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22-09-11

《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 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感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种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人, 生活在世界上, 要学习, 要工作, 要交际, 总要使用语言。这种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 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于语言信号的感悟, 特别是直接感悟;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于语言信号的反馈。语感其实就是人们对于语言信号的直接感悟和应激反馈的基本能力的总和。

语感这个概念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所以,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那么,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这是一个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必须努力寻求好的语感培养方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提出几种方法与老师们共勉:

第一、读领悟法——诵读 (含熟读、背诵、表情朗读) 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会读, 而且读得好, 是语感力强的具体表现, 也能使别人产生语感。“好书不厌百回读”, 多诵读, 诵读得当, 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领会写作特点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示范朗读:重在以情感人, 读出情趣。朗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故, 教师在范读的时候, 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 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 让学生耳与心, 得到深切的了解。”教学时由老师范读, 或播放配乐诗朗诵, 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认真参与, 积极投入朗读了, 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拔, 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 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 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有感情, 有语调, 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第二、情境陶冶法。在语文教改的过程中, 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情境教学的方法, 是很有道理, 颇具实践意义的。要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 除去必须采用前述方法以外, 还必须配合着采用情境陶冶法。采用此法的目的, 是让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言情境里, 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受到感染和陶冶, 从而产生语言体验, 激发语言情感, 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 提高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反馈能力, 亦即语感能力。在具体操作时, 主要有两种做法。

因为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所以, 第一种做法是引领学生进入实实在在的真实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去, 指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现实生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美, 尤其是语言行为之美, 从而使学生对于语言的感悟和反馈能力, 亦即语感能力在深刻性、宽广性和情感性等方面得到延展和拓宽。

又因为事实上谁都不可能要求学生为了学习语言而去事事亲历生活, 因此, 第二种做法便是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感训练教学时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 制造意境, 把间接的生活经验和语感教学沟通起来, 或是通过自己语言的渲染和描绘, 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象;或是借助挂图、实物等教具, 给学生以直感, 勾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和遐思;或是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课件, 展现现实生活的某些场景, 激起学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感、亲切感。

总之, 有了这些创设的情境, 制造的意境, 学生便有了将现实生活和语感养成联系起来的条件和可能, 其语感能力的训练便有了生活的基础, 对语言信号的感悟和反馈的程度和水平便可赖以提高和发展。其实, 情境陶冶法立足于从生活体验来训练语言, 培养语感, 和毛泽东同志当年指出的要向生活学习语言, 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思想是一致的。这也说明, 情境陶冶法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语感培养的方法。

第三、揣摩理解法——所谓“揣摩”, 就是咬文嚼字, 斟酌语句、琢磨篇章, 在语感训练时, 我引导学生每精读一篇课文, 就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 要理解得全面而深刻, 就必须多揣摩, 尤其是对作者精心描绘的人、事、物、景, 对匠心独运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处, 应反复地去思考, 去分析, 去品味, 并依据自己的和旁人说话写文章的经验, 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和文章的精妙之处, 都体现出来。

第四、触发意会法——即由此及彼, 及物连类, 触发联想和想象, 对语言的情味、作品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的语感训练法。许多作品情文并茂, 意境深远, 只靠直觉, 只局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和表层意义, 不会联想触发, 不善想象意会, 是很难获得美感的。只有在训练语感时, 想方设法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才能使学生对作品中的语言情味和意境的优美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语感越灵敏, 理解就越深刻, 意会就越真切。王菘舟来莞授课时曾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红色, ‘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 ‘春风’不但解作春天的风吧。见了‘新绿’二字, 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秋月’二字, 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 真的文学在此。”王老师提及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他分析说, “给‘孤烟加上个‘直’字, 见得没有一丝的风, 当然也没有风声, 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 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 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 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 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 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像这样触发着想象来看, 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 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想象, 也须指导学生驰骋想象感受文学意境。

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体会和初步尝试。虽然以上方法我还刚试行, 但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 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语感,新课程,理解

上一篇:镇安寨村社会经济情况调查报告下一篇:传统媒体新闻直播:移动直播时代下的新探索