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论文

2024-05-04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论文(共10篇)

篇1: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论文

传统的精髓,创新的依傍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内容提要:语文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精华,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便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心精神之一。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

一、问题的提出

曾是充满人性之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语文,在应试教育中曾一度退化为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模拟练习。使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字,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致使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于是本应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成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这种畸变触目惊心。语文前景曾一度堪忧。

于是教育改革应运而生,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新方法,出现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氛围,出现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教改势在必行!找回语文的人性美,找回语文丰厚的底蕴,成了我们语文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全新的课堂教学,全新的教学形式„„毋容质疑,我们的语文课堂活了,课堂上洋溢着融融的人文氛围,学生们的语文课上,掌声连连,笑声阵阵。然而笑声掌声的背后,我们又有一种不祥的感

共 9 页 第 1 页觉:学生们笑过之后,他们学到了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会只剩下这可怜的一点掌声吧?

蓦然回首,细细静思,不难发现,我们正追求的是形式,而非实质,起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的做法是跟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针对弊端,教改势在必行,然而,要改的是落后的应试论和陈腐的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教学中哲人先贤卓著的主张,我们不仅不反对,更值得推广发扬。

二、出路的思考

教学实践中,笔者感悟最深的便是先贤教育家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不仅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唯一有效途径。古代许多先贤们重视全身心的感悟自得。

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孟子、朱子“深造而必以其道”、“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学观念,正好从不同的侧面精确地概括了语文素质教育之大概,即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质,又要在这种吟咏感悟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淀积素质。

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可见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培

共 9 页 第 2 页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能从感悟这一教学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那么,学生思维日益萎缩的现象就会得到根治,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不会是一个遥远而空泛的概念了。

三、策略的实施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而这恰恰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时代渴望语文教学传统的回归,素质教育呼唤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策略实施的着力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㈠ 诵读语段,增强语感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重视诵读,原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教学长期陷入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读书!“书声琅琅”应该是学校的特征,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可是充塞于语文课堂的是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这些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学生“熟

共 9 页 第 3 页读精思”的宝贵时光。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后者是静态的、死的训练。

因此,精彩的语段必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篇精美佳作,教学时,不宜把它嚼得支离破碎,而应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反复吟诵中,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现再创造,提高对语言审美的感受能力。吟诵《听潮》是一种美的享受,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沉吟,感受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用昂扬急速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愤怒,感受那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雄壮美,在美的感受中理解作者对大海的深情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吟诵《海燕》,则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面,及暴雨骤至,激浊扬清,天清地明的清亮世界,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呼喊的深层含义。

共 9 页 第 4 页吟诵,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不求普通话标准(标准当然好),但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这种吟诵的读法,是体会文章意蕴情感的桥梁。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大力倡导诵读,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适用于现代文教学,更适用于古文教学。还需要补充一点:诵读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有人认为“语感的培养唯赖于读”,这就未免有点绝对化了。还是要把教师的精讲、点拨与学生的熟读、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培养语感,学生还必须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对语言的理解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分析、比较、揣摩等。但是,理解了,懂得了,还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结,恰恰是学习语言的开始。因为理解了,并不等于化为己有,成为语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的重复,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才会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才会在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才会出现技能化、自动化,于是语感才会形成。没有重复,也就没有语感。

共 9 页 第 5 页

(二)细读语段,理解语言

语文本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务必切实加强语言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一要领会关键性的词语;二要揣摩限制性的成份;三要理解警策性的句子。

如:我们初读《孔乙己》,谁也不会介意文章末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可是在细读课文时就不难发现“大约”、“的确”的巧妙运用。“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了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孔乙己去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符合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性格、心态和境遇。既“排”出了他拮据穷酸的本相,也透出他不少分文酒钱的要面子心理,还表示他对短衣帮无情耻笑的“不屑置辩”。若换作“掏、摸、拿、挖”,不是语言

共 9 页 第 6 页逊色的问题,而是没有上述的表达效果,甚至连“准确”的要求也未达到。

㈢ 研读文段,体味语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而认真研读文段,“分析语境”正是“揣摩”的有效办法之一。通过反复研读,勾画圈点,多问几个为什么,体味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语言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

如教《故乡》,认真研读文章开头,鲁迅先生这样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问句中一“横”字,本是极平常的字眼,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这段话后就产生顿悟,平常“横”字不平常。着一“横”字就活画出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图,渲染了气氛,为闰土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词的意思往往有词典意义和语境意义的区别。词典意义是指该词的一般意思、普遍意义,包括基本义和引申义以及比喻义。有些词一旦用到具体文段中,其意义可能已被转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这就是词的语境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些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及人物的个性、心理、素养、处境氛围、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进行比较、揣摩,来感知其特殊的语境含义。

共 9 页 第 7 页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自己对父亲的内疚之情:“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其中“聪明”一词含有讽刺意味,父亲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我不但不理解父亲的这种爱子之心,反而认为父亲有点“迂”,这是“不聪明”、“糊涂”、和“幼稚”,这样褒词贬用,表露自己的歉愧之情,比直说要高妙得多。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这么一句: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句中“寂寞”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情,而形容“路”,似乎用词欠当。但我们结合语境分析,就会发现用词之妙了。从客观方面来说,夏夜的荷塘并非“寂静”无声,作者在下文就描写了声音;从主观方面看,作者说不满当时的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于是便感到了“寂寞”。这样,主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选用“寂寞”的语境。

四、结束语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是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语言当然也不例外。事实上,人们进行读写听说活动既不会也不可能亦步亦趋地依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畴以及有关的句法规则,而主要凭语感。语感是左右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是高语文素质的标志,而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做法──重视文本,重视诵读,共 9 页 第 8 页重视语言,重视语境,重视习惯,重视积累──正是语感培养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也应该是今天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武器。

参考资料:

1、《21世纪语文教学展望》(《课程、教材、教法》作者章熊)

2、《审视中国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

共 9 页 第 9 页

篇2: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论文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作为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运用。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立足农村学生实际,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诵读吟咏,在朗读中积累语感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训练方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长期在农村教学发现,农村学生由于所处的语言环境,导致不少学生语感相对薄弱,只有通过大量的朗读才能让学生积累语感。在朗读过程中,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而朗读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为响亮、清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朗读也是学生理解作品的重要通道。要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离不开学生对文章重点字句的感悟,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感知课文用词的生动、准确,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从而在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有效积累语感。

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时,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作品,获得情感的熏陶?如在朗读指导时,我立足文本,以下是其中的一个朗读指导片段:

师:请大家自由读“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这部分内容描写了什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甲:桑娜这时心神不安,既紧张又害怕,因为她怕抱回两个孩子后,丈夫回来后会责骂。所以要读出紧张、害怕的语气。(学生示范读)

生乙:桑娜担心、后悔,因为她怕万一丈夫埋怨她自己都五个孩子了,要养活他们都难,再加上两个,以后的生活要怎样过呢?所以,我觉得要读出担心、后悔的语气。(学生示范读)

师:同学们,他们两个读得怎样?

生丙:我觉得第一位同学将桑娜心里的紧张、害怕的感觉读出来,但表情还不够好。

生丁:我觉得他们两人读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桑娜此时既紧张又害怕,既担心又后悔的心情,让我感觉仿佛她就是桑娜。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不是放任式地让学生自由读,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作品,体会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活动来朗读,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学生的语感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二、品词析句,在感悟中深化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通过大量的“读”所获得的语感是“感性”的,而语感的训练还要在“理性”上下功夫。在阅读教学中,对字词句的感悟是学生深入作品、理解作品必不可少的 “敲门砖”。抓住了关键字句进行细细体会,能使学生达到“以点带面”,从而体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如在学习人教版《慈母情深》一课时,课文用细腻的语言再现了母亲深沉的爱,这些爱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等表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深刻感受文本所表现的情感?教师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出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进行体会。学生们各抒己见:“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劳。“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眼神疲惫的眼睛”写出母亲的累,而省略号则表现了作者复杂、酸楚的内心。“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龟裂”这个词语如果学生感悟得好,文本所表现的情感学生就能感悟得深。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策略,才能在品悟作品的过程获得能力的提升。

三、言语实践,在训练中积淀语感

小学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言语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过程。学生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能对言语对象产生大量的直观感受,从而不断积淀语感。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时,课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是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的好课文,如何让学生领悟文本语言在刻画桂林山水的妙处?如何挖掘文本中的言语训练点,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如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片段,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的手法,这些就是学生描写景点可以借鉴的方法,课后我布置学生模仿文本的写作方式描写大自然的景色。有的学生仿照着写出:“春天到了,路边的小草真绿啊,绿得像一块绿毯;山上的野花真香啊,香得让人流连忘返;山上的野果真多啊,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言语实践,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蕴含的言语训练点,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得提高,语感自然就会形成。

篇3:探究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一、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 培养语感十分有利于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样一个教学目的

语感培养的经过, 也就是学生个人经验的感悟与学生对语文学习实践感悟的经历过程。在语言的实践中, 学生经过训练的时候, 获得了一些经验上的启迪, 因此创造性地得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而能够主动、探究性地参与学习。在语感的教学之中, 要注重从语言的训练中获取语感, 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之下, 学生经过语言运用实践和语言的分析, 积累一些语言方面的材料, 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以及认读的经验。在经过这样的反复实践之后, 必定会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一些明显变化, 使之更趋于完美。如此一来, 学生在阅读中体现的独立性会慢慢增强, 最后必定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2. 语感的培养非常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 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语感。它不仅仅是带有所谓机械语义知识的语言和文字, 往往也带有作者非常强烈的感情上的色彩, 同样是一句话, 同样是一个词, 其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意思。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绝对不要单纯地、片面地去传授知识, 而是一定要通过听、说、写、读等各种各样形式, 来掌握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文字。所以, 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要培养学生们的语感, 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传授语言知识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环节而已。

3. 培养语感十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和语言是十分密切, 不可分割的。语言不但是思维的一种工具, 而且它也是交际的一种工具。首先它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所有思维活动, 依靠语言工具得以表达、发展和巩固。其次是语言的发展永远也离不开思维。语言只有通过思维方式, 才有可能成为交际的工具, 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才能够得到表达。而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是语感, 思维发展到最高境界之后, 方能成为创造性的思维。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也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积蓄, 使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地挖掘。语言材料的重要部分能够被语感强烈的人敏感地觉察到, 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

二、学生的语感培养策略

语感教学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 生活体验的挖掘

语文这一得天独厚的课程, 它为学生贴近生活提供了最大可能性。鉴于生活与语文有着这样那样的密切关系, 显而易见培养语感离不开对于生活的体验, 人们必须通过自身参加的活动获得一些对生活的体会, 这样才能去掌握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情感。

2. 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方面的训练

思维和语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 所以思维、语言训练终归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首先, 要开展正确掌握、理解语音语义的基本训练。比如, 对于词语的掌握, 不仅仅是依靠查阅词典, 还应该仔细地品味一下。其次, 对语言要有一定的“发现”。在文章里面要查看一下, 哪一个语言运用得最好, 为什么用得最好, 它好在什么地方。在散文里面, 重点是要发现它的抒情性、生动性;在小说里面, 重点是体会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起到的作用;在说明文里面, 重点是要分析它的准确性;在议论文里面, 重点是要感受它的准确性和鲜明性。

3. 语感在朗读中训练

朗读的本身, 其实是一种体验和琢磨文章的过程。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放大声音去朗读文章, 可以增加人们对语义、语音的感受能力。反复朗读一些优美的文章, 就会不断增加对语言规范的鉴赏能力, 当听到一些错误的读音, 立刻就会感到不适而很快发现问题。

4. 学生直觉的语感要从古诗阅读中培养

古诗中讲究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 通过找出关键点后, 引导学生对该类文章的阅读, 即可培养学生对语感的直觉性。例如, 《木兰诗》中在木兰凯旋时写道“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这时只要通过教师指出“堂、强、郎、乡”等关键点, 就能使学生从直觉上感受到木兰欢乐愉快的心情。

5. 在语感的教学中, 教师要有十分敏锐和非常强烈的语感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在语感的教学之中, 教师一定要具有十分敏锐而且非常强烈的语感。因为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所以教师讲出的话, 应该力争做到准确生动、有节有奏。

总之, 语感的正确应用, 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读和听, 便知道语言文字的真正含义、情味、正误等。从能力的角度来看, 语感可以称得上是听、说、写、读能力的基础, 只要脱离语感以后, 那么听、说、写、读就根本无法进行下去。所以语感教学, 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心智上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语感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也需与时俱进,向着更高水平的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最佳时期,良好的语感对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培养学生语感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直接的见效最快的方法。所谓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而且可以声情并茂地将文本变成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利于学生情感的体验。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对培养语感的作用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很常见的教学方式。有时候,对于古诗文的教学,采取朗读教学法的效果比对教师逐词逐句进行讲解的效果还要明显。朗读讲究美读,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声情并茂地大声读课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作用。

1.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感的感悟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吟诵,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书面语言的规范和条理性具有深刻的了解,并且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痕迹,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力和节奏感。

2.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整体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注重将文章分成一段一段、一层一层,逐词逐句进行教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而朗读教学则避免了这一弊端,它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语言之美,有利于语感整体性的培养。

二、重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对新时代语文教育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朗读对于促进学生语感培养的作用已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朗读教学,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从而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模范作用。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不高,还具有很多欠缺之处,有待加强。此外,有些教师的朗读教学意识不够。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在平时加强自身训练,加强自身的朗读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做好模范作用。

2.方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语感的培养。语文教材涉及很多种文体,不同的文章具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文体以及学生的情感需要选择不同的朗读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养成朗读的好习惯。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齐读、自由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也可以就同一篇文章,举行简单的朗读比赛,或者是读书读报比赛,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反复朗读中增强语感感知力。

3.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语感模仿和感知情境。情感的迸发需要一定的氛围。教师在朗读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带来的便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文本内容选择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情感适当的背景音乐,从而让音乐感染学生,并且在配乐朗读中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可以让学生听一些少儿故事的录音,让学生模仿语音语调,用强烈的感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迸发朗读兴趣和欲望,促进语感的培养。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技能。只有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掌握音色和音高等要素的相互配合,注意语气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才能体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验丰富的情感,才有利于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悟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

篇5: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四川省美姑县教育研究室 马文富

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也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一、生活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生活是培养语感的摇篮,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如带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观察家禽小动物时,只要说到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鸡的特点,有好斗的公鸡等特点。这些都是来自学生生活经验中美好的记忆。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语言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敏锐的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朗读中感受语感

在朗读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里,体会言语中所蕴涵的东西,积累语感。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论文范文 )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就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三、背诵中积淀语感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如指导学生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童年乐园的一段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章唤起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头脑中展现百草园景象。接着再细细品读,品读中理解这段文字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前一关联句式,略写百草园的整体,先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后一关联句式,详写百草园的一个局部,叙述的景物从动物写到植物,表明了作者欢乐、愉快的童心。然后再尝试回忆往复几次,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所背内容记住。课后练习中以这段文字为例写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些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有所拓展但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机械背诵,而要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四、理解教学内容中领悟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如《荷花》一文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用其它词换“冒”。学生有的换成“长”,有的换成“钻”字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用“冒”好。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之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冒”出来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就抓准了关键文字,咀嚼出了精妙词语的个性特征,品味出了它的神韵。

五、想象中培养语感

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鸟的天堂》中这样写道:“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里的“热闹”并非只有听觉感受,其中还包含着视觉、运动觉、空间觉等多种感受,其形象很丰满,是一种立体形象的感受。在教学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边在脑子里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一边诵读,读出“热闹”的感觉来,读出作者欣喜的感觉来,读出美的感觉来。

篇6:古诗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两市镇三完小 张丽娟

语感著名专家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王尚文语)。而古诗是祖国文化艺术长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哲理深刻,音韵和谐,是语感培养的宝贵资源。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古诗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点滴做法。

一、在朗读中触发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读中培养语感。我采取范读、齐读、诵读、配音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触发学生的语感。

1、在读中体会音韵感。古诗讲究韵律,读来琅琅上口,通过朗读,能充分体会到其中的音韵美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声,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教师在指导朗读中要抓住音韵的平仄、节奏、停顿、重音、韵脚等的特点,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充分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感,为深入感悟古诗的内蕴打下基础。

2、在读中体悟情味感。诗言志。志即情感、态度、胸襟、气度、爱憎、情趣等。教师要在读中触发学生的情味感,让学生的心靠近诗人的心,让学生的情感融进诗人的情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童真童趣跃然纸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何等坚强不屈的意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么积极乐观的胸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充满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诗人历经人生风雨的经验总结,对后人几多谆谆劝勉……不同的诗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感情,我们要在读的训练中把握它,理解它,表现它。

二、在品味中体悟语感。

古诗语言凝练,一字一句包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含义。教学时应该把这些精美的语言瑰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诗人运用语言文字的高超本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僧敲月下门”的“敲”,是品味古诗用词的典范。我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一诗时,为了帮助学生感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与“寒”的意思,我先让学生回忆了《飞夺泸定桥》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节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录象,充分体验环境之险、水势之恶、敌人之凶、战争之酷,这一切作者就用一个“寒”字高度概括。但红军是坚强的,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你听,金沙江翻腾的江水拍打两岸,似乎给我们送来了阵阵掌声;太阳温暖的照 在耸入云端的山崖,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的未来就在眼前。此时此刻,作者感慨万千,激情澎湃,对牺牲了的战友的崇敬,对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作者把千言万语浓缩在一个“暖”字里面!通过对“寒”与“暖”的对比品味,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学生语义感的训练得到落实。

三、在想象中深化语感。

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系着的,加强想象的训练也是获得语感的重要方法。而诗歌离不开想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作者“心骛八极,神游万里”,在神奇的想象中创造出瑰丽的诗句。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深化语感的培养。例如教学《锄禾》时,让学生想象农民为一粒粮食所付出的艰辛。从播种、锄草、施肥、杀虫、收获到饭桌,每一个环节都要付出多少汗水、多少心血,让学生深深的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通过想象,把诗歌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加深入体会到诗的情意,产生强烈的感情,从而获得丰富的语感。

四、在意境中增强语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是主观的情思(意)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它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古诗讲究意境,我国古 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在教学古诗时可通过图画、音乐、多媒体、语言描述等手段把学生带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去认识、鉴赏、创造古诗的意境美,陶冶情操,增强语感。例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我运用课件显示春天的美好景物,然后用配乐的描述性语言再创春天的美好情境。“是啊,春天的太阳温暖的普照大地,在融融的春光中,大地雪融冰消了;在暖暖的和风中,小草快乐的舒茎展叶。没有春晖的深情抚爱,哪有小草的茁壮成长?没有母亲的细心呵护,哪有儿女的幸福温馨?”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内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到诗歌运用比喻手法的特殊效果。

篇7: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对小学生讲,最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1]

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以实现“培养学生悟性、灵性”的教育目的。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语文教学界的重视。本文就语感培养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生活体验,是培养语感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深切” [2]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认识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是的,要获得具体、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不能单靠查字典来理解,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领会,而应当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生活语感包括对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及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培养语感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类似的情感体验,真切地理解并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提高对文章的鉴赏力,诱发语感。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趣味和意境的美妙。我在上《颐和园》这课,当读到“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想能否将“滑”字换成“划”字。思考了一会儿,学生陆续举手发言,有的说可以换成“划”字,有的不能换,其中有位学生说:“如果用立刀旁的“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

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字比‘划’字好得多。这位学生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出作者用词的妙处。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必须建立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应多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融入文章的语言文字中,这样对语言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也就更深刻。

二、加强言语实践

“读”是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在反复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

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美读要尊重学生对作品个性化的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要求。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会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读出小诗的韵味。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

哪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只是稍加点拨而已。

泛读使语感丰富。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牢固多样的语感模式。笔者认为可以在每周的一节阅读课上,让学生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听,并交流读书的感想。低年级学生可读儿歌、童话故事等。教师可为学生读一两篇从课外书籍中选取的精美文章,并把文中隽永、深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供他们抄诵。狄金森说过:“这世界上没有哪一艘船,也没有哪一匹马可以像书那样把人带向那么遥远。”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

三、借助电教手段,激发想象,培养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还应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思维。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声、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

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百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百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百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时,我借助电教手段,如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可激发学生通过“百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感情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语感。

四、比较揣摩,增强语感

词语和句子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材料,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来表达的,课文中有些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能得到增强。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教学中我重点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写长廊部分,用具体详实的数据来表达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写佛香阁时,用“耸立”一词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又间接地反映出佛香阁很高;“黄、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香古色的美,引导学生从这些词句中慢慢品味,领略万寿山壮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换词,如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滑”字衬托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然后让学生反复读,培养语感。

又如《长城》一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我引导学生从“多少”“才”中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万里长城花费了劳动人民大量心血。”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修建万里长城不容易。”这样通过抓关键词句进行揣摩品味,既理解了语言文字,增强了语感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长城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

五、设计练笔,读写迁移,训练语感 有所感方能有所言,正所谓“有感而发”。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促写,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

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自身语感得以发展。如我在教学《搭石》一课后,设计了以下练习:

(1)说。学习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召开一个“寻找生 活中美”的交流会。

篇8:基于语感培养的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一、诵读吟咏,在朗读中积 累语感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训练方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长期在农村教学发现, 农村学生由于所处的语言环境,导致不少学生语感相对薄弱,只有通过大量的朗读才能让学生积累语感。在朗读过程中, 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而朗读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为响亮、清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朗读也是学生理解作品的重要通道。要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离不开学生对文章重点字句的感悟,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感知课文用词的生动、准确,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从而在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有效积累语感。

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时,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作品, 获得情感的熏陶? 如在朗读指导时,我立足文本,以下是其中的一个朗读指导片段:

师:请大家自由读“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师:这部分内容描写了什么? 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甲:桑娜这时心神不安,既紧张又害怕, 因为她怕抱回两个孩子后,丈夫回来后会责骂。所以要读出紧张、害怕的语气。 (学生示范读)

生乙:桑娜担心、后悔,因为她怕万一丈夫埋怨她自己都五个孩子了,要养活他们都难,再加上两个,以后的生活要怎样过呢? 所以,我觉得要读出担心、后悔的语气。 (学生示范读)

师:同学们,他们两个读得怎样?

生丙:我觉得第一位同学将桑娜心里的紧张、害怕的感觉读出来,但表情还不够好。

生丁: 我觉得他们两人读得很好, 让我们感受到了桑娜此时既紧张又害怕,既担心又后悔的心情,让我感觉仿佛她就是桑娜。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不是放任式地让学生自由读,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作品,体会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活动来朗读,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学生的语感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二、品词析句,在感悟中深 化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通过大量的“读”所获得的语感是“感性”的 ,而语感的训练还要在“理性”上下功夫。 在阅读教学中,对字词句的感悟是学生深入作品、理解作品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抓住了关键字句进行细细体会,能使学生达到“以点带面”,从而体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如在学习人教版《慈母情深》一课时,课文用细腻的语言再现了母亲深沉的爱,这些爱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等表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深刻感受文本所表现的情感? 教师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出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进行体会。学生们各抒己见:“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劳。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眼神疲惫的眼睛 ”写出母亲的累 ,而省略号则表现了作者复杂、酸楚的内心。“母亲掏衣兜 , 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龟裂”这个词语如果学生感悟得好,文本所表现的情感学生就能感悟得深。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策略,才能在品悟作品的过程获得能力的提升。

三、言语实践,在训练中积 淀语感

小学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言语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过程。学生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能对言语对象产生大量的直观感受,从而不断积淀语感。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时,课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是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的好课文,如何让学生领悟文本语言在刻画桂林山水的妙处? 如何挖掘文本中的言语训练点,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如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片段,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的手法, 这些就是学生描写景点可以借鉴的方法,课后我布置学生模仿文本的写作方式描写大自然的景色。有的学生仿照着写出:“春天到了, 路边的小草真绿啊, 绿得像一块绿毯; 山上的野花真香啊, 香得让人流连忘返; 山上的野果真多啊,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言语实践,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蕴含的言语训练点,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得提高,语感自然就会形成。

篇9:语文教学中语感的探究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感;联想;实践;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语文教学不单纯是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努力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一、语感成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词汇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共有六处明确提出“语感”一词。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颁布试行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其中有两处明确提出“语感”一词。可见,语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语文课程发展的方向和主流。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感的培养并寻找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语感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等方法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1.广泛阅读,展开联想。

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而广泛的阅读是掌握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经验的重要途径,积之愈厚,发之愈佳,语感也愈强。同时在阅读时,也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反复揣摩这些词句的运用。在广泛的阅读中必然有助于语感的产生和培养。

但是,语言描述形象,语言本身却没有直接的可感性。我们要把它转变成形象、生动、可感知的事物,就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实现。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该让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利用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开启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的想象,不但能增加语言积累,完善知识体系,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经验向语言能力的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语感能力。

2.技巧朗读,感情充沛。

朗读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感,是一种最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手段,是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朗读时不但要感情充沛,同时也要注意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结高屋建瓴,充分表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在朗读第一段结尾“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其中“睡着了”包涵了恩格斯复杂的感情,既有悲痛之情,又有惋惜之情。因此读完“安静地睡着了”要停顿,以反映恩格斯当时的心情。又如在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邹忌暮寝而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其中“私”“畏”“求”应重读,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邹忌头脑的冷静和他对自己清醒的认识。

(二)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经常练笔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写作是用文字把自己的语感固定下来、积累起来的重要步骤。但是,丰富的生活经验,准确的词语运用才更有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1.联系生活经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语感水平进行有意识的仿写训练。例如,可以模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进行景物描写。但是,单纯的课堂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户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感受蓊蓊郁郁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轻雾。通过这样的课外体验,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大自然的美好,进而入情入境,让学生在写作时意到笔随,描绘出逼真的景物。

当然,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需要我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同时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便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了语感的实现,同样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参与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时时观察生活,处处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把每一次的经历都搜集为写作素材,不断积累,知行并进,深入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2.斟酌词句,比较推敲。

一篇篇优秀的作品都是由词和句组成的,在写作时对词、句的使用进行仔细研究和斟酌,比较和推敲,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技能,提升学生对语言感受的能力。

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中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句子虽短,词语却非常丰富,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具有丰富、敏锐和完美的语感。但是这种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我们长期培养和积累的结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摸索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语文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篇10: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各方面提出了新的改革,特别是对教育的改革。新课标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新课标提出了对语感培养的要求。对语文中语感的含义以及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做出分析,同时对如何培养语感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出要注重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是对语言主体把握的一种能力,具备良好的语感能让人感受到语言的博大精深,享受语言之美,提高审美能力。然而一直以来,教师对培养语感这一方面没有找到真正适合的途径,重视文章内容培养而忽视语言实践。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培养语感的重要性,甚至被认为是学习语文的关键。

一、语感的含义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直接、快速感悟语言的能力,是一种个人的语文修养,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语感的人在一接触到语言文字就能产生全方面丰富的直感,不仅能够感知语言的真正含义、体会到真正的情感,还能迅速感知言外之意。而语感能力差的人在遇到语言文字时总是不能领略其深刻含义,时常曲解本意。语感培养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教师应该着重关注这一方面,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1.语感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感

当遇到语言阅读时,大多数人凭直觉来阅读,他们可以很快读出句子中的缺陷,比如哪儿用词不当,虽然说不出是为什么用词不当,但能直接感觉出用得不对。这种直觉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产生敏锐的领悟力,进而形成直觉思维。因此,必须做出有意识的努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有必要的。

2.培养语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因素

要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必须与学生的多种心理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感觉、直觉、记忆、情感、思维、表象等。当学生受到语言的刺激时,他们会将自己的心理因素参与进来从而完成对语言的欣赏。比如,当课文中美好的句子映入眼帘时,他们会经过感知觉和想象、表象这一系列的心理因素参与进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所以,语感需要多方面心理因素的参与,同时会促进这些心理因素的积极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语感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视、听、说、阅读以及写作能力。好的语感在视、听、说中能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阅读理解、写作中能激发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势在必行。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1.以读为本

读是眼、口、耳、心的同时参与,在阅读时要眼到、口到、耳到和心到,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声音语言,多读几次,自然而然地语感就上来了,也就逐渐明白意思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匀出一些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引导读书的方式有: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和引读等,从读中训练语感。

范读就是教师给学生朗读,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到文章的意思,才能朗读得有感情,这样学生才会共鸣,进而模仿老师阅读,达到由感情渲染语感;自由读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发自内心地阅读,多读几遍就能将情感融入阅读中,比如小学语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黄继光站起来了”,学生联系前后文多读几次就自然而然地在读到“站”字时会发出强烈的语调;分角色读就是一篇课文可能会有不同角色的扮演,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分析各种人物性格的特点,要求不同人物分角色用不同语调读出来,真正融入角色扮演中,激发语感;引读就是教师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在阅读中形象朗读出来,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接着朗读。

2.品析语句

品味语言是语感培养的核心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字词含义,真正了解语句意境,激发情感。比如,在一些简单的省略句中可以补充完整句子或在一些复杂的句子中删减变成简单句子,或者换个词语来代替原来的词,都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句子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增强语感。

3.联系生活实际

要想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不能只从字词中理解,还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经验运用到阅读语句中来,才会有效地提高语感能力。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文中老奶奶靠着洋槐树焦急耐心地等待着,与学生自己在约好地点等待别人,可是别人并没有准时到来这一情境联系到一起,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就可以有感而读。

4.将想象融入语感培养中

想象与语感是紧密相连的,在阅读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将课文内容的情景想象出来映在脑海里,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感情与作者感情达成一致,增强语感训练。

5.语言积累,奠定语感

学习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语言的学习也需要积累。阅读多了,熟了,达到顺口而出的时候就是语感最佳的时候。熟读和广泛阅读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积累,多读几篇,一篇多读,积累材料等就是在培养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品析精彩语段,积累好词好句,充实语言文库;也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好的文物,开阔学生视野,为语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6.实践语言,增强语感

将所学语言实践到其他方面,学会迁移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应用到口语、写作方面来,组织口语演讲或作文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思想内涵,发展自身语感。

总之,培养语感不仅对学生的视、听、说和阅读理解能力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语文教学奠定夯实的基础。希望教育者可以采纳以上建议,让语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中闪光。

参考文献:

上一篇:营地管理规定下一篇:王儒副局长在第二次国地税联席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