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

2022-04-22

摘要: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结果,从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水平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的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思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 篇1:

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尽量避免大学生出现网络行为失范,可以应对网络文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挑战,是构建和谐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目前,部分教育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手段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相对滞后。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有:加强理论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作者简介]曹文波(1980- ),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南京工程学院校级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项目“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1008)

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的观念、认知、思维、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孕育天之骄子、时代先锋的高校及其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面临网络和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内容和模式,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尝试和探索。笔者将网络作为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工具”,着重以新载体的方式对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在实践中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理论化、科学化。

一、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尽量避免大学生出现网络行为失范

首先,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性冲击着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思想观念。由于大学生处理、辨别和选择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一些功利思想、激进思想、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信仰,使其很容易被影响,迷失方向。其次,由于网络资源丰富及网上知识获取便利,大学生开始更多地依赖网络搜索功能解决学习上或思想上遇到的困难,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他们过分地依赖网络,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最后,网络世界的多元性、个性化影响着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行为举动。基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久而久之造成一些大学生身居现实世界,其思想游走于虚拟世界,经常把虚拟世界里所谓的公平、平等、个性等带到现实世界中来,当现实世界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更加沉迷于网络,陷于恶性循环之中,长期发展下去,他们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造成道德的缺失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看,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应对网络文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是课堂讲授、报告讲座、个别谈心等,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注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在继承和发挥其优势的基础上,增强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将传统的教育方法现代化,利用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互动,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认同。

(三)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左右着和谐校园建设的方向,推动高校网络和现实的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时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深入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坚持把教育的理念和精髓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以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引导网络文化主流,净化网络信息,把握校园舆论导向,做好舆情研判,营造健康向上、有内涵、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在享受信息时代的方便、快捷、自由时,思想意识也在慢慢地“被网络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部分教育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网络因覆盖广泛、影响巨大等特点成为思想文化的“万花筒”和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如果正确的思想理论不占主导,错误的思想就会大行其道,误导学生。部分高校还未能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仅把重点放在出事的“善后”工作上,不注意从源头抓漏洞,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被动局面。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技术掌握不够,不能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无法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二)部分教育主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手段单一

网络是一种富有感染力、更加形象生动的传播工具,它优于传统的教育手段,将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融为一体,动静结合,从平面走向立体,让大学生可以直观、全面地获取信息,能极大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而现实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还是过于单一,部分教育主体只是简单地把书本上的内容用“网络”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及时、有效地针对教学内容筛选和组织网络信息资源,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时效性。同时,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单向灌输上,教学没有真正实现双向交流和互动,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不佳。

(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相对滞后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网络的支撑,部分高校便简单地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成网络建设,这显然是片面的。同时,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新兴的网络载体正在涌现,如QQ、MSN、飞信、微博等,部分教育主体对这些新载体的运用明显要“慢半拍”,这都制约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前进的脚步。

三、改进和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1.转变观念。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工作,要在继承和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式的束缚,增强危机意识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感,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网上网下双管齐下,二者有机统一,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拓展学习范围。新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具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基础知识,还要涉猎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内容,如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构建起一个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才能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健全保障体制。学校应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明确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分工,通力合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2.构建网络监管体系。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络监控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导向。利用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网络的控制,构筑“网上防线”,尽可能杜绝各种不良信息在校园流传。

3.建立网络应急制度。随着学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网络突发事件问题也日益突出,它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处理不及时很容易“激化”矛盾。因此,建立大学生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十分必要,我们要时刻关注校园网上大学生的动态和舆论导向,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合理引导舆论、稳定情绪、化解矛盾,把问题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教育主体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变化,适应角色的转变,加强自身的学习,做一个“四有”教育者。

1.有坚定的政治素质。网络上的信息、文化、思想纷繁复杂,作为教育主体,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只有拥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思想观点,才能运用政治理论来解答大学生的疑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程更是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交叉渗透,这要求教育主体不仅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还要熟知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并能灵活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答疑解惑。

3.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育主体要结合实际,主动出击,针对网络时代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切实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扩大影响力,将网络上新的信息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教育主体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思路,积极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从而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四)打造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1.丰富教育载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较为单一,要应对网络的挑战,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重点完善网站内容,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把信息授予大学生。同时,不断挖掘其他网络形式潜在的“教育”功能,如QQ、电子邮件、BBS论坛、微博等,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发表正确的思想见解,引导舆论。此外,针对个别同学的具体问题,还可利用新型的网络工具与其单独沟通,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

2.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行的是同一地点、同一内容的“课堂式”教育,它无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施教,难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网络的出现,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搭建了交流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势在必行。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内容用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形式演绎出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求知求学”。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等特点,教师与学生在交流时可以暂时摆脱性别、身份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增强亲近感、信任感,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走进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挖掘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力,以灵活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加强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传播,把网络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还可以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先进人物等契机为切入点,在网上开展宣传、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亚萍.基于网络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

[2]李光辉,李梅.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

作者:曹文波

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 篇2:

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及安全意识研究

摘 要: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结果,从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水平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的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使用 安全意识教育

1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

1.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共29个题目,以封闭型问题为主,个别题目设有开放性问题。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兼顾性别、专业、年级等方面的分布,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1份,有效率回收率97%。

1.2 调查结果

1.2.1 样本情况

在291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26人,女生165人;来自直辖市、省会城市學生125人,普通城镇学生102人,农村学生64人;专科学生63人,本科学生228人;一年级学生64人,毕业年级学生122人,其他年级学生105人。

1.2.2 电脑使用情况

受访学生中93.82%拥有自己的电脑,3.09%正准备购买,只有余下的3.09%认为不必拥有个人电脑。在拥有个人电脑的273名学生中,72.53%只限本人使用,24.54%偶尔会借给其他人使用,只有2.93%会将电脑放在宿舍中让大家随便使用。部分学生(45.42%)为自己的电脑设置了开机密码,其中70.97%的学生密码只有自己掌握,25.00%的学生会将密码告诉几个要好同学,只有4.03%的学生密码知悉范围很大。

1.2.3 网络使用基本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67.01%的学生上高中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电脑,90.03%的学生上大学后每天都会使用电脑,75.26%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 h以上。90.72%的学生选择在自己的宿舍或者学校教室上网,只有5.84.%的学生会选择去网吧上网。大部分学生使用网络和朋友进行交流(71.48%)、娱乐(60.14%)和查阅文献资料(60.14%),部分学生使用网络进行购物(40.21%)、了解咨询(35.74%),少部分学生使用网络玩游戏(29.90%)。有73.54%的学生使用自己真实姓名进行网站注册,其中85.98%注册了两个以上。学生实名注册的网站以社交类网站(78.97%)、校园网站(58.41%)和政府银行官网(52.34%)为主,其他还有购物类网站(23.36%)、资源下载类网站(7.48%)、就业招聘类网站(6.54%)。

1.2.4 网络安全意识及行为

学生在网站注册信息时对需要提供的姓名(31.27%)、就读学校(11.34%)、手机号码(66.67%)、身份证号(90.72%)、家庭住址(59.79%)、家庭电话(52.92%)等个人信息心存顾虑。在网站密码设置过程中,6.87%的学生为方便记忆会选择非常简单的设定方式,17.53%的学生会直接使用与自己或家人生日、电话、住址等信息相关的内容,36.77%的学生会间接使用与自己或家人生日、电话、住址等信息相关的内容,25.09%的学生会注重安全使用结构比较复杂的字符串,13.74%的学生设定比较随意。28.52%的学生所有网站密码使用一样的密码,66.32%的学生根据网站类型设定不同密码,只有5.16%的学生所有密码设置都不一样。81.44%的学生只在自己电脑上设置聊天工具自动登录,4.13%的学生在常用电脑上设置聊天工具自动登录,2.06%的同学在所有使用过的电脑上都设置自动登录。学生在网络聊天过程中43.99%曾提到手机号码、11.68%曾提到身份证号、5.84%曾提到银行卡号、11.00%曾提到家庭住址电话、6.87%曾提到密码信息。21.99%的学生会清除在别人或公用电脑上的聊天记录,49.89%的同学没有考虑过聊天记录删除的问题。97.43%的学生会给电脑安装杀毒软件,65.93%会经常更新病毒并进行电脑维护。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信息安全意识有待加强

从问卷结果来看,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非常频繁。虽然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普通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接触电脑、网络时间早,但进入大学以后学生拥有个人电脑以及上网频度、时间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发布信息、与朋友交流、查阅资料、下载娱乐资源、购物消费等活动,网络几乎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它的便捷、快速、沟通无限,而很少注意到与此同时可能产生的信息外泄以及由于信息外泄可能导致的危害。

2.2 网络危险行为时有发生

由于网络安全意识的欠缺,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诸如不及时升级杀毒软件、不及时修补系统漏洞、不妥善设置及保护密码信息、网络聊天内容随意涉及个人核心信息、在非个人电脑上设置聊天工具自动登陆、不清除在非个人电脑上的聊天记录等危险性行为时有发生。部分学生(21.99%)因此发生过注册号码被盗的情况,少数学生(6.87%)因此造成了财产损失。

3 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思考

3.1 提高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是网民化最高的一个群体,网络几乎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数大学生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具备一定安全防范意识,在提供个人信息时较为谨慎。但由于大学生群体人数较大,网络使用时间长、频度高,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问题相应较多,因此高校有必要提高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安全教育。

3.2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3.2.1 网络安全教育进课堂

课堂教育是最能使学生集中接受各种知识的教育方式,网络安全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一方式。高校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单位,应全面考虑网络安全对学生的重要性,合理、适当安排课时,向学生讲授网络安全知识,并进行考核、给予学分,增强学生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3.2.2 宣传教育常态化

一过性的宣传教育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长期重视,很容易被学生所遗忘。而网络安全问题是时时存在的,因此,高校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应做到常态化,长期持续地进行,使网络安全意识真正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头脑里。

3.2.3 教育形式多样化

常态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如果采取单一的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宣传教育的方式应采取多樣化。除上述所提到的课堂教育外,还可采取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有奖答卷、橱窗漫画、网络宣传、广播提醒等方式。具体适用哪些方式,还需各高校根据具体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因人施教。

3.3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防范水平

3.3.1 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目前,各高校普遍在大学一年级为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及使用方法,内容涉及到一些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多停留在理论和考试层面,实际应用能力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独立安装操作系统、配置防火墙、安装杀毒软件、更新病毒库等操作。因此,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操作技能的

训练。

3.3.2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高校网站是一个公共的服务平台,学生们会经常使用校园网站查阅文献资料和了解校园信息。在网站的内容设置中,可以增加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攻击过程介绍、网络安全防御技术介绍、网络安全病毒防治产品介绍并提供相应软件下载,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4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的监督管理

除了提高大学生个体的网络安全意识及技术防范水平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对自身网站的维护管理,制订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从而降低大学生网络危险行为的发生,避免学生人身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 卢伟.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 刘新华,巢传宣.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教育现状的调查[J].调查研究,2011(14).

[3] 吴子国.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4] 欧阳自谦.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2(8).

作者:吴腾蛟 郭昀

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强化和拓展

摘 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服务内容单薄、服务模式陈旧等问题凸显,亟需寻求破解之道。通过对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功能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认为高校图书馆应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强化文化阵地功能,夯实育人功能,延伸服务教学和科研的功能,并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迎接机遇和挑战,谋求转型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功能 信息化时代 综述

高校图书馆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欧洲,随着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高校图书馆在西方国家得到快速兴起。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始自西学东渐。1903年,我国第一个图书馆,也是第一个高校图书馆—— 文华大学图书馆,在武昌建立[1]。自此开始,我国高校图书馆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在传播科学知识和推动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肯定的是,高校图书馆规模与水平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息息相关,而科学技术、人文历史、经济社会、教育体制等则对其发挥着直接或间接影响。至20世纪末,高校图书馆一直沿袭传统服务模式,其功能主要定位于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任务集中在文献采集和管理、文献阅览和查询服务、情报咨询和服务等方面。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图书文献以及信息情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电子图书资源不断丰富,各类文献检索数据平台相继上线,师生阅读习惯逐渐改变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高校图书馆原有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如何面对新形势,诸多业内人士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强化和拓展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可行路径。现作一综述和探讨。

1 拓展服务社会功能

公共性和流通性是圖书馆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因此,从理论上讲,图书馆要最大化地利用其资源,最大范围地服务周边人群。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因素,我国高校图书馆均各自为政,服务对象主要限于本校师生,这就势必造成高校图书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业内诸多学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王石平[2]提出,高校图书馆应跳出“象牙塔”,主动融入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公共需求,将其服务向社会延伸,为繁荣城市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做出贡献。这一做法不仅可以将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且可以提升自我价值的认可。

那么,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触角如何延伸,伸向哪里?众多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吕江涛[3]借鉴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一些先进做法,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要树立为地方服务的理念,建立多种服务体系,开发远程服务项目打破图书馆的空间界限,在社会服务方面有所贡献。在我国倡导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高效、快速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转化为新知识、生产力,是中小企业竞争取胜的决定性因素。面对这一需求,高校图书馆应有所作为。季鸿斌[4]基于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产品销售,以及民营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分析高校图书馆具有民营企业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所不及的信息资源以及现代化检索系统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等优势,认为这种优势使图书馆有能力成为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主力军。王秋霞[5]则将视角专注于农民工这一群体,她分析指出,我国现有农民工整体素质较低,他们渴望增强城市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高校图书馆在提高农民工素质中有无穷潜力,为农民工利用、使用图书馆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帮助农民工提高综合素质。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该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6]。刘优佳[7]则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建议以图书馆专家“智库”为基础,形成图书馆“智库”的思想市场,大力支持“智库”能力建设,吸引国际化“智库”人才,让图书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得到充分显现。

2 强化文化阵地功能

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托图书馆,学校可教会学生正确利用文献,引导他们获取积极健康的信息,加之组织读书会、讨论会等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人文情怀。同时,如何在信息网络时代,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从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获取健康有用的资源,图书馆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也能大有作为。图书馆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曾滨[8]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通过“内外兼修”,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将对读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二是提供个性化导读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三是深入学生组织,贴近学生生活及时提供学生活动、竞技所需的资料。网络文化是新时期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李惊泽[9]认为高校图书馆凭借优秀的文化资源、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人才、计算机网络设备和软件资源,无疑成为网络文化引导的一支主导性力量。他建议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升馆员素质、整合资源、建设精品数据库、开发安检软件、营造文明上网氛围等方式提升高校图书馆网络文化的引导功能。此外,在强调图书馆显性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图书馆物化育人的作用。时金碧[10]对高校图书馆建筑、人文精神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认为图书馆是“书”与“建筑”凝固在一起的华章,是传播知识、产生思想、成就人才的知识殿堂,是文化的所在。高校图书馆除对校园文化发挥作用外,还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服务模式、调整服务定位,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积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繁荣社会文化做出贡献。

3 夯实育人功能

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专业的图书馆员、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可发挥知识积累、文化传播和信息导航三大功能,理应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现实情况并不十分乐观。研究人员对部分高校大学生信息意识、知识、能力和信息道德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堪忧,由此提出大学图书馆应该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包括信息道德在内的信息素养[11-12]。陈字畅[13]从历史的延续性和信息文献资源、人才资源的丰富性两方面阐述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优越性,认为通过以下5个方面的措施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功能。(1)提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2)延伸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内涵并扩大教育内容。(3)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网站。(4)提高高校图书馆教师的信息素质。(5)各高校图书馆共同推动高校“信息素质标准”的建设。何颖[14]建议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文献资源、完善文献检索课教学、优化馆藏结构,改善馆舍环境、建立方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服务等措施,切实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黄沫生[15]从文化熏陶角度出发,认为高校图书馆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的每一个学生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熏陶过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满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总量得到长足发展,高校随之有了分型,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着较大差别,二者图书馆功能定位也不应完全等同。毕玲等[16]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提出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应巩固保障功能、强化服务功能、提升育人功能、淡化研究功能,要以实践育人为主导,以服务育人为抓手,以方式创新求突破。此外,要重视图书馆物化育人功能。李秀淮[17]在思考如何实现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功能和谐与艺术个性的共生这个问题时提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提供的是文化服务,建议紧密围绕主体功能,增加必要的休闲功能,强调文化特色,体现人性化的服务。

4 延伸服务教学和科研的功能

4.1 服务成人教育

在举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专本科教育的同时,几乎所有高等院校均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单独或与其他高校合作举办成人教育或各类培训。但高校图书馆对这类学生开放的情况并不乐观。杨美婷[18]从函授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的分析入手,认为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图书馆为函授教育服务的重要意义,在措施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为函授教育采购图书、机动灵活开放图书馆、引导函授学员正确利用图书馆等建议。

4.2 服务信息化教学

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发展,一大批新兴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作为高校图书馆,主动参与其中,不仅能发挥图书馆优势,而且在资源的扩散方面拥有比教学部门更大的便利。赵浚[19]对图书馆之于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角色和作用作了探讨,提出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检索优势收集国内外优秀MOOC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足不出户的国际级知识汲取和零距离的大师对话交流”;同时配合高校教学部门开展MOOC资料配置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MOOC课程的校内推广和面向社会开放。

4.3 深化服务科研功能

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师生的科研服务。只有努力满足专业化需求,才能使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成为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重点用户群。王惠英[20]提出高校图书馆既要为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做好代查、代检、定题、科技查新、文献传递服务等基础性工作,还要积极主动为科研与教学提供最新的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和前沿信息,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研究、开发与重组,形成有序的二次专题文献,围绕教学教改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资源库。

4.4 增加个性化服务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积极提升办学层次,在此背景下,为应对各种“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图书馆在硬件设施和藏书量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藏书质量并不高,且館藏资源利用率越来越低。因此,有业内人士提出,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战略战术要从传统的阵地式的“守株待兔”转向远程式的主动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21]。现实的确如此,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单一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师生需求,需要在服务方式上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将信息知识的获取转变为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利用,例如可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科研进展,了解其信息需求情况,再有针对地推送所需信息[22]。李沛[23]认为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发展趋势是服务工作学科化、服务工作集成化、信息检索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管理手段人性化,他强调网络环境下应着力推行读者个性服务,读者通过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用户集成化系统,结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将分布的资源和信息服务集成到用户自己的桌面,从而建立一个用户利用图书馆的个性化通道。它能分析读者的兴趣,根据读者的兴趣来对资源进行过滤,把资源中符合读者需求的内容提取出来为读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根据读者的定制,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服务策略并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让读者通过尽可能小的努力获取尽可能好的服务,实现了“信息找人”的主动性智能化的服务目标。

5 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功能的转变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从载体上讲是由纸质化向数字化发展,数据量指数级增加,文献资料的查询从手工方式跨越到互联网检索,效率大幅提高。那么图书馆功能如何实现革命性转变,乃至跨越式发展?龙敏等[24]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经验出发,认为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提升应该是在传统功能基础上,结合信息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情况,通过调整、协调图书馆工作流程和运作方式,解决科技创新需求与图书馆传统功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王美君[25]认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应由传统服务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信息服务模式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单一型图书馆向复合型图书馆转变,这将使高校图书馆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数据资源共同组成的信息服务系统。牛普新[26]分析指出,目前我国正在建设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HS),其宗旨是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建立整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全国高校资源共享体系,实现成员馆之间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在此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在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送网络化、信息服务产业化这3方面做出重大变革,尽快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各项职能。王甲兴等[27]总结,原始生产、精制生产所得到的信息产品因其具有创造性,也称为生产型信息产品,它将成为图书馆最具时代性的、突出的功能,使图书馆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黄红清[28]提出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环境下功能转变的几个建议:一是调整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重视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等数据库的建设;二是加快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自动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三是建立由专家、读者、图书专业人员为一体的专业委员会,全面实现图书馆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四是开辟形式多样的教育指导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交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的作用。杨玫[29]认为信息时代对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两方面的重要变革:一是高校图书馆由原来的封闭型向开放性转变,由单一获取信息的权利状态向提供信息和获取信息,义务和权利双重角色的转变;二是由被动接受文献信息资源型向主动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型转变。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只有深层次挖掘文献,成为“文献信息资源再创者”,才能真正体现出高校图书馆的价值所在。葛萍[30]认为信息资源建设要突出专业特色,更便捷地为高校师生服务。为此,她提出设立学科馆员的设想。这一设想是依托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模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与某一学科建立对口服务,在图书馆与院系、学科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石贤玮[31]提出拓展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建议:一是建立特色信息数字图书馆,保证其系统性、新颖性、准确性,使某类图书信息在本系统或地区的文献资源中占据权威的地位;二是建立标准数据库,将研究型的文献和特色化、地方化的专题文献转换为标准化的全文数据库,成为信息文化产品;三是寻求自主开发情报信息研究项目,开拓信息服务功能,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市场信息服务中最具有活力的信息服务中心。

综上,高校图书馆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能主动发掘自身潜力,研究并对接市场需求,开发拓展图书馆功能,既是突破困境的一条出路,也是谋求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

参考文献

[1] 徐长柱.图书馆:历史、现在和未来[J].科技视界,2015(25):183-183,267.

[2] 王石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功能辐射[J].黑河学刊,2012(7):163-164.

[3] 吕江涛.浅论高校图书馆功能大众化的改进研究[J].价值工程,2015(25):253-254.

[4] 季鴻斌.高校图书馆功能新拓展: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J].湖北社会科学,2005(1):133-134.

[5] 王秋霞.高校图书馆功能延伸对提升农民工素质的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4):110-112.

[6] 张茜.学习型社会中高校图书馆功能定位探讨[J].肇庆学院学报,2007,28(3):73-75.

[7] 刘优佳.智库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拓展与实现[J].潍坊学院学报,2016,16(1):116-117.

[8] 曾滨.发挥高校图书馆功能建设校园文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6):105-107.

[9] 李惊泽.提升高校图书馆网络文化的引导功能[J].兰台世界,2008(4):67-68.

[10] 时金碧.现代高校图书馆功能与节能的和谐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103,163.

[11] 龙凤姣,周带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拓展——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36-37,52.

[12] 曲金丽,张利,唐志红.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拓展——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农业网络信息,2009(9):92-93.

[13] 陈字畅.浅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发挥[J].图书馆界,2007(3):9-11.

[14] 何颖.拓展高校图书馆功能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41-142.

[15] 黄沫生.新环境之下的高校图书馆功能思考[J].文教资料,2009(4):181-182.

[16] 毕玲,李玉文.论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开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7):14-15.

[17] 李秀淮.高校图书馆功能和谐与艺术个性的共生[J].图书馆学刊,2011(2):15-16.

[18] 杨美婷.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高等函授教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7):176-178.

[19] 赵浚.从被动提供向主动嵌入的飞跃——MOOC之高校图书馆功能拓展的助推器[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76-79.

[20] 王惠英.拓展高校图书馆功能,增强竞争力与发展力[J].甘肃科技,2012(1):94-96.

[21] 伍丈杰.高校图书馆功能定位及网络环境下应对举措 [J].数字图书馆,2012(18):18-19.

[22] 刘晖.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变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4):148-149.

[23] 李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功能构建与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2008(3):71-73.

[24] 龙敏,晁蓉.从高校科技创新谈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提升[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1):22-24.

[25] 王美君.浅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功能创新[J].文献信息论坛,2010(3):39-42.

[26] 牛普新.浅谈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功能的转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86-87.

[27] 王甲兴,韩常省.浅议扩展高校图书馆功能的途径[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93.

[28] 黄红清.试论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功能的转变[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04-206.

[29] 杨玫.试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功能的转变[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3):114-116.

[30] 葛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功能变革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6):134-136.

[31] 石贤玮.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嬗变及其应对策略[J].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学报,2005(5):26-30.

作者:游彩霞

上一篇: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研究论文下一篇:双师型教师电子商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