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德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互联网的深八推广,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的影响。探讨同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德育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工作者应当以积极的态度,调查并总结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现状,并探索完善网络德育的有效对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网络德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网络德育论文 篇1:

论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摘要:大学生网络德育,是根据教育学、传播学原理和思想道德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在网络条件下,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空间、渠道等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而给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抢占网络“制高点”原则,追求有效性原则,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原则,坚持创新的原则,德育和网络有机结合的原则,辩证统一的原则,

关键词:虚拟环境;大学生网络德育;基本原则

大学生网络德育,是根据教育学、传播学原理和思想道德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其主要方式是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大学生受众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网络德育目的。在网络条件下,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空间、渠道等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而给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开辟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的新天地。本文就如何加强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提出几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抢占网络“制高点”原则

网络技术的延伸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规律,针对这个新形势,着手研究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新问题,从而开辟崭新工作途径。探索切合实际的新的工作方法,这既决定着我们对身边的各种矛盾和挑战能否给予积极的回应,更决定着新世纪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能否真正取得成功。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探索大学生德育进网络的方式方法,构筑—个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的网络平台,确保大学生网络德育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和增强影响力。做到“守土有责”,抢占网络这个“制高点”,在网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阵地。

1、准确把握着眼点

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向在校大学生宣传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然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获得新知的重要渠道,高校的德育就应主动抢占这一阵地。德育进网络也应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其中,首要的是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荣辱观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学生们接受正确有益的信息和抛弃错误有害信息的能力。我们可以在网上建立德育工作网站,坚持和巩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对师生进行正面的灌输和教育。另外,创建一些贴近校园和贴近师生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在网上建立德育工作的平台,充分发挥“渗透式”隐性教育的功能。我们还可以运用校园新闻资源。整合校报、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搭建校园网络新闻立体平台,做好典型宣传、热点透视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电子邮件、BBS等方式,充分发挥其交互作用,做好校园舆情的了解,从中挖掘有用信息,丰富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内容。

2、主动占领制高点

在网络所构建的这样一个交互式平台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并将使其认知方式与情感评价产生连贯性的感染。网络以其独具的特色、完善的服务、新颖的包装以及针对自己特定的人群展开充分的宣传攻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增强参与者的亲和力,从而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我们应在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的理念上积极回应挑战,主动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制高点。当然,这不仅是单纯在网上建立若干个德育网站,而是要正视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网络时代出现的虚拟环境。在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上,要对发展加快的时代保持敏锐的关注与积极的思考,使得我们对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对策研究不局限于简单去构筑一个网站,而是要从把握网站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制高点出发,研究挑战,研究规律,确定理念,制定对策,从而保证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两个领域具有前瞻性,较好地落实党中央对高校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要求。

3、认真找准切入点

高校德育进网络的要旨是占领网络阵地,并在充分利用网络载体的基础上,提高工作对象的信息素养,最终达到高校德育效益最优化的目的。也就是说,高校德育进网络的“进’,不是将德育的教科书简单地放在网上,也不是指单一地把它作为技术性质的信息交换系统。要从本质上实现德育进网络,要不失时机地找准德育进网络的切入点,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可以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通过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构筑起网上网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覆盖全校、辐射社会的德育工作网络体系,切实使学校网络德育工作在学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要利用网络这一高科技的信息载体,在网上建立和开设反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的栏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上科技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学生求新、求异和求特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

二、追求有效性原则

追求有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要解决高校德育进网络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围绕大学生的需求来采取措施,或者通过引导来激发大学生对网络德育方式的需求。

优化高校德育的外部环境,提高大学生网络德育内容的可信度。只有那些让大学生感到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只有使大学生感受到德育信息对自己的发展和生存有益处,大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注意,接受德育才能够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如果再借助互联网的帮助,德育的吸引力就会大增。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积极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上德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重视网络德育。要改革传统的德育考核内容、方式,制订相应措施,把教师的网上德育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开展德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并给予经费支持,使网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做表面文章。

根据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点,突破传统德育的“单向灌输”模式。大学生在思想心理上已趋于成熟,他们反对被动灌输式的教育,比较认可平等交流式的教育。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者在网上要“淡化”自己的教育者角色,并且要运用网上聊天和电子论坛的匿名功能,融于网络,从网上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实现平等基础上的互动教育,使德育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要掌握大学生上网聊天的时间和网络交往的规律,运用大学生熟悉的网络符号,吸引大学生进行同步交流。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者在和学生聊天时受到冷落。

教育者要吸引大学生乐于和自己交流,就要了解大学生网上聊天的心理,并不断适应网上聊天的氛围。此外,大学生网络德育要借助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的互动功能,鼓励大学生参与网上德育的决策。如让他们提供好的方案、建议,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的兴趣。大学生参与网站建设,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及时调整,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欢迎的网上好去处。此外,还要做好德育网站的宣传工作,提升德育网站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网上德育的吸引力。

注重网络德育的手段和艺术。要精心设计网站版面,准确提炼内容。德育网站应该让自己的信息满足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并产生价值观的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最终会化为对网站的忠诚度。要提供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比如免费电子邮件,或者提供搜索工具、图像库和文件库的超级链接。学生认为是有价值的,他们就会反复访问。网站还要有独特的活动或资源,可以提供思想道德方面的竞赛。也可以在线直播某些大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事件,提高大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开发蕴含健康向上的“红色游戏”,迎合大学生喜欢上网、玩游戏的特点,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

三、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原则

1、民主化原则

坚持民主化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正确引导的原则,而不是采取“堵”和“封”的办法;二是坚持走群众路线。

疏导原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1999年前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校园之时,不少学校采取了“堵”和“封”的办法,但结果可想而知。随着互联网在校园发展,疏导的原则越来越得到大家认同。而网上疏导工作就是要以积极健康的主流信息和在线活动,引导网上舆论,并及时沟通信息。做好疏导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德育网页,引导广大师生学习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以改变传统德育工作单一枯燥的说教方式,增强德育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坚持疏导原则还应网上引导和网下疏导相结合。在网上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重大问题,由于参与讨论人员立场观点的不同,对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带来很大困难。这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下疏导,邀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校就有关问题做专门的形势政策报告。并将报告在网上进行直播。为广大师生进行释疑解惑。

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首先,要充分发挥专职德育工作者主导作用,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认真学习网络技术,提高信息素质,利用互联网,倾听广大师生的呼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开展工作;其次,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掌握新技术,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当前互联网上许多“红色网站”都是他们建立和维护的,许多校园网站信息版块的版主都是由学生担任的。广大学生既是高校德育工作对象,又是网络德育工作的一支生力军。因此,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既要发挥专职德育工作者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广大大学生的积极性。

2、科学化原则

首先,对网络中德育工作的目标定位要科学化。也就是说,对网络中德育工作的目标定位要合理,不能过高或过低。因为互联网技术在德育工作领域的应用虽然具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但说到底,它毕竟只是我们进行德育工作的一种手段,是为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服务的。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对网络德育工作进行科学的定位。既不能认为“包治百病”,“包打天下”,也不能保守观望,舍本逐末;其次,要注意教育环节的科学化。要求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网络中德育工作与现实德育工作相结合。德育工作是对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有时会呈现不稳定性、隐蔽性等特点;而在网络中,人们是与“冷冰冰”的机器对话,计算机无法把握当事人思想情感的变化。因此,对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要将网络中的德育工作与现实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既有人机对话,又有人—人交流的互补型的德育工作网络机制。

第二,局域网与广域网的结合。高校德育网站的建设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按照“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分阶段逐步实施。在当前条件下,可以考虑以建立中央网站为枢纽,以各地高校网站为支撑的网络群。同时在中央网站的指导下,各高校网站分别发布具有各地特色的信息。既体现中央网络的统一性,又具有各地网站的多样性。这个网络系统一旦建立,各地高校师生都可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德育资源,接受形象生动的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在全国高校系统内真正形成“大德育”的局面。

第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也就是说在德育工作的网站上,既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灌输”,也要注意对广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给予科学的、明确的解答。并通过网上论坛为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咨询,使每一个人通过上网既能接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又能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从而增强网站的影响和吸引力。

3、法制化原则

加强网络社会的立法,健全网络社会的制度建设,把网络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有着深刻的伦理学依据。因为人的自律精神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经历、经验、知识作基础,而且需要相当程度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为前提。大学生从其人格的发展阶段上看。尚未完成社会化过程,加之置于无纪律约束的虚拟世界中,行为、言论很容易与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偏差,因此,社会给予缺乏道德自律人以法律制裁。正是使他们道德内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这不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和假设。而是被无数的心理学实验所反复证明的事实。

因此,面对国际互联网上泥沙俱下、汹涌而至的信息,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给信息空间以一片“蓝天”的目的。首先,应建立国家级“信息海关”,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严密监控和检测国际互联网人口。对所有进入我国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其次,加强对国内所有骨干网、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进一步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再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以强大的法制武器打击信息犯罪活动。通过设立“层层关卡”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与高校学生接触,为高校开创德育新局面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第四,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提高大学生遵守网络“游戏”规则的法制意识,做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

四、坚持创新的原则

1、德育工作理念的更新

理念的更新是整个德育工作创新的前提。新的工作理念将指导和促进德育工作手段和模式的创新。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应顺应当前德育工作环境、内容、途径的变化而更新观念;网络德育工作者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树立德育工作民

主化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自然平等的身份与他们共同交流和讨论;网络德育工作者应树立开放的观念,要以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背景,在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脉搏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这一开放性、主体性、交互性工具,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信念,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德育工作政策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需要造就一批网络德育工作的行家,需要培养一支既懂德育工作理论规律,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学习的观念,以应对环境的挑战。

2、德育工作内容的调整

内容的创新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根本。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工具,催生出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它为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开辟了新的领域,拓宽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网络因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使教育内容和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面对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内容,必须在传统德育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增加新内容。德育内容的创新要努力吸纳人类社会的最新文明成果,实现与时俱进,共同发展。在网络技术日益突飞猛进的今天,大学生网络德育内容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如网络道德、网络法规和网络安全等诸问题,对此,我们必须相应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网络德育内容中去。

3、德育工作途径的创新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提供了新的可能空间。首先,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站,定期由心理医生与德育教师主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在互动沟通中的优势,进行双向沟通。其次,可以开展网上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以便充分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态。学生在网上接受调查时,干扰较少,因此,调查的结果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网上调查还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态及时反馈,以便及时引导。再次,可以开设网络论坛。论坛由德育教师担任负责人,参与者可以自由参与讨论或留言交流思想;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电子公告板,让学生就当今的热点问题或思想困惑进行交流解答。最后,可以开发德育工作软件。高校要抓紧时间,组织专家开发专门的德育工作软件,积极推进德育信息资源建设,吸引学生主动使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还需要开发超文本结构的德育工作电子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实现德育工作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与互补,增强德育工作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五、德育和网络有机结合的原则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对德育的深远影响,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以建设德育网站为主要途径的德育进网络模式,创建了大批德育网站,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网络资源。如何集成、管理、共享、推广和应用这些德育网络资源,提升高校德育网站的整体水平,促进高校德育进网络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进一步加强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建立健全校园网,加强网络知识传播

建立校园信息网是高等学校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所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校园网建设刚起步,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有着极大的热情,学校要根据这一特点,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热情的引导,注重网络知识的传播。如开设新兴学科选修课,邀请信息产业方面的专家和成功人士举办学术报告会,举行各种有关网络知识的活动,做好德育内容的网页设计和制作,多渠道传播相关知识,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同时注重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学生网上谈论的话题,学生处每天都应派专人查看网上有关学生工作的情况反映,掌握学生思想道德动态,并就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发布相关信息(或专门召开学生干部会议予以解答)。把过去“单向性正面灌输”变为“引导选择和灌输信息并重”。用这种方式既有利于阐述教育者的观点,也有利于与学生的沟通,化解心中疑惑,维护学校稳定。

2、加强网络管理,建设网络文明

在高等院校建立好校园网后,应结合校园网建设的实际情况,制订《学生网络建设及学生上网条例》,对学生上网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学生应注意网上文明用语,不得在网络上从事攻击、谩骂、传播色情信息与服务、恶意诈骗,不得以不真实的身份使用网络资源等等。应实行各级网络管理和个人网责任制,以建立网络文明机制。为搞好网络管理,学院也应组建网络信息员队伍,信息员主要由学校政工干部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他们的主要责任是捕捉、反馈信息,了解“网民”动态,定期总结BBS上的主要观点,传递学校工作意向,对违规者给予“暂停上网资格,纪律处分”等处罚。

3、利用网络特色,抓好网页制作

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基础建设,重点抓好网页制作,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院团委等单位或部门在制作部门主页的时候都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德育工作。在学生中可以举办“德育”网页设计竞赛,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其活动使德育正面的理论深入同学心坎,发挥理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这样,既强化网络特色,又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条件成熟的高校还应给德育工作者配备专用电脑,请计算机专家给他们讲授网络在德育工作中运用的相关知识,请心理学家给德育工作者传授心理教育、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使德育工作者能了解学生的种种心态,借助“心理咨询网站”平台,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帮助,缓解学生因学习就业而产生的压力。

4、增强网络内容的思想性,加强网上沟通

建设德育网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有效性。德育网站在内容上应该重视理论文章的建设。一方面广泛收集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成为撰稿人,力争让现实中的德育热点、难点问题、理论争鸣中必须向学生正面宣传的问题在网站中都得到体现,并给学生以及时指导。为了增强说服力,应该坚持“八荣八耻”的原则,通过对多种观点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白应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追求什么,鞭挞什么,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同时,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热爱网络,思想易受家庭观念左右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建立网上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信箱、学生信箱、家长与学生对话等载体和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德育工作动向,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既缩短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距离,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了高度一致。

六、辩证统一的原则

1、“趋利”和“避害”的统一

凡事有利必有弊,互联网也是如此。网络在高校的普及于德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网络这一新事物,趋利避害,这是我们处理高校德育进网络问题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利”的一面,必

须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充分认识信息网络技术的巨大力量,积极推进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争取主动权,使高校德育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另一方面,就其“弊”而言,由于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精华糟粕并存,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内容,也有不少迷信、色情、暴力的内容,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言论和思想也通过网络在校园内传播。这样,不但使自制力较弱、好奇心较强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误导,而且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更主要的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互联网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大学生。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利与弊,保持清醒的头脑,扎实努力地工作,把互联网的“利”发挥到极致,把互联网的“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2、理论灌输和情感熏陶的统一

要真正使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必须处理好理论灌输和文化熏陶之间的关系,把我们德育的理论资源优势转化为网上优势,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扩大网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时,通过网络这种形式而变得更为直接、直观和生活化,变枯燥的理论灌输为生动的文化熏陶。通过网络这种形式可以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更全面和快捷地展现出来,使受教育者在网上更加方便地查到相关知识,从而达到理论灌输和情感熏陶的双重效果。一个成功的德育网站,除了理论灌输,更应具有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各取所需,从而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既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也给高校网络德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高校网络德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必须依据全体学生的整体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来安排网络德育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状况的不同,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针对每个学生制订出德育的内容和方案。如开设网上辅导员、网络对话、BBS聊天室等板块。另外,针对个别学生的思想问题还应进行个别教育引导。网络德育要适应人的思想层次性,制定多样的教育目标,将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教育和服务相统一

德育进网络。必须将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是德育进网络的使命所在。网络德育必须以教育为主,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在增强德育网站教育性的基础上,必须增加服务性的内容,将网络教育与服务结合起来,通过快捷有效的服务,拉近与学生正面教育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德育网站的认同。如开设大学生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勤工助学等服务性板块,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健康轻松的娱乐,吸引学生对正面教育的兴趣,使学生在服务、娱乐中得到教育,在教育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5、监督管理和引导的统一

首先,运用技术手段譬如建立“信息海关”、“信息安全防火墙”等来阻止“危害数据”的进入,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应制定法规和建立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挥法规、规章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再次,加强素质教育,通过疏导性的德育和网络伦理、网络法制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使大学生具备网络法制意识,遵守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和网络自律意识,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自觉遵守和维护网络秩序。

6、专职兼职相结合

加强高校德育进网络,关键在队伍建设。要分层次建立网上德育工作队伍。首先,建设一支高素质、少量精干的专职网上德育工作队伍,培养一批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熟悉德育工作规律,又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骨干力量。其次。建设一支覆盖面广、政治觉悟高的兼职队伍。这支队伍以学生辅导员、大学生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学校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论坛、聊天室、BBS等交互性较强的网上栏目中做工作,与其他上网师生以平等身份交流,增强网上正面声音,加强对网络舆论氛围的引导。同时举办网络德育工作干部业余培训班,对他们就德育进网络工作的原则规范、技能等进行重点培训。再次,建立一支论坛、BBS版主页等方面的“民间”队伍,选聘时要严格把关,选择政治素质较高、责任意识较强的学生和教师担任,从而形成专兼职队伍的结合。

作者:肖光荣

大学生网络德育论文 篇2:

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新探索

摘要:互联网的深八推广,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的影响。探讨同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德育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工作者应当以积极的态度,调查并总结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现状,并探索完善网络德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使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当然,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影响也至深。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不仅为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手段与方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理想。由此可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网络,趋利避害,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也成为高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探索分析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德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而网络德育则是指利用信息网络,围绕德育内容、德育目标,通过广域网或局域网来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与文明素养的提高等。相对来说,网络德育较于传统德育更具实效性。然而,这并不是说网络德育是独立于德育体系之外的,网络德育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网络德育包括虚拟社区、德育课件与网络文化等内容。

高校积极推进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已是大势所趋。探讨大学生网络德育,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首先,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是顺应信息科技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互联网可以以便捷、即时的动态途径向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传统的德育已不能够满足教育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德育工作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就要充分地利用网络科技手段,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其次,网络的推入不仅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便捷,同时也会以一些消极、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因此,展开网络德育也是应对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健康所带来的冲击的必要措施。再次。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网络德育工作是我国教育中的重点工作,是现代高校进行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网络德育已发展成为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日趋完善。但是,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其中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待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没有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意识观念。由于传统德育观念的根深蒂固,造成了对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限制。不同于传统德育所注重的学生循规蹈矩的培养要求,网络德育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创新。不能改革过去传统的德育观念,缺乏网络德育的创新思想,难以展开系统的网络德育工作。其次,没有形成健垒的网络德育体系,网络德育实施的力度不强,造成网络德育的实效性不高。一是表现为缺乏高素质的网络德育工作人才队伍,网络德育工作者往往不能够既具备坚定的德育理论知识,又能够根据网络的特点来综合利用网络技术加以教育。二是表现为网络德育的相关网站建设落后。不仅内容、信息滞后,更新不及时,还缺乏一些灵活、生动的网络德育形式。三是表现为没有建立并健垒网络德育的管理制度与监督制度,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此外,网络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隐匿性也会以一些消极、不健康的信息将大学生迷惑,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上与思想上的扭曲。

2加强网络德育的可行性对策

网络德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趋势。而网络德育在给大学生德育提供新的途径与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工作者有必要加强思考,针对存在的滞后问题提出改善网络德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要更新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意识观念。改革过传统的德育意识观念,树立网络德育观,正确地看待网络德育是加强网络德育的首要条件。若缺乏相应的网络德育观,网络德育则无从谈起。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首先要充分地认识网络德育的重要性。要改革以培养学生循规蹈矩为目标的德育观念,即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把以人为本作为德育的根本目标。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加强大学网络德育的队伍建设。提高网络德育工作者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推进网络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队伍建设,首先要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向专业学校招聘优秀的专业毕业生,或向社会吸纳高素质的网络德育工作者。作为一名专业的网络德育工作者,既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有丰富的德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还要能够熟练地进行网络操作与较强的网络管理能力。因此,高校还要加强对现有网络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德育理论与实践能力,还要培养与时俱进的网络操作能力,普通的心理知识也是必要的。

第三,以各种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自律。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拓展网络德育的渠道,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网络自律能力。首先,可以通过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对进网络心理的辅导,使学生正确认识到网络文化的特性及其利弊。其次,通过多种多样的网络话动,大力宣传网络德育。比如以一些讲座的形式针对网络上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积极的思想教育。此外,通过丰富的网络生活,营造良好的网络德育气氛,通过网络知识宣讲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总之,以宣传、教育、讨论等各种形式,都利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网络自觉意识与自律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行为。

第四,要建立并完善高校网络德育机制,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要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就要加强网络德育的实施力度。而加强实施力度则需要建立并完善高校德育机制。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网络德育的相关网络规章制度并建立监控机构。通过规章制度以及监督机构,一方面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管理,禁止消极、有害信息的传播,维护互联网秩序。另一方面也要使网络德育工作有章可循,加强网络德育工作的规范性,保证网络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加强网络德育工作的管理工作,也是加大网络德育实施力度的必要措施。

3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网络不仅给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促进了德育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了许多困难。面临着信息网络的冲击,高校工作者有必要加强思考,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推进网络德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万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高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裴芳芳.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2011.

作者:侯粉兰

大学生网络德育论文 篇3: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研究

【摘要】本文以云南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探索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和网络德育的看法,并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德育应转变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其教育的网络性以及应将道德培养和价值探求并重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信息化时代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全球化最突出的表现。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其中大学生是主要的上网群体,承担着网络文化的接受、创造与传播。方便快捷的网络高速公路带给他们越来越便捷的体验方式,进一步拓展了的视野,特别是随着web 2.0 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已经开始了从海量信息向关系建构的转变。这一变化更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就云南大学而言,作为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综合性大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形成了集在线办公与教学,有线与无线网络相结合的立体式网络环境,在校大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社交和认识世界。与此相对,我们高校的德育教育却相对滞后,网络德育千篇一律,更没有很好的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从而造成德育教育缺失与真空,失去了良好的网络德育基地。

信息化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中对大学生道德和品德形成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同时也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因此网络德育也是如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怎样恰当合适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降低信息化时代对其成长的消极影响,利用网络关系建构形成新时代的网络德育,是当代德育工作者和学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对云南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描述和分析他們的网络使用情况、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认知以及网络德育的开展情况,探究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云南大学的大学生,从三个校区随机抽取41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从大一到大四各年级,高年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刚好经历了信息化时代,并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成长。而低年级学生,一进入高校,刚好赶上或正在接受着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二)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是在前期文献回顾的基础之上,结合对28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之后,由研究者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涵盖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认知以及网络德育的开展情况三个维度,共计66道题目。问卷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以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其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为0.9182,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研究方法

本调查以大学生居住的宿舍作为抽样单位,用等比例抽样方法抽取416个宿舍,然后以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宿舍里获得每一个具体样本,共发放问卷416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96.15%。最后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的录入,使用STATA 12.0 进行数据分析。从样本的基本情况看,与云南大学在校生的比例基本趋同,从而更好的应证了本调查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表1 分布情况表

三、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分析

从开始上网的时间点来看,超过90%的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便开始上网,时间点主要集中在初中(39.25%)和高中(29.25%),近89%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在4小时以内,上网的主要途径在在寝室的电脑和手机,主要目的是查阅资料、收看收听影视音乐、聊天交友和维护自己的个人空间,其中使用QQ、微信与微博是他们的主要形式,其中有近75%的学生有使用手机登陆上述软件。在使用频率方面,平均每天少于一次的仅占29.25%。所以,针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利用SNS等在线社区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大学生上网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来看,有近73%的人认为用网有道或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而偶尔懊悔和比较懊悔的共占24%,认为难以自制的只占到2.75%。

(二)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1.对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总体认识

调查发现,有91.75%的大学生表示在网上与他人聊天也要讲文明道德的看法,有超过80%大学生认为网络上存在着不良信息,有79.75%有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网络道德宣传和教育,有超过75%的大学生看到过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有73%的大学生表示应该设定规则来约束网上言行的看法,有71%的大学生对网络骂人等现象非常反感,有52.25%的大学生赞同网络实名制,有50%的大学生对现行的互联网管理制度方面表示不满。与相对应,有3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不文明行为应给予惩罚。有32.25%的大学生认为浏览黄色网站是道德素质低,有27%的大学生认为人肉搜索侵犯了个人隐私,有11.5%的大学生对对黑客的行为持否定态度。纵观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的认识,3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有近34%大学生认为上网会导致思想道德观念的波动,其中只有3.5%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会带来波动。有30.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交流和网络道德现状是混乱糟糕的。

2.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评估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100%都有过利用微博、博客、微信等传播或转发过未经证实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方面,只是程度各有差异罢了,其中22.75%的大学生经常会不自觉的转化。有88.25%的大学生在网络上下载文章来完成作业(论文),有54.25%的大学生在网上浏览过反动宣传信息。虽然只有8.5%的大学生参加过人肉搜索,但仍然有39.5%的大学生表示以后可能会参与。有25.25%的大学生在网上浏览过色情图片和网站。此外,71%的大学生表示对网络的利用与最初的动机一致或基本一致,有26.5%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一致,有2.25%的大学生表示与当初完全不一致。

3.围观也是一种力量,大学生对于网络的无作为

调查发现,73%的大学生对社会现象不满言论不作表态,有69.75%的大学生并不理会一些含有报复性语言的文章,52.2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交是模棱两的,有35.25%的大学生对网络欺骗信息置之不理,有30.75%的大学生对于网络暴力的攻击不予理会,有29.25%的大学生说不清人肉搜索是否突破了传统道德底线。有26.5%的大学生说不清自己是否会有意无意地查探他人的隐私。

(三)大学生对于网络德育教育的看法

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开展的网络活动中,排在前两位的是网络德育活动和网络规范教育。而有21.75%的大学生从未浏览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经常浏览的仅为8%。相类似的,有28%的大学生从未听说和访问过红色网站,经常访问的只占3.25%。有23%的大学生从未听说过《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仅有3.25%的大学生表示对此很熟悉。在抵制网络不良行为的首要措施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位列采用技术措施优化网络环境和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之前,而在最有效方面,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却又位列最后。

四、建议与措施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发现,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不是太少了,而是教育的形式太过单一,主要以传统的宣教为主,或是以某种带有负面的例子来佐证网络的危害性。缺乏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评估,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反而带来了对网络德育的反感。其次,现今的网络教育并没有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内容、方式均落后于网络发展,第三,片面注重网络道德的好坏之分,而忽视了网络道德背后,大学生之所以要遵守网络道德的理由。综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

(一)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对于网络德育而言,总会介绍些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等等,从调查数据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的总体认知是偏低的,但从他们的主体来看,他们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却是比较宽容的,也进一步提醒我们,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使用传统的恐吓式宣传,而应转变传统观念,提供一种多元思考的道德教育方式,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否则,传统非黑即白式二元教育模式非但不能起到宣教的作用,反而更能激起大学生的不认同与反抗。

(二)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网络性,增进与大学生的粘合度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总有20%—30%的大学生对网络德育相关内容几乎一无所知,而非常了解的数据也在5%以下,这三组数据绝非一种巧合,恰好反映了我们传统的网络德育存在着很大的盲点。那便是网络德育缺少网络性,其发展远远滞后于网络技术和网络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知名度不高,网页呆板无吸引力,更新缓慢且以宣教为主导,缺乏互动性,总是挂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之名等等。基于此,网络德育首先要广泛应用网络的互动性和即时性,如充份利用微博、微信和其它社区网站,其次,要转变宣教的观念,以丰富有利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提高在大学生中的粘性和关注度。第三,要提高网络德育的跨时空性,既可以保证第一时间解决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困境,也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在缺场的情况下仍能带来良好的教育与服务。

(三)培养网络道德行为习惯,诠释网络道德价值所求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年轻人的道德习惯,二是使年轻人明白道德的价值。网络德育亦是如此,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总体认识与具体网络行为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总是在有意无意间从事着他们认为不道德的行为。这表明,在我们的网络德育中,我们常常去简单的评价一个行为的好坏,却无法解释其价值所求,当一个人发现网络不道德行为会带来好处,道德行为反而会牺牲很多好处利益时,就很容易放弃道德。所以,在网络德育方面,我们一方面要注重网络道德习惯的培养,也要通过一些伦理道德理论的解释,让大学生明白其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张鸿燕.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证研究 [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陈特.伦理学释论[M].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11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青年项目(Q12005)成果。

作者:袁溶侦 侯荣庭

上一篇:蒙药学教学方法论文下一篇:工业化高新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