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语感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學的前提与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反复诵读,触发语感;二是潜心研读,领悟语感;三是比较品评,培养语感;四是引导想象,激活语感;五是积累运用,积淀语感。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课堂语感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堂语感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感训练教学

摘  要: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来实现,基于此认识,着重从读的形式、读的内容和读的辅助手段等方面探讨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训练

《小学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强调随文讲解,提倡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来实现。“读万卷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体现的就是读的含义。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读的教学已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搞好语文课堂中读的教学,尊重学生在读中的主体地位,会对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注重语文课堂中读的形式

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教师应灵活指导运用不同的读书形式,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体现读的意义。

“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略读”“浏览”体现的是读课文时理解的过程:“齐读”“个人自由读”“小组读”“轮读”“接读”“比读”等是读的形式的多样化,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增强朗读兴趣的作用;“带着表情读”“怀着心情读”“边做动作边读”“用语气读”“分角色”更要立足于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之上,更是对文章情感的感悟过程;“范读”“带读”会起到显著的示范作用,要求老师必须有较高的朗读技巧;“大声朗读”有助于表达情感,获得情感的体验,“默读”则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理解感悟,兩者相辅相成。

对于以上各种读的形式,尤以“个人自由读”和“大声朗读”最为重要。小学生虽小,但各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感情体验,有自己的主观思想认识,他们是具有很大的差异的不同个体。因此,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就会有与众不同之处。“个人自由读”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学生个性的读的形式。只要能体现学生自己的理解,对于同一内容的理解,对于同一内容的处理,不妨允许多种读的形式的存在。

大声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那蕴涵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情感,就会在学生全情投入,意趣盎然的朗读声中流露。作品中的情感渲染了读者,读者的朗读过程也是对作品的再创作过程。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从生理角度讲,朗读是口、眼、脑等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情绪。因此,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决不会是优秀的语文课。

2.注重语文课堂中读的内容

近一段时期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口头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请同学们朗读某段课文”变为“你最喜欢哪几句哪几段?请读一读”或“你认为哪些内容值得读一读”“你认为怎样读”等等。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个小小的变化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给予学生朗读内容自由选择的权利,是改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实际行动。

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下,学生会对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朗读练习,他们用一种最积极的状态,会投入全部的情感,运用各种朗读技巧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更重要的是选择朗读的过程实际是学生的自选、自练、自读、自悟的过程。为了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他们也许会把整篇文章翻来覆去读上好几遍,这时候可以说是学生读的最带劲、最仔细、最用情的时候,这样的课堂气氛融洽热烈,寓练于乐,对于课文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3.注重语文课堂读的辅助手段

在我校举行的研究课中,每当老师利用电教手段出示精美的课件时,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漂亮的图片,精彩的录像,悦耳的声音等,各种形象生动的实物无疑都是小学生的最爱。如我在教《动物儿歌》时,就把蜻蜓、蝴蝶小动物带到了课堂。小朋友们好奇地抚摸、玩耍,好奇感油然而生。读起来就自然有声有色;有的老师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时,让学生配乐欣赏德国民居栽花种草的姹紫嫣红街景图片,同学们无不感叹奇丽的德国风情、奇特的民族文化,读文时更是惊叹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在读的教学中电教设备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辅助手段的恰当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直观体验,在读中流露真情。

总之,只要尊重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在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多读文章,读好文章,不仅使学生读得懂,而且让他们懂得读,语文课堂教学定会变得更轻松,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张晨,段朝霞.提升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对策研究[D].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

作者:黄作文

语文课堂语感教学论文 篇2: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摘 要: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學的前提与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反复诵读,触发语感;二是潜心研读,领悟语感;三是比较品评,培养语感;四是引导想象,激活语感;五是积累运用,积淀语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感 培养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反复朗读,触发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朗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课本语言本身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学生通过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语言的奥妙,认识语言的情趣,把握语言的精髓,使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如《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读完这句后要注意停顿。

二、潜心研读,领悟语感

叶老说得好:“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轻易放过,一个词儿也不随便对付,才能达到透彻地理解。所谓欣赏,是以透彻地理解为基础的,理解不透彻,即使多少能欣赏点儿,总不免遗漏若干地方,没有把滋味辨出来。”

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明确的思想性,或褒扬赞颂,或批评鞭达,这就是语言文字所要说明的情理,而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和意蕴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

三、引导想象,培养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将抽象的语言材料,在角色体验和连缀画面中再现出来;还可以凭借语言材料运用对比、补充或凭借形象的插图、声音等材料进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四、善于表达——激活语感

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的品味与琢磨上,还应该在教学中以读促说,以说促写。如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提问:“读了这首诗歌,你有特别想说的话吗?”只见小手纷纷举起。一生说:“秋天好美啊,真想秋天快点儿到来!”同学们各抒已见,都能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课的尾声,我安排了仿写诗歌这一环节。同学们的作品都非常工整和押韵,简直成了一个个小诗人!学生能把心中想说的话,正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这就是一个掌握运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语感也就随着被激活了。

五、积累运用,积淀语感

在语言学习全程——积累语言、理解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中,吸收语言、积累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其他几个环节的基础。所谓“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由于以前的教学大纲忽视积累,学生往往对为什么积累、积累什么、怎样积累重视不够。由于积累不够,语文学习的根基不牢,结果学生在表达方面表现得语言苍白,毫无文采,这正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表现之一。

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也不是只凭老师的讲解自然获得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觉的训练中,逐渐地亲身感悟出语言规律和意蕴,并使之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

作者:次旦卓嘎

语文课堂语感教学论文 篇3:

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语感培养为手段发展思维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体会,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等观点,以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语文课程在致力于形成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人文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倡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是根据新课程编写,国家首批通过审查的五套初中新课本之一,目前已在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份使用多年。和传统的人教版课本相比,苏教版语文课本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活动中强调实践、体验、对话、探索,可以说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下面笔者通过几年来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结合新课程标准来谈一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素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性特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主义教育内容,不仅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更凝结了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学习语文知识,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比如苏教版收录的朱自清的《背影》这一经典散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使学生将文中父亲对儿子那质朴无私的爱联系到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周国平《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告诉学生们,人的内心世界的差异决定了人是高贵、高尚,还是平庸乃至卑鄙。使学生在学完后,打破旧有观念,建立新的认识,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身边的社会,重新建立、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标倡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缺乏教学民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应正确把握教学双方角色,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主线,师生互动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依据学习目标将听、说、读、写、训练真正地有机融为一体,还学生应有的学习空间和权利。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学习的环境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教师越俎代庖过多的精讲细读,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仅是墨守成规的平庸之辈。教师一味地退后作观众,学生得到的仅是知识的皮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世界观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学生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探索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在教师主导意图下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苏教版教材比较注重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设计中提供的文字资料,也不再是要学生被动地记忆、接受,而是为学生的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提供辅助性的知识支持。针对相关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演讲、辩论、交流读书心得、诗歌朗诵等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们的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

三、在充分利用教材基础上超越教材

苏教版语文教材内容新、分量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不能适应新教材的特点。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需要进行取舍或者延伸其他内容。在进行教学时适时补充社会信息让学生感受社会变化的节奏,领略生活的五彩斑斓。比如臧克家《有的人》的教学,通过对鲁迅战斗而伟大一生的介绍,讲授作者的爱憎感情,对两种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之后,可以联系到雷锋同志“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光是为了吃饭”,来告诉学生人的生命的真谛在于努力追求。教材的价值在于能作用于学生充分发展,在于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不能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更可以超越课本内容篇目,补充延伸鲜活内容。同时,对于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精心选择篇目进行教学,对于有的篇目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四、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文学史会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见解,甚至不同的读者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发现。比如在《天上的街市》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诗并不怎么好,理由是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并没有诗中写的那样自由、幸福,所以应该改一改,大家觉得如何改才好呢?学生热情高涨,分头讨论,一一展示了自己的改写作品,然后让大家和原作相比较,分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样的思考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文本中所感悟到的,是他们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阅读才能感悟的。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体验,引导学生从无疑处质疑。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潜能。

五、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加强感情投入,不断总结科学的方法和经验,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确保初中语文教学的顺利成功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周荣贵.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J].跨世纪(学术版),2009,17,(3).

[2]田明亮.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教材体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1).

[3]梁金连.浅议初中语文创新教学[J].科教文汇,2009,(17).

[4]黄汉明.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四川文理学院报,2007,(Z1).

[5]陈诗智.苏教版初中语文活动体验课模式探究[J].语文学刊, 2008,(4).

[6]李文华.试谈新课程初中语文创新思维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Z1).

(戚培培 卞酉霖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心中学 225117)

作者:戚培培 卞酉霖

上一篇:民办学校德育管理论文下一篇:独立学院通信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