实验预习视频、课件、主要问题与答疑、影视文化资源库等,其为学生课外实践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2)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混合

根据穆尔的交互距离理论,教师与学习者间的交互距离是对话程度、课程结构灵活性程度和学习者自主性程度三者的函数。根据这个函数关系,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偏低或者自主学习影视技艺的能力偏低,就要求师生之间加强对话联系。如在课堂实验过程中,当学生的影视技能还处于低水平时,教师的指导就需增多;在课外实验、专业实习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师仅作辅助指导。

(3)多种学习环境和资源的混合

在《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实践教学中,不论在实验室,还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或者在e-Learning的信息化学习拟真环境中,都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一种协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充分运用教材、录像带、影视媒体设备、互联网等多种学习资源,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有利于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多种理论与技术的混合

不论是课堂实验、课外实验,还是课外实践、专业实习,每类实践教学都需要一定的学习理论与技术作为支撑。为了适应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要求需要多种学习理论指导混合式学习,如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传播学理论、影视基础理论、编导理论等,同时又需要整合多种技术,如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技术、音视频技术等。

(5)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

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综合性实验可采取探究法、小组协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混合的方式,专业实习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法、探究法、体验法等。

(6)多种评价方式的混合

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考查学生的实验、实践过程及作品完成情况。作品评价以量规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评价,促进影视作品的整改和影视应用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有“混合”理念,时时有“混合”思想,将“混合式学习”落实到实践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为优化实践教学效果服务。

2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根据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考虑学生学习接受水平、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绩效,本研究提出分层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分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层次。具体见图4所示。

第一层属基础层次,用以完成基本实验教学,分别设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三种实验类型。采取混合式学习方法,学生可通过教师面对面教授获取影视知识及技能,也可通过e-Learning平台在线开展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第二层属应用层次,组织有专业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成立DV工作室,积极与服务社会项目接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实践活动,如单位宣传片设计与制作、晚会现场直播的策划与实施等。此外安排学生到电视台或传媒公司实习,让学生边工作边学习,为以后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实践基础。

第三层是创新层次。是在学习课内外实验的基础上,依托开放实验项目,以竞赛为引领,组织学生小组到校外实践基地完成纪录片创作、剧情片创作等。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及教师指导,分工完成任务,整个创作过程由学生在协作学习环境下、在混合学习的氛围中完成。

3 实践教学层次关系分析

根据以上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我们分别以“教学”、“任务”、“实践”为坐标轴,构建三维的实践教学层次关系,见图5所示。

以教学、任务构成的对应面为基础层,表示基础实验以任务形式供学生完成,任务难度越大,实验类型层次相对越高。如演播室文艺节目录制,作为一项综合性实验项目,需要浓厚的混合学习思想,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资源为实验服务,分工合作完成任务,遇到难点,可以向教师请教,或者向学伴求助。教师需要在教学上提供多种方法、多种手段的指导,把握好任务与教学的关系。

由任务与实践两轴构成的对应面为应用层,立于基础层之上。该层以任务为驱动,提供学生基于任务式的实践项目。任务越是繁重,实践性越强,应用的层次就相对越深。在这过程中,通常由学生自主体验完成,学生在实习点遇到问题,向当地的同事、学伴请教,或者通过互动学习平台与教师沟通,在线开展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等。

由教学与实践两轴构成的对应层为创新层,亦立于基础层之上。这个层面中,要协调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实践的关系。师生通过定期的面对面交流、e-Learrlillg平台互动教学,以多种媒体、多种手段、多种组织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混合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影视素养和创作水平。

四 基于案例的实践过程与分析

本实践教学模式目前已用于08教育技术、09教育技术等班级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教学。下面列举“感知温州”纪录片创作的案例,体验混合式学习在课外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感知温州”纪录片创作是以实验开放项目的形式,由学生自愿报名组成两个小组,每组6人。各小组按其在文案策划、拍摄技术、配音录音、后期编辑等方面的能力强弱混合搭配而成。组内分工明确,整个创作过程在协作学习环境下完成,可分为五个阶段,如图6所示。每个阶段任务按顺序进行,但不拘泥于线性顺序,每完成一步都做到及时反思和交流,并做好协调和整改工作。

1 考察调研

在实践任务的驱动下,实地考察与调研由学生自主发起。教师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给学生提供创作线索,启迪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及实地环境考察,在组内、组间交流思想,适当采取先期采访,初步掌握需要拍摄和纪录的内容,为主题策划、作品构思做准备。

2 选题策划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艺术地展现真实场景、运用纪实手法拍摄制作的电视节目形态。它通过调动多种电视手段,多角度地纵深挖掘生活素材,通过纪实的“真”来表现生活中的美或丑。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与调研,一组学生以发绣艺术为题材,另一组以温州九山湖的义务救生队为记录对象,主题定为“救生圈”。

在这阶段中,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现场调查和访问等途径对被记录对象展开多方面的了解,搜集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为文案策划做准备。教师向学生展示e.Leammg平台上优秀视频案例,提供文案策划的基本框架及要点。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讨论,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完成文案策划初稿。遇到问题,向学伴、老师提问,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异地指导,及时反馈信息。

3 采访与拍摄

拍摄前学生做好采访构思,拟定拍摄提纲。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找出优秀案例,琢磨其拍摄手法,熟悉其拍摄要点。在《救生圈》拍摄过程中,学生主动采取交友拍摄的方式,通过分工合作,顺利地拍摄到救生队员工作和生活细节的镜头。教师在基础拍摄中做好监督与引导工作。在拍摄难点上,采取启发法、情境法、探究法等,注重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的合理分配,注重网络交流与现场指导相混合。

难点1:拍摄守卫在九山湖两侧的队员的姿态、眼神的特写镜头。

湖面很宽,带着“能否拍摄到令人满意的特写镜头,怎样获取最佳镜头效果”的问题,指导师将小组学生分成两路,分别采取两种办法拍摄。一是站在河对岸拍摄,二是借助救生船靠近被摄主体拍摄。拍摄完毕,两小组进行组内交流,比较拍摄结果,并进行反馈和整改,如表2所示。经过多次对比实践,做好最佳镜头记录。

难点2:拍摄真实的救生场面。

纪录片要讲究“艺术真实”,必须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反映生活的本质,应主题需要,需要拍摄真实的救生过程。学生通过与救生队员、游客的沟通交谈,发现拍摄真实的救人场景面临很多困难:(1)事故发生突然,时间上无法预计;(2)河面又宽又长。事故发生河段不明;(3)摄像机数量有限,人员有限。面对众多困难,学生想到两种捷径:一是直接将“拉网式”救人演习谎作真实的救人场景,二是以扮演方式拍摄救生。在这种情境下,指导师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强调纪录片不允许采取虚构、扮演和导拍。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做好耐心“等拍”的准备,在河两岸预设四个拍摄点,一有事故发生,以就近机位拍摄为主(其他三个机位为辅),移动机位进行目的性抢拍。指导师强调要以“实

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实践工作,并引入了“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在救生队员的配合下,由指导师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拍摄,通过救生队员模拟扮演,教师示范操作完成模拟救生的镜头拍摄。而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对拍摄内容进行点评和指导。通过长镜头拍摄的不断体验,为捕捉到真实的救生场面做好技术准备。

4 后期合成

后期合成过程中小组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注重文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学生遇到问题通过e-Learning互动空间发表提问,教师及时在平台上进行解答,或亲临现场指导。通过e-Leaming学习与动手操作学习混合、教师指导与自主探索相混合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和谐协助的氛围内完成任务。

5 总结评价

纪录片创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做一步都需要反思和整改。为更加公正合理地评定实践成果,特制了评价量表,具体如表3所示。通过小组成员参与自评、与老师交流,以及跟救生队员的交流,找出不足之处,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相混合的方式,促进影视作品的整改,最终取得作品的最优化效果。

经过以纪录片创作为代表的实践教学过程,充分验证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实践教学改革的优越性,体会如下:

(1)任务驱动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能将教学、任务、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让学生在影视技艺方面获得更大的成长,还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反馈和经验积累。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混合学习环境,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供多种方式的教学服务。尤其要重视协作学习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多种理论与技术的混合,注重影视创作中文学、艺术与技术相混合,充分发挥混合学习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3)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地位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境,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益。

(4)注意在特定的环境、特定场合下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教育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参与到实践学习中,并在实践中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实践价值观。

五 实践效果调查

通过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施行,学生在稿本策划、编写,镜头拍摄、后期制作方面能力不断提高。根据08教育技术学生的问卷调查,有57.1%的学生参加影视类开放实验项目,64.3%的学生参与了晚会直播摄录工作,60%以上的学生为外校老师录制过课堂实况录像,60.7%的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拍摄与制作,10.7%的学生参加媒体公司或电视台的节目制作,40%的学生参加DV大赛并取得好成绩。通过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施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不仅自身的影视技艺能力有所提高,并且对其他专业学生的互助学习起一定促进作用。此外,对混合学习的认识加强,92.9%的学生认为混合学习方法有利于实践学习,68.6%的学生表示正将混合学习方法运用于其他课程实践中。

六 结论

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改革目前还只试用于少数几个班级,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考验,更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总的来说,混合式学习就是各种学习理论、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其重点不在于混合哪些事物,而在于如何混合、何时混合,目的就是在合适的时间混合合适的元素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完成任务为驱动力,以实事求是为核心,以混合学习思想为基本学习方法,养成混合学习的习惯,努力为实践成果取得最优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孟群.电视节目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2][4][6]孟庆双,刘向敏.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EB/OL]

[3]郭春霞.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2):20-22

[5]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7

[7]董雪娇.纪录片编导的情节与细节意识[EB/OL][8]彭文祥.电视纪录片美学三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7(6):14-17

[9]田富鹏,焦道利.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5,(4):63-65

[10]田世生,傅钢善.Blending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

编辑:小禾

作者:叶爱敏 郑晓丽

上一篇:林管局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保卫处思想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