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7

【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屡屡在大学生身上出现,造成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主是多方面的,对此,文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树立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深化学校德育课改革、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家庭教育和网络对学生道德习惯的影响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1:

中美网络伦理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演进与发展,网络犯罪、侵犯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等不道德现象日益泛滥,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美两国都先后开展了网络伦理教育。通过对中美网络伦理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辩证地吸收,借鉴美国经验,提出我国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的建议:一是立足民族、借鉴国外,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理论性、针对性、实用性研究;二是重视学校网络伦理教育,不断拓宽学校教育渠道与方法;三是重视图书馆、网站等社会资源的开发,提升全民信息素养和网络伦理素质;四是重视网络伦理课程,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五是完善网络伦理规范、健全网络立法,加强过滤与监管技术,合理保护未成年。

关键词:中美;网络伦理;教育;比较

作者简介:奚冬梅(1979-),女,江苏徐州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3)隋学深(1974-),男,辽宁东沟人,审计署科研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互联网在带给人们交流、工作协作、商务交易、娱乐、教育等巨大便利的同时,网络伦理失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作为互联网技术和使用的诞生地,在网络伦理教育方面开展较早,有许多有益经验值得借鉴,有些不足也需要我们引以为鉴。因此,立足国际视野,探索我国网络伦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提高网络伦理教育的有效性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

一、中美网络伦理教育的相同点

1.重视网络伦理教育,总体目标趋同

中美两国对社会快速信息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伦理道德问题十分关注,出台了一些标准、纲要等,提出网络伦理道德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在正确理解认识技术的基础上遵守公德与法律,负责任地使用技术,希望从制度之外寻求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

2.重视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的约束作用

在教育内容上,中美两国都就网络活动中一些基本伦理问题做了原则上或者规范上的规定。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十戒”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制定的“网络伦理声明”,指出了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我国对网络伦理教育内容最为集中和专门的一次表述是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于2001年11月22日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里,要求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诚实友好交流等。

3.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承担网络伦理教育内容

从教育途径与方式来看,中美两国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来实现网络伦理教育的。在中小学,美国各州的网络伦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名称各异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来进行的。同时,许多大学开设了网络伦理教育相关课程。如杜克大学正式开设了“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络”课程;长岛大学开设了“信息伦理学”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因特网伦理学”;麻省理工大学开设了“电子前沿的伦理与法律”等。[1]我国中小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网络伦理教育主要是来自“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与网络伦理相关的道德教育也已经走进了北京的高校,如2001年初北方交通大学就编写了名为《网络道德》的教科书,作为该校思想品德课配套的参考教材。[2]华中科技大学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编写了《计算机伦理与法律》一书,并开设了相应的本科生课程。[3]

二、中美网络伦理教育的不同点

1.价值观基础不同

美国是倡导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行动和利益。因此,网络伦理教育从目标到内容再到途径,更多地从个体的角度和立场上,根据个体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伦理教育,以激励、敏感、纪律、忠告、察觉等具有个性化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学生。教育内容上,美国体现了地方分权的管理模式特色,各州大中小学制定的教育内容都更具个性,更加丰富多样、细致实用、比较具体。

我国是倡导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自古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上更强调整体价值,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重视整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要求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和社会价值。反映在网络伦理教育中,要求网民始终要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目标比较宏大。

2.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

网络伦理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至今有70多年的历史。从伦理理论基础看,美国社会伦理理论流派众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伦理理论。1971年罗尔斯发表了《正义论》,重开西方现代规范伦理学探究新风。他围绕正义这一核心范畴,提出了正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原则:个人自由和人人平等的“自由原则”;机会均等和惠顾最少数不利者的“差异原则”。[4]二是以麦金太尔为代表的共同体主义伦理理论。麦金太尔以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批评新自由主义伦理学没有找到建立正义伦理的内在德性基础,因而使正义伦理失去了道德主体的依托。他认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是异化的、片面”的人的观点,认为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为外物所奴役,只知道机械服从外在的道德规范,而内心缺乏一个完整的自我,必须的美德资源,因此他提出“美德伦理”。三是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交谈伦理理论。他将新自由主义伦理学的正当性规范伦理与共同体主义伦理学的共同善德性伦理主张结合起来,主张立足于交往行动的社会实践基础,建立一种能够用“理想语言”进行“对话”、“交谈”的“理想的言谈境况”或“伦理情景”,达到相互的对话、理解和认同,最终形成一种可普遍化的伦理规范体系。[5]

美国各派理论的争鸣深刻反映了美国社会多元价值与道德观念,尽管各派理论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但各派理论之间相互批判、吸收、交流,使其理论正在朝着整合的方向发展。

我国伦理理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中国传统儒、道、墨、法等伦理理论。我国古代社会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在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规范国民行为中的作用,如儒家倡导“仁爱”、“诚信”;墨家倡导“兼爱”、“尚贤”、“节用”;道家倡导“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倡导“废私立公” 等。中国传统伦理注重个体心性美德和理想人格信仰规范,如自省、慎独精神的培养,这对于今天构建网络伦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产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上的矛盾或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或冲突,调节社会关系,就逐渐产生了一些行为准则和观念,这就是道德。道德归根到底是人们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是在批判借鉴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西方哲学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历史唯物哲学的伦理观点,具有科学性。

尽管我国有着深厚的伦理理论基础,但对其开掘还不够,网络伦理理论还停留在对国外网络伦理理论的认识和发掘阶段,还没有与我国深厚的传统伦理、马克思伦理及我国信息化进程的现状结合,因此也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

3.实践的途径与方法不同

从教育途径看,除了课堂教育以外,美国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伦理教育:如以地区大学为中心,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如马里兰州大学设置了“网络伦理”项目,主要目的是对学校和社区进行伦理和法律教育,教育的对象包括各系教员、管理和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非盈利组织的成员及社区居民等。[6]同时,以图书馆为资源中心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如詹金法律图书馆面向大众开设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网络伦理课程。[7]在教育方法上,美国反对灌输,强调隐性、生活化方式,通过讨论法、呈现情景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

我国网络伦理教育由于起步较晚,网络伦理教育从途径和方法来看还相对比较单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网络伦理教育主要以信息技术课来进行,其他途径,如与道德教育、语文、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的结合还有待加强;二是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网络伦理主题教育。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四所著名高校的学生会向全国大学生发出了“大学生做文明网民”的倡议,高校发放并张贴5000张海报等;三是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伦理与法律”、“网络道德”课程,多数高校没有明确这部分教育内容应如何发展和建设。从教育方法上看,我国网络伦理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内容相对宽泛,缺乏针对性,网络伦理教育的形式单一、呆板,教育有效性差。对于网络伦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实践途径、教育方法,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操作性强的理论指导。

三、经验启示及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的建议

1.立足民族,借鉴国外,加强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研究

通过中美网络伦理理论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理论研究更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无论是规范伦理还是美德伦理等都是在分析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提出原理主张,而且通过不断地争论、交流、探讨,正在朝向整合的方向发展,理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我国网络伦理理论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看,与美国相比还有差距,尤其在理论的针对性、现实性、实用性研究方面明显不足。在网络伦理教育的研究中还没有超越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高度。鉴于上述情况,一些国内研究者对于美国的理论采取全盘接受与认可的态度,想直接将美国的网络伦理教育嫁接到中国,也是不妥当的。只有立足国内,充分从本土民族文化中挖掘有利于网络伦理生成的合理因素,同时批判地吸收借鉴美国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实际问题,加强理论研究与现实的结合,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伦理教育发展之路。

2.加强学校网络伦理教育,不断拓宽教育渠道与方法

网络上的伦理问题几乎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起来。及早研究这些问题以便人们在这些问题刚有所表现时就加以重视,这是保证未来电子信息网络朝健康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之一。[8]而学校作为网络道德与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场所,应当充分重视信息社会网络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网络伦理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应当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体现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不仅在信息技术课上加强伦理规范的教育,同时,在德育课中也要将网络伦理道德作为正式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通过多学科不同角度的渗透,达到学生对网络正确而理性使用的教育目的。

在教育方法上,应当由关注知识传递向关注主体学习过程转变,改变过去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显性教育过程,不断探索、增加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采取引导、渗透的方法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评价、选择的能力。

3.重视图书馆、网站等社会资源的开发,提升全民信息素养和网络伦理道德素质

应当立足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社会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发网络伦理教育的课件,实现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能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合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同时,利用网站、社会图书馆等资源,通过培训、网上教育等多种途径,实现信息素质和网络伦理道德素质的普及性教育,引导网民能理性地利用网络。此外,对于技术使用和设计者也要加强网络伦理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在设计时能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或者在发现此类问题时及时弥补,从而大大减轻网络功能异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4.重视网络伦理课程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提升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培养学生信息甄别、分析、判断能力是今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形成自身竞争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对待互联网,学校与家庭教育应当采取审慎的方式,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上网现象,实现学校与家庭的互补。以立足培养学生信息综合能力为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充分尊重学生在网上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其掌握正确的使用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其能理性运用精神力量生活。

5.完善网络伦理规范,健全网络立法,加强过滤与监管技术,合理保护未成年

在加强对网络道德主体自律教育的基础上,也要与“他律”相结合,重视并完善网络伦理规范。美国针对社会职业、大中小学都制定了不同层次的网络伦理规范,操作性和针对性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对象包含了社会青年和在校大中小学生,内容过于宏观,微观、具体、有层次性的规范还没有根据需要建立起来,亟待加强。

从技术角度,网络功能设计还应考虑对不道德的网上交际如何进行监控和管理。从制度化建设入手,将伦理道德方面的考虑融入网络功能设计的技术评估之中,限制一些能够产生异化现象的网络功能,或者发展一些能够抑制异化现象的网络功能。[9]由于网络立法滞后于网络发展,一些人受到利益的驱使不惜在网络上犯罪、欺诈、传播色情信息等,网络立法需要跟进和加强。同时,要专门对儿童和青少年上网形成法律上及技术上的保护,避免儿童在缺乏判断的情况下受到误导。

参考文献:

[1]杨绍兰.信息伦理学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4,(4):390-394.

[2]沙勇忠.信息伦理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万俊人.美国当代社会伦理学的新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3).

[6]李卫东.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冲突琐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1-88.

[7]何广寿.中外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比较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

[8]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2):14-18.

[9]王前,刘文宇,李良敏.网络功能设计的伦理学反思[J].道德与文明,2005,(6):66-69.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奚冬梅 隋学深

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2: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屡屡在大学生身上出现,造成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主是多方面的,对此,文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树立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深化学校德育课改革、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家庭教育和网络对学生道德习惯的影响等。

【关 键 词】道德失范 原因 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对大学生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但是在一些大学生的身上,却屡屡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深思。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就大学生当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所在

(一)道德观念模糊,社会公德意识差

在现代社会,网络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思想意识发展迅速,不同文化与观念之间的融合与冲突,使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对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来说,在面对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时,部分大学生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道德意识淡薄,社会公德意识差。胡斌在闹市街头的飙车行为就是一起典型的无视公共秩序,肆意践踏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这与人们印象中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大学生形象有很大出入。

(二)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较为普遍

在大学期间,学生的职业有两种:主业学习,辅业工作。就学习而言,当前部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浮躁、应付和弄虚作假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考上大学之后就应该松一口气,拿文凭是念大学的最终目的,平时学不学无所谓,所以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睡大觉、逛街、打扑克、打麻将、谈恋爱、上网聊天、打游戏、做生意等上面。到期末考试时,由于平时在学习上投入不够,临考时准备不足,又怕考试不及格,于是便产生了作弊的行为,甚至“考试作弊已成为现在高校中较为普遍的现象”[1]。这些都说明了新形势下部分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道德和良好的学风。辅业主要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做的有经济回报的课余兼职工作,在兼职工作中,部分学生存在着敷衍、拈轻怕重和投机取巧的心理。

另外,大学生在求职时所暴露出来的不道德现象也令人忧虑。如在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发现同一所高校竟有近百名学生会副主席”[2],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形象。以至于出现用人单位对“学生干部”产生了莫名的疑虑,招聘大学生时出现“校、院、系学生会干部除外”的事[3]。

(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比较突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大学生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并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网络言行随意放纵,投放语言垃圾,传播网络病毒,甚至有个别大学生误入歧途,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

(四)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分离

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差。一般情况下,他们明明知道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但当关系到个人利益或遇到所谓的“关键时刻”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使知与行相背离,做出与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不相符的事情来。一方面他们痛恨不道德的现象,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力去制止,甚至同流合污。或者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二、当前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规范的失衡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发展到了纵深阶段,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强烈冲击,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又尚未建立起来,在这段道德“真空”中,出现了各种道德价值观念碰撞冲突现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滥,使得大学生们一时难以适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思想混乱的状态,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导致大学生道德堕落甚至犯罪的事情不断见诸报端,有些人为此而惊呼。其实,无论是胡斌闹市飙车还是药家鑫肇事杀人,不良的社会大环境都难辞其咎;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交流愈发频繁,由于网络的虚幻性和延伸性,许多不良的思想和文化在网络上传播,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和情绪容易产生波动,在这些社会原因的催化下,极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现象突出

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我国自古就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始终承传着这种文化的精髓。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在这种氛围中,道德教育相对于其他的教育被冷落了。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大量存在,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不同程度存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明显不足;少数教师不能为人师表,德育工作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进。笔者作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具体来看,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高校领导和教师道德教育意识和理念模糊,对道德教育的内涵、要求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道德教育方法、方式落后单一。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单一的课堂灌输,缺乏互动交流,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道德教育没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道德实践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吸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知行统一。三是德育效果评价机制尚不完善。道德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评价其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是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获得道德人格的提升,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实践其道德知识。但在现实的高校道德教育中,评价其成绩的标准的仍然是单纯的一纸试卷,缺乏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追踪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家庭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所受的家庭影响主要是以家长为代表的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所形成的家庭氛围对他的影响。调查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明显的正相关。[4]一些家长的不正确的人生价值、生活态度、教育观念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一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对他们百依百顺,使得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恶习;二是家长的不良道德行为易被子女仿效,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三是单纯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忽视其他方面,尤其是身心发展方面缺乏正确的及时的管理。四是家长不正确的成才观,利益观、诚信观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道德缺失除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外,与这些大学生自身也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单纯的学校生活使得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部分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品德自控力不成熟,对社会上良莠不齐的现象难分真伪。[5]其次,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是由于一直生活在父母和老师的荫庇下,所以辨别能力差,在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前容易迷失自我,抵制不住诱惑;再者,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相比较之前的中学校园,大学校园里少了一丝纯净,多了一些社会上的阴暗面,这就使得有些大学生认为道德教育无用,从而在思想上乃至行动上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所有这些表现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和思想上的不成熟,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对社会而言,风气是许多人通过思维及行为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结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好的社会风气,可以陶冶、滋养人们的道德情操;而不良的观念和行为一旦形成风气,就会腐蚀社会的健康机体,阻碍社会文明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社会风气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更为巨大。由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使得他们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进而导致他们道德认识出现偏差,道德行为混乱、无序。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深化学校德育课的改革

胡锦涛同志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深化高校德育课改革,提高高校德育课实效,意义深远。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化德育课改革。

“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6]。以往的德育过程往往以课堂上道德知识的灌输为主,忽视学生道德知识的认同和道德行为的实践。因此,我们要深化德育课改革,优化德育过程。首先,要注重德育方式的转变。让高校德育从过去的泛政治化,抽象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注重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养。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德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唤起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认同,从而把道德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其三,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深化德育课改革的重要环节,要公正,客观,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在校表现,把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相结合,用客观事实来评价学生。

2.重视道德实践活动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塑造道德品质,提升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因此,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活动有助于青年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教育也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才能完成育人的任务。“活动性德育”是青年道德教育的最佳选择,所以加大实践内容在学习学分中的比重,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三下乡”,到农村、企业、城市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三)家庭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

家庭教育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问到在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方面影响最大的人的时候,学生排在第一位的是父母,占到67%;排在第二位的是家人,占到45%,[7]所以父母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尤其要注重自身的素质和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们,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身正,不令则行。身不正,虽令不从。”另一方面,要注重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孩子要奖惩分明有度,好的表现应给予恰当的奖励,错误也应当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是非对错的观念,切不可一味地包庇和纵容。在此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心理健康,易于养成良好的行为和道德习惯。

(四)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从理论上来说,大学生要注重自身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俗话说:“知德”才能“行德”,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必须掌握一定的善与恶、是与非、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才会具有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大学生要广泛阅读有关道德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然,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而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个体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因此,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而言,还必须重视道德实践。不参加社会实践,不在社会实践中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不可能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五)加强有关网络道德的教育、监管

目前,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我国也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监管。网络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因此,要教育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青年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正确利用网络,不能反过来让网络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要自觉维护网络文明,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自觉对有害信息进行识别,抵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制度方面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参考文献:

[1]叶松庆;守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J].青年研究,2003(6):33.

[2]韩东良.中国青年报[N].2002-11-18.

[3]晏扬.中国教育报[N].2002-11-13.

[4]赵志毅.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研究报告[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34.

[5]李可.浅论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因素[J].思想教育研究,2007(2):22.

[6]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7.

[7]吴新平,潘明.代大学生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2009(2):83.

作者:肖亚歌

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3:

家庭教育中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有重要影响,需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全面展开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围绕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强化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从榜样树立及引导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等角度出发,具体探析家庭思想教育的开展策略,以保障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思政品德教育;实践研究

思想品德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需要将德育教育贯彻在学生发展全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积极应对生活学习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应奠定家庭教育在思想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家庭教育功能,确保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一、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思想建设上的作用

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能为孩子提供系统的教育方案,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理念上更加具体,能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一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实际分析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素养培育上的作用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家庭环境能为学生未来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对健全学生人格有重要意義。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家庭教育中,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以及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都能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二是家庭教育可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满足思想道德教育持续性开展的要求。学生在经过学校教育后,可在实际生活中将理论知识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家庭教育的有序展开,能有效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水平。三是家庭教育的展开,能实现学生思想教育体系的完善构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倾向于理论指导,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并且教育方法的实施存在局限性。因此,应体现出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补充作用,促进思想道德教育事业良好发展。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

在分析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时,可主要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角度出发进行。目前家庭教育观念还存在一定弊端,无法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提供指导。如错误的教育观念下,普遍存在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等现象,家长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但忽视了孩子精神发展,导致孩子思想问题频发,限制了小学生思想素养培养。并且家长过于看重孩子成绩,不能从孩子思想道德发展角度出发,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近年来常见的校园暴力事件,与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缺失有一定联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思想指导。

三、在家庭教育中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水平的策略

在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重要性有所掌握的情况下,需要将加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社会关注重点,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氛围营造等多个角度入手,探索强化家庭教育效果的措施,突出家庭教育在学生道德修养培育上的优势,能够在学生成长各阶段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理念。

1.及时转变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引领家庭教育高效开展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社会发展对学生能力及素养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不断优化的,做到与时代进步相结合。一方面,应突出家庭教育内涵,加强教育活动和学生素质培养间的联系,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目标,体现出家庭教育观念中的时代特征。如当前新媒体是学生沟通主要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家长应尊重学生行为习惯,为学生推进优质网络学习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减少外部因素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应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结合德育教育要求,确定家庭教育要求和内容,促使家长将更多精力放在孩子思想建设上,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将以德育教育为主的教育观有效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以便优化教育环境,最终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同时,家庭德育教育环境的良好构建,还应从促进家长和孩子间的交流出发,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在互动中完善教育体系,遵循学生自由发展,切实贯彻新的家庭教育观。实践表明,和谐、沟通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使其对自然事物有着客观认识,为家庭教育高质量展开创造良好条件。

2.发挥家长导向作用

为了达到理想的家庭德育教育效果,需要发挥家长榜样力量和导向作用,能为小学生思想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自身思想素质全面提升。家长应从自身行为和生活习惯出发,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在面对生活难题时,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具体来说,家庭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学生会模仿家长行为,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家长面对孩子有关问题时,尊重孩子的意见,则能教导学生学会尊重。除了家长自身素质不断提升外,还要求家长具备一定教育能力,能协调好学生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及沟通能力的综合提升,在和孩子互动交流中,认真观察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工作。同时家长要不断积累思想道德教育经验,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实践中,以便促进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3.创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气氛,能为一系列教育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措施,当学生融入到教育环境时,会自觉发展自身道德素养。家长是家庭教育氛围创设主体,为了保证教育有效性,家长应打破传统教育观念,为孩子提供自由发展平台,突出当前家庭德育教育的民主性和系统性,引导孩子自然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中,为其人格发展和素质培养创造机会。未来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提出了更多需求,为了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家长要尊重孩子自由发展,逐渐形成其自身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挖掘孩子的内在潜能。这就需要家长做好引导工作。如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时,会对一些问题产生不同观点,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处理这种差异化,引导孩子做出正确选择。另外,家长还应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使其认知能力、自主发展意识是不断提高的。

4.组织多种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为了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需要组织多种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检验,改变单纯理论指导的教育方法,而是加大对实践活动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一种直观、具体的教育模式,使其在德育教育实践中对知识有深刻体会,实现自身内在修养的提升。家长和教师会参与到学生思想发展全过程中,当教师对学生思想变化有所了解后,要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确定今后思想道德教育方向和要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理念在教育活动中的落实。实践活动是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例如,家长可鼓励孩子参与到公益活动、环保活动中,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成就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指导学生思想建设。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和思想建设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学生未来成长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应突出家庭教育重要性,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进行积极沟通,明确学生素养培育重点,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良好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胡亚文.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及优化路径[J].智库时代,2019(18):278-279.

[2]黄勋强.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4+6.

[3]吴迪.小学生家庭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作者:李伟明

上一篇:中专学生数学启发式教学论文下一篇:民营企业新经济冲击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