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网络技术的进步促进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网络德育教育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1:

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探讨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德育工作者要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整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手段、更新教育内容,开创高校德育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大大拓宽,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难度增大,大学生德育的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网络的世界是无国界、无樊篱的,信息在这里可以瞬间产生并迅速传播,不受控制。因而,有益的信息和有害的信息、合法的信息和非法的信息、真实的信息和虚假的信息鱼龙混杂,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接受。

(2)信息多元化冲击了教育者在信息接收和信息处理中的权威地位。传统的德育信息和知识内容是可控的,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可以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带有明显的单向性,强调了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而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建立在一个平等的交互式平台上,彻底打破了传统德育中的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对于精力旺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崇尚平等自由的大学生,网络这个平台无疑更具有吸引力。而教育者则失去了宣传、解释、教育的优先地位,使自己的权威地位面临着挑战。

(3)网络时代,大学生能够接收到海量的信息,而我们有些德育工作者尚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知识更新和获取方面可能落后于学生。教师的“水土不服”直接影响了德育课堂的说服力,导致了大学生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接受不良的现象,如拒绝接受、虚假接受、言行不一的接受。

(4)互联网上各种信息内容丰富,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已经超过了教师在传统方式下掌握的信息量。思想政治课上讲授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的,但有些内容和实例可能是落伍的,不适应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去甚远,教师不能贴近学生,自然就不能打动学生。

(5)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大学生在网上的交往不同于传统的交往,年龄、性别、身份都可以被掩盖,外界也难于对网络使用者进行监督,传统社会道德约束在这里相对减弱,从而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网络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人——机——人”这样一个环节,人际交往的可视性与亲和感大大减弱。大学生如果长期沉溺于网络,会形成自我封闭,引起现实中的人际情感疏远,趋向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并且网络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就会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分裂和心理障碍。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着力点

(1)重视大学生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的德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追求自由、崇尚平等,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关注现实和社会,简单的、灌输式的说教对他们来说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调动学生接受德育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走到学生中去,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对他们的思想发展给予积极的引导,使他们的需要能够朝着低级到高级、个体到社会的方向转变。

教育者的主体性也应该得到重视,高校德育的“以人为本”也应该包括教育者,给教育者充分发挥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教育艺术和方式,而不是把他们看作是上级政策、精神的传达者和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监管者。只有充分发挥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2)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大学生德育的接受效果。网络时代,各种歪理邪说、迷信和错误言论传播速度和范围更加快速、广泛,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德育,就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去引导学生。

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有运用信息化条件下的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德育的能力。教师要利用网络德育资源以及网络平台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坚定的理论信仰、崇高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网络中选择正确的信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目前,各高校授课基本上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形象性和可读性。多媒体教学给德育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得教学信息更形象、更直观、更亲切,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对网上的热点问题的分析,从而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充分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与学生互动,加强沟通。如辅导员可以建立工作博客,注册“开心网”“人人网”,参与到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活动中来,并借此发布德育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参加学生的QQ群、飞信群,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展开讨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大学生德育工作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正视客观现实,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积极的正面影响,努力剔除负面影响,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莹华,刘世丽.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心理的

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1(5).

[2]沈杰.透视网络文化[J].半月谈,2002(6).

[3]张红保,王守忠.高校德育体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0(1).

[4]高中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大学德育原则的重新论证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作者:王祺

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2: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摘  要:网络技术的进步促进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网络德育教育问题。基于此,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自律意识培养角度出发,从自身德育教育网站建设角度出发,从高校网络监管角度出发,明确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办法,进而为培养更多道德品质高、基础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促进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网络时代  大学生  德育工作  模式

1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

1.1 积极影响

综合网络环境的积极影响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的主体具备某些“非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被拓宽,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性被弱化,其能够在更为平等、民主、自由的形势下接受德育教育,因此其接触德育教育内容的意愿更强。

其次,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内容更全面,学生具备广阔的选择空间。从教育者角度来说,跟进时代潮流以掌握新潮化的教育内容,系统了解德育教育体系以保证教授内容的全面性,是教育展开的必要条件。网络环境下信息渠道的拓宽为德育教育新知的补充提供更多可能性,自然也使得德育教育工作的系统化深入和与时俱进成为可能。

再次,网络化的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科学思想作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支撑,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互联网技术作为新世纪最为有力的生产动力,能够保证大学生思想的不断解放。

最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当前德育教育提供新型手段。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手段不断改进,如以德育教育为主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漫画、以爱国教育为主的各类网络剧以及以公众号为代表的德育教育宣传平台的利用,都为当前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条件。

1.2 消极影响

在积极影响的背后,网络德育教育还具备一些消极因素。

首先,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在此模式下,大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信息较为复杂,网络上某些以民主、人权等为幌子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同时攻击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行为,将会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侵蚀,导致某些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社会基本意识形态的良好发展。

其次,网络中的色情、垃圾信息等,极易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当前非学术信息的网站中,有47%左右的信息与色情信息有关。在此情况下,價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有可能因为过度浏览网络色情信息,身心受到影响。

再次,网络的虚拟化环境给学生提供交流空间,同时也转变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方式。过分沉迷于虚拟环境,有可能导致学生漠视周围的生活环境。另外,网络环境本身的匿名效果也使得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可能缺乏必要监督,进而导致如在校园网站中发布低俗信息的行为出现。

最后,网络黑客文化的流行和网络安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可能使得学生形成以侵入他人网站、传播网络病毒为荣的思想,前几年流行的“熊猫烧香”的病毒传播,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  当前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升大学德育教育的地位,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是我国大学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德育的教育平稳、可持续发展,为此,对于大学德育教育问题的探析在下文一一展开。

2.1 政治素质下降

现阶段我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信息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因此我国大学生受到许多国外文化的吸引,反而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不闻不问,比如大学生在好莱坞电影与大学思想政治课程做出选择,相比大多数学生选择好莱坞电影,许多人都知道美国电影什么时间在中国上映却不知道今年我国的道德模范,这就体现出我国大学生政治素质能力较低的问题,必须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2.2 社会公德缺失

现阶段可以看到许多新闻报道,在城市公交车上大学生不给老幼病残让座的新闻,面对让座的现象只顾低头玩手机或者看窗外,这就是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甚至不如一个小学生有礼貌,随着年龄与学历的增长,社会道德却呈现负增长,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大学生身上逐渐消失。

2.3 大学生个人素质堪忧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个人素质堪忧,比如课堂上玩手机、看杂志,在考试时作弊,在校园随地扔垃圾,毕业论文不想写就找人“代写”,这些现象虽然只是小事,但是“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小事反映了一个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这类大学生步入社会也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许多工作上的问题,这也是当代大学德育教育的工作重点。

3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优化

3.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为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各大高校首先需要从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入手,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比如,各大高校可以借助中国知网检索解决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拒绝各类论文抄袭行为。另外,在大学生入学军训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以真正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基础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

3.2 提高网络意识,加强德育网站建设

从高校自身发展角度来说,提高网络意识,能够保证高校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能够促进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为代表的思想教育内容的宣传,帮助学生在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因此,高校需要从德育教育网站建设出发,一方面形成政治含量和文化含量较高的网站系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网络教育活动,增强教育互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德育教育内容的意识。

3.3 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

加强网络的监管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首先,建设常规机构进行专门网络德育内容的宣传和检查,尤其重视大学论坛等的监管,对学生中某些不规范的行为及时制止和教育;其次,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借助不良信息清理办法,结合公安部门力量,对破坏校园网络安全的不道德行为予以及时、严厉的打击。

3.4 营造德育教育的课堂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想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熏陶学生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比如设立德育教育标语,学生随时都行了解教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还可以提升大学德育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引入德育教育新型教学模式,创新发展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比如举办德育知识大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大学课堂德育教育的作用。

3.5 建立健全“两课”建设

所谓“两课”建设,就是在大学德育教育课堂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两个教学方式。理论知识是大学德育教育发挥课堂优势的基础,只有做好了理论知识的教学,才能保证下步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的能力,在新时期做好大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任务。做好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还应该加强实践活动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真实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才能发挥课堂在大学德育教育的作用。具体实施细则为组织大学生到红色纪念馆参观、深入贫困地区进行义务帮助,通过这些措施来提升大学生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韩冬.网络时代大学生婚恋观与高校德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8(3):258-259.

[2] 朱霁.高校网络德育“三贴近”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1):166-167.

[3] 崔正德.让德育走出网络污染的阴影[J].丝绸之路,2018(2):126-128.

[4] 徐希锋.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高职研究,2018(9):184-185.

作者:王磊

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3: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新模式和新挑战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作为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普及。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流、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主要针对当代网络现状,分析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新模式和新挑战,以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网络;新模式;新挑战

高校是培养知识型与技术型人才的重点场所,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当今的网络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每天都在更新,大学生不但是体验者,还是推动者。网络是互动的,网络上的所有资源都是全球用户提供的,为了避免网络上的腐朽资源,教育者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教育包括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德育教育是教育学生形成一切优良思想的基础,教育者不但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在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加强高校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

1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科教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重量力量,是国家快速发展的推动者。大学时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养成大学生优良道德观念和行为的重要时期。教育者不但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还要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德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文化的真谛,是国家与时俱进的需要,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大学生坚定正确政治立场的需要。自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来,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2016年3月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当代是网络时代,教育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网络知识的传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网络,教育者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教育者与学生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接轨,网络是新时期的文化阵地,我们要不断探索网络新知识,丰富德育理论与内涵,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利用网络宣传德育意识和思想。

2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宝贵的人才,是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丰富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灵魂的教育,是对内心修养的教育,是对未来能够成功发展的教育。德育教育有利于加快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加快国家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未来道路的正确选择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高科技、高智能、高效率的学习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工作、创新与共享,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志向、生活的动力和博大的胸怀。德育教育是高校的教育核心,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网络信息的特点

当今是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无处不在,手机、电视、电脑、Ipad,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无时无刻、随时随地地传播网络信息。网络信息具有“三性”与“三化”特点。“三性”包括即时性、互动性、娱乐性,“三化”包括个性化、社群化、全球化。网络为德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

1网络信息的即时性

手机是每个现代人手里的必备品,流量与Wifi全面覆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每日的新闻内容不断更新,学生们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新闻和新闻直播,新闻工作者也能够通过网络以图文的方式第一时间报道新闻。网络信息缩短了传播周期,拉近了传播者与大众的距离。

2网络信息的互动性

互动是网络传播者与听者、读者之间的关系,在互动中,信息是由相互交流产生的,全民参与网络[1]。学生在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料也是一种互动行为,而且没有局限性。网络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上传播的正面事迹能够促进学生德育发展,让学生正确认识正面与反面,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

3网络信息的娱乐性

网络是一个多样性的彩色世界,是内容丰富,图、声、影兼具的智能化传播媒介。网络的娱乐模式包括网络游戏和影视等。

4网络信息的个性化

网络信息是多样化的,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可以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为其提供正确信息,也可以通过分析用户主动向用户提供其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还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

5网络信息的社群化

网络是互动平台,用户交流空间大,言论自由,用户可以在各网站、论坛、游戏、聊天软件、俱乐部等寻找相同兴趣的朋友,组成群组和小队,互相交流,传递信息。

6网络信息的全球化

网络普及的信息遍及全球,用户能够在网络上看到各个国家的新闻。

教育者要在网络环境下继续挖掘德育教育的新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网络。网络是个很吸引人的地方,很多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除了上课以外的时间都在玩网络游戏,甚至不上课也在玩游戏,对网络成瘾,对学业失去兴趣,学习、生活规律紊乱,这是一种对网络的病态运用。针对这一典型情况,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网络德育观念,正视网络,了解网络,吸收网络知识,与学生交流网络的优缺点,传授现代网络技术,将学生的眼球吸引到课堂上来,建立课程网络平台,加强交流,优化教育学与心理学,在理解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是教育基地,因此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校园局域网,抢占网络中的思想教育前沿阵地,建立德育素材资源库,学生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从网络上获得正能量的知识信息,加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隔离网络上的黑暗、腐朽信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网络法制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辨别信息真伪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将多媒体网络带入课堂,增强德育的时效性,让学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

三、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新模式

网络时代为高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教育者将网络中丰富、生动、趣味性的信息融合到德育教育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传统枯燥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活泼[2]。过去的大学生没有生活在网络时代,知识范围狭窄,多数都来自书本,不适应社会角色,人与人交流空间狭窄,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网络打破了人与人交往的界限,不分区域、不分种族,不受地域、时间、身份的限制,拉近了全球用户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强调用户的主体地位与平等,跨文化交流,开阔视野。

1网络为德育教育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以书本为主,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地听老师滔滔不绝,书本内容枯燥,条条框框,讲课形式过于单一,信息资源少,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这门课程毫无兴趣。当代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网络知识丰富。生活离不开网络,学习离不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将网络接入课堂,依据课本知识制作图文并茂、有声有形的多媒体课件,将德育实例制作成短片,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或者根据课堂主题播放相关讲座,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加深知识印象。课堂上与学生多交流,针对网络德育短片创建课堂小组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交流的内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2网络为德育教育提供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

网络具有全球化的特点,因此网络的资源内容也是全球化的,所有资源不分国界,极其丰富,天文、地理、时政、娱乐、学习等资料,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共享所有网络资源[3]。在这个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非常简易,手机上百度、搜狐、腾讯等软件,随时随地查看想知道的信息和全球第一时间更新的新闻。网络同时也为教育者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了解学生对网络的需求状态,及时更新自己的网络知识,跟上学生需求信息的脚步,以专业为单位或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网络德育教育平台,在平台上创建德育短片、德育话题、德育讲坛、时事新闻、美好的音乐、网络新知、科普知识等板块。继续开发教材,创设愉快的教育情境,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3网络促进德育教育的社会化和全球化

网络是自由的,学生可以任意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网络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脱轨,以书本为主,有局限性[4]。网络时代的学生,逐渐不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将注意力转向社会,通过网络了解国际、国内的全方位现状信息。高校之间相互交流德育教育经验,开展德育交流会,聘请更专业的思想政治导师为学生进行讲座,让德育教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更加贴近社会,使大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积累社会经验,吸收大量知识,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与思想进行正能量教育。

4树立网络德育教学理念

树立网络德育教学理念,能够在思想上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为学生的思想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方向。网络上有很多消极信息,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方向,不能正确使用网络,导致道德观、价值观模糊,网络德育教学理念能够阻挡网络的消极信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继续完善校园网,丰富校园网的内容,确定各思想教育主题,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热情,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将校园网建设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网络德育教学理念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实际可行的网络德育课程,全校师生共同完成创建网络德育环境的任务。

四、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新挑战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度大,岗位少,学生多,很多学生甚至不想毕业,逼迫自己考研,逃离现实,价值观扭曲,对社会认识不足。大学生近年来的犯罪趋势呈上升状态,自私自利,不学习,不进取,视社会公德为无物,道德缺失[5]。高校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转变教育观念,制定与时代接轨的教学方案,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让学生思想上与社会同步,与时俱进,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的未来目标是什么,应该怎样去努力等,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由传统型的灌输、填鸭、封闭式教育向网络型科学、创新、开放式过渡。让道德教育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融进学生的心里,在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修养,支持义工社团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建立公德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道德水准。

网络具有双重性,人心也是如此,“天使”与“魔鬼”,善与恶很多时候只在一念之间,这就考验着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与道德水准。网络含有丰富的资源,网络资源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资源对新时期的高校网络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网络多种文化相融合,侵袭大学生的思想

网络是一种世界文化,融合了各个国家由古至今的丰富知识及地域文化特征,每个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法制制度各不相同。网络是开放的,信息庞杂,积极、健康、环保的信息有益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灰色、反动、迷信等信息不益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一波波的灰色网络热潮侵袭着学生的思想。

网络虽然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这种相互灌输也不易于学生道德思想的正确形成,混淆中西方文化特点,为我们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混淆大学生的选择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集聚地,形形色色的信息让网络生活变得精彩,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网络信息有好的信息也有坏的信息,有真的信息也有假的信息,良莠不齐,多元性特征明显,垃圾信息庞杂[6]。大学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思维不稳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袭和影响,扭曲价值观,道德观分层。例如封建迷信信息、色情淫秽信息、暴力反动信息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健康。网络发布一条新闻后会有很多的评论,有好的也有坏的,学生对新闻事件本来有自己的想法,但看多了社会各阶层的评价以后,就会动摇意识,觉得也都有道理,会有盲目跟风和随大溜的现象,也会有看热闹的心理。网络具有虚幻性,容易使大学生沉溺在虚幻中不能自拔,反而对现实的生活漠不关心,很多男生沉溺网络游戏,在网络游戏里生活,逐渐失去真实的鉴别能力和生活能力。这些典型现象弱化了思想道德的核心,长时期浸泡在网络这个大染缸里极易混淆大学生的选择。学生在网络里要排除恶性信息,选择好的、真的信息。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形成正确的选择能力,远离网络恶性垃圾信息,从网络游戏中回归现实生活。

3网络没有约束性,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上没有法律,没有法官,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一切言论与行为自由,是一个民主的、崭新的无时间、无空间限制的精神世界,是虚拟的宣传工具。用户们在网络上可以随便匿名发表言论,盲目追求时尚潮流,网络的隐匿性和自由性能够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扭曲价值观,降低社会责任感,为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增添了困难。据调查,90%的大学生经常在聊天软件上网聊,一些聊天内容低级、庸俗、低趣味。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最易产生依赖性,依赖网络里的人,依赖网络这个空间,恨不得24小时都沉溺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不与同学和老师交流。高校要培养一批德育教育工作者,掌握和控制网络,走在信息的前沿,为学生提供网络新阵地,为学生开辟新的网络渠道,趋利避害。

五、结束语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人类社会信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虚拟空间,不仅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网络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和沟通的方式,教育者要密切关注网络对道德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得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创建新的模式,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主动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要善于借助网络这个载体,针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从教育管理的理论角度探讨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赵扬.德育如何走进“第三课堂”[N].光明日报,20130722.

[3]曹文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30520.

[4]张广乐.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索[J].校园健康,2010,(6).

[5]李爱华,杨美玲,华丽.如何加强大学生信息网络行为的教育与引导[J].光盘技术,2009,(7).

[6]崔浩,刘慧玲.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之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责任编辑:侯秀梅)

作者:张娟

上一篇:PBL模式生物化学论文下一篇:计算机道路勘察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